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某製造企業年虧損 3 億,即使停產白給員工發工資年消耗也不超過 1.3 億,為何要維持虧損狀態生產?


在商言商。有幾個高贊其實談的是國有企業腐敗問題。這道題核心應該看看股東是怎麼想的,也就是做生意的人怎麼看待這個虧損問題。

利潤雖然重要,但是只是一個方面,無法完整評估一個企業的優劣。例如京東商城就在持續虧損,就算不管互聯網經濟估值之類,他的物流基礎,服務人群,業務流的存在,也讓這個企業有存在並改進的必要性。

本題首先條件不全,沒給出營業收入。
大型工業企業如果虧損3個億,如果假定每年營業額有60億的話,國家可以每年收幾個億的稅,幾千上萬名員工勞動福利可以發幾個億的工資,養活幾千個家庭,企業維繫的一批熟練工人和技術人才管理人才是寶貴資源。其支付給供應商部分,可以養活2-3個大的上游企業,30來個小的關聯企業。銀行可以收上億的利息。資產當中的成品存貨還值十幾個億,生產線花30個億買的,停止運轉設備壞了虧的更大。停止生產,優秀的技術人才和工人走了,一個人員班底的積累是要時間的。這麼大的企業已經涉及到佔有率問題,一旦鬆一口氣,競爭對手就快速補上來了。
全局5%虧損率實際上不高,來年通過財務調整,生產環節精益管理,可能就能賺錢。
也有可能,當年工廠腳下的這塊地,就增值了4個億。

再者,工業企業資產負債表重要的多,存貨多少,存貨周轉率多少,應收賬款多少,周轉率多少,凈資產如何。更多的決定了這個企業的經營狀況。
又再者,利潤是期間值,也就是統計了一個時間區間虧錢不代表事實真相。也許統計五年就是賺錢的。這就需要從戰略角度而不是財務角度看待問題了。解放戰爭時期,放棄延安,類比就是在財務上虧了一年,但是換取了來年更大的勝利。

另外,從這個規模來看也是個龍頭,其在社會生產分工環節,可能是社會的乾飯(朱鎔基總理語),實話是能虧三個億也算一種本事了。一些輕資產的小企業雖然賺錢,但是無法構成社會的硬實力。一個地級市產值過50億的有多少,可以查一下當地發改委經信委的公報統計,在中國大部分城市,可能已經進入前50強甚至前20強了。這個企業關門是一座城市的大事,可能出租汽車的生意都受到影響。

美國政府拯救虧損百億的福特也是這個道理。一些超越財務的內涵,如核心技術如何,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影響更能說明這個企業的實質意義,有的企業他們寧可持續虧損都不賣給中國。

做企業的深知,業務流沒有斷,人在,這個企業就還可以做,堅持下去就是勝利。保持生產是保持業務流的存在。財務雖然很重要,但是那是從管理角度說的。從企業戰略角度,大事業就是從一無所有和虧損中誕生。

如果就地解體,其解僱成本,資產貶值變賣,對稅收就業社會治安,和上下游的企業的影響。其股東損失和社會損失都要大的多。股東投入了五十個億,每年虧三個億也有鹹魚翻身的可能,但是解了體除了土地能賣錢別的都只能當破爛賣了。


過5K贊了,補點後記,在最後。
——————————————
樓上樓下很多答案,說的都是正確的。維持生產的原因有抵消設備折舊,保持現金流,保持團隊正常運轉等等,這些都對。但是呢,我想從複雜的現實視角講個真實的故事給大家聽聽。

某企業A,資源生產型。公司資產大概在30億左右,但是負債也已經接近這個數,兩者對沖,可能也就是也就剩下兩三億左右,那就是負債率已經高達80%-90%。現在出現了一個企業B,有意將其收購,雙方簽署了意向性協議,我朋友某甲作為盡調及收購交接工作組負責人,準備進駐這個企業,摸清情況,以及準備接管(如果收購完成)。

請問如果是你,身為此職務,你會怎麼樣開始你的工作呢?如果你說準備帶工作人員去把持賬目和機要部門(財務,總辦),那麼你就真的太拿衣服了。
.
我的這位朋友兵分三路,進行長達一個多月的前期的準備工作:

一,最重要的,首先去找了個當過兵的遠房親戚,然後在老家招募了一些大概40個身強力壯,老實本分,聽話的漢子,交由他的這位絕對可靠的遠方親戚進行是軍事化訓練。置辦了一些極其相似特警服裝的保安服,頭盔,警棍,防狼噴霧,盾牌,煙霧彈,對講機,8台黑色特警樣式摩托車。(如圖)。

