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在受挫後百折不撓,有些人卻會在即使前景還是很光明的情況下很快放棄?
你所關注的性格維度叫 conscientiousness(以下簡稱C),是五大性格理論中的一個維度,國內一般翻譯為:謹慎、盡責、恆心、認真、嚴謹自律等,這個詞在性格心理學上的含義也大致包括這些屬性。
你所討論的情況是,在遇到問題和障礙時,低C和高C他們行為表現的不同,以及他們背後的含義。
低C的人在遇到問題和障礙時,由於缺乏恆心、責任心、耐心、自律和認真的態度,容易放棄,其缺乏謹慎的特點也使他們容易遇到問題。
以我身邊一個低C的人舉例。上課和學習遇到難點,往往抱怨「靠這什麼玩意兒這麼複雜」,而不是塌下心來去理解;一個周末老師布置的讀書任務基本不完成,而是偏向於走捷徑,詢問別人這本書的大致梗概,而對細節缺乏耐心;上自習的時候很容易被別的事吸引注意力,每10-20分鐘刷一次人人/微博/豆瓣等等;有新穎的想法會虎頭虎腦地去做,遇到沒想到的麻煩就抱怨,抱怨多了就放棄(大學的時候有兩次想創業,開始著手做一些基本的事,2個月後放棄)。
如果說低C的人心態上有什麼特點,那就是怕麻煩,不想努力,不能堅持很久,不喜歡制定計劃也往往難以執行計劃。注意,低C並不代表不聰明、反智、保守,我這個朋友還是挺聰明的(去了美國某頂尖名校),而且遇到新奇事物願意嘗試,遇到有意思的觀點也會很「恍然大悟」,但是做很多事都缺乏深度,考試題往往錯的都是細節和要求思考深度的題。
而高C的人則相反,由於事前思考一般比較周密,遇到問題後有所準備,即使沒有準備也具有較高的恆心、耐心,對團隊和事業有責任感,自律且認真地完成任務,所以不容易放棄。至於百折不撓、越挫越勇,更是高C中的戰鬥C。
再以我身邊的一個高C的人(我的心理學大牛教授、授業恩師、偶像)舉例。他講課的時候思考很深,總能提出一個問題背後的哲學思想;對一個簡單現象的思考很全面,能從很多方面理解其原因;對一個想探究的問題會想出一個很詳盡的方案,考慮到很多細節,尤其注重過程的嚴謹;看書的時候很專心,有的時候叫他都聽不見;對學生很負責,同時也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課業負責,如果學生沒有完成分內的作業會很生氣。另一個高C的人,有良好的生活作風,屋子很整潔,每天堅持鍛煉,寫一手好字,基本不熬夜不晚睡。
可以說,高C的人,重細節,重過程,往往目標明確,持之以恆,遇到困難往往看成是考驗,甚至是對自己能力的證明,相信努力帶來提高。另外,高C們注重條理、規則和對規則的嚴謹執行,也不一定保守,但對行之有效、合情合理的規則基本都是嚴格遵守,不喜歡打破這種規則。高C遇到新事物往往比低C們更容易考慮到風險。(你可以看出,C其實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完成目標的遵循,一部分是對秩序和條理的遵循,百折不撓的話,更偏向於「完成」那一部分)
性格形成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天生的,一個是後天環境,C的話各佔50%
天生的不說了。後天主要是父母影響大些。一個主要的方面是父母在小時候,為孩子設立短期目標或者行為的獎懲制度時,父母沒有堅決地貫徹下去,溺愛孩子或者父母總是食言,或者在貫徹的過程中過多使用懲罰而沒有使用「給孩子講清楚道理」這種方法,造成小孩從小對目標和紀律的理解混亂,目標意識差,規則性不夠,紀律性不夠,長大後就不太會嚴格要求自己。具體的,比如按時睡覺,按時吃飯這些,很重要的生活習慣一定要從小把關,說幾點睡就幾點睡,哭哭鬧鬧也不行。如果在上學前可以培養一些自控能力的話,上學後受其他小朋友的影響就會小些,但還是需要老師嚴格要求。基本上到了3-4年級,好習慣就養成了,不用太操心了。
如果已經是低C了,在30歲之前是可以試著改善自己的習慣的,就是要有目標,要堅持,而且要做好長期努力的準備,一般來說效果都會很好。30-40歲之後基本上改變的空間就不大了。
--------------------------------更新-------------------------------
