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備受推崇,甚至能與唐太宗並列,他到底有哪些過人的功績?

感覺宋朝很窩囊啊。為何趙匡胤很受推崇?


趙大胖的本事就體現在他看起來「沒什麼存在感」,但還就把事給辦成了。
織田信長牛不牛?一個尾張小大名一路幾乎做到島內共主,結果不明不白地死在本能寺。
拿破崙牛不牛?拿著歐陸數一數二的強軍一路吊打眾生,結果生生跪在反法同盟聯軍面前。

有人說趙匡胤接的盤好,問題是之前少說七八個同行都是接的這個盤。這盤要真的好,輪得到這對長得像黑白王剛似的兄弟一統天下?國祚綿長?

某個「北國風光」的看不起唐宗宋祖,那是他自己有本事。中原大地上下五千年,造反的沒有上萬也有五千,成事的才多少?奠基百年王朝的也就那麼幾個,哪個能是善茬?真當江山是充話費送的?
鍵盤俠那是病,得電!

回過頭說趙大胖,篡位後他面臨兩個最直接的問題:
一,之前五個王朝都是二世而亡,我怎麼保證自己死後不出現第七個新王朝。國內本來就很有幾個和我關係險惡的軍頭在地方上。現在篡位後轉眼還要封出去一堆節度使。怎麼封?才能讓弟兄們高興,自己也放心?
二,我現在還和北漢打著仗呢,北漢的總後台是號稱鐵騎百萬的契丹人。這些外患會不會和國內反對勢力聯合一起搞我?

不要小看這兩個問題。
歷史上多少牛逼人物死在這兩件事上。前面說道的織田和波拿巴不就死在這兩件事上?
結果你看趙匡胤怎麼乾的?先發制人一對一懟掉了倆國內的刺頭(李筠和李重進),反手一巴掌扇北漢一臉。彷彿簡單到史書上就那麼幾句話的事。
於是鍵盤俠們又開始bb:那都是文人吹出來的。
呵呵,別把人都當成傻子。真當這仨貨沒動過聯合的心思?

再說怎麼處置自家人。這事歷來很難辦,為了利益分配殺的人頭滾滾基本都是常態。
結果北宋這邊畫風清奇的很:
別人家滅國之功那是「功高震主」,趙大胖給點賞錢就打發了。
別人家開國元勛犯了錯誤要殺頭,趙大胖雲淡風輕地表示,我大不了晚幾年給你加官進爵。
這事被後世各種塗脂抹粉還上了教科書,但北宋這邊這方面死的人就是少,不但死的人少,幺蛾子也不多。不服?

生死攸關的大事就這麼不知怎麼地好像就給「解決」了,下面再談談夢想——統一戰爭。
這時候估摸著鍵盤俠又要bb:先南後北的戰略早就有了,趙匡胤沒啥了不起blabla。
這年頭成功緻富的辦法千千萬,咋的還那麼多窮逼?
原子彈的公式現在網上都能查到,你造個我看看?

對酒當歌的那位多牛啊?投鞭斷流的那位多牛啊?打下南方了嗎?
蒙古多屌啊?你查查他從打下漢中到打下整個四川用了多少年?
真當戰爭是av啊,嘴上叫兩句就打贏了?

然而趙大胖還就這麼輕鬆,十幾年時間,隔幾年打一仗,一仗快則兩個月,慢則十幾個月就打完了。
大部分歷史票友對那些戰爭映像最深的搞不好還是某宋軍主將帶著手下一起在破城前燒香!(忽必烈:阿嚏!)

別人辦不到的,他辦到了。
別人辦不好的,他辦好了。
你非說這樣的人沒本事,說明你得挨電。


閑的蛋疼手機來答一記。

宋太祖之所以偉大,我以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結束了一個大周期的分裂,重新建立了一個統一國家的信念,一個新的穩定的國家組織體系。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對外,再無太宗時,動不動就抓一大票國王可汗之類的在長安獻俘的盛景了,周邊的少數民族,都學會了帝國這種高級的統治形式,和中原政權,在文明程度上,已經到了很接近的水平,吐蕃契丹還有後來的党項女真,再不是從前的匈奴突厥,中原政權一戰即可將其百年優勢徹底抹去的角色了。開國還不到百年,吐蕃就打進了長安,杜甫都見證了這一幕,還要靠郭子儀在回紇和吐蕃之間長袖善舞才能維持唐帝國的安全,說起來那時的郭子儀,和後世的李鴻章還有點像,國家到了那地步,空有一副嚇人的皮囊,實則一觸即潰。還有一個重要的事實是,安史之亂後,帝國丟失了河西走廊,這有幾個重大的影響,一則河西為中原政權重要馬場,後來宋朝軍事的孱弱,騎兵的缺乏,都可以說由此而始。再則河西走廊一失,西域必不能保,漢人政權在此地自漢朝以來上千年的存在,一朝覆滅,我們再回到那片土地,昔年的佛國千里已然是伊斯蘭遍地,西域的遊戲規則和文明環境都徹底變了。三則河西一失,長安失去了屏障,從統治中心、中國腹地淪為了邊地,關中戰火不斷,直到故事的最後,朱溫一把火燒了長安,中國前一千年的文明中心,周王朝開始的地方,徹底失去了再次成為首都的資格,漢文化的中心徹底東移。這是宋之前的國際形勢,總結一句就是,周邊民族不斷提升不斷擴張,漢民族不斷收縮,在文明程度上被大幅度趕上,退縮幅度之大歷史罕見,甚至在民族發源的根本之地退縮,形勢很嚴峻啊!

在內,中央外,藩鎮割據愈演愈烈,安史之亂起,國家可以說是碎片化再碎片化,天下再不是一個完整的天下了。這樣的情況持續十來年,那自然是無所謂的,但是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幾百年,地方的割據就成為了既成事實,中央權威的淪喪也成為了一種理所應當。到了這地步才是可怕的,謊言說了一千遍,就成為了真理,分裂成為了習慣,要想走出來,那比在帝國崩潰時花個數十年重新收拾天下的光武魏武,難度就不知高了多少了。在當時能與之比肩的混亂只有南北朝數百年的混亂了,可是南北朝,也是兩個大區的對立,天下的破碎還不到這樣的地步。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時,所謂宋朝,不過是北方黃河兩岸那一小片地區而已,要不是宋朝最後統一了全國,五代是不是五代都不見得,天下正統的地位,南唐可是覬覦已久的。而對於天下,他和郭威劉知遠石敬瑭,是沒有區別的,不過是隨便又換了個皇帝罷了。五代十國的歷史,就是,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他的臣民對他,忠誠度敬畏度和前代開國皇帝是沒得比的。

再說唐朝中後期以來中央內的形勢,那就是太監們空前膨脹的權力,甘露之變後,天可汗的子孫後代,那是被一群太監們隨意廢立的。皇帝和前代大一統皇朝的皇帝們的地位比起來真是還不如條狗,也就是南北朝時,各種被宰的皇帝們可以與之媲美了。
所有這一切,幾乎可以說,皇權是前所未有的衰弱,人心是前所未有的散亂,中央是前所未有的無力,國家是前所未有的細碎。

宋太祖,把這一切終結了。他結束的亂世,不是五代十國那短短的五十年,而是唐朝自安史以來近三百年的亂世,唐朝皇帝要做的事,是他做完了。他所終結的亂世,是和兩晉南北朝相當的亂世,因之,他自然是可以和真正終結兩晉南北朝的唐太宗相提並論。而且不止於此,宋太祖還建立了一套新的穩定的政治結構,散亂的人心又被收了回來,皇帝的地位再度不可動搖了起來,中央的權威再也無人能挑戰。後來的元明清的大一統,可謂也是由宋肇始。

胡說八道,貽笑大方,求輕拍。

ps:我也開了個公眾號:zhibeiyou94,有喜歡歷史政治民謠的朋友歡迎關注啊~

http://weixin.qq.com/r/IUmIkAzE0VGurUjz9xwz (二維碼自動識別)


太祖爺趙老大在正史上雖然評價很高,但到底不是超一流,太祖爺的牛掰在野史傳奇上:

1、武功極其高強,很有一代武林神話的范兒。這一點能讓社會上所有的中二少年不法之徒崇拜。
一根棍棒打出三百軍州之類的話在《水滸傳》中多次提到,以及太祖長拳蟠龍棍法的傳說,反正讀《水滸傳》,感覺太祖爺就是獨孤求敗的感覺。感情這江山不是靠軍隊打出來的,而是靠太祖爺一根棍子打出來的(為毛我想到了孫悟空)……

2、正人君子到了幾乎是禁慾聖人的程度。這一點能讓社會上所有道學家偽君子崇拜。
雖然太祖爺是有兒子的,不是真的禁慾。但作為一個男權社會中的大人物大英雄,風流一些那才正常吧,可太祖爺不這樣。
《千里送京娘》里,剛剛闖蕩江湖年輕俊秀一表人才武功高強的趙老大自然是人見人愛,第一次闖匪窩就英雄救美,救了美女趙京娘,然後單人匹馬護送趙京娘千里回鄉。如果換成任何一個太祖爺,估計路上就睡了;換成楊過,估計怎麼也得吃把豆腐;換成楚留香,估計兩人走勾搭上了;換成他弟弟趙光義,估計就霸王硬上弓了……好了不說廢話了。就說這一路上趙老大對京娘體貼照顧,京娘萌生濃濃愛意,路上也有千般暗示萬般純潔的勾引,可惜……無濟於事,反倒被趙老大訓斥一頓,說老子救你就是為了你的清白和貞潔,你要學會自重自愛!結果送到京娘家裡時,趙老大是駝背子走進了蘿蔔地說不清了,老兩口說你倆都孤男寡女一路上過來了,不妨就結婚算了;親戚過來也恥笑京娘沒廉恥趙老大假正經,結果被老大又一頓充滿道義的訓斥。京娘知道趙老大對她沒心,自己又被家人親戚誤會,絕望自殺……就這麼一個讓我覺得冷血的故事,居然傳為千古佳話……道學家老學究們紛紛翹起大拇指:「這才是好漢……」
還有一些野史里,宋滅後蜀。後蜀皇帝的妃子大美女花蕊夫人對丈夫的無能感到憤慨,作詩曰「四十萬人齊卸甲,寧無一人是男兒」。太祖爺聽到後覺得這個女人值得一見,於是邀請她見面,談詩詞歌賦和古今興亡……真的是談詩詞歌賦和古今興亡……當然正史里到底是幹了啥就沒人知道了。但我們談的是野史好不,接下來色魔趙光義看到大哥整天站著茅坑不拉屎太浪費,於是找個機會把花蕊夫人射死了。

3、不殺功臣,留祖訓要求後代皇帝不準殺公知……口誤。這一點能讓古代清流、現代公知崇拜的五體投地。其實不殺功臣皇帝多了,不殺公知也挺爽,整個官場都是道學家都是君子狗咬狗一嘴毛遇到外敵全嚇尿……

4、大孝子。太后讓他死後傳位色魔趙光義,趙大郎拍胸脯就答應了。這事到底真的假的說不清楚,但很多老百姓都信。紛紛翹大拇指:「看人家太祖爺,大孝子!」

5、鮮花還需綠葉扶持。野史中的趙光義,是個虛偽、陰險、好色、屢戰屢敗的窩囊廢、欺軟怕硬的小人……連趙老大篡位的黑鍋都需要他來背。這麼一襯托,趙大郎更加高尚。村口老爺爺翹大拇指:「都是一個媽生的,看人家趙大郎!」當然正史中趙光義……雖然沒這麼爛,但的確比大郎矬得多。

6、我個人的感覺,太祖爺長得像泰迪熊,萌即是正義!

補充一些:其實更多的是民間傳說而非野史。趙大郎在民間傳說中的地位,可不是唐太宗能比的。戲文里唐太宗就是個打仗靠秦瓊、治國靠魏徵的窩囊廢,被單雄信和蓋蘇文嚇得尿褲子的軟蛋。我也說不清楚到底唐太宗怎麼被傳說故事弄成了這個樣子,大概是基層的輿論還是跟著清流和公知走的。所以對清流公知們恩情深重的趙匡胤就是聖人,而李世民就成了廢物,朱元璋更成了廢物加暴君。我還聽村裡老頭講過朱元璋的故事,非常離奇,感情朱元璋就是個痴呆兒,靠劉伯溫一把屎一把尿地操作才打出來江山……


假設有個人----

清末民初軍閥混戰藩鎮割據的亂世中,一統天下。
雖然由於東北軍閥投靠蘇聯(日本)沒能統一東三省,但是通過不斷發展內政,人均和國家GDP都是世界其他國家的幾倍。
尤其是這個國家善待知識分子。

你說開國元首在後世會是個什麼評價?


