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乖」孩子容易自責、自殘、自殺?

懂事的「乖」孩子容易自責、自殘、自殺嗎?心理學上是什麼原因?


因為家庭條件還可以,從小時候有記憶開始,家裡就常年來各種親戚順手牽羊,我眼睜睜看著我的玩具一件一件被順走,我的父母還得顧及面子在那跟我說我已經長大了不需要這些小孩子玩的東西。

那年我才六歲。最後只剩下了一隻我最喜歡的小熊,被一個不知哪個親戚的熊孩子看中,那天我頭一次捍衛了我的小熊,堅決不給,我媽看哄不動就假裝作罷。然後卻趁我睡著後把小熊偷偷從我手裡抽走送給了那個熊孩子,等我醒來人家已經拿著我的小熊歡天喜地走了。我嚎啕大哭,卻被我媽打了一頓說我不懂事。

我很聽話,所以我從小一直都是讓了手裡的糖給會哭的小孩的那個乖小孩,讓出了本來應得的自己的東西,只換來一句真乖真懂事。

後來我長大了,從來不會撒嬌不會作,很多男人都因為我這點喜歡我,他們說我很理性,而且不粘人也不矯情,但最後都會說反正我這麼獨立,他們可有可無。確實在我這都是找不到被需求感的,因為我只相信我自己,安全感是自己給的。

遇見喜歡的人我也從來不會去爭取,習慣了單相思,為之喜而喜,為之憂而憂,遠遠地看著多好,為什麼非得在一起呢,那隻會破壞了這份美好。

我是個愛無能,從來沒有特別喜歡過誰,潛意識害怕太過依賴一個人,很早年前就給自己下達了心理暗示,說感情是多餘的東西,只有自己最靠譜。這樣挺好,多餘的時間可以用來做更多其他事情來充實自己,何樂而不為。


我從小聽過最多的話就是這孩子真懂事
小的時候性格和現在完全不一樣,那時候只是有點膽小,但不會經常自責
我幫家裡做家務,大家會說這孩子真懂事,所以一直做,去別人家也要幫忙,現在看到別人幹活自己閑著就會愧疚,覺得不應該
初中時住校,每次花錢少,大人都會說這孩子好節儉,然後我就越來越省,後來連飯都不正常吃,只為了保持我懂事的形象
這應該是我沒長高的原因吧
越大越很少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有次強迫症爆發,我當時不知道怎麼回事,只是覺得太痛苦了、家人又覺得我是小孩,內心的痛苦不知道和誰說,就大作了一場,我把我所有的衣服都扔了,我哭著說他們不關心我,然後我家來了好多人,我清楚的聽見我姥爺說,這孩子真不懂事。
然後我哭的更凶了。
現在我越來越懂事了,只是越來越不快樂了、
我努力扮演好各種角色
好孩子、好學生,好的朋友,好人,演著演著就忘了自己是誰了
所有人不開心了都會和我說,因為我是一個好的傾聽者,我會好好安慰關心他們,可是我不會排解大家的負面情緒,覺得解決不了大家的痛苦都是我的錯,可是我就是那麼無能呀,後來都轉化到了自己身上
現在不會拒絕別人,無論什麼事都能拐好幾道彎怪到自己頭上,甚至越來越不知道什麼是自己應該得到的,什麼都覺得自己不配
甚至現在我都覺得一切都是自己在矯情,在外人看來,我一切都很好呀……我不開心就是自己矯情,我去看病就是自己瞎想,我吃藥也是,嗯,我也這麼覺得呢……
如果可以我也想放肆的活著
對所有不喜歡的人和事能瀟洒的說
去你大爺的!然後絲毫沒有愧疚感


