古代詩詞是如何被記錄並傳播開來的?


我們讀詩詞之前,一定先要有這樣一個意識,我們今天讀到的每一首詩詞,都是我們的幸運。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詩歌、詞、曲,乃至小說,大概只是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有人講,那些沒流傳下來的,肯定是寫得爛的,寫得好的,無論再怎麼樣,也會流傳下來。這真是幼稚得可笑,按照這個邏輯,乾隆大帝的四萬多首詩就不應該存在世上。固然今天流傳下來數不勝數的優秀作品,但我們消亡的、失去的優秀作品,比這更多。


即便是以一百年為時間尺度,這些作品的流傳都會面臨消失。何況要穿越一兩千年的滄桑歲月,要經歷戰爭、災禍、死亡、時間等諸多摧殘?

你只要記住,能夠流傳下來的,不一定跟才華有關,但一定跟幸運有關。

兩千年來,多少王國毀滅,多少城市荒蕪,多少宮殿成飛灰。我今年五一去江西上饒陽原山祭拜辛稼軒墓,墳前墓碑是乾隆年所修築,到今天,碑上刻字已辨識不清。想像一下,古代多少文人的題詩消失在雨打風吹里,也許你曾在某個景點倚靠的石壁上,就曾有青衫詩人題下過某首驚天動地的詩。

1、「永樂大典」知道吧?明朝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共計2293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1095冊,全書約3億7千萬字。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然而就是這樣的曠世奇書,卻毀於大火。

2、李清照:《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經失傳。


為了躲避戰亂,在顛沛流離、東躲西藏的生活當中,李清照所存半生文稿丟失殆盡。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曾這樣記載:「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屢減去, 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後又有言:「青州故第,尚鎖書冊用屋十餘間,期明年再具舟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青州(山東)的故居,還留存著十餘間房子的書籍,希望明年再乘船載回來。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李清照的存書有多麼恐怖,而損失又是多麼慘痛。先是拉走十五車的書逃到南方,剩下的書還裝滿了十餘間房子,而這些書後來全部毀於戰火,被金兵燒了個精光。今天李清照留下來的只有90多首詞,以李清照的才力和一生經歷,我們絕對可以肯定,她不可能只寫了九十多首詞,失傳的至少超過百分之八十。

3、張若虛


我們都知道《春江花月夜》,我們都讀過,都曾被這首詩醉迷過,被譽為詩中的詩,巔峰上的巔峰,所謂「孤篇壓全唐」。但是我們用腳指頭也可以想得到,難道張公子一生就寫了這麼一首詩?有人講,有這首就行了,這首已經曠古絕今!


對此,我不置可否,並不是寫得好就能流傳的。這首詩寫於初唐,但是整個唐朝,十餘種詩選,沒有一本選錄他這首詩。直到北宋年間,河南府法曹參軍郭茂倩同志,編選《樂府詩集》的時候,才收錄張若虛的《春江》。後來明朝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的《古今詩刪》也收錄了張若虛的《春江》詩,再後來,《春江》和另一首《代答閨夢還》都收錄於《全唐詩》。


張公子一個從貞觀年間活到開元盛世的人,肯定寫過至少幾百~上千首詩,為什麼就只留下兩首詩呢?他生前也不是籍籍無名,早就與賀知章等人馳名長安,而且官職不低,做過兗州兵曹,但這是一個軍隊官職,跟朝廷那些文臣打不著交道,而同時代文人又相輕,沒有深厚交情,死後沒人會給你整理文稿的。如果是自己整理,那麼怎麼流傳出去呢?家道一中落,或者戰禍一起(安史之亂)恐怕就失散了。

不過千百年後,我們真的要感謝郭茂倩同志,這首能夠流傳下來,他是最大的功臣。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知道,哪怕你寫出了洛陽紙貴的詩,如果後世沒人收錄,沒人傳抄,你的詩註定要消失。

4、王之渙


王季凌的《登鸛雀樓》,每個人小時候都背過: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在鸛雀樓上,無數牛人題過詩,李益的《同崔邠登鸛雀樓》,暢當的《登鸛雀樓》,唯獨這一首,古今絕唱!但王季凌至今留給我們只有六首詩,這就很奇怪了,要知道,當時王季凌的詩被許多的樂工制曲歌唱,是很流行的,六首遠遠不夠。


(在古代,詩是可以唱的,詞也是如此,但詩畢竟是正統文學,比較嚴肅,不適合歌舞飲宴間的助興,所以詞一開始就專門用來飲宴酬唱了。)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能夠寫出這麼多金句的牛人,你覺得一生就再也寫不出其他牛句了嗎?而且我們知道,有時候後人收錄詩詞,是憑自己喜好的。

5、李白


李太白他一輩子寫了不低於五千首的詩,但是今天流傳下來的只有九百多首,不及四分之一。那些認為流傳下來的都是好作品,沒有流傳下來的都是爛作品的人,難道認為李白寫了幾千首廢詩?更重要的是,李白今天能夠流傳下來這麼多的詩,主要是因為他交友廣闊,名氣太大,這傢伙又喜好贈詩,比如《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友人》、《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送楊山人歸嵩山》.....等等。


李白生前曾囑託族叔李陽冰為自己整理畢生稿件,李陽冰不負重託整理出了《草堂集》,但悲劇的是......最後.......最後失傳了。


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一首首詩。


李白曾上《宣鴻猷》一篇,沒有保留下來。大家都讀過李白的《大鵬賦》,卻沒讀過另一首文採氣象與之比肩的《鴻猷文》,因為失傳了。關於這首《鴻猷文》,李白文友任華備為推崇,揚言其令司馬相如、揚子云都羞愧不如!文如下:


《雜言寄李白》


古來文章有能奔逸氣,聳高格,清人心神,驚人魂魄。

我聞當今有李白,大獵賦,鴻猷文;嗤長卿,笑子云。

班張所作瑣細不入耳,未知卿雲得在嗤笑限。

登廬山,觀瀑布,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余愛此兩句;

登天台,望渤海,雲垂大鵬飛,山壓巨鰲背,斯言亦好在。


看到沒?「嗤長卿(司馬相如)、笑子云。」這足以說明「鴻猷文」是很厲害的。

不過今天還能讀到《大鵬賦》也是幸甚至哉,雖然有點遺憾。我們也由此明白,連李太白的這樣的超級巨星都會失傳作品,更何況其他無名小輩?