上面說性格成因,先天基因佔50%,後天環境佔50%,這是原來比較早期的實驗結果。今天早上看了幾個正在進行的、對這個觀點進一步證實的研究的數據,涉及幾個巨大的樣本,分別是大學生若干千人,60年跟蹤調查一千多人,5-10歲的小孩幾千人。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用五大性格模型,對父代和子代的性格進行對比,發現父代和子代的性格相關只有r=0.15。這是一個非常小的相關效果,比理論上預計單獨基因的效果(r=0.25)還要小。研究還對父母的某些特定行為對性格的影響做了相關,還有出生順序(birth order,你是家裡老大、老二、老末什麼的)對性格的影響,這些基本上都是r=0.0几上下。幾乎沒影響。
雖然這裡有些研究還沒有發表,數據還在整理階段,但一旦發表應該會引起巨大震動。這些數據的意義在於:人的性格成因非常複雜,有很多因素,但各個因素都只有很小的效果,沒有一個決定性的東西可以被認為是人類性格的主要成因(比如父母高C,你就高C,父母的決定性並沒有這麼大)。當然對於每個人的情況,可能因人而異,各有不同,但就人類整體而言,目前沒發現一個決定性的因子。
------------------再更新--------------
看到好多同學說「我活脫脫的低C了「,我覺得作為夢想給社會帶來幸福的人,我還是給大家一點希望吧。
其實C下面有很多小條目,雖然他們之間都有較強的相關性,但還是有些不同的,如果你仔細讀過上面,你也會發現這些小條目。
1. 成就:高成就的人更有志向,工作更努力,更自信(越挫越勇相關項)
2. 條理:高條理的人更喜歡組織任務和活動,並保持環境衛生,個人物品整齊整潔。
3. 自控:高自控的人更謹慎和穩健,能抑制自己的慾望,面對誘惑比較堅挺,更有耐心。
4. 責任:高責任的人更可信、可依靠,一諾千金
5. 守序:高守序的人更尊重規則、習俗、常規,也更能對期望做出反應,他們不是刺兒頭。
6. 德行:高德行的人更誠實、更尊重道德觀念,自己也比較有道德。我猜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自控能力比較低,經常拖延,刷校內刷知乎什麼的,因此就覺得自己有點低C,其實C裡面還有這些其他的組成部分,我覺得咱們(意指我也有點低C,你們懂的)可以一條一條來,慢慢改嘛,比如我先收拾一下屋子去。哈哈
謝邀。
一、認知模式
二、心理模式
-------------------------------------------------一、認知模式
思維是行動的先導,想不對,就做不對。
與面對挫折類似,我在之前的一個答案里提到人的耐心,認為耐心其實不過是一種正確認知的產物。
因為事物的發展並不是線性發展的,而是呈現緩慢平台期——快速發展期——緩慢平台期——快速發展期,也就是所謂的量變——質變,所以所謂耐心,不過是認識到這樣的發展規律,最終在緩慢平台期保持穩定的心態和持續的投入而已。
面對挫折,其實也有這個問題。
正確的認知模式,是認識到挫折是事物從開始走向成熟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階段。
一帆風順只是臆想出來的,跌跌撞撞,磕磕絆絆才是現實。無論是學習、考試、追女生、創業……但凡稍微具有一些難度的事情,都不會一帆風順,除非你所擁有的資源極為強大,遠高於你想要達成目標所需要的。
建立了一帆風順不存在,跌跌撞撞才是真的認知模式,在遇到挫折時,就會認識到,這是暫時的,是階段性的,甚至是必然的,是完善過程中必須存在的。
既然是暫時的,是階段性的,那就可以堅持繼續做下去,而不選擇放棄;既然是必然存在的,那就不用大驚小怪,大可以微微一笑,平常心面對。
這就是認知模式的區別。
很多一遇挫折就放棄的人,其實就是沒有真正自主做成過一些較為困難的事情,導致自己對挫折的認知不正確而已。
所謂見事少,見識就少。
閱歷閱歷,有閱才有歷。
體悟體悟,有體才有悟。
完美主義,失敗潔癖要不得。二、心理模式
我在這裡發現一個現象,就是:
A模式:高自我(自信)——低自我保護——低姿態
B模式:低自我(自信)——高自我保護——高姿態有些人其實也是知道事情發展沒有那麼容易,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也就是他的認知模式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為什麼還是容易放棄呢?