這可能是小時候聽的話裡面威力最大的之一,也是形成討好型人格的重要標誌。雖然每個人在用到這句話的時候它的意義和影響並不相同,下面是比較壞的幾種影響:
「懂事」「乖」之類的詞最早經常是長輩們用來壓制晚輩的意見、讓晚輩符合他們的規範要求而使用。它通常是一個非常不考慮孩子天性、需求的詞
維持父母的權威意識,長輩給晚輩制定的要求,符合的就是懂事。你要是敢不乖、不懂事會怎麼樣?
滿足父母的自戀,這時候父母很難說是愛孩子的。如果你乖我就愛你,如果你不乖我就不愛你。生效的時候孩子都會乖乖聽話,充分滿足了父母的價值感和權力欲
簡單省事,這樣一句話可以「代替」孩子自己探索世界,找到自己的經驗,全憑父母喜好來決定要怎麼做。更有甚者不乖的孩子會被當成麻煩而充滿內疚
掩蓋父母的不足,因為父母是標準,在這套體系里不管他們是錯的還是對的,是懂還是不懂,都沒有關係,只需要「懂事」就可以了
但是在孩子這邊就是完全不同的體驗了:
孩子很多時候會忽視很多自己的感受來遷就父母的標準,導致自身感受長期處於壓抑和不被重視之中,不敢想也不敢做。壓抑著大量的憤怒和不滿,但又不敢反抗,所以只能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爆髮式的發作。同時也會導致大量積壓的身體疾病
屈辱感、低自尊,長期處於權威的壓迫之下,人格不被尊重,久而久之心裡會認同於這種模式,認為自己的人格不值得被尊重,同樣的會更難發展出一套適合自身的表達和溝通的能力。和同伴相處時很容易變成那個被欺負的那個。很多時候為了維持這樣一種形象累的要命卻得不到心裡預期的認可
獨立思考能力不被重視,因為懂事的孩子很多時候只有一套外在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力便不再重要,有時甚至是一個威脅。總是只能和別人保持一種寄生的模式,也不能為自己負責
沒有內在的價值感,處處生活在比較之中,而比較的結果再次證明了自己沒有價值。也永遠得不到自己的認可,因為自己沒有認可自己的權力。
改變的辦法只能自己在不斷了解自己的過程里慢慢找了。


生活中最怕的不是「真乖」,而是「偽乖」。試問一下,大家能區分「真乖」和「偽乖」的區別么?

實際上,很多大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喜歡拿自己的框架和思想來束縛孩子的思想,而不是從孩子的想法去考慮。看到小孩子聽話的表情,就認為他們真的是聽進去了。

難道真是這樣嗎?

說一個故事。

有個父親,聽過一個「孔融讓梨」的事,為了讓他的兩個孩子理解「禮讓」和體諒他人的重要性,他就故意設置了一個情景,專門模仿了那個畫面,弄了一些大梨還有小梨。

妹妹不懂事,搶在哥哥面前把大梨給搶走了。

爸爸很生氣,連忙上前制止她,苦口婆心地對她女兒說:「不行啊,你不能拿大的,拿大的不好。」

妹妹用一種無辜的眼神先是看了哥哥一眼,哥哥笑了笑,表示沒什麼;接著她又看了爸爸,只見爸爸生氣和埋怨的眼神,她不敢說什麼了,默默地把梨放了回去,一副委屈的樣子坐在旁邊沙發上。

爸爸看到這個場景,連忙上去跟她女兒說:

「女兒啊,你要拿小的梨不要拿大的梨,作為小孩子要懂得尊老愛幼的這個想法,要懂得體諒他人,不要處處只為自己著想,不管怎樣,得要明白你拿這個梨的順序是不對的。」

父親說了一堆,女兒在旁邊聽著,一臉懵逼不知所措。第二回,她再去拿梨的時候,就乖乖地把小梨給拿了,大的讓給了哥哥。

這是一個真實的情節,是我身邊發生的一個案例,有個人在跟我聊天的時候說了這個故事。隨後,他又講了之後的一些場景,長大以後,女兒的性格變得很自私,什麼事都只顧自己考慮,經常惹得他不好受,還養成了說謊的壞習慣,在外面到處結交不三不四的人。

相反,哥哥那邊要好很多,兒子反而沒出現這種現象。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從兒童發展的心理角度來說,這說明了什麼情況呢?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說,分為幾個時期,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每個時期階段的心理變化是不一樣的。上述的這個例子,當事人是處在幼兒期,幼兒期的孩子在心理上有什麼特點呢?