6、杜甫


有人說,你不要再胡扯了。杜工部流傳到今天的有一千多首,這還不夠嗎?我想說的是,還真不夠。無論流傳下來的作品多麼偉大,但有人不知道的是,今天我們讀到的杜甫的詩,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後所作的,而杜甫只活了58歲。以前的詩呢?大部分消失了。


我們要記住,杜甫一生所作據說有三千首詩,今天我們看到的這點,不過是其一半。誰又敢打著包票說,杜甫其他作品不會再有比肩「《春望》、《北征》、《三吏》、《三別》」這樣的詩作?

7、王勃

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子安,寫過滕王閣序這樣的千古名篇,寫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寫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寫過「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寫過「秋夜長,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層城綺閣遙相望。」........


作為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子安,六歲就能寫文章,他的詩集流傳幾百年,最終灰飛煙滅,最後還是明崇禎年間的張燮搜輯彙編了《王子安集》,共有16卷,而且還是殘本。我們可以假設,倘若不是張燮把王勃的詩文翻了出來,那麼我們今天能不能讀到滕王閣序都是問題。


其實王子安的詩流傳如此少,跟早夭有一定關係,其次最重要的是,後世之人雖然覺得初唐四傑的詩是「不廢江河萬古流」極品,但在當時,並不受到認可。當時的詩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你突然冒出幾個人要改革詩風,要剛健雄壯,要按而彌堅,這什麼鬼?你是不是說我們都是娘炮?沒人會情願的,而且大部分人並不能超越時代的審美和偏見去正視初唐四傑的詩。


要知道,初唐四傑主要是文章出名,得到認可。

8、千古詞帝李重光


李煜流傳下來的只有69首詞,但是足以震古鑠今了。可想而知,以李煜的天縱奇才一生不可能才作69首詞,後來做了宋太祖的階下囚,即便是作出了好的詩詞,也沒有多少機會流傳,宋太祖不毀去就不錯了。


類似以上的例子不勝枚舉,以後再補充吧。


最後,不得不提一下康熙,雖然他孫子(乾隆)一個人就寫了四萬多首詩,但是至今我沒讀過他一首詩,我得慶幸我沒受其荼毒。不過之於詩歌,他也做過一件好事,那就是《全唐詩》的編撰。


康熙老兒題序曰:「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厘為九百卷。」


其實這並不準確,近年日本學者平岡武夫編《唐代的詩人》、《唐代的詩篇》,將《全唐詩》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編號作了統計,結論是:該書共收詩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條,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這個數字是相當可靠的。

其實古代詩歌流傳莫不外乎八種方式:

一、拜訪寄贈:前面提到的如李白的詩《贈汪倫》。

二、獻呈名士(毛遂自薦、拍馬屁):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就是獻給張丞相的一首自薦詩。

三、即席發揮,奔走相告:如王勃的《滕王閣》,大曆年間盧綸、李端等所謂「十才子」,常奔走於王公貴戚的宴席上賦詠酬答,從而名聲大震。


四、題壁留跡、到此一游:亭台樓榭的柱子上,比如「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等。各種驛館、驛亭、寺觀等公共場所的牆壁、柱子,還有道觀、寺院、名山大川的石頭上。


五、詩板題詩:這是中唐之後較為流行的一種方式,即用詩板題詩,然後掛起來,供人閱讀。晚唐咸通年間,詩人薛能經過蜀地泉亭,曾看見「亭中有詩板百餘」,可見詩板題詩在當時很普遍。

六、題字畫:如韋莊的《金陵圖》,王維的《輞川圖》。


七、樂工、教坊歌女的傳唱、演唱:比如歐陽修,比如柳永,所謂「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永詞。」


但其實以上這些,都沒什麼卵用,不能傳唱天下,也不能流傳千古。最重要的還是有人整理詩集、詞集的時候,收錄你的作品,否則以上的六個方法,只不過是知名一時,戰亂一到,朝代一改,誰知道曾經有誰寫過什麼詩,更何況古代普通民眾大多不識字,認字的只有士子們。


八、收錄詩集、詞集或者各種文集:這也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方式,否則我們今天就看不到幾首詩詞了,畢竟口耳相傳的東西就算能夠流傳下來,也是大變樣,不如文字保妥。

總結:人世已改,人世已悲。詩人們當年縱酒高歌、題詩賦文的亭台樓閣已坍塌消逝在塵埃里。我們今天能夠讀到的每一首詩,都沾染著歷史的塵埃和故事,都穿越過刀光血劍,火光衝天,鮮血塗地才來到我們今天........


能讀到的每一首,都是彌足珍貴,都是我們的幸運。

萬分感謝大家的厚愛,我決定再更新一點相關的,我們來討論一下古人到底失去了多少首詩。


我們到底損失了多少詩詞?我們可以這樣來算,每個詩人如果從十五歲開始寫詩,杜甫據說一生是3000首,那麼他每年平均69首;


陸遊光是流傳下來的就有9300多首,平均每年132首;李白大概是5000首以上,按5000來算,平均每年119首;有人說,這都是「大家」才能寫這麼多,真逗,那麼乾隆寫了四萬首,豈不是神明?


為什麼他們寫詩如此多,如此厲害?其實我覺得並不多,像李白,三天才寫一首。杜甫平均下來也是一個月五首而已,陸遊平均兩天寫一首。


按照日本學者平岡武夫的統計,全唐詩里的詩人一共是2873人,我們取最低保守估值,每個人平均一生只寫1000首,那麼這些詩人所作的總數是多少?驚人的2873000!!!二百八十七萬三千首。那麼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詩,不過是58分之一。我瞬間淚崩!有人說,你這樣計算不嚴謹,有的詩人死得早呢?有的詩人寫不了那麼多呢?

