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日本泡沫時代究竟是怎樣的一副光景?到底繁榮到什麼程度?

請具體從科技,經濟,文化輸出方面說明。


我的知乎回答:日本是如何陷入泡沫經濟之中不能自拔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995549/answer/182655251?utm_source=com.miui.notesutm_medium=social

超多圖,超長文預警:

現代提起日本泡沫經濟時代主要原因是對比時下中國社會。二者還是存在些差異化的。但國內介紹這段歷史只有空洞的經濟數據上,全面性回答鳳毛麟角,答主詳細說一下吧,後段主要集中於社會面上,看看泡沫經濟虛假繁榮鼎盛與破滅後日本世相……

如果大家玩過世嘉在2015年所出的PS大作《如龍0》,其實會留有一點印象, 遊戲內容背景就是泡沫時代。遊戲中很多幕與情節都是當時社會問題的反映。比如開場第一章CG動畫中所描述:揮舞著萬元大鈔在東京大阪街頭都打不到計程車,現實中確實這樣。

(泡沫經濟時代,日本的計程車行業也堪稱是主要見證者,打的就跟刷公交卡一樣。生意火爆,只有計程車司機挑乘客,哪輪得到乘客挑三撿四? 雖然都知道日本的計程車收費老貴,但比起那時來簡直就是毛毛雨。東京都內,赤坂到六本木五公里不到距離現在計程車價也就1500到2000円左右。但1989年的起步價是1萬円,完全不按規定價格。別嫌貴,還有個誇張的例子,1988年『週刊文春』8月刊里甚至記載,夜10點,銀座附近區域五分鐘車程有位大型企業的中層幹部竟然砸了100萬円。你覺得多了,其實不多,當時野村證劵給每位社員年平均交通津貼是300~400萬円,中層幹部一年是3200萬円,還有曾經領過1億円的超級傳說。放到今天恐怕就是中國的土豪,BAT三巨頭也不見得如此出手闊綽。)

以上只是一例,現在具體分段講解:

(1)
泡沫的形成——政府的過策:

所謂泡沫時代大抵分為兩個時代,1986年~1992年,是泡沫誕生以及亢進期,1992年~1997年是泡沫幻滅時代。現在日本人講到那段歷史,追究歷史責任第一個想到的是1982~1987年的首相中曾根康弘。中曾根任內大規格的公共投資刺激政策與金融放寬政策被認為是禍根。

1985年9月22日,當時世界五大經濟強國(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的財政大臣,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日本的財相是接中曾根班的竹下登。當時美元匯率過高而造成大量貿易赤字,為此陷入困境的美國與其他四國發表共同聲明,宣布介入匯率市場。此後,四國對美元匯率迅速升值。日元由1美元兌換240円一年不到時間內徐徐上升至120円。

(美國紐約市廣場飯店)

(會談前G5國財相合影:從左往右西德財長施托爾滕貝格、法國財長貝雷戈瓦、美國財長貝克、英國財相羅恩,日本藏相竹下登)

近些年國內沿海出口型企業飽受人民幣升值苦惱,所以匯率升值的惡果也不必多說了。現在說說日本的應對措施。為了彌補升值帶來的企業出口經濟上的損失,第一選擇是擴大內需,當然因為日本是自由市場,擴大內需必然要應付外資的進入。

(每日新聞1985年11月廣場協議後,成田機場外幣兌換處一位入境美國遊客與日本職員表情強烈反差,當時日元對美元是222:1,上個月是239:1,升值驚人。所以當這位美國遊客用美鈔兌換時,一眨眼感覺只兌這麼點日元,一臉驚愕。)

當時世界形勢對日本非常有利。首先是經濟上,1987年10月19日,紐約道瓊斯工業指數開盤從2246.74跌到1738.74點,整整跌了508點,跌幅22.6%,創歷史最高,史稱黑色星期一。同日歐美香港各區域指標股市紛紛大跌。唯一不受羊群效應影響的是日經指數,反而逆勢增長了9.3%,創開盤以來第二,至今歷史第五的高成績。

(1987年7月19日至1988年1月19日道瓊斯工業指數振蕩圖)

日經指數從1986年初的13,113.32円到1989年12月29日到達歷史最高位的38,915.89円,當時的股評家胸有成竹地說,「4萬點開頭,年末5萬點,三年後10萬點都不成問題!」這個說法,看下面的上證指數圖,諸君何曾相似,絕對想罵娘。

日本股市繁榮與美國股市蕭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背後是1970年後半端以日本豐田汽車為首的製造業產品在歐美大獲成功。日貨的橫行,給美國製造產業衝擊最大。1984年美國貿易赤字1233億美金,其中對日赤字最大達368億美金,1985年這個數字擴大到496億,砸日本車成了美帝汽車產業工人常態化發泄。大量工廠倒閉,失業人口增加,導致犯罪率提高,治安不好的社區房價大幅下跌,資本外流向熱錢市場。

另一個超級大國的蘇聯的日子此時更不好過,從1979年起捲入阿富汗戰爭的泥潭中10年之久。1986年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波及周圍15個國家的農畜業,蘇聯政府的公關應對粗暴而無能,又使得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威信墮失,東歐劇變潮開始。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內部經濟重輕工業失衡,官僚主義盛行,民眾生活質量下降,爆發不滿,最後導致蘇聯解體。

冷戰末期兩超級大國的式微,無疑利好的是第三位的國家,這個道理就跟2001年後的911,美國侵略阿富汗後,中國趁機大發展一個道理。戰後日本從50年代後半期發力經過25年高速增長,政府與民間皆財力雄厚,泡沫危機前的1985年根據美聯儲預估當時日本政府的財政積蓄與外匯儲備兩項合計有545億美元,為世界第一。1986年7月日本大藏省向國會締交報告,宣布成為世界第一大債權國。當時日本對外凈資產為1298億美元,而美國對外債務卻有1114億美元。1985年美國金融雜誌《American banker》評選當年世界世界銀行儲蓄榜上,日本銀行有7家進入了前十位。第一至第四全部被日本銀行(勸業 富士 住友 三菱)霸佔,日本全國銀行儲備額超過100兆円,底氣十足。

為了擴大內需,刺激消費資金充裕的日本政府開始了公共事業大投資。1986年9月19日經濟對策閣僚會議上了通過了總額為3兆6320億的「特別綜合經濟對策」,其中2.8兆全部用於大型公共建築設施道路興建上。此後連年增加預算,整個80年代日本公共事業投資合計為291兆3,439億円。90年代變為460兆2,869億円,翻了1.6倍。1992年日本公共事業投資佔GDP的6.4%,約為英國的3倍,美國的3.8倍。公共事業投資費用膨脹一直是日本財政赤字主要原因,至今仍然困擾著日本政府。

1985~1986年開始的公共事業大投資主要為三類:①公路橋樑,②港灣地域開發,③旅遊度假國民福祉設施。現在看有些投資是純粹浪費,但有些投資在如今看來,也是相當值得的。

首先是公路橋樑。

(1972年開始起工1987年竣工,縱貫七縣的東北大動脈,日本最長高速公路的東北高速全線679.5公里通車,如果沒有1986年追加預算,可能要拖到1989~1990年度。青森到東京8個小時成為可能,過往青森到東京,只能坐普通列車先到岩手盛岡,然後轉乘東北新幹線到東京,一般要1天多。這條公路意義不言而喻。)

(1988年3月13日,本州青森縣和北海道函館地區之間津輕海峽之下的青函隨道通車,全長53.9公里,計劃投資6890億円,實際支出9126億円。因為鐵道建設的龐大開支,國鐵累年虧損,中曾村政府於1986年開始國鐵分割民營化,連年拖遲的青函隨道被劃管JR北海道,一度差點開不了工,謠言後來是初代社長大森義弘領著隨道專務與高工跑去跪在當時運輸大臣三塚博家門口,方才取得765円億追加投資。在離海面135米以下,本州青森縣中小國站32.5公里處有個名叫龍飛海底的車站,這個站台現在是不下車的,除非緊急情況。但每趟都會停留3分鐘並報站,名字的起源因為本州最北端岬角叫龍飛崎,這裡也建有全工程34名殉職者慰靈碑。)

(1988~1999年連接四國與本州的三條跨海大橋線[瀨戶 明石海峽 今治尾道] 相繼竣工通車,五座大橋總工期歷時21年,花費4兆日円。本四大橋事業耗資過大,小泉內閣執政後把其又剝離出去,減少政府開支。但以1988年4月10瀨戶大橋通車為象徵,算上1973年貫通的九州至本州關門大橋,本州、九州、四國、北海道日本四大區域陸上交通從此被徹底聯通,無論從軍事還是民用意義均十分重大。)


下面就是有點浪費的工程:

(1989年開工,1997年竣工的全長15.1公里東京灣橫斷高速道路,設想是從東京灣神奈川縣川崎,直接連接房總半島一端的木更津。主體是由木更津一側4.7公里桁橋與川崎側9.5公裏海底隧道組成,建成以後原來千葉以南到東京需要90分鐘減至半小時內,同時也緩解首都圈公路壓力,形成京濱房總兩地聯動性,每年至少為沿線3縣1都帶來5兆円經濟附加產值。這條公路原定計劃資金1.15兆円,實際花費1.44兆円。因為建設前期屬於日本泡沫經濟鼎盛之時,該公路海底隧道用上當時日本最先端的土木技術,建造兩座換氣塔用於通風。建設後原定每日可通行各類車輛3.3萬車次,償還貸款期為30年。但夢想雖然美好,現實是殘酷的。竣工前一年,公告通行費普通車輛是4900円,但時代己經不是泡沫虛幻時代,日本老百姓手裡沒錢。京葉高速收費不過1200円,4900円可以來回跑兩趟,中間還可以買瓶礦泉水。JR京葉線更方便只要740円。所以公告一出,遭到社會媒體非難。當時交通大臣龜井靜香跑出來站台,說大家放心5年後必定降到4000円,被人扔了雞蛋。開通後普通車收費降為4000円,搭載ETC 3320円,但即便這樣現在日均通行輛只有1.1萬輛,絕大多數還是半夜凌晨段,節假日的ETC 800円大優惠時段, 從通車至今一直虧損,更不可能帶來5兆円附加值。現在償還期限已經升為50年,在這條路白天開車基本可以「無人駕駛」,被千葉人稱為無用的長物。)

②港灣開發;

80年代初以美國為首沿海大都會洛杉磯、紐約、舊金山把舊有的港灣閑置倉庫地區改造為觀光旅遊經貿新興區為象徵,日本也很快在神戶、東京、千葉、大阪、橫濱、福岡等地進行港灣區的開發大建設。

(1987年開工,神戶人工島港島第二期開發現場與2011年從神戶市章山遠眺攝影圖。二期佔地390公傾,2010年完全竣工。原定是神戶醫疔產業都市區,建設大型醫院與養老福祉機構25家,吸引日本乃止亞太區域中堅富裕階層。但生不逢時,1995年阪神大地震,1996年資金不足,工程被廢止了兩年半,計劃中19個醫療機構因負債纍纍,經營不善撤出,改為居民小區與貿易屯貨港囗,但聽說最近中國南方某醫療大企要投資介入,道理嘛,你懂的!)

(千葉縣千葉市與習志野交接處,靠近成田機場 面向東京灣的千葉幕張新都心,佔地552公頃。該開發實際1967年便計劃,1980年運土填島公程完畢,開始進入發展快速期。1989年隨著標誌性的幕張國際會展中心開業,當時千葉縣知事沼田武喊出了10年內超過橫濱,15年後成為新東京的的豪言壯語。縣企化廳打出「職住學遊」四位一體未來國際化大都市模板。口號熟不熟悉,有沒有不過不要以為他們吹牛,當時東京地價太貴,有不少大企業為了海外與新事業部門發展都紛紛與千縣政府簽訂搬遷入駐備忘錄或協議。如索尼、日本航空、三得利、夏普10餘家。但泡沫一破,通通不認賬了。他們一走,三井為首不動產公司立即停止開發計劃。截止2016年1月還有116.2公頃地域被閑置,計劃常住人口2萬6,就業人口15萬。實際常住人口1萬人不到,就業人口5萬多。而某些地方現在只能屈就,改為小賣店,連鎖超市,雜貨鋪。至於那位縣知事沼田先生自知愧對千葉人民,2001年宣布退休不再競選,2011年去世。不過也不是他的錯,2000年他一年跑了十四個國家27個城市,172家海外企業作推介會,還能責怪他?
截止2015年,幕張新都心開發事業帶來的地方專項県債是31.96億円,這個債務預計還需要6到7年消化。不過「好消息」是現在他們千葉人攀上了上海綠地集團,先期投資100億円。)

除了這些比較失敗,當然也有成功的。主要是傳統經濟地區強勢,比如東京的佃島,天王洲,台場,橫浜市未來港,大阪的天保山。

(東京佃島)

(橫濱未來港)

(大阪天保山)

③觀光業發展的名所與旅遊度假村:

1987年5月日本政府出台了一部『総合保養地域整備法』,旨在鼓勵地方政府興建國民福祉的度假療養設施。最初設想是全國36縣至少一縣一所觀光酒店,一座療養設施,總投資計劃25兆円,全部參照歐美風格式樣,希翼帶動日本第三產業大飛躍,如上圖所示。為了能夠讓這個計劃實現,日本出台、修正多部法律,比如為了保證度假村的充分利用與客流量,勞動基準法規定企事單位用工不得少於每人10天帶薪休假改為20天。土地整備法案中農林用地轉換審批由農林省許可權下放至縣廳,銀行優先貸款以及前3年免息還貸方案。在這樣的優渥條件下,各縣市紛紛上馬大大小小新項目,1991年總務省會計局統計全國41道府共計有9000個己建成或正在施設,計劃中項目,占國土農林面積19.2%,總計劃金額高騰至365兆円,近乎到了瘋狂的境地。這個計劃帶來了不僅是生態環境問題,更為嚴重助長了土地投機行為。當然對於中國遊客來說彼禍我福,現在去日本各地旅遊,住的高級旅遊酒店大多數都是日本泡沫時代的遺產,建得相當漂亮,有的現在成的我國國資境外資產。下面就介紹三處度假村,真心浪費。

(1):北海道勇払郡占冠村旅遊度假村

(1984年由北海道官廳提案,四家民間會社開發,1987~1989年建成四座30層高以上,總容納1萬5千人的大型旅館。是當時日本唯一在山嶽地帶建成的大型旅店,該酒店特色便是天台觀雲海。整個度假村總投資2000億円,佔地6000公頃。但其最鼎盛時期客流量不過1萬1千人次,要知道該郡總人口不過2萬3,村人口1300餘。1993年經營困難,負債142億,轉手給北海道拓殖銀行,但1998年該銀行也宣布破產,幾經轉手,2015年該度假村歸上海復星集團豫園旅遊商城股份公司所有,買斷金額為183億円,委託日本星野酒店集團管理。)

(2)
九州宮崎縣宮崎市日南海濱度假中心

(九州東南端的宮崎縣算日本幾個倒數經濟發展的「窮縣」,為了追趕時代潮流,1988年該縣上馬立項了九州地區最大的度假避暑中心,總投資2157億円,建成擁有世界最大的室內沙灘與海水浴場,能模擬夏威夷的開閉式模擬採光系統。初年度入場者目標250萬人次,實際最高峰也只一半。但建造時候就有人提出質問,我們這兒出去3公里不到便是大海,為什麼非得搞室內游泳池?這不是胡鬧嘛?然後截至2001年負債總額3260億円,每年200億赤字,2001年賣給了美國公司,2009年美國公司又甩手給了宮崎縣廳,現在成了宮崎人心痛,據說宮崎縣觀光科從去年開始在中國各地廣泛遊說,誠招接盤俠!)

(3)千葉縣船橋市室內滑雪場。

(1989年建造,1993年開業,總工費400億的船橋SSAWS室內滑雪場,【SSAWS】取英文"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in Snow",漢語就是一年四季都在冰雪世界的意思。建成後成為世界最大的室內滑雪場。和上面宮崎的例子一正一反,一個是畫蛇添足,這個是無中生有。構思層都是心血來潮的奇葩。當時日本流行滑雪熱,最有錢的當屬東京人,但新瀉,岩手,青森太遠,來回不方便。不如我們千葉造一個,就在旁邊地利人和。有人問,我們這沒雪沒山啊?真是笨蛋,沒雪不會造一個室內嘛?

於是項目立馬。開業後門票是7千円,前三年客流量是100萬人次勉強保本。但1996年泡沫崩壞後,就情況不妙了。首先客流量降到了70萬人次,門票也降到了1400~2000円區間,來的大部分還是中高校的青少年,半價、優惠卡、打折券不說,這些小鬼還TM盡挑最熱的時候來滑雪。滑雪場一天空調與製冰機電費就要3400萬円,門票收入才1300萬円,不虧本才怪。每年赤字約20億円,因為該設施不能另作他途開發利用,鋼結構複雜解體都要18億円經費,所以連買家都沒有,於是該滑雪場到2003年9月不得不正式拆除。該地拆除後變成了宜家商場)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的就稍微列一下圖:

(長崎的荷蘭風情村,開業1983年、閉園2001年,建造資金389億円,倒閉後債務39.5億円)

(北海道帶廣市的Gluck王國,取自德語幸福之意,意為築造格林童話般的樂園。1989年開業,2003年破產。債務23.8億円)

(左圖為三重縣誌摩市的西班牙風情村,1994年開業,1999年關門,右圖是香川縣丸亀市REOMA WORLD 公園,1991年開業,2000年倒閉)

(新瀉縣柏崎市土耳其文化村,96年開園,2001年閉園,該縣同時期還有1個俄羅斯文化村,瑞典文化村。)

以上是日本政府公共投資過熱現象一環,但不要以為他們的眼光只停留在日本中。1988年日本政府在當年日韓FTA交流大會上野心勃勃提出建立環黃海經濟圈,並承諾每年不少於15億美元對中對韓城市投資,次年為了吸引日資投入,開發沿海城市。姚依林副總理訪日,科學技術部與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成為官定合作機構,曾經有計劃讓鹿島建設,三井地產出資在中國大連,青島,天津,上海,開設「遊樂地」與「度假村」,但後來這個計劃因為1989年夏的一系列事件告吹……

②地價是如何推高的:

左圖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面積約為41萬平方公里,右圖是東京都心部日本皇居,面積為3.4平方公里。這兩者有什麼關係呢!因為日本泡沫時代的一句不動產界的流說:如果天皇肯賣皇居,我們可以拿整個加州跟他換。皇居肯定是非賣品,美國人也不可能拿加州賣給日本不動產商人,這句當然是玩笑話。同時期還有東京都23區的全部土地可以買下整個美利堅合眾國(後面會說道)。但從這些狂悖之言中也可以看到泡沫時代日本房地產投機的瘋狂。日本當時不動產價格有多高,看下面幾張圖:

1989年東京銀座5丁目鳩居堂前,當時國土交通廳公布的當年土地公示價格1平米1億1千萬円,摺合97萬美元,這也是當年獲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全球最高地價,1991年最高時為1億2千萬円,從1986年開始此地一直蟬聯日本地王30年,現今價格4000萬円,跌了差不多有2/3。下面再看看,泡沫期日本全國平均地價的變化:

從1983年開始日本全國總平均地價從11萬漲到了最高峰1991年的59萬,整整翻了5.36倍。1986年廣場協議後次年是個重大轉折點,1985~1986年全國土地價格近乎翻了一番。2015年日本全國平均地價是14.99萬円,可以對比一下。再下面是東京的歷史地價,2015年是84.15萬円,摺合人民幣5.25萬,仍然要比中國上海貴。

推高房價的因素當然有很多,投機肯定是主因,但為什麼會產生投機行為的土壤,這是最值得深思的。

廣場協議後,大家都知道日元兌換美元升值了一半,出口企業利潤受到下降,僅1986年一年日本企業在因日元升值問題上便損失了8兆円。為了幫助企業走出困境,日銀採取了降低企業貸款低率,放寬企業貸款融資條件辦法,由過去連續8年的5%以上一下子減低為2.5%。以此希翼減輕企業債務。


一般而言這種做法在通常都會產生利好結果。但這次的問題有點複雜,雖然貸款優惠了,企業融資壓力減輕,但因為對歐美海外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國內高工資,都不肯在國內加大設備投資,何況日元升值進口原料成本便宜了不少,很多企業為了省錢省事,就更不再尋求產業鏈式發展。大企業開始把目光轉向勞動力廉價的以中國為首的東亞發展中國家,為了避免與這些國家交易摩擦,通常選擇當地生產及設備投資。而中小企業則沒有那個能力,把精力放在出囗轉內銷。這樣雖然看似企業仍然維持景氣面,但實質日本產業空洞化。比起這個更嚴重的是貸款利率阧降了一倍,過快過急過松又不及時做調整,企業手上流動資金增多,形成了過剩的局面。據三井住友信託銀行經濟研究課1999年報告,1986~1988三年內,日本銀行業一共向日本民間企業提供融資67.5兆円,由貸款利率下降產生企業過剩資本高達20兆日円,這麼大一筆資金在社會上流動,肯定是要出問題的。不久隨著1987年中曾根政府公共事業建設大規劃公布,建築地產業大利好形勢下,這些企業為追求利潤,肯定把這部分錢投到房地產上,推勢助長了地價也成自然。

