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阿基拉》這部動畫電影?
大家都說好看,我承認動畫方面和想像力方面有突破,但還是覺得一般。大家能談談這部電影的突破點么?
大友克洋主要整的動畫都是電影,與大眾熟悉的「動漫連續劇」本身就不是一個模式。大友克洋與宮崎駿的電影有時候差不多,電影中往往蘊藏大量深層信息,不會像40集「動漫連續劇」那樣平面化,每個人物都的有臉譜化給你,角色的行為需要通過思考去判斷,不像現在滿街的有志少年張口就是「我要幹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阿基拉》中的阿基拉、金田正太郎、島鐵雄全源自橫山光輝原作《鐵人28》,金田正太郎此名正是「正太」一詞的起源。而且故事背景都有些相似,大友克洋的作品就故事背景進行深入一層的描述。
在那個年代描述世界從末日中復甦的種種現象,正是日本社會的寫照,經歷過二戰的傷害,給予這一代戰後的孩子留下童年陰影,這一點無論是富野吳克還是宮崎老頭作品中不曾缺乏的元素。至於這部電影的突破點是什麼,請題主去比較一下《超體》和《阿基拉》的劇情,何以二十多年後的《超體》還要抄《阿基拉》的故事,這難道意味著《阿基拉》領先業界二十年嗎?我說的二十年真不是瞎說,《阿基拉》成功預言了2020年日本將在東京舉辦奧運會,問你怕了沒有?
其實近年的《超能失控》和《年鑒計劃》不也是這個尿性嗎?在日本方面,盛名至今的《EVA》也沒脫離《阿基拉》的框架,儘管《阿基拉》這種故事在日本不是什麼始祖,不過卻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獲取超能力確實是美國漫畫最先玩起來的風潮,不過當時的美國漫畫只傾向於利用超能力來解決各種危機,將超能力與整個社會發展傾向連接起來的故事還是少之又少,飆車族少年的價值觀也與傳統超級英雄截然不同,有時候很難把他們稱之為英雄。對正處於復甦的社會而言,強大的力量到底是能令社會更強盛發展,還是令人陷入迷茫?這應該是當時經濟復甦後日本人殘留下的精神問題。
聽說準備拍真人電影,我再去看看,回來也許還有什麼好說的。
我阿基拉就看了一遍,但我時常拿出來裝逼,實際上我看的就一知半解,覺得還沒看攻殼機動隊懂的多。阿基拉給我的最大感覺就是無序、暴力。原本怯懦的島鐵雄失控,而看似不良少年的男主卻擔起了責任。
樓上的@蘇沉船前輩講的非常好!美漫擅長用超能力解決問題,但日本作家的筆下往往不是這樣,這來自於日本人骨子裡深深地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恐懼,大友克洋對超能力的恐懼就好像宮崎駿對科技的悲觀一樣。超能力帶來的是末世,科技帶來的是毀滅。
至於阿基拉的里程碑意義樓上也有說明,我記得阿基拉是當時投資最大的動畫電影吧,質量不言而喻。至感覺阿基拉講的東西很多,確實不好消化。當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體驗,這就是一個完整的複雜的故事的魅力。在我看來,阿基拉表面上講的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深層次上則是圍繞慾望或者貪婪帶來的利弊矛盾。其他人可能又有別的理解,諸如政府與人民的對立,兄弟的羈絆,對力量的控制,創造與破壞,生命的意義等等。
所以有時候我會反對把任何文章,電影,音樂當做一種閱讀理解來做。一本書,一場戲,有時候最深刻的理解就是來源於最直觀,最流暢的觀賞,而不是像考試一樣絞盡腦汁去列舉關鍵點。就像一部電影,在電影院一氣呵成的看玩和在家裡邊暫停邊看完是不一樣的。如果不斷的打斷或者分開來觀看一部作品,那麼就會失去最完整的體驗,而有時候正是一種即興的感覺,讓人們產生興趣,從而思考。
所以說,看一部電影,沒有必要在看的時候就刻意思考為什麼。看完了,如果感興趣,自然會有想法。如果不感興趣,那也沒關係,畢竟人們的興趣愛好都不同,正是因為這種不同,產生了我們所說的流派。
作者:腹黑電影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462652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阿基拉》
這部《阿基拉》是日本動畫大師大友克洋的作品,1988年在日本上映。
上映之後,從日本本國,到大洋彼岸的美國。
他在世界性的範圍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2002年,被權威電影刊物《Wired》評選為電影史上最佳的20部科幻片之一。
這是亞洲唯一一部上榜的影片,也是是其中的唯一一部動畫片。
截至今天,豆瓣一萬六千個盆友參與評價,給出了8.3的分數
IMDb上一反日系電影評價人數偏少的常態,超過十萬人參與了評價,給出了8.1的超高分。
IMDb上面8.1分的成績代表著神馬?