我只是按照一個最低的來計算了,哪怕每個詩人一生就寫500首,那麼總數也是1436500,一百四十三萬六千五百首!有人還是不願相信。那我也沒辦法,反正我們失去的古典詩詞和書籍是天文數字!

我今天在詩詞圈,看到有些人大言不慚,說什麼我的詩已經超越李白了,拳打杜甫,腳踢李賀。或者一幫人相互捧臭腳,哎呀兄台你的詩,已經可以比肩唐詩了,是的,的確可以比肩,不過是唐朝詩人墊底的來比吧?

不得不感慨:

古人有個好處,那就是都死了。

我來知乎,是覺得這裡對待詩詞還有虔誠、真心的態度,我想分享更多,同時也渴望學習交流,並結識真誠的朋友。我寫了不少關於詩詞方面的文章,目前完成了李煜、李賀、李白的文章,還有古典美學方面的,比之於詩詞,我更熱衷中國古典美學,這是打開詩詞之美的鑰匙,一生的夙願之一是完成「美學統一論」,我同時也寫小說各種文章,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平台,只是把普通的文章發表在朋友圈博客之類的。我希望,你們如果對詩詞、美學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專欄,的確,我希望有人當我發表一些重要性、含金量比較高的文章之後,能夠傳播出去,希望引起更多人對這方面的關注,最好能夠找到一幫共同志向的人,立志於此方面的研究探討。

(歡迎加好友,關注。)


尋古籍,有大批目錄而散佚者,後頭多半跟著另外一句話,「十不存一」。要麼遭遇了兵火,要麼年代久遠,被幾代之後的後生,當了擦腚紙。如果你仔細打聽,在不久之前,許多地方還存在著用珍本墊桌腿的事情。唐詩宋詞更是如此,能留下來的,除非當時就有極高的知名度。然而沒傳下來的,並不意味著寫的不好,我們依稀可以從許多筆記和故紙堆里,發現零零星星被引用的幾句妙語。

中國古代的藏書家,為了尋求完本,不辭辛勞。如元代的王冕(1287年~1359年),四五百年過後,有人遍尋他的作品,終於找到了他的後人。他的後人得到的版本,也不是自家就有的,而是從鮑氏那裡尋到的駱氏本。可惜這個駱氏本訛誤太多,只好重新編輯。這就是流傳到現在的王冕的《竹齋集》,它再一次重見天日的時候,已經是嘉慶三年(1798年)了。

至於其餘作者,且不論那些知名學者和詩詞名人,就連極其出名的名人,能留存在世界上的作品,也並不多。起初達到傳抄的效果,水平必定十分了得,抄錄的多了,總會有一本書幫你把作品傳下來。但有些藏書家,喜歡藏孤本,還不往外說,他自己又喜歡把藏書閣鎖起來,自己也不看。以至於天下人都認為某書失傳了,有人問某孤本聽說你有,他怕人借,就說沒有。(旃檀作室,扃鑰以為常。有問焉,則答無有)

如果這條路走不通,那就自己刻錄,俗謂之「刻部稿」。但以往的出版,和現在的出版不一樣,不僅沒版稅,你還得自個兒花錢。明清雕版盛行,有些濕人有點兒閑錢,還閑的蛋疼,寫了一篇文章就要付梓。成了書以後捧著自己讀,同時歡樂大放送。《申報》創立之初,弘揚知識就是分享之精神,決定不再收作者的錢,免費刻錄,於是廣大士子踴躍投稿。由於投稿太多,不得不在新聞頁外另立一刊,喚作文藝刊,寫什麼都有,吹牛逼的也有。雕版印刷以後的典籍是呈爆髮式增長的,而明清文人寫的書籍,堪稱海量。

然而還是那句話,某一部實則很珍奇的書,說不定就沒了。因此要指望流傳,抄本要多,還要求得到本子的不是吝嗇的人,願意刊錄和借閱。

如《徐霞客遊記》,原本在明末江陰城破的時候就已經失傳了。江陰大屠殺時,徐霞客的兒子徐屺等一門二十餘人被屠。《徐霞客遊記》原稿被焚毀,季夢良整理版也就還剩下幾卷。好在當初宜興有個名叫曹駿甫的傢伙,非讓徐屺把書稿借給他,他好謄錄一遍,才留了個孤身在外的本子。而後來找到此人的,正是徐霞客的兒子李寄。而這個李寄,又是徐霞客被族人驅逐的小妾所生的孩子,也是個天資聰穎,鍥而不捨之人。

後人不斷整理、對照、編輯,到乾隆年間,遊記才得以面世。建國以後,整理者又根據季夢良二次轉抄稿和乾隆刊本以及所有能找到的版本參合,多出了156天的日記,加文14萬字,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徐霞客遊記》。

試想,這中間若是少了任何一環,這本中國地理名著還會被我們看到么?如果它今天不存在了,會有多少人認為它可能根本就沒什麼價值呢?所以說,還真不是什麼「沒流傳下來就是因為寫得不好」。一首詩,一首詞,一本書,能流傳到現在,實屬不易,靠實力,更靠運氣。覺得理所應當,只不過是倖存者偏差罷了。


謝邀。

古代各種筆記里的段子不去說了,諸如旗亭畫壁,推敲,金龜換酒等等。我只說說自己親歷的幾個。

09年參加某社聚會,席上我們同齡的幾位小字輩在一桌。當時上了一道螃蟹的菜,於是S兄一邊小飲著黃酒,一邊說起一些螃蟹詩的典故來,另外的Z兄馬上附和之。這就很尷尬了。我那時才知道原來別人作詩詞並不都是我這樣,兩句三年得的。所謂指物作詩立就,真不算特別稀奇的才能。我以前以為的天才,其實只是soso,而真正的天才,我後來幾年才算是一一領教了,那是你遠望著就能感覺有光芒照射到你身上的卓越的才能。

蘇軾也算是少年天才,但他真正的大成和絕對高度,還是要等中年以後。我認識的可以目為天才的舊體詩作者,詩詞對他們來說,是生活的一部分,跟吃飯說話一樣簡單。當然,可能不是每篇都是名篇,但絕對都在水準以上,有時候感情到了,就是讓人一讀就起雞皮疙瘩腦子裡嗡嗡作響的強作。

我的意思是什麼呢?