二、安排以前幾個精幹得力機靈的手下,分別化妝推銷各式各樣原材料或者是物品的推銷員,應聘的打工仔,收破爛收廢鐵的,從內部,公司附近的餐廳,飯店周邊各色人等那裡,收集A企業內部各種傳言,情報,進行分析研判,把公司真真假假各種傳言故事,裡面各色人等都有了初步了解。

三、他本人則帶著酒量極好的秘書,副手,先後拜會當地的政府,公安,稅務,城管司法,環保等等各部門領導,拜各路山頭,其中又以當地政府和公安,部門為重點公關對象,建立關係,重中之重是把附近各派出所民警關係做熟做透,稱兄道弟。

這樣兵分三路三管齊下運作了差不多一個月之後,甲才第一次站到這個工廠里。

到工廠後第一天給,緊急所有在廠中層幹部召開大會,要求所有中層幹部到場,先簡單通報關於B公司將計劃對A公司進行兼并重組的通知。所有財務往來款項凍結,款項支付必須經由新任財務總監批准認可後才可兌付。

所有不在場的中層幹部,就地做休假處理(在場的中層幹部,只有應到的一半),不用來上班了,如果要上班的,接收小組這裡進行甄別談話,許可之後,才恢復正常工作。

這才真正開始,全面清查工作以後發現,儘管是事先就已經對情況有了心理準備,但是沒有想到竟然可以腐敗,混亂至斯。

一,公司前任領導及一些經辦經理,也不知是收了多少好處,高價購買了一批原材料,高價也就算了,糟糕的這原材料竟然還和工廠設備不兼容,現在只能扔在料場上面,日晒雨淋,僅此一項,扔在那裡的資產就有3億,現在經過兩年日晒雨淋的收拾,也不知道折損了多少。經辦人員屁事沒有。

二,在工作組進駐後的第一次發放工資,是要求所有人,到操場上集合,一個個拍照,對身份證,留指印,發放現金,經過這樣子核對,冒領工資,吃空餉的程度大概達到20%,還有些人真實存在,已經長期不在公司里露面,照領工資的大有人在。

三,公司有幾輛業務用的桑塔納,凱悅,小麵包等,兩三年前起就沒有在公司里露過面,可是每個月各種油費過路費停車費,維修保養費的發票還像雪片一樣的飛來。向其中一名業務人員打電話,要求就把車子開回廠子里,該業務人員竟然先拿出了差不多8萬塊錢的發票,要求公司先報銷才把車輛交回,而車輛的殘值估計也就只值4萬元,成了一個笑話。

四,公司走廊樓道裡面有三百多盆裝飾用塑料花,請注意不是真花是塑料花,這種塑料花,街面上買也就差不多200塊錢一盆,以每盆80塊錢每個月的價格,收租金收了好多年,通知財務停掉。財務還一副心不甘情不願的樣子,並且很快,經辦人員就收到了威脅電話,威脅做掉全家。

五,在工作組進駐之前,有些保安和外面裡應外合,盜竊公司裡面的資產,好幾百塊錢的東西,10塊錢當廢鐵賣,而公司裡面的庫房,資財管理也一片混亂,帳實不符,這件事情經年累月,已經成為公開秘密。

六,生產本來購買的設備就是價高質次的產品,在運行中經常出問題,一出問題去維修,又用的是價高質次時間長的配件,一個普通小空壓機可以賣出24000元天價,維修一次,幾個配件要1100,維修費另算。

七,公司迎接領導視察,充氣拱門的租金3500,一天你能相信?

八,公司在外面,與4家大飯店,七八家小飯店,兩個賓館,都是有掛賬簽單消費,有權力掛賬的人,數都數不過來,而財務也從未進行審核,到月底賬單就如同雪片一樣飛來。

……

各種奇葩事真要數下去,可能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一刀切下去,當時就有人嚷嚷著要上訪。要找領導要說法,言語威脅,掀桌子扔東西的比比皆是,如果不是保安部隊控制局面,很難收場。
每天4輛摩托車載著8名保安佩戴警棍在偌大的廠區來回巡邏,顯示武力,震懾潛在蠢蠢欲動的反抗分子。

所以有些企業,根本沒有人關心他是否還盈利,哪怕有,對它的盈利負責的人也沒有能力來控制局面了,只能任由一群蛆蟲在這個病體甚至是屍體上,饕餮大餐,中飽私囊,最後樹倒猢猻散,但只要還有一點利用價值,就絕對少不了它上面想要撈一點的人。

因此,要撼動這樣的小利益集團觸動巨大的利益,絕不僅僅是發個文件,做個決定那麼簡單,而是做好刺刀見紅,兵戎相見的準備。這就是為什麼一開始,要建立一隻「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忠誠可靠,不怕犧牲」的安保部隊,其次,要防止利益團體收買打手,尋釁滋事,既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進行保衛,還要與當地政府派出所「縣官+現管」搞好關係,一來在出現治安事件時候請求公安協助,二來在出現意外事件的情況下,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接收小組的骨幹成員都不單獨外出,集體行動,有保鏢貼身陪同。任何一點事直接找就近轄區熟悉的派出所民警。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一場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行動。」