趙匡胤殺過功臣。趙匡胤殺了曾在壽春之戰中救過他性命的功臣張瓊。
================================================================
================================================================

把趙匡胤和李世民並列,其實是盛讚趙匡胤。從結束戰亂的角度說,李世民遠超趙匡胤。
楊廣造成嚴重大亂,敗壞了北周、隋朝文帝幾代人留下的豐厚遺產與國力,留下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內外眾多強敵崛起,嚴重割據分裂削弱華夏,外敵突厥崛起極端強大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李淵起兵的時候只有太原那麼小的地方,而李世民協助李淵攻佔關中,又在之後一面抵禦突厥、一面擊敗眾多強敵,統一,消滅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分化突厥,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之後李世民即位,擊敗突厥、薛延陀、西域諸國,將漠北回紇(回鶻)、西域諸部納入統治,把漠南、漠北、西域等地納入統治。
而趙匡胤接手的後周,面對的形勢好於劉邦、李淵、朱元璋等人面對的形勢(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更沒有幽雲,沒有產馬地,而且地盤還遠小於趙匡胤接手的後周)。 五代初期的李存勖以河東一隅之地,一面與後梁作戰,另一面大破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主力。 趙匡胤篡取後周時,契丹正是庸主「睡王」當政,而內部其他割據勢力不僅弱而且還不聯合對抗宋,就這樣宋還用了約20年才做到接近統一,更不用說沒控制漠南、漠北、西域了。

唐朝開國145年,因為內訌才丟首都給外敵吐蕃(之前的安史之亂是唐朝內訌,不是丟給外敵),15天就收復了,而且沒有把中原與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丟給外敵。
而宋朝才開國約160年,就丟首都給外敵金人,宋短暫收復首都然後又丟了首都,宋被外敵金人打的不僅丟首都,而且連中原也丟了,還沒能收復。再過約150年,宋朝連南方都丟了。

唐朝開國是在618年,而吐蕃趁唐朝內訌而打入長安是在763年。這叫「開國還不到百年」?基本的加減法都不會?
唐朝被內訌安史之亂嚴重削弱,唐軍因為與唐朝廷的矛盾而放吐蕃東進,導致吐蕃趁機短暫占長安15天,聽說唐朝大軍來了,吐蕃立即撤離了長安。
765年吐蕃聯合回紇攻唐,郭子儀策反回紇,唐與回紇大破吐蕃十餘萬於靈台西原,斬首五萬,生擒萬人。
而在安史之亂後,唐朝單獨對吐蕃的大勝也有很多。

773年,吐蕃寇涇州,子儀遣先鋒兵馬使渾瑊逆戰於宜祿,不利。會馬璘設伏於潘源,與瑊合擊,大破吐蕃軍,俘斬數萬計。

776年,劍南節度使崔寧大破吐蕃故洪等四節度兼突厥、吐渾、氐、蠻、羌、党項等二十餘萬眾,斬首萬餘級。

777年,崔寧破吐蕃十餘萬眾,斬首八千餘級。

779年,吐蕃與南詔合兵攻蜀,唐朝髮禁兵四千人,使李晟將之,發邠、隴、范陽兵五千,使金吾大將軍安邑曲環將之,以救蜀。東川出軍,自江油趣白壩,與山南兵合擊吐蕃、南詔,破之。范陽兵追及於七盤,又破之,遂克維、茂二州。李晟追擊於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詔饑寒隕於崖谷死者八、九萬人。

7⑧9年,韋皋遣其將曹有道將兵與吐蕃戰於州台登谷,破之,斬首二千級,投崖及溺死者不可勝數,殺其大兵馬使乞藏遮遮。乞藏遮遮,虜之驍將也,既死,皋所攻城柵無不下。

793年,韋皋遣兵出西山,破吐蕃之眾,拔堡柵五十餘。劍南、西山諸羌女王湯立志、哥鄰王董卧庭、白狗王羅陀、弱水王董辟和、南水王薛莫庭、悉董王湯悉贊、清遠王蘇唐磨、咄霸王董邈蓬及逋租王,先皆役屬吐蕃,至是各帥眾歸附唐朝。

801年,韋皋派兵2萬進攻,大破吐蕃於雅州。韋皋屢破吐蕃,轉戰千里,凡拔城七,軍鎮五,焚堡百五十,斬首萬餘級,捕虜六千,降戶三千,遂圍維州及昆明城。

802年,吐蕃遣其大相兼東鄙五道節度使論莽熱將兵十萬解維州之圍,唐西川兵據險設伏以待之。吐蕃軍中伏大敗,士卒死亡三分之二,論莽熱被唐軍擒獲。

819年,吐蕃節度論三摩、宰相尚塔藏、中書令尚綺心兒等率軍15萬進攻鹽州,刺史李文悅竭力拒守,吐蕃不能克。靈武牙將史敬奉率軍繞至吐蕃軍背後攻擊,大破吐蕃軍,殺戮不可勝紀。史敬奉與鳳翔將野詩良輔、涇原將郝玼皆以勇著名於邊,吐蕃憚之。

九世紀中期,唐朝廷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張議潮占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不久之後,吐蕃王國內外交困先滅亡了。

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都沒有河西,宋朝所謂的「軍事的孱弱,騎兵的缺乏」能怨前人沒把河西留給宋朝?是不是要後周把全世界都統一了交給宋朝,宋朝才能不找借口?

南北朝時期就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隋朝只是控制部分西域而且控制時間極短,隋末大亂,西域被突厥、西突厥控制。唐朝重新擴張佔據西域。
而且唐朝後期,阿拉伯主要忙於解決內訌、叛亂以及與其西邊勢力的衝突,沒有大舉東進伊斯蘭化蔥嶺以東的西域。西域的伊斯蘭化是開始於宋代,而西域伊斯蘭化的完成則更晚。清代前期西域還有一個佛教大國準噶爾汗國。

================================================================
================================================================

唐朝後期宦官也沒能隨意廢立皇帝。即使甘露之變後,宦官仍然廢不了唐文宗。甘露之變前,唐文宗用大臣李訓、鄭注,整倒了宦官陳弘志、王守澄。為什麼沒廢了仇士良?因為大臣李訓、鄭注開始爭功,發展成勢不兩立的局面,仇士良才有了活路。
仇士良眼見一代大宦官王守澄被唐文宗拔掉,毒死暴斃於途,又險些在甘露之變中做了糊塗鬼,已經極端惱怒瘋狂。但是「甘露之變」後,仇士良卻不敢廢掉唐文宗。上有郭太皇太后,下有忠直大臣,在各地還有打著勤王旗號的藩鎮。在甘露之變後唐文宗依然可以任命李石、鄭覃為宰相,反擊宦官的攻勢,甚至京兆尹薛元賞也敢公然與仇士良硬碰硬,稍後昭義節度使也聲討宦官。到唐武宗時期,仇士良就被秋後算帳、整倒了。

唐朝宦官沒有廢立皇帝。在唐朝唯一最接近廢立皇帝的宦官是劉季述,但是劉季述廢立皇帝仍然失敗了,唐昭宗很快複位,劉季述被殺。而且這已經是公元898年以後的事了,當時全天下早已大亂,各地稱王者不記其數,劉季述也沒什麼權力可專了。宦官劉季述迎皇太子監國,假傳昭宗之命退位為太上皇,讓太子登基。後來,宰相崔胤聯合禁軍將領孫德昭發兵打敗了劉季述,昭宗複位,劉季述被亂棒擊死,棄屍於市。

唐代宗廢了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唐順宗幾乎是個全身癱瘓的植物人,太子集團利用俱文珍等宦官在宮裡活動,太子登基為唐憲宗,俱文珍反而失寵,鬱鬱而終。唐文宗廢了王守澄。唐武宗廢了仇士良。唐僖宗只想享樂,田令孜把唐僖宗伺候得很舒服,但後來唐僖宗拋棄了田令孜,田令孜逃走被節度使王建所殺。唐昭宗還廢了楊復恭。

唐朝宦官和皇帝的關係只是家奴和主子的關係,中晚唐有些皇帝由宦官擁立,還出現極個別宦官殺在位的皇帝而擁立他們所依附的皇子做皇帝……所有這些實際是家奴在參與皇室的內部糾紛,如同舊社會豪門大族裡各房的奴婢分別幫助其主子爭產業,而並非奴婢的權力真大到可以奪取整個大家族的家產。
如宣宗死後神策中尉準備擁立懿宗時,宰相夏侯孜就曾說「但是李氏子孫,內大臣立定,外大臣即北面事之」(《唐語林》四庫本卷七)。換句話說如果宦官要改事別姓,推翻李唐皇室,那就辦不到。相反,宦官即使貴為中尉、樞密使,其命運在一定程度上還得由皇帝來掌握。首先他們都得由皇帝擢用,條件許可時皇帝也能將他們撤任或誅殺。
另外根據歷史學家汪篯《漢唐史論稿》,唐朝宦官對唐朝全國的影響在出現宦官專權的朝代里並不算大的。

================================================================

宋朝的被動,是宋朝自己造成的,別推卸責任給其他朝代。

漢、唐、明靠自己擴張佔據產馬地、以及幽雲等戰略要地,為什麼宋自己占不了還有臉要求繼承?宋朝國防形勢上的爛攤子,是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的結果。

五代時的李存勖、王晏球那麼點地方還打敗契丹。後來後晉石敬瑭才把幽雲地區給了契丹,但是這是宋朝的借口么?

秦末大亂、隋末大亂,留下強大外敵,內部割據強敵混戰,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宋朝被滅更是留下個蒙元,元末還有陳友諒、張士誠等等。漢、唐、明怎麼不怨秦、隋、宋?
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地盤很小,不但沒有幽雲等戰略要地,而且其地盤、實力都小於後周留給宋朝的地盤、實力。但是後來漢、唐、明打敗了內外多個強敵,佔據了產馬地、以及幽雲等戰略要地,還擴張出比較大的疆域。
宋朝接手了比較強大的後周,而其他割據勢力還不眾弱結盟共抗一強,讓宋有機會逐個擊破。這種情況下,宋還用了快20年才搞定,創業都創成這樣,真是呵呵了。 宋朝沒能佔據幽雲等戰略要地,正是宋朝自己的能力問題,是宋朝自己擴張不力的結果。

說到開國,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地盤、實力都遠小於宋篡取的後周。

宋朝聯金滅遼,金打的遼快滅亡了,宋朝趁機攻遼,竟然還被遼打的慘敗。
漢、唐對外有失敗,但是後期還能取得多次對外的大勝,丟的疆域本來就是漢、唐自己擴張佔據的,而且漢、唐亡於內訌,沒有把中原、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丟給外敵。
而宋朝被外敵金人打的丟了中原,被外敵蒙元打的連南方也丟了。宋朝不僅把自己擴張占的地丟給了外敵,連接手的後周的地盤也丟給外敵了。口口聲聲怨前朝,難道被金、蒙古打的丟中原、丟南方也能怨到前朝?宋朝皇帝后妃沒有被金人吊打?

宋朝軍隊數目龐大,而在宋太祖以後,卻大部分都是分布在對內鎮壓以防民變的崗位上,布置在國防線上的數目卻並不多,而由於缺乏應有的教閱訓練,其素質均很差,作戰能力均很低,一遇大敵便致潰敗……
呂祖謙曾在其《歷代制度詳說》中對北宋的這等軍事布置和措施提出批評說:「
警備於平居無事之時,屯守於閫奧至安之地,未嘗有一日之戰,……此所謂斥地與敵,守內虛外,以常為變,以易為難。(屯田篇)
循目前之弊而狃於後世兵農之即分,則真以為兵者所以衛民而民者所以養兵也;天下豈有彌曆數百十歲,養百萬之師,未嘗有戰鬥之事,而飽食安坐以嬉者哉?蓋歷代兵制之失未有過此者。(兵制篇)」

================================================================

契丹和党項等族的發展、學中原制度,沒法作為宋朝的遮羞布。 發展、學中原制度更多的遼,被發展、學中原制度更少的金打垮;而後來金髮展、學中原制度更多以後,又發展、學中原制度更少的蒙古打垮。

匈奴、突厥等早就有鋼鐵兵器了,
匈奴人的手工業,最重要的是冶鐵業。從已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早在公元前3世紀時,匈奴人就已使用鐵器了,並廣泛應用。如鐵鐮、鐵刀、鐵鋅、鐵鏃、鐵鶴嘴鎬、鐵馬嚼、鐵劍等物,就是有力的佐證。
有記載突厥「工於鐵作」「有角弓、鳴鏑、甲、槊、刀、劍……」
漢唐的少數民族「游擊隊」?如果漢唐的匈奴、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還處於「游擊隊」的階段,那麼遼正是被還處於「游擊隊」的金人打垮的;天眷二年,而還處於「游擊隊」階段的蒙古就曾在金上京之西北打敗金人。

某些人平時把宋朝科技、製造業發展說的多麼強,結果說到對外戰爭又說少數民族的科技、製造業接近宋朝或趕超宋朝,那麼之前說的宋朝科技、製造業發展多麼強呢?宋朝占著富裕發達的地區,如果被少數民族在科技、製造業上接近或趕超,那麼更是宋朝自己的問題與責任了。

好意思提契丹起家比宋朝早……宋朝還比金、蒙古起家早呢。結果呢?

秦、隋留下的大亂、不穩定、內耗更嚴重,漢、唐都克服困難擴大出較大疆域。而宋朝接手強大的後周,然後自己表現差,還要推卸責任給其他朝代。

================================================================

宋朝初期,党項還沒有真正坐大。宋朝控制過党項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還打的李繼遷丟棄母親妻子逃走,但是之後宋朝處置出錯,党項李繼遷力量增強,後來宋真宗把五州之地給了党項李繼遷,又丟了靈武,導致党項真正坐大。
漢朝後期就有很多異族內遷了,五胡亂華、南北朝等更是異族內遷。以宋朝的表現,即使沒有沙陀人、党項人、契丹人,也會有其他異族代替他們做那些事。

劉邦、李淵當年起兵的時候,兵少、地盤小,有眾多內外敵人。秦末隋末大亂破壞嚴重,人口戶口驟減(例如《通典》載杜正倫奏,隋末大亂導致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匈奴、突厥再次壯大(例如突厥在隋末再次強大起來「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還有強大的割據勢力(例如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歸附於突厥,與唐朝為敵)。

漢朝、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擴張出較大的疆域、改善了國防形勢。而宋朝疆域較小、國防形勢較差,正是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的結果。

================================================================

唐朝後期張仲武、劉濟、李載義等還擊敗奚、契丹(後世的契丹實際包括奚與契丹),甚至唐朝滅亡前的劉仁恭也曾令契丹畏懼。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李載義……契丹寇邊,以兵擊走之,仍虜其名王」「張仲武……威加北狄」。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劉)濟……奚數侵邊,濟擊走之,窮追千餘里,至青都山,斬首二萬級。其後又掠檀、薊北鄙,濟率軍會室韋,破之」 「張仲武……大中初,又破奚北部及山奚,俘獲雜畜不貲。」
《資治通鑒》:「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習知契丹情偽,常選將練兵,乘秋深入,逾摘星嶺擊之,契丹畏之。每霜降,仁恭輒遣人焚塞下野草,契丹馬多飢死,常以良馬賂仁恭買牧地。契丹王邪律阿保機遣其妻兄述律阿缽將萬騎寇渝關,仁恭遣其子守光戍平州,守光偽與之和,設幄犒饗於城外,酒酣,伏兵執之以入。虜眾大哭,契丹以重賂請於仁恭,然後歸之。」

五代前期,李存勖和耶律阿保機干仗的時候,除了佔據山西以外,只佔據了河北,而且河北還不穩定,一戰阿保機的時候,河北初定,大軍主力和後梁隔著黃河對峙;二戰阿保機的時候,河北多處叛亂未定,和後梁主力的夾河大戰也沒完。
李存勖的局面無論如何都比宋朝糟糕的多。 後來宋朝佔據的地盤、人口都遠遠超過這時候李存勖的地盤、人口……

