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ad 的新設計方向是什麼?

對於能以不斷創新或更新換代的品牌或是其產品,無論其隸屬於哪一領域,我一直充滿敬仰,尤其是那些能延續至7代、8代、甚至更多的佼佼者們...... 千萬不要小瞧「代」之前的數字,能夠延續香火至此,豈容小覷? 我常與別人說一個產品的好壞成敗,靠的是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沉澱。對於某些大廠、名家,或許塑造一代名器雖不可稱之為探囊取物之易,但也不至於登天之難。倘若真能延續多代、還能做到門庭若市,那真的實屬不易,這已不只是單純的產品好壞問題:產品定位是否能契合用戶需求?產品換代是否能秉承精髓?產品自身能否成為標杆繼而引領競品的設計方向? 在這之前,雖說我的知乎早早就開了,但我一直是徘徊於貼吧的樓層之間,長此以往,對於貼吧的言論質量真是累覺不愛,應 @NavisLi 的邀請,我來到知乎,也希望能從知乎的諸位的言談中,斟酌詞句、採擷智慧......


這是我在2014年年末,發布在百度ThinkPad吧的一篇貼子,雖冠以X301評述之名,實際上是我假借一代名機,品味新產品的設計方向:

【Kimi】『夢回戊子』·「小太刀」ThinkPad X301/X300評述

【賀歲】【特別企劃】【經典機型】【論新產品的設計方向】

【序】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我想,大部分文革後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們,大抵是沒過過什麼太苦日子的,起碼是沒有過餓肚子的經歷。所以,每當聽到老一代的人講吃糠喝稀的故事時,我基本覺得那應該是在歷史書上,跟我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其實這也並不奇怪,因為這一代熟悉的生活節奏是買新推出的手機、用超薄的電腦,然後迅速地把老舊的傢伙淘汰……

記得祖父家曾經有一台彩色的NEC電視機,據說是在1980年左右的時候購得,日本原裝進口,陪伴我們家度過了很長時間。即便是後來購入一台個頭更大的電視,祖父依然對這台老NEC情有獨鍾。清脆的按鍵聲音、二十多年都沒怎麼老化的塑料、阻尼力道從未改變的天線……後來老NEC被轉送到了農村的遠房親戚家,據說現在仍然可以顯示斑駁的畫面……祖父說,現在的電視,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種質感了。

我對祖父的固執不解的時候,他告訴我說,只是用習慣了。

「習慣」,或許是我們這一代人很難體會到的一種感覺,很多人的一部手機用的時間不超過一年,即使這樣,也要時常換個殼、刷個機;壕們新買的衣服還沒等到穿舊就已經棄之一邊……貌似所謂的「用習慣了」就好似一個貶義詞——只有刻板、固步自封的人才沉迷於「用習慣了」的古董……

我跟祖父說,新電視功能多,還清晰,哪點不比老NEC強,換了多好。

祖父說,你們年輕人就是喜新厭舊,出故障了還沒等到看看能不能修就直接丟掉了,根本不了解古董的那種感覺……

他這話在理,但也不全對。其實,我也是喜歡古董的,比如說,諾記的老功能機我依然堅持在用,不只是為了那熟悉如初的按鍵操作感和可砸核桃的堅固耐用,更是為了重溫當年諾記伴我走過的歲月。

這,已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習慣,就像羅鎚子所說的:這叫情懷……

於是,當我覓得當初神往已久的X301時,心中竟有莫名的感動,因為我目之所及、手之所觸,不只是一代神機,也不僅僅是ThinkPad工程師們的心血結晶,更是一代工業設計典範,不輸701C。

【壹】 驚若翩鴻,婉若游龍!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Kodachi]

話說戊子年即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依稀記得那年的雪災、地震、歐洲杯、奧運會、三鹿奶粉、神七發射、還有——次貸危機。但始終讓我念念不忘、縈繞在我心中的卻是這一年2月發布的ThinkPad X300。

Kodachi(即日文「小太刀」)是一種介於長武士刀與短武士刀之間的傳統兵器,比日本武士常用的普通長刀要短近一半,也比長刀更薄,特別利於近戰。2006年,Lenovo研發團隊形成了產品雛形,並將Kodachi作為ThinkPad X300的研發代號,是取其兼具輕巧便攜與強力克敵的特性,以代表X300超輕薄及多功能的設計理念。其官方產品圖處處突出其側面的造型,意在強調機身薄如刀刃、輕盈如風。

(Lenovo集團總裁楊元慶親自出馬為X300宣傳)

當然,要是從「S70」「L70」這兩個早期命名來看,似乎X300最早的用意似乎並不是作為一款被冠以「X」之名的產品,這個產品突然顯得有些神秘。(瞬間覺得S系列、L系列抑或是SL系列的形象愈發地高大起來…)不過,也算是機緣巧合吧,歷史上才會存在這樣一代存在變革、創新乃至堅守的機型。

[混血]

話說我一直喜歡的是T系列,對於X系列一直不太感冒,雖然X系列一貫的短小精悍以及各種窄邊看起來還是格調很高的。不過,X300甫一推出就打動了我,其實原因很可笑,因為我覺得X300比較符合我心中對T系列期待的造型。

話說回來,X300的外形較之以往的X系列是有不少區別的:最直觀的感覺就是邊框不再像以往的X系列那般「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了:機身變寬使得鍵盤兩側不再糾結地貼到機身邊緣,兩側有一定寬度的同時,並沒有設計成像T61那樣密密麻麻的揚聲器孔洞(專註坑密集恐懼症患者N年);

13.3英寸 16:10的寬屏其實長寬尺寸和12.1英寸4:3的方屏還是很接近的,不過由於解析度達到了1440x900,所以顯示的面積對比X61的1024x768還是有不少提升的(X61換了1400x1050高分屏的用戶請忽略此句)。

此外,比較明顯的變化還在於指示燈位置的變化,以往和鍵盤擠在一起的只有靜音、增/減音量、ThinkVantage、電源鍵,這五個鍵,但X300則是在ThinkVantage鍵和電源鍵之間放置了以往被設置在B面下端的指示燈。由於覆蓋的塑料是透明的,所以指示燈在沒有亮的時候是隱形的,使整個面板顯得頗為簡潔(我會說沒有加裝WWAN模塊的話,這輩子都看不到其中某個指示燈的形狀嗎?)

屏軸終於不再纖細,開啟了以後寬屏軸的傳統。

還有TrackPoint三鍵上面標誌性的兩紅一藍裝飾色條的回歸,X60、X61、T60、T61這些Lenovo ThinkPad早期的產品中,三鍵沒有兩紅一藍的裝飾(之前兩紅一藍的裝飾還是在IBM ThinkPad時期的X41、T43時期)。

右下角的ThinkPad標識繼承X61的「去IBM化」,將原本屈居與碩大的IBM標識之下的ThinkPad放大,似乎是在聲明:我叫ThinkPad,不叫IBM…..

另外,讓人出乎意料的是X300的全新命名方式:字母+三維數字。聽聞IBM喜歡用數字給產品命名,從ThinkPad龐大的數字命名的產品系列當中,不難看出端倪。從命名的角度講,數字存在被用盡的危險,當初臆想的X62或是X70,最後總要到X90吧,然後呢?X300以及後續200、400、500、700的出現告訴我們,多加的一位是用來標識屏幕尺寸的。我隱約感覺這次數字夠用好多代了,X301的出現使我以為會有T401、X201。結果X201有了,但是接下來的卻是T410。好吧,硬生生的是把數字用盡的危險又給拉近了。現在看來,2015年就會有X250,嗯…好名字!