最後說一句,儘管把情況摸清楚了,由於情況實在太差,B企業放棄了對這家A企業的收購,這家A企業仍然繼續糜爛下去……
————————————
到5000贊了,補點後記:

一、這是一家什麼企業?
首先很多朋友都猜對了,這是一家鋼廠,但是他不是徹底的國企,它是有國有控股,地方政府,投資公司,當地自然人都有插足一個股權關係非常複雜的企業。
國有控股加上複雜的股權關係,導致他的治理一片混亂。

二、這些保安夠嗎?
首先要糾正一些鍵盤革命家的誤解,他們被通鋼事件嚇破了膽,要麼把治政想的很簡單,要麼就想的很複雜。通鋼事件裡面陳國軍,和勞動者群體矛盾激化在前面是積年累月的新仇舊恨,減薪裁員形成直接集體的對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次,陳國軍對於自身安保也非常漠視,實際上當時如果安保在場,陳國軍未見得出事。通鋼事件前因後果,前面建龍在政策處理的得失,收購方都研究得很透徹了,如果沒有看過幾十頁通鋼事件的前因後果,沒有干過一些併購案子專門經驗的人就不用來談了,只增笑耳。

三、為什麼只是達成意向,可以控制財務介入管理?
首先,和普通的買個簡單的東西不同,被收購企業的實際價值和賬面有巨大的分離,這點,賣方和買方都很清楚,因此深度的調查,是有必要的,也恰恰是對達成交易有誠意很慎重的表示。到本案例上,這個企業的價值取決於他的病症嚴重到何種程度,另外還要再花費多大的力量理順管理關係,而這個不親手介入管理根本無法評估。其次,其實賣方各股東都意識到這家企業有嚴重的問題,壽命不長了。但是,由於分裂的股權,沒有人有能力把局面控制住,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共同認為賣掉倒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也就是趁著水果還沒爛完趕快脫手,換成單一股東,在治理上反倒簡單了。不賣掉,爛的趨勢沒有人能阻擋,各個利益單位拚命的再搶這點撈點錢出來,爛得更快。在這種共識下,反倒是被收購方希望的收購方能夠鐵腕扭轉現在的局面,所以介入不會遭到董事會阻撓反而是樂見其成——所謂」心狠的後媽好教兒「。

四、沒收購成,成本怎麼辦
涼拌唄,做什麼事情都是要付出成本的,如果這個理不理解,那就不要來做企業了,對企業的情況有一個深入的理解,能夠有個準確的評估,為此花點錢是值得的。這些安保等等人員,本來也是臨時工人員,兩三個月以後給了一筆豐富的遣散費,大家皆大歡喜。其他人員本身就是公司自有,整個過程裡面,大概花費了差不多兩百萬,一個幾十億資產的企業,找會計盡調花的錢,也不見得就比這個數少,還能隱藏不少債務。何況,如果真的收購,先頭部隊在前面就已經打下了治理的基礎。

只花了百萬,避免幾億的損失,這帳划得來。


不請自來,拋磚引玉

所謂的虧損是指什麼?現金流虧損?凈利潤虧損?這兩個概念是不相同的。(收付實現制VS權責發生制)

生產型企業往往有大量的固定資產,包括廠房、機器設備等,按照會計準則每年計提折舊,另外還有無形資產 (一般是土地使用權) 的攤銷,這兩部分成本是非付現的成本,扣減凈利潤,但是不支出現金流。

從題主的問題來看,年工資有1.3億,按照5000元/人/月來測算,大概有2100號人以上,證明這是個不小的工廠,那麼固定資產的規模應該也不小。

從會計核算上來說,一般情況下用的是直線法固定年限折舊(忘了最標準的描述方法〒_〒),這就會導致成本的高估,比如廠房按照20年做折舊,實際上可以用40年沒問題,這樣會計上前二十年廠房折舊所攤在產品里的成本就高了一倍,又比如不管開工率多少,機器設備都要按照一個金額去折舊(一般是按5年去折),但從物理意義上來說,一般機器設備有一個跟產量對應的使用壽命,例如某台設備可以生產十萬件產品,要精密測算的話,折舊消耗應當按產量來算,而當開工率不足時,會計按照平均金額去提的折舊也就高於實際折舊。

正常情況下,固定資產是一開始就需要做的投入,這部分錢在最開始就花掉了。假設全部是自有資金,那麼後續在會計上雖然計提折舊成本,但實際上沒有現金流的流出。對企業來講,現金流才是維持運營的根本。企業完全可以在虧凈利潤不虧現金流的情況下持續經營。