就是對於現代舊體詩作者來說,知道一些典故,背誦一部分大家的作品,在聊天時飲酒時引用到;乃至某人寫了一篇好作品,大家大範圍討論;更有某些高手是另外一高手的腦殘粉,願意一篇一篇的作技術分析。這些都不算事。今人尚且如此,古人就更不在話下了。

舊體詩詞的篇幅很短。絕律五十多字。詞一般都在百來字上下,只有戚氏,鶯啼序超過兩百字。對於對古體詩詞精熟者來說,過目不忘真不算難事,起碼名句是肯定會記得的。多看幾次就印在心裡了。我初上網的那陣子,專門背過網人的集子。也不用太刻意,時常拿出來一看,不自覺就背下來了。

古人的詩詞作品,絕大多數都非常具體。哪怕我們現在最看不上的宮體詩,其實也是有某個默認的接受對象的。贈人的作品,要適合彼此的身份,情誼,還會有送別的場景,要去的地方。每一句都會落到實處。被贈的對象或者詩人的友人們,一看就知道說的什麼,再按詩詞的創作套路去想,很容易就記得了。

稍微困難一些的是古風長篇,但這種往往太難出彩,一出彩就是神作。大家一定會爭相傳頌,老老實實拿筆抄錄下來,實在太日常了。對於神作,根本不需要擔心他的流傳,大家自然奔走相告。洛陽紙貴的典故就是這樣啊。

再來就是作者本人對詩詞的整理了,不說所有的作品都記得。但一般到了晚年都會把精品做成一個集子,以傳諸後人。對自己苛刻一些有要求的,像杜牧,就盡焚少作。但一樣,世上還是流傳他的少作。

最後是民間和官方的整理。民間有友人,譬如某人掛了,好友會自動將來往的書信或者詩詞整理。也可能是隔代的狂熱粉絲,四處搜集某人的遺作。一般在當時就很有名的BOSS級大佬,朝廷會專門派人搜集整理。

甚至到後來,一些不是某人作品的作品,也被後人附會上去。這種事太多了。

在整個社會都對詩人們保持高度關注的古代,就相當於今人的追星。不用擔心神作被埋沒,除非大家死光了。要不然,這些作品絕對會以你想像不到的各種形式,一次一次又被發現被出土的。在流傳度這一條上,古人要比今人幸福太多了。

另外廣泛傳播,也不是說普通老百姓都知道,這是今人想當然的誤會,宋代算是最文明的了,普通百姓的識字率依然很低。真正傳播的就是士大夫階層,或者說統治者和文化精英們,這就很日常了,可能隨便兩人聚會,就說道:啊哥們最近聽到一篇牛作,你認識這作者不。然後背誦一下,真要是牛的話,大家下次參加別的聚會,就繼續吹。。。當然,也可能不同流派,不同圈子的人對噴,那就更熱鬧了,不止作品,可能還會有段子,和技術分析出來了。

如果參加過一些今人舊體詩詞作者的聚會,那這些就一目了然了。根本不需要費腦子,這些問題根本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還是那個——怎樣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 原作者姓名:六神磊磊
  • 原出處:六神磊磊讀金庸
  • 原文鏈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EzNTMyMA==mid=207345857idx=1sn=5575a30624de79df8cd22d809862ed20scene=4#wechat_redirect

今天能讀到唐詩,你知有多幸運嗎

  一、

  老是讀金庸,換個口味吧,再聊一聊唐詩。

  400年前,大明朝天啟年間,魏忠賢公公正在亂搞的時候。

  有一位老人,默默脫下了官袍,整齊疊好。這是綉著精緻白鷳鳥的青袍,代表著他是五品官員。

  外面有人喊:胡書記,你怎麼還不出來?我們等著接你去德州上任呢。

  「上任?」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語:再見了,官場!對於你,我早已厭倦。

  我要回到家鄉,用剩餘的歲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

  「編一部最全的唐詩,不要再有遺漏,不要再有散佚,讓後世子孫都能讀到它!」

  讓我們記住這個老先生的名字——胡震亨。

  現在人可能很難理解,不就是編本唐詩么,很難嗎?

  事實是,在那個年代,真的好難。那時可沒有這麼多出版社、印刷廠、圖書館,沒有谷歌百度噹噹京東亞馬遜。你要找一首詩,說不定就要跋涉千山萬水去抄,還不一定能抄到。

  那麼,如果老胡偷懶,不編這本唐詩,會怎麼樣?

  答案是:後果很嚴重。

  二、

  那時候,唐詩正在以今天物種滅絕般的速度在失傳。據胡震亨估算,到他所處的年代,唐詩已經至少失傳了一半。

  你也許以為:詩怎麼會失傳呢?只要詩人夠棒,寫得夠好,不就會口口相傳留下來嘛。

  呵呵,你以為是你們家菜譜呢?

  先問一個好像不太科學的問題:在所有唐詩里,最猛的是哪一首?

  可能有不少人會回答:《春江花月夜》,所謂「孤篇壓全唐」嘛;那麼作者是誰?不少讀者也能答上:張若虛。

  這位張先生寫出了這麼猛的作品,一定是個大名人了?沒錯,他當時就被人尊稱為「吳中四士」,江湖地位就算不如明教四大護教法王,也差不多夠「五散人」了。

  然而,這麼猛的一位先生,到今天留下來了多少詩呢?一百首?八十首?答案很令人震驚——只有兩首。

  此外,唐代的五言絕句里哪一首最猛?有很多人會脫口而出:《登鸛雀樓》,就是每個人小時候都背過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它的作者,一般認為是王之渙。

  這個王猛人有多少詩留了下來?答案觸目驚心——只有六首。

  一千多年裡,也不知道有多少「白日依山盡」、「海上明月共潮生」被淹滅失傳?