[輕盈,輕盈,還是輕盈]

ThinkPad X300究竟有多薄,是否真的像當年炒作的那樣可與MacBook
Air一戰?喬幫主治下的Air果真輕薄、驚艷、逼格高:最薄處為4mm,重1.36 kg,而X300最薄處18.6mm,重1.43kg。這麼一看似乎是Air勝出,但如果從擴展方面考慮,介面較為完備的X300顯然更實用,把光碟機換成減重模塊(其實就是一個塑料框)之後僅重1.33 kg,這就比沒有光碟機、幾乎省略所有介面的Air要輕了——當年把X300裝在檔案袋的畫面,依稀在我的腦海中浮現。當然,這是加裝三芯電池的表現,倘若選擇6芯+光碟機位電池,那就不用比了。

相較之下,只有一個USB介面和一個擴展槽介面的Air似乎用來切菜更為合適。

元慶說:「ThinkPad
X300比一份報紙還輕。」

某媒體:「用戶到底是會選擇為了輕薄不顧一切的MacBook Air,還是在保證便攜同時功能上也不妥協的X300?這個問題有點類似於問一位高端商務人士是選擇《華爾街日報》還是《外灘畫報》,答案似乎沒有什麼懸念。」

[輕盈的背影]

提到ThinkPad的絕大多數機型,基本上很難與「輕」有聯繫,尤其是裝了鎂鋁合金防滾架之後,所以X300能做到這麼輕,讓人吃驚。

掩於B面之下的防滾架被官方稱之為「Roll Cage II」即第二代防滾架,比起之前的防滾架,這個防滾架輕薄了不少。這種鏤空和橫樑的搭配在保證強度的同時,有效減輕質量,成本必然不菲。

當然,僅僅是防滾架方面的努力是並不夠的,畢竟,防滾架自身本質上就是額外重量:

全新設計的布局,左右下角的揚聲器設計很獨特,空前絕後

極為緊湊的屏幕部分, X300/X301的屏幕部分組裝和拆解頗為糾結,倒不是因為T60/T61那成也蕭何敗蕭何的屏幕防滾架,是因為X300/X301屏幕整體很薄,而且屏幕所佔面積很大,導致放置各種線路的位置十分緊張。這也許就是將指示燈置於C面的原因。

記得有人吐槽置於左側中部的Mic:有點靠近下面的散熱出風口,導致散熱負荷較高的時候,會有風扇的噪音同時錄入作為伴奏,其實也還可以吧,或許是由於夜晚太幽靜。

至於A殼的強度,無需贅述。

強於T61、T60:

1.8英寸硬碟位、SSD:小、薄、無懼振動

7mm、業界最薄刻錄光碟機(2008)(12.7mm,1998;9.5mm,2003)。唯一可惜的是介面(IDE)速度有點慢,所以採用光碟機位硬碟托架的話,速度會受到較大限制)

奇特的前置電池位,與X4_/X6_、T4_/T6_的設計都不同,莫非是受到以前的機器的啟發?這樣的好處時顯而易見的,首先,背後有充足的部位放置介面;其次,我不得不說,這是解決掌托發熱的終極大招之一。

主板部分精緻到極致,Intel的45nm低功耗小尺寸封裝處理器當記頭功。所有的元器件雖然擺放得密密麻麻,卻顯得整整齊齊、有條不紊,就像一件藝術品。

即使找來2014年發布的New X1 Carbon的主板來對比一下,X300/X301仍然可以穩操勝券。雖然有人會說NX1C可是要在主板上插M.2(NGFF)介面的主硬碟的!但我會說X300/X301的主板上可以插兩條可替換的內存嗎?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主板上面覆蓋的黑色防靜電絕緣貼紙,總有人再說新的40系列偷工減料,主板上面覆蓋著廉價的貼紙,聽到這種言論我也是醉了,只想拜託某些人分析一下當年的X300/X301算不算偷工減料呢?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前文已有提到X300/X301的屏幕——13.3英寸、解析度1440x900(WSXGA+)。至少個人感覺,這個解析度非常合適,就像現在的14英寸搭配1600x900(HD+)、15.6英寸搭配1920x1080(FHD)。因為既不需要為Windows糾結的高分屏適應性著急,也不需要擔心字體太小。這對於之前的普分屏用戶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至於4:3和16:10的優劣比較,只能說見仁見智了。

X300的屏幕帶有LED背光,所以在亮度表現上要優於X61。另外,LED背光除了減少厚度這一優點之外,還很省電,電池表示十分感動。

乙太網RG45介面、無線網卡和支持乙太網、GPS、藍牙2.0,支持WiMax、802.11n、WWAN以及UMB等各種網路的連接方式。不誇張地說,這應當算是新時代移動辦公的標榜了。

新的布局設計使得介面不在擁擠,媽媽在也不用擔心各種USB設備會擠在在一起打架了。(註: X301比X300多了1個Displayport介面)

[美中不足]

縱使X300/X301被後世捧上雲端,也難免有不完美的地方。

CPU、顯卡性能略差(SU9400、X4500、4G)。運行CINEBENCH 11.5的OpenGL測試時,渲染動畫無比卡頓,僅測得0.80fps,CPU測試僅有0.75pts(註:Atom
Z3795、4G ThinkPad 10的跑分是6.01fps、1.32pts)。這種性能,在當時,這是夠用的配置;在現在,也只是個上網本的水準了。這個級別的產品,或許各種無線連接一應俱全、電池續航卓越超群才是要點。

64G
SSD空間堪憂,預裝XP還好,要是預裝Vista,結果就是系統依然佔據超過三分之一的空間。

雖然16:10和WSXGA+足夠亮眼,但是X300/X301被吐槽最多的仍是屏幕,硬碟再不濟可以換128G的SSD或是更大的HDD,但是屏幕就……這塊屏幕的可視角度(左右還好,上下不忍直視)以及色彩顯示只能用勉強中規中矩來形容。對於大和研究所來說,也許他們覺得商務可能不需要這些,也許屏幕廠商沒有其它更好的規格吧。

由於機身輕薄、主板袖珍,所以傳統擴展塢介面欠奉,這也可以理解,畢竟這麼輕薄,而且官方提供了USB Dock。


【貳】 追根溯源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逸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培養]

雖說X300/X301為了輕薄捨棄了一些方面,但是一定的可替換性和擴展性還是具備的。

一直以來,ThinkPad部件便捷的可替換性以及擴展性就頗受好評。這一特點使得很多用戶能夠自行維修、升級手中的ThinkPad。一定程度上,這是一個培養人的過程。試想,一個起初就使用MacBook這種集成度頗高的工具的人,久而久之,會對硬體產生多少敏感的體會呢?哪怕只是一條內存、一塊硬碟的替換,對一個用戶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時間長久了,拆機、換CPU也許都不在話下。

突然想起了今年完結的著名賽車漫畫頭文字D裡面的經典台詞:「86是一台培養車手的好車」。儘管漫畫把一輛Toyota Corolla GTS (AE86)刻畫得過於神化,但是這的確是一輛培養車手的好車:良好的配重布局、沒有任何電子輔助、輸出性能也不高、抓地力也不怎麼樣,一切全靠駕駛者自己鍛煉摸索。


ThinkPad就是這麼一種風格,給用戶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性,它並不勝在賬面硬體的堆砌,而是著眼於細節,於不經意之間體現其價值。

當然,以現在的普適價值來看,那台AE86不過是性能平平的車子罷了,哪裡好?

這一觀點之於ThinkPad不也是如此嗎?


[ 變革?]

正如前文所述,X300/X301是處於變革之中的機型。

「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個月翻一倍以上。」 ——摩爾定律(Intel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所提)

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就像前面提到的Corolla一樣,1983年第五代Corolla由前置後驅改為了前置前驅,這種改動對於信奉後驅的那些車迷的打擊,不亞於當年ThinkPad推出EDGE系列時,一些死忠粉的感受。於是,現今的豐田花冠、卡羅拉只有經濟實用的前驅了。

那麼,ThinkPad的變革呢?