再舉個淺顯的栗子吧。假設工廠只生產一種商品,年產能是2億件,商品的材料成本40元,售價賣50元,全年賣2000萬件,扣掉材料成本後能拿到2個億,付工資1.3億,還剩7000萬可以付水電費廣告費財務費用等各種費,這時從會計核算上凈利潤是虧損的,但是企業仍然可以正常持續經營,因為現金流沒斷。只不過,這種情況對投資人來說很肉疼——他們一開始在固定資產上的投入沒有按預期的節奏收回,凈利潤的虧損其實就體現了與期望值的差額。


給最高贊的答案補充幾個案例,也算對這個問題的側面回答。
某企業A,有感於接待費太多,搞出了一個「白條」,一定級別的領導消費之後簽字留給飯店,月底統一結算,號稱是要解決亂報銷的問題。結果我現在手上還有一摞簽了名字沒寫金額的白條。各路領導的簽名都有,其中一位進京高升了,不知道他的字有沒有收藏價值……
A的二級單位B長期虧損,某日緊鄰B單位的C單位被盜了價值十多萬的設備,追查之下,發現其實是B單位內鬼裡應外合,已經盜竊了上百萬的東西,如果不是賊不慎偷到了C,這事可能就這麼過去了。
A的二級單位D,200多人的樣子,天天加班,活多的干不完,做的也是利潤很高很緊俏的產品,結果年年虧損,原因是啥大家可以猜猜看哦。
A的二級單位E是從另一個企業「收購」過來的,當時派人去接手,第一天就查出賬面和庫存不符超過一千萬。
……
其實A還算好的,畢竟它還下轄了一個效益很好的上市公司,還有軍品部每年幾個億的收入,再加上幾個盈利的二級單位,堵得起這個窟窿。
但對於那些從上到下爛透了的那些企業來說:只要生產線還在開工,這個企業就還算活著,還能騙到貸款和補貼,利益階級還有錢可拿,裡面的若干見不得光的事還可以藏在暗處。一旦企業「無故」停工,就會有上面的巡視組來檢查,就會把這些勾當翻到明面上。


匿名用戶答的很好了,我就補充一些。

虧損狀態下繼續生產有很多原因,包括:
1.保持生產維持一定的市場佔有率。
2.維持一定的生產人才隊伍規模(人沒事幹流失很快)。
3.部分企業生產線停止和啟動都要一定費用,設備運行狀態比封停狀態保養維護成本低。
4.訂單周期(去年下單今年生產)。
5.政府指令(國企承擔社會責任)。


只考慮利潤,認為企業幹活就是進貨,生產,銷售,然後一算賬虧了,不如關門大吉。這樣是什麼思想?這樣是小農經濟思想。
農民的想法就是,春天買了種子化肥,秋天收糧一算媽的竟然虧本,還不如不種地。
但是,現在是資本主義時代了,賺錢的路比農業時代寬廣多了。寬在哪裡,就寬在現金流和資產增值上。
利潤不是目的,利潤只是為現金流和資產增值服務的。

以下是十分簡化的會計內容,適用於泛泛的分析問題。
企業會計三張表:
1.利潤表
2.現金流量表
3.資產負債表
利潤=收入-成本,現金流=進款-出款,凈資產=資產-負債。

比如我去銀行借1萬塊錢買一塊手錶,然後以1.5萬元的價格賣掉。
我的會計變動是這樣的:
1.借錢:利潤=0,現金流=1萬,資產負債=0
2.買手錶:利潤=0,現金流=0,資產負債=0
3.賣手錶:利潤=0.5萬,現金流=1.5萬,資產負債=0.5萬
4.還錢:利潤=0.5萬,現金流=0.5萬,資產負債=0.5萬
按照小農經濟思想,只賺到了利潤0.5萬。但是你看這個表,你會感覺一個問題,難道在第一第二步我就是一個窮光蛋?
所以我們增加一條:
1.借錢:利潤=0,現金流=1萬,資產負債=0,企業控制的資產=1萬
2.買手錶:利潤=0,現金流=0,資產負債=0,企業控制的資產=1萬
3.賣手錶:利潤=0.5萬,現金流=1.5萬,資產負債=0.5萬,企業控制的資產=1.5萬
4.還錢:利潤=0.5萬,現金流=0.5萬,資產負債=0.5萬,企業控制的資產=0.5萬
只要企業一直開工,就可以維持在狀態3,企業手裡的實際控制資產是遠大於利潤的。但是如果企業停工,呵呵,直接掉到狀態4,看上去是拿了利潤,其實是最差的狀態。

