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繪畫方法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這幾天陳丹青在鏘鏘三人行里說了幾次,傳統的繪畫方法對於極少數很有天賦可能有點意義以外,對其他人沒有什麼意義。他還認為繪畫現在不應該存在了,不知道這種觀點大家怎麼看。
陳丹青:畫院作品主要用途是官員送禮 公開秘密,8:00左右。


1,個人覺得,陳丹青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繪畫作為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已經很難再有突破了,從後印象派到立體主義到杜尚到波普藝術,架上繪畫這種藝術形式很難再有新意,這也是為什麼當今這麼多的藝術家從事「難懂」的當代藝術,所謂的傳統美感,在百年內早就顛覆得體無完膚,當今的藝術家用各種各樣奇怪的方式在表達觀念。

2,「繪畫已死」這種觀念在藝術史上提出過不僅僅一次,最早在攝影術的誕生就對繪畫藝術產生過不可磨滅的衝擊。而在六七十年代,許多藝術家明確宣稱,繪畫已經只是一種過時的技術。

3,對於我而言,我覺得繪畫的存在的普遍性遠超過許多其他的藝術形式,推薦一本書:
《La peinture aujourd"hui》La peinture aujourd"hui: Amazon.fr: Tony Godfrey, Richard Crevier, Catherine Makarius, Lucie Perineau: Livres
法國人編的,不知道有沒有中文版,之前老師推薦的,書圖文並茂,詳而不亂地介紹了當今繪畫的形勢,地位以及一些繪畫流派所產生的影響和意義。
我記得裡面有一段話,深得我心啊,原文忘了,大致意思是:
「繪畫的存在遠不止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而已,無論當今存在著多麼紛繁的藝術表達形式,德加畫展的門票也會一售而罄,大家趨之若鶩。繪畫是一種衝動,是一種當我們看見美麗的畫作想要模仿的衝動,是一種當我們看見美好事物想要記述下來的衝動,是一種我們想把顏料從管里擠出來揮灑在畫布上的衝動,是一個孩子想要用畫畫使她漂亮的媽媽和家永恆的衝動。」
我覺得吧,不管當下的藝術形勢如何,繪畫是否已經過時,會不會哪天再回到主流藝術的道路上,藝術家還會不會停下來不再使用畫筆,去尋找新的表達方式。但對於有些人而言,所需要的只是一個繼續畫下去的理由罷了。


管他有意義沒意義的,新買了支炭筆,根本等不到第二天,一定是要感受下呢,畫什麼也無所謂,能畫就覺得幸福啊。被需要的東西,怎麼可能消失?存了好多作業圖片,怎麼能抵得過一個畫框拿在手裡的滿足感。


想要討論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引入之前知乎上的一個討論:如何理解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

陳丹青的表達。在於主流藝術圈在社會功能上的作用。而不是單單指繪畫這種藝術表現方式的存在意義。

我們現在的中學課本還在學唐詩宋詞,但已經變成了一種藝術欣賞課程。基本沒有學校會有教授格律詞牌的創作。有些有家學淵源的同學,有時候可能還會按照傳統的格律寫幾首宋詞自娛。但是,無論是繪畫還是唐詩宋詞,已經越來越少的出現在主流的傳播媒介中了。所有的藝術形式表達,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所處的時代背景。比如說歐洲傳統人物肖像畫的繁榮,其實是基於宮廷需要的。

那個時代世界上不存在攝影技術。而為了讓君王和貴族的形象永存,皇宮不得不供養了大量畫家來為君主和貴族繪製肖像。並導致了那個時代的宮廷肖像畫的大量繁榮。而這種職業到今天,已經完全的不復存在了。雖然,還是有人在畫肖像油畫。但已經完全淡出了主流美術欣賞的角度。而成為一種個人娛樂的形式。

同理,在信息高度繁榮,數字化圖像大量流通的今天。現代化的媒體技術已經完全替代了傳統繪畫所帶來的視覺感受。很多人認為繪畫是陶冶情操的一種行為或者媒介。這沒錯,但如果你並非是一個美術專業的人。請問你上一次站在通過傳統技法手工創作的畫作前,安靜地欣賞是什麼時候?畫的作者又是哪個時代的人?

事實上,讓我頭一次認識到這個問題的,是之前果殼上看到的一張圖片

http://bbs.huainet.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06/18/165627fwgg1gapos31nngf.gifs
(知乎不支持GIF格式,請將地址後綴的S刪掉觀看)

這只是一種極為簡單的視覺錯覺,卻極大的豐富了這張《星空》的感官刺激,為它找到了正確的打開方式。你可以說,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無法看清作者的筆觸,但僅僅是筆觸的話,電腦也是可以模擬的。在一個G的文件可以頃刻下完的今天,現代媒體的豐富程度應該說是傳統繪畫的千倍百倍。當我們有了word,有了html5。古老的結繩記事當然有它存在的考古學意義。但是在信息的傳播上,它的存在價值又有多少呢?陳丹青的觀點,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略顯先鋒的觀點。這個過程發展得或許緩慢,但的確已經在發生了。而且重要的是,它是不可逆的。