  三、

  王之渙、張若虛先生的遭遇,不是偶然的。

  李白有多少詩留下了下來?最慘的說法是:大概十分之一。這個偉大的天才寫了一輩子詩,估計有五千到一萬首,十之八九我們永遠見不到了。

  李白去世前整理了畢生稿件,鄭重託付給了族叔李陽冰,請他為自己編集子,以便流傳後世。李陽冰沒有辜負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10卷,然後……失傳了。

  那些湮滅掉的詩文,都是因為水平爛嗎?不是的。比如唐人記載說,李白的《大鵬賦》和《鴻猷文》特別偉大,讓上一代辭賦霸主司馬相如和揚雄都汗顏。

  今天,《大鵬賦》幸運地流傳了下來,但《鴻猷文》呢?對不起,沒有了,永遠淹沒在了歷史中。

  再說杜甫。這個同樣偉大的詩人,四十歲之前的詩幾乎全部失傳,而他活了多少歲呢?只有58歲。

  還有「初唐四傑」里坐第一把交椅的王勃,沒錯就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的那個,他的集子艱難地流傳了幾百年,終於在明代徹底湮滅。

  直到明朝都快亡了,人們才從別的圖書里找出一些王勃的詩文,讓我們感受他的風采——就好比《金庸全集》全部失傳了,你只能跑到六神磊磊的專欄里去找幾段金庸原文來過癮,想想都要哭。

  偉大的孟浩然算是幸運的,死了沒幾年,就有人給他編詩集,但許多詩當時就已經散佚;還有偉大的李商隱,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那位大牛人,親自編了四十卷詩文集,可惜全部失傳,沒一卷留下來。他的詩是多年之後人們陸續一點點搜求到的。

  不光是詩歌在消失,前人編的各種詩集、詩選也在消失。何況,過去編詩集的路子往往不對,有的拚命選盛唐詩,中唐、晚唐選得很少;有的只選些清湯掛麵的詩,粗豪一點的一首都不選。

  在當時,號稱最全、最完整的一本唐詩,叫做《唐詩記》。胡震亨找到這套書,只翻開第一卷就怒了:「開篇就把人家唐高祖李淵爺爺的一首詩給記漏了,這也號稱是最全的唐詩嗎?」

  他下定決心:我距離唐朝已經700年了,再不編一本完整的唐詩出來,我們怎麼對得住那些偉大的前輩詩人?

  四、

  有人不解:老胡,這麼難的事情,你一個人干,憑什麼能幹成?

  老胡充滿信心:就憑我家的萬卷藏書!

  所謂「萬卷藏書」,一點也沒有吹牛皮。他家有一個巨大的藏書樓,叫做「好古樓」,其江湖地位大概接近於少林寺的藏經閣,包羅萬象,「收藏圖書萬餘卷」,什麼冷門武功都有。

  老胡本人的學問也很淵博,十八歲中秀才,二十九歲中舉人,這都不說了,而且涉獵廣泛,連兵書都啃,能忽悠得當時的抗金名將「劉大刀」劉鋌都和他做朋友。

  1625年,老胡挽起袖子,幹了起來。

  「我不但要收錄最全的盛唐詩,也要收錄最全的中唐詩、晚唐詩、五代詩!」

  「我不但要收錄詩歌,還要整理出每一個詩人的小傳、評語,讓他們名垂後世。」

  「我不但要收錄些完整的詩,還要收入斷篇零句,甚至詞曲、歌謠、諺語、酒令,什麼都不遺漏。」

  我讀《射鵰英雄傳》時,每當讀到大高手黃裳寫《九陰真經》這一段,就想起胡震亨老先生編全唐詩的故事來。

  無數個晝夜過去了,終於有一日,胡震亨放下筆,完成了著作。時間已經是1635年——他整整工作了10年。這部巨著,被取名為《唐音統簽》。

  這部超級大書有一千零三十三卷,按天干之數分為十簽,不但有當時最完整的唐詩,還有極其珍貴的文學評論、傳記史料,堪稱中國古代私人編書的超級王中王。

  更誇張的是,老胡還不過癮,又用了七年時間,吭哧吭哧寫出了研究李白杜甫的《李詩通》《杜詩通》兩部大書。

  這時,已經七十四歲的老人才露出微笑:我終於完成了一生的夢想。這才叫不辜負我的時代。

  這樣一個人,《明史》竟沒有他的傳,也沒有一篇生平事迹傳世。但那又怎麼樣呢?歷史無視他,卻不敢無視他的巨著,《明史·藝文志》里收了好多他的書。

  五、

  至此,全唐詩的編篡偉業算是完成了?還沒呢。

  第二位猛人登場了,他的名字叫做錢謙益。

  一聽到這個名字,估計立刻有人開罵:呸!大漢奸!千刀萬剮他!

  沒錯,你可以叫他大漢奸。他是東林黨的領袖、明朝的禮部尚書,卻帶著老婆投降了清朝,照樣做大官。不過,「大漢奸」就一定做大壞事嗎?歷史要真這麼簡單就好了。

  錢謙益是研究唐詩的大咖。如果當時成立一個唐詩學院,他老人家鐵定要當院長、副院長。直到今天,你要是想研究杜甫,都沒法不讀他的注。

  老錢下決心要編一本全唐詩,轟轟烈烈地搞了很多年,估計已編到了數百卷的規模,卻天不假年,掛了,沒能完成。

  他的遺稿遭際很慘。要知道,當時是什麼年代?那可是金庸《碧血劍》故事發生的年代,戰火紛飛,生靈塗炭,他的書稿也七零八落,今天丟一卷,明天丟一卷,逐漸亡佚過半,眼看就要丟光了。

  幸虧另一個猛人出現了,他的名字叫季振宜——我寫專欄從不隨便提生僻的名字,一旦出現人名,就說明他確實很重要。

  這個人,十七歲中舉人,十八歲中進士,不要問我為什麼,神的世界我也不懂。季振宜發現了老錢的殘稿,重新開始全唐詩的編輯工作。

  這位季先生和前面的胡震亨、錢謙益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家裡的書多。多到什麼程度呢?反正當時江南幾個最大的藏書樓,包括毛述的「汲古閣」、錢謙益的「絳雲樓」、錢曾的「述古堂」等都歸他繼承了,江湖人送外號「藏書天下第一」「善本目錄之王」。