這裡就涉及一個人的心理模式。
一般來說,高自我的人,也就是較為自信的人,自我保護心理就較為弱,他遇到挫折的時候,更容易就事論事,不會把事情的挫折和失敗與自我的價值、認同這些東西聯繫起來,姿態比較低,往往會自嘲,處理問題、面對困境的態度是理性的,採取的應對是適當的。
還有一類人,低自我的人,不自信,自我保護心理強,所謂玻璃心,遇到挫折的第一反應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把挫折和失敗上升到自己價值和認同的高度,姿態立刻升高,耐受力差,傾向於放棄,來保護自己的自我和自尊(或者把責任推卸出去,甩鍋給他人),他們處理問題、面對困境的態度是非理性的,採取的應對是失當的,是情緒化的。
有沒有高的自我(認同),能不能就事論事,能不能不要把挫折失敗上升到自我認同的高度,能不能理性決策,是區分的關鍵。
-----------------------------------------------------------------------------
這裡延伸出一些我的感悟。
1、想要建立正確的認知模式,一是要真正見識過真實的做事過程
真正見識。
舉個例子,去把太祖革命的歷史從頭到尾研究一下,或者把曾國藩抗擊太平天國最終剿滅之的過程研究一下,就會明白,即使是天縱奇才的太祖,近代完人的曾國藩,想要做成一件事,都要經歷千難萬險,自己平常人一個,憑什麼祈求一帆風順,毫無挫折?我自己經常安慰自己的一句話就是:太祖34歲才上井岡山,四十好幾被人追著攆著炸(長征),你矯情個屁……
2、建立正確我認知模式,更需要你親身經歷,自己從頭到尾參與過一件事情的開始到完成
切身經歷。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們這一代很多年輕人,經歷的事情太少,所以無法體認很多較為深刻的認知。
很多事情,只有真正經歷了,身處其中,才會懂得和思考,所謂體察涵泳。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經常和一些五十多歲的前輩一起工作,他們往往具有鋼鐵一般的意志,遇到事情敢於迎難而上,敢于堅持到底,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之前經歷了很多事情,知道事情到底是怎麼干成的。
以前聽一個前輩講起自己做事情被黑道威脅,最後事情堅持做成之後偷偷哭的經歷,不由感嘆,你經歷這麼一次,怎麼可能會脆弱放棄呢?
3、很多問題,看起來是認識不到位,做事不到位,其實都是心理不到位
強大自我。
沒有強大的心理,無法建立強大的自我,人就容易在自我懷疑和過度保護之間鬼打牆。心理脆弱——自我保護——非理性——失敗——加重心理脆弱
我一直建議很多人去研究一下曹操——袁紹這對冤家,很典型的。
曹操就是典型的高自我——低姿態,就事論事,處事理性。
袁紹就是典型的低自我——高姿態,自我保護,處事非理性。對比一下赤壁失敗和官渡失敗。
曹操赤壁失敗依舊可以自我檢討,最多就是懷念了一下郭嘉,既沒有惱羞成怒責怪他人,也沒有自我否定一蹶不振。(華容道那三次大笑雖然是演義,不是史實,但卻是把曹公的強大自我顯露無疑,雖然現在B站上久了,曹公的笑聲已經魔性了……)
袁紹官渡失敗就殺了田豐,原因是田豐是對的,自己是錯的,這就是典型的為了維護自尊而非理性決策了。有趣的是田豐是知道自己的主公是個什麼貨色的,那還那麼拚命獻策,也是善於謀事,不善於謀身。
研究一下這兩個人,很多事情其實就很清楚了。
至於為什麼,我一直覺得,出身規矩太多、家教太嚴的家庭不是什麼好事,小時候調皮搗蛋、野蠻生長反而容易建立強大自我,袁紹和曹操,在我看來,也是家庭教育、童年經歷和性格本身決定罷了。
因為自我的建立和強化,都源自——自我選擇。
四世三公,居然不如閹豎之後,人生真是複雜而有趣。其實這些內容以前的答案中都提到過,今天只是換個角度說而已,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我的其他答案。
以上。
ps: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角度,長得丑和長得美,袁紹長得漂亮,曹操長得很醜,長得漂亮的人容易完美主義,長得丑的人容易現實主義。——哈哈,提供一個視角而已。話說孫策大帥哥居然是因為面部容貌問題(受傷)氣死的(氣憤之下傷口崩裂),難道是因為完美主義而帶來的脆弱性?——越完美越脆弱?窮家孩子好養活?反正曹公是應該不會因為這個問題而氣憤的,就當整容了……也是長得丑的一個好處?哈哈——一個視角,還需要深入思考一下。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心理彈性)可以被定義為一個人面對困難的應對能力 (individual"s ability to cope with adversity) (Ahangar, 2010)