要知道,年初一經上映便刷爆各大朋友圈,迅速攀升到豆瓣動畫榜第二的《瘋狂動物城》在苛刻的IMDb上也只有8.1的得分。
IMDb上十萬多人給出的8.1分,那含金量可是相當的高啊。
《阿基拉》的故事發生在2019年的東京。
社會動蕩不安,國家已經成為了沒有政府的狀態。
這樣的背景,與好萊塢的科幻動作片《銀翼殺手》有幾分相似之處。
他們的故事都是發生在混亂不堪的大都市。
而且他們同樣都可以歸類為「未來科幻片」。
只不過在導演雷利史考特在《銀翼殺手》中大量使用黑色的基調,渲染了對墮落世界的絕望。
導演大友克洋卻在《阿基拉》插入了不少鮮艷的色彩,構建出了別樣的生機。
《阿基拉》和《銀翼殺手》設定的年份都是2019。
我們眼看就要活過這些電影中假定的年份了。(什麼《2012》《2001:太空漫遊》就更不用說了)
而時至今日,我們再次回顧。
非但不會感覺其中對未來科技預測的不合理,
反而會對其中關於人類文明,人性本質的探討,深感佩服。
從科幻外表,到內在的價值觀,都一點不過時,而且有超越現實的意義。
▲就是這個人物的畫風,實在是讓我不聯想八九十及年代都難
《阿基拉》全片充滿了血腥與暴力的畫面,後半部分更是出現了一些令人作嘔的內容。
(對血腥暴力、人體器官畫面接受不能的盆友們請繞路)
飛車大戰、各種爆炸,血肉橫飛的場面出現在片子的各個時間。
史某人對單純追求感官刺激的打鬥和暴力並不感冒。
獨愛裝逼的我,感冒的是其中值得深層次思考東西。
那麼,他的片名,取名叫做「阿基拉」是個什麼鬼?
AKIRA(阿基拉)是日語中其實是「光明」的意思。
全片人類的文明就是AKIRA,包括最後那個叫做「阿基拉」的小孩子。
其實都是象徵著可以重新給人類帶來希望的光明(因毀滅而重新建立)。
人類創造了科技,科技伴隨著人類社會迅速發展。
然而這高度發達的科技最終將膨脹到難以控制的程度。
鐵雄這個悲劇式的人物最終就是是無法承受AKIRA肆意擴張的壓力,
以致身體破裂,精神崩潰。
這正是強行接受自身不能受用的「高度文明」帶來的苦果。
▲影片里2019年的日本似乎是1959年日本的翻版,隨處可以感受到一種動蕩與不安,在這種不安之中,展現了大友對於人類心理與整個社會的深層次思考。影片最後仍是以毀滅結束,這也暗合了日本人的生命觀,即在毀滅之後重生。
導演將某些科技設定在了空前的高度。
早在片子的1988年,人類剛剛獲得高度文明的種子「阿基拉」的時候,就因為失去控制而爆發過戰爭。
讓這顆高度文明的火種也跟著消失了。
本質貪婪的人類,是欲求不滿的。
在見識過高度文明之後,渴望再一次得到這個文明的火種。
(▲片中的科學家就是代表著本性貪婪的人類)
所以片子中的科學家,聯合政府和軍隊,不惜一切代價的保留了「阿基拉」的肉體組織。(肉體組織研究成功,可以使科技文明得到巨大飛躍)
不斷的在新的孩子身上做試驗,希望可以再一次揭開「阿基拉」的秘密。
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不難看出這種發展的不理智。
但是仔細想來,這不正是我們現在的文明進程嗎?