我覺得他主要想表達的是他對媒介變化的看法,從畫布變成電子媒介,所以他說考美院沒必要每個人都要考素描,比如你報的是多媒體影像製作,志向是用電腦創作,幹嘛要考你拿炭筆。


存在意義是要講對象的。對藝術領域有意義不一定對商業創作有意義。一個領域隨著技術的發展淘汰一些元素很正常,但不代表這些元素的存在意義就完全消失。同理,也不能因為這些東西依然有存在意義就非要在某個領域死守著不放。


陳丹青指的是在繪畫藝術上較前人要突破這個層面的意義,就是說十八、十九世紀是傳統繪畫的頂峰,人類在這個領域已經不太有可能再有突破了,很多人做的只是重複和模仿,對藝術史而言是沒有意義的。
但是繪畫作為一種人的普通的行為,就像說話和跳舞,它是一種表達方式,在繪畫中追求樂趣是有意義的。


他說的是普通人,尤其是高考藝術生,高考應付完素描考試多數人這輩子再也不會畫素描了,這已經是現實了,所以練素描對於普通人來說除了考試根本沒有意義。
其實他批評的還是高考體制,尤其是藝術類的考試。


我小時候學過四年畫,是我祖父手把手教的,學素描的時候專門花了很多天時間練筆觸並且要求時常練習,務必練到下筆線條兩頭細中間粗,學國畫的時候也專門花了很久時間學各種皴法,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技法上的東西。祖父師承陳秋草先生,後來在本市某高校當了很久美術老師。
我學畫的時候學校課業很少,又是家裡人教的,可以說我們有很長的時間不報任何功利目的去學習去慢慢磨。事實上很多繪畫的傳統技法是建立在已有一定的水準基礎上的,並且這樣的基礎不是現在那種急功近利的為了考試學了幾個月就看起來差不多了的那種。
繪畫一定是還存在的,傳統繪畫技法也一定是有意義的,只是現在功利浮躁的大環境等不了畫師不斷地研究琢磨罷了。


我就想知道,用觸摸屏,滑鼠,壓感筆配合軟體的繪畫算不算傳統繪畫?


傳統繪畫是一種思考方式,至少就像程說的,至少是有工具快感的。某種意義上就跟學外語與程序語言那樣,會打開學習者思考的一扇門,體驗另一個位面。某種意義上體育鍛煉也似這樣。
所以說,傳統繪畫肯定"存在"。但確是沒有考試的意義了 。美院應該注重提高學生的美術修養,而非單純強調技法。
但話說回來,繪畫技法本身就是美術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某種意義上甚至是唯一可以量化的標準。學校不考試如何服眾?不考繪畫技法這種"公平"的東西,又考什麼?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順利的學會繪畫,而不是個別有天賦的人,只是對繪畫的教學方式太無效,基本靠學生自己悟,所以能自己悟出來的人很少,就讓人以為繪畫只有個別有天賦的人才能掌握。
繪畫作為人天生的技能之一,還是很有必要的。繪畫的過程中跟進入冥想有點類似,是很愉悅的體驗,而作為人類總是希望欣賞藝術的,所以很有必要存在。
關於攝影,其實攝影也是藝術的表現形式,真正把攝影入門,沒有個一兩年是不行的,要出好的攝影藝術作品,付出的努力一點也不比繪畫少,只是很多外行以為攝影很簡單罷了。攝影永遠無法替代繪畫,這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
推薦:
像藝術家一樣思考 (豆瓣)
像藝術家一樣思考Ⅳ:用右腦繪畫 (中文字幕)

每個人都能學會繪畫,只要有正確的方法。


舊的工具被新的工具取代了。油布、顏料、畫筆等遲早會像膠片一樣入土為安。但是數位板、ps等新的工具得到了弘揚。

美術作為一門永恆的藝術,不再空懸於達官權貴的書房,只供少數人觀摩,也不再是美術館牆壁上的死物。

而是匯入了新的潮流,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豐富在電影里,在遊戲中,在網頁上……。以前相對稀缺的資源如今極大豐富甚至有些生產過剩了。

所以,舊文人掌握稀缺資源的優越感沒了。對於陳丹青來說,是的,他所認為的繪畫已經死亡了。


一個夜以繼日的在顯示器面前用數位板工作的人,他在周末最喜歡的消遣方式,是帶上一個小繪本和幾支筆,去喜歡的地方畫幾張速寫。這算不算意義呢?
而且我認為你曲解了陳丹青的意思,他的意思並不是傳統繪畫像3.5英寸軟盤那樣早已沒有存在的意義,而是U盤和sd卡都已經有1TB的了,你還想要求移動存儲有多小呢?


繪畫讓我有種見證美從無到有的快感。是一個很享受的過程。也許是我不拿它當職業的緣故。
再是,用個也許不恰當的比喻,有了CD黑膠還有沒有存在的意義?


推薦閱讀:

集訓如何選擇畫室?
有哪些好看的插画?
將ACG作品中的角色眼睛大小變為正常水平是怎樣的效果?
畫家們都用過哪些簡單粗暴但出效果的方法改善自己的作品?
中國美術總監與國外美術總監的區別?

TAG:繪畫 | 美術 | 陳丹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