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了一塊錢就等於賺了一塊錢」這樣的心理合理嗎?
「我追著公交跑了一站地,相當於省了1塊錢呢。」
「嗯,下回追計程車,省得更多。」
……賺了一塊錢然後花掉,你能享受一塊錢的服務或產品,省一塊錢你得什麼了?這種心理只能算騙騙自己,你覺得合理就合理吧。
省了一塊錢當然相當於賺了一塊錢。比如我去買個充電器,大家都是25塊錢買的,我去了24就買到了,當然就是賺了一塊錢了。
但是「省錢」這個概念很多人理不清。比如我見過有人手機數據線壞了,無法充電,去買數據線的時候花了一個小時去跟人降價,想從6塊錢講到5塊錢。她覺得這樣是省錢,可這怎麼能是省錢呢,自己的時間不算成本的嗎?後來講不下來於是說不買了,說不買還省了這6塊錢呢,可這又怎麼是省錢呢,手機沒有電無法使用造成的損失不值這六塊錢嗎?明顯不科學。賺了一塊錢花了一塊錢,就創造了1塊錢的GDP
賺了一塊錢省著不花,內需拉不動,就等著通脹化整為零吧!
關鍵在於省錢的概念,是節省不該花的錢,還是為了省錢而不去進行應該享受的消費或服務?
如果是前者,可以認定省一塊錢等同於賺一塊錢。因為你花掉的這一塊錢沒有實現其價值,即沒有為你獲得你想要的服務和產品,以及消費之後的滿足感。
如果是後者,那麼省一塊錢+沒有享受到的產品或服務=賺一塊錢。
另外,消費時是會有強烈滿足感的,但是節省掉不必要的開銷,也會有一定的成就感。
總之,離開消費目的和效果談省錢,都是耍流氓。你這個「省」是指減少絕對支出額還是指減少同回報下的相對支出額?
你這個「賺」是指你作為一個個人只從個人瞬間的得失角度考慮還是作為社會整體考慮?
你這個「一塊錢」是指內部成本還是外部成本?
你這個「就是」是指等價於的意思還是進而、推導的意思?
顯然是合理的。
就以追公交車還是追計程車賺錢多為例,追計程車節約更多時間,而時間可以折算到價值。
那麼在不感到疲憊的假設下,顯然追出租可以為你獲得更大利益。
沒人說省了錢就一輩子不花了,也沒人說賺了錢就一定會花到合適的地方,邏輯上就是這樣,省就是賺,該省省。
還有問法拉利的,在中國每天靠省吃儉用牙縫裡存錢,靠存錢買房發財的人多了去了,不過以各位的閱歷和智力,給這樣的答案點贊也情有可原。大部分有這種心理的人都是老人家。因為在物質缺乏的年代,省錢的確比賺錢更容易。
當你沒工作的時候,沒收入的時候,省一元的確等於甚至大於賺了一元。
在我看來最低賤的工作就是臨時工或者搬磚了。一般臨時鐘點工的價格是7元一小時,肯德基麥當勞差不多是10元一個小時,這樣看來只要你肯犧牲時間賺錢的速度還是會快於花錢的速度。這時候省一元的確沒有必要。
但當你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或者老闆欠薪,苦無依靠的時候。即使你有大量空閑時間跟勞動力,也是不能立即轉換成錢的,甚至轉換成一元。可是你還是要生存過日子啊,每天都要吃飯,要支出。這時候賺錢速度遠遠低於花錢的速度,花積蓄過日子,你就會下意識每天看看你手上剩下的錢能熬過多少天。這時候,有可能每天省一元,的確可以少挨餓一日。
而且當你是農民,靠天吃飯的職業。一年就指望可以有好的收成,收成那幾天可以賣的好價錢。你就會更加理解這種省一元等於賺一元的心理。
所以我們不該歧視老人家們有這種心理,我們都沒有經歷過挨餓的年代,那種數著餘糧過日子的年代,每分每秒都會餓死的年代。也沒有經歷過,賺了一年的工分,只能在過年吃點豬肉,甚至不能穿上新衣的年代。
在物質缺乏的時候,省錢的確比賺錢容易的多了。
人是環境的產物。
任何拋開環境說問題的都是帥流氓
(哈哈,好霸氣的開頭)
————————————我是流氓分割線————————
場景1: 新追妹子,約會思路:吃飯-看電影-大街浪蕩-滾床單。
措施:省錢-省錢-省錢-省錢。
結局:被妹子三振出局。
結論:花錢買靠譜!該花的錢不花,活該孤獨一生。
場景2:創業公司,資金有限,研發產品階段無現金來源。
措施:削減不必要支出,儘可能維繫員工福利,穩定團隊士氣。
結局:有效延長公司與團隊生命。
結論:花錢買人心,人才是最重要。
措施:剋扣工資,延長加班,加大工作量。
結局:(我就不說了)
結論:老闆成功被拋棄。
——————————————————————————————
所以個人認為:
若需要有目的性的攢錢,無法開源,可以節流。只是節流的方式需要適當(個人把控)。
若可以開源,按照性價比投入和產出進行比例匹配亦可以收穫到不錯的效果。
自殺令你富裕.