1、幼兒的記憶發展比較迅速,記東西比較快,無意識記憶佔據主導的地位,有意識的記憶較差,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都會漸漸地發展。幼兒由於認知還沒有成熟,沒有形成一定的記憶策略,記憶主要以形象的,具體的事物為主。

2、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思維,邏輯思維開始萌芽。在思維當中,幼兒最主要的行為是以自我為中心。最著名的是皮亞傑的三山實驗,幼兒在判斷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無法從他人角度考慮。

3、幼兒期有一個叛逆期,在人的發展階段過程中是第一次飛躍,主要發生的年齡在3-4歲,和父母對抗。

三個特點,說明了一個問題,幼兒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是不會考慮他人感受的。無論你怎麼引導,苦口婆心跟她說任何道理,她是無法理解的。她的思維,還處於發展階段,說道理顯然不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但從大人的角度來說,要讓她理解「讓梨」的本質和想法,懂得禮讓和為他人著想的態度,該怎麼做呢?

作為父親,以身作則,把大的給女兒,稍微大一點的給哥哥,小一點的留給自己就好,什麼話也不說。在分配梨的時候:

「來,這個大的先給你,你最小!接著,給哥哥大一些的,最後我留最小的!」

有些小孩子會有好奇心,會問為什麼?這時候你就可以解釋了,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就是為他人著想,不要總把好的留給自己,要想著他人,通過「以身作則」的這種方法,讓孩子在具體事物和記憶裡面熟知事情的處理方式。

沒有比「以身作則」更好地教育方式。

所以,在這裡有一個很明顯的誤區,你認為的「乖」孩子,他實際並不乖,那些不乖的孩子,才是他們真正顯示自己內心的真實過程。

教育是什麼?教育不是讓你去「說服」她,讓她服從你的想法,成為你的奴婢;而是理解你的想法,通過你的做法讓別人能夠得到些什麼體會,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孩子的做法沒有達到你教育的初衷,你會覺得失望嗎?會,但這不是你強行改變她人做法的理由。你無權指責別人做的任何權利,她拿大的梨,就真的不合適嗎?

不合適的反而是你大人做出的勸阻行為,因為你傷害到孩子的內心了。

說了這麼多,回到問題,「乖」孩子為什麼容易自責、自殘和自殺,就在於大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忽視了對孩子自尊心的培養,自尊是幼兒最重要的情緒體驗,自尊心強的兒童,人生的發展具有穩定性,能夠更加適應複雜的社會。

不恰當的教育方式,粗暴、制止、打罵等行為,會加深孩子在心理方面的傷害,很多問題並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多次的行為產生的「心理恐懼」。

現在一聽到哪個大人說自己的孩子「很懂事」,我的心裡只有恐懼,我不敢想像這樣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能夠合理地面對生活,我更希望看到調皮搗蛋的孩子,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即使做的不對,家長們也能用合理的方法來教育他們的行為,做到真正的「寓教於樂」。

PS:下圖這個故事是新浪微博笛子Ocarina有妖氣漫畫的作者畫的,在這裡借用一下,順便宣傳一下~我覺得他的作品很好,有時候大人的世界就是太虛偽了~


我算是很讓父母省心的孩子,很會為爸媽考慮。

從小我就很擅長自省,合理化自己所處的情境,於是自己出去單打獨鬥總能很快進入狀況。

但是,越長大問題越多。關鍵的問題是我開始意識到,我的一些慾望是合理的,而父母會勸告我收斂或是忽視我的請求,他們覺得這樣我就好了就不要了,我也確實通過努力理解父母來消化自己的慾望。於是我好乖。