前面有朋友提到了conscientiousness和big 5五大性格理論 (OCEAN)
在這裡重新回顧一下這個理論
Openness (是否願意嘗試新鮮事物)
Conscientiousness (是否努力認真)
Extraversion (開朗或內向)
Agreeableness (是否容易與他人相處)
Neuroticism (是否情緒穩定)研究發現,resilience與openness, conscientiousness和extraversion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同時和neuroticism的程度是成反比的 (Fayombo, 2010)。
一個人的性格主要形成來自3個方面
environment (環境-這裡指的是較大的環境,包括國家,文化,信仰)
shared environment (共享環境-家庭,父母,兄長,朋友,學校,教育)
genetic factor (基因)基因大約影響了45%左右的人格形成,共享環境影響5%,環境影響了50% (程毅南,2012)
共享環境裡面可以發生很多很多事情。比如從小在一個教育環境較好的初中,結交到了愛學習的同學,這些都會對將來的人格塑造產生影響。
一個人的attribution style (不知可否翻譯為歸結風格?)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心理彈性。
當碰到一間壞事的時候,一般來需要問這3個問題
global--individual 這件事情只發生在我一個人身上,還是很多人都會遇到?
internal--external 這件事是我自己的錯,還是外部環境原因導致的?
stable-- temporary 這件事是不是一直都會發生在我身上?high resilience的人,會偏向認為,很多人都會碰到這件事,這件事我已經儘力了所以很大一部分是外部原因導致的,我相信我只是一時運氣不好,壞事不會一直發生在我身上。
順便附上一個關於習得性無助的實驗 (learned helplessness) ,可以更加幫助了解shared environment下可能發生的無數可能。
三組狗狗被關在三個不同的籠子里
第一組:關在籠子里,電擊它們,然後晚點的時候把它們放出
第二組:關在籠子里,電擊它們,但是狗狗可以通過自己的摸索,發現按一個按鈕可以停止電擊
第三組:關在籠子里,電擊它們,同樣籠子里有一個按鈕,但是那個按鈕不會停止電擊。實驗的第二部分
三組狗狗被分開放到了三個盒子里。
三組狗狗所被放到的盒子是完全一樣的。它們還是會遭到電擊,但是只需要跨過一個障礙物以後就可以不再被電擊。
然而
第一組和第二組狗狗很快就學會了如何跨過障礙,而大部分第三組的狗都已經放棄了努力,只是任憑實驗者電擊 (順便吐槽下,好殘忍的實驗。。。)可以把這個實驗中的狗替換成人。
有些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無論我們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的現狀 (就像第三組狗)。記得這個時候不要對這個世界絕望,因為這件事情可能大家都有遇到過,可能只是暫時的,並且不是你的錯(global, temporary, external)。Reference:
Ahangar, R.H. (2010) a study of resilience in relation to personality, cognitive styles and deision making style of management students. Africa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4, 6, pp953-961.Fayombo, G. (20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d psychological traits among Caribbean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tudies. 2, 2, pp106-116.