另一方面,銀行給企業貸款利息減低,勢必也要降低付給民眾的存款利率,減輕自身壓力。同時降低存款利率也被認為拉動內需,刺激消費的不二法寶,實際也不見得,至少在中國銀行錢轉入各種理財產品中,後面就不說了……1986年「公定步合」同時,日銀把1.75%的活期存款利率降為0.26%,利息降低,一些日本老百姓看到不動產翻倍增長,怎麼可能忍住,也把畢生儲蓄壓寶了上去。同時因為外匯套利關係,國外熱錢也拚命湧向了日本的房產與股票市場。

(1965~2013年日本銀行普通貸款利率,活期存款利率變化圖,可以看到1991年開始貸存兩種利率開始突然上升,這是日本政府認識到資本過剩性的重大問題,大藏省與日銀的官僚菁英認為此時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但結果是木己成舟,悔之晚矣。)

很多人肯定要問泡沫時代房地產投機問題有多嚴重瘋狂,日本1988年末全國公示土地總價是1842兆円,美國的地價總額為403兆円,換句話說,一個日本列島可以買下4個美國不止,而東京23區總地價是411兆円,所以才會說一個東京絕對可以把美國買下笑話。泡沫有多嚴重呢? 1989年日本地價攀升至2137兆円、1998年末最低時候是1388兆円,749兆日円的泡沫值,相當於1989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2倍。

(70年代初8%高存款利率時代與泡沫經濟時代土地投機收益比較圖,兩者獲利比較,看了這便一目了然。)

當然數字是空洞的,最震撼的社會實情。中國炒房最高峰只聽過夫妻離婚,父子對狀公堂,但從沒聽說過為此殺人惡性案件,日本就有一件:

1989年11月東京杉並區發生了一起命案,一位叫岡下香的42歲中年人,殺死了一位居住在東京杉並區的82歲名叫遠藤的孤寡老太。事情起因很簡單,這位老太和子女別居,最重要有一幢公寓,市值4億円。岡下香假意交往,並打聽到這位老太長女何子身體不好長期住院,於是找到以前做保險認識的一個叫清水芳三同事,和何子交往並結婚,婚後不久,兩人欺騙母女二人,把名下公寓財產改為何子名下,並偽造一份房產契約書把公寓以2.8億円成功賣出。事發後三人(還有1人是岡下香的情人,本案從犯)本想捲款逃跑,但被遠藤發現,岡下香便一不做二不休絞死了老太,逃跑途中又黑吃黑,把清水芳三射殺。岡下香與情人輾轉日本各地潛逃,於1995年在茨城縣被捕,2005年岡下香被執行死刑。


這件事背景無疑是東京地區房價炒高過於誇張,1990年在東京買一戶60平米小戶都要5千萬円以上,基本上按當時4百萬円工資標準,這要不吃不喝乾15年,這讓很多懷泡上京夢的日本年輕人忘而卻步,甚至很多日本國民認為東京人不勞而獲,在吸地方上血汗錢,批評政府哄抬地價。

上圖為東京港區附近汐留CBD,這片建築群現在雲集日本電視台,電通本社,住友地產日等本頂尖企業。北邊3公里不到就是銀座。但上世紀80年代前半葉,這裡是日本國鐵會社汐留貨物轉運場。87年國鐵民營化時,這塊地總市價是2.1兆円。而日本國鐵負債37兆円。這塊地歸日本政府所有,按正常想法肯定變現還債。但當時日本政府想賣卻不敢賣,因為這麼高價格出賣,國民又得罵政府哄抬地價,賤賣吧又不捨得。這樣一直拖到1997年方才以3723億円 賣出,僅為泡沫期1/7。

(88年東京都港區青山南骨董通一座民宅,立牌上寫 「此土地家屋絕對不賣,結局是1991年該地變為小商住兩用樓,推測轉賣價格1.6億円。96年時這座樓變賣,價格只要730萬円,跌了22倍)

========================================================

②虛幻的泡沫世相:

接下來社會世相才是重點。

(1)「戀愛資本主義」的泡沫時代

看過日劇人都會知道日劇中常見的一個名詞「合コン」「聯誼」, 聯誼指比相親低一層的男女戀愛見面會。「合コン」全稱為「合同コンパ」此「合同」並非漢語「契約」之意,乃「合歡同樂」之意,言簡意賅就是聯歡會。

現代意義層面的聯誼的誕生大約是1970年代初,日本大學的思想學運運動終結,取而代之是這些大學生由學校步入會社,同時女子大學生增速,以大學同鄉會,同學聯歡會,同社校友歡迎會等等性質進行接觸, 剛開始並不完全是以戀愛目的,但到了80年代基本形成戀情約會的共識,這背後是日本消費文化和城市青年文化的融合。


和現在1對1或者男女等量的聯誼不同,80年代1個女生同時與複數男生聯誼用日本熟語來說就是「日常茶飯事」。第一是人口出生率變化,二戰日本大量青年男丁死亡,所以戰後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鼓勵生男,日本男性出生比率持續伸高,1966年達到最高峰的107:100,70年代後半段女性出生率抬上。這樣等到這些60~66年齡段男生女生20歲成人後,就必定出現了一個現象,適婚男女比例失衡,男多女少嘛,這樣女生在戀愛婚姻中可選擇性就大很多。另一方面泡沫經濟時代,女性就職比例也高升,工資待遇也不錯,初入職的女職員獎金拿個5O到1百萬円很正常,對於擇偶條件向三高看齊,男生必須年薪1千萬起底也不足為奇。泡沫時期年青女性被青年男性視為女王,同時也是「日本大嘴巴」三得利社長佐治敬三露骨名言:「這可是女大學生身價最高的時代啊!」。

從那時開始複數男交際女性會把男生分為四種,分別都有流行代名詞,這種現象在如今日本 韓國 中國當然也存在(女生不喜勿怪):

「アッシー男」(跑腿男 就是需要你跑腿的時候車夫。那個時代有些女生出門是絕對不坐地鐵和公交的,1990年『週刊寶石』報道都內女大學生每30名中有車夫的達28名。)

「メッシー君」(付帳君 女生外出吃飯時一定會想到你,據說某雜誌公然宣稱女性外出不用帶錢包,這道理你懂的。)

「貢ぐ君」(上貢男 時常送禮品給女孩,女孩會給些甜頭,但不要過多指望)

「本命」(這個還需要解釋吧?)

泡沫時代男生追女孩首要因素除了帥就是錢,因為錢到底是變為金錢的奴隸還是女朋友奴隸誰也不知道? 日本雜誌『週刊女性』1987年末刊登當時社會上票選女孩子最期待男朋友聖誕禮物排行榜,蒂凡尼的心型鑽墜,卡地亞的三連環戒指(最好要金的),東京赤坂王子酒店法國料理高居榜首,結果是成為泡沫期戀愛男生定式化聖誕禮物。一個平安夜下來基本40萬日円就沒了。

當時社會上男生還流行所謂「泡妞五神器」俗說:名車,花束,貴金屬,高級餐廳,高級酒店。身懷五器,一定能百勝不敗。當時請女孩吃一頓正餐不能少於5萬円,20萬屬於正常消費。小禮品不能低於1萬円,2~4萬円最宜,一個月三場演唱會,一周一場電影屬於常態化。這種奢侈消費,《電波男》作者本田透諷刺為「戀愛資本主義」。他說的可能有些誇張,但當時雜誌上到處都是介紹如何通過買物博得女朋友歡心,特別是聖誕節,就知道此言非虛。

(想過平安夜,這些是永遠不會過時的禮品)

(近期, X"mas 聖誕節期間禮品基本指南)

這種戀愛上升到婚姻消費更驚人, 當時稱為「ハデ婚」,即豪奢婚。婚禮一定要在超一流酒店進行,蜜月旅行去歐美是必須的,婚房也要洋派建築,和式的不要。不說房子,光說婚禮一場上千萬円是尋常不過。不過蜜月歸來鬧離婚的也很多, 即「成田離婚」,意思下了成田機場,立馬辦離婚。到頭來婚姻還是看性格。不過就算蜜月安穩了,不代表後面日子平安,習慣獨身享樂男女不希望要孩子,於是DINKS大流行,即英語Double Incom No Kids,這樣結果是有錢時不想生,沒錢時不敢生,日本少子化開始。

(2):泡沫下日本大學畢業生就職風景:

上圖是日本招聘界巨頭Recruit 會社下屬研究所發布的1991~2017年日本大學畢業生錄取倍率推移表。日語名叫「大卒求人倍率」,正式中文名應該叫「次年來春日本各會社機構大學畢業生內定錄取倍率表」,名字很長,聽得也很繞,為什麼叫次年來春,而不是本年呢? 圖表裡有2017年,可今年才2016年啊! 其實解釋起來你就聽懂了:

中國的大學生出來找工作大致是大四上半學期,日本則比中國早半年多。一般大三的12月份開始就必須開始找工作,隔年大四開學後3,4月近八成的學生會拿到企業的內定錄取書,到明年3月大四畢業的時候,正式進入會社工作。所以叫次年來春。這種提前錄取未畢業學生除了內定這個官定叫法,民間更多會叫「青田刈り」和「青田買い」,即切割或買下還未成熟的稻田。二者也略有格差,前者指切收勞動力,後者指買斷人才。但這兩個名詞在如今差不多絕跡了。


圖表中2017年的「內定錄取倍率」其是也就是2016年內定數據,以此類推。從1987年開始,每年的4月下旬都會定期向社會公布調查報告,屬於日本的權威數據,當然日本官方也有數據調查,比如日本厚生勞動省每隔2個月會發布「民間會社有效求人率」,這個範圍更廣,但大學畢業生就業專項數據不做。用第三方機構的「大卒求人倍率」這個數據,除了可一窺全國就業形勢,也能對當年經濟發展晴雨變化側面了解。

一般來說這個數值高於2.0被視為經濟景氣,1.8以上當年可被認為經濟好況,1.3以下則被評價經濟不振。2017年這個數值是1.74,基本跟去年1.73持平,但今年54.4%用人單位表示錄用未充足,所以實際接下來半年還會有畢業生內定,總得看來就業形勢良好,而近三年用人需求最為強勁的是流通業,即百貨販賣業,今年達到了6·98倍,直逼泡沫時代1991年的7.67倍。安倍的「1億總活躍社會」計劃有沒有用尚且不敢定論,但500多萬赴日中國遊客肯定幫他大忙了,這是毋庸置疑的……

1987~1990年求人倍率分別是2.34倍,2.48倍,2·68倍,2.77倍。1991年最高為2.86倍。2000年最低僅為0.99倍。企業用人需求量減少,也會帶來社會問題,無業閑散人員犯罪率上升,還有就是自殺潮。

上圖是2011年就職失敗應屆畢業生自殺者統計。

近幾年來說就職戰線還不能太樂觀,特別是用人單位大量使用派遣員工和外國籍勞動者,擠壓了不少應屆大學生就職空間。所以如今的日本大學生提起「就職」便頭疼不己,對泡沫繁榮期就職工作父母羨慕不己,彷彿那個時代笨蛋都能找到好工作……

(30社面試全滅的日本大學生,據說是青山學院的)

(上面別哭,2012年日劇青蛙公主大島優子飾演53連敗女子大學生)

實際上這個說法也有點以偏概全。現在的留學生都覺得日本大學入試對比國內簡單得不行。但其實這也並不全對。2000年以後是這樣,2000年以前可不是這樣。2000年小泉純一郎執政,為了解決當時少子化帶來的大學入學志願生逐年銳減的教育問題,開始放寬考試門檻,增加短期大學,日本逐步走向大學全入時代,這部分人現在也被稱為寬鬆世代。這是很多中國留學生會覺得易考的重要原因。

(『每日新聞』2016年3月1日大阪國際會展中心正在聚精會神聽講筆記的某企業說明會的大學生。)

寬鬆世代的父母輩卻不一樣,戰後的昭和日本人口增速較快,但為了保質,各大學招生名額卻長年保持不動,這樣到了80年代初,應考生越來越多,各大學入學考試不得不竟爭激烈化,即所謂的受驗戰爭期。換句話說即便在泡沫時代經歷就職暖春的父母一輩,他們在高中付出努力也是相當辛勞的,再者說享受到就職暖春那一代日本人,也就是1965~1969年出生的人群。剛好21、22歲大學畢業他們撞上了泡沫鼎盛期,70年後生的就沒那麼幸運了,1993年就職冰河期開始,好日子都沒享受,苦日子便來了……

下面就正式說說泡沫時期的日本大學生求職風景。先么總得說明為什麼那時大學畢業生緊俏?

(『每日新聞』1989年10月1日,三井物產公司就職內定式上歡顏的女大學生。)

泡沫時代日本,各行各業都呈現一片繁榮景象,消費越多,越能刺激生產,這個道理在勞動力市場最為通用。招工難,用工荒的現象首先出現在建築行業。我們都知道建築行業也是屬於密集勞動性產業之一,而當時國家鼓勵大規模公共投資,各地方自身不斷興建度假村旅遊酒店,商業中心,更別提當時如火如荼的房產開發。1988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日本全國土木建築行業從業總人數是97.5萬,但尚有350萬用工缺口。但要知道當時日本全國高中、中專、大學畢業生一共才188萬,怎麼填補得了! 其次是300人未滿的中小企業,大公司尚且缺人,小公司大學生又怎麼會看得上眼? 而製造業則反應快,開始把密集產業挪往人力資源極度豐富廉價的中國大陸。

(2001年就職冰河期的求人廣告雜誌與泡沫期厚度相比)

1991年總務省統計局資料當年因人手不足破產的企業有252家,用工未足而瀕臨閉門或歇業的企業4268家,這種倒閉叫「人手不足倒産」。這種現象對企業不利,但對當時畢業生自然是好消息。現在曰本大學畢業生平均投檔20~30家,還不一定能夠錄取,泡沫時代則是每人平均5~10份內定。當時把就業形勢習慣形容成股票買賣市場,以前是企業佔上風的買方市場,泡沫時代則是大學畢業生賣方市場,甚至是超賣方市場:「超売り手市場」,再借用三得利社長佐治敬三的抱怨:「如今這時代男人可不僅只對女人腳踏兩隻船喔!」

佐治敬三這話不是沒有道理,當時別說中小企業,即便大企業間招聘競爭也很激烈,無計不用,無招不使。這種招聘競爭當時被戲稱為「人盜合戰」「人り盜合戦」。給每位應聘面試者報銷來回車馬費這是必須的,一般都是5到1萬円,而不會像現在小氣巴拉的2千,讓你擠地鐵。如果企業連這都做不到,肯定會被學生無情的拋棄掉,回去的時候給每人還要順點會社相關小禮品。第一輪面試,人事考官會迫不及待問「過幾天的會社參觀說明會還能過來吧?」這就基本暗示你通過初選。初選考官不會多為難你,曾經有報道,爛醉如泥,遲到1個小時,穿私服的學生都能通過,放在今天肯定不可思議。


會社參觀說明會要來,肯定好吃好喝供著,而且是中夜雙餐,高檔餐廳。當進行到最終面試環節,基本也就屬於錄取內定者,那麼會社會不留餘地地爭取,出手更大方,基本是10萬円現金禮札,40萬円的購物券或福袋。如果是重點看上人才,即所謂「本社未來不可或缺的人才」,阿瑪尼、勞力士,300萬円以上進口車,父母家族外國旅行,甚至提供免費的高檔公寓都不是不可能,如果出身農村者,甚至給內定者老家送牛送馬都有。即便你簽下就職誓約書,不是合同,因為規定合同必須是取得大學畢業證書才能簽的,也還不是進保險箱。因為中途有近一年時間,鬼知道你會變不變卦,或者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所以每逢臨近暑假,會社會以研修學習名義邀請你旅行,臨末電話里還會特意囑咐一聲:「請大家儘管放心,研修的事我們會安排的,千萬不要帶錢喔!
」最後七個字一般會說三遍,很重要。

因為這種研修學習其實就是隔離限制內定者與外部聯繫,防止同行挖牆腳。當時叫拘束旅行,所以你不帶錢,孤身在外就基本上給他控制住了。當然會社也是下大血本的,天天大魚大肉伺候,又不用幹活,除了玩還是玩,部長、社長還天天給你鞠躬,甚至給你安排特殊服務,臨走又是大送特送,這種拘束天上人間哪裡有?有什麼不好啊!當時這麼說的:

官立四雄游美國(東大,京大,阪大,築大) 早慶上理去沖繩,普通大生到伊豆。這種招聘手段在當時出現了一個流行詞叫「接侍三昧」,用中國話理解就是「吃好喝好玩好收好。」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不少盤外招。比如利用同學,校友的關係。舉個例子,當時很多大學生會收到高中,大學已經工作前輩,甚至學校社團部友,邀請你去山吃海喝懷石料理。當你吃到一半,這時會忽然冒出一位嘻嘻哈哈的中年人也不客氣地入座,掏出一張某會社人事擔當的名片,但他不會主動談任何工作上事,影響你吃飯的心情,只跟你海吹山侃,但第二天他會和你電話聯絡委婉提起你的就職情況,接下來你也懂得。

當時新聞里還有這樣的「好事頻傳」:

東京某會社人事擔當從財務拿了5萬円的內定招待費跑去請客學生,回來向部長邀功,說我今天只花了4萬円便搞定這些學生了。部長聽完不是大讚而是勃然大怒,「你個笨蛋,工作不行也就算了,連經費都不知道怎麼花嘛?」然後親自一一撥打聯絡學生,說招待不周,夜裡去六本木高級壽司店再緊急禮賠一頓。

另外當時的證券,保險,不動產業,大型商社對學生的風俗接待是常態化,風俗店的小姐們見了這些大學生客人,哪會像現在愛理不理,把他們當財神爺供起來。這些大學生也不假客套,人還沒踏入社會,這個行當倒是比前輩還精研。

還有的會社甚至連搬家費,和大學學費都能幫你先交了,特別是都內企業向各地方大學招聘時,基本都打出了行李託運,住宿,搬家一條龍免費服務廣告,全部不用你操心。大企業為學生還提供不遜於高檔飯店的公司宿舍,溫泉,桑拿,健身房一應俱全。

(與東京都接壤的神奈川縣川崎市宮前區日商岩井的社員寮的溫水泳池。日商岩井在2004年更名,即現在日本六大綜合商社雙日。)

除了同學關係,師生關係當然也可以利用,每年進入12月後會社的人事擔當會頻繁到大學教授辦公室跑路,這個送,那個請,其實本意大家都心知肚明,東京某國立名門的教授一個月曾經受禮了三台1000萬円的進口轎車。當然會社的贈送很有「技巧」,一般會掛上會社的顧問獎金福利名目,或者舉辦謝師宴之際以入社新職員個人名義贈送,既讓教授倍有面子,而且鑽了大學管理漏洞。現在的中國在中專技校這種情況也很頻發。

父母關係當然也不例外,再舉個例子,金融專業的國立大學生D君的父親在都內某A建築會社上班,A會社社長會努力說服D君父親,讓他孩子去與本會社有業務往來的K銀行應聘,並許諾給D君父親獎金及職位升遷。如果D君父親拒絕,雖然不會解僱,但肯定會冷落好一陣子。如果成功,作為回報,銀行在對A社的貸款上會放寬不少。即便D君不是熱門的金融系學生,那麼相關業務會社互相轉輸也行,總之盡一切最大可能把會社的就職人脈圈擴大。

還有就是互相刺探同行會社的情報,冒充學生名義打電話諮詢對手面試日程與安排,然後修改,提前自己的面試時間。這種雖然被同行怒斥為不講仁義的卑鄙行徑,但誰也沒少干過。

當然也有白吃白喝不買帳的就職學生,那個時代對女人,對會社三心二意司空見慣。甚至有人不工作,以到處參加就職活動賺取一年生活費的,當時內定名單各社都保密,這種空子不鑽白不鑽……會社與就職學生主要矛盾是「拘束旅行」,有的會社不放心內定者,6、7、8三個月連續研修旅行,一些學生玩膩味或反感人身控制,回頭就拔打了1988年夏日經團特設的舉報電話「就職110番」,日經團向社會公布黑名單,那麼這家單位在招聘時就非常麻煩,雖然個人認為更應該上黑名單的是某些臉皮厚的學生。

說完民間會社再說說公務員,現在日本公務員大家都知道在經濟不算景氣狀況下也成了香饃饃,競爭也很激烈,2016年日本國家公務員考試(大學程度)錄取率是1071/18676,約為1:17.4。地方公務員(大學程度)為1:13.5。但泡沫時代,日本報考公務員錄取率非常高,國家大概在1:3到1:5區間,基本上報考人數少,通過無難。公務員不振最重要原因當然是工資差額,1989年大學畢業生民間會社平均初任月薪15萬8000円。國家公務員2種初任月薪11萬8800円,國家公務員只有民間會社的70%左右,少了近1/3,更別提當時交際費,交通津貼和各種獎金,至少當上公務員,國家是不會給你送小轎車的。當時考上公務員除非是大藏省、外務省這種高級官廳職,一般職公務員會被大學生嘲笑為「人生失敗組」。1991年關西某國大畢業生報考地方公務員成功,遭到同班同學不解,很多同學說對他說:「你傻啊,怎麼不來民間啊!」,該君其實也不想考公務員,但無奈家中祖父,父親,叔叔,叔母都是公務員,堪稱公務員世家,祖父堅決不准他進會社。雖然一時覺得自己堂堂國大生混得不如同班同學好,很沒面子,但很快泡沫破碎了,笑到最後的還是他自己這鐵飯碗……