這樣的設定,正是大友克洋的精心設計。
在科技高度發達反而導致文明毀滅,而每一次都是伴隨著地球的浩劫。
並且其中都是人類自己作出的選擇,他們選擇不擇手段。
同時也是選擇了走向毀滅。
人類一次一次的妄圖控制高度的文明,卻都反過來被文明奴役。
這樣的死循環正是在警告人類「玩火就會自焚」。
當高級文明失控,人類一步步的走向毀滅,是否已經完全失去了挽救的餘地?
影片的最後,導演借著三個人體試驗品,告訴了我們答案:
「我們應該也有我們的選擇」
文明本身不會對情況進行分辨,能夠進行分辨和選擇的是人類自己。
片子中說每個人身體里都有「阿基拉」,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文明的火種。
是被他控制還是和平共存,選擇才是關鍵。
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片頭看得很震撼。一個動畫怎麼可以畫得這麼細緻。劇情就不是那麼有衝擊力了。
超能少年奇遇記
《阿基拉》8.0
①
一個超能少年站在東京的廢墟上,人人都會說這是大友克洋。這是宮崎駿的話,說的就是這部《阿基拉》。
②
這片子一上來二話不說就把整個東京給炸了,到結尾把好不容易重建起來的新東京又給炸了,地球對面美國佬也動不動就放一波外星人到紐約攪和,擱咱中國,你就是把刀架在編劇導演製片的脖子上,也沒人敢把北京怎麼著。這就是差距了。
想想郝景芳也不過是給一個俗套內核披了層摺疊北京的外殼,就唬地那群老外歡天喜地塞給人小姑娘一雨果獎。你看著就真沒點大膽的想法?
③
2001年咱們並沒在月球上發現那塊傲慢的石碑,後來2012年也平平安安地過去了,眼看著就要活到2019年,小心翼翼地打量一圈世界,總算也沒有像2019年的《銀翼殺手》或是《阿基拉》里那樣淪喪腐壞。
人類既沒有昂揚到已經跨入星辰大海自帶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BGM去探索終極命題,也不至於陷入狂亂崩壞的深淵一遍一遍隨著城市或怪獸被炸上天,除了房價還是很高,其他歲月靜好。
④
念力這種設定據說大友克洋是源頭鼻祖,再往前追溯,臆測一下大約又是神道教萬物有靈的那一套?天地間任意的生靈乃至一雙鞋一把傘都能修鍊出靈性,那肯定是有點神異的物質或知識或遺傳潛藏著,就等你哪天被蘋果砸了腦袋或是遭罪吃了福島一套核輻射連招,忽地打通任督二脈小宇宙覺醒呢。後來的《超體》、《超能失控》,怕是都要喊鐵雄一聲師哥才行。
⑤
結局不太利索,一場大戰之後終於超能失控了,文明對科技失控的恐懼這主題不錯,然而故事鋪開之後,到結局如何收束提挈呢?沒有辦法那就只好讓人說些沒頭沒尾的話再奉上一場大爆炸了,這爆炸用意何在呢?換做語文閱讀,這是一道送分題,答案是「首尾呼應」。
所以很多科幻片拍著拍著就成了動作片,矛盾拋出來卻沒有解決辦法那就只好拳頭說話,到最後因為是主角所以贏了,因為贏了所以就是正確,於是一切難題迎刃而解。劫後餘生的男人女人喜悅地抱在一起,雄壯的背景音樂響起,cast字幕等著出場,觀眾起立鼓掌,沒人在意那個高深或淺顯的核心矛盾到底解決了沒有。
腦洞大開容易,把腦袋裡漏出來的這些鋒銳無比的靈光和設定放進一個完好的故事卻不容易。提出問題卻無法解決,哲學家大多是這麼把自己愁死的。這點據說《2001》做得不錯,然而說來慚愧這電影在我硬碟里趟了也有七八年,畫質從720P換成了1080P,我卻還是只看到30多分鐘。啊,到底我是先找到女朋友,還是先把它看完呢?
