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定方這麼厲害?有沒有誇張成分?
蘇定方的戰績:200人對2萬,500人對4萬,1萬對10萬,500對10萬,皆大勝!多生擒敵酋。
其實這類問題,書讀多了,就自然理解了,真不是什麼問題。咱舉倆例子:
1、王玄策一人滅三哥
是嗎?不是,其實這個事件更像是吐蕃和吐蕃的小弟泥婆羅,在有當時世界第一大國唐朝的使者的求援下,趁火打劫,以唐朝名義去混戰的三哥地界上立威去了。王玄策是否指揮戰鬥都不一定呢。
2、克萊武三千破七萬
是嗎?不是,因為三哥的七萬大軍方的司令官米爾·賈法爾早就跟英帝國主義勾結了,開戰後到底是三千英軍和三哥二鬼子對付三哥大軍呢,還是三千三哥大軍對付七萬三哥二鬼子軍呢都說不上呢。
所以說,很多看似很玄幻的戰績,其實背後都有細節。
譬如蘇定方最玄幻的一千破八萬,按照藏文史料自己說的,也就一句「八萬敗於一千」。
其實這事很簡單,唐朝自己都沒記載,可見此戰對唐朝來說無關緊要。可為什麼吐蕃會記載下來,並用了「八萬敗於一千」這樣驚悚的句子呢?
因為此戰,蘇定方就沒有打吐蕃的計劃。
烏海之戰前夕,突厥別部思結部俟斤(突厥官爵)名叫都曼,都曼率領疏勒、朱俱波、羯盤陀三國謀反,攻陷了于闐。蘇定方率精兵萬人、騎三千匹前往鎮壓。
在蘇定方行軍過程中,需要走大海道去于闐。而在大海道,正好,蘇定方的軍隊和達延莽布支的吐蕃大軍遭遇了。
達延莽布支是來入侵吐谷渾的。吐蕃也沒有和唐軍決戰的計劃。
而蘇定方是要越過吐谷渾去于闐的。
而雙方的突然遭遇,是雙方都沒有計劃好的,所以雙方有多少兵力也是都互相不清楚的。不過按照藏文文獻的記述,大約達延莽布支是指揮了八萬兵力,但也是在行軍途中,身旁不可能圍著八萬人啊。而蘇定方是精兵萬人騎三千行軍去于闐,緊隨蘇定方的人數大約也就親兵一千人。
這時候,蘇定方突襲殺了達延莽布支,也沒有繼續和吐蕃作戰,就率軍去于闐鎮壓都曼了。
而吐蕃全軍統帥祿東贊還沒腦子轉過彎,副手達延莽布支就這麼死了,於是吐蕃這次入侵吐谷渾就這麼打住了,人家也撤軍了。
而蘇定方也沒想到他殺的人是吐蕃的副相,在擊敗都曼給長安報捷的時候,也沒有過多宣傳與吐蕃遭遇一事。可能蘇定方都沒明白他跟吐蕃這次小摩擦能有多大意義。
而吐蕃方呢,也很可能根本就沒啥損失,能和蘇定方交戰的只怕也就千把人,但副相戰死了啊,這事可不能捅出去啊。所以祿東贊就撤軍了,然而這種教訓自然要銘記在吐蕃的史冊上。
所以說,這麼一場沒啥意義的小摩擦,就因為吐蕃死了副相,而唐軍不知道殺了吐蕃副相,而雙方還沒有公開決裂的前提下,就烏龍地變成了:
唐人對此毫無記載。
吐蕃對副相的死引以為戒,寫入史冊,並說重話是八萬敗於一千。其實雙方都在行軍,吐蕃不知道唐軍上萬,只看到一千多唐軍參加了戰鬥。而吐蕃自己其實參與戰鬥的人也並不多,但這個丟人恥辱啊,所以就這麼記入史冊了。
而現代人考古發現了這樣的記錄,於是唐粉就集體高潮了。
一年後,吐蕃又對吐谷渾發動了大規模入侵,可見這「八萬敗於一千」,其實吐蕃自己是記載誇張了,實際上吐蕃就沒啥損失。否則哪能恢復這麼快呢。
當然,說白了也是蘇定方作戰能力逆天,要換別人,別說殺了吐蕃副相,恐怕遇到吐蕃大軍後被吐蕃大軍纏住,鎮壓都曼的任務也都完蛋了。