前ThinkPad首席設計師、大和研究所所長內藤在正把ThinkPad分為五個世代,還有前ThinkPad世代:

「前ThinkPad世代」主要包括當時非常前衛的「能夠攜帶的台式PC」PS/2 P70,以及能夠以電池驅動的PS/2 L40SX。內藤桑表示通過對前時代產品的學習和積累,才有了以後的ThinkPad。

第一世代:700C的誕生象徵著一個經典品牌的橫空出世,從此黑盒子、小紅點成為ThinkPad重要的產品標誌。90年代命名方式是三位數加一兩個字母。期間,伴隨著各種第一,不少神機湧現出來。

2000年到2005年的ThinkPad進入了第二世代,「T、A、X、I」四大系列各自代表不同的細分市場。在A系列中,繼承了700系列的高性能的機型,產品名的最後一位是「P」,與繼承了300系列的普及型機型相區別。T系列是600系列的後續機型、大約也是A4大小。而X系列是500系列的後續,是B5大小的薄型輕便筆記本電腦。本來,這款產品被設計為570系列的後續機型,在A4大小的機體上搭載了13.3英寸顯示屏,但是通過日本市場調查,對機器進行了壓縮,最後變成了再B5大小的機體上搭載12.1英寸顯示屏的普及型系列計算機。

Lenovo收購IBM PC部門之後,ThinkPad全線產品進入第三世代,變為T、R、Z、X四大系列,這一代的基調大致是為了表明ThinkPad的品質不會改變。這一代ThinkPad雖然沒有冒險進行新產品的研發,但是其大企業市場有所擴大,是為下一階段打下堅實基礎的時期。

以2010年的EDGE為標誌,ThinkPad進入第四世代,也正是從這一代開始,ThinkPad開始拓展中小企業市場。(其實,我覺得第四代應該從2008年的X300算起,X300的設計風格應當是引領200、400、500直到230、430、530這4代TXW產品的思路的。也許內藤桑更加看重市場……)

第五世代的開始是以2012年發布的ThinkPad X1 Carbon為標誌。

(從T400S-T430S到T440S/T431S,我隱約看到了當年X300/X301的影子,雖說X1 Carbon號稱是13寸的機身14寸屏幕的新旗艦。從40這一代開始,可以看到各種輕薄化的痕迹,至於我覺得最像T系列的X系列機型,應當算是X240/X240S/X230S:遠遠看去,沒有各種窄邊的新X系列,辨識度略微降低,不過從面積略小的鍵帽來看,還是可以辨認出來的。)

(圖為T420S、X300)

[ 精髓?]

的確,經過這麼多年來的演變,ThinkPad這個產品的精髓是什麼?

便當盒?指點桿?防潑濺鍵盤?鷹翼風扇?防滾架?

黑色?

「這是權力的顏色,是死亡的顏色,是性的顏色,它是是一種寓意豐富的顏色,它也是ThinkPad的顏色。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留下的是一種具有權威、手握權職、精明老練的形象。」——David Hill(聯想集團工業設計部副總裁)

這些似乎都不足以概括這個品牌的精髓……

「從第二代到第四代基本上算是某種意義的傳承,將原本好的ThinkPad設計、理念帶到新的產品上去。第五代產品,我們則是在真正的思考,重新去定義什麼才是最好的產品。這樣的產品是否真的適合商務人士?什麼才是商務人士最需要、認為最好的產品。最顯著的比如就是重新設計的6行鍵盤,雖然不再是傳承,但是我們目前認為目前最好的產品,最適合商務人士的產品。」——內藤在正

這個時代在變,人心在變,事物也在變。

在蹣跚學步的二十年前,ThinkPad拿著嚴謹的設計和優良的可靠性打天下;在羽翼豐滿的十年前,即便是過繼到Lenovo,也依然可以憑藉嚴謹的設計和優良的可靠性做得比別人更好;但是在後喬幫主時代,假如還只拿著設計和可靠性說事,還會有多少人買賬?ThinkPad需要找些新的理由說服用戶,這是一個有內涵的品牌,而不只是可靠、可靠以及可靠。

用戶們最初喜歡的並不是PC,而是PC能做的事;並不是對電腦屏幕感興趣,而是對上面顯示的東西感興趣;並不是喜歡鍵盤,而是喜歡通過敲打鍵盤而逐漸成形的文章、企劃、數學公式及程序。因此,ThinkPad絕對不是主角,而只是一種工具,一種便利而又專業的工具。

如今,很多人認為攜帶型計算機不過就是日常消費品罷了,以為攜帶型計算機的所謂便攜或是移動性能無關緊要。說到底,如果使用一台日常消費品化的PC就能夠輕易滿足自己工作的需求的話,那麼,這種人的水平也不過是「消費品」級別而已。由於是消費品級別的工作,所以對PC的各項性能自然也沒什麼要求。

ThinkPad不應成為一種日常消費品化的產品,使用ThinkPad工作的原因就是為了使工作不流於「日常消費品」的低端形式,而變得越來越專業化——提高商務人士的工作效率以及培養其成為有競爭力的商務人士。

所以,就像當年藍色ThinkVantage鍵開啟的ThinkVantage Productivity Center 的名字一樣。

ThinkPad的精髓就在於Productivity,即生產效率。也就是說,ThinkPad必須以未來為著眼點,以更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率為目標。

[ 三個代表!]


「ThinkPad是以提高商務人士的工作效率、提高企業競爭力為目的的工具。這一點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ThinkPad的性能至今為止的進化、發展,也都是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們從來都不接受忽視客戶價值的達成的、工程師一個人自以為是的發展。並且,以企業法人為銷售對象的ThinkPad,不只要提高企業的終端用戶的工作效率,還為提高企業IT管理者的生產效率,而研發、安裝了新的機能。」——內藤在正

因而,我謹以「三個代表」來概括ThinkPad的精髓:

ThinkPad必須始終代表移動工作生產效率的發展需求,代表便攜性專業性工具的前進方向,代表的最廣大的專業用戶的根本利益!


[ 靈魂!]

畫龍需點睛,一個再完美的產品需要有亮點,才能顯得靈動。

「去IBM化」進行完之後,雖然一些沿用多代的元素被取消使人略感惋惜,但一些亮點還是很值得稱道的:最好的一點是突出ThinkPad這一品牌的地位,更大的標誌以及「i」上紅色的點堪稱點睛之筆,使整台機器顯得有了生氣。

久而久之,紅色的TrackPoint簡直成為了ThinkPad的典型象徵,這也許就是品牌的價值!

品牌其實也應當算是一種營銷手段,它一定程度上反映這一品牌的核心價值觀。一幅圖畫、一段視頻抑或是一次活動作為載體,就可以將傳播者心中的意圖傳播到消費者心裡,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消費。

而今,品牌的力量似乎早已大過產品自身。

當全聚德被附以北京名吃的標籤,剛到北京的人恨不得踏破全聚德的門檻;當蘋果這個詞在人們心中被附以頂尖手機和潮流之選的標籤,無數人趨之若鶩,甚至賣腎也在所不惜;同樣,倘若沒有這種附加的標籤或是情懷,技術早已落後、乘坐起來也不算舒服的老爺車會何去何從?

所以,我相信品牌的價值,因為那是一種靈魂。就像可口可樂能夠豪言壯語:就算全世界廠房都沒了,我依然可以復活;就像Tony Stark可以面對眾人,不卑不亢地說出:我就是鋼鐵俠!

[ 大和!]

Yamato
Lab大和研究所在應當算是ThinkPad真正誕生的地方,Fujisawa Lab則是其前身,區別在於前者所在地為大和市,後者所在地為藤澤市。那麼2010年末到2011年1月,大和研究所遷至橫濱,其名稱是否應當改為「橫濱研究所」?

從研究所高層到Lenovo高層,都希望繼續沿用「大和研究所」這個名字,當然期間也收集了客戶以及銷售團隊的意見。特別是歐洲銷售團隊,在銷售時甚至並沒有提到Lenovo,而是告訴客戶說這是「大和研究所開發的新產品」。

ThinkPad,既不等同於IBM,也不等同於Lenovo,而是成為了一個「大和品牌」。而「大和」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地名,而變成了一個新的固有名詞。「大和」,從一個地名,早已悄然升華為一個品牌。


【參】 需求論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 神論!]