你能在看完以後發出「我承認動畫方面和想像力方面有突破」,足以說明它的優秀。
至於說其中有什麼非常深刻的思想,我想是沒有的。可是對比當時、甚至是現在的動畫電影,無論是敘事結構、鏡頭運用、人物刻畫、科學幻想、情節節奏都是足以媲美好萊塢A級大片。而其晦暗的風格、悲劇基調也都與雷德力.斯克特的《銀翼殺手》有雷同。如果說《銀》在當時因為剪輯的原因是的票房和口碑雙敗,那麼《阿》則幸運的多。
其實說到晦澀難懂,士郎正宗的兩部《攻殼》是代表。第二部有點形式大於內容的感覺,但第一部確定無疑是動畫電影的里程碑。說到影響力,其後但凡能和賽伯朋克沾邊的,都若有若無的受到它的餓影響。最著名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我也不提了。動畫版的阿基拉是在漫畫版的基礎上改編的,將人物和情節進行了若干的簡化和組合,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是把漫畫里的思想表述出來了,也就是鐵雄的力量不斷覺醒,最後失控,並最終接受阿基拉的引導而創造了新的宇宙。我覺得大有克洋是想藉助這樣一個故事描述在極端的環境下的人性,比如鐵雄從小跟班變成了小丑幫老大後的暴虐;想要擺脫金田對他的保護,但是當自己的身體失去控制開始暴走時,又向金田求助時的脆弱和無奈;金田對於鐵雄的責任感,對於K的執著,面對無論多大的困難都勇於抗爭,不曾退縮;大佐對於國家和人民的責任感,對比與以及腐敗政客對自身利益的鑽營;隆的忠心和根津的姦猾。
此外,對於後2020年東京的描寫,形象的描繪了陷入衰退和混亂的日本,和銀翼殺手裡的那種時代氛圍非常像。
動畫的製作手段很高超,效果非常好,比如有一個大樓倒塌,玻璃碎片飛落的場景,那麼多玻璃碎片,那可是80年代啊,都是手繪上去的,想想就蛋疼。能做出如此精細的畫面,即使在這個CG橫行的21世紀看起來都一點不粗糙。此外對一些特效的表現也很到位,比如鐵雄在研究大樓內施展立場,將牆壁和地板撐出球形凹陷那段,就將這種力量的強大和恐怖表現的十分到位,而漫畫對於這一點的表現則相對貧弱。
總之,這部阿基拉,無論動畫還是漫畫,都算是集日本動漫水平之大成的作品,非常的富有欣賞價值。大友克洋的作品很多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用龐大的架構和體系講格局狹隘的個人故事。
鐵雄 嫉妒的化身 最終失衡 駕馭不住肉體與思想 毀滅
老小孩 老人和小孩的結合體 象徵世界上最真切美好的東西 愛
每個生命體內的強大力量 阿基拉 眾生平等 互不可分 因為完全不同 所以本質上是沒有比較的 在人類某些不適宜的思想下產生了矛盾 出現了高與低 於是利己 佔有 自私 嫉妒 虛榮 這些就產生了 當一個個體不承認自己屬於世界時
這個個體拚命吞噬原本這個世界的東西
以為可以吞噬整個世界
但其實他自己就在這個世界當中
最後必將還是歸結回世界當中 個體與周圍世界是密不可分融於一體的
大抵可以看作是個生猛的關於日本社會甚至整體人類命運的隱喻。
阿基拉在片中為純粹能量的代稱,而日本其實有不少故事的內核就是能量。
通常的模式就是一個秘密組織(軍隊,喪心病狂的科學家之流)對能量或者說能量背後的權力有著病態的渴望,接著一個個體被選為試驗的對象。
而接下來發生的則必然是能量的失控。能量將成為具有獨自行動能力的個體,而原本被選做能量控制者將反被物化,成為能量的獻祭品。人與能量的主僕關係發生顛倒,而這個過程通常伴隨著大規模的破壞。