但是那些慾望真的不會消失,他們隱藏、換裝、糾集起來,變成一塊心魔。不碰的時候我好正常我好乖,碰到的時候我就成了別人眼中固執、暴躁的病人…

你問我怎麼辦?我不知道,我盡量躲開,不碰那種情緒和情境就好了。


謝邀,簡單回答你。

懂事的孩子都很乖,他們不會去主動要東西,他們不會去主動滿足自己,反而他們更多剋扣自己去滿足家庭滿足父母,滿足周圍人。

但每一個人都是有需求,有想滿足的部分。當這種應當滿足變成無法滿足的時候,這種巨大的情緒他們也不會表達,往往是憋著,悶著。

有些發展的比較好的個體,他們會自己形成一些理由,讓自己合理的去接受無法滿足本身,但有些發展的不那麼好的個體,他們可能會對自己有自責,認為自己不配,認為不應該被滿足。

長此以往,乖孩子習得了一套模式,當內心強烈衝突時,他們不會表達,而是悶在心理面,而任何情緒都是一種巨大的能量,只要是能量就一定有一個去處,當這股能量無法表達出來的時候,這種情緒只能投向自己。


好問題。在外面,只能簡單回答一下,有些懂事的乖孩子,很可憐。
(注意,我說的是部分,不是說全部。)

當這麼久的老師,接觸過很多學生,有些懂事的乖孩子,給我最大的感覺是這些孩子真不容易。

做校園輔導時,遇到過好幾個乖孩子,有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自責、自罪,甚至自我懲罰。看著真的很讓人心疼,很讓人難過。

隔壁班有個乖孩子,平時很勤奮好學,樂於助人,父母老師都很喜歡。但事實情況呢,並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樣。

長時間的抑鬱、焦慮,覺得人生真沒勁,活著沒意思。這些情況,他沒跟老師講過,也沒跟父母講過。等到被大家發覺,情況已經比較嚴重,已經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了。前兩天,終於做通了他父母的工作,送去就醫了。

別看有些父母什麼都願意給孩子,但就是沒多少耐心,去好好跟孩子說話,去問問孩子你心裡怎麼想,去思考孩子某些行為背後,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

再說個讓人覺得無語的事。有個孩子上課坐不住,在家坐不住,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就是坐不住。調皮搗蛋,容易衝動,容易著急發怒。

這樣的行為表現,如果家長懂一點,耐心一點,其實是需要送去醫院確診是不是有多動症的。

結果這家長,根本沒有往這方面考慮,他們就認為孩子是不聽話,調皮,不懂事。他爸爸說,熊孩子不聽話是吧,看我怎麼收拾你。拿著皮帶起勁抽,往死里揍。

你說,這是孩子有問題,還是家長有問題?

教育,本來就是勞心費力的事情,就是任重道遠的事。但,有些人為了省心省事,和不可描述的原因,就以聽話懂事做為評價孩子的主要標準之一。

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生活環境里,孩子,你真聽話。孩子你真乖之類的話,縈繞耳邊。很多家長、老師會以孩子聽不聽話,懂不懂事做為評價一個孩子好壞的主要標準。

這樣的教育模式,是忽略了孩子真實的心理需求的。

時間長了,有部分孩子,就會過分在意周圍人的評價,周圍人的感受,會不自覺去迎合他人。很難想起自己的真實需求,也不太會去表達自己正確的訴求。

這樣的情況,對心理健康是沒有好處的。就像有個答主說的一樣,當內心強烈衝突時,有些乖孩子,不懂如何去正確表達,如何正確釋放,那麼這股能量將會面臨失控。

而失控的能量,最終投向的就是自己,以及社會。

PS,公眾號 liuliuxinli 歡迎來聊天。


不請自來。

懂事的乖孩子容易自殘自傷與自殺么?
其實沒有必然聯繫。

懂事,是懂他人的事。乖,是聽從他人的話。看起來共性在,「他人的意願」對自我來說「更佔上風」,更有操控感。但以如此狀態的成長,往往也會「結出不同的果」來。
比如,他人的需求在壓制自我的,那麼「自我壓抑太多」,自我的要求不配被滿足的「低自尊」,活的壓抑束縛與外界存有隔離之心,這會是有的。
討好他人為紮根的模式,又疲累又難跳得出來,活的自我折磨也是有的。
還有一種是,被「主體」掌控慣了,慢慢地成長為「缺少獨立意識」的呆孩子,也算一種呈現。
也許還有更多。