  他的藏品又牛到什麼程度呢?別的不細說,僅舉兩件他老爹的藏品,你隨便感受下:

  一件叫做《神龍蘭亭序》,是王羲之先生的《蘭亭序》傳世最精美的摹本,沒有之一。眾所周知,《蘭亭序》的原件沒有了,神龍蘭亭本就是最牛的。

  另一件叫做《富春山居圖》,沒錯,就是現在大陸收了一半、台灣收了另一半、林志玲女士露著乳溝玩命搶的那個絕世大寶貝。

  為了編好全唐詩,季振宜挑燈夜戰,努力工作。又十年過去了(這些猛人寫書,動不動就是以十年計算的),他終於又編出了一部宏偉的唐詩集,共七百十七卷,每年僅詩人的小傳就要寫兩百篇。

  彷彿上天的安排般,在書稿編成的第二年,季振宜就病倒了,很快撒手人寰。

  現在,胡震亨、錢謙益、季振宜,三位猛人已經給我們留下了兩部龐大的書稿,只差最後一項工作——把它們合併起來,修補完善,成為理想中的《全唐詩》。

  六、

  第四個猛人於是出場了。

  他是大家的老熟人,《鹿鼎記》的主角之一——小玄子,又稱康熙皇帝。他酷愛唐詩,對過去那些不稱意的唐詩集,他表示受夠了:

  「唐人搞的唐詩集子,不夠好,too simple。」

  「宋人搞的唐詩集子,錯漏很多,naive。」

  發完牢騷,他開始撂出狠話:「朕,愛新覺羅.玄燁,要把我家裡所有的全唐詩拿出來,加上胡震亨的《唐音統簽》,搞出一本《全唐詩》,讓子孫萬世都可以讀到!」這本書,一定要牛,要猛,要全!

  究竟選誰去修書印書呢?康熙皇帝選定了一個人——江寧織造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爺爺。

  康熙拍拍曹寅的肩膀,無比鄭重地給了他兩部書稿:

  「兄弟,這是季振宜的《唐詩》,這是胡震亨的《唐音統簽》,朕都已經集齊了。你拿著它們,去召喚神龍吧!」

  公元1705年,在胡震亨編全唐詩整整80年後,曹寅督率十位翰林官,在揚州開局修書,編纂《全唐詩》。

  這是集全功於一役的最後一戰,可謂勢如破竹、水到渠成。僅僅一年後,曹寅等人就完成了工作,把《全唐詩》放在康熙皇帝的面前。

  面對這部中國所有大一統王朝中唯一的斷代詩歌總集,康熙很激動,很興奮。他潤筆磨墨,親自給這部書寫下了驕傲的序言:

  「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厘為九百卷。」「唐三百年詩人之菁華,咸采薈萃於一編之內,亦可雲大備矣!」

  他可能想起了李白的話:「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現在,朕可以輝映千春了。

  七、

  今天,每讀到一首唐詩,我都覺得很慶幸。

  我的主業是讀金庸。對比一下那些同樣偉大的武功秘笈吧,從凌波微步到六脈神劍,從九陰真經到北冥神功,都無一例外湮滅了。降龍十八掌到元末就只剩十五掌,最後統統失傳。

  它們的擁有者都是強橫的武士,卻沒能保住這些經典。

  相比之下,守護著我們的唐詩的,是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柔弱書生。

  在這個特別喜歡摧殘文化、喪失記憶的國度,他們呵護著脆弱的紙張和卷冊,他們的藏書樓建了燒、燒了建,編的書印了毀、毀了印,仍然讓四萬多首唐詩穿越兵火燹災,渡過重重浩劫,一直傳到了今天。

  因為他們,我們今天才能看到唐朝的偉大詩人們朝辭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曉汲清湘;看詩人們記錄下千里鶯啼、萬里雲羅、百尺危樓、一春夢雨;看他們漫卷詩書、永憶江湖、哭呼昭王、笑問客來。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何等的幸運。


秘訣一:勤找大v轉發互動 
公元725年,李白從四川的大山中走出來了。這時他24歲,有才華,有志氣,「心雄萬夫」地雲遊天下,奔往長安。

李白到湖北江陵,機會來了。正好有個很有面子的大V經過江陵去衡山。此公是一道士,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有面子,玄宗皇帝曾經邀請他到皇宮請教道法,然後又讓自己的同胞妹妹玉真公主做他的學生。)李白瞅准機會,拿著自己的【微博】跑過去向司馬老師請教,司馬老師馬上【評論並轉發】,一句「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將小白同學一下子頂到大唐【熱門微博首頁】,小白同學聲名大噪,粉絲和轉發刷拉刷拉直躥。

李白34歲那年,有次在長安紫極宮裡遊玩,這回又碰上個一個大V 就是那位寫出「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妙句的賀知章。小白同學早有準備,拿出自己的兩張得意的帖子《蜀道難》和《烏棲曲》送上去,賀知章馬上【轉發並@李白】

幾個大v一起轉發,刷拉一下,小白同學在長安也躥到【熱門微博】【熱搜榜單】上去了,粉絲大漲。


秘訣二:微博認證

小白同學的【微博認證】是什麼呢?

玄宗皇帝的老師司馬承禎給他戴上「仙風道骨」的認證+v。等於經過權威許可,這個好馬甲是戴定了。

到賀知章那裡呢又多個一個【認證】,又是「謫仙」。接下來是詩仙、醉仙,反正逃不掉一個「仙」字。

秘訣三:勤寫微博 早日當網紅

小白同學沒有因為有重量級大v轉發和認證就鬆懈。他一直堅持原創微博更新。

例如司馬承禎剛轉發過他,他馬上出貨,寫下一篇《大鵬遇希有鳥賦》,將自己和司馬老師都比作特大的神鳥,「五嶽為之震蕩,百川為之崩奔」。這帖子是小白同學的第一張紅帖子,火遍天下。

隨時隨地堅持原創,到廬山,他馬上又發一條微博《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得多大的胸襟,寫出多大的境界!