不過,多數國人對所謂的品牌、靈魂甚至情懷嗤之以鼻。在他們看來,花同樣的價錢買的產品,不光賬面數據要震驚旁人,而且放到秤上稱一下起碼要多半斤才好。多年來,我聽到了很多看似牛X的言論,甚至很多很多儼然有成為公理的趨勢,比如說:陽極氧化鋁優越論、合金機身包覆結實論、防滾架偷工減料論……

這些年形成的這些理論不得不讓我想起更早的一批奇葩言論。一個很巧合的地方是,國人同樣對車輛安全性的要求頗高,甚至是將其擺在首位。這麼一看,也就不難理解中國車市蓬勃發展以來,坊間流傳的各式各樣神乎其神的安全理論了——竟然同上段所說的如出一轍:鐵皮厚度論、防撞鋼樑論、出身國籍論……

起源較早、由來已久,當年被視為赤裸裸的偽科學的怪誕「理論」現在已然「登堂入室」發展成為「自成一派」的「學說」,甚至已俘獲一票人心。當初隨意擷起些許定律即可說服的某些人,現在竟然都有了所謂的「理論武器」來武裝自己,大有「不服來辯」的咄咄逼人的氣勢,嗚呼!我無話可說……

多年之前,我一直很費解:為何曾經不重視科學的國人會如此看重鐵皮,認為多出來半斤金屬,安全就會有了保障?後來我看到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看來達到小康、解決溫飽即滿足了生理需求之後,國人進階到了對安全的迫切需求。

這樣分析的話,IT產品和車輛的異曲同工也就絕非偶然,國人對半斤八兩鐵皮的迫切需求以及對偽科學的狂熱追捧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這就是一個大問題了,搞市場調研的同志們反饋到產品經理、研發工程師那裡的,如果是這麼一種畸形的要求,那工程師再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

國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聽「磚家」幫忙選選型號:於是,我們喜聞樂見地看到磚家用鐵皮厚度來衡量車輛的安全性;於是,我們喜聞樂見地看到磚家稱陽極氧化鋁完爆CFRP(碳纖維加強塑料)十條街;於是我們看到了SUV車型愈發好賣;於是我們看到了某粉對某本的堅固信心爆棚。


其實,絕大多數車直到報廢都不會有大的碰撞,就像你看到的SUV基本上都在鋪裝路面上開一樣。只不過對於某些以偏概全的人來說,那就不同了,「上秤稱多半斤」的產品自然會帶給其無比的信心;倘若看到些許問題,那必然會殫精竭慮、杞人憂天……

「當用戶數超過10萬,產品直接獲得用戶意見的渠道就失效了。在這麼大的用戶基數上,如果有1%的用戶對你不滿,其中又有1/10的用戶表達出來,這就意味著天天有100個用戶在罵你。那種感覺就是鋪天蓋地的罵聲,而你沒有辦法分辨到底是100個人還是1萬個人在罵,它可能是一個很小的比例,但你已經無法去衡量。」——豆瓣「十萬用戶定律」

馬雲也說過,阿里巴巴如果每天有1%的投訴,那就是好幾百萬!

那工程師是應該像哥白尼、布魯諾那樣莊嚴地維護科學的尊嚴,還是應該選擇「加半斤鐵皮」以討好某些無知的消費者呢?

這種對「半斤鐵皮」的畸形需求豈是僅僅加厚鋼板、防滾架就可以輕易滿足的?

哪怕良心低價賣給某些人一輛裝甲車,他們會轉而研究地雷的破壞力以及車輛的越野通過性的……

哪怕良心低價賣給某些人一台加裝貧鈾裝甲、包覆凱夫拉縴維的ThinkPad,他們會轉而研究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是否能夠擊穿裝甲、裝甲的安裝角度是否容易產生跳彈……

[ 進擊的工程師!]

科學的發展,總是伴隨著無數人的質疑之聲,但卻無法也絕不能倒退。倘若工程師們相信自己的理論的正確性,就應該大膽地嘗試,即便所謂的用戶反饋多是如上所述的神論。

賓士的安全工程師在回應「Smart車型車身尺寸特別小,但為什麼碰撞安全卻很好」的時候,強調了Smart的安全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車身雖小,但乘員的生存空間非常大;二十要絕對保證碰撞中乘員空間不能變形,為達到這個目標,除了自身結構堅固,還要通過設計合理的「吸能區」來吸收碰撞時的動能。

Mercedes
Benz於1952年獲得專利號為854157的「承載式車身結構」的專利,原理即是承載式車身由堅固的乘客艙和緩衝潰縮區所組成。這是現在世界上所有承載式車身車輛被動安全的設計準則。

某些人不是總批評日本車「擅長」利用「吸能區」嗎?事實上,「吸能區」是德國人發明的,而非日本人。某些人不是總懷疑日本車鐵皮薄嗎?事實上,寶馬十年前就開始嘗試使用塑料覆蓋件了!

[ 似曾相識?]

對於同樣來自島國的ThinkPad,竟然也與島國車廠有著同樣的遭遇……

我原以為,多年來教育的發展,會使得大多數國人會有稍微強大的內心和略微客觀的視角去判斷事物的真實處境。但很抱歉,當初的我錯了。當年的偽科學論斷在當今竟然已堂而皇之、越俎代庖成為理論並且發揮到極致,以至於給了我足夠的時間在其中覺察到了必然性和共同性,嗚呼,我無話可說!

【肆】 思考的本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 人!]

這麼多人對產品的各種不滿、指責、要求,但有多少人思考過自己?

80年代的Intel 8086微處理器採用HMOS高密度集成工藝技術,集成度為2萬-7萬管/片,時鐘頻率為4-8MHz,數據匯流排寬度為16位,地址匯流排為20位可定址內存空間達1MB,運算速度比8位機提高2-5倍。

這種技術升級現今看來實在是太可憐了,看看能支持多大的內存?1MB!

只需運行一個DOS就可以吃掉一大半內存,剩下的內存如此有限,還怎麼運行其他程序?當時的用戶何以正常使用?壓縮DOS、精簡程序指令,以求其在有限的空間內發揮最高的價值,這在現在似乎不可想像。

四屆F1世界冠軍阿蘭·普羅斯特對於當年F1賽車的描述:我們那個年代的賽車渦輪有高達5秒的遲滯——5秒,你能想像嗎?你的腳需要提前5秒開始做出相應的動作,而過一個彎需要多長時間?在有些連續彎道,也許你需要提前兩到三個彎角就保持全油門狀態了,然而賽車還處於類似「滑行」的弱動力狀態。這需要更加精準的判斷。F1裡面一個很棒的車手前不久試過我當年的車,然後……你能想像到那個狀態。他下車後也覺得很不可思議,問道:「你當年是怎麼開著這麼一台車奪冠的?」

再看看如今的各種設備,對比二三十年前,是不是好得太多?內存容量甚至比當年的硬碟容量還大,CPU運算速度不知勝過當年多少倍,操作系統遠比當年人性化……

前文已經提到,簡化用戶操作、提高生產效率是PC的職責所在,但是,真正決定結果的更重要的環節卻是用戶自己——人!

當年的用戶有多少會去抱怨性能上的缺憾?有抱怨的時間,他們都已經去著手解決眼前面臨的問題……1MB內存有1MB內存的用法,若是沒有真正的能力,空有性能超群的硬體, 即便是喬幫主在世,也幫不了你。

也許是設備智能化或者說傻瓜化得太嚴重了,導致用戶水平產生了倒退,抑或是吸引了更多低水平的用戶才會有如此多的抱怨……

[攜帶型計算機的本質]


攜帶型計算機絕不是可移動的台式機,就像汽車根本不可能等同於四個輪子+兩把沙發一樣。

筆記本電腦必須被攜帶出門,才能發揮其真正價值。

不管CPU性能多高、電池待機時間多長,如果不具備能夠能輕鬆攜帶的堅固度、不具備能夠適用於任何場合的靜音性能的話,都是白搭。最應當受到重視的,是不管何時何地,不管用了多長時間,依然能夠保持理想的運行速度,即經久耐用,並且還能夠提供安全、能夠進行無線交流的環境。作為攜帶型計算機,理應具備在任何場合中使用的能力。也就是說,應該保證客戶能夠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時間。

因為在移動中也能工作,所以就自由時間就能增加。即為前文所提到的作為專業工具的ThinkPad理應追求的工作效率。

這般說來,倘若不是技能高超的人的話,就不能熟練操作專業的ThinkPad了嗎?