當然也可能會有你列舉的這些,
當壓抑的太狠,攻擊性不能朝向外界,一直處於「自我歸咎」的狀態,自傷自殘來懲罰自己,或以此算髮泄的唯一出口,那麼這也是可能的存在。
而自殺向前追溯,指向的可能就太多了,不做探討。

但這些,其實是有區別的,
區別在於「成長的環境給到的是什麼,怎樣的程度」。
如果只是「順從的壓抑」,其他的因素不過於刺激成長,往往孩子長大也會帶著這些,磨合這些,往往還會找到「與這些共存」的模式以能維繫「不算走偏」的生活。
但如果,是你說的後者了,
這些伴隨的都是實際的傷害了,「留在內心激烈的程度非同一般」,這在成長中除了「聽話」往往是少不了其他的刺激的,或「壓抑的程度過重」,才會有「只有傷害自己」才能緩解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

所以如果追溯,想必會有很多對比和不同,
懂事的乖孩子也能照常成長,
只是生活質量,內心舒服度,需要調整。
但未必就一定會走到那麼激烈。。

大體如此吧。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但是有時候可憐之人也有可恨之處。
你看他「善」吧,其實往往只是窩囊。面對邪惡不反抗,看見蚊子不打死,那不叫善。那隻能叫窩囊。有的人是沒做啥壞事;但是也沒做什麼好事。只是太弱了。


看到題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教育方法。
在對方做對事情的時候對他進行表揚和誇讚,以此來提高對方「做對事」的頻率。
於是這種情況下有種心理現象(我忘記叫啥了),大意是有的孩子會因為刻意追求家長或長輩的誇獎而去做家長眼中的「對的」事情。
那這種孩子本身是什麼樣的性格?內向、自卑、缺乏安全感?所以才會十分看重別人的肯定與讚賞?
我覺得也不能否認這背後沒有焦慮和神經質的成分,也不能認為發展中的所有問題都單方面的來自父母教育方式。
自責大概是因為自我發展需求被抑制(自己或他人),而又不知道該如何去爭取自己合理需求所面臨的矛盾,所以對自己的「無力」吧,抑鬱卻無處表達和發泄,或者連「向外發泄」都被他們抑制了。


從一般的精神分析理論上講,缺愛導致焦慮,恐懼和仇恨,焦慮,恐懼和仇恨的出口可以是向外的敵意,或者向內的敵意,後者導致自殘


乖什麼乖……
他可能是抑鬱,或者說長期被父母訓斥毆打,又無力反抗,形成了一種討好型的人格而已,久而久之,在人際交往方面,有些習得性無助,靠吮吸著別人的一點點肯定過日子,「如果我聽話一些,父母應該會高興吧,不用每天承受這麼多責罵和毆打」。

這種人表面上看起來還算陽光,又乖巧,然而內心深處的無助、痛苦、自卑、自責,誰又看見過?每到夜裡,徹夜徹夜地失眠,迷茫,對人生產生懷疑,誰又知道?

人沒有無緣無故的乖巧,你怎麼不想一想,他那些複雜的情緒,都到哪去了呢?壓抑了而已。


為環境貢獻了太多的負熵,自己被熵撐爆了


看外部環境,乖的孩子更習慣遵守社會道德、習俗等外部秩序。外部環境更美好,光明、穩定、有序時,乖的孩子更能健康成長;外部環境更惡劣,陰暗多、混亂、無序(守序遭殃,破壞受益)時,乖的孩子更易受傷。當受到的衝擊超過孩子本身的承受能力時,就容易造成災難性後果。


前兩天身邊就有個孩子自殺了,跳樓的,初中生。

他家離答主家蠻近的,所以答主了解了其中些許情況。

基本是個乖小孩,母親是本地小學教師,大家都知道十一月中旬什麼日子吧,對,期中考試。

別的我就不說了。


自責、自殘、自殺本質上都是屬於對自己的攻擊性的行為,從精神分析視角來看,本質上是因為自己的「攻擊性」驅力沒有辦法向外輸出,所以只能攻擊自己。

對應「懂事的乖孩子」角色,一般來說我們對這種孩子的理解就是會壓抑自己的需求,去滿足父母、老師等其他人的需求,所以這種孩子是處於自我壓抑的狀態的,但這和「攻擊自己」是不一樣的。