五代前期,契丹耶律阿保機「空國入寇」,仍然被李存勖打敗。(李存勖雖然不是漢人,但是其父李克用是唐朝官員,而且李存勖已經融入中原,屬於中原王朝成員,並非外敵)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第一:庄宗討張文禮,圍鎮州。定州王處直懼鎮且亡,晉兵必並擊己,遣其子郁說契丹,使入塞以牽晉兵。郁謂阿保機曰:「臣父處直使布愚款曰:故趙王王鎔,王趙六世,鎮州金城湯池,金帛山積,燕姬趙女,羅綺盈廷。張文禮得之而為晉所攻,懼死不暇,故皆留以待皇帝。」阿保機大喜。其妻述律不肯,曰:「我有羊馬之富,西樓足以娛樂,今舍此而遠赴人之急,我聞晉兵強天下,且戰有勝敗,後悔何追?」阿保機躍然曰:「張文禮有金玉百萬,留待皇后,可共取之。」於是空國入寇。郁之召契丹也,定人皆以為後患不可召,而處直不聽。郁已去,處直為其子都所廢。阿保機攻幽州不克,又攻涿州,陷之。聞處直廢而都立,遂攻中山,渡沙河。都告急於庄宗。庄宗自將鐵騎五千,遇契丹前鋒於新城,晉兵自桑林馳出,人馬精甲,光明燭日。虜騎愕然,稍卻,晉軍乘之,虜遂散走,而沙河冰薄,虜皆陷沒。阿保機退保望都。會天大雪,契丹人馬饑寒,多死,阿保機顧盧文進以手指天曰:「天未使我至此。」乃引兵去。

王晏球還打的契丹卑辭厚禮。契丹「及救王都,為王晏球所敗,喪其萬騎,又失赫邈等,皆名將,而述律尤思念突欲,由是卑辭厚幣數遣使聘中國,因求歸赫邈、荝剌等,唐輒斬其使而不報。當此之時,中國之威幾振。」(記載於《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第一)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第一:
定州王都反,唐遣王晏球討之。都以蠟丸書走契丹求援,德光遣禿餒、荝剌等以騎五千救都,都及禿餒擊晏球於曲陽,為晏球所敗。德光又遣惕隱赫邈益禿餒以騎七千,晏球又敗之於唐河。赫邈與數騎返走,至幽州,為趙德鈞所執,而晏球攻破定州,擒禿餒、荝剌,皆送京師。明宗斬禿餒等六百餘人,而赦赫邈,選其壯健者五十餘人為「契丹直」。

五代時期,李存勖以一隅之地還打敗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主力,王晏球還打的契丹卑辭厚禮。
後周柴榮北伐契丹,連收三關三州,遇疾而返。
而宋朝接手強大的後周,然後基本統一漢地的大部分,地盤、人口、物資等方面遠朝李存勖,但是對契丹在戰績……

================================================================

宋朝沒有幽雲地區、沒有產馬地等等(何況宋朝有戰馬產地與輸入通道靈武,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靈武,但不過宋朝河東路和永興軍路仍然有產馬地),正是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造成的結果。
漢唐的產馬地是他們自己擴張佔據的,不是靠繼承前朝的。

而宋初有靈武,靈武既是戰馬產地又是輸入戰馬的重要通道,但是宋朝自己犯錯誤丟失了靈武。

即使這樣,宋朝還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戰馬產地,仍然有馬種與馬場。說馬匹的問題,不如先看看宋朝把馬政的搞的多麼差。

而且,宋朝官方控制的馬曾超過20萬匹,而朱元璋馬匹還不到6萬匹的時候,就北伐驅逐蒙元、收復幽雲等地……
宋朝這表現,應該從宋朝自身找原因。

================================================================

漢朝對外敵匈奴有失敗,但是之後漢朝打敗了匈奴。唐朝後期對吐蕃、南詔、回鶻有失敗,但是之後唐朝崔寧、李晟、韋皋、史敬奉多次重創吐蕃軍;李晟、宋威、高駢數次擊敗南詔軍,南詔「屢覆眾,國虛耗」,失去再戰的勇氣(「南詔氣奪」),南詔驃信送質子入朝;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擊破,部分回鶻西遷,大量回鶻南下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等多次擊敗回鶻,殺獲十幾萬回鶻人,俘獲大批回鶻侯王貴族。
吐蕃王國、南詔、回鶻汗國的滅亡,都早於唐朝的滅亡。

================================================================

根據《中國養馬史》、《明史》記載,1390年,明朝清點全國軍隊,只有馬45080匹,這還是在驅逐蒙古、基本統一之後,才有這些馬。

某些人以為朱元璋在南方起兵時能有多少馬?
而宋朝官方掌握的馬匹曾超過20萬匹。

《文獻通考》的記載,「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詔市吏民馬十七萬匹,以備征討。是歲,平太原,觀兵於幽州,得汾、晉、燕、薊之馬四萬二千餘匹,國馬增多……」,先是17萬匹馬,然後又得4.2萬餘匹馬,這比朱元璋統一全國才有的45080匹馬可多太多了。 但是朱元璋驅逐蒙元,藍玉等人深入草原打擊蒙古,而宋朝有更多的馬,卻連幽雲等地都沒能佔據。

宋朝戰馬曾經很多,《文獻通考》兵考四:「今天下甲卒數十萬眾,戰馬數十萬匹……」
宋太宗之後,《文獻通考》:「其孳生之所,即大名、洺、衛、相州凡七監,多擇善馬為種,牝牡為群,歲遣判官一人巡行點印,二歲巳上者歲約八千餘匹,凡京城諸州飼馬兵校一萬六千三十八人,坊監及諸軍馬二十餘萬匹……」
宋朝曾有戰馬數十萬匹, 後來宋朝坊監及諸軍馬曾超過20萬匹了,比朱元璋統一全國時的45080匹馬多數倍,但是仍然沒能占幽雲。

漢代那樣北伐?漢代、唐代北伐都曾深入草原取的大勝,朱元璋45080匹馬也仍然有藍玉北伐深入草原獲勝,而宋朝有超過20萬匹馬,卻連幽雲等地都沒法佔據,就別奢望什麼像漢代那樣北伐了。
後來宋朝自己把馬政搞砸了。

靈武這產馬地,宋朝控制過,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這產馬地。
即使這樣,宋朝仍然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養馬地,
《宋史》兵制馬政還記載 「河東嵐、石之間,山荒甚多,汾河之側,草地亦廣,其間水草最宜牧養……河東一路,水草甚佳,地勢高寒,必宜馬性。又京西唐、汝之間,荒地亦廣。請下河東、京西轉運司遣官審度,若可興置監牧,則河北諸監,尋可廢罷。」

甚至江浙也有可以養馬的地方。宋朝之前的五代時期,江浙還有養馬的地方,杭州近郊還有馬場,「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五代時江浙割據者在杭州近郊設馬場,《夢梁錄》記載:「昔吳越錢王牧馬於錢塘門外東西馬塍,其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今(南宋)餘杭,臨安,於潛三邑,猶有牧馬遺迹也。」 南宋就在臨安(今杭州)、饒州(今江西省鄱陽縣)設置馬監。

宋朝自己把馬政搞的一塌糊塗,怨誰?還是怨宋朝自己。

================================================================

1。
唐朝並不是門閥和藩鎮的統治。
根據歷史學家張國剛的《唐代藩鎮研究》,即使在唐朝後半段,大部分時期里絕大部分藩鎮也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

正是唐朝開始的允許平民參加科舉、可以科舉及第,正是唐朝開始做到「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
「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朝」,具體見研究過科舉制的歷史學家何忠禮的《科舉制起源辨析》、唐長孺 的《南北朝後期科舉制度的萌芽》《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 、金錚 的《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 。

唐朝時平民開始通過科舉進入帝國的權力中樞,高級官員里的平民出身者越來越多。
而宋吹所說的宋朝「王侯將相可以是公平競爭出來的。這點過去沒有做到過,後面的朝代也沒有」並不屬實,是宋吹的意淫幻想。

(隋文帝開始三省六部制。但實際完成三省六部制——即三省平行的是唐太宗。唐太宗還開創五花判事、死刑復奏等等制度。
唐太宗主持推出了古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水利法典――《水部式》,促進了唐代的水利事業發展和社會、經濟繁榮,更對其後的朝代產生了重大、深刻的影響。)

唐朝幾乎沒有文字獄。而宋朝文字獄很多。很多文人與文臣因言獲罪。而宋朝不是沒有因言獲罪而被殺的。例如,宋朝的劉允中因言獲罪被殺,趙鼎被逼死。
所謂的宋朝「君待臣禮,臣效君忠」「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更是胡扯。

學者趙翼指出宋朝「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民之生於是時者,不知何以為生也。」
《朱子語類》指出宋朝:「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
黃震指出宋朝真實情況是「民窮、兵弱、財匱、士大夫無恥」
明林大欽《廷試策》指出宋朝「昏混衰世之政……冗員、冗兵、冗費」。
北宋開國初期竟然出現了李順王小波這樣中等規模的農民起義。
根據《兩宋農民戰爭史史料彙編》,宋朝民眾起義極其頻繁,僅北宋160餘年就發生民眾起義203次,宋朝這麼頻繁的民眾起義,在其他朝代是罕見的。

宋朝為什麼沒被農民起義滅?因為宋朝還沒活到矛盾積累到農民起義足以滅掉王朝的程度,就被異族外敵滅了。北宋約160多年,被金人滅了,南宋約150年,被蒙古人滅了。
即使宋史泰斗鄧廣銘也承認:如果不是出現了民族矛盾激劇上升(金滅北宋)的情況,北宋政權勢必是要被農民起義軍所推翻的。(記載於《鄧廣銘全集第二卷》25頁)

宋代皇城司邏卒「巡察謗議時政者,收罪之。」[103]「妄執平民,加之死罪,使之幽縶囹圄,橫罹楚毒。」[104]「潛遣邏卒,聽市道之人謗議者,執而刑之。又出榜立賞,募人告捕誹謗朝政者。臣不知自古聖帝明王之政,固如是耶?」[105]「得一恣殘刻之資,為羅織之事,縱遣伺察者所在棋布,張阱而設網,家至而戶到,以無為有,以虛為實,上之朝士大夫,下之富家小戶,飛語朝上,而暮入於狴犴矣。」一旦入獄,「凌辱棰訊,慘毒備至,無所求而不得,無所問而不承,被其陰害,不可勝數。」
宋代文字獄較多,諸如奏邸之獄、烏台詩案、同文館之獄、車蓋亭詩案、胡銓奏疏案、李光《小史》案、《江湖集》案等等,幾乎盡人皆知。宋代的文字獄以宋高宗一朝最多,據趙翼《廿二史札記》卷25《秦檜文字之禍》考述,不下20起。宋代禁書、焚書的事件不時發生,私史往往是禁毀的主要對象。如崇寧二年(1103)四月,「詔毀刊行《唐鑒》並三蘇、秦、黃等文集。」[109]諸如《東齋記事》、《湘山野錄》、《劉貢父詩話》、晁補之文集以及程頤的著述都在禁毀之列。又如紹興十四年(1144)四月,禁私史,其理由所謂「私史害正道」。十九年十二月,再度明令「禁私作野史,許人告」。在朝廷的壓力下,司馬伋言不由衷,公然說「《涑水記聞》非其曾祖光論著之書」。其後,「李光家亦舉光所藏書萬卷焚之」[110]。再如嘉泰二年(1202)二月,禁行私史。李燾《續通鑒長編》、王稱《東都事略》等書特許「存留」,但「不許刊行。其餘悉皆禁絕,違者坐之。」[111]因文得禍者往往貶往遠惡州軍,並株連甚廣。如紹興二十年(1150),原參知政事李光因「妄著私史,譏謗朝廷」罪,遠貶昌化軍(治今海南儋州),「前從官及朝士連坐者八人」。[112]「其弟寬亦被羅織,除名勒停。長子孟傳、中子孟醇皆侍行,死貶所。仲子孟堅以私史事,對獄掠治百餘日,除名編管。」其季子孟津「亦抵罪。田園、居第悉皆籍沒,一家殘破矣。」[113]因文得禍者還有被處死或逼死的。如紹興年間,「進義副尉劉允中坐指斥謗訕,棄市。」[114]原宰相趙鼎遠貶吉陽軍(治今海南三亞),他對其兒子說:「(秦)檜必欲殺我。我死,汝曹無患,不爾,禍及一家矣。」於是「不食而死」[115]。
紹興十四年(1144),「太學生張伯麟嘗題壁曰:『夫差!而忘越之殺而父乎?』杖脊刺配吉陽軍。」[116]張伯麟觸痛了宋高宗內心深處的瘡疤,慘遭嚴懲。宋代文字獄的罪名大致均為「謗上」。元豐二年(1078),烏台詩案,蘇軾的罪名便是:「凡上所施為,皆作詩詆訾,無所不至。」慶元年間的所謂「偽學之禁」,以專制手段禁止一種學說和學派,並迫害學者,更是典型的文化專制。

由於宋代文禍較多、懲罰較重,蘇軾在熙寧年間前往杭州時,其表兄文同告誡他:「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蓋深恐其賈禍也。」「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蘇軾後來仍不免「烏台之勘、赤壁之貶」。難怪宋代有這樣的俚語:「聞事莫說,問事不知,閑事莫管,無事早歸。」

2。漢唐明在結束混亂方面比宋朝做的更好。

秦末、隋末、元末嚴重大亂,更是將中原大陸搞得禮儀崩潰,道德淪喪,人口銳減程度極大。隋末唐初全國才200餘萬戶,而即使經過五代,宋初人口仍然有600餘萬戶(見《中國人口史》)。
沒有任何思想可以約束軍隊,武人為了上位,不斷挑戰人類道德的底線,這在南北朝、隋末、元末也有的事。 何況,趙匡胤欺負幼兒寡母、篡取強大的、統一了大部分中原的後周,就是"沒有任何思想可以約束軍隊,武人為了上位,不斷挑戰人類道德的底線"的行為之一啊。 石敬瑭這沙陀人從祖上就開始是漢人王朝的內部臣民,早就是漢化人。 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給了遼,然而,漢初、唐初、明初面對的,分別是,匈奴也把部分北方邊境納入自己勢力範圍,突厥不僅把部分北方邊境納入自己勢力範圍、還把部分中原地區納入勢力範圍,元朝還佔著中原很多地區,而且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地盤極小,更沒有幽雲十六州。但是漢、唐、明都自己擴張佔據了幽雲,擴張統一,還擴張佔據龐大外圍疆域。
別人面對更差的形勢,還自己擴張佔據。而宋朝面對更好的形勢,卻不要臉的怨別人、甩鍋給別人。難道要後周把中原、南方、遼東、遼西、河西、隴右、漠南、漠北、西域 等等龐大疆域都統一了,然後再讓你宋朝篡取?
即使是五代十國,文明也沒從這個大陸隕落。