從大友克洋的《最臭武器》(藥丸的功效自動發揮,田中信男徹底處於被動地位)到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再到伊藤潤二的《魚》(想想那些軍方開發的機械腿和被機械腿載著滿大街跑的喪屍人類....),都是如此。
當然,最直白的例子還是《阿基拉》里到最後喊著「救我」的鐵雄。
值得一提的是被選擇的個體的特性。有時候這些不幸的個體只是無名之輩,而有時候這些個體卻恰恰是那些擁有極大野心的人,並且其野心通常源自深深的恥辱與自卑。鐵雄屬於後者。
這兩種情況所產生的教化效果是不同的。
在前一類中,藝術家呈現的只是渺小無辜個體在強大能量面前的完全劣勢地位,由此能量的威脅性得以展示,針對痴迷於能量的那一群陰謀家的批判也得以實現。
後一類則稍顯複雜。
魯思·本尼迪克特認為,與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日本是「恥感」國家。因此,不懈地追求力量,期望達到神的境界,以此擺脫作為人的種種局限(恥辱算是其中一種,完美的神獲得的將是高度自尊與崇拜),這其實多少有點日本的國民心態。二戰中的原子彈災難經歷加之二戰以來日本科技的迅速崛起,造就的一個奇妙產物就是民眾對科研的負面影響的擔憂。如此看來,後一類受難更像是來自日本藝術家的自省與警示。
與前一類不同的是,這一次最值得警惕的不再是野心勃勃的陰謀家,而是每一個可能成為受害者也可能成為兇手的個人。在《阿基拉》中,鐵雄對自身突然擁有的力量的狂熱是所有個人的力量崇拜的縮影。正如片中所說,「阿基拉」存於每個人體內,也隨時都有被喚醒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阿基拉」的涵義的變化。
儘管對其最正式的解釋是「能量」,但在影片後半程,當鐵雄被問及為何被人稱為「阿基拉」時,他說,第一,阿基拉已經死了,第二,人們把凡是大肆破壞的就叫做阿基拉。
說這話的時候鐵雄坐在奧林匹克運動場的石椅上,好像已被推上神壇。
也許可以說,純粹形式的能量已經不再,有的只是可以被利用的,被等同於破壞力的能量,能使人類更接近神的地位的能量。
整部影片的說教意味並不濃,但能量失控的慘重後果已經在鐵雄的殞命和一次又一次末世來臨般的爆炸中暴露無遺。
有意思的是片中另外被選作實驗品的三個小孩兒。他們為什麼狗齡計歲加速蒼老呢,或許暗示著能量與死亡迫近的密切關係。
其實類似主題的思考並不罕見,不過影片對超強的破壞力的表現在視覺上很有震撼效果,因此仍然不失為佳作。
最後就是,影片中一段反覆出現的配樂好特別,聽起來像是沉重,緊迫的喘息。
正好剛剛看完這部電影,想來知乎搜一些評論,沒看到太多深層次的剖析。隔壁問題里某書記的回答更是令人蛋疼……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01356 索性把我寫在微博里的觀後感貼過來,算不上解讀和分析,僅供拋磚引玉,希望在知乎同這部優秀動畫電影相關的問題里能出現更多優質回答。
=================分割===================
一天內依次補了《天空之城》、《攻殼機動隊》、《阿基拉》——三位日本動畫大師的科技主題代表作。概括下第一次看這三部片子的觀後感:《天空之城》的主旨是最淺顯的,宮崎駿老爺子果然對科技持悲觀態度。如果不把《天空之城》看作科幻電影,感受就舒服多了。影片呈現出了一種純凈的,極致的美。