可惜的是

小白同學一直沒接到廣告

據記載,最終在安徽馬鞍山,卒。


另外,巧合的是當今微博第一科技大V 微信第一雞湯大V 也在馬鞍山。


年初我去爬長城,在一個烽火台下,看到了1980年代刻在這裡的「198X年,安陽紗廠XXX到此一游」。

李白當年也沒少幹這種事情吧……


拿我的本命來答一發~
1、慈恩塔下提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這就是前面答案所說的,到此一游式。當時那些景點是有專門的地方給寫詩的,寫得好的大家都看得到,自然而然就流傳下來了,比如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那首,後人給的題目是《題臨安邸》
2、然後就是最最經典的,《白氏長慶集》。
古人是會自己整理集子的!當時樂天整理了七十五卷,後來抄著抄著東西漏了一點,現在的白氏長慶集是七十一卷,然後我們背到的所有所有白居易的詩都是那個裡面的,大概。不過這個方法僅限於大大(笑)。


。。。大多數我們熟知的詩人都是些大大小小的官員,本來就在當時文壇享有名氣,平時自己把詩整理一下在官場中流傳,自然會被更多讀書人看見,立刻就成了膜拜的詩文,被各種人抄錄學習,流傳至今。


知乎首贊過百,非常感謝諸位知友的支持。祝大家好
~~~~~~~以下為原答案~~~~~~~~
題主多慮了,其實古代的文人也有他們的營銷手法。

應該有知友比較熟悉《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陳子昂(陳伯玉),他的作品「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被選入了我國語文教科書(第幾冊忘記了)。

那麼他是怎麼出名的呢?

陳子昂第二次落榜時,碰到一個人在賣胡琴,賣的特別貴,當時有很多富豪在圍觀,但是沒有人表示要買的意思。

陳大才子靈機一動,計上心頭。

他分開人群,拿出千緡(讀min二聲,一種貨幣單位,總之就是很多錢 )買了下來。並且當眾邀請各位富豪,在第二天參加他的party,他將當眾表演琴技。

第二天,賓客們都到了聚會的地點——長安國際大酒店。大家都準備好了聽聽他彈這價值千金的琴聲。誰知——

陳大才子當眾把琴砸了……

賓客當時就懵逼了!

這個時候,陳大才子長嘆一聲「我答了這麼多乾貨沒人點贊,抖個機靈反而加了這許多關注!」

其實說的是: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監工之樂,豈宜留心?(就是說老子才不會彈琴這種低賤的技藝呢!但是老子會寫文章,寫了很多文章。)

說罷,他將手頭的文稿發給眾人觀看,賓客們看完後發覺果然好!又推薦給當時的大V王適讀,王適讀完後評論說:此人此為海內文宗矣!

於是乎,經歷這次後人成為「伯玉摔琴」的炒作事件後,陳子昂的粉絲和關注迅速上升,逐漸確立了在當時文壇的地位。

時隔已久,我們回頭再看這事,不得不說,古人還真是會炒作自己呀!


古代這個概念太大,不限定範圍,就是耍流氓。試以唐宋為例:
1、題壁。古時的微博、論壇、朋友圈。
2、譜曲。早期宋詞都如此。其實唐詩里也有很多,如陽關三疊。歌女的作用也很突出,請百度旗亭畫壁的故事。
3、編集。這是文人自覺意識的體現。有給別人編集,也有自個編集子的。著名的選本,如《唐人選唐詩》,至少當時杜甫是不受時人待見的。
4、行卷。參加科舉的文青帶著集子去見大V座師。
5、干謁。差不多同上。李白年輕時也做過這事:「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求一識韓荊州。」
5、抄寫。老老實實地傳抄。牛逼人物造成了洛陽紙貴典故的出現。直到不久前的七八十年代,抄詩仍簡直是文青的標配。
6、詩話。古人較津津樂道。一來品評詩句,二來記載有趣的典故,兼職是吐槽的必備良品。宋朝嘩啦有了很多。六一詩話、東坡詩話、滄浪詩話。另,還有詞話。
7、唱和。較著名的好基友元白唱和。有個讀者總比沒讀者好吧。並且,詩人間逞才斗藝,加速詩歌流傳。
8、酬唱。唱和的高級形式。蘭亭集會是濫觴,北宋著名的有《西昆酬唱集》。特別是詞,騷人們圍坐酒肆,歌女唱著新鮮出爐的曲辭,人生多麼愜意!

詩歌的傳播,主要還是靠編集子。靠口口相傳,或者歌女唱兩支歌,或者題幾首在牆壁上,都是小打小鬧而已,最多對名篇名句起到放大作用。但是在沒有印刷術的時候,僅人肉手抄,抄一部算一部,要是有些作者愛惜羽毛,如杜牧,見不得自己有不好的作品,一把火燒了,那就真的燒掉了。
到了宋朝,隨著雕版印刷術的普及,簡單複製時代已經到來,文人終於可以以相對較低的成本編自己的集子了,所以宋朝詩人比唐朝的要幸運,他們大多詩詞文得到了保留。而唐時,包括李、杜等人都碉堡了,十不存一是常態。李白不到千首,杜甫1400餘首。很多有才華的詩人,今存詩就一兩首。高贊答案提到張若虛存2首,王之渙現存6首。正因散軼嚴重,白居易很有先見之明,編好自己的集子請人抄了五部,藏在廬山東林寺、蘇州南禪寺、洛陽勝善寺等地,所以他的文集基本上得到保存,存詩3800餘首,為唐人第一。整個《全唐詩》也就存詩五萬首,乾隆皇帝差不多一人就可以秒殺。《全宋詩》則有二十萬首,況且,宋人的主業、精力已經不全在詩上了。
所以,總的來說,唐詩的流傳較為不易,很多完全是自身自滅的結果。能有幸被今人看到的,一是幸運,一是質量實在過硬。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個看看古代文學史就知道了。古詩大部分是通過青樓女子的傳唱和寫在酒肆客棧的牆上流傳下來的。而且酒店老闆往往看自己牆上寫了這麼多亂七八糟的字,就會拿白漆刷掉,這個你看看水滸傳宋江題反詩就能知道。所以其實還有無數的詩就這樣被蓋在白漆下,永不見天日了。