歷史論文《五代:變亂中的新秩序》指出:割據問題里那些最難的部分,在五代後唐時期就已經解決了。

趙匡胤並不是拯救這個黑暗時代的英雄。陳橋兵變是趙匡胤欺負後周幼兒寡母、篡取強大的、統一了大部分中原的後周,趙匡胤這是用最卑鄙、最下作的方式取得政權、江山。
(漢、唐、明實際都是從很小的地方開始擊敗眾多強大打下的江山,漢、唐、明的江山幾乎都是自己打下來的。而趙匡胤的江山卻有很大一部分是靠欺負後周幼兒寡母、篡取強大的、統一了大部分中原的後周的江山。)
趙匡胤沒有終結槍杆子里出政權的時代,之後仍然是槍杆子里出政權的時代。

3。宋朝幾乎是是歷代最不努力的王朝。
實際上漢朝、唐朝、明朝都面對前朝種下的苦果和孽債,但是漢朝、唐朝、明朝都自己解決了前朝種下的苦果和孽債。 而宋朝篡取了強大的、統一了中原大部分的後周,宋朝面對的形勢遠好於漢唐明的建立者起兵的面對的情況(劉邦、劉秀起兵時地盤很小,李淵起兵時只有一個太原,但是卻要面對內外眾多強敵)。

唐以及唐朝藩鎮並沒有導致中華人才、技術的外流。吐蕃王國、回鶻汗國、南詔的滅亡都早於唐朝的滅亡,而唐朝後期張仲武、李載義、劉濟還多次打敗契丹、奚,唐朝滅亡前,劉仁恭還令契丹獻馬乞盟。唐朝留下的敵人遠不如前朝給漢朝、前朝給唐朝留下的敵人強大。

遼國的文化技術和中華仍然有差距。但是因為宋朝自己的管理混亂與腐敗,導致宋朝造出的兵器質量很差。
《宋史》志第一百五十:「京師所制軍器,多不鋒利」「天下歲課弓弩、甲胄入充武庫者以千萬數,乃無一堅好精利實可為備者」「故所積雖多,大抵敝惡……」
如果宋朝沒有武器上的優勢,那也是宋朝自己造成的。宋朝自己的管理混亂與腐敗導致的造出的宋朝兵器很差。怨誰?只能怨宋朝自己。

唐朝對異族人口有控制。何況党項在唐末已經成為唐朝內部的臣民,不是外族。
唐朝沒有導致党項人人口達到足夠獨立的程度。 李繼捧把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獻給宋朝。而想獨立的李繼遷只有幾十個人奔入地斤澤。但是宋朝無能,這小小的李繼遷竟然折騰的宋朝又把五州之地給了李繼遷,而且宋朝處理鹽業出錯,導致中立以及偏向宋朝的部族投靠了李繼遷,導致李繼遷實力大增。李繼遷攻佔宋朝靈州,也使李繼遷實力大增。 後來李繼遷的後裔建立西夏。
可見,正是宋朝自己犯各種錯誤,導致李繼遷坐大,其後裔建立西夏。
對於西夏這麼近、而且這麼小的勢力,宋朝打成拉鋸戰,還有臉怨別的朝代? 只能遠宋朝自己能力問題。 宋朝無能,宋軍屢戰屢敗,打了那麼長時間還沒解決,當然消耗國力了。
不是東西兩線作戰導致了女真的入侵。而是宋朝太無能,導致了女真的入侵。 女真打的遼都快滅亡了,宋趁機攻遼,結果宋竟然被殘遼打的慘敗。 宋朝的無能徹底暴露、被識破。 導致女真打宋朝。 否則,如果是個強國,那麼女真根本不敢入侵,即使敢入侵,也不會造成宋朝丟失中原那麼嚴重的後果。

唐太宗有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太宗說這句話的時候,是統治了異族的時候說的,而且只是說說而已,實際唐太宗仍然是"貴中華,賤夷狄",看唐朝的法律,仍然是"貴中華,賤夷狄"的。 唐太宗的話沒有導致唐的崩潰。安史之亂不是民族問題,而是唐玄宗過度放棄給節度使導致的。安史叛軍之前是唐朝正規軍。而且安史叛軍、唐朝平叛軍雙方都有很多漢人、非漢人。

當時為了佔據輿論制高點才說安史叛軍是夷狄、羯。但是雙方實際都有很多漢人、非漢人。歷史論文《試論安史亂軍的民族構成及其民族關係》統計了史料記載中的安史叛軍的情況,被稱為安祿山、史思明「腹心」、「賓佐」和「心手」的最核心人物11人里只有兩人不是漢人,安史政崫權的謀主、宰相、尚書等幾乎都是漢人,安史叛軍中領兵打仗的主要將領大部分也是漢人將領,而為安史鎮守要地的將領、官員也大多是漢人。


唐太宗這話有什麼愚蠢的?唐太宗這話要是愚蠢,那麼趙匡胤、趙廣義更是愚蠢,蠢死了。趙匡胤、趙廣義面對更好的形勢,卻那麼多年連統一都做不到,還各種吹。
另外,即使突厥碑文都承認突厥「貴族子弟,陷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奴婢……遂服從唐皇,臣事之……皆為唐皇出力也」。
而且,唐太宗最後說的是「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
唐太宗沒有導致唐的崩潰。實際唐太宗不僅結束隋末嚴重大亂,還再次統一,還攻滅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吐谷渾汗國、西域諸國,打敗西突厥、吐蕃、高句麗,並且佔據漠南、漠北、青海、西域等廣大疆域,而且在取得這些巨大成就時,唐太宗還保證了內部絕大部分的安定,在短短20餘年時間裡人口戶口從200萬戶增長到三百多萬戶。唐朝的關鍵位置官員也是漢人與漢化人控制著。 唐太宗留下的是一個強大、並且正在變得更強大的國家。 這絕不會導致唐的崩潰,更不會需要後代無數生命去償還,更不會導致民族的存亡的危機。

反倒是趙匡胤,因為是用陳橋兵變是這種欺負後周幼兒寡母、篡取強大的、統一了大部分中原的後周,導致宋朝守內虛外、崇文抑武、猜忌和防範武將等等惡果,導致宋朝弱。但是趙匡胤並不知道,他這愚蠢的行為,不僅導致了宋朝被外敵攻滅,其代價更是需要後代無數生命去償還,還導致了民族的存亡的危機,導致了漢人王朝首次完全被外敵攻滅,被外敵打的把中原與南方這漢人根本之地都丟了。

無論是唐還是五代十國,還是經過了唐和五代十國,中國都沒有喪失皇漢意識。唐代和五代十國的藩夷是融入漢人的,民眾也有民族意識,在後周、北宋初,幽雲地區的漢人還心向後周、北宋。然而,諷刺的是,正是經過了北宋時期,幽雲地區的漢人失去了對北宋的嚮往。可見宋朝是多麼失敗。
(有人說胡人,然而那其實是把驍勇善戰當成了胡人,顯然那實際不是胡化。例如春秋戰國時代的華夏人驍勇善戰怎麼沒人說是胡化?把驍勇善戰說成是胡化,難道只有想宋朝那樣弱才不是胡化?漢朝那驍勇善戰反而是胡化了?顯然不是。)

哪來的「這些鼓吹民族融合至上民眾」? 在後周、北宋初,幽雲地區的漢人還心向後周、北宋,他們沒有背棄自己的種族,沒有將國家置於民族之上,沒有效忠於遼國。反倒是宋朝沒能解救他們,導致他們被遼國壓迫。 宋朝弱、宋朝被人打的慘敗,不檢討自己,反而瞎了心的怨民眾。然而民眾心向宋朝的時候,宋朝還是被打敗了。 諷刺的是,正是後來經過了北宋時期,幽雲地區的漢人失去了對北宋的嚮往。可見宋朝是多麼失敗。

趙光義根本就沒有取得戰爭優勢。當時幽雲地區的漢人還心向後周、北宋。但是趙光義被遼打的兩次慘敗,屁股中箭、乘驢車狼狽逃跑。 宋朝弱、宋朝被人打的慘敗,不檢討自己,反而瞎了心的怨民眾。 宋朝無法佔燕雲的原因,是宋朝太弱。

宋一代,沒有承擔唐的孽債。是漢、唐都解決了秦、隋的孽債。宋朝反而是篡取了後周的豐厚遺產,但是宋朝卻表現很差。

明朝才是承擔了宋朝的種種孽債。宋朝弱導致漢人王朝首次完全被外敵攻滅,留下了外敵元朝。明朝才是承擔了宋朝的種種孽債。

4。最下作的皇帝。
陳橋兵變,從歷史上所有證據和邏輯來看,沒法證明不是趙匡胤的本意。而從趙匡胤上位以後,他的的仁德、智慧和努力,並不如其他朝代的那些傑出的皇帝。黃袍加身得國不正的確實是趙匡胤,但是沒能證明趙匡胤比柴家更有資格來代表整個民族和國家。 像趙匡胤這種面對較好的形勢卻用了16年還沒統一的(西漢東漢唐明面對很差的形勢,卻用了約10年就統一了),只能說趙匡胤的綜合能力不足。

唐代的宮廷政變,大多集中在宮廷,不會破壞全國絕大部分百姓的安定。玄武門之變那是李家內部少數人的事,也不會破壞全國絕大部分百姓的安定。(另外,按照宋吹給宋朝、趙匡胤洗地的那些做法,可以把玄武門之變說成是為了讓國家有更好的領導、承擔其華夏的責任而已。)

而陳橋兵變那是趙匡胤篡取其他家的江山,不是趙匡胤自己家的事。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為了個人利益而乘人之危、欺負後周幼兒弱母、篡取強大的並且已經統一了大部分中原的後周的江山。
宋朝又比外戚宦官更嚴重的問題。漢朝唐朝的外戚宦官造成的破壞、加上外敵造成的破壞,都遠不如外敵給宋朝造成的破壞。
趙匡胤以及宋朝歷代皇帝,哪裡來的宋吹所謂的「始終表現出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一種樸質的善良」? 宋朝對外軟弱,對內殘酷,

學者趙翼指出宋朝「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民之生於是時者,不知何以為生也。」
《朱子語類》指出宋朝:「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
黃震指出宋朝真實情況是「民窮、兵弱、財匱、士大夫無恥」
明林大欽《廷試策》指出宋朝「昏混衰世之政……冗員、冗兵、冗費」。

宋朝對百姓的過度沉重壓榨導致宋朝即使在和平時期也出現了廣泛的殺嬰現象、出現殺嬰習俗。殺嬰現象在古代社會一般發生在極少數極端貧困的家庭之中,或發生在自然災害和戰爭動亂的民不聊生時期。但是在宋朝,即使是沒有災害與戰爭動亂的階段,宋朝仍然出現廣泛的殺嬰現象,並演變成一種社會習俗——殺嬰習俗。
這就是宋吹所謂的宋朝皇帝的「善良」、宋朝皇帝的「樸質的善良」。
如果說從5胡亂華以來,人性之善在社會上層就沒有出現過,那麼人性之善、樸質的善良,也沒在宋朝皇帝與宋朝上層出現過。
宋朝皇帝與宋朝上層反倒是出現了特別的無恥。在遭受了靖康之恥(數千宋朝皇帝皇后后妃公主宗室女眷赤身裸體跪拜金人、行牽羊禮、給金人為奴為娼,宋朝任憑金人胡人長期殺掠、佔領壓迫整個中原這廣大地區的百姓婦女物資等等、宋朝被外敵打的丟了中原的地盤與百姓而沒能收復)那麼嚴重的恥辱之後,宋朝竟然還能稱臣納貢於金。後來還為了求和於金而殺死自己的大臣韓侂胄等人,把首級給金國。再後來宋朝還稱侄孫納貢、稱臣納貢於蒙元以求和,但是蒙元仍然攻滅了宋朝。用宋吹的話說,毫無疑問,其原因是宋太祖的下作給其子孫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宋吹有臉提大規模的國內混亂和以階級鬥爭旗號的互相毆鬥?宋朝初期竟然爆發了王小波李順起義這種中等規模的起義。這在其他朝代初期是罕見的。 用宋吹的話說,這是宋太宗給其子孫和國民做了一個什麼樣的榜樣呢。笑。

根據《兩宋農民戰爭史史料彙編》,宋朝民眾起義極其頻繁,僅北宋160餘年就發生民眾起義203次,宋朝這麼頻繁的民眾起義,在其他朝代是罕見的。

宋朝為什麼沒被農民起義滅?因為宋朝還沒活到矛盾積累到農民起義足以滅掉王朝的程度,就被異族外敵打的國內大亂、打斷了國內矛盾積累的過程。北宋約160多年,被金人滅了,南宋約150年,被蒙古人滅了。

即使宋史泰斗鄧廣銘也承認:如果不是出現了民族矛盾激劇上升(金滅北宋)的情況,北宋政權勢必是要被農民起義軍所推翻的。(記載於《鄧廣銘全集第二卷》25頁)

即使宋史泰斗鄧廣銘也承認宋朝:1、冗官太多、政費太大、行政效率太低,2、冗兵太多、軍費太大、作戰能力太低,3、「積貧」局面造成。
用宋吹的話說,毫無疑問,這些嚴重的負面的原因是宋太祖的下作給其子孫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帝王的最大的德、能、孝、悌,是對國家與絕大部分百姓負責,是讓國家強大、百姓生活好。相比其他朝代的那些傑出君主,趙匡胤才是無德無能不孝不悌,舉國上下父母失信,兄弟失和也不奇怪了。
說道宰相貪污,宋朝那貪污與腐敗可是超級嚴重的。後面有貼出。

宋吹說不需要專家來做什麼文章,任何一個百姓都懂得。然而,任何一個百姓只要了解了歷史都懂得,正因為有趙匡胤這樣遠不如其他朝代傑出皇帝的、卻還被過度吹捧的皇帝,正因為有趙匡胤這種下作的欺負後周幼兒弱母、篡取強大的並且已經統一了大部分中原的後周的江山的皇帝,天下人才會失去道德和禮儀,才會無法約束自己心中的惡。

5。最後

而這個遠不如各朝代傑出皇帝、而且還下作的欺負後周幼兒弱母、篡取後周江山的皇帝趙匡胤,他的武功(軍事成就)是各朝代傑出皇帝里較差的。
他個人打架鬥毆的能力或許挺厲害。說起作為地位的武功(軍事成就),他在各朝代傑出皇帝里屬於較差的。

