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柴科夫斯基的作品除了六部交響樂於三大芭蕾舞劇之外還有哪些?另外請教各個版本之間的區別,想找的經典的版本收藏。
我覺得欣賞音樂,沒有什麼經典的作品和版本是一定要去聽的,只要遵循自己的喜好就行了。
上面這句話送給題主。下面回答問題:
老柴的作品很多,在這裡只回答最著(大)名(俗)的作品,以及我最喜歡的版本(六部交響和三大芭蕾舞劇在這裡不提了):
1. 第一鋼協。版本為里赫特卡拉揚維也納交響。里赫特在 DG 錄的這張拉二柴一是我聽的次數最多的碟片之一。
(里禿大神么么噠 = ̄ω ̄=)
2. 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老柴的 D 大調小協是四大小協之一,推薦版本為海菲茲萊納芝加哥交響樂團。
3. 第一弦樂四重奏,其中的第二樂章就是著名的「如歌的行板」。推薦版本為阿瑪迪烏斯四重奏樂團。
4. 弦樂小樂曲,推薦版本為卡拉揚柏林愛樂。
5.1812 序曲。推薦版本為多拉蒂明尼阿波尼斯樂團。
此外老柴的歌劇《奧涅金》也是非常著名的作品,但歌劇因人而異,有很多喜歡器樂的古典樂迷並不習慣欣賞歌劇,所以在此就不作推薦了。來回答一下題主的第一個問題吧(即老柴有哪些作品),以下是我去年在班裡講老柴前,根據時間與體裁分類後製作的表格:
(1864-1875)
(1876-1887)
(1888-1893)
這樣聽音樂真心不如不聽。私以為,千萬不要在接觸一個作曲家/流派/風格的初期就這樣列一個清單。這可能毀了你對TA的興趣或愛。聽音樂就跟讀書,交朋友一樣。遇到,喜歡,而後有意無意的尋找。一步步來。急不得。太急,就沒意思了
關於柴一,我也不喜歡卡拉揚和里赫特版本,感覺管弦樂團有點喧賓奪主掩蓋了鋼琴,不過如果喜歡聽氣勢磅礴的管弦樂就當我沒說...個人最喜歡的是阿姐和Horowitz的
更新:
58年錄音,在卡內基錄的,音質完全沒有問題。
克萊本在冷戰時期拿下了首屆柴可夫斯基大賽金牌,他的表演征服了蘇聯人。譯言精選-冷戰期間的音樂使者范·克萊本逝世,享年78歲
我覺得是蠻好的一個版本
第一鋼琴協奏曲:我比較喜歡Gilels與Mravinsky指揮LePO的版本,錄音不佳。想要錄音好去聽阿格里奇好了(都是71年的錄音為啥差別就這麼大呢)。都是經典的版本,不過還要自己去聽,我就不太喜歡@luckystar 推薦的卡拉揚那版,不過那張專輯裡面的拉二毫無疑問是神作
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奧伊斯特拉赫68年與莫斯科愛樂的錄音。錄音好的有米爾斯坦72年跟阿巴多,維也納愛樂錄的一版,米爾斯坦是年70歲。這兩個人拉出來的感情是不同的,自己去欣賞吧
奧伊斯特拉赫的柴小協不一定要去下5CD BOX,有個2CD的精選集也有收。跟上圖同一個公司出的
@*歪樓來了,國慶連陰雨,胡亂寫幾個字,勿噴。
《四季》鋼琴套曲
版本方面,國外的不曾留意。國內的殷承宗,朗朗比較有特點。
聽殷承宗感覺就是在觀賞一個武林高手鐵掌幫主裘千仞在展示武功,內力深厚,老練,不花哨,隱隱約一代宗師之風。
朗朗的《四季》韻味感更強,抑揚頓挫之間,洋洋洒洒,你能感覺到每一個休止音符時的舉手投足,引而不發,赫赫作勢,在你意識中將落未落之際,一聲清音著鍵。
其外
【芭蕾舞曲】《胡桃夾子》自不年輕以來,再沒留意過;《天鵝湖》兩次現場,感覺甚至不如盒帶時期,此外就是網路音樂斷斷續續聽過,大多因為對第二幕場景音樂的留戀。人於塵世中匆亂忙煩,偶有大不暢,用陰鬱凄美調諧左右心房,就算自憐自傷,也不致偏頗太遠。總歸說來柴氏的芭蕾舞音樂很美,美到想做一個孱弱病公子,由兩個嬌小的丫鬟攙扶,在朔風殘雪的閬苑內觀梅,冷日映在蒼白的臉上,蹙眉只因內心的蕩漾,《天鵝湖》尤是。
【交響樂】《第六》。情緒:絕望、標題:悲愴… 一個痛苦的哀嚎,這就是第四樂章開篇的主部主題音樂,很直白的表露。據說這是柴氏自定的安魂曲,然莫名地覺得很隔膜,有敬而不近的距離感。直至前幾年,有些介紹柴氏的詳情資料披露,對其生平背景的某些疑惑才豁然而解,如是,大師活的太憋屈,不,是死得太憋屈了。縱能夠時光穿越到當今而被人接受,可古典音樂盛世不再,對於音樂家來說,也只能是悲哀的宿命,宿命矣!