這是一種曲解。ThinkPad必須成為不管對於什麼樣的顧客而言都最好用、最有親和性的PC。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要兼顧上段所提到的劣質抱怨。

「專業」這個詞,不僅應指一個工具的「自我修養」,更應該指用戶對於自己的工作的專註態度、專業能力。「攜帶型計算機」和「使用攜帶型計算機工作」這兩者的本質不過於此。

[ 什麼是真正的技術?]

就像開篇序中所說的那樣,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較之以往可謂之翻天覆地,現在的生活被一個接著一個的高科技專業辭彙所包圍。如果你要買一台筆記本電腦,不管你懂不懂,總會有一堆非常炫的技術慫恿你去掏錢:多核心CPU、雙通道內存、超高速SSD、專業顯卡;你有酷睿,那我來個至強;你有1G顯存,那我來個2G的……就像進入買車的人耳中的通常是:雙渦輪增壓、單渦輪雙渦管、缸內直噴、無級變速;你有雙VVT,我就有C-VVT;你變速箱只有5檔?那我來個6檔的……

當然,提到的大多是較新的技術,倘若是支持新技術,同等價錢下有新技術總歸是好的吧?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你有沒有想過那些看似高端的全新CPU、顯卡被封裝到的只是帶有低端晶元組的一張張主板上,只有力不從心的風扇相陪伴; A、B、C面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混亂的天線布置、僵硬的鍵盤阻尼、看似用料良心的面積巨大的主板、D面劣質的塑料……

你有沒有想過某些車廠的缸內直噴還不如別人的多點電噴省油,某些品牌的6速自動變速箱還不如老款的4速、5速自動變速箱平順、省油……


於是,我們不禁想問:為何用了高科技或新技術之後的表現卻沒有「用料保守」或是「過時技術」來得好?

不如,換一種問法,什麼才是真正的技術?

裝了GTX760M就就真的比GT720M技術含量高?三四年之後我們再看看。用HM系列晶元組的怎麼不拿出來和QM、QS系列晶元組比比呢?

現在這個世界,只要你有錢,你總是能買到你想要的硬體,然後一個一個介面插上去,大不了裝個水冷散熱。但攜帶型計算機不是台式機,最後的性能豈能只看PC Mark、3D Mark?

就像前面說到的6AT反倒不如4速、5速,理論上6速的技術含量肯定高,至少還多一副齒輪呢。倘若真的是老的4AT表現更好,那是該說4AT技術水平高,還是該說能把4AT調校到比別人6AT還平順的車廠技術水平高?

汽車絕不僅是標準化模塊拼裝,攜帶型計算機也不可能等同組裝機DIY……

只有長年累月的經驗積累、技術沉澱,還有悉心調校、磨合,才能將技術真正融為自己的內涵,才能發揮出真正的技術。

各大車廠吹了這麼多年的混合動力,結果全世界只有豐田一家賣得好,而且人家不光賣的好,而且人家在動力切換、燃油經濟性上做得也是首屈一指、世界一流。寶馬要不是低調去跟豐田搞合作,還能量產出無數人趨之若鶩的i8?要說混合動力最基本的原理、理論,哪個車廠不知道,為何只有豐田獨樹一幟?你敢說這不是真正的技術?

無數詬病一汽大眾高爾夫的後懸掛降配為扭力梁,結果就是這代「板車懸掛」的高爾夫,各項性能全面超過上代的高爾夫。我會說高爾夫是同級別性能、操控最好的車嗎?為何某些廠商那些用著所謂高貴的多連桿懸掛的車型開起來遠遜於高爾夫?也只會靠著賬面的數據說事?明明是用著所謂的低端技術,為何大眾能做好?你敢說這不是真正的技術?

說到懸掛,不得不想起鍵盤,這是兩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工業產品,它們都憑藉適當的阻尼以及迅速而又準確的回彈力來保證用戶的乘坐/使用舒適性。在打字的時候,鍵盤會反饋給手指一個力,這個反饋力會沿著曲線逐漸加強。倘若曲線太陡,鍵盤就會顯得很硬;反之,則會顯得綿軟無力。而且,只有合適的阻尼變化才能恰當地減輕用戶手指關節的壓力;只有合適的鍵帽弧度才能完美契合手指的形狀,不會使手指感到不適。

這就是ThinkPad鍵盤設計師一直在做的工作,看似很簡單的原理,而且宣傳了很多年,但是至今,市場上其他品牌的電腦的鍵盤還是沒有多大改善,難道是其它廠商不屑於研究鍵盤嗎?不見得。而且在最新的超薄機型配備的鍵盤中,儘管鍵程受制於機身的厚度,但你仍能清楚地感受到那恰如其分的阻尼曲線在你的手指下滑動——這其中的著眼點和關鍵技術,聽起來都是那麼的簡單,但是為何其它廠商做不到?你敢說這不是真正的技術?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如今看慣了各式各樣的「頂配」,看慣了千變萬化的宣傳噱頭,驀然回首,才發現那些形容產品的讚美詞已然被用得爛俗,尤其是形容那些高端產品的時候:隨便一台小尺寸筆記本即可稱之為輕薄,裝上了i7即可稱之為極致性能,看著表面的全金屬外殼即可稱之為堅固可靠……

面對著一台賬面硬體超群的筆記本,是否只應剩下溢美之辭?面對著網上劈頭蓋臉而來的吐槽,是否只應剩下拜服順從?我想: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感人的價格,敢於正視無敵的配置。這是怎樣的淡定與公正?

於是,對於X301的評價,我也稍加斟酌、力圖中肯:

用最占重量的防滾架武裝自己,兼顧一如既往的堅固之餘,還可與Air拼一下體重。只有目睹滿杯的液體漫過整個C面,從機器里順暢流出的時候,才敢說什麼叫專業防潑濺;只有接滿所有介面再轉而看某機器的時候,才敢說什麼叫專業擴展性;只有在高負荷滿載下長時間運作,發現即便溫度爆表,依然不會藍屏死機,才敢說什麼叫專業穩定性;只有親眼所見這台跨越6年的機器依然可以穩定運作,才敢寫下「可靠」的字眼……

思考的本意,

是對用戶頭腦所創造的價值的尊重,是對保存、發揮其價值所做的不懈努力,是即便承載了這一切也只是默默靜候在一旁……

耐久,不是比誰的爆發力強,而是看誰能堅持到最後一刻。

並不是要把每一台ThinkPad都推上殘酷測試台,但哪怕是面對一台EDGE,也應該從使用中開始尋找它的真正價值,而不是死死糾結某些問題不放。


只有使用起來的攜帶型計算機才叫攜帶型計算機,否則那隻叫擺設。

【伍】設計的真諦

[ 預言?]