停工結算永遠是企業最差的狀態。

回到題主的問題,我們假設企業自有資產20億,融資20億。
1.融資:利潤=0,現金流=20億,資產負債=20億,企業控制的資產=40億
2.進貨生產:利潤=0,現金流=0,資產負債=20億,企業控制的資產=40億
3.銷售:利潤=-3億,現金流=17億,資產負債=17億,企業控制的資產=37億
4.還錢:利潤=-3億,現金流=-3億,資產負債=17億,企業控制的資產=17億
簡單算算就可以知道,只要企業開工就算虧3億還可以維持在37億的規模,如果停工結算那麼馬上掉到17億,差距是20億而不是1.7億。


樓上講得很清楚了 我補充一個心理因素,感覺是中國工人特有的樸素心理

建築工地上 經常會因為材料沒到,圖紙修改等非經濟原因 會突然停工,雖然資金依然充足,工錢也照發,但 這時候非常考驗 包工頭的管理能力,就算工錢照樣發,很多工人也會選擇離開。他們覺得工地有爛尾危險,去找別的工作了。

工廠也是如此,機器一停,隊伍馬上不穩。所以有時候虧錢也得接單,就算是磨鍊隊伍吧。


強調一遍,這是 中國工人特有的樸素心理,非常難能可貴。
外國工人絕對沒有這事,停工樂得休息,你敢少發錢,砸爛你狗頭。


看了下很多人說的很靠譜了
說到底,就一個理由:繼續生產比停工要好或者說損害更小,至於為什麼好,原因很多

一、政治或者社會整體利益的考量
政府要求穩定,不允許停工,要確保就業、確保不因關鍵企業的停工影響整個國民經濟,這一點在國企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當然,民企也受到這種壓力。

在中國,企業尤其國企,不單單考量經濟效益,任何一個國企都有很多的管理方,不同管理方要求的目標不同,比如各級國資委,對國企的要求就是盈利,比如招商,那自然就是投資,而各地一把手等,面對國企尤其大國企經營困難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不能有大量下崗。尤其是一些比較關鍵的企業,由於其所處的位置,對於整個行業乃至國民經濟運行的重大影響,在保障就業之外,確保繼續運行成為更為重要的因素,而當這個企業是整個國民經濟、工業體系無可替代的一環時,政治因素的影響將是超越其他一切因素的。

也就是說,由於歷史的或者當前的種種原因,中國的國企並不單單像一般企業那樣,追求經濟利益就夠了,能賺錢是必須的,但是同時也承擔了很多本應由政府承擔的諸如社會保障、職業培訓甚至國際關係等等角色,這種角色的由來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這些原因與任務才是政府給以國企各種特權的根源所在(特權包括更可信的形象、更良好的融資途徑、更優先的項目獲取權等等)。

比如說某油,按照它自身的技術實力、參考同等規模的其他國際能源公司,它是完全可以把僱員壓縮到現在的不到四分之一的,但是卻始終沒有這麼做,反而僱傭了極為大量甚至是不需要的廉價僱員,這裡面固然有人際關係等傳統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它承擔著一部分的社會保障任務;各地方商業部門在招商引資的時候,也是格外注重解決就業問題的,比如阿里集團下屬公司和幾個城市的合作,比如菜鳥網路,都將提供更多的就業作為一大亮點用以打動地方執政者,此類例子還有很多。
此外,中國的國企領導者,根據其不同層次,對企業的目標看重程度不同,對於一般的中下層來說,企業的經濟效益是第一位的,這關係到自己的錢包;而對於相對高層的決策層,尤其是一把手來說,出於自身前途考慮,更加註重完成上級組織部門或者說黨交辦的任務,而不是上級國資部門的任務,因為這些一把手的任免,根本上還是在組織部門,國資部門僅僅是程序性而已。
了解到上述問題,才能更好的理解「政治壓力」這一因素。
(PS:我猜測肯定會有很多人說,我怎麼就成不了三桶油的四分之三之類的。不可否認,國企關係戶確實是很多很多,但是並不代表所有關係戶真就收入很高,就拿三桶油來說,收入高的有,但是收入一般甚至不如當地好點企業的更多,更有很多常年工作極為艱苦,像這類收入不高或者工作條件艱苦的崗位,我想很多提出關係論的人恐怕不願意去吧。個人覺得,凡事還是先問問自己再追問世界為好,畢竟現在階層還沒有固化不是)

雖然說的是國企,但是在中國當前情況下,一個上規模的民企,也是要不同程度的受到這一方面的壓力,比如我上面提到的阿里集團的地方合作計劃等等,具體不一一闡述了。

二、市場競爭、企業經濟利益的綜合考量
1、技術領先優勢、市場優勢地位的保持
對於製造業,尤其是大型製造業來說,一年或者數年的虧損並不是致命的,這和普通的消費業不一樣,製造業本身是大資本、大技術綜合而成的大型組織擁有各方面遠超消費的優勢,比如對於地方政府的影響、更好的信貸來源等等。