只論戰績不論過程就是耍流氓。二百對兩萬那次難道不是李唐滅突厥戰爭中的定襄之戰嗎?此戰蘇定方隸屬李靖部隊,以二百士兵做先鋒,此前頡利可汗就判斷李靖兵不傾國來,李靖敢提孤軍至此? 知道唐軍主力就在附近。
當時的戰局是李靖先離間頡利部眾,導致康蘇密率眾降唐,頡利軍早就已經打算撤退,被李靖軍偷襲,蘇定方則又是李靖三千精銳中的先鋒,要不是頡利跑得快,就被徐茂公和柴紹完全夾圍。蘇定方襲殺百餘人後,李靖的精銳就趕到了,是李靖大戰略打贏了頡利,蘇定方只是在小戰鬥中發揮出色。唐軍在整場戰爭中的總兵力高於十萬。
五百破四萬那次難道不是唐滅西突厥之戰中的鷹娑川之戰嗎?當時程咬金主力正跟突厥僵持對陣,西突厥別部鼠尼施的援軍隨後趕來,讓蘇定方在山嶺上以騎兵突擊,殺俘一千五,獲得馬匹二千匹,根本不是五百破四萬,只是利用地形襲擊敵人援軍,獲得一次小戰鬥中的大斬獲。雖然不知道程咬金總兵力多少,當應該與西突厥大致相若。不過這一戰因為王文度和程咬金的無能,而蘇定方的表現出眾得到了認可,此消彼長的代替前兩人成為大將。
第二年就是一萬破十萬那場,蘇定方途中有降服一些部族,未必只有一萬,並且南路還有策應的部隊。但這場戰役確實打得精彩,用一部分部隊守南原吸引敵人,再用騎兵襲擊敵人側面,防禦反擊而得勝。
用敵人的總兵力和蘇定方小部隊比就等於戰爭的結果,李靖、程咬金兩位長官都只是擺設嗎?雖然程咬金確實很像擺設。蘇定方本已是不可多得的名將,但不知道題主這麼斷章取義把他擺上神台到底是無知還是黑呢?
戰爭勝利的的方式有很多種,蘇定方的這種取勝屬於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的範疇。比如蘇定方作為李靖先鋒乘雪夜攻擊頡利可汗的牙帳,也就是200對2萬的那一次,蘇定方的任務是打開突破口,為李靖身後的2800人提供進擊的道路。而事實上當蘇定方的200人衝進突厥大營的時候,頡利可汗當即就慌了,以為唐朝傾全國之力來攻,連忙逃走。這樣李靖就佔領了定襄,取得了定襄之戰的勝利。在這場戰役中,蘇定方的200人實際斬殺的敵人也就在100多人。
同樣,在500破4萬的戰役中,蘇定方的突襲改變了突厥人對局勢的判斷,讓突厥連連敗退。最後蘇定方追亡逐北,殺敵1500人。
後面的很多戰役基本都同樣的。蘇定方以少勝多,擊潰敵人,取得勝利。要知道在以斬敵數量為軍功計算標準的古代,一般的將領在能夠多殲滅和殺傷敵人的時候肯定會選擇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而選擇擊潰敵人,多數是在人數懸殊、斷糧等不利條件下的無奈之舉。但反過來說,在這種不利的條件下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實際上對於將領的素質要求更高。蘇定方一生不但能多次以少勝多,還能三次破國,執其國王,可謂一代名將。
8000對十萬那個吐蕃記載不能和唐朝史料互證,應當存疑。但是也不是沒有可能,許敬宗死後劉仁軌等人曾進行過一次詭異的刪史工作,目的是刪去不合史實的文字,這個八千對十萬的勝利大概在刪改史料的人看來也是天方夜譚吧。