(3):繁華下的飲食變遷


提起泡沫時代,日本人自己第一印象是如同中國觀光客那樣瘋狂購物,但實際上,比起買買買上的花費,泡沫時代的日本人在吃的方面花費最多。1988年日本的飲食行業產值超過20兆日円,成為第一個達成20兆目標的實體產業,凌駕第二、第三名的百貨行業,建築行業分別3.6與3.9兆。

上圖為1989年涉谷開業的美國哈根達斯冰淇淋店長長的排店人群。80年代後半端開始,隨著日本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謂的「グルメブーム」「美食高潮」隨之而來。70年代崇尚樸素家食的日本餐飲文化開始由此發生了重大轉變,一方面接待飲食業追求豪奢與洋風化,家庭飲食則開始外賣化。上圖左端有排「一億総グルメ」字樣,翻譯過來就是「1億總吃貨」。聽起來和安倍的「1億總活躍」是否似曾相識,不用深究,「一億」是日本70年代後政治家口癖,「一億一心」,「一億玉砕」「一億総懺悔」,「一億総中流」甚至「一億白痴化」都有。1985年在日本外國餐飲企業大概425家,到了1991年這個數字爆漲到了3200餘家。

給飲食行業注入活力首先是企業人事招侍消費,在泡沫時代企業招侍交際餐飲到了一晚不花10萬,就沒辦法談下去的境地,隨便一家中級酒店餐廳每晚都能月入百萬的好景氣,而1989年企業交際費用總支出竟然超過4兆円,基本近8成都流入了餐廳酒店業腰包。酒店餐廳食料也追求奢侈,當時以法國料理最為崇尚,餐桌上鵝肝,魚子醬,高級洋牛肉,香檳,莆萄酒,都是必點的。最為名氣的是東京目黒區三田的法式餐廳惠比壽Robuchon,人均最低消費5萬日円起,一晚在這花上百萬大有人在。除了這家法國米其林老牌三星餐廳,還有義大利料理「涉谷サバティーニ」「銀座SABATINI di Firenze」也是當時達官貴人常去的地方,其背後往往是腐敗的政商交易。

個人消費伴隨著雙休日普及,特別是禮拜五夜,基本大多數在城市日本人會在外用餐,消費,購物。因為禮拜五在日語中叫「金曜日」,所以又叫「花の金曜日」,簡稱「花金」。一般人均在餐廳花費5000~2萬円不等,但年輕人更高一些,大致3~5萬円。

這時候食物,食材的價格也到了虛高,奢侈的荒唐境地:

(1Kg 10萬日円的松阪特極牛肉與單價1萬5千円的「北乃路」金箔惠方壽司卷)

(891円的金箔冰淇淋)

女性進出社會工作,以及經濟繁榮下的高額消費,家庭餐廳,西式快餐店與外賣便當這時期也十分火爆。

1971年美國外餐業巨頭麥當勞在銀座三越百貨一隅開張1號店,整個70年代一共才45家分店,年銷售額38.3億円,但到了1983年以每年39~52家店後高速增長,1990年全國連鎖店778家,總銷售額1775億円,平均單店銷量2億3千萬円,成為麥當勞全球單店羸利最高的地區。

進入90年代,隨著中國移民與留學生湧入,中式便當也開始流行化。Dominos披薩店,便當屋「小僧壽し」,快餐行業御三家之一的Skylake旗下的和食便當「藍屋」與中餐廳「バーミヤン」(巴米揚)都是當時家喻戶曉的牌子。即便在家裡,因為年輕女性不願意做飯,所以速凍,快餐,乾燥,易儲,半成品類食品成為主流,在家10分鐘做完晚餐成為口號。

(義大利通心粉,揚州炒飯1991年最流行家庭主食)

當時的電視節目也開始批量湧現穿插各類美食的綜藝節目,甚至美食節目出現,自泡沫時代後這種現象一直便延續日本的綜藝類節目中。你現在也可以注意,每十個綜藝節目,有九個肯定有美食推介。當然這些節目肯定要帶火一批名店名廚。最著名的節目當屬現在被日本電視界稱為「料理番組金字塔的頂端」——富士電視台1993年~1999年的『料理の鉄人』,性質就是名廚對決。這個節目中國人不知道,但1997年富士電視台推出《中華小當家》動畫版,其實就是因為這個節目大火的原因。當時上電視的常客除了銀座和食店「ろくさん亭」的道場六三郎,青山法式餐廳「ラ?ロシェル」的坂井宏行,還湧現了一批中式料理大師,如日本川菜之父陳建民之子陳建一,台灣料理兵庫縣寶塚市的「龍潭」的程彥一,粵菜兄弟「生香園」周富德,周富輝兄弟。他們在熒屏上活躍帶動了90年代中餐在日本強勢崛起。

(從左往右,周富德,道場六三郎,陳建一,坂井宏行)

比誰吃得多,誰先吃完的大胃王節目也在這一階段火爆熒屏,最著名的是東京電視台『元祖!大食い王決定戦』。不過這個節目負面影響太大,2002年愛知縣一個中學生模仿節目,導致食物誤進氣管,窒息而死。為此這節目停播了三年。

過度飲食,特別是這種暴飲暴食也導致了各種不健康問題出現,特別是肥胖問題在中老年和幼兒層開始蔓延,當時的電視節目里湧現了一批石塚英彥(175cm/125kg)、パパイヤ鈴木(174cm/100kg)、松村邦洋 (164cm/135Kg)的肥胖藝人。

1991年厚生省科學研究班報告,日本20歲以下人群,各年齡段平均體重超標者約13.5%,12歲以下肥胖兒童有14萬多,超肥胖兒童3.7萬多。比1986年統計增長47%,於是1992年後,健身與健康飲食成了熱門話題………

(4)狂歡式的海外旅行

如果答主不說,很多人第一眼會認為這是不是日本人諷刺我們中國大媽的漫畫,其實這是漫畫家堀田かつひこ在1988年推出的四格社會搞笑諷刺漫畫『オバタリアン』(歐巴桑大隊), 成為1989年金獎流行語,1990年還被搬上了屏幕,紅極一時。這部漫畫活靈活現,也深刻描繪了一位叫小畑絹代的大阪中年婦女的日常生活,用她犀利誇張的故事揄揶社會上各種不良現象。這部漫畫當然也涉及當時火熱的家庭海外旅行, 公共場合插隊,高聲喧嘩,亂扔垃圾,亂拿公物,瘋狂掃貨的不文明行為也有展現,堪稱日本人在海外真實寫照,下面就說說當時日本人當時海外旅遊。

2016年1月國家旅遊局官報2015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人數達到1.2億人次,旅遊花費1045億美元,約合11.4兆円。日本政府觀光局(JNTO)發表數據2015年入境游的中國觀光客為499餘萬人次,佔全體外國遊客人數1/4,日本去年境外遊客消費總額3.5兆円,其中中國遊客貢獻了近一半,約1兆4174億円,人均花費28萬円。換句話說我國境外游1/10的消費輸出金額送給了日本人。這些數字雖然驚人,但你知道泡沫時代,日本海外旅行客比現在中國爆買客還更狠更猛。1986年日本出境游遊客是552萬人,1990年這個數字是1099萬,海外旅行消費總金額12.7兆円, 平均每人在海外消費115萬円,如果中國遊客叫爆買,那麼他們那時可以叫爆倉。

日本人為什麼大規模海外出行旅遊,又怎麼會如此大手大腳? 告訴你,你可能真不信,政府鼎力支持,送給你錢去海外花差花差,有這等好事? 就有這等好事。

1986年通產省服務產業研究室室長北畑隆生向當時內閣提交了一份「銀髮哥倫比亞計劃92——海外第二人生居住支援事業」的提案,該提案計劃由日本政府和財團聯合出資,在海外建造一系列的老年度假村,供日本退休的老年人養老。具體方案是國家在海外建設好住宅村,分配每戶一幢200平米的住戶,每月再提供15~20萬円生活費,算上國民個人平均2千萬円退休金里的月額20萬円的退休金,足夠國民在海外過舒適的退休生活。當然他這個提案不是心血來潮,鑒於當時日本物價飛漲,土地價格昂貴,還有繁複的審批手續,在海外建設一個相同程度度假村比在國內要便宜不少。日本80年代連續財政黑字,與對外貿易累年順差,也有很多國家不滿,藉此還能增強與這些國家的紐帶信任,帶動當地市場繁榮。

這個「海外日本老年村」方案提出來後,正反兩面聲音都比較熱烈,支持的是日本地產建設財團,他們正愁沒海外擴張的機會。反對者是日本共產黨為首的勞工會,他們批評政府這是向海外輸出老年人的拋棄計劃,是海外版的「棄姥山計劃」。最終這個計劃被擱淺,取而代之的是前面介紹的『総合保養地域整備法』頒布,但這個計劃並沒有退出舞台,而是被融入1987年運輸省提出的「1000萬國民海外旅遊倍增計劃」當中子項目「海外滯在型餘暇計畫」。

因為上述國民綜合福祉保養公共事業計劃,建造,運營都要到2~3年後,所以有了空檔期,再加上日元持續升值,企業出口受影響,但海外購物消費則反之惠利,和現在中國人感覺一樣,國外價格甚至比國內便宜不少,於是海外出行游持續升溫。運輸省的官僚認為大量國民出行能幫助刺激日本交通運輸業成長,特別是日航在1985年的123航班墜機災難後,國內航班線經營惡化,1987年民營化後,極需一劑強心針恢復業績,以社長山進地為首的日本3大航空公司聯合遊說團體背後向國會反對派做了大量說服工作。

「1000萬國民海外旅遊倍增計劃」的具體內容是一方面降低各國際線個人、家庭航班機票15~45%票價,另一方面由通過減免債務利息方式由國家承擔這方面航空企業的損失。個人入境物品關稅起征點大幅降低,鼓勵企業設置職員海外旅行休假及津貼,並對能夠確實執行企業進行稅務減免。鼓勵建築、不動產企業向海外購買大宗土地以及建設「2周以上滯在利用型日本人村」,僱傭當地勞工。建成利用的「日本人村」住戶期領取每月15萬円補助。外務省定期定點派專員前往這些國家地區進行視察說明,出資贊助在當地設立日本語學校等等……

在這些政策利好下,日本出國遊人數每年都在高增長,1987年出國人數683萬,1988年843萬,1989年966萬,1990年1099萬本來預定五年完成的計劃,4年內提前完成了。1990年數據顯示出國游男女性別比61.8:38.2。出國地域選擇上53.8%的男性出遊目的地首選亞洲,以韓國,中國台灣,香港最多。女性42.7%首選北美大洋洲,以美國加州,澳大利亞悉尼,紐約州,夏威夷最多。

除此之外,銀髮一族的「日本人村」在澳大利亞,菲律賓,夏威夷,印尼,智利,南洋諸島西班牙巴塞羅那也真的開園建村了,日本國內為此還調配相應的醫療陪護,教育翻譯,管理人員。但大部分的日本村沒有能夠堅持很久,主要是泡沫崩壞後,國內援助資金斷裂,企業年金與退休金大幅減少,後續的日本退休人員沒有進入,村子逐漸冷清,孤獨感增加,選擇回國道路的人越來越多……

(1991年當時打出的去澳大利亞定居養老的廣告)

(在巴厘島南端日本政府投資興建的養護醫療院,當地還有一座被稱為Bali Japan Village的日本人養老村,最鼎盛時這裡入住了2千多名日本人,現在不到1百多人。)

(1989年7月美國舊金山市公園中兩個正在休憩的日本大媽。)

(1990年4月台北桃園國際機場門口等待中的日本遊客)

(1990年12月 東京成田機場夜班通勤大巴站台)

比起被歐美人批喙的爆買插隊,不講禮儀其實這些都是小問題,更大的問題是日本人在各地的買春行徑。1996泡沫破滅了,好多在外滯留的日本人選擇歸國,然後沒幾個月就是東南亞諸國的女性抱著兒女來找「日本爸爸」,他們被當時的媒體描繪成「負の遺産ジャピーノ」「Japino」意為日菲混血,據說僅在菲律賓這樣的私生子女便超過10萬人,不但日本社會震驚,更令當時日本政府在國際社會上也顏面喪盡。前幾個月新聞不是報道買春1萬3千人的禽獸校長高島雄平,其實也是泡沫時代1988年被安排進印尼,菲律賓當地日語學校。當時的買春行徑令人髮指,不少日本海外旅行代理店為了賺錢,甚至把獎勤性質的會社員工的「慰安旅行」改為「真慰安旅行」……

(禽獸校長高島雄平,以及2005年的岩波現代文庫書籍『じゃぱゆきさん』封面,名古屋地方法院門口,懷抱混血兒子的菲律賓女性。じゃぱゆきさん原詞為「唐行きさん」,本意指戰前,九州附近島嶼在東南亞做娼婦,所得收入寄回鄉里的日本婦女,後來變異為外國籍來日売春婦。但80~90年代泛指在南洋當地做娼婦,懷上日本人血緣關係的土著婦女,一般都家境貧寒。)

(5)狂熱的迪斯科

提起泡沫經濟時代哪個最難忘,現在日本40歲以上中年男人總會想起迪斯科。比起在包廂里唱卡拉OK,那時的狂熱氣氛真是天上地下,他們的理由大多是「只要聽見場內DJ亢奮的吶喊聲,胸中就不知不覺熱血沸騰了!」「看到場中立台舞女揮動羽扇,婀娜多姿的曼妙身姿,彷彿就能吹走我職場中工作中不愉快了!」「沒為什麼,,就是看見半裸半遮女子很可愛,荷爾蒙就不由自主地上來了!」那時的迪斯科是如何的? 又為何流行,下面列圖分段講解:

所說的立台與婀娜多姿的扇子舞女便是以上。先簡單介紹下日本迪斯科舞廳的發展。1960年代初以東京新宿的「SUNSHIN」涉谷的「CRAZY SPOT」兩家迪廳開業為苗頭,日本迪斯科產業開始萌芽。迪斯科興起主要拜戰後有「社交舞之父」之稱的洋舞家中川三郎所賜。當時其他社交舞種都要正式的禮服晚裙,唯獨迪斯科不需要這樣繁文縟節,60年代迪廳主要是吉他伴奏,跳的是美國流行的「GO-GO舞」為主,顧客也以美國大兵,外國人,富裕階層為主,當時青年文學家三島由紀夫,寶塚歌舞團的前野曜子,詞曲家澤田研二為迪廳普及起了很大推波助瀾的作用。迪斯科擴展到大眾普及化階層標誌是1978年好萊塢影星傑夫高布倫電影《狂熱周五夜》在日本熱映,這部描繪美國迪廳風情電影深深刺激了日本青少年蠢動的心。迪斯科產業迎來進入快速發展期,日本各地迪廳開張。但1982年新宿歌舞伎町某迪廳發生兩名14歲女中學生被誘拐造成1死1傷案件,案件兇手至今未找到。社會輿論嘩然,就此規定不許未成年人進入。迪廳在80年代前半遭到一定打擊。

(中川三郎與新宿迪斯科之狼少女殺傷案報頭)

80年代後半期,日本人口袋裡錢膨脹起來,迪廳也隨之膨脹。這時歌舞曲風也發生顯著變化,歐陸節拍的電子混合音樂大流行,比起美國GO
GO舞曲,男女肢體互動親昵更多,廣受年青人喜愛也就不奇怪了。

80~90年代迪廳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或兩種。一種就是如上圖示意在都中心大廈里裝修考究,帶ⅤⅠP包間的高檔迪斯科。通常票價是男4500円,女4000円。這種迪廳在我國90年代後半葉也大流行過,稱為港式迪廳,不過鼻祖也是日本。1986年東京都內六本木開業迪廳僅6家但到了1989年己然猛躥有38家,ㄧ些原來陪酒的夜總會,風俗店也紛紛改行。原因是太容易賺錢了。一個容量500人的迪廳,租金加裝修才1億5千萬円,實際每夜客流量1千多,每月流水從來沒少過5千萬円,閉著眼睛錢就來了。當時六本木高檔次的風俗店,一年利潤不過2個多億円。但這種店有個天生弱勢,人員過於密集,除了排隊入場不爽,安全隱患是最大原因。1988年六本木高級迪廳天花板上1.6噸重大型可升降燈球砸了下來,造成3死14傷慘劇,關鍵這3人都不是被燈球砸死的,而是踩踏至死。該迪廳規定容客量150人,當晚入場有450人,另一說為600人。燈球宣傳是美國進口貨,但調查發現是國產山寨貨。每日只可升降4~5回,當晚己經17回了。

由此事為契機,這種高級迪斯科舞廳逐步被冷落,另一種大型化普及性的庫改迪廳興起。

庫改迪廳,顧名思義就是把閑置的倉庫改造成迪廳,主要集中在東京灣各沿線待開發碼頭區。比起六本木、赤坂、歌舞伎仃的高級迪廳,主要優勢便是房租廉價,場域寬鬆,一般這種迪廳容量都近千人以上,迪廳照明模式變為頂光,橋光、耳光、柱光多元素舞台布景為主,安全度更高。最重要它的價格更便宜1500円區間,有的迪廳為招攬生意,甚至不收女孩錢。

當時迪廳的頭號招牌稱為「女王」或「老師」,就是迪場中舞王或女皇,一般負責炒熱氣氛、招攬生意或保持口碑。一開始也沒有非要拿著扇子跳舞,歐美流行什麼也就跳什麼。在場中心圓台負責領舞,底下一幫顧客跟著。但直到一位荒木久美子的熱舞女皇出現,帶動了這股潮流。

(這位荒木老師,是當時東京港區芝浦「JULIANA"S TOKYO」迪廳頭號紅牌,臉「JULIANA"S教主」、「立台女皇」。臉蛋不算漂亮,身材絕對杠杠的。舞技超一流,她突發奇想把扇子引入快節奏的舞蹈中,引起全日本大熱。至於大熱原因,多數人甚至專家認為她復活了日本民間舞藝代表∶盆踴。所以老少皆愛。屬於國粹文化新用,但她本人聽了這說只是笑笑。不過她在90年代前半期頻繁上鏡,據說不靠廣告,僅活動門票分成就賺了8億円。當然捧紅這位扇子元祖女王的幕後人「JULIANA"S TOKYO」老闆折口雅博也是泡沫時代傳奇人物,從一無所有的貧寒底層起步,借原單位4000萬円起家,靠3家迪廳做到了一年70億円產值,並且以此為社交舞台開展人脈。折口現在也是日本藝能界大佬,無論是暗黑還是檯面上的。飯島愛、南明奈、澤尻龍英華等等都傳過誹聞。據說秋胖AKB48開張,他也出謀出資過。)

身著迷你緊身裙的荒木久美子扇子舞流行後,東施效顰的人越來越多。但發展到了後面都是和色情打擦邊球,和舞蹈沒關係,只要你在台上搔首弄姿即可。有些迪廳更大敢,只要敢露就行了,泳裝登場,甚至幾近露點也沒關係,單人在台上太過單調乏味,批量上台成為風潮……

立颱風化墮落使得迪場性犯罪率以及暴力事件高發,1995年東京警方不得不依法取締。隨著泡沫時代崩壞,社交形式多樣化,迪廳也逐步走向沿落,1991年東京都內大小迪廳378家,2003年只剩下61家,2013年己經20家不到了。


(6)女子高中生的買春援交:

如果答主不說,很多人認為這是普通的日本女子校服販買店物。其實這不是普通的校服店, 日語名為「ブルセラ?ショップ」,這是混成語,但中文直接翻譯成「變態癖物痞專買店」比較易懂。顧名思義就是給「特殊痞好」的顧客開設的女子中古制服風俗營業店。現在這種店基本處於被風紀管制的半地下交易狀態。而這種店的起源,大流行與泡沫時代的女子高中生交際援助有關。

上右圖1990年東京都上野一家女子中古制服風俗營業店,通常是把制服用真空包裝,然後附帶一張使用者本人寫真,但實際上照片往往是假的,或者附贈一張女子偶像的制服照片,以當時AV女優或寫真模特為主。貨源一般從各種渠道收購畢業,退學或者不要多餘的女生制服,制裙體操服,甚至生理用品,收購價格從2千~1萬円不等,賣出價格卻高達2~6萬円。另外這種店的「究極服務」是現場脫販。意思是女高中生在店裡現場脫下制服,直接提供給「顧客」。這種制服價格貴得驚人,10萬至50萬円都有,但仍然有人趨之若鶩,供需雙方都是。日語又稱「生セラ」。

為什麼一部分女子高中生不自愛?很多人會責備她們不潔身愛好。但要知道物慾橫流的泡沫時代,不但家庭主婦,女大學生甚至高中生、中學生都被捲入這慾望之海。成年女性有工作有收入有異性人脈圈,但女高中生則沒有,特別是錢物所得上。因為未成年。她們在奢華迷浮的社會表象前更加不易堅守底限。一些高中生選擇賣春。另一些覺得不能接受,就走脫販這條路。當然不能否認還有一些是青少年性好奇,青春期叛逆為動機的非金錢因素存在。

(遠原美喜男寫真集「ドキュメント未成年」中,夜中涉谷「交際援助」一例)

援助交際的辭源,首先出現在當時女子大學生身上,屬於「買春」的社會隱語,現在不這麼叫了,取同音「円光」或略語「売り」, 字元「○」。因為BBS和LⅠNE上有詞屏蔽。女大學生援交圈在1987年後逐步傳染至未成年少女的中高校層,主要是越級升學的前輩介紹入伙。但首要禍根被認為是周刊雜誌,電視節目中上泛濫成災地介紹各類女子奢侈消費品洋服。這無疑帶壞了社會風氣。第二男人有錢就變壞,特別是普遍有錢時,自古不變。所以泡沫時期未成年少女的援交市場非常大,據說1996~1999年全日本援助交際行為的15~19周歲未成年女生比例為15/1000,歷史最高。去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一份調查報告宣稱日本女子學生賣春率13%,一度引起日本政府強烈抗議。當然沒這麼多,這個東西具體調查相當困難。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流行的是援交俱樂部,一些娼館暗所會特別以「學生妹」為噱頭,在街頭散布廣告電話,配合當時電話交友俱樂部,吸引「客源」。但由於抽頭盤剝嚴重,真假學生混淆,場所治安衛生不佳,並不為援交女生所喜。進入90年代後傳呼機與手機開始普及,通過新型的移動聯絡方式援助交際變得更隱匿與流行化。通常收費是吃飯5千,一夜交際3萬,長期情人合同30~100萬円不等。

1989年夏NTT「ダイヤルQ2」即高額電話增值服務開通,其中有一項是允許登記備案的風俗企業會社提供成人向情報服務,但很快就變成了色情電話專項服務,一些援交俱樂部通過此項業務向青少圈擴展,也加劇助長了援助交際勢頭。當時家中突然攀漲的高額電話單,令家庭矛盾橫生,特別是一些未經人事的學生,在家長面前抬不起頭。但由此「援助交際」這個詞從電話里走到了社會新聞面,被曝光出來,特別是1996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ㄧ屆世界反兒童商業榨取會議」上,歐洲七國指出歐洲色情錄音錄像漫畫近八成都是日本貨,批評日本政府未對兒童賣春、性交易行為進入疏導管教。這令日本政府顏面掃地,同年末「援助交際」入選當年日本流行語,第2年新春日本列島掃黃打非專項整治開始,1999年兒童買春處罰法正式施行,情況大有好轉。但隨著社交軟體大眾流行化,難以有效化監控,日本政府也多有力不從心之感。

(1993年真田廣之,櫻井幸子主演,TBS製作播放的『高校教師』電視劇在社會上反映強烈,師生戀,近親相奸,同性戀,家庭暴力重囗味場面都有展現。社會興論兩極化,很多人認為此劇三觀不正,樹立女高中生社會厭視觀,對援助交際起到推波助瀾負面作用。)

先寫到這……要寫的後面還有一半內容,看點贊人數吧,破五千補下半篇,暫不授權轉載,毋擾!