這些優勢以及巨大影響使得短期虧損並不致命,更何況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是客觀存在的,即使虧損也可以通過調整銷售策略、抵押等手段減少損失,進而更可以通過調整生產技術、工藝等儘快走出虧損,這些優勢、影響、後續調整的根本基礎是企業繼續運營,尤其是當一個製造企業擁有一定的技術和市場優勢的時候,為了保證自己的技術繼續提高、站穩市場份額這兩點扭虧為盈的根本,企業更是不能停工,甚至在虧損的時候反而要適當加大技術、資金投入。

2、停工在經濟上和時間上損失巨大
第1點論述的是虧損狀態下不停工的好處,第2點說一些停工的壞處
因為製造業實在太龐大,我就只拿一個具體行業說一說,那就是鋼鐵業,鋼鐵業是典型的大型製造業,資金投入極大,而且生產極為系統化,一旦停工再恢復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材料和時間。

比如煉鐵的高爐,如果停工,需要緩慢熄火併且清理掉內部的各種爐渣、殘屑;轉爐、焦爐問題更大,一旦停了,再恢復,需要更換耐火磚等必須材料,然後緩慢的逐漸升溫,在升溫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更為重要的是,鋼鐵廠是一個內部生產聯繫極為密切的綜合體,一旦有一個地方停工,整個系統都要受到影響,如果全廠停工再復工,光這個過程中消耗的資金恐怕就不比虧損低多少,更何況還少了繼續生產獲得的產品、市場地位等等。

此外,停工不代表沒有損失,工人的工資仍然需要支付,各種生產設備仍在繼續折舊,貸款利息需要支付,各種欠賬仍然需要還,而停工加劇了這些問題,畢竟只要還在生產,至少在人的心理中總會覺得還有希望。

3、資金的壓力:
這一點在第2點也提到點了
對於大型製造業,現金流非常重要,貸款更為重要,因為大型製造業需要的龐大資金,離不開銀行的支持。大型企業都有貸款、三角債之類的,一旦停工,後果很嚴重,只要還在生產就有資格繼續貸款,一旦停工,那就呵呵了。

4、市場競爭壓力
製造業的虧損,在很多時候不是單一廠子的虧損,而是周期性或者大範圍、全行業的虧損,在虧損的時候就是洗牌的時候,這個時候看的就是企業底蘊,看誰能堅持的久,經營都虧本,誰要先堅持不住停工了,別的廠子說不定就活了

5、經營夥伴:大廠子都有很多夥伴、配套的,大家都是債套債、貨壓貨的,要是有一家關了,那大家都西北風吧,風險太大,所以能咬牙堅持住就得堅持,做實業的,有幾年不賺錢很正常

三、人心
一個工廠不單單要考慮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我個人認為還要考慮人的心理
對於一個製造企業的工人而言,工廠繼續運行,哪怕收入降低,在心裡往往會覺得雖然焦急但不至於過甚,總還會覺得還有希望。
正如某位領導說的「信心比黃金更珍貴」,人心不散,隊伍總還呆的下去,一旦人心散了,再想回復就難了。

小結:對於中國大型製造業來說,不分國企、民企,在所在的市縣必然是影響極大的,因為他的體量、就業、納稅、資金流、各種配套等等擺在那裡,這種地位也必然使得其在追求經濟和市場利益的同時,還要承擔相當的政治的、社會的壓力,甚至還要配合政府承擔一些本屬於政府的職責。
(對於國企承擔政府保障職責,這也是國企改革的目標之一,那就是社會和經濟屬性的剝離)

但是,必須認識到中國目前是市場經濟,政府並不是事事先伸手,在當前環境下,政府更多地承擔的是最後的角色、是一道保險繩。面對虧損,企業選擇繼續經營,更多的還是出於市場經濟和自身利益的考慮,只有當自身無法通過市場努力解決,進而社會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到了政府不得不出手的時候,這時,政治方面維穩的考量才會明顯超越經濟考量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第二方面經濟問題上提出的點更多的原因,就是希望在分析企業的時候,還是應當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經濟、市場上,政府的影響不能忽視但不應過於提高,否則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還談什麼市場經濟

————————上面是理性的分析,下面再講講一點黑暗的吧——————————————
一個企業虧損經營,從理性上講,更多是從上面的各方面因素綜合考慮,但是還有一點,那就是人的貪婪、黑暗與放縱。

這一點在大型企業都有,包括民企、外企,只不過在國企這種資產所有者、管理者與經營者分離的企業形式中更容易體現出來,尤其當這種企業的BOSS職業發展並不完全捆綁在這個企業經營狀況甚至缺乏科學有效的評估監督獎懲制度的情況下。