關於attribution style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cus_of_control關於learned helplessness
最後感謝提問者給了我一個複習的機會。。
http://en.wikipedia.org/wiki/Learned_helplessness
曾經看過哈佛大學心理學的公開課。
裡面提及到思維方式以及適應能力對未來成就和面對挫折時的影響。
自我暗示,正面思考,積極的環境,以及幼年時期的經歷,都對意志有著重要影響。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果子一旦爛了,就只能繼續爛下去。」這有那麼一點馬太效應的
感覺,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因為一旦陷入自哀自憐,就很難自拔了。
值得欣喜的是,正面思維的力量是可以培養的,只要通過正確的疏導,規範自身。
真的感興趣,可以去查找關於《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資料
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樓上從人格角度評論了這個問題。個人覺得也可以從童年經歷已經行為理論兩個方面來解釋這個問題。
從童年經歷的角度,父母的行為模式以及親子關係的模式會形成人的思維圖式以及基本的生命腳本。也就是說,有一些看起來缺乏毅力和受挫能力的人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他們潛意識裡的人生腳本啟動,告訴自己,我接著做下去一定會失敗,我就是不擅長這一類事情,堅持對我沒有意義,並且回顧生命中類似的事件加強自己對這一觀點的肯定,於是反應到行為上就是容易放棄和沒有毅力。其實他們只是不斷關注類似的失敗經驗強化了自己已有自我認識,進行歸因並指導了自己的行為,反覆這樣,模式表現為性格了。
這樣的人在早期經驗中可能有過受挫經歷或者親密關係的扶養人的忽略,打擊,不信任,自我價值感不強,成就動機較弱。
在以後的經歷中如果能意識到自己的人生腳本模式以及適應性不良的自我觀念或者情境解釋,並逐漸找到自己成功應對挫敗情境的事件,不斷強化與以往自己給自己定下的框框的解釋相反的自我解讀,會逐漸改變適應性不強的認知,變得更有力量和耐力。給你一個鏈接,我之前看過,覺得挺有道理的。是心理學家武志紅的博客里一篇老文章,說是的逆商,也叫做挫折商:
越挫越勇,我感覺也非常像《反脆弱》所提倡的,在期貨交易中,我的方法是止損後往往直接反手,每次止損,都是一個信號:上一個操作是錯的。這個信號同時可以轉換出一個新的信號:既然是錯的 ,反著來,應該就是對的。我感覺這裡面有就點反脆弱的意思,止損殺不死我,反而被我利用成新的切入市場機會。趨勢跟蹤具備反脆弱的特性。頻繁的、大量的止損,不會讓其崩潰,反而會越戰越勇。
超越挫折:變逆境為機遇-
其他答案基本胡扯。
答案是血糖,或者跟血糖 coefficient 的某種生理資源。
-
個人見解,有錯勿怪.前提:在看語言的魔力 (豆瓣)
從如何與別人交談到確定自己的生活道路;從簡單的句式轉換到各種回應術模式的綜合運用,《語言的魔力》在不知不覺間轉變了我們的信念,教會了我們一種全新的世界觀——這就是回應術的神奇之處。或許《語言的魔力》教會你的遠不止這些。一個積極的人生態度;一種快樂、健康的心理狀態,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引用裡面的一段原文:
第一章 語言與經驗
情境換框與這樣一個事實有關:根據發生的情境不同,某種經驗,行為或事件有不同的意義和結果.比如下雨,對於苦於嚴重乾旱的人們來說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對遭遇洪水,或計劃舉行戶外婚禮的人來說,就很糟糕.而「下雨」本身既不「好」也不「壞」.相關的判斷與它在特定情況下產生的後果有關.所以問題:
為什麼有些人能夠百折不撓,越挫越勇?而有些人卻會一點挫折都受不了,很快放棄,即使前景還是很光明的?
只是每個人的經驗不同,反應不同
經驗(體驗)
「經驗」指感覺,感受,覺察周圍的世界和我們的內在反應的過程.我們對日落,爭辯,休假的體驗,與我們對這些事件的感知和參與有關.
根據NLP的觀點,我們的經驗由感官所接收的外部環境信息,和內部出現的相關的記憶,幻想,感覺和情緒所構成
「經驗」這個詞也用來指生活中所積累的知識.我們感知到的信息被持續編碼或疊加到以往的知識中.這樣,我們的經驗就是用來創造地圖或世界觀的原材料.