--------------------------------------------------------------------------------------------------------------------------------------------

(7):百車繚亂

我們都知中日兩國汽車文化嗜好差異極大,第一感觀肯定是馳騁在馬路上的車型,和中國熱銷寬長體大,排量2000CC以上的SUⅤ不同,日本市場流行的是660CC的輕汽車(K-Car)。這類車普遍特點是車身短,排量小,價格稅費低且節能環保。而最並不人熟知的地方是用車需求與置購的迥異。下面算是先題外話一下:

公安部交管局數據顯示2015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79億輛,其中汽車1.72億輛,私家車總量超過1.24億輛,每百戶家庭擁有31輛,人均0.35輛;北京、成都、深圳等大城市每百戶家庭擁有私家車超過60輛,其中以北京以412.2萬兩私家車高居榜首,平均每3.3人一輛。在中國大多數二線城市居民家庭基本都擁有一部以上自用車,京滬等地一線城市為了應對單雙號限行,兩部車的家庭現在也不在少數。但在中西部偏遠地區有些家庭,可能百戶都未必超過10輛。但多數人並不知道的,在日本這種情況正好是相反的。來看下面一張圖

上圖是2015年「日本自動車検査登録情報協會」統計報表,涵蓋日本全國1741個區市町村家庭有車數據統計圖:家庭單位有車量前10位,除了第一位堪稱「日本華西村」的愛知縣海部郡飛島村,其他9個都是地處偏奧的小城鎮,但最末10位令所有中國人都可能大跌眼鏡,全部是首都東京核心23區的,這真不騙你。下圖

截至日本2015年8月全國汽車保有量6052萬輛,總擁有量地區前3位是愛知,琦玉,東京。但人均拆開,排在第一位的是群馬縣,每100個人中有車68.39輛,100人中23.2輛的東京排在倒數第一。不僅不及日本全國平均47.2 輛水平的一半,0.32(台/人)的數據還不及我國0.35輛平均水平,放在天朝,按一部分網友戲言屬於嚴重拖後腿。


當然東京私家車家庭擁有量低原因其實現在也不是沒中國人知道,無非是公共交通發達,汽車燃油費,停車費,各種稅費不划算原因。而日本各地方不甚了解的人頗多,其實解釋起來也不複雜,人均、戶均總體呈中部與東北地區私家車保有率高,平原沿海段低趨勢,越是山嶽地形的地方有車量越多。因為平原沿海地方有發達的公共交通網路,可供選擇範圍大,而中部與東北地區多為山地奧谷,鐵路支線不多,被地形與氣候約束,特別是冬季雪深時節,東北地方基本上代步工具就是汽車。

舉個例子:

人均私家車最高的群馬縣,其縣域80%為山地丘陵帶, 全縣七成人囗聚住在南部平原地帶,鐵道網只在南部關東平原上伸展,中部只有一條JR上越線貫聯關東與新瀉。公路街道交通施設齊備,縣內有富士重工汽車廠與米其林日本製造基地,所以開車要比搭公交坐電鐵方便更多。該縣每3個人中便有2人擁有自乘汽車,女性駕照持有比率70%,日本第一。但反過來這裡也是日本初中、高中自行車交通事故第一位縣,41.7/萬人遙遙領先第二名的佐賀縣28.7/萬人。


下面切入正題:

上圖是截止2009年日本汽車生產,販買,輸出輸入,海外生產長期走勢圖表。從上圖粉線可以看到1980年日本國內汽車販買量為502萬台,最顛峰為1990年778萬台。2015年這個數字是504萬,比顛峰期少了近四成左右。

2015年2000CC以上的乘用轎車販買量是6.5萬輛。只佔了1.2%左右,國內市場的王者大家可以看到是佔據37.5%市場量的輕汽車,保有量是45.4%,6萬至8萬塊人民幣的車能拿下半壁江山這在中國是不可思議的。但泡沫時代情況又兩樣了。1986年日本2000CC排量以上的乘用轎車售販量是8.2萬台,1990年這個數字是66萬台,臌脹了8倍,當時以1989年日產公司CIMA為代表的國產與進口高級車熱銷為代表,報紙稱之為「シーマ現象」(CIMA現象),這個詞也入選當年日本年度流行詞銅獎(為什麼會熱銷,後面會告訴你答案)。如今日本人也會用這一詞形容沸騰中的中國汽車市場。而另一個最顯著變化是1984年日本電視上汽車廣告是42支,到了1991年猛漲到了206支,其中六成都是高級車與進囗車廣告。而當時的輕汽車每年市場佔有量都不到5%,被日本人冷落在旁。

(1988年~1991年日產CIMA初代FPY31型。排氣量2960CC 標配版售價450萬,頂配版560萬円,相當於日本人一年平均工資。該車內飾配製即便到25年後今天也不落下風。該車最顯著特點在方向盤上安裝了汽車電話系統,後排安裝當時連家用都很少的加濕器。做為當時日本國產高級良心車代表,其第1年便狂銷了36400台。)

除了日產CIMA,80年代後半期日本國產高級乘用車發展呈井噴爆發。就像下面三榮書房2011年出版兩本汽車雜誌年鑑封面所言,80~90年代日本國產車是從了不起走向百花繚亂的時代。

其他較為著名幾款有以下:

(本田研發的轎跑3代Prelude ,1987~1991年生產,3代Prelude總共賣出了足足64萬台,比2代多出1萬多,為歷代Prelude之最。這也是世界首個運用4WS四輪轉向驅動的量產轎車。)

(豐田初代Celsior, 其實為雷克薩斯LS400的日本本土對應版本1989年~1994年生產。豐田第一款挑戰歐美高級轎車市場的旗艦作。極高的性價比,讓它在北美第一個年便賣出16萬兩,同年10月登陸日本市場。)

(馬自達4代Cosmo 1990年~1996年生產。這部車最和泡沫時代相稱。馬自達最初定位把它設計成能夠衝擊高級跑車一線行列中野心作。最先端的雙渦輪增壓的13B-REW引擎和三轉子的20B-REW引擎已經被運用到這台車上使得這台車馬力也達到驚人的3000CC,但買櫝還珠的是這部跑車只配了一副4速的自動變速器,完全在浪費性能。所以這部車在日本只經歷半年大買,便迅速隕落,5年1萬台未滿,完全赤字。所以泡沫崩潰時,這部車被日本人戲稱為「會走的不良債務」,是有一定道理的。)

(豐田2代SOARER 1986~1991年生產,比肩媲美歐美高級GT的豐田在80年代後半程製造最優秀的大排量跑車,廣告打出來是「世界中獨一無二,日本的SOARER」,5年銷量30萬台,因出速快,易改裝且乘坐舒適,口碑非常好,當時關東暴走族普遍用此車改裝進行地下飆車,一度成為社會問題)

(斯巴魯初代LEGACY旅行版
1989年~1993年生產,富士重工開發的一款面向富裕階層四輪驅動兩廂轎車。中文名力獅,實際並不般配這款車型內質,英文原意遺產,傳承物,歐味范實足。這部車也是這個意思,當時富士重工長期太過依賴美國出口業務,廣場協議後日本車企損失最慘重便是它了,營業赤字竟高達3百億円。當時破產收購消息月月傳,為了應付危機,在管理上導入開發主任完全負責制,救急的企畫室長中村孝雄臨危授命,所以取了這個英文名字,當時頗有坂口博信《最終幻想》的悲壯意味,最後該車普通、旅行兩種型號都獲得了巨大成功。)

(本田NSX, 1990年~2005年生產。號稱日系四大天王之首, 90年代象徵著本田甚至是日本汽車的巔峰之作。一代車神塞納生前調試的唯一一台民用車)

(豐田3代目CRESTA GⅩ81 生產1988年~1992年,和馬克Ⅱ型、CHASER並稱豐田三兄弟的老幺,屬於入門級高級驕車,三兄弟同世代銷量最高。當時日本駕校也用這款車做教練車)

除了這些囯產高級車,在繁榮的景氣下,一向比較拒絕外車的日本人也打開國門,也開始進口乘用車。1985年進口乘用車為50172台,1986年68357台,1987年97750台到1988年突破十萬大關,以每年35%左右高速增長,到了1990年為221706台,96年最高393392台。而我國近年進口車銷量增幅大約為20%。

(日本自動車輸入組合JAIA 1973~2015年日本進口汽車總量趨勢表備註:進口車包括日系車企在海外生產基地或合資企業的生產車,1988年日系回輸車5493台開始算, 大至不會超過5%份額)

(『每日新聞』1988年4月,神奈川橫濱港,在美國俄亥俄州工廠生產的本田第一代雅閣正在被工人駛下船。)

進口量主要以歐洲車為主,1993年市面第一高是寶馬7系的E32,其次是賓士的W126、W202/S202。

再往上更高級的是超豪華轎車代表,勞斯萊斯的賓利的Turbo R和Turbo RL。這是勞斯萊斯公司年產量首次突破3千的產品,1989年登陸日本時售價為3100萬円、3400萬円。1989~1993年勞斯萊斯公司產品線2/5車全部銷往英國。1996年泡沫崩潰時,大量債主把車低拋到亞洲市場,主要是韓國、台灣、香港與中國大陸)

再上去法拉利就不說不圖了,下面說說泡沫時代用車文化的社會面。日本人從1985年後為什麼大肆買車? 很多人回答會是因為有錢了唄,還不是爆發戶思想?

這麼回答表面沒錯,內在卻沒講到。當時房價漲幅兇猛, 1985~1990年工資漲了35%,房價倒翻了5.7倍,東京都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嶺之花」。年輕人覺得「My home」的夢想恐怕這輩子幻滅了,也就不想存錢買房了,反正看這形勢存也來不及啊。而車價因為市場競爭激烈,一直保持合理價位區間,當時爛大街的卡羅拉及學生向的高爾夫兩廂,一部車也就在160~200萬円上下浮動,對於當時新入社職員並不是什麼難事,半年多或一年工資就可以拿下。大型商社職員入社兩年拿了獎金立即重新置換新車的例子更普遍。相較而言「My Car」比「My home」的更現實

「左、右圖分別為1983~2008年日本全國各年齡段人口持家(有房)率、首都圈各年齡段人囗(有房)率,明顯可以看到不但30歲末滿年輕人持房率連年下降,30歲以上~40歲以下也在遞減。」

第二,日本人為什麼突然熱衷買高級車了?

簡單回答就是稅費低了,但具體說明的話,必須先介紹一下日本的好車牌,你才明白。當然和我們中國的認識的連號有點不一樣,人家沒那喜好。除輕汽車外,日本自駕乘用轎車分為兩種車牌
,一種是定員10名以下排量2.0以上的普通乘用汽車,另一種是定員10人以下,排量在2.0以下的小型乘用汽車,分別以開頭3和5做為區別,如圖:

但1950~1989年4月1日消費稅引入改革以前,「5字頭」是老百姓用的庶民牌照 「3字頭」車牌,大排量汽車在日本沒多少人開,屬於達官貴胄,富裕階層的專用牌照。為什麼?因為高額的物品稅。當時日本政府把乘用汽車的物品稅定為3檔:

普通乗用車(3ナンバー車) - 23%

小型乗用車(5ナンバー車) - 18.5%

軽乗用車 - 15.5%

看似三者稅費差不多,實際相差太多了。 打個比方,一部排量2.9的日產CIMA轎車,官方售價為450萬円,按23%的物品稅,就要再額外掏103.5萬円。再算上81500円的2.0以上3.0以下排量汽車稅,就是111.65萬円,然後車檢費4.3萬円,就是115.95萬円,光扣稅就差不多工薪階層1/3的年收入,不是款爺誰供得起這稅。


而買一輛排量1.6的豐田卡羅拉,145萬円定價,徵稅18.5%,只要交26.8萬円,加上3萬9500円的2.0排量以下汽車稅,2.1萬円車檢費一共只要32.87萬円,相當於工薪階層1/12的年收。上下兩者比較就差了80餘萬円,重稅之下買什麼車日本老百姓一目了然。並且因為長期共識,形成了「3字頭」牌照就是牛B的社會印象。

但1989年4月1日廢除物品稅,以3%消費稅替代,情況又變了, CIMA交消費稅只要12.15萬円,卡羅拉4.3萬円,兩者由此稅變更由以前70餘萬円減至7萬円,不再那麼懸殊。這下不但日本老百姓開心死了,日產更TM開心,第一個得到線報的日產在年初1月就準備了一份名為『新3ナンバー車専用で開発計畫』(新3字頭汽車開發計劃),月生產400台CIMA流水線擴張成2500台,豐田與本田當時慢了兩個月,中高檔排量供貨不足,讓日產CIMA在這一年出盡了風頭,又賺翻了口袋。而另一方面,消費稅讓3字頭車牌由天上跌入凡間,中青年層人群頓時精神抖擻,可以毫無顧忌地購買中高檔轎車,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到為什麼1990年能夠達到顛峰的國內販買量778萬台。

而買高級車大眾化後,「按車排輩」,「狗眼看車」的社會現象也屢有發生。比如以前做女孩的「跑腿男」一部馬克Ⅱ型足夠了,90年就不行了,最低得是豐田SOARER,賓士是王道。寶馬E32竟然不能開進六本木,人家會嘲笑這是「大家快看,這是六本木的卡羅拉」。另外當時有句順口溜∶

「平社員はカローラ、課長はコロナ、部長はマークⅡ、社長はクラウン
ちなみにマークⅡ は白に限る!」

(一般員工卡羅拉,課長要坐克羅娜,部長得是馬克Ⅱ,社長還得是皇冠,備註:馬克Ⅱ限白)

這句流言背後是拿豐田車低中高三檔揶揄日本會社等級森嚴,實質那年頭一般員工坐皇冠的都有,在座駕上下克上比比皆是,因為賺錢歪門邪道多了, 論成敗還得是金錢……

最後再補充一個泡沫時代特別現象,無收入的大學生也能買車,而且非常多。你別不相信,1987年日本大眾公司首推的學生貸款買車計劃。推出的車型是2代高爾夫兩廂旅遊版,標準價188萬円。以大三學生為目標,在學中每月只需支付1萬円,但就職後以每月3萬~7萬円還款,最高設5年期,利息在25~50%區間。這個計劃非常成功,很多學生報名,而結果基本上都是入社後半年~1年結清,有腦子活絡學生內定期間就搞定了。成功理由很簡單,當時大學生就職非常簡單,求職期各會社搶人正急,福利多,有的會社甚至無償替學生支付貸款餘額。再者當時戀愛風氣,連跑腿男都做不了的人恐怕連女大學生戀人候補資格都沒有,所以學生大多趨之如騖,這買賣肯定穩賺不賠。

--------------------------------------------------------------------------------------------------------------------------------------------


(2補:日本商品房價格)

為什麼是補,很多朋友會好奇前文【地價是怎樣推高的】一節介紹1990年東京5千萬円以上的60平米小戶。怪答主沒有說清,在這裡先補一下吧,其實我本來不願意多說的,怕惹底下一片嘴戰。


在日本地價和房價不一樣的,因為允許民間買地自建房,所以日本住宅大體可分一戶建、團地、商品房、單元宿舍、農家五種。而地價通常比住宅價貴一些。在這裡答主指的是商品房,上一下答主所說的戶型圖:

上兩張圖是1980年代日本最經典的A、B兩種商品房戶型,3LDK就指三室一廳,80年代後半期東京都心區地價高騰,往郊外建居A和B型會稍大一些。人家可不算公攤,還帶基礎裝修,所以基本上和我國現在商品房小戶型相當。我國現在居民住房主趨勢是商品房,所以最有參考意義。

首先答主這裡所說這種商品多層住宅樓在日本正式名叫「マンション」,由英語Mansion變過來的和制英語的片假名表示寫法。英語里Mansion 意為豪宅,但在日語里特指的是商品住宅樓。這種小戶一般型具體叫「分譲マンション」,漢語怎麼翻倒有些頭疼,就暫且叫單元型商品房。這種商品房始於侵華戰爭中1940年「地代家賃統制令」公布。戰後1960年到現在總共經歷六次高潮,基本每隔十年一次,70年代大眾普及化,80~90年質量向上期。東京都商品房歷史價格,答主只找2003~2014推移圖,但還好找到東京都23區之一江東區1平米商品房價推移圖,湊合著看吧,差不多:

(1990年江東區商品房價格每平米110萬円左右,60平米也就是6600萬,但87年時候只要43萬円每平米,2580萬,房價翻了2.5倍。按泡沫全盛期日本平均工資400萬円算,不吃不喝16.5年。江東區還算都心地價偏中的區域,到外圍足立區還能降價25%左右。不過一般大學畢業兩三年工薪階層在東京買商品房確實不吃不喝要12~15年。但1985年前只要30萬円一平,1800萬円, 按330萬円工資, 不吃不喝5.5年,所以一般泡沫前期日本人買商品房或一戶建大多選擇貸10~12年就夠了,但房價一翻2~3倍,壓力也上來了,25~30年也常態化了。

(附上東京23區示意圖,東京地價是以港區為南北大致切割線西邊貴東邊便宜,最便宜是足立區,最貴的是港區,現在地價差了6.3倍,地區居民收入比323萬円對904萬円)

下面說說日本全國與東京以外的商品房價格,和我國極不一樣的是,日本商品房歷史上一線城市與全國平均房價從來沒出現過2倍價差的情況,來一張圖你就一目了然了:

(1973~2012年日本全國.首都圈.近畿圈新建商品房以70㎡「大致實際相當於我國88㎡」標準,平均售價趨勢年次推移表 這裡首都圈指的是埼玉、千葉、神奈川、東京都、1都3縣。近畿圈指的是大阪、京都、兵庫、奈良、和歌山、三重、滋賀2府5縣)

全國平均最高價位出現在1991年 4480萬円,首都圈為1990年6123萬円, 近畿圈為1990年的5520萬円,雖然呈跟風漲趨勢,但依然可以看到在炒地皮最火熱時候,三者居然不是差距懸殊。

下面是1973年至2012年全國、首都圈、近畿圈商品房價格最終上升倍率,40年至今全國只有3.5倍,最高峰時也只有4倍不到。

(8):不動產投機下的世相

1:″東京都湯澤町」

在當今的中國如果說哪個地級市房價能超過省會差不多兩倍,恐怕只有旅遊勝地海南三亞了。2016年5月海口市的平均房價是8406
元/平方米,而三亞5月均價是14905元/平方米,2014年最高漲幅到18000元/平方米。在三亞買房的,三亞本地人都知道是外地的投機客要麼是富翁土豪。在泡沫時代日本也有一個這樣特殊的地方能夠見證當時不動產投機的瘋狂:

1989年獲得當年日本新聞協會「地域與社會部門大獎」是名不見經傳的新瀉日報社報道三部取材班從1988年12月初到1989年6月半年時間內連載的「東京都湯沢町」的特別報道,1990年編本出版。該報道對湯澤町五年地價翻6.7倍,地產開發規模12.4倍,雄冠全國的異常現象進行強烈的質疑與抨擊,驚動了的當時的日本社會和政府,由此日本的國稅部門開始加重二手房交易稅比例以及導入地價稅,試圖遏制瘋狂的不動產投機市場。

這個東京都湯澤町在哪?看到上圖很多人都已經猜到了,肯定在新瀉而不在東京。湯澤町地處新瀉縣最南端魚沼郡, 北鄰群馬縣,背靠日本中部谷川連峰山脈,總面積357平方公里的環山地貌,約為北京丰台與西城兩區總和,東京都小半個23區。1990年日本海一側最大都市,新瀉縣首府新瀉市土地公示均價為23萬8363円/平方米,
而這個地處山奧,人口不滿萬計的小城公示地價則是48萬5612円/平方米。

為什麼這個小城地價翻這麼高?
其實禍由還要「怪一下」日本文豪川端康成先生,戰後的湯澤雖然舉辦各類滑雪比賽,但不過是一般旅遊景點。1968年川端康成由小說《雪國》獲得日本首個諾貝爾獎,這部長篇小說的舞台地「雪國」便是湯澤町,一躍又多了個全國矚目的人文勝地名號,從此名揚四海,1973年藉由此地苗場滑雪場舉辦國際雪上競技比賽成功,日本西武集團在當地擴修了苗場旅館,容客率由過去的1222千人漲到了4532千人,逐漸聚攏人氣。1975年暑假,就讀成蹊大二的安倍晉三便和同學三人自駕游,1982年11月上越新幹線開通,1984年11月關越高速通車,從東京新橋站到上越湯澤站由過去2天1夜縮短為84分鐘,1987年5月『総合保養地域整備法』頒布,土地審批寬鬆,貸款更方便,不動產企業迎來了夢想中的「春天」,由此該地迎來了地產發展大躍進最好契機。

噢,對了,1987年末還有一件事有場外推波助瀾之勢。1987年11月由當時紅星原田知世主演,松谷任由實獻歌的東寶戀愛電影「私をスキーに連れてって」《帶我去滑雪吧》熱映,掀起了日本列島滑雪熱狂潮,1988年全國外行滑雪人次達1478萬,比前年增長了近35%。

(《帶我去滑雪吧!》這部電影是當時默默無聞的三上博史成名作。此作留給當時泡沫時代的芸芸東瀛屌絲的最重要三件事,想泡妞你如果踏不進六本木,就要約她去滑雪,其次還要一部豐田塞利卡四輪驅動旅轎,再帶一部佳能防水便攜照相機。如果你是小眼睛女生,雪地帽加滑雪鏡絕對是加分項……)

1988年全國大型不動產建設公司鹿角、西武、丸紅、東急25社全部在湯澤開發房地產,當年全國賣出的度假公寓戶數是11,564戸,其中3912戶1/3強是在湯澤町。要知道1988年湯澤町登記戶數3127戶,人口才9458人。按當時湯澤町町役所和觀光委員會的規劃,以1985年為湯澤旅遊振興元年,歷時六年,截至1991年全町要建成65棟16266戶、容客量48500人的度假公寓,這還不包括17座總容客9.6萬人的大型度假旅館酒店群。

當然房地產商不是傻子,他們這麼大興土木也有自己的理由與數據支撐。其中最為主要的理由是三個:


新勞動法對周休兩日制,年休假不少於20天的普及,交通進步帶來的通勤時間大縮短。造成了來湯澤遊樂的客群大部分於禮拜五晚間到,次周禮拜一晨回,一周居留時間為兩天3夜。


湯澤町接待入宿遊客量1980年為203.4萬,到1988年已經攀升至832.6萬人次,同時期縣府新瀉為693萬,為日本除首都外,接待遊客量最高的地方行政町市村,比熱海還多47萬,雄踞日本第一。其中812萬人次遊客來此的目地是為了滑雪,佔據了54.9%的全國市場。而86.1%來自於縣外,為716萬人次,湯澤町平均每日留宿量大約在1.8~2.6萬人次。

(這是湯澤町最輝煌的時候,1992年接侍滑雪客818萬人。而2012年日本全國滑雪客才770萬人,800倍人口流差,這也是不動產商和投機者驅利的源動力。)


1987年2月後日本央行把企業基準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到2.5%,融資過剩。而全國六大都市圈土地鬥爭火熱,不動產業把目光與資金放在了「日本人另一半生活」的地方行樂休假地屬於當時「業內基本常識」。南至沖繩北抵北海道,哪裡都在掀起建設狂潮,各地唯一不同不是以不變應萬變,坐以待斃,而是選擇建酒店,遊樂設施還是公寓的「極樂死」……

(左上圖1989年5月湯澤町淺貝地方的道路場所指示牌,中間牌子上密密麻麻寫滿了68處度假賓館與公寓。左中圖,禮拜四夜中里地方松川橋度假公寓大樓夜9點的屈指可數的家燈,1991年當地一座度假中心建設工地,最上端圖為90年9月湯澤町俯瞰。)

「國境の長しンネルを抜けるとマンションの林であった」

「穿過長長的國境隧道那便是鋼筋混泥土之林!」

新瀉日報的特別報道當時把川端康成《雪國》開頭「穿過長長的國境隧道那便是雪國」改了一下,揶揄昔日文豪筆下孤寂安詳的小町變貌。而對公寓購買者身份,購房動機新瀉日報記者班趕赴首都圈也做了一番深入的調查。以從東京創藝廣告代理店獲得的725份購房戶主資料解析:

39歲以下購房者佔23.6%,40-50歲佔43.6%,50-60歲24.6%,60歲以上8.2%。40歲社會中堅層為購買主力。

購房戶主平均年薪或退休金1772萬円,最高者2億1700萬円,最低者398萬円,其中1800-2000萬円左右人比例最多佔到了48.7%,500萬円以下人群17.2%,屬於日本社會高收入人群。做為對比,當地湯澤居民平均年收不過289萬円,差了近6倍。

購房戶主出身地:東京區部70%,都下11.8%,神奈川10%,千葉3.6%,琦玉2.7%總數98.1%的首都圈人,所以報道要稱之為「東京都湯澤町」就是這個原因。而戶主年間平均滯在湯澤時日只有37.4天,每回平均滯在天數2.7日,冬季利用率高於夏季。

購買度假公寓面積56-125平方,其中以56平方2室一廳或2室人數最多,達57.2%。購買公寓平均價格2675萬円左右。

渡假公寓購入者84%屬於已經持家有房者,其中這裡面僅9%第一套房有貸款。但在湯澤購房人群中68.3%都選擇貸款。購房者動機調查這一部分最艱難,電話與登門拜訪取得的有效資料只有286份,40.8%的戶主選擇「療養和健康」,17.1%的戶主選擇「長期滯在余瑕活動地點」,投資選項的只有3.4%的人選填。

報道雖然沒有指名道姓這些東京購房者肯定是出於投機目的多,但另一個數據卻出賣了他們內心,725份資料中在湯澤購買2套或2套以上戶主有107人,其中115套房正被掛在不動產交易公司。

(1994年10月末,湯澤町鈴蘭滑雪場外停滿的滑雪客車輛,此年湯澤的年客流量為709萬人次)

再說說房地產開發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取材班對湯澤居民,町役所公務員,派出所警察,中小學教師生徒都進行採訪問詢,發現對於外鄉人大量湧入存矛盾心理。較多幾個負面是:

「全町農業用地面積減少了68.2%,綠地量不足以前1/3。」

「上流河川邊建設大量產生的工業污染物和垃圾沿河水下行,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飲水安全。」

「因為那些高層建築和旅館興建,我們農家連一點陽光都享受不到!」

「一到周末滑雪場附近道路就被外來遊客車輛佔滿,公共交通出行不便。」

「東京來的遊客裝大款,一副高高在上的闊佬樣子,完全不把我們放眼裡!而且亂扔垃圾。」

「建築工事者用錢誘騙當地女學生!」,「東京來的年輕人在馬路邊便公然猥褻女學生!犯罪率明顯抬高。」等等這樣的報怨層出不窮。


但反過來,對於經濟獲益麵湯澤當地又不得不感謝這些東京闊佬。

首先湯澤町光固定資產稅由1985年到1988年足足翻了2.4倍,達到22億6871萬円。町財政收入更是達到77.3億円,分攤到全町9458人頭身上,平均就是81萬円一人,財收人口比率高出全國平均水準約2.7倍,排到了全國前70名。當然對於居民來說,最重要還是出讓土地獲得的巨大金益:

新瀉日報拿JR湯澤站西側200米處商業開發地作舉例,1988年秋這裡的公示地價44.7萬円/㎡,摺合500萬円/坪,當時湯澤還只是縣內僅次新瀉、長岡第三高。拆遷的12戶宿家平均面積75.7坪,一戶就得3億7850萬円。而距離湯澤站24公里外規劃都市圈外岩原農業用地價格也不低,16.2萬円/㎡,53.5萬円/坪。當時為了建造岩原滑雪場,收均當地29戶農家名下水田。這29戶農家每戶5枚(1枚=10公畝=302.5坪),當時1枚水田年收益額不過22~24萬円,5枚一年做到頭也就100萬円,但轉出賣給開發商農民光賣出1枚就可獲利1.6億円,5枚就是8億円,農民焉有不賣之理? 雖然這兩地拆遷戶一夜爆富,但還是覺得虧大了,第二年春,這兩處地附近又開發,還不如自家地段地價又分別漲到了57萬円/㎡,27.4萬円/㎡,白白少賺了1~3個億。

1985~1989年全町出賣土地有1178戶,佔全町戶約1/3,其中不乏五年兩次轉讓「幸運兒」,平均獲金1.72億円區間。70年代這裡還是新瀉人看不上眼的窮山溝,這裡留守男生普遍面臨娶不到日本老婆,到菲律賓買媳婦還得借錢的境地「嫁不足問題」。現在怎麼可能,新瀉人倒插門還得上門口排隊去。

當然好日子不可能一直有,泡沫崩滅後,湯澤從昔日的天國墜落凡間。現在町財政負債165億円,主要是58棟14,695戸、總面積93萬7636㎡的度假公寓如何處理,現在這些度假公寓就是空在那完全不用,每天還得6500萬円左右維持保養費,每年13億円的固定資產稅滯納金,有些公寓現在甚至淪落到免費送的境地。

(破滅第一個信號是滑雪客量大幅下跌, 2013、2014連續請本田翼、廣瀨姐妹做為廣告代言,但完全不頂用。15年現在人均客流量又降到了201萬人。)

(1992建成的32層Ⅴictoria度假公寓「ヴィクトリアタワー湯沢」,當時單間炒到了7000萬~1億円東京區部價,現在價值多少呢?)

象這樣20萬人民幣出點頭,帶裝修的公寓,甚至10萬都不用在湯澤町現在比比皆是,哇塞比中國三線還便宜。屌絲請不要激動, 日本有些房子是很便宜,但背後固定資產稅,維持費,物業費可不輕鬆,一年下來40到50萬円,而且某些房產規定10~20年內不準再轉手,轉手也很難賣出,除非真心定居,一般做投資肯定得不償失,白做接盤俠,當然土豪請便……


2:東京土地大戰爭:

咦,很多人會說這不是《龍珠Z》里賽亞人和大反派弗利薩嘛? 答主怎麼把晾出來?

如果答主告訴你,其實這兩個漫畫設定都和泡沫時代日本不動產有關,95%人的估計打死也不信。看下面幾張圖,估計一半人就恍然大悟了:

抱有這種想法也並非賽亞人,還包括弗利薩。雖然很多人也弄不懂貴為「宇宙帝王」的弗利薩一不泡妞二不炫富,要錢幹嘛? 但原著動漫中確實這麼設定的,看來錢確實不僅在地球,至少在第七宇宙也是萬能的。而漫畫中賽亞人這項「偉大工作」在日本現實中也存在,當時日本人稱為「地上げ屋」,用中文轉譯麻煩些,
「不動產拆遷恐嚇組+問題土地處理班」可能更易於表意。1988年《龍珠Z》刊行時,日本的DB粉第一印象就是鳥叔在揶揄現實,並把弗利薩戲稱「宇宙一地上げ屋」。諸君不信,可以自行上維基日語版查……

上面只是一段引文,可見日本地價的狂飆突進都已經成為「深隱不出御宅Ⅴ神」都無法漠視的重大社會問題。下面就談談東京首都圈內如火如荼的「土地大戰爭」。


和地方不同,東京地價的飆漲和1987年的『総合保養地域整備法』沒有多少關係,而是自70年代後半期便開始甚囂塵上的首都整備計劃:

1977年7月13日紐約大停電後,日本政府與各界專家討論起市域人口比紐約還多107萬,市域面積少170k㎡,城市機能更為繁雜的東京的應災能力與飽和人口極限,從而引發社會上遷都與擴都廣泛爭論,1978年遷都說被徹底否定後,1985年5月日本國土廳下屬大都市整備局歷時七年調查發表了一份『首都改造計畫-多核型連合都市圏の構築に向けて』(首都改造計劃-多核心聯合都市圈構築草案),其中明確未來東京建設四點理念方針,這四點不是本文主題就不寫了,這但現在北京首都副中心建設大綱其實非常接近,總結一句:

「首都全面脫工業化,向國際商業金融中心轉型,由過去主要機能地的千代田區、港區、中央區單極化發展模式向周邊地域分散
,建立若干個「職住近接一體自立型」的衛星城。」

這份計劃內其中有一子項目標現在遭到很多日本人指責:

「力求到昭和75年2000年,首都23區部從現有的3700ha,再新建土地面積約5000ha,·總辦公面積1千萬平方米,5千個寫字樓與250棟55層以上的超高層建築。」

(兩張圖為東京23區部辦公用地總利用平方1986~2015年推移圖,最高峰總值不過是1990年485萬平米,總計劃一半量都用不到,2000年更跌到264萬平米,2015年數據也差不多,可見土地資源嚴重浪費。)

5000ha=50平方公里,東京23區總面積619平方公里,這意味著近1/13的區部土地要進行一場龐大的外科手術。在這個星球上屈指可數的黃金地區動刀, 誰最開心?依次是銀行,不動產商,區部地主。

1985年人口普查東京23區內總人口為835萬,首都改造計劃涉及搬遷住戶24.9萬軒,73萬餘人,町工場700餘家,商業會社事務所1100多個。坦誠地說這些涉及建築大多都是30~40年前戰後昭和20~30年朽舊木造危房,人口密度集中,耐火抗震性差。按日本4口之家50㎡最低住房保障標準,區部內滿足這一條件還不足兩成,搬遷或改造是遲早的事情。但問題是多數住戶不想搬遷或者坐地抬價。

而日本土地我們都知道是私有制的,買賣土地出於雙方自願原則,即便政府公共事業工程收用土地遇到當地居民反對,按『日本土地收用法』也無權「行政拆遷」,要經過第三方組織各都府道縣土地收用委員會獨立核准裁決方能執行「判定拆遷」,收用委員會對被拆遷戶的經濟補償,房屋安置,工作就學生活影響以及有無潛在或尚不知情的被拆遷戶,都需要調查清楚,並進行細類評估,因為程序繁蕪,2001年改法後一般流程下來,需要1~3年才能有結果,而改法前短為2年,長得拖到十餘年也不奇怪。

1982年發足1996年開業的東京千葉高速鐵道,其中八千代市萱田地區、夏見地區,飯山滿站三段田地徵用,因地主開價3~8倍以上,前後征地談判審核耗費了近17年時間, 結果高鐵被迫四度改變沿線方案,1993年夏見地區原定一段150米長,7戶民居通過的地上線因判訴高鐵側敗訴,改為480米繞行地下線,花了27.2億円,你以為貴了,其實划算,那7戶開口價可是32.8億円。而在東京都心修路更貴,1米公路,你沒聽錯,的確是1米,曾出現過3億2000萬円天價費用,為什麼? 此地是我宅,此樹是我栽,要從此路過,留下買路財。

當然為何仲裁時間這麼長?很多中國人會說那是人家法律體系健全,官家不能胡作非為。

凡事不要想當然!其實哪裡是這個原因哦?

1951年『日本土地收用法』頒布施行,1965年爆發了至今未絕的成田空港建設鬥爭反對運動,日本政府就數度暴力強拆徵用民地民田,當時佐藤榮作內閣以為機場周邊都是滿洲回國的「開拓團棄民」,用錢就可以搞定了,但要知道這些被上層大人物稱呼為「棄民」在東北那些年跟馬賊,中國老百姓,俄毛,關東軍,抗日聯軍可沒少干過,論階級鬥爭經驗比政客更熟門熟路,一轉身便和日共、左翼團體吳越同舟了,形成聲勢浩大的反對聯盟。1978年5月20日成田機場開港,參加典禮的不是國內外遊客,友好人士。是4千5名鎮暴警察,和2萬2千多的示威群眾與左翼激進團體。運輸大臣福永健司在致辭中不得不強作鎮定地說道:「我們日本老話說得好啊,難產的孩子都會長得健壯長壽!

1988年成田空港二期擴展工程被千葉縣土地收用委員會初審通過,不久委員會成員遭到汽車被燒,家宅玻璃被砸,壓力鍋炸彈襲擊,各種各樣騷擾攻擊。委員會成員尋求當地警署庇護,但當時輿論偏左翼親農民,警察也不敢多管,接警後只登記備案一下便沒有下文了。千葉警方無做為,很快縱容該事件變異升質了,9月21日57歲的委員會會長律師小川彰回家路上被十餘名反對中核派暴徒用鐵棒、鐵鍬襲擊,肋骨打斷兩根,左腕、雙腿被打廢,終生殘疾,2003年因為生活不能自理,害怕連累家人,小川彰選擇推著輪椅跳水自殺。

這件事在千葉影響很大,誹謗並相信小川彰收空港黑錢, 政府內定次期縣副知事的大有人在。 而事件發生後,千葉縣土地收用委員會成員總辭職,畢竟土地是老百姓和國家在爭,命可是自己的,犯不著夾在中間左右為難白白丟了性命。這樣的結果實質千葉土地收用委員會機能是停滯狀態,後繼新組的土地收用委員會逢到這樣土地官民鬥爭,不管是非曲折清一色判官輸民羸,因為官要不了我命,民可不一定哦。而且這樣媒體輿論和民社反對派也不好把矛頭指向我們,老說我們是政府的走狗了吧!