趙匡胤在各朝代傑出皇帝里:
文德倒數
勇武一半
武功(軍事成就)倒數。

宋太祖比起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差遠了。
宋太祖遠不能和唐太宗齊名。

漢朝、唐朝時,外族是強大的游牧帝國,非常強大,但是因為漢朝、唐朝的強大,削弱、攻滅了這些強大的游牧帝國。而宋朝時的契丹、党項、女真並不非常強大,但是因為宋朝太弱,才反襯的他們強。
唐朝時,外族不只是游牧部落。有高句麗這樣的國家。但是高句麗被唐朝攻滅了。
李世民被歷史學家稱為不世出之人傑。即使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之間功勞的劃分有問題,但是那功勞仍然是李唐的。
總的來說,歷史學家學界對李世民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
說到改史,宋太宗與宋朝的嫌疑更大。
李世民連起居注都沒看成。李世民想看起居注,但是被褚遂良阻止了。後來李世民找房玄齡看國史,然後李世民要求史官不要隱瞞,而要直書其事。經常讓唐太宗下不來台的魏徵對此都持肯定態度,「雅合至公之道」。侍中魏徵奏曰「臣聞人主位居尊極,無所忌憚,惟有國史,用為懲惡勸善,書不以實,後嗣何觀。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辭,雅合至公之道」。
史學界仍然有人認為李世民不一定改史,即使認為李世民改史的,也是說晉陽起兵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之間的功勞分配問題以及玄武門之變,而不是隨意說其他唐朝相關歷史都不可信。
唐朝皇帝是不能看起居注的,唐太宗沒看起居注,唐文宗曾想看但被史官駁回了。

而真正從制度上准許皇帝看起居注的是宋太宗宋太宗趙光義。從宋朝宋太宗開始,時政記、起居注都要先送給皇帝審閱再交史館,這使宋朝皇帝更容易改史。


宋朝接手強大的後周。
當年五代李存勖以河東一隅之地,還大破契丹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主力,王晏球還打的契丹卑辭厚禮。而宋朝占著比李存勖多N倍的地盤、人口,卻連幽雲數州都不能收復。
宋朝連部落對手都打不過。
党項李繼遷甚至還不如個部落,曾經只有幾百人。但是党項李繼遷把宋朝折騰的,令宋朝把到手的夏綏銀靜宥五州之地又給了李繼遷李繼捧,之後党項打的宋朝丟了靈州,党項真正坐大,後來建立西夏。
金人剛崛起時,實際仍然是個部落,結果打垮了令宋朝無可奈何長期送歲幣的遼。
遼已經被金打的快滅亡了,宋朝趁機攻遼,結果宋還是被遼打的慘敗。
宋太宗兩次伐遼,都慘敗,宋朝開國精銳損失殆盡,宋太宗屁股中箭坐驢車逃跑。宋朝開國才約160年,不僅皇帝的貴妃,而且包括皇帝皇后后妃公主宗室女眷等近萬人被金人擄走、給金人為奴為娼,民間被害者更是不計其數,宋朝開國才約160年就被金人打的丟了中原而不能收復,還被金人殺掠了南方的部分地區「搜山撿海捉趙構」,有此可見,宋的無能、浮誇,暫時外華內虛,很快就內外皆虛。
唐朝有實力能撐起面子。而宋朝連面子都撐不起來。 宋朝接手的是強大的後周。好意思說唐朝留下爛攤子?宋吹還要臉嗎?
隋末大亂,留下200餘萬戶人口。而根據《中國人口史》,宋初有600萬戶人口。唐朝接手的是爛攤子。而宋朝接手的是強大的後周。
300多年的亂世? 唐朝後期還有幾次中興。最後從黃巢之亂開始,才算是真正的亂,遠沒有300多年。而且吳越等很多地區仍然獲得了發展。
宋在那個時代立國還真不難。後周就已經有統一之勢,宋朝接手強大的後周,其他割據勢力又弱,還不聯合起來抵抗宋朝。就這麼有利的條件,宋朝還用了約20年才勉強統一,沒有真正統一。
看看宋朝被金人、蒙古打的丟了中原、南方,導致中原王朝首次被外族外敵打的連中原與南方這漢人的核心疆域都丟了,漢人首次完全亡國於外族外敵……攤上宋朝,真是漢人的不幸。
怎麼不能用明朝統一對比宋朝? 時代不一樣?那麼按照之前宋吹的邏輯,明朝的對手更晚,應該更強了啊。怎麼又更弱了呢?宋吹雙重標準真是飛起啊。
元軍腐爛不堪了? 怎麼遼國末年軍隊腐敗不堪的時候,被金打的快滅亡的遼,其殘餘軍隊還能打的宋軍慘敗呢?
人的因素?但是別人打敗了正值盛年的霍利菲爾德,你卻連得了帕金森的阿里都打不過。你還好意思吹你厲害?宋朝聯金滅遼的時候,宋朝可是被腐爛不堪、被金打的快滅亡的遼打的慘敗呢。
明朝亡於李自成。難道宋吹認為李自成是外敵?
幸運?實力的人才能抓住機會。漢朝、唐朝有實力,所以才能打敗眾多外敵,擴張出較大疆域,取得較大成功。
漢朝的外族有科技,唐朝的外族有科技有文化,甚至有文字有文明。 正是因為漢朝、唐朝有實力,所以能抵禦敵人,對手的能力當然滅亡不了漢朝、唐朝時期的華夏,但是可以滅亡宋朝時期的華夏。
而宋朝能力太差,導致外敵表現好,能夠攻滅華夏中原王朝。無知的人不情願承認這個時代改變的事實,不願承認宋朝沒有跟上時代。
有些宋吹說宋代的敵人科技文化發展的好啊,宋朝不是一枝獨秀年代啊,漢朝唐朝是一枝獨秀年代啊。這種宋吹真是打自己的臉啊。這會兒怎麼不吹宋朝這個先進那個先進了?何況,如果漢朝唐朝是一枝獨秀年代,那也是漢朝唐朝發展的好,保持了自己的優勢。外族與中原與南方同樣都發展了那麼多年,而宋朝不是一枝獨秀年代,正說明宋朝發展的太差,保持不了自己的優勢了,宋朝拖了華夏的後腿了。
宋朝這個朝代沒能維護漢人的領土,沒能抵禦外族,宋朝不像漢唐明等朝從起兵那一小片地方、擴張佔據幽雲等地、統一、又擴張出較大的外圍疆域,宋朝接手幾乎統一中原的強大的後周,卻沒能統一,沒能佔據幽雲數州(中原的一部分),反而還被外敵打的連中原與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都丟了而不能收復,導致華夏文明、科技、經濟遭受了嚴重破壞,被後人唾棄是應該的。
宋朝這個朝代,幾乎一輩子在送歲幣,長年送給遼、金等大量財物,但遼仍然占著宋朝家門(幽雲十幾州),金直接把宋朝的卧室(中原)都佔了。宋朝才約160年就被金人打的丟中原而不能收復,皇帝后妃公主宗室女眷宮廷女子超過6000人被金人擄走,民間被害者更是不計其數,被金人奪走中原的地盤與百姓,金人還一度殺掠江南……再過約150年,宋朝被蒙古人滅,連南方也丟了。
弱宋被滅,是華夏首次完全亡於異族外敵。宋朝被外敵滅,中原南方都丟了,給明朝留下了極其惡劣的環境,朱元璋打敗張士誠、陳友諒、元朝等強敵,才統一。
宋朝軟弱,被外族外敵打的丟了中原與南方這漢人的核心疆域,導致華夏的科技、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受到了不可磨滅的破壞。竟然還有宋吹給其洗地。
李世民高瞻遠矚,擊敗突厥、薛延陀、西域諸國多個外敵,把漠南、漠北、西域等地納入疆域。 唐朝沒有給異族「無私」的幫助,唐朝用異族當炮灰。
誰說沒想過統治他們?宋吹真是史盲。唐朝統治過突厥、薛延陀、回紇等。導致宋朝,沒統治過契丹、金、蒙古。
不是自己人你給他的幫助不是等於幫助對手?宋吹這話是自打臉啊。看宋朝,聯金滅遼、聯蒙滅金,結果金滅北宋,蒙古滅南宋,中原與南方這漢人根本疆域都被宋朝丟給外敵了。 最終多少漢人死在外族入侵的時代里,這正是宋朝導致的。
最後唐朝也是亡於內訌,不像宋朝那樣恥辱的被外族外敵攻滅,把中原與南方這漢人根本都丟給外族外敵。
唐朝後期,對外失敗之後,唐朝又取得對外足夠大的勝利。唐朝後期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九世紀中期,唐朝廷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張議潮占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不久之後,吐蕃王國內外交困先滅亡了;從唐德宗開始,回鶻再次稱臣於唐朝。九世紀中期,黠戛斯擊破回鶻,黠戛斯入貢於唐朝;南遷的回鶻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等數次擊破回鶻,殺獲十幾萬回鶻人,還俘獲大批回鶻貴族;唐朝與南詔戰爭的最後階段,唐朝宋威、高駢等數次大破南詔軍,南詔「屢覆眾,國耗虛」,唐朝高駢的數次大勝使南詔失去再戰的勇氣(「南詔氣奪」),南詔王驃信送子入朝為質,唐朝節度使王建殺了淺蠻三王。
唐朝後期張仲武、李載義、劉濟還數次擊敗契丹、奚,唐末劉仁恭還令契丹獻馬乞盟。

宋朝面對的強大外敵? 根本不是唐朝造成的,反而是宋朝自己無能導致的。
突厥、薛延陀、西突厥、後突厥、高句麗、吐蕃王國、回鶻汗國、南詔這些唐朝的對手的滅亡或衰弱,都早於唐朝的滅亡,沒有給宋朝造成威脅。即使是契丹,唐朝後期張仲武、李載義、劉濟還多次擊敗契丹、奚,唐末劉仁恭令契丹獻馬乞盟。甚至唐朝亡於內訌之後,五代的李存勖以河東一隅之地,一面與後梁作戰,另一面還打的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主力慘敗,王晏球還打的契丹卑辭厚禮。而宋朝占著比李存勖多N倍的地盤、人口,卻連幽雲數州都不能收復。
李繼遷曾經只有幾百人。但是李繼遷把宋朝折騰的,令宋朝把到手的夏綏銀靜宥五州之地又給了李繼遷李繼捧,之後李繼遷打的宋朝丟了靈州,党項李繼遷真正坐大,後來其後代建立西夏。
金人剛崛起時,才幾萬軍隊,結果打垮了那個占著幽雲數州還令宋朝無可奈何長期送歲幣的遼。
遼已經被金打的快滅亡了,宋朝趁機攻遼,結果宋還是被遼打的慘敗。
宋太宗兩次伐遼,都慘敗,宋朝開國精銳損失殆盡,宋太宗屁股中箭坐驢車逃跑。宋朝開國精銳尚且這麼慘,對於這麼弱的宋朝,那些在其他朝代無力攻佔中原與南方的民族,面對這麼弱的宋朝,當然會變強。
可見,正是因為宋朝弱,其對手才會表現的那麼強。 被李存勖河東一隅之地暴打的遼,也能占著宋朝家門打宋朝,令宋朝長期送歲幣。 党項正是在宋朝真正坐大,堵著宋朝家門。 而打的宋朝丟了中原的金、蒙古,都是在宋代崛起的。
正是因為宋朝軟弱,無力削弱外族,才導致外族那麼強大。根本上就是宋朝自己一手造成的。
蒙古對德里蘇丹、馬穆魯克等勢力,蒙古多次慘敗。 但是蒙古仍然能虐宋朝。不是外族太強大,而是宋朝太弱太無能。當然,宋朝沒資格笑蒙古了。蒙古帝國分出的多個部分之一的蒙元(元朝),就攻滅了宋朝。 至於某些拿南宋抵抗蒙古45年(或40年)來說宋朝厲害的,就大錯特錯了。南宋佔據地利,而且蒙古西征、多次內訌,這些是南宋能多活那麼多年的原因的一部分。
列舉一下蒙宋戰爭時期蒙古方面一些主要的大事記:1234年 南宋端平入洛;1235-1236蒙古三路征宋,同年蒙古忽里勒台大會,窩闊台決定主力西征——長子西征,這次西征一直持續到1243年;1241 窩闊台死,脫例哥攝政,蒙古開始爭奪汗位;1246 貴由汗繼位,久久內亂的蒙古終於開始統合,這時候貴由要做的不是南征,依然面臨巨大的內部問題;1248 貴由率領十幾萬大軍西征同拔都大軍對峙,期間莫名其妙死亡,被毒死嫌疑最大,蒙古再次陷入爭汗;1251 在拔都支持下,蒙哥繼位;1252-1256 蒙古忙著整頓內部,以及遠征大理雲南;1257-1259蒙哥南征,結果蒙哥病死於釣魚城外,蒙古撤退;1259-1264阿里不哥同忽必烈爭汗,爆發內戰,雙方各自數十萬兵馬廝殺數年,期間還有山東李璮叛亂;蒙古忙於內部整頓;1268 蒙古再次南征,用兵襄陽。1279崖山海戰,南宋徹底被滅。南宋號稱抵抗了45年,看看以上蒙古的多次內訌與西征,其實真正的抵抗時間又有幾年呢?
唐朝是實至名歸的。宋吹就不要吃不到葡萄還說葡萄酸了。
歷史大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指出,唐朝前半段是華夏幾千年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還評價唐太宗李世民是最重、最知軍事,不世出之人傑,是推進歷史發展、改變亞洲形勢的主要人物。(個人認為漢朝與唐朝可並列最輝煌時期。)
唐朝後半段,即使有對外失敗,之後唐朝也又取得足夠大的勝利報仇雪恥。也沒想宋朝那樣被外敵打的丟了中原與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而不能收復。
宋朝從來沒達到唐朝的那幾代盛世,而且,宋朝才過約160年,就被外敵打的丟了中原而不能收復,比唐朝可慘多了。 唐朝亡於內訌。而宋朝被外敵打的把中原與南方這漢人的核心疆域都丟了。
宋朝接手強大後周,遠好於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的局面。但是宋朝無能,正是因為宋朝弱,所以外敵才能那麼強。責任全在宋朝自己。而且打的宋朝丟中原、南方的金、蒙古,在宋代本來都是部落,卻都在宋代崛起。宋朝跟沒法把這責任往之前的眾多朝代推了。
唐太宗執政追求的,是實至名歸,既有名,又有實。面對隋末極端嚴重的大亂爛攤子與惡劣局面(內外眾多強敵,嚴重分裂內戰虛弱華夏,吐谷渾都返回故地並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突厥崛起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強大程度,把隋朝中原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李世民協助唐高祖做到了實實在在的統一,李世民登基為唐太宗,然後擴張佔據漠南、漠北、西域等廣大的外圍疆域,完爆宋太祖。前面已經說明過了,宋太祖面對的根本不是亂了300年的華夏大地(如果宋太祖面對的是亂了300年的華夏大地,那麼唐太宗面對的,要把漢末黃巾到隋末都算上了,唐太宗面對的是亂了440多年的華夏大地了)。宋太祖篡取強大的後周,南方一群弱國還不聯合抵抗宋朝,契丹正是昏庸的「睡王」當政,宋太祖卻連統一都沒能做到。宋太祖追求的是啥?倒是很像宋吹黑別人時說的「名,虛華無限,但令人唏噓不已,境界不高還暗藏自私」。多虧宋太祖死的早,事情才做了一半,讓後世宋吹有的幻想有的吹。否則,宋太祖多活幾年,那些醜事、失敗就不是宋太宗的而是宋太祖的了。