《攻殼機動隊》在表現手法和敘事上應該是精雕細琢過的,探討的主題比較深和廣,第一次看無法做完整的總結。不過電影中表現出的對於科技的態度似乎也是較為悲觀的。《阿基拉》是這三部電影里我最喜歡的一部——從視覺角度、敘事角度和思想內涵三方面來看,這部大友克洋的科幻代表作都非常符合我的審美。
《阿基拉》沒有像《天空之城》那樣簡單的否定科技,也沒有《攻殼機動隊》對於人性和科技的晦澀表達。《阿基拉》用商業化的敘事框架承載了厚重的科技反思和人文關懷:科技的進步在提升人類文明的同時伴隨著被人慾綁架的毀滅性風險,未來不是只有一條單程道。人類需要在發展科技的道路上做出謹慎的選擇。
影片最後,老小孩的這句話:」也許未來我們能控制這種力量,我們已經開始了實驗「是這部電影主旨的極佳註腳,意味深長。除了對於科技的反思,電影《阿基拉》也映射了許多人類社會、政治方面的問題,具備很深的思想性。絕對是里程碑式的動畫電影:龐雜的人物,精緻的場景,富有毀滅力的動作場景,令人深思的主題內涵,獨特的配樂。現在看來只有人物形象稍有過時,主題思想放在今天仍然值得深思
屬於人的力量
基督教宣稱人生而具有原罪,就《阿基拉》的敘述來說,這原罪可以看做,人本身就具有諸多力量。
在力量覺醒時,人若尚未準備好,也必須選擇如何面對力量。力量會繼續不斷演變,若生長到無法控制的地步,力量會奪取人的控制權,這時,人就會不自主,甚至有可能成為怪物形態。此時,自我才意識到,苦苦哀求「救救我」,就像鐵雄在變異時的呼喊。
我在想,如果是自己的摯愛、親朋或者僅僅是陌生人,因為某種力量超出了自身的掌控範圍而吞噬了自身,變成了「怪物」時,我們能否透過「怪物」的外表,忽略「怪物」的樣子,去看到「怪物」內部被吞噬掙扎的他/她求救的樣子,去聽到他/她求救的呼喊呢?
也可能並沒有什麼純粹的「怪物」,「怪物」後面藏著求救的人。如此,直接消滅「怪物」,也就等於殺害了人。想到這,我不禁後背發涼,迫切希望自己擁有更多的能力可以看清楚,可以在事情尚未演變到一定地步前就可以預防,在「怪物」形成時,也能冷靜地分析,不為了僅僅保護自己而去殺害具有威脅的「怪物」,甚至能救出「怪物」背後的人。
人創造出的外在的力量,科技啦,同樣也是。
「總有一天,我們也會……」世人都擁有人的力量,了解,學會掌控和應用力量,認清「怪物」的面目與本質,是身為人一生的宿命。
(?ω??)很棒啊,科幻作品中超能力類型/設定的佳作!
動畫大場面
承2001、銀翼殺手前,啟攻殼機動隊、黑客帝國後
對西方世界的影響
【本宮吐槽】東京藥丸:傳說中的動畫神作到底說了什麼《阿基拉》_綜藝_娛樂_bilibili_嗶哩嗶哩 看看這個就是了
推薦去讀一下 阿鄭寫的《快30年了,它依然是日本動畫中的一座思想高峰》這篇影評:https://wap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f78312c88a8bb7e8f8fbf91dlemmaId=74016fromLemmaModule=listtashuoStyle=topLeft
個人覺得是把阿基拉想表達的思想內核分析的很清晰了。
整部電影讓人最激動不已的,並不是膨炸開來的血肉與過目不忘的人物設定,也不是鮮紅的朋克機車帶來的速度與瘋狂,而是他的上映時間是1988年。
歡迎看看我對於這部電影寫的文章:
能看到光的時代--《阿基拉》觀後感 - 知乎專欄
很早看的作品,世界觀,故事性都比較有想法,拿到今天來看依然有趣,感覺還是以前的日本動漫作品比較有深度(據說懷念的時候就是某行業倒退的時候?)
請自行豆瓣。知乎上的回答都不靠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