以上是泡沫時期公用事業土地官民爭端一隅,在地價飛漲的年代,民間私人行為的土地買賣的競爭對抗更是激烈。一方準備借著「首都改造計劃」大顯身手的不動產公司,另一方是不願搬遷或者也想在這個機會難得的成金時代狠賺一筆的庶民百姓,矛盾與利益是那麼直接赤裸。私人土地交易行為沒有第三方土地收用委員會仲裁判定,那怎麼辦?民間自然有民間那套辦法,這時「地上げ屋」就自然浮上水面。


如今日本有人戲言「地上げ屋」的本質其實和不動產中介公司一樣,這樣說對一半錯一半。「地上げ屋」1964年東京奧運會前後便存於世,只是當時日本主要住房以共有民建住宅與公營團地宿舍為主,私人房地產沒那麼火熱,並不顯山露水,且多數真的和不動產中介公司一樣守法經營,和黑道暴力組織沒什麼關聯,。1972年地產商出身的田中角榮上台,弘唱列島改造論,一年不到就把東京地價炒高了2倍,全國翻了1.7倍。從那個時候起暴力團伙開始引入這一行當,有些人為把勢力做大,和白道政財兩界勾連。

(尾崎清光,四國高知縣佐川町人,部落民出身。父親酗酒賭博家暴,11歲那年父親喝醉酒落水身亡。喪父後的尾崎更加沒人管教,17歲商高二年級就學中,因為勒索欺詐同學行為被送入少年院。輟學後的尾崎跑到了大阪,最初憑藉黑道上違法工作中介者而逐漸在大阪暴力團伙東組嶄露頭角。1969年在大阪創立「尾崎興業」,以不動產和高利貸為主要經營業務,1972年憑藉在大阪積累的金脈,殺回家鄉,並成功資助自民黨候選人渡邊勉當選佐川町町長,由此渡邊勉做媒上京,讓其加入自民黨外圍政財部會「全日本同和會」,由此開始了人生事業攀峰期。此人最大的特長就是「恐嚇術」,在高知時到處派手下編造自己在東京認識多少多少達官貴人,與對方談判,第一句便是「你小的知不知道,大藏省某廳某官是本社股東之一!
」「這是建設省的ⅹⅹ局長的電話,我不跟你說,你現在自己打電話給他!」高知的官僚並不知道這裡面玄機,有些人怕丟了烏紗帽,或者畏於上面權勢便服軟於他,同時他也懂得利益均沾,方便他不法牟利的官僚他也不吝賄賂,久而久之這使他在高知呼風喚雨,風頭無二,即便被起訴,往往都是判3年緩期2年的「虛刑」。1978年尾崎清光以「全日本同和會」最高顧問風光上京,臨行前他曾對身邊人說:「用不了幾年,俺也可以像龍馬那樣被土佐人祟拜!」,這個職位據說是他花了12億円給當時自民黨幹事長大平正芳花錢買來時,藉此作為上京發展人脈的資本。他在京的發展確實很快,當時只要東京搞不定的市街地拆遷,找到他總能解決,但中介費都是動輒2~3億,這還不包括後繼跟進開發項目分股抽頭。他生活奢靡,在銀座花天酒地,情婦都要20歲以下的,更是無人不知,人稱「歩く三億円」「會走的3億円」,即1億2千萬円士鑲鑽手錶,8000萬的手鐲,3千萬的兩台加長林肯。1982年6月2日他在大倉飯店舉行生日宴會,邀請了1000名政財兩屆名流,其中自民黨政府高官有150名之多參加,而同日永田町希爾頓大飯店田中角榮的聚會只有8人參加,可見權勢。當然物極必反,他一關西地緣者到東京搶地盤,肯定是要遭到本地幫會嫉恨的,1984年尾崎清光糖尿病入院,被3名偽裝成探視者的殺手亂槍斃命。兇手事後不知所蹤。大眾媒體指向當時另一個「地上げ屋」新興帝王早坂太吉,兩人因文京區某地塊當時爭端不合,可能黑吃黑。但警方傾向於東京老牌黑社會住吉會下的黑手……)


尾崎死後的1985年,東京首都改造計劃啟動,這一年最為焦點的是東京新都廳的定址新建。都知事鈴木俊一宣布新都廳設址在西新宿副都心,就跟萬達廣場永遠跟著市政府跑,商業房產的開發道理也是如此。次年1986年登上日本企業所得榜第一位的是豐田,第二位是索尼,第三位則是最上恆產,2027億円的企業所得,186億円法人所得。這個公司幹什麼的,別說現在中國人不知道,那時候日本人也是雲山霧繞的。

前些年李嘉誠只囤地不建設的長和模式為國人所唾罵,李嘉誠學誰或自創姑且不知,但在日本是這家公司首創並發揚光大的,人稱「最上恆産模式經營學」。

最上恆產這家以炒地皮為生的公司。社長叫早坂太吉。是尾崎清光之後「地上げ屋」行業的帝王。早坂是山形縣村山郡大田石町人,舊屬最上郡,所以拿最上冠名公司。其身世比尾崎還慘,小學5年級肺炎死亡,中學1年級母親病逝,由長兄代育,中學畢業後,到鎌倉當建築工,隨後涉足建賣業,漸漸發家。1973年承接了東京赤坂一座石油進口轉包商大樓建築工程,活干到一半,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業主倒閉,於是索性自建自用,留在東京發展。在此過程中攀識了稻川會二代目稻川裕紘,並藉助黑道勢力擴張周邊市街地。他和尾崎清光既有和作也有爭鬥。二者最著名的傳說便是在東京都廳建址壓寶。1982年前後兩人都預計東京都廳不久要重建,但定址在哪二人意見並不一致, 尾崎清光從自民黨內部得知1983年東京知事選,不但自民黨不會支持現知事鈴木俊一,社共左翼團體也對東京都知事虎視眈眈。對於東京都廳新建設計劃中曾根政府並不贊同,認為都廳留在千代田最好,不必大動干戈。於是習慣先下手為強的尾崎把一半家當168億円壓在千代田舊都廳周邊市街地收購上。而早坂太吉呢? 卻大肆收購西新宿土地,其中最大一塊地在西新宿六丁目,一千五百坪,4.8平方公里左右面積。每坪500萬円,總價75億円。最終結果是鈴木俊一連任,推進都廳向西新宿轉移。而幾乎一夜之間,早坂太吉手上那塊地飛漲了6倍多,總值497億円,加上新宿,涉谷,中野以及在橫濱與琦玉投資周邊地塊,當年一共凈賺了1560億円,震驚了日本工商界。很多人認為這肯定有黑箱操作,因為鈴木俊一也是山形出身,二者或許搞鄉情交易也不一定,後來傳出個人在「西新宿六丁目地塊」有匿稅行為,被地檢起訴,但他補交了14億個人所得稅,法院也只判了緩期2年,輿情一時大嘩。自古有錢是非多,除了白道找他麻煩黑道自然也少不了。他的老對手尾崎清光又橫遭慘死,早坂成了東京其他暴力社團眼中釘,1986年在世田谷區自宅遭遇襲擊,行兇者朝他客廳里扔了三顆手雷,幸虧他的法國保鏢把沙發反扣遮掩,不然八成命喪黃泉。不過他的結局也很凄涼,泡沫鼎盛期妻子患癌病故,後妻沒兩年就要和他離婚,並索要750億離婚補償,後來只給了5億調解。泡沫崩壞後,地價狂跌,投機失敗,自社倒閉。2001年腦溢血突發,搶救不及,腦死亡,5年後離世。

(照片是1994年的。這便是當時最上恆產名下那塊西新宿六丁目地皮,照片右側最高建築物就是東京都第一本舍廳,地上48層,地下3層標高243.4m,東京第三高建物。這個區域有東京希爾頓大飯店、西新宿三井大廈,富士施樂本社,住友不動產新宿分社,東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中國那時好像戲言搞原子蛋的賺不過賣茶葉蛋,日本那時真的是賣汽車的不如炒地皮的時代。下面真有這個例子。)


除了以上兩位以不正當的「地上げ屋」起家興業。在東京地區當時以房地產聞名的還有從汽車販賣業務轉行不動產租賃業務的麻布建物會社的渡邊喜太郎,開業醫出身的桃源社社長佐佐木吉之助,與尾崎和早坂二人藉助黑道勢力不同,渡邊與佐佐木則選擇的是與銀行狼狽為奸,做得更大,兩人鼎盛期財富值都上過美國《福布斯》雜誌,渡邊是世界第6,佐佐木世界第12。他們二人的浮華半生可謂真實演繹了「欠銀行100萬,銀行是你大爺,欠銀行1個億,你還真就是銀行大爺!」這一流說。他倆與日本銀行的故事後面再說,先說說「地上げ屋」……

(如龍0中劇情中重要配角:立華不動產公司的「地上げ屋さん」尾田純,實際是中國偷渡者出身,這一點其實也符合歷史。80年代越南、韓國、朝鮮、巴基斯坦、阿富汗及中國大陸偷渡客先後湧入日本,因為入境不合法,很多人只能從事日本人不願做的「3K工作」,其中一部分因身份問題,極易被黑道暴力團伙利用吸收,從事違法行當。具體也可看2009年成龍主演的新宿事件)

對「地上げ屋」成員印象或者更確切點說想像是身穿西裝,脖戴金鏈,動不動就掏出一紮鈔票甩在面前的黑社會裝扮, 但很多時候並不是這樣,那樣的人都是「地上げ屋」從黑道上借來的「勞務派遣」,屬於「地上げ屋」的最終兵器。你可以略帶一點「中國黑社會暴力拆遷」印象去套,但二者又有些不一樣。

前面所言從事「地上げ屋」這一行的,一般都是不動產公司,建築事務所。會社分組分工一般有稅務士,律師,會計師,土地相談師,銀行聯絡班,外勤人員,公關等等,和普通商社沒什麼兩樣。你會問,咦? 怎麼不見暴力團伙,黑社會成員。其實這個問題問得最愚蠢,即便在中國社會,也很少有家房地產公司把黑社會明目張胆在公司內正式編製,除非老闆腦子進水了或者無法無天慣了。在日本也是這個道理!

「地上げ屋」對社員的著裝,儀容,談吐要求大多要求較高,有時甚至比肩日本酒店銀行服務業。像這種直接把錢塞給對方,不但極度不禮貌,也違背最基本的財務常識。再者這個道理也很簡單,日本人最重禮節,不講真心與否,至少表面工作更是NO.1,商務社交更講究。在不動產火熱的賣方市場,「地上げ屋」與居民交涉關係中是求方,優質良好的態度非常重要,多金,財大氣粗並不是第一位的,倚貴欺賤,恃強凌弱在行內來說是大忌,至少表面上不能露骨。像早坂太吉的最上恆產,聘請的社員督導都是日本禮儀協會的講師。拜訪居民的外勤相談人員,男女比例控制在4:6,而且女性不用涉世未深的女大學生,清一色30~35歲的婚後女性,這是相當聰明的一招。用他的話來說,「像家庭主婦那般特有的柔韌與耐性是本社不可或缺的即戰力!」

而收買土地工作流程上,「地上げ屋」也非常注重戰略戰術。土地所有者,建築物產權者的情報獲取分析管理是這一行最重要的分野。為什麼這麼說呢?

對收賣土地而言,收購地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成員構成,工作狀況,興趣愛好,生活忌諱都是需要了解清楚的。用這行的格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在情報工作沒有完成前不會貿然出擊的。通常這類情報搜集在拜金泡沫時代並不是像現在這樣很難,黑道,銀行,不動產業,市井都有個人隱私流出,特別是銀行系統,當時普遍是重災區,甚至主動泄露儲戶資料的亦不在少數,理由後面再說。

當情報整理分析匯總後,專門會召開探討會,按收購目標土地所有者說服難度分成上中下,或易中難三級別分檔。 因為日本的土地制度與我國不一樣,我國土地產權歸國家所有,個人及集體只擁有土地使用權。而日本一塊土地可以分為土地產權所有者,地上權所有者,日本稱為地主與借家。因此實際收賣過程中想要徹底拿地,通常與這兩撥人打交道是常事。一般先搞定二權合一的土地所有者、然後是地主,再下來才是借家。家庭經濟狀況糟糕,五口以上者,寡婦鰒夫,高齡老人,有意遷居者列為先攻,一般價格比時價高1.2~2倍,態度誠懇,拜訪殷勤些,時不時還捎帶些小禮品與點心,就可以搞定。當然說話也有技巧,核心嘛一句話「一定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對方考慮」。最難人群是貪財奴,大土地主以及有些社會能量的主,這些都可放在末端處理。總之由易向難逐步蟲食,到最後基本上只剩下最難纏的釘子戶時,「先禮後賓」依然無效才露出「猙獰面容」動用「最終兵器」,而且這種兵器只能夜間使用……

與地主、借家交涉過程切忌人多場合,拜訪對方時若遇親朋好友,肯定知趣退返。理由是時機不對,人多嘴雜以及禮貌考慮。這一行最難關是碰上集體地主與戶主聯合抵制或要價談判,有的甚至會委託律師交涉,碰上這檔子事只能自認倒霉,個個說服擊破的例子不是很高,最終只能多掏錢或者「最終兵器」登場……兩方鬧得不歡而散的例子很多,而且容易招惹警察與媒體關注報道:

50年代後半期紅極一時的「NHK三人娘」之一女優馬瀏晴子在1969年東京港區赤坂一等地買入一戶高級公寓。1986年東京大改造時段,這座公寓土地所有者出讓了土地給「地上げ屋」,因為入住這幢公寓的都是中產階層,沒人想賣,於是遭到了深夜裡「地上げ屋」的暴力騷擾:比如拉電閘,喇叭擾音以及丟死貓在住戶門口等等。不堪騷擾的馬瀏晴子主動站起來,做為地元居民代表起訴對方事務所與背後的不動產會社,這場官司因為沒有直接證據能夠證明騷擾人員與「地上げ屋」二者僱傭配屬仕事關係前後共打了三年,為此馬瀏晴子當時不顧事務所反對放棄了演藝工作,全力投入反「地上げ屋」示威運動中,因為媒體曝光,媒體開始關注這一社會現象,但反過來說,社會地位高階層都受到「地上げ屋」的騷擾,官司還得輿論引爆,庶民層的困苦與無奈可想而知。

(左為『朝日新聞』1987年2月東京港區一處拆遷了一半的舊木造民居地。右為『每日新聞』同年3月9日某版面曝光的東京土地交易中各種不法行為。)

(1987年東京塔展望台遠眺增上寺、JR濱松駅,世界貿易中心大廈方向與2014年景觀對比)


隨著東京都區越來越多的居民外遷,和層出不窮的土地收買糾紛,日本的土地矛盾日益嚴重,所以1987年NHK電視台夏秋特意製作了一檔3期連播的日本土地問題特集節目,並在第三回組織450人現場規模探討會,邀請建設大臣天野光晴,東京都知事鈴木俊一,三菱地所會長伊藤達二,住友銀行專務森川敏雄等財閥政要參加。標題很犀利:

「世界の中の日本 土地はだれのものか」《世界中的日本: 日本的土地究竟是誰的?》

(「地上げ屋」的深夜敲門聲,一面用鐵棍敲門,一面叫嚷,絕大多叫的是「こんばんは」、「やすみなさい」「晚上好」,「晚安」之類寒暄語,絕對不會叫「土地を売ってください」 「請把土地買給我!」這類明話,誰說誰就是TM真犯二,準備去東京灣餵魚吧!)

(池袋某戶民家二樓被扔「高壓鍋自製炸彈後損害情況。下為己經被「地上げ屋」收購的市街地房產,上面會用紅漆噴上「立入禁上」字樣,以示房產易主,同時給周圍不願動遷居民造成壓力。不過以上這種方法都是走極端的個例,剛好被NHK逮到,抓住不放理由,往下你就知道了。)

(某不動產公司兩名相談士與一位家住台東區的老人交涉。1987年台東區地價號稱「一個區能夠買下丹麥」。該老人家中只有自己一人,在當時有產獨居老人被業內稱為「超一等優質客戶」,因為又多地既好騙,該老人家三層帶院房,地多少坪沒報,但聽對方報價是1953萬円/坪時,只是「噢「嘴裡重複了一遍,但沒有答應,看神情,老人家對這個報價不是很滿意,去年該區平均公示價是1785萬 /坪,琢磨著怎麼還得漲個20%,年尾公示果然比去年漲了30.9%,為2337萬円……)

(東京某都心分讓團地式商品房搖號抽籤式,55㎡總價6200萬円,你別嫌貴,東京團地商品房搖號率1/3700,記者採訪時問這位年輕媽媽沒抽中感想時:她無奈說運氣真背,我們家都兩個小孩了,真想要這套房。NHK現場記者鼓勵安慰她明年繼續努力。但實際上1988年搖號率到了1/6200,這位媽媽願望估計還不如去賭賽馬來得高。)

(響應日本政府號召,在東京圈域茨城縣南部牛久買房的瀧田榮先生,房價是比東京便宜了3倍,但隨之而來通勤問題,瀧田榮先生公司在東京五反田,每日單趟通勤4個小時,所以他的夫人每天凌晨4點就要起床做飯,4點半就要催促先生趕緊走。夜裡10點多等待丈夫回來,如果外面有應酬,索性就讓他住東京了。)

(節目最終回是450人大研討會,最高潮部分。現場觀眾直接指責政府官僚不做為,坐視地價飆漲暴走,老百姓買不起房。土地都到了大資本家手上。有人甚至建議政府應即刻凍結全國住宅價格。特別是東京知事鈴木俊一和建設大臣天野光晴被罵得最慘,國土廳廳長綿貫民輔因為去沖繩出差公幹,碰上連繼雷雨天航班延誤,沒有參加節目,被報紙抨擊故意逃避責任,不得不3次登報公歉。節目播出後三天,NHK便收到了2萬個來電,反響熱烈。中曾根康弘責令建設省,國土廳聯合出一份全國土地問題臨時調查報告。10月22日,在首相官邸,海內外記者眾目睽睽之下接受這份答申報告,並信誓旦旦保證「政府必一生懸命解決好土地問題!」但實際上中曾根耍了個花招,他可沒說自己任內的政府還是下期,兩天後他在自民黨黨代會上指名竹下登為接班人,11月6日內閣總辭職,這個燙手山竽順理成章甩給了竹下登。)

(已經自問自答更新了 文嘉同學,你那泡沫時代的帖子還更不更新? - 知乎)

wxp://f2f0aWyqaiTWOH3DnohR4oNRTdXN9sqxj_El (二維碼自動識別)


哆啦A夢 34卷 野比姑姑過年來訪親,隨手給30000壓歲錢。34卷是1985年7月27日發行的,1985年平均匯率100日元兌換1.4元人民幣。所以壓歲錢差不多等額人民幣420元。當時我朝的物價,普通人不含獎金和補貼的基本工資差不多就是42元,於是隨手一給的壓歲錢相當於天朝普通人10月的工資。

這一年,廣場協議簽署。


很多歐美女性到日本去當陪酒女賺錢,加拿大國家電影局(NFB)還做過一個紀錄片Tokyo girls講四個來自加拿大各地的女孩在80年代末,90年代和2000年代早期即日本泡沫經濟最繁榮的時代在日本作hostessing的經歷,現在貌似還有但不像以前那麼多了

據說有的女士陪喝一個晚上就能掙一兩萬美金,各種山口組地區領導人和社長光顧,其實也難怪,一百多年以來亞洲人心裡對歐美人的自卑感終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翻盤了,其中一個女士甚至還睡了一個全身紋身的山口組領導人,拿到3萬美金的現鈔外加一塊價值5萬美元的勞力士手錶
還有一位甚至被富商提出來給一百萬美金只要她嫁給他過一年
後來在2000年就發生了一個案子,一個英國空姐Lucie Blackman在東京做陪酒的一次被一個韓裔日本富二代織原城二(後來發現有過多次迷奸歐美女性並拍成片子的前科,1993年曾姦殺過一個澳大利亞模特)請去paid date就是說人家付錢請你陪在家玩,逛街什麼的結果這個英國妹子傻呵呵的去了被在酒里下藥,貌似那個日本猥瑣叔沒掌握好藥量給毒死了,最後用電鋸分屍

最後Lucie家裡人發現她失蹤就馬上聯繫英國駐日使館要求警視廳查找,但警視廳這邊一直拖沓著,一年多以後才在一個海岸邊的山洞裡發現了幾根骨頭和一個被用水泥澆灌在廢棄浴缸里的頭骨,經過牙科比對才確認是Lucie(後來的幾起在日發生的涉及外國人被殺害的案件日本警方的低效都另世界各國側目,比如2007年的Lindsay Hawker和2012年的Nicola Furlong案件也是一樣)


日本的過去跟現在的中國幾乎一模一樣。

作者:Jacques Yang
鏈接:1990 年代在高位接盤的日本人,在房價崩潰後都怎麼樣了? - Jacques Yang 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簡介:

新井一二三,新井是姓,一月二十三是生日,合在一起就是新井一二三」――一個用中文寫作的日本女作家的名字。
生長於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畢業。1984-1986年,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和廣州中山大學進修現代漢語、中國近代史、粵語。回國後在《朝日新聞》當了半年的記者。1987年移居加拿大,做自由撰稿人,在英文《多倫多星報》、The ldler等刊物上發表文章。1994年搬去香港,開始為中文報紙寫專欄,作品散見於《明報》《星島日報》《信報》《蘋果日報》,台灣《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國語日報》等等。1997年回歸日本,目前擔任明治大學講師。

  • 出生

【1962】我是一九六二年在東京出生的,戶口簿上寫的出生地址是澀谷區紅十字會產院,算是東京較好的醫院之一。比我大兩歲多的哥哥也在同一個地方出生。聽說,奶奶當時對兒媳的決定頗有意見,畢竟她把自己的九個孩子都在家裡生下的,何必花好多錢到醫院生小孩?說家裡,其實十整天都有很多人來來去去的壽司店後面。母親屬於戰後受民主教育長大的一代,絕不肯服從婆婆的命令。多年以後,她還對我訴苦道:「剛懷孕的時候,你奶奶叫助產士診察過我。就是跟鋪子只隔一張紙門的地方,又沒辦法鎖住,隨時會有人拉開門進來的。當時,店裡僱傭好幾個夥計、徒弟,全是年輕小夥子。我怎麼受得了他們好奇的眼光。」


  看統計,一九五五年在日本呱呱墜地的孩子當中,在產院出生的只有百分之十八,到了一九六五竟增加到百分之八十四:分歧點是六〇年,此後在產院出生的嬰兒永遠超過一半(直到二十世紀末,才出現一些人批判產院分娩造成母子之間的心理鴻溝,主張恢復家庭分娩)。那一年謝國權醫生(台南詩人竹軒謝溪秋三男)寫的《性生活之智慧》問世,用照片介紹做愛姿勢的書轟動全日本,成了總發行量達三百萬萬本的超級暢銷書。當時,他就在紅十字會醫院當產科主任,我是由他接生的,可見母親多麼會趕時髦!奶奶一個人無法擋住時代潮流的勢頭,最後非讓步不可了。但是,婆媳關係日趨激化。我懂事的時候,父母早已從壽司店搬出來,在新宿區神田川邊只有一間房的木造平屋,獨立經營小家庭了。

  • 二歲半

  【1964】我平生第一個記憶是一九六四年十月十日開幕的東京奧運會,雖然當時我才二歲半,但是全體社會及其興奮的氣氛還是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父母不知從哪裡弄來了一挺手槍,乃用來發出競賽開始的信號聲,成了我和哥哥整個童年時代的頭號寶物。東京奧運會是戰後日本頭一次舉辦的國際級節目,全國上下齊心祝賀的狀況,跟三十多年後長野冬奧時多數人漠不關心的世情截然不一樣。為了迎接外國遊客,東京、大阪兩大城市之間開通了東海道新幹線。在東京中心區,則完成了首都高速公路網第一工程。跟日本多數家庭一樣,我家也是為了觀看奧運會直播而買了第一部電視機,乃黑白的樂聲牌。