所以這兩者之間是否具有關聯關係呢?目前並沒有心理學的研究能夠證實這一點。所以其實並不能說乖孩子更容易自傷~


因為他們什麼都不說,
因為害怕被人說不乖,
把心事都藏在心裡。
總有一日積得太多,
一下子爆發出來,
自己也無法忍受,
於是造成了各種各樣的悲劇。

小時候是乖孩子。
特別乖特別乖的那種。
怎麼說呢,就是那種

被欺負了都不敢哭的那種。

想起幼兒園的時候,老師總說我乖,給我小紅花。
因為我不哭,特別聽話,總坐在教室裡面看圖畫書,也不是特別喜歡出去玩——因為我沒有朋友。
記得有一次玩什麼扮家家的遊戲吧,說扮哪吒傳奇,其他小朋友扮什麼哪吒,小龍女,小豬熊,讓我扮石磯,就是裡邊的大反派。
我說我不想當石磯,她們說你就是石磯,你是大壞蛋。
我到現在還記得我有多委屈。
後來裡面的一個沒有出聲說我是大壞蛋的女孩跟我成了我閨蜜,她早就不記得這件事了,還笑我記仇。
當然我是不會怪現在的她的,我們關係很好。但我還是忘不掉這件事,因為對於一個小孩來說,真的很難過。


後來我上學前班,因為內向,不怎麼和他人接觸。每天下課就自己坐在外邊的大樹旁邊(有一圈堆砌的檯子,可以坐著)發獃。可能因為總是不說話,班主任也不是很喜歡我。
還記得父親跟我回憶起那個時候,他說我學前班的時候,有一次睡前跟他說
「爸爸我在學前班裡沒有人跟我玩,但是我可以自己跟自己玩。」
他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心酸。

然後我不記得是什麼事了,好像是班上的同學看到樹上有個馬蜂窩,男同學比較調皮,拿了塊磚頭就想砸。
結果馬蜂窩沒有砸到,砸到了在樹下發獃的我。記得當時眼前一黑,然後就覺得疼,記不得出沒出血了。老師把我送到醫務室,醫生給我消毒冰敷,還誇我堅強,因為我一直沒哭。
這件事,我父母親知道居然還是放學以後。那個時候母親就決定給我轉班,說這個老師太不負責任了。

真的超級感謝這次轉班。
我從一班轉到了三班。遇到了此生難忘、最為感激的班主任。
那位班主任看我太過內向,給我了個職務,記不起是什麼職務了,反正是帶著班上同學念三字經的任務。
記得第一次上講台,我特別害怕,聲音特別小,那位老師…就在後邊踢我屁股2333不是很用力的踢,是用膝蓋輕輕踢的那種。
越踢我越大聲。
那可能是我自出生的嚎哭以來說話聲音最大的一次。
然後我的父親,因為我有了這個職務,要求我每天背三字經。當時厲害到我現在還覺得不可思議的背完了整本三字經。
感覺這個逼我可以吹到老,雖然現在已經忘得腦子裡只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狗不叫,喵喵喵。」差不多了…

再之後上小學,可能是因為很乖又不說話,存在感一直不高吧。
三好學生,比我更差的學生都有名額,就我沒有。據說是因為他沒有他會大吵大鬧,而我不會。
前四年在班上一直沒有朋友,孤獨一個人上學放學,前段時間搬家翻到以前寫的日記,上面寫:「他們都有伴,我沒有。旦(但)是今天跟爺爺去花鳥市場買了小魚,它可以當我的朋友。」
自己讀起來都想抱抱那個時候的自己。
上三年級還是四年級的時候,記得換了個班主任,是語文老師。因為她還不了解班裡的情況,看我語文成績比較好,讓我當了學習委員,那個時候學習委員是要送作業的。
可是因為跟班上同學關係不怎樣(跟個隱形人似的),小組長送作業的時候都沒有告訴我誰欠交,我只能自己查。
所以送去的時間總是很晚,被老師說了幾次之後,職位撤銷。
從此老師對我的印象愈發的不好,更別說三好學生了,優秀隊員都不給我了。
從這個時候開始,心理變得有點奇怪。不僅內向,還有自殺傾向。
「我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不行,就是個廢物,不如死了算了。」
在日記上這樣寫道。
但是我還是表現得很乖。
因為害怕被父母知道了,他們會覺得我不乖了。
那個時候父母忙,不怎麼管我。自家管教方式,很多時候都是打。後來大一點了,不打了,變成跪。記得有一次冬天在門外面跪了好久,只穿了睡裙天又冷,感覺隨時都要暈過去,當時特別傻,不敢動,坐都不敢坐,生怕被父親知道。還好外婆把我拉回屋裡,但是因為父親不允許,洗的是冷水澡。