就說一個例子吧,某個大型國企,新來的一位老大,老大雖然沒啥企業管理經驗,但架不住新官上任幾把火啊,看看國家、領導的戰略,一把就決定燒到了國外,搞個大項目,傾盡整個企業底蘊,投資巨大,本想著到頭來一把賺回來,沒想到人家國家不單單講合同,因為國際外交、國家關係等等因素,直接撕了合同、不認賬了,數十億的投資打了水漂,整個企業瞬間陷入困境,至今沒緩過勁來。然後這位BOSS拍拍屁股走人,繼續當官去了。
上面雖然說的好像不是虧損經營的問題,但是其中暴露的問題值得深思。

此外,還有人的貪婪
對於一個企業,兼并重組收購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對於一個製造型企業,它的實際資產情況、經營情況外界很難了解的,畢竟製造企業大都靠貸款、借債活著的,在他還運營的時候,很難發現他的問題;再加上一個製造企業就是一個封閉的王國,由於其生產經營的複雜性,外人很難掌握他的真實情況。

這一問題,在面對收購重組或者上級審計的時候,暴露的極為明顯。
一個企業,如果停工了,那麼在收購的時候必然要大打折扣,更會引起收購方的警惕;如果停工了,那必然會引起上級的注意,審計也會格外嚴格。
那麼企業的經營者還怎麼靠賣企業撈最後一筆,國企的管理者、私企專業的經理人還如何掩蓋問題?
所以,就算為了自己,也絕不能停工。

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不一一論述了,大家自我發散吧


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產能過剩的行業,如果把整個行業的市場比做一碗飯,那麼現在它只夠3個人吃飽,但有5個人搶。這5個人爭的頭破血流,每人爭到1/5,這1/5又吃不飽,前面爭搶又花了大量的力氣,結果是比躺著不動更餓了。
但如果有2個人退出競爭,看似他們消耗少了,但是另外3個人可以安安心心的吃飽,而這退出的2個人的結果就只有餓死,區別只是比原來餓死的慢一點。
所以堅決不能退出,只要還在爭,就有希望活,退出就是等死。大家一起耗,看誰先耗死,只要先耗死2個,你就活了。


8月21號補充下,這個問題的回答明明高贊的匿名用戶是答得最好的。最高贊卻是一個抖機靈的。莫名其妙。

簡單說吧,對於生產還有邊際貢獻的企業(可以理解為現金流為正),越是在會計準則下虧損的越要生產,不然現金流持續減少、資產負債率持續上升、銀行撤貸誰也受不了。


有很多種可能性,例如企業本身的制度還有所在地區相應的法律規範不同,各自會有不同的原因。

例如我是某上市公司甲的董事長,我實際持股不足20%,其他的股份在散戶、法人或外部股東手上。外部董事或法人代表都是酒囊飯袋或者被我收買的情況下,我擁有甲公司的實際控制權,我另外找可靠的人頭成立了100%持股的乙公司。每次甲公司接到客戶來的訂單,我都威脅利誘對方,叫他去給乙公司下單,接著乙公司再來跟我只持股20%股份的甲公司下單,客戶開的單價是100元,乙公司跟甲公司則是開80元。

每次接到單,我100%持股的乙公司都大賺一手,甲公司虧錢,我也就虧其中的五分之一,乙那邊賺大發了,你說要讓甲公司停產嗎?

又或者乙公司也就是我100%占股的公司,擁有幾項原材料銷售的獨家代理權,甲公司每次生產雖然造成虧損,可生產出來的貨物仍然銷售的掉,每次生產一個單位,我100%佔有股份的乙就可以賺一筆,你說要讓甲公司停產嗎?


都是講經濟因素的,講個政治因素,這種幾千人的廠要是停工,地方政府很難堪的,牽扯失業、就業、地方穩定、計劃生育


一群白面書生在強答。

在中國,幾乎所有的生產製造型企業都是拖欠著天量供應商欠款運行,分期分批支付。

因為資源供給量很大,所以採購方有話語權。不過這樣就導致可以壓垮中國經濟的天量三角債務。政府每年要解決這個三角債得花無數錢去擺平,網上可查。

不過政府現在自顧不暇,如果我是採購方企業,我要是減產或是停產,供應商馬上就要來堵門了,他們不會聽你任何解釋的,因為他們的供應商馬上就要找他們了,包括銀行。

所以,我不能停下來,只能舉更大的債務,拖欠更多的賬款,讓所有人高興,然後暗地準備帶小姨子跑路。


等經濟好的時候再招人可就晚了…


我單純從小會計角度說一下
題主這個問題是個好問題,企業利潤核算有兩種方法灰常重要:一種叫做完全成本法,一種叫做變動成本法。

簡單來說:
完全成本法定義了企業利潤=銷售總收入-企業總成本

題主所說的企業虧損3個億就是以完全成本法進行核算的,這種會計觀點認為既然企業生產的產品不能夠給企業帶來利潤,就應該停止生產

下面我再提供另一種變動成本的會計核算方法:變動成本法

這種觀點定義了企業總成本=企業固定成本+企業變動成本
企業利潤=銷售總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我舉個例子:

假設有一家蛤蟆公司,分別生產甲乙丙三種湯圓,企業的固定成本是6.9億元,收益如下:

tips: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
凈利潤=邊際貢獻-固定成本

從凈利潤的角度來說,蛤蟆公司總共虧損了2.4個億,在財報上面,我們可以看到,是因為丙湯圓的虧損拖累了整個公司

於是當地民眾就認為,丙湯圓的虧損是國有資源的浪費,是貪污,是腐敗。於是乎領導決定關掉丙湯圓這條業務

在關閉了丙湯圓這項業務以後,財報發生如下變化:

某媒體對財報進行如下報道:某蛤蟆公司關閉了虧損的產品後,莫名其妙多虧損了2.5億

民眾1:肯定是被領導貪污了
民眾2:以前都是盈利的,把唯一虧損的關閉以後,虧損反而更嚴重
民眾3:樓上說得對,錢不可能好好的就沒了

------不負責任的分割線---------
從短期來看,企業虧損是否應該停產,主要還是看停產時候虧得多,還是生產時候虧得多,銷售價格大於平均可變成本,就可以彌補一定的固定成本損失,從而即便是虧損的,企業也會繼續進行生產


乖,我來告訴你
因為生產虧損比停產更有利
什麼(???)不明白。
虧著生產總有同行熬不住退出市場,你就存活了
關停看似虧的少,但是你關停了,資金鏈也就斷裂了,不賣貨怎麼還貸款,怎麼發工資,怎麼付應付賬款,還不說客戶流失了,工人跑光了,銀行抽貸了,供應商打上門了,你以為辦企業是賣菜啦,路邊蹲下擺個布就賣。
虧損生產只有資金雄厚還有翻身機會,一但關門那麼重新啟動的成本更大。所以虧著生產更有利


一停產,馬上債主,供應商上門要錢,堵門,吵架,搶東西的各種招都用。後面即使有訂單,很難賒賬拿原材料了。
銀行一聽,也要上門看看,看看設備,庫存啊有沒有被人搶,因為這些都是可以拍賣的,力求損失最小。隨時準備跟你上法庭。
估計地稅,國稅也欠了些,他們也會問問什麼時候補交;有時候社保也欠幾個月,有人開始舉報了,社保局也要找財務或者老闆,寫寫情況說明,聊聊天。
工人嘛,有些人開始動心思找工作,漸漸走掉;有些嘛,算了你要倒閉,等著拿賠償。

停產,工廠的經營會立刻惡化;不停產,慢慢惡化或者慢慢轉好。


很多生產型企業是靠規模化生產來產生利潤的。簡單的說就是假如一年能賣出100萬談產品,他們就能盈利,但是低於100萬套都是虧損,100萬套相當於他們的盈虧平衡點,但是有時候由於市場需求等因素,會出現多年虧損,但是一旦市場行情變好,就可以盈利。或者公司拓展了新市場,或者技術有了革新,50萬套就能盈利。但是你如果一直停產,永遠不可能盈利。


匿名用戶從財務的角度闡述了凈利潤和現金流虧損的區別 ,很明確。
但是題主說了工資1.3億,凈利潤又虧損三億,那麼我們可以猜測是否現金流也虧損了?
我想說的是為什麼有些企業現金流虧損了還會繼續做下去。
1.超高的庫存。
在有的行業庫存摺舊是很可怕的,比如服裝,處理庫存可能只能收回20%成本,如果你有二十個億庫存,停產以後,沒有新產品維持你的市場以及渠道,那麼只能處理,到時候二十億庫存可能只值三四億,虧的更多。
2.應收賬款風險,比如說這個企業有20個億的應收賬款,如果他不繼續生產下去,那麼他的客戶可能會以此為由盡量拖延貨款,而且客戶本身也會存在破產或者跑路的風險,如果貨源渠道又斷掉,很容易出現壞賬等意外情況。
3.維持一定市場佔有率,有時候在轉型階段,老的市場渠道,客戶丟棄太可惜,新的渠道又接不上就會有問題,這時候企業成本控制不好就會虧損


說明這家企業不是有限責任公司。


推薦閱讀:

網路段子是否會變相增加辣條銷量?
為什麼近二十年來工業產品的價格上漲了很多倍,而主要農產品的價格卻只上漲了不到一倍?
校園裡要求穿校服,有什麼經濟學道理嗎?
為什麼通脹目標定在 2%,而不是其他數字?
如果說本科學習數學物理日後學習金融有好處,那麼本科學習金融的對於日後的學習的優勢在哪裡呢?

TAG:管理 | 商業 | 經濟學 | 經濟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