  現在許多人都說,奧運會以前和以後,東京的景觀徹底改變了。如今回顧「美好昨日」的文章,一般也就講到奧運會之前,一九六〇年左右的日子,他們指出,直到五十年代末,東京室內還處處看得見近代化以前的生活小景,如:水井,洗澡盆,蚊香,風鈴,煤炭爐,和服,塌塌米。但是奧運會一來,古老的一切都走了。我小時候,家裡每年增添新的電器、生活用品,如:電話、雙門冰箱、彩電、熱水器、空調、立體聲音響組合、微波爐。關起門來開冷氣,在塌塌米上鋪化纖地毯,放西式傢具,穿著牛仔褲看美國連續劇,或聽英國搖滾樂,大家都覺得很先進、好酷,卻甚少有人介意傳統文化和街坊生活同時被破壞。戰後日本人的生活目的是趕快富起來跟美國人過一樣的日子,祖先留下的一切反而顯得陳舊落後。之前嚴禁孩子們站著吃東西的父母,後來鼓勵我們邊走路邊嚼口香糖甚至吞下漢堡包;因為整個社會認為學美國人就不會錯。


經濟高度成長的時代,差不多每個家庭的收入都直線提高;不是一部分人發財,而是大家一同富起來的。失業率幾乎等於零,大企業的終身僱傭制給上班族保證了一輩子的鐵飯碗。能夠毫無疑問地相信明天一定會更美好,社會風氣相當好。我小時候父親一個人開辦的印刷廠,沒幾年工夫就雇請很多員工了。對曾經貧窮的日本有記憶的,我們可以說是最後一代。一九六八年出生的妹妹沒有經歷每年購買新一種電器那樣的生活。她懂事的時候,家裡已經有錄像機,或者說,連續劇中的美國家庭擁有的一切,我們家全有了。


以奧運會為標誌的近代化,不僅改變了市井生活,而且對整座城市的基本理念帶來了根本性的調整。比如說,為了趕上奧運會開幕而匆匆完成的首都高速公路網,主要建設在舊水路上的。東京的前身江戶曾是能跟蘇州、威尼斯相比的美麗水城,市內交通以水上航線為主,市民生活無論是交易還是娛樂都跟水路有很密切的關係。看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很多都畫著水景。然而,一九六八年的明治維新以後,鐵路、公路運輸代替了水路的重要性,在市內四通八達的運河被放棄不用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奉命設計高速公路的一批工程師,發現有現成的交通網淪落為惡臭沖鼻的髒水溝,毫不猶豫地決定填平起來了。他們千萬沒有想到,江戶城的遺產其實對居民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即確保東京灣刮來的海風經過的路。果然,四十年以後的溫室效應成為全球性燃眉大問題時,東京的氣溫上升幅度比全球平均高出兩倍,簡直呈熱帶化趨勢,除非恢復綠地和水面,每年中暑喪命的人數只會直線上升。


  當然,不能把所有責任推到工程師的身上去。當年,高速公路上汽車疾馳的情境是進步與未來的象徵,在科學漫畫家手塚治虫的作品中也常出現。人們只挂念經濟發展,環保意識尚未興起的時期。東京的各條水路確實骯髒之極。我童年時代聽父親說過,他小時候(一九四O左右)曾經在附近神田川游泳抓過鰻魚,覺得難於置信,因為我認識的神田川是發出惡臭,滿處是廢物的渾水坑。每年購買新電器的居民乾脆把舊貨推下河中去。食堂清潔部門開始回收大型廢物是後來的事情。到了世紀末,市食堂才通過景觀條例企圖恢復水邊生態。如今神田川的水質已經有了明顯改善,周遭更修成了挺舒適的散步路,似乎回到了我未曾見過的六十年前。難道我的孩提是日本社會的一場噩夢?

  • 小學一年級

  【1968】一九六八年,我上小學,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到了世界第三位的水準。同時國內紛紛發生公害案件,經濟高度成長的反面效應逐漸明顯起來了。大學生共鳴全世界政治潮流,「全共斗」學運達到高潮,學運分子與警察機動部隊在東京大學安田禮堂展開了兩天的激烈鬥爭,最後三百七十五名學生遭逮捕。參加示威的人大喊的政治口號「安保反對」(反對日美安全保障條約),連我們小孩子也耳熟了。雖然社會上有種種矛盾,但總體來說,大家對未來還很樂觀。那年另一個流行語是「昭和元祿」。江戶時代元祿年間是社會穩定、經濟發達、消費生活爛熟的高峰期。戰後二十多年的日本人自我感覺非常好,竟想起元祿年間的繁榮了。街上走的年輕人,不分男女都留著長發,穿喇叭褲和高跟靴,彈吉他唱反戰歌曲,也就是日本版本嬉皮士。

  • 小學三年級

  【1970】兩年以後,國際文壇上頗有名氣的小說家三島由紀夫,帶領私家小軍隊衝進自衛隊基地,呼喊起義而失敗,最後自行切腹並由徒弟砍掉腦袋的血腥案件發生了。他享年四十五。那是我有明確印象的第一宗社會案件。有些報紙竟刊登了跟身體全然隔離的三島頭部相片。周圍的大人包括父親和學校老師都不知道該怎樣解釋給孩子好,結果保持沉默了。我當時根本不懂是怎麼回事,只是非常驚愕,覺得特別可怕。長大以後開始看各種評論才開始理解其所以然。總之,三島對戰後日本的美國化膚淺風氣看不順,非得糾正政治方向不可。但是,他一類的極右派政治思想在七O年的日本完全得不到支持。社會上基本認為三島之死是一種文學理念或者藝術審美觀的表現,如果不就是與眾不同的性愛趨向所致的越軌行為。畢竟,他的同性戀傾向是公開的秘密。文章里又多次提到過切腹場面使他興奮。(二OO五年,炸藥獎文學獎作家大江健三郎在長篇作品《告別了,我的書》里探討:如果三島多活了十年或者三十年,會否擁有較大的影響力。結論還是否定的。)


  【1970】那年夏天,日本全國為大阪博覽會(EXPO70)沸騰過一回。「你們好,你們好,從世界各地來的朋友們!你們好,你們好,來櫻花國的賓客們!」流行歌手三波春夫開朗做作的歌聲瀰漫著東京的大街小道。社會風氣確實膚淺得可以。當時,我家已經有了弟弟和妹妹,母親肚子里還有一個,即是年底要出生的小弟。父母決定暑假舉家去大阪看博覽會,但是開支要盡量節約,坐新幹線太貴,於是父親開五百多公里的私家車去;小轎車后座擠滿了四個孩子,困了就要重疊地睡覺。住旅館太貴,於是托親戚定了某公司休養所,但是一個在滋賀縣琵琶湖邊,另一個在神戶六甲山頂,都離大阪相當遠。酷熱的夏天在人山人海的博覽會到底看見了什麼,老實說我不太記得。美國館展出阿波羅號從月球帶回來的石頭,吸引最多人,但是排隊好幾個小時才能進去的,好像我們沒有看到。模糊地記得我和家人分開,單獨進去了一個東歐國家的展覽館,似乎是匈牙利的,我買票吃了一種當地食品:上面撒著酸酸的白色醬,不太合口,但是非常特別,而且是不折不扣的異國風味。當時有個電視知識比賽節目送給冠軍的獎品是夏威夷的團體旅行券。我周圍還沒有人戰後去過海外旅遊。有個同學因父親工作調職而搬去德國,叫我們羨慕至極的。在博覽會嘗到的歐洲小吃讓我長年忘不了。

  • 小學五年級

  【1972】一九七二年六月,國會議員田中角榮發表《日本列島改造論》,七月被選上首相。他主張:日本各地建設高速公路和新幹線網路才是拉近城鄉差距、解決公害的好方法。農民出身,只有小學畢業,外號叫推土機的土木公司老闆成為國家領袖,一時轟動了日本全國,好比他體現了社會的民主化、公平化。媒體紛紛報道田中刻苦奮鬥的經歷,連兒童出版社都推出了首相的半生記。我從圖書館借來看,被班主任嘲笑了。他是左派教員工會的成員,一貫批判自民黨政權的。田中角榮是名副其實的推土機,行動能力特彆強。上台兩個月就飛往北京會見周恩來和毛澤東,迅速完成了兩國建交的大事業。跟矮個田中比較,中國領導人顯得特別高大有風度;忽然間,日本社會掀起了中國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年十月到東京來的一對大熊貓蘭蘭和康康。我和一批同學們去上野動物園隔著玻璃窗看了愛吃竹葉的中國大熊貓。當時它們在日本享有的名氣非常大,大概僅次於推土機首相本人。全國每個玩具店都推銷布做的大熊貓,服裝店則推出售大熊貓花樣的衣服,至於兒童用品,從筆記本到牛奶杯全部印有蘭蘭和康康了。

  • 小學六年級

  【1973】一九七三年,我小學六年級時,中東戰爭爆發,石油震撼發生了。記得有一天,衛生紙卷開始從超市貨架上消失,有風聞說是石油價格急升的緣故。大家半信半疑,但是沒有了衛生紙卷可怎麼了得,於是每家主婦都爭先恐後去搶購,沒半天真的賣光了。當時六十多歲的姥姥無所其事地說:沒有了衛生紙卷可以用新聞紙吧。但是,我們一代的東京小孩是從小用沖水馬桶長大的,從來沒有用硬硬的新聞紙擦過屁股(其實,下水道普及的只是市中心而已。姥姥住在東京東部葛飾區,直到一九八六年去世,廁所里一直有個大黑洞)。很快,衛生紙卷重新出現,但是比起以前貴多了。莫名其妙的衛生紙卷事件預兆了將要來臨的大變化。第二年,日本經濟創下了戰後頭一次的「零下成長」記錄,從一九五六年開始的維持了十多年的高度經濟成長到此結束了。

  • 初中二年級

  【1974】我家經濟也到此直線上升,日後卻是有起有落了。還清楚地記得,最後臨墜落前,有一段時間飯桌的情境特豪華起來,不是過年過節還天天擺著雞腿什麼的,叫我預感到不詳了。果然,初中二年級的一天,父親的公司倒閉,聽母親說是買了太多太貴的印刷機。父親則認為上了壞律師的當。他要我長大以後學法律,替他跟不公平的社會算個賬。父母賣掉所有設備,解僱全部員工,把住家客廳改造成辦公室,開始經營小出版社了。幸虧,早幾年經濟還好的時候,買過一棟舊房子,雖然破舊但是有五間二廳,我們至少沒有失去窩。當年日本有個規則:經濟越不好書賣得越好(社會進入後現代階段後,則不適用了),何況父母賣的是算盤、簿記學、會計學等的習題集,找工作的人很多都要買的。他們年紀還輕,起死回生得相當快,但是那幾年裡,我平生第一次嘗到了生活水準下降的滋味。來幫忙的姥姥發現,晚飯吃的咖喱汁不含肉,我們小孩子早已司空見慣,只要整個鍋里有幾片,就算是有肉了,即使沒分到自己的盤子上來也不會埋怨。父母拚命工作,拚命存錢,四年以後重新辦起印刷廠了。同時改建住房,乃母親的主意,她不要丈夫把所有的錢都花在事業上,幾年不停地挺身奮鬥的結果,母親得了胃潰瘍。我高中三年那年,她割掉了三分之二的胃。為了手術住院長達一整月。比我大兩歲的哥哥高中畢業後,只上了半年的職業培訓,便開始幫父母工作。果然是當時的家計情況讓他放棄了升學的念頭。

  • 高中

  【1977】我小學、初中都上了家附近的公立學校,高中則考進了國立名校:東京教育大學(現筑波大學)附屬高中。同學們的父母親幾乎清一色是大學畢業生,其中不乏醫生等社會地位很高的人士,叫我心中很委屈。我父母都沒有上過大學,高中畢業就在社會上做事的人。父親在爺爺創辦的壽司店當廚師,白天有空時還做皮鞋賣過,母親則當美容師。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他們分別為十歲和八歲的的小孩,均在食堂命令下離開家人和老師同學一起在外地農村過著避難生活,回到了東京,不僅自家的房子連帶整個地區都在美軍空襲中早已化為灰燼。父母親告訴我:在廢墟般的東京成長的一代,先得考慮如何吃飽穿暖,即使想讀書也根本沒有條件。但是,我上了國立名校就發現,其實跟他們同代的日本人當中也有不少讀過大學的。說實在,只有小學畢業搞土木的田中角榮當首相而轟動全國,就是其他領導人全有大學文憑的緣故。看看在他前後掌權的佐藤榮作、大平正芳、三木武夫、中曾根康弘等政治家,沒有一個是例外的。推土機首相的好日子沒有維持很久,上台的兩年以後發生的金錢醜聞迫他辭職,我還沒上高中之前的一九七六年,因貪污罪遭逮捕了。


七十年代的日本有個流行語叫「一億總中流」。中央食堂每年施行的輿論調查中,被問「你家經濟狀態屬於上層、中上、中中、中下,還是下層」,回答說是中上、中中、或中下的比率,一九五八年有百分之七十二,到了一九七三年則超過了百分之九十。這十五年里,國民平均收入上升的幅度為二點八倍,絕大多數日本人的生活確實改善了。同時,隨著都市化的進程,從前很明顯的白領/ 藍領區別不再容易看得出來了。穿著西裝系領帶,開著私家車上部的公司職工了,到了職場就換穿工作服而從事生產線勞動,沒人覺得奇怪了。結果,很多其實屬於藍領—工人階級的日本人,一廂情願把自己劃為「中層」;我們家也不是例外。父親雖然中學畢業,但是白手起家做了小公司老闆,雖然有起有落,從未窮到挨餓穿不暖的田地,自我感覺還不壞呢。誰敢說我們家屬於下層?


  然而,在高中同學們面前,我的自尊心受了嚴重的創傷。母親受的打擊好像比我還厲害,陪我參加入學典禮後,她再也不肯來我學校了。主要不是人家有錢,而是文化根基之厚壓倒了我們的。比如說,我父母沒有閱讀的習慣,至多看看報紙翻雜誌而已,當然沒有什麼藏書可說;同學們家倒有高達天花板的書架,裝滿的東西名著是家庭成員聊家常時候的話題。又比如說,我父母喜歡跟著爵士樂跳舞,哥哥則玩吉他、搞搖滾樂,在親戚朋友中,我們家算是有文化的,名校的同學卻是從小聽古典名曲長大的,個個都會彈鋼琴、拉小提琴,或者日本三弦,放學後的課外活動項目中,竟然有交響樂團、歌劇團。我當時連一次古典音樂會都沒有去過,更何況歌劇演出,聽到從附小上來的名媛們哼著義大利語歌曲,不能不受到極深刻的階級震撼。要參加體育社團吧,騎馬、帆船等專門屬於上流社會的項目可不少,叫我只好從遠處嚮往而不敢插手。我十五歲就發現了日本社會的 establishment,也意識到難以跨越的階級鴻溝。到底從哪裡來的區別?恐怕至少追溯到三代以前:人家的祖先不是武士就是富農,我祖先則是吃不到乾飯的貧農。


  日本所謂的名門中學,主要意味著升學成績好,具體來說考上東京大學的人數多。同時,越是程度高、難考進的學校,越有標榜自由主義的趨勢。學校當局對學生的管理相當鬆弛;沒有制服、沒什麼校規,跟其他學校比較,自由得多了。我們是高中生,但是所受到的待遇基本上跟大學生沒有區別,一點不拘束地泡咖啡廳也去酒吧,盡情享受名門生的特權。同班男同學們,一來出身不錯,二來書念得也不差,即使沒考進東大也都上了好大學。幾年以後畢業找工作時,他們的職業選擇頗為保守,除了繼承家業做醫生的少爺們外,很多要麼做了高級官僚,或者加入了三井、三菱、住友等大財閥旗下的銀行、商社、製造業公司。女同學的選擇當時還很有限,成績最好的人都做了醫生,其次則做了學者,任職於普通企業的人一般就很快碰到了「玻璃花板」,即使沒有很快被迫辭職,也不能擔任重要職務。等到一九八五年,即我們多數人畢業本科後的第二年,男女僱傭平等法才施行,法律上保證兩性就業機會該平等了。但是,法律歸法律,現實是直到今天,日本是女性社會地位在全世界最低的國家之一。

  • 大學

  【1981】一九八一年,我上了私立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系。該系一年級共一千一百一十名學生當中,女生只有七十多人,所佔比率才百分之七,而且連一個女教授都沒有。果然,政經系校舍內沒有女廁所,要解手一定得到院子里後來添蓋的小屋子去,不方便極了。我選的第二外語是當年算冷門的漢語,結果兩班同學共一百名中,竟然僅有我一個女學生(也就是百分之一整)。九十年代後,學漢語的日本人大幅度增加,除了英語以外,這些年最多人學的外語就是中國話了。如今在早大政經系也有多半學生選修漢語。但是,八十年代初期,日中經濟交流還不太緊密,剛建交時期的中國熱稍退了以後,只有少數人在學習漢語的。作為惟一的女學生,我在漢語課堂上無法避開老師的視線,非得努力學習不可了。好在我對這門課,一開始就特別喜歡。


  當年我們系的漢語主任士著名的音韻學者滕堂明保老師;他是日本中國語文學界的泰斗,本來做東京大學教授,卻在一九六八年的學生運動中支持學生造反而辭職,轉到早大來當客座教授。後來回想,我深深感覺到,由滕堂老師親自教一年級學生漢語是老天爺給我送來的人生禮物。記得第一次上課時,他在桌上放下索尼錄音機,一按扣子就傳出來充滿異國情調的中國音樂,前奏完畢後,女高音開始唱:「北風那個吹……」接著,全體學生跟著老師練習四聲:「媽、麻、馬、罵」。那瞬間,好像一股電力通過了我整個人,被雷劈了一般,從頭到腳全身發抖。漢語美麗極了!說我對中國話是一見鍾情,一點兒也不誇張。滕堂老師看見我的表情,馬上建議說:「你真要學好,光在大學每星期上兩堂課是完全不夠的。去日中學院吧。上傍晚的課,每個星期三次,學費很便宜,而且我當院長。」


  我選修漢語,主要出於對遠處的嚮往。在早大的入學申請書上填寫「第二外語選擇」時,在「德、法、西、俄、中」共五種語言當中,對我最有「異國魅力」的就是中文。自從在大阪博覽會場嘗到了東歐風味以後,我是一直憧憬遠處的。


小時候,接觸到外國文化的機會少之又少;偶爾被父母帶去橫濱中華街吃飯,我都興奮至極。好熱鬧的大街小巷邊,擠滿著大餐廳笑飯館,大紅大綠的招牌就是跟日本食肆的素淡顏色不一樣,而且門前掛有全雞全鴨之類,有的更是扁制過的。哇,多麼特別!可以說,橫濱中華街食一九六O,一九七O年代東京小孩唯一能踏足的外國領域。進入青春時期,別人大多熱中於英美文化,我卻始終被稍微不一般的地方所吸引,

十三歲,自己看書學過一點西班牙語。

十四歲,集中看了日本作家五木寬之以東歐、蘇聯為背景的小說。

十六歲,在高中上了兩年的德語課,但被複雜的語法嚇壞了也嫌語音不悅耳。當年,「漢文」還是日本高中生必修課之一;把古漢語用古日語念下來,很不好啃。但是,我們滿喜歡聽老師講有關古代中國文人的種種插話,比方說,愛酒如命的大詩人李白晚上坐船要捕捉水面上的月亮而不幸溺死等。另外,「國語」課本收錄的魯迅作品《故鄉》(竹內好譯),對我們的影響也相當大,幾乎每一個同學都能背誦最後兩行,登場人物閏土又親切得猶如住在遠處的老朋友。對我來說,中國文化一方面並不陌生,另一方面由於政治上的距離於社會體制之不同而覺得非常遙遠。兩個相互矛盾的因素加起來就造成了很強烈的「異國魅力」。


  高中、大學時期,我經常因沒趕上「火紅的年代」而感到遺憾。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日本學生,早已失去了對政治的興趣,連文學都開始受冷落,大家各管各的後現代風氣正在成氣候。大學校園和平安靜卻充滿著頹廢的享樂主義。只有少數男同學認真上課,其他人則從大白天起忙於打麻將,到了晚上就帶著女校學生去迪斯科舞廳。她們打扮得跟最新一起的時裝雜誌《JJ》一模一樣,有時像衝浪族,有時像美國常春藤大學女生,始終沒有個性可說。因為政經系裡的男女不平衡實在過頭,我在大學總覺得不自在。加上,早大學生多數來自外地,沒見過世面,不懂得都會生活,和我那些瀟洒成性的高中同學比較,真是土得要命,羞死人了。


  由於對早大環境的疏遠感,我一方面去參加跨大學的文化活動,另一方面又相當積極地上日中學院的課了。那裡有不同年齡的學生們,小的跟我一樣歲數,大的則跟我父母差不多,平均年齡三十齣頭。有些人為了專業、工作的需要而來學中文,個多人純粹出於個人興趣。他們的學習態度比我在大學的同學認真得不知多少倍。其中不乏當時三十多歲,曾經經歷過「火紅的年代」的一代人。他們普遍崇拜毛澤東的新中國,有的在「文革」時期作為日本學生代表團坐船去中國參加過交流活動。我開始學漢語時,中國已經開過三中全會,早進入了改革開放階段,但是在一衣帶水對岸的中國話學校,清一色的日本學生還在和聲唱《不落的紅太陽》,還有高年級同學們在聯歡會上唱的一首歌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至今都忘不了,那竟然是《游擊隊之歌》!