擅長
興趣
流程雖然性格決定命運,但是正確的方法論也有助於改善個性對行為的影響。
1樓的觀點很學術的樣子,於是跟著做了一些對應,發現自己明顯是C比較低的類型,大部分的時候對細節缺乏耐心,而且認為有捷徑不走天誅地滅,你看現在,不就是正事不做在這刷知乎了。。。但是感覺性格上又具有兩面性,也就是並非對所有的細節都不上心,尤其是遇到自己有興趣的細節的時候,專註解決方案的耐心堪比強迫症。(曾經自己修洗衣機判斷為磁感開關的磁石掉了,於是圍著洗衣機摸了N遍,耗時近兩個小時終於在第N+1遍在一個縫裡發現可疑黑色物體然後用鐵絲給吸出來了。。。說跑題了)但是又想,玩遊戲的時候雖然也會一直被人虐,但是為啥玩遊戲的時候就能百戰百敗,百敗百戰呢?
說回第一句話,使人能正確面對挫折的方法應當是設定較明確的短期目標並不斷達到。意志力越薄弱的人,越是需要不斷的提供正面的刺激以維持前進的動力。
當你設定一個1萬米的目標的時候,一口氣跑到當然會覺得難了,跑了大概半小時發現還有N圈的時候當然會累感不愛,同理,玩遊戲讓你一次打完1000個怪物當然會讓你覺得無聊想放棄,於是最懂得人性的遊戲商就會用各種小刺激來維持你的興趣,先打1百個,送你金幣,再來2百個,送你裝備,再3百個,送你寶石,最後四百個打完不但有經驗有裝備還有伺服器喊話告訴所有人你做到了!
@左小跳 提到了惡性循環的問題,我覺得說的也有道理,所以解決意志力不足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創造一個良性循環。 我中學的時候成績不好,我媽就找我分析,你看這題是不是差點就對了,下次這門進步5分沒問題吧?實際上現在想哪有考試考一樣的考卷的?但是我媽的這一招就是避免了面對失敗時我主觀的否決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媽並不要求我一步登天下一輪變成年級第一,而是把進步變成了很明確的小目標,「下次進步5分」。成績就是這樣幾分幾分的上去的,
所以所有C低de人不要氣餒,在一個長遠目標下設定一個清晰的時間軸和milestone,細分小目標。在必要的時候給自己以肯定和獎勵。打掃房間什麼的,獎勵自己做完就吃一隻雪糕什麼的,是不是瞬間覺得,世界就美好了一些呢?
意志力基礎低
意志力是可被消耗的
樓上給的答案都好學術。
我覺得這就是個蝴蝶效應+惡性循環,剛開始大家碰到的事兒都差不太多,也算不上什麼太大太難的事兒,能忍住痛苦過了那個坎兒的,就積累了一份初始的自信心。當時因為怕或者是其他各種原因逃避或者是被嚇跑的,自然就積累的份不自信。於是自信的越敢迎難而上,獲得成果後就更自信;怕的其實本來有那個處理能力,也因為習慣性逃避沒了自信,然後想要的不敢爭取越得不到越沒自信,蝴蝶效應越來越大。
後來我就發現很多時候真的就是一個觀念的問題,如果你習慣不逃避迎難而上去面對,那你的人生註定不一樣。轉變了觀念就都變了。
受了快三十年挫折的人前來回答,因為我怕死,好死不如賴活著。
「千萬別放棄!有了第一次放棄,你的人生就會習慣於知難而退,可是如果你克服過去,你的人生會習慣於迎風破浪地前進,看著只是一個簡單的選擇,其實影響非常不同,會使你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 /來自《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中陳勁說的話 我一直記到現在 我想那些百折不撓的人一定也是經歷了很多次失敗再努力才變成這樣的 /千萬千萬千萬不要放棄 否則你的人生會習慣知難而退 這是真的
看到大多數都是分析心理的。我同意Q君說的。
產生這種心理上的差異真的很大都是家庭環境有錢和沒錢的區別。
沒錢的孩子更膽怯,更顧慮重重,而家境良好的孩子,會什麼都願意大膽嘗試,不害怕失敗。就客觀來看,再糟的失敗對他來說其實也造不成多大的損失,家裡有錢,心裡自然就有底,就是這樣。人的抗挫折能力,先天上肯定是有區別的。就像肌肉力量,有人天生力氣大、也有人天生力氣小,但這並不重要。我們都知道肌肉力量是可以在後天通過負重訓練一步步鍛鍊出來的,一步步的意思就是一開始舉很輕的啞鈴,然後慢慢增加重量。而其實鍛煉心理承受能力是一樣的道理,只是我們很多人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巨大的挫折壓殘了,今後的日子就再也沒有挑戰它的勇氣了。如果按部就班的過一輩子那是最好,要是生活中出現一些不可抗的災難,沒有足夠的心力去面對它,割脈跳樓開煤氣反而倒是最簡單最輕鬆的事情了。
但鍛煉抗挫折和舉啞鈴的不同地方在於,啞鈴是可以量化的,1KG就是1KG,明碼標價童叟無欺。挫折呢?我們如何量化它?它對人心理造成的傷害如何量化?我們如何保證孩子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個挫折就一定是最輕的、可以承受的?那這時候,監護人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屁大點小孩能有啥過不去的事情啊,我們要做的無非就是鼓勵孩子們去挑戰挫折,在他不行的時候拉他一把,告訴他無論他遇到什麼事,爸爸媽媽永遠會在後面托住他。
所以,
挫折是什麼?