每當看到最新的產品,我都能回想到X300/X301的影子。

從小太刀X300到筷子X1,14寸屏幕裝進13寸機身的概念,聽起來總是那麼熟悉。

由於機身很薄,主板面積有限,所以無法提供擴展塢介面,但有USB Dock可供選配,這一點聽起來仍是那麼熟悉:T440S獨顯版本擴展塢介面欠奉,再看近幾年推廣的USB Dock和OneLink Dock,一切和多年之前都是無比相似。

2012年,X1 Carbon和T430U成為Intel想出來的「Ultra Low Voltage +Notebook =Ultrabook」之後第一批ThinkPad超級本。

並不像很多人認為低壓CPU只是限制了匯流排頻率和倍頻以求低功耗,真正的低壓CPU是從核心電壓下手,降低核心電壓從而有效地降低了CPU功耗以及發熱。

事實上CPU的工作電壓一直處在逐步下降的趨勢,不信可以去看看X300/X301的CPU的技術參數,只不過近幾年Intel才想出「Ultrabook」這個名號……

[妥協]

儘管X300/X301的口號是:「思考,不妥協的輕盈。」,做出的成品堪稱典範,但還是無法改變工業設計是一個妥協的過程這個現實。

若是設計一台攜帶型計算機,更多考慮到安全因素的話,產品必然會變厚、變重。反之,倘若完全按照市場需求生產的話,為了讓整機變薄而無限地縮小屏幕與鍵盤之間的距離,也許在開始的時候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到了一旦機身形狀定下來不可再推翻重來的時候,工程師們常常會感到:這是不可完成的。

如何在最初設定一個正確的標準,以便看清這種矛盾呢?

一個真正的成品的推出,與其說是兼顧了一切設計要求,還不如說是克服了研發中遇到的重重障礙。

這種問題隨處可見,材料和技術都在進步,人們對產品的要求也水漲船高。

號稱是完美的產品根本就不存在,倘若糾結於此,永遠會陷入新一輪的矛盾中去。

[妥協於技術]

PC,尤其是攜帶型PC是一個高度模塊化生產的工業產品——全球模塊採購、集中組裝生產、再配送全球,原則上最重要的是廠商設計能力,但最後卻發現,零部件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即便大和有再高超的電路設計能力,沒有Intel的Small Form Factor小尺寸封裝CPU的出現,X300也不可能如期降生,MacBook
Air亦如是。

在2008年之前,HP、Asus、Sony都推出過輕薄型的攜帶型計算機,也曾經名噪一時,卻最終也沒能在市場上嫌棄一股潮流,其中的原因就是以當時的技術水平無法很好地解決堅固和散熱的問題——機身做小做薄之後,裡面剩餘的空間也小了,風扇的安裝也成了問題,長時間運行、即便不是高負荷,溫度感人。而且當時的硬碟尺寸還比較大,即便勉強放入機身,也很難保證在擠壓與撞擊之下,硬碟的使用壽命。

遲來的技術已足夠讓人扼腕惋惜,不過這惋惜的程度還差了點。最悲傷的莫過於有時候技術超前得太多,反而會引起產品的失敗。

遠在IBM時代的1992年,ThinkPad就已經研發出了平板電腦。但是遺憾的是,當時這樣的電腦並沒有被市場接受,是因為不管是製作材料還是整體環境都還不夠完善。而手寫輸入法,也是早在1993年就已經進入市場了,卻直到多年之後才開始得以普及。當時,或許只是工程師們的一廂情願——在手寫輸入法被開發出來以後,因為這是先進的技術,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將其運用在TransNote。

雖然確實在技術上領先於時代,也受到了媒體的追捧,但是,實際的用戶卻沒有跟上來。他們不知道怎麼用,也不知道應該什麼時候用——這是市場最誠實的反應。不管你承認與否,TransNote是ThinkPad在產品的推廣、價值的介紹方面失敗的案例之一。僅僅將產品推入市場還不夠,太超前的技術是無法自行推廣、普及的——這樣的經驗,過去我們已經見證了太多……


[妥協於潮流]

這是一個速生速朽的時代,我們常把紀念放在一個事物尚未被完全遺忘之前,讓人們來得及看見,一個王朝的背影。悉數拈來,斷了香火的王朝還少嗎?

當喬幫主攜上將MacBook,重新帶領蘋果大軍殺回PC主戰場的時候,環顧四周,當年憑藉「醜陋的台式機」將蘋果趕出微型計算機主流市場的IBM和Compaq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Lenovo ThinkPad和HP Compaq。你敢說這不是潮流使然?

從iPod的崛起到Motorola Razor V3超薄手機的熱賣,我們發現了什麼?

從2006年的Razor V3像刀片一樣劃開廣告宣傳畫的廣告在全球迅速推廣,到喬幫主帶領又一員虎將iPhone霸佔全球,再到諾記的牌子已被Microsoft從Lumia上面拿下,再轉身看MOTO已劃入Lenovo旗下,你敢說特立獨行是對的?

各大廠商不是慈善家,要賣得出去產品,要給員工發工資,還要保證自己的品牌不會為人所收購、湮滅。就像英國經濟學始祖亞當·斯密所說:「屠夫、釀酒商、麵包師給我們提供食品,並不是出於仁慈,而是為了從我們得到回報。」

輕薄就像一種難以抗拒的魔力,時刻攝人心魄。

以前人們會覺得厚重的產品一定是功能強大、結實耐用的。現在?無論是手機還是筆記本電腦、甚至是電視,都難逃輕薄化的潮流,太厚不僅外觀不夠時尚,而且還常常被認為是老舊、過時的產品。

[ 堅持!!!]

難道工業設計就只剩下了妥協?非也。

「1992年首台ThinkPad推出時,沒有人說『我們來做一台電腦,我們永遠不會改變它的設計。』這種想法是不存在的。後來的歲月里我們們又對設計的改進進行了大量討論,有些人想拋開最原始的設計,但我想ThinkPad設計中的精髓部分是永恆不變的。它可以進化,可以以不同形式適應各方面的變化。」 ——David Hill(聯想集團工業設計部副總裁)

現代營銷學的奠基人之一, Theodore Levitt 曾在論文中寫道:

「現在我們正置身於的這個行業,都有其時代局限性……鐵路之所以越來越衰落,就是因為鐵道公司忘記了顧客的需求在於運輸和移動,而僅僅拘泥於鐵道——這種工具、這種形式自身。它教會我們,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存在價值是否等同於顧客價值,在時代的轉折點上重新定義自己的事業、設定新的發展方向。」,「經營者的使命不是生產商品,而是提供以獲得顧客為目的價值——敦促企業從所謂『正業』中脫離出來,哪怕知道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進行『創造性的破壞』」。

我們並無法否定PC是一個偏重於產品的行業。

但是,就如前文所述,我們應當肯定,PC這種產品,是以提高用戶的工作效率為目的的工具。

在誕生20餘年、推出上百個型號之後,2014年的ThinkPad已經跟1992年的ThinkPad大不相同了。作為這個年代的攜帶型計算機ThinkPad不敢也不能超過5000美元,抑或是重量超過7磅。科技的發展使得如今的ThinkPad在性能上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更強的運算能力、更大的存儲空間、更大的屏幕、更薄的機身、還有遠在1992年前所未見的各種功能……

「即使你用的是ThinkPad最新的碳纖維筆記本X1 Carbon,觸碰700C時你依舊能找到一種熟悉感。」——David Hill(聯想集團工業設計部副總裁)

這種熟悉感就是ThinkPad不變的精髓,正如前幾段所說,不僅僅是眼中的寧靜專註之感、更是心中的專業高效之感——簡單實用,每一樣內容都能各得其所。

在這20多年間,無論是IBM還是Lenovo,無論是不同時期還是不同型號,ThinkPad採用的技術和細節設計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它們給人的整體印象自1992年以來就一直沒有改變過。也是在這20多年間,多少產品已經面目全非?多少流行的產品曾經在我們面前來了又去?

很少有品牌具備與ThinkPad相當的品牌影響力和輝煌,能像它那樣常青不倒的品牌就更加稀少了。1992年時與IBM競爭的許多老朋友們當中,有很多如今已經不再做電腦產品,即便是那些還沒有消亡的品牌如今也不再以筆記本作為自己的主打產品。Toshiba還算不錯,Compaq在HP治下的這些年蹉跎,真的很難讓人們想起它往日的榮光。IBM逐漸從硬體開發領域撤軍時:LCD的團隊也被其他公司收購了;硬碟團隊轉入日立旗下;研發硅材料的團隊被愛普生所收購;設計電路板、基板的團隊成為了京瓷的一員;當時還留著的x86伺服器如今也成為了Lenovo的一員……

但是,ThinkPad的確是靠那屹立不倒的精髓頑強地站了起來!