蘇定方因為自幼從戎,身經百戰,軍事經驗豐富,把握戰局的感覺很好。在從李靖討伐東突厥和從程知節第一次討伐西突厥中,他都採用了輕騎突襲戰術,利用霧氣重的自然條件,出其不意大破敵軍。而第二次征西突厥又發揮了他在步兵結陣上的技巧,步兵陣地堅如磐石。能陸戰者多不習水戰,但蘇定方不是這樣。根據史料敘述可以推斷,他在進攻百濟時疑似運用了水陸夾擊的策略,致百濟軍大潰入城。
另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是雙方實際力量其實很懸殊。
比如滅西突厥之戰,兵力占絕對優勢的突厥騎兵猛攻唐朝步兵,竟三沖不動,只能證明雙方的軍事素養和裝備水平肯定有代差(對比宋朝步兵對陣遼夏金蒙加強版騎兵的困境:追不上,守不住,逃不掉)。
再比如蘇定方滅百濟之戰,少數步兵乘山而陣就抵禦住了百濟軍,水軍「揚帆蓋海相續而至」,百濟軍被迫退入城中。實力實在懸殊。
後來,劉仁軌指揮行動如飛的唐朝水軍在白村江一舉殲滅數量佔優勢但原始落後的倭國水軍。這些戰例都顯示出唐朝步騎水軍裝備對周邊國家無可比擬的優勢。
但是應該指出的是,蘇定方也有其軍事短板。他好像更擅長野戰而非攻堅,他圍城很少從外攻破的。在包圍戰鬥意志不強的敵人時很奏效,比如都曼和扶余泰,敵人自動瓦解了。但在討伐高句麗圍攻平壤時就陷入困境。中國史書只是說「不克而還」,而日本史料中記載高句麗向日方通報的戰況稱:唐軍因為天寒地凍以及被高句麗守軍攻破二壘而「抱膝痛哭」。可見此役打破了蘇將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神話。
蘇定方的戰爭奇蹟是建立在個人極高的軍事素養、唐朝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先進的軍事理論及軍事技術的基礎之上的。北掃腥風射蒼狼,老將百戰耀大唐。
一身轉戰萬里路,立足天巔日月長。
刻石立柱猶可憶,英雄何需遣馮唐。
蓋雪輕騎過蔥嶺,飲馬河中意氣揚。
曳曳河邊洗長槊,鳥飛州上觀兒郎。
孟達池畔破蕃兵,浮舟東海劈萬浪。
三國跳梁今已定,遙指邏些耀火光?
乾陵石人六十一,凱旋神都慶安康。
古稀百戰嫌年少,安集河西欲圖強。
大功已刻青史上,冰霜語謗又何妨。
讀罷汗青憶雄鬼,大唐大將蘇定方!
唯長嘆一聲,問神州越千載誰繼此功。
同意只論戰績不論過程,就是耍流氓這一說法。
蘇定方不止是將才,確實是帥才。
國力是基礎後備,才能成就一代名帥蘇定方。
但是空有國力,而無名將,也是不行的。隋有錢吧?楊廣三征無功而返。
最後,一輩子生擒三個國王,並不是誰都能做到的,這才是蘇定方的最大成就。
蘇定方這些戰績大多來自於對吐蕃,最高記錄是烏海之戰的8000對10萬,可信度很高,因為這是吐蕃自己記載的。當然也不能神化蘇定方,他對黑齒常之也有久攻不克的劣跡,隋唐第一將我更傾向於楊素和李靖
我只知道他被薛仁貴吊打,在棒子眼裡它們加在一起被蓋蘇文(應該沒記錯吧)吊打。
推薦閱讀:
※廣東有哪些不出名但比較精彩的歷史故事或人物?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荀彧?
※春秋時期衛國在遭遇災難之後的國力是不是仍然處在鄭魯宋一個檔次?什麼時候恢復的?
※蒙古為什麼分內蒙古和外蒙古?
※歷史上有哪些「一礦打N礦」取得勝利的戰爭或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