省了一塊錢就等於省了一塊錢,省錢是省錢,省錢不等於賺錢。因為你不花錢的時候,這錢本來就是你的,你完全可以不花。你不花錢就等於賺錢了嗎?所以當你花錢的時候節省了還只是節省了,不要混餚這概念。
我的錢 = 開源 - 節流。
我的錢很多的時候什麼都無所謂。我的錢不夠的時候,就看看開源節流哪一個容易。花錢是為了賺錢的話,應該大膽一點。
對了,花錢能買到時間的時候,應該是最大膽的去花,因為人的時間是最寶貴的,不管窮人,富人,貴人,美人,帥哥大家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
那要看你付出了什麼代價。
該花的花,不該花的不花,生活中沒有極值,只有各種比較好,錢賺來就是要花的,但花之前還是要貨比三家,能省的省,1塊錢這個當量省起來多數人覺得是神經病,要是稍稍花點腦筋或者時間,省個500或者1000呢?不去做的只能被認為是傻逼。。
先從概念來講。
省:我的錢,要花沒花省下了
賺:別人的錢,通過一些方法變成我的,我賺了
省了就是賺了,這是一種偷換概念的說法,乍聽之下好像對,但經不起推敲的。比如有25的充電器也有24的,我省了一塊錢買了便宜的那個,那一塊錢本是我的,是要花沒花省下的,並不是從老闆那賺來的。所以省和賺區別在於錢的所有方。
這種說法是廣告玩的文案遊戲,就像飯後嚼兩粒,用廣告語改變消費者認知。大部分國人還是具備勤儉持家的美德,因此都傾向於與省,這也能側面解釋雙十一的火爆場面。但佔便宜這種說法顯然是貶義不被接受的,賺了則顯得中性很多,能被接受。但不管怎麼說都是偷換概念無疑
問題是省了錢幹什麼,省的一塊錢,如果每年能產生百分之二十的收益,五十年後,這一塊錢變成了將近九千塊了。如果不能產生收益,省的錢也被通貨膨脹稀釋掉了,省再多沒用。對於大多數有打算的人而言,最好是省點錢,特別在國內這種福利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經歷過那種不給錢不給葯的情況的人更有感觸。還有假設你某天看到某個機會,一直省下來的錢可能產生改變人生的機會。
個人認為合理。大錢靠賺,小錢靠省。但不要忘記積少成多。
A:你抽煙幾十年怎麼不把煙戒了?
B:.........
A:要知道把你戒煙省下來的錢幾乎可以買輛法拉利了!
B:.........
B:那你抽煙嗎?
A:不抽
B:那你的法拉利呢?
A:.........
好吧,這只是以前看到的笑話。
「省了一塊就等於賺了一塊」這恐怕不是自己對自己說的吧。
假如一件商品原價50,商家A賣60,另外一家店B賣59,此時你來買東西,店家B告訴你買我家的,我比A便宜1塊錢,買我的就是賺了1塊錢。於是你就買了B商家的商品,可是59塊錢怎麼著都比原價50貴,從這裡看怎麼看都是商家B賺了,可真正對你而言「賺了一塊」只是賣家對你的心理安慰。
可是你要買多少商品才能算真正「賺」了?你要買多少東西才能省下一輛法拉利?
錢究竟還是賺出來的。
小時候每天放學坐公交回家。
有一天,我發現路邊有新修的招手taxi牌子,回家以後我特高興的跟媽說:
"今天我沒打車而是坐了公交,省了好多錢呀!你怎麼獎勵我?"
我媽就給我做了最愛的雞蛋西紅柿,當時我發誓這輩子再也不打車了。
合理,這個是心理賬戶的問題把? 省出的一塊錢和賺進一塊錢都是一塊錢,等價的。
貼現率,錢只會越不值錢,明天一塊的價值小於今天的
推薦閱讀:
※知乎關於理財的精彩問答有哪些?
※宋鴻兵在經濟學界的地位如何?
※怎麼讓自己節儉?
※拍賣公司為什麼不要拍品呢?
※現貨原油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