1,李世民家內部有李建成這個皇位的強力爭奪者,沒有絕對優勢地位。而且李淵李世民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卻面對內外眾多強敵,當皇帝要克服很大困難。而趙匡胤家內部卻沒有強力爭奪者,趙廣義遠不足以與趙匡胤爭奪皇位。趙匡胤這種出身的在五代、以及在歷史上當皇帝的太多了。
2,李世民沒有繼承隋朝留下來的半壁江山,反而是要處理隋末嚴重大亂的爛攤子。李淵李世民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面對的是內外眾多強敵,隋末大亂破壞嚴重的爛攤子,全國人口銳減到200餘萬戶。 而李世民顯示協助李淵擊敗眾多強敵,統一,結束亂世,登基後又攻滅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西域諸國,擴張佔據漠南、漠北、西域等龐大疆域。
趙匡胤直接篡取了強大的、以及統一中原大部分的北周(當時全國人口遠多於隋末唐初的全國人口,見《中國人口史》),而遼正處於內訌、4個派系內訌、昏庸的「睡王」當政、下屬各部也起兵反抗遼,南方各割據勢力既弱(或者軍事弱、或者君主昏庸)又不聯合抵抗宋朝,容易被個個擊破。
3,李世民的兄弟先要害李世民,然後李世民反擊,殺了李建成李元吉,把動亂範圍很小,較快恢復了安定。
李世民協助李淵擊敗眾多強敵,是從太原這麼小的地方開始擊敗眾多強敵、打下的天下。 而趙匡胤是乘人之危(後周世宗早死)去欺負後周幼兒弱母,篡取了強大的、統一了中原大部分的後周的江山。相比而言,趙匡胤非常下作。
4,漢武帝對付的匈奴,唐太宗對付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都是強盛的游牧強權。是否是部落、是否有正規體制可沒法給宋朝洗地。高句麗有正規體制的,但唐朝仍然攻滅了高句麗(雖然唐太宗征高句麗沒有攻滅高句麗,但是唐太宗的戰果遠大於損失。隨後能力不如唐太宗的唐高宗仍然攻滅了高句麗。)
而女真完顏氏起兵時還是部落水平,而且才2500士兵,連個大部落都不如,但是就是這部落水平的起兵,卻迅速攻滅了那個長期占著幽雲漢地讓宋朝無可奈何每年送歲幣的遼,還迅速打的宋朝丟了中原而收復不了。可見,部落並不代表戰鬥力弱。
女真完顏氏本來是不成氣候的部落,但是卻迅速攻滅了遼、北宋……而李繼遷更弱,李繼遷與幾十人奔入地斤澤,卻折騰的宋朝放棄了五州之地,然後李繼遷攻佔宋朝靈州,李繼遷真正坐大,其後裔建立西夏……可見,正是因為宋朝弱,才反襯的其對手強。
已經建國也不是宋朝的借口。高句麗、突厥建國比唐朝早,北宋建國比金早,南宋建國比蒙古早。但是唐朝仍然攻滅了高句麗、突厥,金仍然迅速攻滅了北宋,蒙古仍然攻滅了南宋。
實際趙匡胤時期的遼正在內訌,4個派系內訌、昏庸的「睡王」當政、下屬各部也起兵反抗遼,但是趙匡胤能力不足,沒能利用。之後遼、金、蒙古也多次發生內訌,但是宋朝卻沒能力利用這些機會攻滅他們,什麼連利用這些機會收復幽雲(中原的一部分)、收復中原都做不到。
那個年代的蒙古,很多國家抵擋住了。例如德里蘇丹、馬穆魯克都多次打敗蒙古,宋朝被蒙古分出的五個部分之一攻滅了的時候,他們仍然抵擋住了蒙古。
5,如果說唐朝那是武人專政,那麼在秦末、漢末、隋末早就都出現過武人專政,但是隨後並沒有出現宋朝那樣的文弱。秦末、漢末、隋末都有軍閥混戰,但是並沒有因此就選擇文弱的國策。何況,趙匡胤的方法也沒確保軍閥混戰不再發生。之後仍然出現軍閥混戰。
6,宋朝不是大一統朝代。有什麼臉去說大一統朝代哪個不是……只有宋朝如何如何? 何況,宋朝被滅,正是因為宋朝自己制度等各方面的導致的弱。
不用過度吹蒙古。北宋才約160年就被部落起兵的女真完顏氏攻滅了,被打的丟了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而不能收復。 至於蒙古,當時德里蘇丹、馬穆魯克多次打敗蒙古。不過宋朝就沒資格笑蒙古了。蒙古被自己西征、多次內訌內戰分了力,以及南宋在南方佔據地利,才讓南宋多活了後面45年。 而蒙古分裂成5個部分之後,其中之一的蒙元很快攻滅了南宋。
7,沒能收回幽雲十六州,不是因為趙匡胤死的早,而是因為趙匡胤統一的太慢。別人面對更差的形勢,用約10年能完成的事,而趙匡胤面對較好的形勢,用了16年還沒完成。看看劉邦、劉秀、李淵、朱元璋,每個人用了約10年的時間就統一了,並且擴張佔據了幽雲十六州。而趙匡胤篡取了強大的、已經統一了大部分中原的後周,面對的形勢遠比其他人好,但是趙匡胤用了16年還沒完成統一中原與南方,還缺著北漢、吳越、幽雲。 歸根結底,還是趙匡胤的能力不如其他幾個朝代的開國皇帝。

8,宋朝確實軍事弱,這是宋朝自己造成的,不用找其他理由洗地。另外,即使宋史大家鄧廣銘王曾瑜也承認宋朝軍事弱,承認宋朝軍事弱是宋朝自己造成的。

《鄧廣銘全集 第六卷》656頁指出,宋朝對外軍事能力弱是由宋朝一系列「守內虛外」的政策造成的。
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也指出宋朝軍事弱是宋朝自己造成的,宋朝守內虛外、崇文抑武,由於宋太祖以武將黃袍加身的來歷、宋朝守內的第一要旨就是猜忌和防範武將;宋朝軍制以束縛武將才能,降低武將地位和素質,削弱其指揮許可權和主動性、靈活性,犧牲軍事效能為特徵;
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還指出,宋軍招剌太濫、揀選不實、訓練很差、軍法廢弛、軍政腐敗、軍紀敗壞、官員對軍士役使和刻剝、軍隊營利性經營、輕視騎兵建設、以文制武、兵權分散、將從中御,這些是宋朝積弱的重要原因。

趙匡胤直接篡取強大的後周,形勢遠好於劉邦、劉秀、李淵、朱元璋面對的形勢,這降低了趙匡胤向別人示弱的可能。 但是趙匡胤也沒對遼有多強的表現啊。遼當時內部多個勢力內訌、下屬部族反叛、外加昏庸的「睡王」當政,趙匡胤也沒去利用。

9,趙匡胤篡取的是後周。不是柴榮的國?柴榮若還活著,趙匡胤確實是沒法篡國啊。正趕上柴榮死了,趙匡胤才能欺負後周的幼兒弱母、篡取強大的、統一大部分中原的後周啊。
對天下蒼生負責就要想趙匡胤這樣下作的選取後周? 沒聽說過周公輔佐周成王?趙匡胤不能輔佐柴宗訓? 何況,奪權對趙匡胤帶來的益處遠大於對天下帶來的益處。就趙匡胤那用了16年還沒統一,遠不如很多初期形勢比趙匡胤所面對的形勢還差的開國皇帝的表現。 7歲的柴宗訓與輔佐其的大臣(包括趙匡胤)領導下的後周以及天下,不一定不如篡權後的趙匡胤。 對於後周的江山,功勞最大的是郭威與柴榮,而不是趙匡胤。 宋吹又不要臉到搶郭威、柴榮的功勞了。 宋吹竟然吹高平之戰 柴榮的命是趙匡胤拼了自己命換來。按這宋吹的說法,灘砦之戰 趙匡胤的命還是張瓊救下來的。 另外,壽春之戰, 趙匡胤的命確實是張瓊拼了自己命換來。
(及攻壽春,太祖乘皮船入城壕。城上車弩遽發,矢大如椽,瓊亟以身蔽太祖,矢中瓊股,死而復甦。鏃著髀骨,堅不可拔。瓊索杯酒滿飲,破骨出之,血流數升,神色自若。太祖壯之。)
按宋吹的說法,張瓊反而比趙匡胤更有資格當皇帝? 然而趙匡胤卻冤殺了張瓊。

宋朝所出現的大多數負面問題是宋朝自己造成的。戰國、秦末、漢末、南北朝、隋末各種割據,但是都沒有導致宋朝這種「重文抑武」。 而宋朝自己作死。
而且宋朝碰上的遼、金根本不是最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折現到同一時期,遼、金還不如匈奴、突厥、薛延陀。 金完顏氏起兵的時候還是部落狀態,而且連大部落都不如,只有2500兵,卻迅速攻滅了遼、北宋。 蒙古還沒來打宋,宋朝就已經被金打的丟了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 實際金也不強,即使在金的強盛階段(跟金自己比),蒙古部落也曾在金上京海嶺這金人腹地打的金人慘敗。
明朝敗給後金,已經是明朝開國約260年以後了,何況很大程度上明朝是敗給了自己內部的農民起義。之前明朝可是控制這中原與南方的。
而宋朝開國才約160年竟然被外敵金人打的丟了中原而不能收復。之後宋朝就只有部分南方了,再過約150年,宋朝完全被外敵攻滅,漢人王朝首次完全亡國於外敵。
宋朝這有什麼臉跟明朝比?其實不一樣。對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的控制時間差別太大了,宋朝控制時間太短了。 而且明朝滅亡有內部大規模農民起義因素。而宋朝是完全被外敵攻滅的,漢人王朝完全亡國於外敵。
好意思提趙匡胤「統一全國大多數地區的能力,以及統一之後的國力」?別人是統一全國的能力、擴張佔據龐大外圍疆域的能力,而趙匡胤面對更好的形勢、卻用了更多的時間還沒做到統一,沒有北漢、吳越、幽雲。正說明了趙匡胤能力不足。換成其他朝代的開國皇帝,如果有趙匡胤面對的那好形勢,成就會遠超過趙匡胤。 宋朝的弱確實導致華夏王朝的滅亡。 其他開國皇帝如果有後周留下的形勢,那麼會比趙匡胤更快統一,並擴張佔據龐大的外圍疆域,最後也不會亡於外敵。反倒是宋朝,不但沒能統一,還才約160年就被外敵打的丟了中原,再過約150年就完全被外敵攻滅了,導致漢人王朝首次完全被外敵攻滅,把華夏王朝之亡提前了數百年。

而宋朝所表現出來的經濟、科技、文化水平,政治清廉度,國家統一度,都遠不是中國歷史的巔峰(即使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橫向對比,也不是顛覆。當時世界開始出現民選之城比薩城、自由獨立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市場經濟下的公民意識,自由的思想,自由的商業。而同時期的宋朝沒有這些,宋朝卻出現了皇權與士紳形成的壟斷政治經濟體制,用更加嚴酷的方式來維持秩序,經濟政策趨向保守)。
宋朝在這些不是巔峰。

有人吹宋朝GDP占時間的份額,然而,根據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中國(宋朝以及今日中國的其他部分)的GDP佔世界的22.7% ,去掉不屬於宋朝的部分,宋朝GDP佔世界的比重還低於22.7%,看看其它時代的中國的GDP佔世界的比重:漢朝,佔26.2%;明朝公元1500年,佔25%;明朝公元1600年,佔29.1%;清朝公元1820年,佔32.9%;
相比較下,宋朝GDP的比重反而較低,是個低谷

宋朝那可笑的政治清廉度,遠不是中國歷史的顛覆,倒是可以看看是倒數第幾。

宋朝「貪利祿而不貪道義」 ,「天下之患,莫大於士大夫無恥」;[120]「今士大夫方寡廉鮮恥」;[121][122]「貪利祿而不貪道義。」[123]宋朝官場中貪婪之風相當盛行。王安石對當時的情況作過簡要的概括:「官大者交賂遺、營貲產,官小者販鬻、乞丐,無所不為。」 宋人諺語曰:「欲待富,鬚鬍做」;當時官員「胡做得富」的手段主要有四:
一是貪污。宋太祖時,重大貪污案件頻發,僅見於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者即達32起之多,贓款動輒上萬。北宋末年,情況更為嚴重,蔡京等「六賊」便是六個特大貪官。他們過著「享用侈靡」、「窮極富貴」的生活,到罷官時,籍沒其家,各種贓物不計其數。蔡京隨意使用公款,「動以筆帖,於榷貨務支賞給,有一紙至萬緡者」,以致「所侵私以千萬計」。[127]朱勔「指取內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數十百萬計」。[128]
二是苞苴。即用公款請客送禮。官府「別立名目,以為饋送」;[129]官員「多為苞苴,遍遣權要」;[130]權要「計其所得,動輒萬緡」。[131]朱熹把苞苴稱為:「將官錢胡使」,「為自家私恩」。[132]南宋時,「揚州一郡,每歲饋遺,見於帳籍者,至十二萬緡。江浙諸郡,酒每以歲遺中都官,歲五六至,至必數千瓶。」[133]「成都三司互送,則一飲之費計三千四百餘緡。建康六司乃倍之。」朝廷雖有「互送之禁」[134],但禁而不止。秦檜「開門受賂,富敵於國,外國珍寶,死猶及門。」[135]嘉泰年間,「韓侂胄顓朝權。包苴盛行。」右丞相陳自強「尤貪鄙。四方致書饋,必題其緘云:『某物並獻』。凡書題無『並』字,則不開。縱子弟親戚關通貨賄,仕進干請,必諧價而後予。」「都城火,自強所貯,一夕為煨燼。侂胄首遺之萬緡,執政及列郡聞之,莫不有助。不數月,得六十萬緡,遂倍所失之數。」[136]陳自強還只是大肆收受賄賂,而賈似道則公然索取珍寶。他「嗜寶玩,建多寶閣,日一登玩。聞余玠有玉帶,求之,已殉葬矣,發其冢取之。人有物,求不予,輒得罪。」[137]宋理宗時,狀元蔣重珍憤慨地說:「苞苴有昔所未有之物,故吾民罹昔所未有之害;苞苴有不可勝窮之費,故吾民有不可勝窮之憂。」[138]
三是官齤商勾結。當時官員亦官亦商之風很盛,北宋李清臣描述道:「起而牟利,賈販江湖,干託郡邑,商筭盈縮,秤較毫釐,匿關市之徵,逐舟車之動,以規什一之得。進則王官,退則為市人;進則冕笏而治事,號為民師,退則妄覬苟獲,不顧行義。」[139]貪官與奸商內外勾結,牟取暴利的現象也很嚴重。歐陽修指出:「諸豪大商,交結權貴,號為難治。」[140]洪适也說:「豪商與猾吏通謀為奸,其弊不一。」[141]如太平興國年間,四川地區食鹽的官價與市價差距很大,官價「斤為錢七十」,市價「斤為錢或至數百」。於是官齤商勾結,通同作弊,「賤市於官,貴糶於民」[142],大賺其錢。
四是賣官。如宋徽宗時,「六賊」無不「受賂賣官」,其中以王黼尤其突出。他「公然賣官,取贓無厭,京師為之語曰:『三百貫,且通判;五百索,直秘閣。』」以致「其家金寳以萬計」,「侍妾甚眾,封號者八令人、十安人」。[143]又如宋寧宗時,韓侂胄用事,朝政齤腐敗。蘇師旦「既為侂胄所親信,遂招權納賄,其門如市。自三衙以至江上諸帥,皆定立價,多至數十萬緡,少亦不下十萬。」[144]於是出現了不少「債帥「,即行重賄而得將帥之高位者。對於宋代的賣官之風,王曾瑜先生《宋朝賣官述略》一文論述甚詳。