記得還有一次,好像合作完成什麼作業,但是是老師隨機分配小組的,結果跟我分配到一組的女孩子並不想做,就扔給我做。但是這個很難完成,於是我倆就…被老師留下來問。
那個女孩說現在完成的都是她做的,我沒有做。於是老師就把我狠狠地罵了一頓。
回去的時候,女孩子說我害她那麼晚才回家,和朋友一起用腳踢我。
我說對不起。
她說沒用,老師對她都有不好的印象了。
那個時候我還沒意識到什麼是校園暴力,只是覺得我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又覺得都怪我,如果我能完成作業就好了。
回家父親質問我作業的事,我跟他如實道來。父親聽了可能認為有些嚴重,跟我談了談心,我跟他說我需要心理醫生。
父親沒有在意。
真的,想起來還害怕,那個時候寫的日記,現在讀起來還慎得慌,還好我沒有自殺。
還好,那個時候喜歡讀書,讀了《是誰動了我的乳酪》,略微地覺得自己像是哼哼,而應該有所改變。然後讀了《人性的弱點》吧,發現哇好厲害居然還能這樣,就開始試著研究如何社交,雖然直至今日我依然認為社交好累。

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真的覺得自己小時候有些可憐吧。雖然直至今日也依然內向,但是還挺享受孤獨的。
當然也養成了一些不好的性格,比如說極度冰冷,過度熾熱;習慣性撒謊(一開始是為了獲得好感);與人交流心裡總是會很小心,怕一句話說錯就會被討厭;過度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別人多看兩眼自己就開始害怕);總是逃避,不敢面對……

但是,thanks god,我還活著。

----


現在是2017年7月10日,快一年過去了。
我從學校退學了,因為抑鬱症和很嚴重的社恐。
恐懼到無法跟陌生人面對面的交談,去看醫生只能用手機打字交談。
醫生開了葯,不過我沒吃。
聽說副作用很大,有些擔心。
不知道未來會怎樣,有些迷茫。
學校大概是不會去了,實在是恐懼著,雖然是非常莫名其妙的恐懼,可和很多人相處我就會覺得窒息。
大概是爆發了吧。
學習當然會繼續下去,大概會請家教老師以及自學。
我的文科成績還是可以的。
另一邊,收到了一些網路小說網站編輯的邀請,或許會去寫網文2333
即使抑鬱症發病的時候實在是難受到想要自盡,但是我會努力地活下去。

Love all,trust a few,do wrong to the none.

共勉。


沒有數據支持,不知道是否真的是這樣。但我預測在調研的時候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乖孩子」的定義是什麼?有些家長把乖孩子定義成不違法犯罪,有些家長定義成頑皮但學習好(識大體),有些家長定義成言聽計從(聽話=乖),有些家長定義成內向、情緒穩定(粘液質?抑鬱質?)……
所以乖孩子在不同人心理,定位是不一樣的。

將命題反過來有時也並不成立。那些自傷自殺的青少年,有相當一部分是「玩鬧學生」,打架鬥毆抽煙泡吧的一類。他們在相當程度上內心孤獨,於是通過更躁狂的手段宣洩內心的情緒。不過當他們發現這種宣洩不起作用時,就容易想到傷害自己。