[論新產品的設計方向]

毫無疑問ThinkPad的精髓被繼承下來了,當然,繼承不是固守。

繼承傳統和缺乏創新之間的間隔十分模糊,ThinkPad的歷史就是艱難行走在這兩條獨木橋上的。當MacBook Air開始為鍵盤、觸摸板乃至其輕薄設計理念建立新的標準時,人們也開始漸漸用「無聊」、「相貌平平」、「老套」這樣的詞語來形容ThinkPad了。ThinkPad仍然是標誌性地身披黑色外衣和頭頂紅色禮帽,但隨著時間推移,最初的那種原始吸引力漸漸消退了。在如今這個時代,運算能力早已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情,也許只有與眾不同才會產生吸引力。

「如果你看看最早的ThinkPad,它非常簡潔,但是很多東西都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複雜了。」——David Hill

Hill的這番感悟使我漸漸理解他在設計X300之初的「返璞歸真」的設想——新的筆記本電腦表面將沒有任何的介面和標籤,甚至連電源線都不需要,所有的介面全部都隱藏在光滑的外殼下面。筆記本電腦要做到最小,長度要小於10英寸,厚度不超過1英寸,卻要能夠配備大尺寸的鍵盤。

儘管當時Hill受到了質疑之聲:輕薄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要小,如果按照希爾的想法採用10英寸的屏幕,將會脫離當時筆記本電腦12-15英寸的主戰場,成為邊緣性的產品。而且,用只有10英寸的小屏幕觀看現在日趨流行的視頻的效果也不佳。工程師們還覺得,如果將介面和標籤隱藏起來,就必須在外面配備更大面積的金屬殼,從而大大增加筆記本電腦的重量,因此希爾的「隱身介面」構想也被否決了。

可是,從這種設想當中,我分明看到了X1、X1 Carbon的影子,那份簡潔而真摯的情感——簡單實用,每一樣內容都能各得其所……

這就是一個品牌的新產品應有的設計方向,她使人們感覺到自己是緊握著這個時代的脈搏的,即便時代的浪潮洗褪了她的鉛華、淡薄了她的往事……

[矢志不渝]

並不是每一台ThinkPad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1992年,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ThinkPad就沒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那是一款生不逢時的平板電腦700t,推廣於保險公司這樣的垂直市場,不過沒多久就停產了。2001年雙重輸入的TransNote、2009年雙屏的ThinkPad W700ds——這些被視為神作的機型的銷售都不盡人意。

(上:X300,下W700ds)

即使失利屢有發生,但還可以看到ThinkPad團隊依舊不放棄對新想法的嘗試。

「我們冒了一些險,不是每次冒險都有回報……那也沒有關係。」——Dilip Bhatia(聯想集團副總裁全球ThinkPad事業部總經理)

(據說就是這位大佬帶頭將一體化觸摸板引入新一代ThinkPad產品的。)

ThinkPad團隊用了過去的20多年的時間證明,他們做攜帶型計算機的水平不比任何人差,時常有鶴立雞群的時候。

但時代在變化、潮流在變化、市場在變化,這迫使ThinkPad團隊需要做出更大努力尋找新的突破點,而不僅是像一些懷舊的Fans所認為的那樣(僅僅需要使用最新一批硬體升級完善已有的ThinkPad設備)。ThinkPad能適應變化嗎?

2008年之後,僅僅兩年的時間,喬幫主麾下上將iPad橫空出世,不僅成功的擊垮上網本市場,還將這個世界引入平板的世界,讓「輕薄」的滔天巨浪愈發洶湧。在佩服喬幫主遠見卓識的同時,你不得不承認,在千禧年的十年之後,這個時代已然蛻變成移動的時代,許多過去只有在PC上才能完成的工作——消費者已經可以在手機上完成。也許隨著通信運營商帶來速度更快、價格更便宜的網路,日後的手機可以通過遠程操控連接PC,有著各種意想不到的便捷。

在這種趨勢下,Microsoft發布了Windows 8以及作為改良版本發布Windows 8.1,甚至於大踏步地邁入Windows 10。在看過Microsoft宣傳下代的手機、平板、PC上的Windows 10一體化的發布會之後,我們不難感覺到,以後的手機或許只需要一個碩大的高分屏、一塊容量大體積小的超薄電池、一個超低功耗的Atom處理器、以及背後一顆Xeon處理器帶動的PC。

不要忘了,在後喬幫主時代,庫克船長手下的小、中、大號iOS還在對新興的市場虎視眈眈……

當移動設備成為主旋律時,ThinkPad的位置又在哪裡呢?2034年時我們還用得上筆記本電腦嗎?

ThinkPad日後是否真的會成為真正的「Pad」?

「誰說ThinkPad就必須是筆記本電腦?我認為它可以是很多東西,只要這種東西具備了ThinkPad所流動的血液。」——David Hill

我想,只要ThinkPad始終代表移動工作生產效率的發展需求,代表便攜性專業性工具的前進方向,代表的最廣大的專業用戶的根本利益——即前文總結的「三個代表」——我們就有理由期待,日後能夠看到又一款劃時代的產品的降生……


【陸】如夢方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每一個品牌的演變與成長,都是由無數個故事組成的,榮耀背後的心酸、成功背後的巧合、運氣背後的必然,也正是有這些故事的交織,使得ThinkPad有著特殊的歷史厚重感。

看著眼前靜置一旁的X301,我似乎回想到了最初的時候,本應是白色的ThinkPad如何最終將黑色作為最後的歸宿:前ThinkPad世代的PS/2 P70、PS/2
L40SX都是一襲白衣。白色機身的ThinkPad也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開發設計。但就是在那個時候,IBM設計顧問Richard Sapper(後來701c蝴蝶機的設計師)來到大和研究所,告訴「ThinkPad之父」內藤在正「用黑色」。而且不僅是使用黑色,還要將ThinkPad設計成方方正正的松花堂便當盒的樣子。為此,ThinkPad的設計方案被重新修改,於是演變成現在的黑盒子+小紅點……

正如我在今年給ThinkPad 10寫的評測中所寫到的那樣:不一定所有的設計或是嘗試都是好的、有意義的,它可以有亮點、也可以有瑕疵,也許過後看來十分可笑,重要的是它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沉澱和消化,沒有嘗試,也就沒有值得後人銘記的東西。

2009年6月ThinkPad T400s發布;2010年1月,ThinkPad T410s發布。主流高性能的配置、兼具X系列的輕薄特性、更大的屏幕,使得X300/X301的日子愈發不好過,也許是為了避免產品在市場上的自相殘殺,Lenovo決定在2010年年底前停產X300/X301。

一代神機的隕落其實也沒有那麼值得惋惜,畢竟T系列的S後綴機型就應當算是X300/X301的後嗣。每當看到T___s時,我就不禁想到我以前認為的最想T系列的X系列ThinkPad。X300/X301不是終點,或許只是一個起點,她讓我看到新產品蛻變的希望,給我以對新產品的希冀……這就像一場夢,悄然而美好,待到12年後的庚子年,但願神機還能再現……

其實好機器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甲午年冬月,北京

Kimi Dawn Chang

KimiGerrard


【後記】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從小太刀的設計伊始到ThinkPad產品變革,再到ThinkPad不變的精髓。從對待市場需求的態度到ThinkPad的本質,再到新產品的設計方向。我所想表現的X300/X301已不僅僅是其機器本身,更多的是以此分析新產品的設計方向,一如我2014年多篇【論新產品的設計方向】。X300/X301或許只是一個載體,她當年承載了Lenovo那麼多的期盼,而今,我同樣以她感慨一番……

正如我在【致ThinkPad吧全體吧友】中所說:我覺得倘若一個寫評測、寫貼子的人敢於在俗不可耐的套路八股中體味細節變革的意圖、在變幻的感官體驗中尋求更深層次的感受、在自己略帶抗拒的心理中尋求存在的價值與合理性而不是象徵性地捧得千尺高或是貶得萬丈深、不是如同看圖說話般的流水賬、更不是為宣傳而宣傳的市場推廣,那我想,這種文字必定是高階或是高端的,就算依然是套路八股文,那也是乾貨版而沒有絲毫水分。