挫折就是挫折,
當你無法戰勝它的時候,
它就是100%的負能量;
當你歷經艱辛終於戰勝它之後,
它會變成100%的正能量,成為你的一部分。
那拿什麼戰勝挫折?勇氣,
勇氣哪裡來?愛,
愛是什麼?無條件的支持。
作為家長,看著孩子在你的保護和鼓勵下一步步的挑戰更高的目標,這種成就感其實是無法言喻的,無法理解為何很多家長都願意放棄這種樂趣。我甚至遇到過某些家長和老師認為,現在的孩子過於溺愛,需要挫挫他們,讓他們多經歷一些挫折多吃些苦,將來才能成大氣。這個思路的邏輯相當於,現在的孩子太瘦弱,需要鍛煉一下他們,所以我們就把沙包和啞鈴往孩子們的身上招呼吧。也許有個別孩子能挺過來,但是,值得嗎?是的,孩子需要鍛煉,但是鍛煉是有方法和步驟的。你要教他打狗棒法,起碼得把棒給他吧。回到問題上,這些百折不撓越挫越勇的人無非就是本身心理強悍,跨過了人生中的每一個坎兒,並且越到後來越勇猛。而很多脆弱的人,也許本來並沒有這麼不堪,只是從小被玩殘了而已。
「凡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
——尼采
每個能百折不饒,堅定不移,持之以恆,把困難挫折當做經驗值的人。
心!里!必!定!有!要!守!護!的!東!西!或!者!人!
我傾向於前者,個性使然,沒有什麼好思考的,因為從沒有想過放棄,我總有無數方法完成一件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如果我放棄,一般是覺得付出的努力已經對得起自己了,該止損了;或者是原動力被否定了,比如發現有些事情的發生其實是一個誤會。
父母的影響至關重要,這一點毋庸置疑。還有一點,可能是人生面臨的第一個重要挫折時自己是否會理性分析且堅持下來。如果第一次大的挫折頂住壓力堅持下來成功後,在以後的人生中面臨重大挫折和選擇時就有了自信的基礎。舉個例子,新東方的俞敏洪和馬雲,當年高考時,據說考了多次才勉強考上,如果當時放棄呢?是不是就不會在以後的創業中堅韌不拔。與未曾長夜痛哭者、不足以語人生。似乎是一個道理。
樓上給的答案太過於專業了。其實我也有思考過這方面的問題。
這無非是一個選擇繼續和放棄的話題。那是什麼讓人做出這樣不同的選擇呢?
無非是進過了自己的考量之後做出的決定。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衡量標準,不同的尺度,所以我們不能以旁觀者的角度妄加菲薄,殊不知我們是不懂人家的緣由。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是否看清了未來,如果一個人看清了為了,知道了彼岸,那麼他會把路途中所有的麻煩困苦看成是歷練,甚至會對它一笑而過,把它看成是一個笑話。但是,如果是不夠堅定,認為自己做的是無用功的話,那麼所做的必然痛苦的。失敗是必然的,即使我們旁觀者認為是前途是光明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英雄一世,年老時卻昏招層出?
※男朋友老是讓我發我的照片是什麼心理?
※照片和鏡子中的自己哪個更接近真實中的自己?
※你在生活中用過最高端的心理知識是什麼?
※徐太宇為什麼多年以後才聯繫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