相信我,更多你想像不到的智慧結晶已經化為烏有。


這是一個很廣泛的問題,涉及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與使用、手抄本文化的流傳和變異、手抄本時代和刻本時代的差異等等,以下僅作簡單分析,非專業,也不夠嚴謹,僅供參考了解。
在紙出現之前,基本上普遍的傳播媒介只有口耳相傳這一類。這一點可以想像孔子的諄諄教導,還有《詩經》里那些來自勞動人民的民歌傳唱等等。優秀的、有代表性的、被統治者所認可的作品才得以用竹簡布帛、青銅器等的形式保存下來。
到了造紙術發明和使用之後,聽說過「洛陽紙貴」故事的人就會知道,詩人們有了更簡便易得的書寫媒介,這大大方便了作品的傳播。文人們的作品寫在紙上,通過友人互相品評、抄寫傳誦的方式,有朗朗上口或是貼合民眾生活的得以在百姓之間傳播,像高適的邊塞詩在敦煌等邊疆地區就很流行,而白居易的詩歌甚至傳到了日本。另外,詩人有時會進行文人之間的聚會飲酒賦詩,結合成集(例如著名的王羲之《蘭亭集序》,其實就是為蘭亭雅集所作的一篇序)。這時候還沒有印刷術的出現,因此傳播方式主要是口耳相傳手抄,因此難免出現音近形近的錯誤、意義相關的訛漏等等,這是手抄本時代不同於我們現在印刷本時代的特點,其實翻開古代的詩歌集子,很多都會有「一作XX」,或者「XX本又作XX」的注釋,這其實就是不同版本的表現,對於現代研究學者來說,除非找到詩人最初的版本,否則很難直接證明哪個版本才是正確的。此外,文人們為統治者所寫的詩歌辭賦、參加科舉考試時的作品等,會有官府人員專門抄寫並保存,由於與政治關係較為緊密,這一部分保存往往較為嚴密完好,但是難免在改朝換代時被新統治階級銷毀。——因此總體上民間傳播官方傳播這兩種方式有利有弊吧,前者傳播面較廣,更為穩定持久,然而訛誤較多,後者版本更為統一,一定時期內傳播嚴謹穩定,但是受政治波及較大。
等到印刷術發明之後,嗯,基本上就跟現代的差不多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一點幫助。


上品口耳相傳。中品看出版人資金地位。最終,乾隆那樣四處寫也無法流傳


提主問的怎麼流傳的我不評論 很多都說到了,另很多人在說沒流傳下來的原因我也說我想到的一點
垃圾太多!
文化的流傳能力是有限的,因為知識文化傳承的主體是人。單就詩詞文章來說,他的傳承主體就又縮小到讀書人!而當大量的打油詩醬油詩像乾隆爺爺那樣一個人寫了4萬多首詩卻沒一首算的上精品的沒營養詩詞文章出現,他們佔用了太多的位置來流傳給後世。
打個比喻,我們都說時間是一條長河,那麼傳承這些詩詞文章的人就是船,一艘船再大也是有極限的,它所能承受的重量就這麼多,你把大量的垃圾或者說沒營養的詩詞書籍裝上船,就難免有些精品會遺落在江底。


另 作為不太愛讀書的我還是有點慶幸,因為如果歷史上所有的精品詩詞文章都流傳下來的話。很可能小時候就不背唐詩三百首了,而是背誦唐詩三千首。。。。


青樓女子互相傳唱


不用擔心,古人有雕版印刷術。(? ??_??)?


最早是口耳相傳,詩詞成為自覺藝術之後是靠創作者的個人魅力(那時候的名家相當於現在的明星,粉絲狂熱度只增不減),誰寫了首詩立即到處傳唱,然後還有詩人自編或為他人編寫的詩詞集,文集等,還有歌妓傳唱留下來的曲本


給別人看,寫牆上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詩詞是什麼。

詩,也叫詩歌。詞,也叫曲子詞。詩歌是進行歌唱的,曲子詞也是譜曲進行歌唱的。所以詩詞就是現在的流行歌曲。最早的《詩經》就是在民間和宮廷傳唱後被整理記錄的詩歌集子。一首詩詞能否廣為流傳在於作者的寫作水平,詩詞內容的優美和引起大家的共鳴。就比如現在的流行歌曲,不下幾十萬首,但是我們會唱的也就幾百首而已,為什麼會唱?是因為旋律優美,歌詞美。

李白寫《望廬山瀑布》並不是靠出版物傳播的,而是樂工和歌伎。注意這個伎不是妓女的妓。古代的樂工就是現在的音樂人,歌伎就是現在的歌手。李白寫好一首詩會交給同行分享或者直接給樂工,樂工獲得詩就進行譜曲,交給歌伎演唱。詩寫的好,曲子優美就會廣為流傳。在這個流傳中也會產生錯誤。比如歌詞會被記錄下來,某個字因為口音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版本。如:黃河遠上白雲間,也有版本是黃沙遠上白雲間。

有個能證明廣泛流傳的典故是: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王昌齡的詩被唱了兩首,高適也有一首詩被唱到,王之渙接連落空。輪到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甚為得意。

再說詞,詞叫曲子詞,詞和曲不一樣(元曲)。詞是流行歌曲,曲(元曲)是戲曲。大多數詞先有譜,又了譜你能任意填詞。現在我們創作詞就叫填詞。就像我們現在唱的流行歌曲,有的根據歌譜可以更改歌詞。

總之詩詞並不是每首都被人記住,甚至作者自己也不滿意而被廢棄。古代詩人詞人生前或死後所作的詩詞也會整理出集子,再加上傳唱的,就流傳至今。


推薦閱讀:

據傳作者為蘇軾的《觀潮》最早出自哪本古籍?
李白最豪放的一句詩是什麼?
如何優雅地誇獎女生長得美?
一個學詩有半年多的同學寫的五絕,不知道可以算得上什麼水平?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是否比「楊柳岸曉風殘月」更應該成為名句?

TAG:文學 | 詩詞 | 中國文學史 | 古詩詞 | 中國古代文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