宋朝的國家統一度更是個笑話了。宋朝前半段沒有幽雲這中原的一部分,在還沒占幽雲的時候,又把靈州這中原的一部分給丟了。北宋末,金人攻滅遼,宋朝花費巨資從金人那裡買回了幾州,但是仍然沒有收復靈州等地,沒有統一,而且還不到2年的時間金人就把這幾州奪走,並且很快打的宋朝丟了中原。 之後宋朝沒能收復中原,而是只有部分南方地區。
宋朝可以說是從來沒有統一過。提宋朝國家統一度,簡直就是宋吹自打臉。
宋朝的經濟、科技遠不如明朝、清朝。
文化水平方面,哪個朝代高是眾說紛紜。有說宋朝的,有說漢朝的,有說唐朝的,有說明朝的,也有說清朝的。
宋朝在經濟、科技、文化水平方面,即使有正面的成績,也只是歷史發展、眾多朝代積累的結果。
而宋朝在政治清廉度、國家統一度方面做的很差。

趙匡胤本人的缺點,綜合能力比劉邦、劉秀、李淵、朱元璋差太多。趙匡胤面對的形勢遠好於他們,但是趙匡胤用了遠比他們多的時間,文(文化、政治)武(軍事)功(功勞)等方面的成就卻遠不如他們。
劉邦、劉秀、李淵、朱元璋都是從極小的地盤開始,擊敗眾多強敵,打下江山,統一。而趙匡胤是趁後周世宗死、欺負後周幼兒弱母、篡取強大的並且已經統一大部分中原的後周,然後還還沒能統一。趙匡胤的 德(德行)、功(功勞) 遠不如他們。
所以,趙匡胤的文(文化、政治)德(德行)武(軍事)功(功勞)四樣都不如前面提到的其他幾位。

趙匡胤處理的事情,陳橋兵變欺負後周幼兒弱母篡取強大的後周,這麼下作的事情是最優解或者極度接近最優解?未滅強敵就杯酒釋兵權,面對更好的形勢、卻用了更多時間還沒能統一,這反映了他的能力?這反應了趙匡胤能力的不足。 趙匡胤冤殺救過自己姓名的大功臣張瓊,這叫兵不血刃? 李世民可沒做過趙匡胤這種冤殺救過自己姓名的大功臣的行為。
李世民殺兄弟,那是因為之前他的兄弟先要害李世民,並且發展成了你死我活的關係。不是他喜歡血腥味,也不是他只能想到這種方法,而是當時必須採取這種方法。 換了趙匡胤來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這種方法,那趙匡胤早就被滅的渣都不剩了。
趙匡胤的陳橋兵變等行為,正是導致宋朝守內虛外、崇文抑武、猜忌和防範武將的重要原因,進而導致宋朝弱,被外敵攻滅。
正是趙匡胤做了傷天害理的事。趙匡胤乘人之危欺負後周幼兒弱母篡取強大的後周。不是因為趙匡胤總是這麼下作,而是因為趙匡胤能力不足,只能用這種你我都能想到的負面影響極大的方法。

趙匡胤面對形勢,遠好於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面對的形勢。但是趙匡胤的成就卻遠不如他們。
把李世民放在趙匡胤的條件下,能做的更好;但是把趙匡胤放在李世民的條件下,不但不能當皇帝,反而早就被滅了。

文德武功四方面綜合來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都遠超過趙匡胤。

一個黑胖子,乘人之危欺負後周幼兒弱母篡取強大的後周,冤殺曾救過自己性命的大功臣張瓊……這還善待所有人? 看來在吹趙匡胤的人的眼,奪取了他的全部家產,然後留他一條名,也是善待他了。或者殺了他,給他留個全屍,也是善待他了。

真正了解了情況會知道,趙匡胤面對的形勢好於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等人面對的情況,但是無論從版圖擴張、打仗結果,還是從文(文化、政治)、德(德行)、武(軍事)、功(功勞)更方面綜合,都會發現趙匡胤遠不如他們。

如果只了解一個大概,那麼或許會吹趙匡胤,基本和小學生差不多,吹趙匡胤的人可以去問下小學生,看看是不是絕大多數和吹趙匡胤的人的觀點一致。
(以上後面幾大段是為反駁某些無下限的無腦宋吹,其他人可無視之。)


1,李世民本身起點就高,有絕對優勢地位。趙匡胤那種出身能當皇帝太難。
2,李世民繼承了隋朝留下來的半壁江山,類似於漢朝繼承秦朝。趙匡胤結束了一個徹徹底底沒節操的軍閥混戰時代。
3,拿玄武門事變和陳橋兵變來比,都是軍事政變,真的差了幾百條街。有人血流成河屠戮自己的兄弟,有人並不血刃順利接管異姓江山。
4,漢武和唐宗所對付的匈奴和突厥,只是不成氣候的部落,宋朝(不是趙匡胤自己的年代)所對付的是有正規體質,已經建國的遼、金、蒙古。南宋被蒙古所滅,可是那個年代的蒙古,哪個國家抵擋得住呢?
5,宋朝的文人治國,可以說是唐朝的武人專政帶來的直接結果,趙匡胤看著五代十國軍閥混戰,要做到結束之並確保其不再發生,請問你有什麼高招?
6,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朝代,哪個不是制度問題導致的內部瓦解?只有宋朝是被那個時代強極全地球的蒙古消滅的。
7,幽雲十六州。沒收回來是什麼原因?死的早!他要是再活10年很有機會哦。趙匡胤培養經濟,奉行節儉,給國庫儲備大量資金,準備用錢買回幽雲十六州,如果買不回,就用這些錢壯大軍隊,強奪幽雲十六州。也有人說他的先南後北戰略有問題,這隻能說是一種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的說法,你能確保他用先北後南的戰略就能擺平所有國家,統一天下?那我還可以說,最優解是先南後北,同時期間多注意養生,多活10年。
8,軍事羸弱。先不說客觀因素,你看見趙匡胤的部隊羸弱了?羸弱的部隊能一統天下?趙匡胤的宋朝向誰示過弱?一定要說宋朝皇帝弱,那就去說他的後人好了。
9,趙匡胤篡的不是柴榮的國,是他兒子柴宗訓的!柴榮當時已經死了!不能復生了!不能完成後人幻想中的大業了!柴宗訓要做,首先得等十幾年成年,能不能成器還另說。當時全天下有一個人比趙匡胤更有才能,更適合做後周皇帝嗎?後周是當時最有希望統一全國的,但是柴榮死了,時代需要一個曠世奇才和後周結合統一天下。趙匡胤篡周,可以說是他的野心,也可以說是對天下蒼生的負責,趙匡胤奪權後生活極其自律節儉,不討論私德,從一方面可以看出,奪權對趙匡胤帶來的益處比對天下帶來的益處小多了。而且可以確定的是,7歲的柴宗訓領導下的後周以及天下,絕對不如篡權後的趙匡胤!柴榮生前取得的江山,除了從郭威繼承的外,趙匡胤都立下了汗馬功勞,與其說柴榮給趙匡胤打天下,還不如說趙匡胤給自己打天下。在高平之戰中,柴榮的命是趙匡胤拼了自己命換來的!

宋朝所出現的大多數負面問題是時代背景這種客觀原因導致的,唐朝的割據導致宋朝重文抑武,而恰恰卻碰上了最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其實明朝也一度匡扶華夏,無奈還是輸給了異軍突起的金,明朝就沒有責任了?其實都一樣,只是宋朝做了第一個而已。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便加罪於宋朝及趙匡胤,試想,連趙匡胤統一全國大多數地區的能力,以及統一之後的國力,都對北方邊境沒轍,那柴榮死後還有哪個國家哪個人能做到?說宋朝亡華夏,還不如說宋朝把華夏之亡延後了幾百年。

而宋朝所表現出來的經濟、科技、文化水平,政治清廉度,國家統一度,可以說達到了中國歷史的巔峰(必須和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橫向對比,這也能對比出所謂的「康乾盛世」到底算不算盛世),而宋朝這樣的巔峰卻不是歷史的必然,而是執政者們苦心經營的結果。

回到趙匡胤本人,誰能從他身上挑出來一個缺點?文(文化、政治)德(德行)武(武藝)功(功勞)四樣缺哪樣?

他處理過得事情,哪一個不是最優解或者極度接近最優解?即使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在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這種事中,體現的不只是他的私德,更反映了他的能力,能並不血刃達到自己所有目的,誰還干傷天害理的事?李世民殺害兄弟得權,不是他喜歡血腥味,是因為他只能想到這種你我都能想到的負面影響極大的方法。

把趙匡胤的才能放在李世民的條件下,很有可能做得更好,把李世民放到趙匡胤的條件下,能不能當皇帝都難說。

文德武功四方面綜合來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貌似也只有隋文帝(嚴重被低估)能與之PK了,武還差的遠。。。

一個黑胖子,打架又猛又厲害,又是心機婊,還善待所有人,你還指望他再瘦點白點嗎?

如果只了解一個大概,只從版圖和打仗結果來看歷史,那基本和小學生差不多,題主可以去問下小學生,看看是不是絕大多數人和題主觀點一致。


不僅是歷代史學家,宣揚美化趙匡胤的仁義,更重要的應該是以下幾方面。


1。 文臣治國

從趙匡胤開始,真正開創了文臣治國。

漢、是貴族世家的統治,
唐、雖然開科取士,但仍舊是門閥和藩鎮的統治。

從趙匡胤開始,貴族無法世襲,而平民可以通過科舉,一舉踏入帝國的權力中樞。和當今美國的奧巴馬一樣,一個沒有根底的草民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成為帝國的棟樑,他不需要去革命也不要去反革命,只要尊崇孔孟之道,並通過自己的奮鬥就能夠成功,王侯將相可以是公平競爭出來的。這點過去沒有做到過,後面的朝代也沒有。

而宋一代,的確履行了趙匡胤的誓言,沒有一個文臣因言獲罪而被殺。『君待臣禮,臣效君忠』孔孟的夢想在宋終於實現了。

而文臣尊君的同時,行孔孟之道,倡『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治國理念。國家自此而有了存在的意義。


2。結束混亂
--------------------------------------
5代10國的亂,基本上是將中原大陸搞得禮儀崩潰,道德淪喪。

沒有任何思想可以約束軍隊,武人為了上位,不斷挑戰人類道德的底線。石敬瑭更是將少數民族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發揚到了淋漓盡致。。。文明在這個大陸已經隕落。

趙匡胤是拯救這個黑暗時代的英雄,不管陳橋兵變是否是他本意,不可否認的是他用最仁和最義的方式終結了槍杆子里出政權的時代。

3。最努力的王朝
--------------------------------------
宋,是歷代最努力的王朝,因為宋必須償還前朝種下的苦果和孽債。

唐對藩鎮的縱容,導致了中華人才、技術的外流,以至於出現了文化技術和中華如此接近的遼國。漢朝的時候,漢士兵用精鐵兵器和匈奴作戰,可以輕易擊斷匈奴的武器,然後輕鬆殺死匈奴士兵。然而宋和遼的戰爭中,已經了無武器上的優勢。

唐對異族人口不加控制,結果導致了党項人人口達到足夠獨立的程度。和西夏的拉鋸戰,消耗了大宋的國力,東西兩線作戰導致了女真的入侵。

唐太宗有說,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自古以來,是漢族為貴,少民為賤,只有我可以平等對待。』唐太宗說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是洋洋自得的。但是他並不知道,自己這句愚蠢的話,不僅導致了唐的崩潰,其代價更是需要後代無數生命去償還,甚至直接導致了民族的存亡的危機。

更嚴重的是經過唐和五代十國的亂,中國完全喪失了皇漢意識。唐代和五代十國出現了大量藩夷和沒有民族意識的民眾。而這些鼓吹民族融合至上民眾,在宋遼戰爭中居然完全背棄自己的種族,將國家置於民族之上,效忠於遼國。這也是趙光義在取得戰爭優勢的情況下,無法從遼國奪回燕雲的原因。

宋一代,承擔了唐的種種孽債。


4。最仁德的皇帝
--------------------------------------
陳橋兵變,從歷史上所有證據和邏輯來看,都不是趙匡胤的本意。而從他上位以後,用自己的仁德、智慧和努力,證明了黃袍加身得國不正的他比柴家更有資格來代表整個民族和國家。

宋一代,沒有像唐代那樣醜陋不堪連續的宮廷政變。和玄武門那段鮮血淋淋手足殘殺的恐怖故事相比,陳橋僅僅是承擔起中華責任而已。外戚宦官在宋代也只是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情,實現天子和士大夫共天下,最困難的不過是人性對權力的慾望而已。不僅是趙匡胤而且整個趙家歷代皇帝,他們始終表現出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一種樸質的善良。從5胡亂華以來,人性之善在社會上層就沒有出現過,而這種樸質的善良,也隨著宋的滅亡而永遠消失了。

宋一代,是唯一沒有大規模的國內混亂和以階級鬥爭旗號的互相毆鬥。毫無疑問,其原因是太祖的仁德給其子孫和國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如果帝王無德無能不孝不悌,連老母都不去探望,那麼舉國上下父母失信,兄弟失和也不奇怪了。
如果宰相貪污,一邊玩輿論媒體宣傳自己的貧寒,一邊卻以家族的名義在國外擁有巨額資產,那麼也就不要去查處小官小民的貪污,也不用追問信義是怎麼淪喪了。

不需要專家來做什麼文章,任何一個百姓都懂得,正因為有趙匡胤這樣仁德的皇帝,天下人才會用道德和禮儀來約束自己心中的惡。

5。最後
--------------------------------------
而這個始終用仁和德來對待臣民和天下的皇帝,他的武功卻是有史以來中最高的一個。

文德第一,
勇武第一,

宋太祖還不能和唐太宗齊名么?