有一類看上去懂事的孩子,他們對家長言聽計從,其中一部分成績還是不錯的。但這類孩子內心中容易產生低自尊體驗,他們對學習和人際關係充滿焦慮甚至恐懼。這類學生的聽話懂事,並不是因為他們知道「懂事的好處」,而是他們被愧疚感綁架後,一定要讓自己顯得很懂事。例如「放學立刻回家」這種行為,使我們通常意義上乖孩子經常做的事情。有些孩子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要趕快回家趕快寫作業,然後就有大把的時間去玩;還有一部分學生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覺得在外面玩沒意思,沒人跟自己玩,無所適從之下只好回家。
不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後者會更多一些,尤其是年齡更小的孩子。因為和同伴遊戲的吸引力還是相當大的。

曾經經典的棉花糖實驗,用來研究兒童的延遲滿足能力。其中一部分小朋友能夠堅持幾分鐘不吃,最後獲得了雙倍的棉花糖。我們過去認為這部分小朋友很厲害很乖,能夠抵抗棉花糖的誘惑。但後來的研究發現,這類孩子中其中有極小一部分,他們不去吃糖,並不是因為良好的自我管理。而是因為他們有強烈的低自尊體驗,覺得自己不配去吃棉花糖,如果自己吃了就會得到懲罰。
我個人猜想,這類小朋友的家長管理可能是比較嚴格的。這類家長判定孩子行為好壞的標準並不是行為本身是否合理,而是孩子的行為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孩子如果在未經自己允許的情況下做出了正確的行為,那麼這類家長是不會給予表揚的,甚至會給予懲罰。

微信公眾號《心理小廚》的專欄《家誤事》是以家庭親子教育內容為主的。微信搜索tianjinpsy即可找到。更適合新手諮詢師和心理學愛好者訂閱。


傷心和憤怒無處發泄(因為有暴脾氣的孩子都被定義為不「乖」),恰好手裡有一把刀,不知道往哪捅,於是只好捅向自己,既不害人也不犯法,並且得到解脫。


誠然,我從小就是一個別人眼中的乖乖女。很少主動要東西,因為東西已經擺在我面前讓我選了。

人生中為數不多的幾次爭取,最成功的就是兩件。順利從英國拿到了碩士學位,工作後頂住壓力拿到了全國中職教師說課比賽特等獎。
心得體會就是,對於自己付出了時間或是金錢的事情,我也是會拼死拼活的。


而那些失敗的案例,多以感情為主。。。一直端著乖著的自己,從來不會主動爭取自己喜歡的人,而喜歡自己的人們自己卻一再錯過了。

因為乖,聽話的個性,也被認為是單純善良的人。但我真的是沒有自己想法嗎?當自己想的事情與父母,長者衝突時,就要壓抑自己的想法去順從他人。長此以往下來,憋出內傷了自己也不知道。真正讓我做自己的時候也就只有在英國留學,在家之外,在學校之外的日子了。

所以,當有一個人能正正真真地與我交心,讓我釋放情緒,我是會非常感激的。但是好像沒有這麼一個人,能讓我真真做自己而無所顧忌。朋友都是自己身邊的同事,而且以已婚婦女為主,因為害怕太多異性朋友會有誤會,而工作中也牽扯著太多利益關係。

表達自己對我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一來是沒有合適的人選,家人不行,同事有保留,朋友很少,兄弟姐妹天各一方,只有見面時才會交心;二來是,我很抗拒外來世俗的東西,就想要一直生活在一個自己理想化的世界裡,而與他人接觸,卻會強迫我醒過來,讓我面對這個現實殘酷的世界;最後,我只能通過文字,或是瑜伽,或是基督宗教,或是與動物小貓交流的方式,讓自己的情緒得到部分釋放。


推薦閱讀:

如何防止學生磨柱?
如何評價鄭淵潔對其子鄭亞旗的家庭式教育?
關於我國知識分子待遇問題該如何正確看待?
各個專業領域的你,將如何向自己的孩子介紹自己專業的知識呢?
潭州學院的課程到底怎麼樣?

TAG:教育 | 心理 | 精神分析 | 親子關係 | 家長權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