柴科夫斯基好基友格里格的歌劇《培爾金特》里那個有名的《索爾維格之歌》 ,也是描述的絕望,「冬天已過去,春天不再回來」,和聲部管樂器初起,衝天的悲情就一股腦地噴涌而出,叫人痛苦不能自已。其後不同時候不同心態再感受此曲,會有別番滋味,以至於在酒吧里,亦有人用鋼琴助興,如此淺斟低吟,竟然也閑適中聽。而柴大師的樂曲則丁是丁卯是卯,不容得移情別戀作遐思,標識度忒狠。
【序曲】年輕時候知道了三隻國歌的旋律,至今也還是這三隻。除了《義勇軍進行曲》,另兩隻就是《一八一二序曲》中呈示部的兩個主部主題:《上帝保佑俄羅斯》和《馬賽曲》。很懷疑所謂的雙呈示部結構,作為奏鳴曲式,主副兩個主題交相輝映,難分一時瑜亮。有朋友作梗打趣道:《馬賽曲》不是大反派嗎,怎麼這麼好聽!
《一八一二序曲》在當時應屬於主旋律作品,不知是不是命題作業,至今很多國家的國慶日廟會上都有演出。作品在配樂上竟用大型戰爭武器做陪,有些場合甚至動用十數門真槍實彈的大炮來應景。記得B站上有此視頻,不知還能否搜到,攝像師很熟套 ,鏡頭一晃而過劇場內樂隊和指揮,緊接著就是劇場外靜做候命的大炮們的特寫,好似強調汪峰的皮褲春哥的平胸一樣,為勾G點尋噱頭無所不用其極。
就樂曲結構本身而言再造噱頭的是在結尾部分,現在聽到的結尾部分版本大多是俄羅斯國歌的再現,再配上隆隆的炮聲,直奔高潮。如同高考寫作文強調首尾呼應一般,彷彿不如此就烘托不了氣氛,顯示不出手法,老師看不習慣就不給高分。這種改造在俄羅斯國自己家當然是加分項,但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在別人心裡譬如在法國人眼中,又會是什麼風景。
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里米尼的弗蘭希斯卡,憂鬱小夜曲,四季,斯拉夫舞曲,曼弗雷德,黑桃皇后等歌劇,其他同上,然後參考柴可夫斯基作品全部。
這個問題太宏大了,樓上已經列出了曲目清單,不再重複。
聽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很多人都是從著名的1812序曲開始的,此外個人非常喜歡老柴的鋼琴協奏曲。
至於版本比較,如果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話,那《企鵝三星音樂指南》之類的書就沒必要存在了。不同版本的音樂由於演奏者的不同以及當時錄音條件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對每一個聽者來說,可能都有不同的聽音感受,有不同的偏好。所以,對於經典版本的選擇,可以參考別人的推薦,但關鍵還是要自己有判斷並且喜歡。
推薦閱讀:
※讀書時想聽點純音樂,諸如貝多芬、德彪西等,可是一點不了解,有哪些唱片或者合輯值得推薦么?
※柴可夫斯基的第五和第六交響曲當中為什麼都要弄一個嚇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