@為國背鍋章子厚

謝子厚邀我。

利益相關:老趙(黑)粉,李二路人。


【趙匡胤備受推崇,甚至能與唐太宗並列】這句話里,似乎隱含著題主「唐太宗英明神武,趙匡胤不配與之並列」的價值判斷。

而題主認為宋祖不配與唐宗並列的主要原因是【 宋朝很窩囊 】。

對這個觀點我想稍作反駁的是,趙匡胤統治時期,宋與周邊政權(包括契丹在內)相比並不「窩囊」。宋政權之後的弱勢表現不應直接由趙匡胤負責,正如後期唐政權的弱勢表現也不應直接由李世民負責一樣。

如果非要作「關公戰秦瓊」式的比較,用貞觀之治去碾壓靖康之恥,然後說老趙不如李二遠矣,恐怕是不公的。


包括《沁園春·雪》在內的一些說法將唐宗、宋祖並提,我認為是出於以下原因:第一,唐、宋是前後接續(這種接續包括時間上的和社會制度上的)的朝代,本身具有一定共性,在後世歷史敘述中容易被並提,正如秦漢、明清也經常被並提一樣;第二,李、趙二人分別是這兩個朝代的創業之君(唐高祖表示不服),並都在文治武功上有所成就,所以容易作為明君典範被並提。

這種並列本身,我覺得並不包含高下判斷。當然,認為李高於趙的觀點也許更加主流一些。不過以我之見,不管怎麼說,二人差距也沒大到「蕭某大好男兒,竟和你這種人齊名」的地步。題主如果是為唐太宗憤憤不平,那就大可不必了。

……當然如果實在想不開,那就當「宋祖」是給「漢武」押韻的唄。磕歷史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下面來聊聊老趙的歷史功績吧。

第一是基本實現了除燕雲地區外的全國統一。

(吳越納土、北漢投降等事件雖發生在太宗統治時期,但不能否認太祖朝打下的基礎。)

第二是解決了晚唐五代以來藩鎮割據和禁軍奪權的問題,使趙宋王朝成為我國歷史上持續時間較為長久的政權。

第三是頒布實施了若干相對惠民的政策,從而讓社會生產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思想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劃掉)還有留下了太祖長拳、盤龍棍法等中華武術的寶貴遺產,也是非常重要的。(劃掉)


然後要說老趙的這點功績有什麼過人之處吧……講道理,也看不出什麼過人之處。

我比較贊同上面薛公的回答,即趙匡胤最大的過人之處就在於,雖然他做的事看起來沒啥子過人之處,但這已經是很多人做不到,或者至少做不好的事情。

趙匡胤和他的團(zai)隊(xiang)卻將這些事舉重若輕地做成了。


唐亡以後,傳到宋已經是第六個政權。

但好像只有趙匡胤,在他剛登上皇位不久,就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我需要做什麼才能國祚長久?我怎樣將我的政權和前面那些短命政權區別開來?

【 初,上既誅李筠及重進,一日,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語未畢,上曰:「卿無復言,吾已喻矣。」 】

——《續資治通鑒長編》

趙匡胤起家行伍,在五代亂世從小兵混到皇帝,是「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風氣的既得利益者。他能跳出自己出身的局限,主動「去五代化」,這種眼光是很厲害的。他之前的同行們,由於各種主觀或客觀的原因,沒有或沒來得及這麼做。


更厲害的是,這份「去五代化」的工作,趙匡胤君臣做得不動聲色。

表面上看,趙匡胤和五代君主做的也沒有什麼不同,他依然用節度使之位作為給功臣的回報。只有到太祖統治晚期,我們回頭去看,才會發現節度使的威權已經和他剛登基時大不相同了。

這就是十幾年來今天讓你選點精兵收入禁軍,明天讓你送點財賦歸入府庫,後天派幾個年輕官員幫你管事的結果。

一方面是用絕對的軍事實力鎮壓反面典型(即國初二李叛亂事件),使得其他藩鎮不敢妄動;另一方面是不斷溫水煮青蛙,等後者醒悟過來時大勢已去,不知不覺便換了人間。

看似對五代弊政「一仍其舊」,只是無關緊要的修修補補,但積少成多,最後卻成了完全不同的規模。以至於後來很多趙宋文人自己都不知道這些事是怎麼發生的,只能驚呼太祖之才乃天授。

附一段時人對老趙做法的評價:

【 或言:太祖受命,盡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亂為治。曰: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它法令條目多仍其舊。大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綱,其它節目可因則因,此方是英雄手段。】——《朱子語類》

PS:記得在哪兒看到過,有人將這種行事方式稱為「改良主義的精神」。


處理內政如此,而在對外戰爭上,趙匡胤也非常穩健:

幾乎從不連續用兵,打下一個政權之後馬上休養生息,確保消化了成果後再去打下一個。

很少將希望寄託于軍事冒險和「畢其功於一役」,不在乎面子,該撤就撤。典型事例如放棄死磕太原城。

不憚對敵方使用包括諜戰在內等看起來不夠光明正大的手段,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善於吸取經驗教訓,打後蜀時處理不當激起民變後,就通過將領人選和嚴申軍令等方式,確保在打南唐時不出現同樣的問題。

正因為如此,所以太祖朝的軍事行動不是沒有遭遇過挫折(打北漢無功而返、蜀地長期動亂等都是),但沒有對國力造成傷筋動骨的損害,以至於給他弟留下了很多敗家的資本(等等)。


還有一點我覺得非常妙的是,老趙雖然是職業軍人出身,但他為政卻有點「去軍事化」的意思。

我們看,趙匡胤上位的陳橋兵變,雖然沒達到司馬光等吹的「不妄殺一人」的地步,但也可以說是一場流血較少的「光榮革命」。再來看杯酒釋兵權,趙匡胤沒有對功臣群體喊打喊殺,而是許以高官厚祿,用「贖買」的方式把事情解決了。

對內如此,對外也是一樣。老趙想要收復燕雲,也是說我要先跟契丹人談判,看他們願不願意讓我買回來;如果不行,我再訴諸戰爭手段。對南唐這樣名義上是藩屬的政權,他也是一直在做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努力,想讓李詩人主動納土歸降。(劃掉)儘管最後並沒有成功就是了。(劃掉)

他不是不能打,他的皇位本身就是從屍山血海里殺出來的(沒給老柴賣命到一定程度,也輪不到他來欺負人家孤兒寡母是不是?)。然而只要能用利益交換解決的問題,或者說能用政治經濟手段解決的問題,軍事手段永遠是他最後的考慮。

當然用這個來吹你宋文明就過了,不過我想,趙匡胤大約確乎是個思想上有點「近代性」的人。


最後還是忍不住上一段老趙的黑材料:

【及將北征,京師間喧言:「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富室或挈家逃匿於外州,獨宮中不之知。太祖聞之懼,密以告家人曰:「外間訩訩如此,將若之何?」太祖姊(或雲即魏國長公主)面如鐵色,方在廚,引麵杖逐太祖擊之,曰:「大丈夫臨大事,可否當自決胸懷,乃來家間恐怖婦女何為邪!」太祖默然而出。】——《涑水記聞》

啊,你看他一個大老爺們,在外頂天立地,在家也不窩裡橫。被家暴了打落牙和血吞,化悲憤為追求事業的動力——啥子叫人格魅力,這就叫人格魅力哦。

這樣的好男人不值得大家推崇一下嗎?

……啊大概我的審美確乎清奇。


以上。


周世宗的功勞被世人遺忘得差不多了。。。。。。


趙匡胤一點都不厲害,只是個庸人而已。
因為只有庸人才會不自量力指揮上級打贏戰役解救皇帝;
只有庸人才會傻不愣登帶著幾千人進攻上萬人把手的險關,打下來了還不邀功;
只有庸人才會不明所以按部就班完成上級的人物,挑選士兵組成精銳軍隊;
只有庸人才會不聲不響建功立業,從草根成為禁軍最高統帥;
只有庸人才會別人說啥是啥,別人讓他做皇帝,他就做了皇帝;
只有庸人才不會殺掉前朝皇帝一家,殺了一個反抗自己的將領還會倍感惋惜;
只有庸人才會說出:「我寧可不要江南,也不能濫殺一人!」這樣的傻話;
只有庸人才會想出文治天下,收回禁軍,讓宋朝成為唯一沒有藩鎮諸侯割據動亂的一朝;
只有庸人才會憑藉立一塊石碑的方法約束子孫,也只有庸人的子孫才會世世代代遵從一塊石碑;
只有庸人才會傳位給才能高於自己的弟弟,而不是自己的親兒子。


引用一些資料:
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

宋太祖密鐫一碑,謂之誓碑。平時用銷金黃幔遮蔽,門鑰封閉甚嚴,唯太廟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時,由一名不識字的小黃門跟隨,其餘皆遠立庭中,天子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誦,然後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北宋的各代皇帝「皆踵故事,歲時伏謁,恭讀如儀,不敢泄漏」。
直到靖康之變,金人洗劫之後,人們方得看到此碑。上刻誓詞三行:一為「柴氏(周世宗)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為「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勒石三戒。


反正沒見到有哪個皇帝和老趙一樣。


1,趙宋窩囊不代表趙大窩囊,趙宋窩囊純粹是從趙二開始的傳統,一路傳下來。
2,「別人」看不起趙大那是人家有看不起的資本,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有一個說一個,挑出來對比,還真沒有一個能打的。
3,五代十國,為什麼五代是到宋這就斷了,沒有六代十國?
4,沁園春雪寫的真不賴。


因為大家都忘了柴榮


都是僭主,前者揮霍了府兵制蠻族武德。後者是周世宗排斥沙陀族侍衛親軍的結果,結果被周世宗自己提攜的親信,殿前軍頭子害了江山,可以說是德性與下場匹配。


當趙匡胤還是柴榮的打工仔的時候,軍隊里盛傳「點檢將為天子」的預言傳單,柴榮立即更換了當時的都點檢,而接任都點檢的就是趙匡胤;
柴榮看見身邊長有福耳的人就殺掉,但他身邊唯一倖免的也是趙匡胤。
「此人不過庸人一個,沒有篡權的本事。」

王權之術玩得飛起。


太宗可是關隴軍事貴族出身,八柱國之後,堂堂軍二代,生下來就有爵位!
趙匡胤就是個屌絲啊,沒落武將家庭出身。
起點不一樣,老趙也不差老李多少。


大致生平:屌絲出身,年輕的時候在戰場砍人,砍成了地頭蛇;中年看準機會欺負了孤兒寡母一把,變成了最牛的富一代;接著東一棒槌 西一棒槌砍翻了大多數不服的其他頭頭,統一了大部分中國,後期致力於與外國黑幫干架,奈何有豬隊友石敬瑭神助攻,遺憾而亡。
亮點:和平方式解決了藩鎮割據的殘局,並總結了自己幾十年的砍人技巧--《太祖長拳》I,正式晉陞一代武學宗師。


怎麼那麼多人不喜歡宋太祖,題主問句裡面的「甚至能與唐太宗並列」也太壓低宋太祖了。
大家說來說去無非就是陳橋兵變篡後周,宋朝不能打之類。
關於陳橋兵變,比玄武門之變如何?宋太祖不但不殺柴榮後人還留祖訓要善待;不殺前朝舊臣。改朝換代這麼平和的實屬罕見吧。總比唐太宗光天化日當眾殺死哥哥弟弟要有人性吧。我也很推崇唐太宗,但是就是很不爽很多人非要糾結宋太祖的陳橋兵變。
關於宋朝不能打,宋朝從建朝到宋太祖去世,宋朝一直很兇猛的好吧,荊南後蜀南漢南唐你們以為是哭著求包養才併入宋朝版圖的?後面皇帝不能打,也能算到宋太祖頭上?唐末皇帝能打嗎?難道也算到唐太宗頭上?!提起唐朝大家都覺得牛逼得頭上冒白煙,我也是從小時候就一直以為唐朝興盛了幾百年,後來才發現就只有太宗朝和玄宗前中期,安史之亂後就進入了動蕩,一度很震驚,覺得不可能啊,我們心目中的大唐怎麼可能只風光了這麼短時間?!什麼時候我們評價一個帝王一個王朝,標準只有武功而沒有文治了?政治經濟文化達到中國封建社會最頂峰的就是宋朝啊,清明上河圖的盛世景象在後世眼中就是比不上一堆蠻夷不得已拍的馬屁是吧?
唐宋兩朝我都很喜歡,不一樣的大國氣象,各有各的迷人之處。喜歡的就多看看,但是別貶低別人。對明星我們都知道別捧一個踩一個,對歷史上的偉大帝王反而隨便黑。


看了他一些事迹,深切懷疑他是未來人穿越回去的,思想忒超前。


無知者無罪,以後不要再說和唐太宗並列這樣的話。本朝高皇帝是避尊者諱,才以宋代明。真正的四大從來都是秦皇漢武唐宗明祖!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李世民這個人?
618年唐朝建立後,太子李建成住在東宮,那秦王李世民住在哪裡呢?住在皇城裡面還是在長安城有別的府邸?
如果說李世民篡改了歷史,那麼又怎麼知道他殺死兄弟?
唐太宗吞蝗這件事該怎麼看?有多少作秀的成分?
唐太宗說過哪些名言?

TAG:唐太宗李世民 | 趙匡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