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典型的交響樂團里各種樂器的數量差那麼多?

比如,光是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就佔了整個樂團的一大半,相比之下,管樂就少了好多,甚至有的樂器全團只有一個人在演奏。

是什麼原因需要那麼多的小提琴,少一點的話會怎樣?更極端點,假如每種樂器只要一把,是否也可以?

相關提問:
1. 交響樂團的樂器配置?
2. 一個交響樂團有哪些角色?


卸腰

這個問題比較大,我想到幾點說幾點哈。

第一,可以從交響樂的發展歷史上來看。最初的交響樂的其實就是純粹的弦樂為主,弦樂的數量也不多,甚至就是弦樂四重奏的編製。後來,弦樂數量逐漸增多,編製上才脫離了室內樂,成為了管弦樂團。所以,從交響曲發展的歷史來看,早期是以弦樂為主,因此,作曲家創作的交響樂的音樂的特質也是符合弦樂的演奏和表現力的,所以,弦樂也就成為了交響樂和管弦樂的基礎。(如果木有弦樂,那就不叫交響樂團【orchestra】,而叫做交響管樂團了【wind symphony】。現代意義上的木有弦樂的管樂團大致也是到上世紀中葉才開始出現)。然後,逐漸才加入了一到兩把長笛和圓號,進入到交響樂團成為正式編製。但是,因為音樂的主體仍然是弦樂,所以加入的管樂也只是演奏一些相對來說不重要的聲部和音域材料。再往後,才加入了黑管和小號。但是,很長時間以內,可以說在貝多芬以前,管樂器都是演奏相對不重要的部分的。所以,樂器數量也沒必要那麼多。

第二,從聲部平衡上來說,弦樂器音量偏小,銅管樂器音量偏大。如果銅管樂器數量和弦樂器一樣多,那樂隊全奏的時候的聲部平衡是很可怕的。


從歷史上說,最早的樂隊(16-17世紀左右)基本沒有定型,手頭上有什麼樂器就用什麼樂器,也沒有注意劃分不同的樂器組。到18世紀以後,弦樂器(各種提琴)因為音色比較統一,演奏也比較方便,逐漸成為樂隊的主體(不同地區、不同作曲家的實踐會有所不同)。以管樂器為主的樂隊也是一直存在的,最早是專門的軍樂隊,但不如弦樂器為主的樂隊通行。而且早期的很多管樂器結構都不完善,靈活性不能和弦樂器相比。很多管樂器是到19世紀末才定型的,而弦樂器已經定型好幾百年了。
從音效上說,管樂器的音量偏大,而且更有特點,弦樂器音量小,因此必須在兩組樂器之間做到音響的平衡,一般弦樂器的人數至少要是管樂器的兩倍以上。貝多芬時代的兩管編製樂隊弦樂器二三十人,管樂器十幾人,瓦格納的四管編製樂隊弦樂器七八十人,管樂器三四十人,兩組樂器的比例都是相對應的。有些樂器整個樂團只用一件,偶爾出現,是因為這種樂器只是用來製造某種特定的色彩效果,比如短笛和大號可以用來強調高/低音或者模仿某些特定的聲音,但是如果讓短笛或者大號唱主角,不用五分鐘聽眾肯定就受不了了。小提琴一直都是樂隊的主體,承擔演奏主旋律的任務最多,而且小提琴傳統上是分兩個聲部的,因此人數自然就最多。
每種樂器一件,就不是管弦樂而是室內樂了,一般意義上說管弦樂就是一個聲部有不止一件樂器演奏,室內樂就是一個聲部一件樂器。


這問題問的太大了...總結一下就是最早的樂團都是基本都是弦樂,管樂是後來作曲家為了擴大編製、豐富配器而加進去的,也因為許多現代的管樂器是後來才發明或者完善的,這是歷史問題。另外管樂的表現力有限,所以當然要以弦樂為主要聲部。弦樂數量多是為了平衡音量,至於要加多少管樂合適,要看作曲家的需要,例如馬勒和布魯克納的作品中管樂的數量和戲份都相當重。
最後,每種樂器只來一把,那不叫交響樂團,那叫重奏


推薦閱讀:

彈鋼琴時音樂家嘴裡在念叨什麼呢?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跟 BDSM 有關的音樂?
如何評價韓國「神話組合」?它能持續流行這麼長時間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用歌詞表白?
感覺致青春和匆匆那年兩首主題曲風格相近,是錯覺嗎?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交響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