也如本文所寫:哪怕是面對一台EDGE,也應該從使用中開始尋找它的真正價值,而不是死死糾結某些問題不放。只有使用起來的攜帶型計算機才叫攜帶型計算機,否則那隻叫擺設。

我是衷心期盼所有人都能夠理智看待所有事情,倘若我一年所作的5萬餘字能對看到的人起到些許影響或博得其些許感悟,那真是謝天謝地了。

在此也附上我全年的作品,略表紀念:

【讓GeForce也能用上nView
Desktop Manager】(讓GeForce也能用上nView Desktop Manager_thinkpad吧)

【論防滾架】(【論防滾架】_KimiGerrard_thinkpad吧)

【論新產品的設計方向】(【論新產品的設計方向】_KimiGerrard_thinkpad吧)

【預告貼】【論新產品的設計方向】【續篇】(【預告貼】【論新產品的設計方向】【續篇】_KimiGerrard_thinkpad吧)

【論新產品的設計方向(二)】_論新設計對用戶的影響(【論新產品的設計方向(二))

【論新產品的設計方向(三)】_論中國人的購買思維(【論新產品的設計方向(三))

【致ThinkPad吧全體吧友】(【致ThinkPad吧全體吧友】_thinkpad吧)

【Kimi出品】「以專業之名」 _ThinkPad 10評測(【Kimi出品】「以專業之名」 _ThinkPad 10評測_thinkpad吧)

此篇也可算作2014年【論新產品的設計方向】的完結之作吧,我不確定以後是否還會有時間、信心寫下去,但我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寫文章的態度不會改變,容我弱弱地說一句:Kimi出品,必屬精品……

謹以此文,向內藤在正及所有ThinkPad研發團隊,David Hill、Richard Sapper等所有ThinkPad設計團隊致敬。

思無境,行未止,合乾坤之靈氣,一如眼前所見。

靜若止水,動如脫兔;驚若翩鴻,婉若游龍。

甲午年冬月

Kimi Dawn Chang

KimiGerrard


「兩年前ThinkPad嘗試觸控板,以六千六百萬元的代價買了一個教訓,最終回歸三鍵。」

不斷嘗試,才使品牌保持生命力。
發布Edge系列佔領市場,S系列換種口味。遵循奧卡姆原理剔除使用率低的硬體(防滾架、擴展塢介面)或者降低了隱性成本(玻璃纖維換碳纖維),由此便攜與低價(相對)俱具。

一言以蔽之:降低身價,追求簡潔。
這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by 一個正統小黑粉

為什麼匿名?從來沒人贊~~


其實我感覺,不論是Thinkpad,還是其他的什麼科技產品,其只是一種工具,它們的目的就是為了更便利的為人們服務以及通過這些產品而獲得更多的信息量。我們來假設一下,聯想新推出的一個電子產品,但是它唯一的缺點就是不能和外界產生聯繫,更直白地說,就是不能聯網,除此之外,它的一切性能都凌駕於現在所有的電子產品,甚至是超前當前科技20年,但是你又能從這個新的電子產品中獲取什麼有用的信息?這個極其先進的工具在人們手裡又有何用途?因此可以說,關鍵所在不是這個機器有多麼的先進,而是信息量。所有的產品不論如何發展,都只是信息量的媒介。如果說Thinkpad的新的設計方向是什麼,我覺得能夠方便大眾使用即可。


Thinkpad P50/P70
ThinkStation完全検証 ~次世代のパワー!モバイルXeon搭載ThinkPad P70/P50を徹底解説


這麼多年了 進步一點不明顯 甚至是退步
翻來覆去的就是以前那點技術
新的改進都是為了改而改,改完被噴,下一代又改回去

捨不得過去的東西,也終將被時代淘汰而永遠停留在昨天


別的牌電腦的設計語言:我價格親民!我性能高!我機身看起來高檔!我很輕薄!我屏幕很厲害!我用了炫酷的新技術!........
Thinkpad的設計語言:我是個筆記本,我比較耐用。
在花里胡哨的年代找點本分,這是墜好的
--------原回答---------感覺thinkpad設計越來越簡約,這與商務用途有些許背道而馳,比如之前的W700我認為是巔峰之作:兩塊觸摸板,藍光刻錄機,豐富的拓展介面以及當時全是頂配的性能,各個方面下料都相當實在。而現在的W540之流雖是工作站級筆記本,總感覺缺點什麼。我的T440p,網卡居然不是雙頻,光碟機僅僅是DVD刻錄,也沒有express介面,僅有的minidp也只能接顯示屏,不是雷電口。作為小黑家族的高端商務本我認為是徒有虛名。
目前筆記本發展整體趨勢是輕薄化,可能是受整體趨勢影響,導致要犧牲相應的性能,況且目前我們一般要用的功能沒那麼多,取捨不同。
Helix和tk8是一次嘗試,並且較為成功,終究要隨大流:進軍平板和二合一市場。
不過我還是更喜歡W700那個時代的小黑,在筆記本市場獨樹一幟,而不是只為牟利而做產品,加速筆記本市場的同質化。


邊同事的普遍反映是問題超級多,我們親切地稱之為Thinkbad


用過t61,現在用的t430。現在的thinkpad越來越簡約,指示燈減少,鍵盤換成流行的巧克力鍵盤,去除屏幕防滾架,一切朝著蘋果的道路走。以前thinkpad給我的感覺是實用,方便,有特色。現在幾乎所有品牌筆記本都在朝著簡潔的方向發展,thinkpad在聯想的帶領下也隨著大流有,失去了原先別具一格的樣子。也不好說他的發展是好是壞,他已經沒有出現讓人們眼前一亮的產品了,我還是選擇靜觀其變吧。


Thinkpad的設計風格分為2種,一種是X1,模仿Apple纖薄、輕盈的設計風格。另一種是,適合程序開發使用的高配置的,機身較厚的傳統設計。


人類靠譜的計算工具。


ThinkPad應該重新把自己品質優秀,性能穩定的形象樹立起來。我姑姑用X40,X1Carbon,我表哥用T420,我用X240(我爸是索尼腦殘粉就先不要理他了)。當時ThinkPad還是屬於IBM,做工精細,雖然這很貴,但是對的起那個價格。就是因為品質有保證,所以我覺得ThinkPad用戶可以驕傲的告訴別人——「我用的是ThinkPad,我用的是最好的筆記本電腦!」
可是近幾年,在論壇上就經常能看到有ThinkPad用戶爆出自己機器的小毛病,當然那只是千千萬萬個小黑用戶的少數,不過數量不會少。或許是有些人不懂電腦,軟體壞了還能怪硬體,那台X40到現在還可以正常使用。

在圖片上可以發現那排指示燈沒有了,還有觸控板在點右鍵的時候容易點錯,原本優秀的設計取消了,就為了節省那一點點成本或是美觀(可能是其他原因),不應該。


周邊同事的普遍反映是問題超級多,我們親切地稱之為Thinkbad


像一坨屎


無論任何工具都是為了方便人類使用,我感覺應該更改或者取代部分thinkpid鍵盤反人類的設計以滿足更多人的使用習慣,比如ctrl和Fn的位置以及F1~F12功能鍵和其附加屬性的優先順序。我在關閉程序按alt+F4的時候很難受。


推薦閱讀:

ThinkPad這4項改變是什麼道理?
如果現在ThinkPad開始用「情懷」作為賣點,能起死回生嗎?
聯想在消化和繼承 ThinkPad 核心方面做的如何?是提高這個品牌的價值還是摧毀了呢?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是否使用的是聯想的 ThinkPad 筆記本?
如何分析評價聯想在全球 PC 市場份額的霸主地位?

TAG:工業設計 | 品牌 | 科技 | ThinkPad | 電腦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