  我的大學時代正巧是東京學這一門學問興起的時候。文學評論家磯田光一寫的《作為思想的東京》已在一九七八年問世。他在文中指出:東京不是一個地方而是概念,乃有作為的年輕人從全國各地要「上」來的「 中心」。就像田中角榮小學一畢業就離開冬天下大雪的農村而到東京,從土木工人起一步一步爬上社會梯子,最後做了國家首相一樣,很多日本人都把東京當做拼搏一番的舞台。土生土長的東京人始終是少數,多數是從外地來奮鬥的新居民;他們對這座城市的感情自然不深,主要想好好利用她。這是經過明治維新,江戶城改名為東京市就開始的現象;連天皇家都是那時候從京都搬過來的異鄉人。戰後復興期,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都越來越集中於東京;相對而言,大阪、名古屋等其他城市的地位低落了許多。日本沒有上海之對於北京。洛杉磯之對於紐約,從頭到尾只有一個東京,使得這座城市的「概念化」特別嚴重。


  這樣想來,我在故鄉東京感到異化,也許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老東京作家谷崎潤一郎早在一九三四年發表的散文《思東京》里,慨嘆過他曾經優美的故鄉被鄉下武士糟蹋到底了;半世紀以後,我在早大教室被外地出身的同學們包圍時候的感覺也有所類似。外地人可以「上」東京,我作為東京人,卻得另找個方向,就像谷崎潤一郎中年以後遷居京都、神戶等地,沉浸在關西地區的精緻傳統文化中。從高中一年級起,每逢假期我都一個人坐長途火車到各地旅行;魅力的小城市可多,如京都、金澤、弘前、仙台、松江、但是,只要從東京往日本國內的其他地方去,那移動一定是「下」去的;作為胸懷大志的年輕人,我想要「上」去,或者找另一個坐標軸。

  • 大學二年級

  【1982】一九八二年,大學二年級的夏天,我平生第一次辦護照,平生第一次坐飛機,平生第一次從上空看見的萬家燈火是上海的。我赴北京參加華僑補習學校為外國人舉辦的暑假漢語進修班。中國民航班級入夜後才離開了成田機場,飛越東海後向北,於北京首都機場落地時候,周圍是一片漆黑。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巴士,忽然看見了天安門上亮堂堂的毛澤東肖像。長安街上幾乎看不到其他汽車的影子,深夜在暗淡的路燈下,竟有些年輕人在踢足球。古老的北京城就像魯迅所描述,也像我在東京看過的影片《城南舊事》、《駱駝祥子》。那夏天,我終於發現了地球上日本以外的地方;北京對我成了世界的入口。

  • 大學三年級

  【1983】一九八三年,東京迪斯尼樂園隆重開幕了,不僅小朋友,連大人也爭先恐後去享受美式娛樂。大學生也不例外,男女雙雙約會去,有些人更購買了通年卡經常去。我自己卻怎麼也興奮不起來:一方面,始終不太欣賞美國的通俗文化,另一方面,有東京人的寶貴記憶。迪斯尼樂園所在地東京灣北岸,我小時候曾經是每年春天全家一起去找蛤子的淺灘。一手拿著小鍬子,一手拿著塑料桶,在潮濕的沙灘上蹲下來挖洞,發現小小的貝兒在噴出鹽水,是多麼令小孩子驚喜的經驗!而且每次都一定是特別豐收,塞滿了好幾個塑料桶的蛤子不容易吃完,還送給鄰居朋友,場面真熱鬧愉快。跟美國公司攜手的投資商把那淺灘填平起來建設徹頭徹底的美國式的主題公園,甚至禁止遊客帶飯糰(即傳統日本食品)進場,由我看來豈有此理。

  • 大學四年級

  【1984】二十一歲的我對周遭現實感到疏遠,寧願被魯迅、老舍、巴金等中國作家帶到另一個世界去。獨自坐在白天都昏暗的咖啡館裡頭,一個詞兒一個詞兒查著字典看五四小說,我的心臟不由得撲通撲通跳起來。當初搞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後來忽而想通:這難道不是戀情么?那年年底,我平生第一次在家以外的地方迎接新年,乃在上海賓館頂樓的迪斯科。回東京後,馬上申請去中國的公費留學,幸虧順利通過了選拔考試,出發日期為一九八四年八月底。我到中國,第一年在北京外語學院漢語進修班,第二年在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繫上課;每次放假都背上背包跑去神州各地:從沿海到四川、雲南、東北、內蒙、新疆、青海、西藏、海南島,越遠的地方越值得去。我對中國的理解主要來自當年天南地北的自由旅行。對中文的掌握則來自旅途中跟各地老百姓的交談中,真得感謝中國教育部每月二百七十塊人民幣的獎學金了。一離開家鄉就不大想回去,多想看世界,恐怕是很多人年輕時候的經驗。為期兩年的留學生活結束以後,我回國畢業當了記者,可是老夢想這海外,不久就提出辭呈,訂了飛往加拿大的飛機票。根本沒有想到這一趟會是從多倫多到香港長達十年的大漂流。

  • 畢業工作

  【1985】永遠改變了日本社會的泡沫經濟,是一九八五年由紐約廣場飯店的國際金融協議開始的。之前,一美元換二百四十日元,廣場協議以後,則換一百二十日元了。日元的購買力一夜之間翻了一倍。很多人趕緊跑到國外去搶買名牌皮包。回到國內炒股炒地了。本來節約勤勞的日本民族,忽而全變成了投資家、投機家。我偶爾從國外回東京探親,不管是家人還是朋友,大家異口同聲談著股票、外匯、房價、銀行、利率等。股票和地價都越炒越熱,東京舊市區的土地總價格竟等同於全美國了。在新宿等鬧區,幾乎每個行人都穿著名牌服裝、名牌鞋子,花大筆錢喝最高級的紅酒、白蘭地到酩酊大醉,然後不怕車費多貴都要打的回郊區的住家去。那幾年的日本,簡直開著沒完沒了的嘉年華,或者說是天天過年晚晚過節的全面性瘋狂。


  經濟過熱的副作用很快就明顯了,本來一點不值錢的小塊土地,在短短几年內升了幾倍,竟值幾百萬美元了:這麼一來,傳統的長子單獨繼承製行不通了,因為小弟弟小妹妹都要分到一杯羹。我爺爺奶奶留下的壽司店,成了父親兄弟姐妹八個人互相打官司爭奪的對象;姥姥留下的小公寓也成了母親三姐妹互相打官司爭奪的對象。官司總有一天要打完,但是骨肉之間的感情,鬧了徹底彆扭以後,再也沒有辦法修復的。於是,我結束十餘年的海外生活回國時,父母雙方親戚之間的往來差不多都斷絕了。可悲的是,我家並不是例外,很多東京人的家庭在八十年代末的幾年裡都解體了。


同時,傳統習俗也在那幾年內消失了。比如說,元旦曾是全家老小團聚的場合:一月一日早晨大家一起去附近的神社拜年,然後回家吃年飯。小孩子收到壓歲錢,並用「福笑」「羽子板」等只有新年才看到的玩具玩耍,二日則去母親娘家吃吉祥食物、年糕,並再一次領到壓歲錢。可是,泡沫以後,那些習慣一去就不回了,父母每年都參加旅行團到國外去過年,為了休息,也為了省事。果然,更加合理化、計算化思考壓倒了古來的生活文化。


  【1989】泡沫經濟只維持了五年左右,一九八九年達高峰,一九九O就破裂。看最後決算,雖然有些人在炒買炒賣中發了大財,但也有不少人高利率借來的錢沒來得及還清,結果破產或背上重債了。本來經營壽司店的我四叔,就是在投機遊戲中抽了大王吃大虧,最後失蹤的。此間媒體把九十年代稱作「失落的十年」。在廣大世界,一九八九年冷戰結束,開始了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以及價值觀念的大調整;然而,當時的日本人還在泡沫中集體跳著瘋狂舞;第二年,泡沫破裂後則茫然若失好幾年,沒有及時去對應外面發生的重大變化。結果,國民經濟長期停留在低迷狀態。九十年代末,一些評論家開始用「第二次戰敗」這個詞,中國,美國等國家的經濟很活躍,相對而言,日本的國際地位下降得很厲害,有必要重新復興了。幾乎同時普及的「全球化」一詞實際上意味著「美國化」,讓日本人更加感到失意。各大企業進行裁員,一些銀行差不多倒閉而被國有化,客觀情況非常嚴重,但是,很多人還忘不了八十年代的陶醉感。只有自己的銀行戶頭裡還有儲蓄,不想認真去考慮國家財政面臨的危機多麼大。


  【1990~2005】我對泡沫時期的社會風氣非常反感,當初以為經濟冷卻一陣會是好事情,若迫使大家冷靜下樓重新過樸素踏實生活的話。可是,後來的發展卻不如我所願。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世界受了「9·11」的大衝擊,日本則在小泉純一郎領導下越走越非理性。社會上,泛濫於各媒體的流行語是「贏組VS輸組」。在新的經濟環境里,不是大家一起過樸素踏實的生活,也不是全民協力復興國家,而是兩極分化日趨懸殊,不屬於「贏組」就屬於「輸組」的弱肉強食時代已經開始了。日本人不可能再做「一億總中流」的美夢,即使只是夢;二OO五年的一本暢銷書就叫做《下流社會》,消費市場分析家三浦在文中預測,今後的日本人,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屬於上層,百分之四十五屬於中層,百分之四十屬於下層,而越年輕的一代越有可能從中層滑到下層去。

  • 高中畢業二十五周年

  前些時,我參加了高中畢業二十五周年的校友會,甚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感。上層階級出身,名牌大學畢業,任職於第一流公司的同學們,幾乎無例外地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悲觀。有一個人,東京大學經濟學系畢業後加入了大銀行,在當時看來是保證高收入的穩定選擇。誰料到,十多年以後,一些大銀行消滅,一些互相合併,一些竟被外資收買。他很尷尬地報告近況說「我已經在第三家銀行做事了」,但是在座的人聽了那家銀行的名字都很陌生,讓人家更加尷尬。他是很典型的例子。在其他公司工作的朋友們,處境也好不哪裡去。對自己的職業最滿意的似乎是東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後供職於大藏省(現財務省)的一個同學。最保守的選擇,獲利最多;這是低成長社會的悲哀。


  【2006】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大多同學們今天失意的原因,就是他們一貫太保守了。最近常在經濟新聞上曝光的市場強人呢,如Livedoor的崛江貴文,樂天公司(網上購物中心)的三木谷浩史,村上基金的村上世彰,雖然都是東京大學、一橋大學等名門的校友,而且三木谷和村上兩人也分別在日本興業銀行和食堂通產省做過事,但是都是中途離開了既定的人生道路而投入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我們一屆剛超過了日本人的平均年齡;那麼市場強人多數比我們小(三木谷一九六五年生,崛江則一九七二年生)也不足為怪。非得指出的是,在這些市場強人當中,沒有一個是東京人,他們要麼在關西或者在九州長大,十八歲單兵獨馬「上」來東京,氣勢勁頭之大是東京少爺們學也學不到的。谷崎潤一郎在《思東京》一文中,把自己家人罵為「敗北的江戶兒」;他們有都會人的瀟洒,但是缺乏奮鬥的力氣,於是在社會大轉變的時刻,總是跟不上潮流,必定為敗者。一百年前的江戶兒是,現在的東京人是也。


  崛江,三木谷、村上,三位強人的辦公室都設在東京西南部,六本木HILLS森塔里。二OO三年完成的五十四層綜合大樓是「贏組」公司的根據地,老闆們又集中住在鄰近的住宅塔。用大眾媒體的說法,「HILLS」是「贏組」中的「贏組」。二次大戰後的六本木,因為曾經有美軍基地,附近出沒的洋人挺多,失意西式食肆、酒吧等夜生活場所特別繁榮,東京第一家漢堡包店、比薩店都開在六本木(於是日本人習慣性地把香港蘭桂坊形容為當地六本木)。高中時候的我,有一次被富裕女同學帶去白人顧客佔半的高級俱樂部,在充滿異國情調的薄荷色燈光下目眩過。八十年代,六本木的迪斯科倒成了人人皆去的消費大眾聖地;在泡沫經濟時期,其熱鬧庸俗的程度,稱得上是大人的迪斯尼樂園了。後來,一時落為滿街都是東歐妓女的低級紅燈區。誰料到,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六本木竟會起死回生為東京的新經濟中心。


  我回國定居已有八年多,這些人一直住在東京西郊,到六本木要一個多小時的地方。但是,心裡上的距離則遠多了。是我年紀大了?還是屬於「輸組」了?不能否定的一點是:我也甩不掉的「敗北的江戶兒」屬性。


  附記:二OO六年一月,Livedoor(活力門)公司得總經理崛江貴文(俗稱Horiemon)因違反證券交易法而遭逮捕。幾乎同時,他頭號手下的遺體在沖繩縣飯店客房裡被發現,令人懷疑該案件有相當複雜的背景。才半年前,崛江在執政黨推薦下參過選,給捧為新一代年輕人得榜樣,然而,情況一變,落水狗被打得可慘。他曾發出的一句話「金錢能夠買一切」成了道德觀念敗壞到底的鐵證據,這回被形容為二十一世紀初日本社會風氣墮落的象徵了。在拘留所蹲了九十多天後,崛江付三億日元(約合兩千萬元人民幣)的保釋金而重新獲得了自由。三個月內,他瘦了八公斤,讀了兩百本書,看起來並沒有憔悴,精神好煥發的樣子。雖然失去了公司的經營權和大部分財產(因股價猛跌),他還是擁有六本木HILL的豪宅;大概正在俯瞰整個東京而思考下一個棋子該在哪裡放下。


轉自一位匿名的網友。

讓我們回過頭來,冷眼相看日本1989年泡沫經濟產生的原因。

銀行盲目放貸 熱錢大炒地產

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日本人把它稱為「高度成長期」。經過戰後20多年的復興,日本經濟出現了強勁的發展勢頭,索尼、松下、豐田等一批民營企業在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和技術創造後,由內向型企業轉變為外向型企業,並逐漸發展成跨國集團。

進入上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的出口大增,尤其是汽車、家電行業成了日本出口創匯的龍頭企業,並因此帶動了鋼鐵、機械製造業的發展。走私貨如「808」雙卡收錄機也在中國市場泛濫,甚至中國的城市家庭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日本的TDK錄音帶。

為了遏制日本的貿易順差,在美國的主導下,西方五國1985年制定了《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兌美元匯率在一年間從240:1飆升至120:1。為減少出口損失,日本資本開始紛紛轉入國內市場。而日本政府為了支持企業維持高出口額,大幅降低利息,擴大對企業的貸款,結果造成國內市場流動性大量過剩。

已於2001年同住友銀行合併(成為三井住友銀行)的日本櫻花銀行前總裁橫田昭義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回憶道,當時由於日本的產品大量出口,企業掙得的外匯源源不斷地湧入日本的銀行。銀行收到這麼多存款後開始犯傻:該怎麼辦?於是,放貸成為日本各大銀行的當務之急。櫻花銀行從董事到各支店的員工,每人都有放貸指標。最多時,一個普通員工每個月的放貸指標高達2億日元。

結果,那些背負指標的銀行職員如同做傳銷一般,先從自己的親戚朋友下手。只要你有工作(哪怕是臨時工)、有住址,都可以輕易地獲得貸款。如果你有房子或土地作擔保,那麼貸款的金額都可以超過百億日元。

於是,東京灣海底的無名地塊,也被人當作了向銀行貸款的擔保。更離奇的是,東京最繁華的商業區銀座五丁目的警察崗亭,也被16人當作私產抵押,在銀行申請到了共計630億日元的貸款。

以一曲《北國之春》唱紅日本列島的千昌夫,當時正是紅得發紫的歌手。第一家銀行找到他時,建議他投資夏威夷的五星級酒店:「日本人成群結隊地跑到夏威夷去舉行婚禮,在那裡建一座五星級酒店絕對有必要,而且一定能夠賺錢。」千昌夫困惑地說:「我沒有東西可以擔保。」銀行說:「你的名字就是最好的擔保。」結果,先後共有五家銀行向千昌夫放貸。他在夏威夷不僅投資了酒店,還投資了高爾夫球場,五家銀行貸給他的總金額達到2700億日元。

「那時候的日本人真的不知道什麼叫天高地厚。有人對日本最大的商業地產開發商三菱地所的社長開玩笑說:什麼時候把紐約的洛克菲勒大樓買下來吧,那可是美國最高的大樓呀。一年後,三菱地所果然宣布花2000億日元收購了洛克菲勒大樓,並在大樓的最高處插上了日本國旗。」採訪過這一收購案的日本《每日新聞》記者中村芳平想起當時的情景,依然感覺到困惑,「日本人真的發瘋了。」

來自銀行的大量貸款很快流入房地產市場,最有代表性的是銀座的地價,在1987年一年中漲了40%。同一年,東京的房價也漲了53%。那些埋頭上班的公司職員們生怕房價不斷漲上去,忙著向銀行貸款買房子。而房地產開發商更是組織一幫無業人員扮成購房者深夜排隊,由此煽起了浩浩蕩蕩的全民購房之勢。

4年後,日本經濟泡沫破裂。銀座地價暴跌六成,原先1億日元的房子跌至4500萬日元。高高興興搬入新家沒多少日子的白領們,一夜之間變成了「房奴」。美國人也最終從三菱地所手中買回了洛克菲勒大樓,並讓「日本小子」(美國人如此稱呼三 菱地所)凈虧了近1000億日元。

圈地開店 八佰伴破產

在泡沫沒有破裂時,幾乎所有人都堅信,東京作為世界經濟的一個中心,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和國際機構前來建立分支機構,因此其商業地產會越來越吃香。而在土地資源奇缺的東京,擁有土地就意味著擁有未來。和田一夫當時就是這樣認為的。

八佰伴集團創始於1928年,剛開始是伊豆半島熱海的一家蔬菜店。和田一夫從父親手中接過這家蔬菜店後,引進了美國的超市模式,從上世紀70年代起把八佰伴發展成為一家連鎖超市公司。到了上世紀80年代,八佰伴已經把超市開到了南美和新加坡。

在泡沫經濟的漩渦中,八佰伴做了一件一般人眼中的「正常事」:圈地開店。當時,八佰伴的經營業態已經從一般的超市,發展到了大型購物中心。在地價天天上漲的情況下,「圈地開店」不僅可以保證地價與房價的同步升值,而且可以在短期內提高公司的業績。八佰伴的雄心得到了銀行的大力支持,多家銀行跟著八佰伴一路投錢。和田一夫更是在1990年把八佰伴的總部從日本遷到香港,讓這家以蔬菜攤起家的日本公司一下子擁有了「國際巨頭」的良好感覺。在其最興旺的時期,八佰伴的海內外店鋪總數達到400家,在上海浦東也開出了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百貨公司「上海第一八佰伴」。

當時頭腦發熱的不僅是八佰伴,還有「大榮」等超市集團。日本的商業企業,幾乎在這一時期採取了同樣的方式――大力發展商業地產。結果,泡沫經濟崩潰後,銀行頓時變臉逼債,八佰伴和大榮則陷入困境。

1998年,八佰伴在融資無門的情況下,把一部分店鋪賣給了大榮,好不容易籌集到了320億日元的資金,又給銀行盯上。當時,八佰伴的最大借貸銀行是東海銀行。東海銀行得知八佰伴籌集到這筆救命款後,立即趕到八佰伴總部,對和田一夫說:「你先把欠我們的錢還上,這樣消息一發布,公司的股票就會漲。過一段時間,我們再貸給你,你不就一舉兩得了嗎?」後來,和田一夫用「昏了頭」來形容自己當時的思維與情緒――他居然相信了銀行的話,結果這筆救命錢一去不返。

八佰伴在無錢償還貨款和支付員工工資的情況下,最後不得不宣布倒閉。當然,坑了八佰伴一把的東海銀行,幾年後也因為大量不良貸款而跟著破產,演繹出一出你死我活又同歸於盡的泡沫悲劇。

租房經營 洋華堂成功

就在各大商業集團紛紛買地開店的同時,有一家商業企業卻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租房開店。這家公司就是「伊藤洋華堂」。當時,許多人對於伊藤洋華堂的做法大為不解:地價天天漲,房價日日高,伊藤洋華堂只要圈一塊地造一家百貨公司,幾年後投資成本就收回來了。銀行也是如此勸說伊藤洋華堂。但是,公司總裁伊藤雅俊就是堅持租房開店,「有錢時我開店,沒錢時我退租,這樣公司經營自由自在,沒有還貸的壓力。」

在這場歷史性的泡沫慘劇中,日本這麼多商業企業,唯有伊藤洋華堂立於不敗之地,而且發展得越來越好,不僅在中國成功地開了6家百貨公司,還收購了美國的「7-11」連鎖便利店,成為世界最大的便利店集團。

伊藤洋華堂現任總裁鈴木敏文是公司創始人伊藤最得意的助手,也是把「7-11」便利店引進日本並最終實現「小魚吃大魚」的成功經營者。他在接受日本《財界》雜誌訪問時這樣總結自己面對經濟泡沫的經驗:任何經濟發展模式都如波浪一般,有起有落。作為經營者,如果只看到波浪高起時,而不知道波浪也有下落時,那麼紅極一時最後失敗是十分必然的事。企業發展中如何抓住商機居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暴利、急功近利,而忽視了企業經營最基本的東西――量力而行、穩步發展,那麼,企業的經營風險就會變大,要造就一家百年企業會難上加難。

伊藤洋華堂於1997年進入中國內陸地區重鎮――成都開店,取得經驗後移師北京,如今成為外資商業企業在中國的成功典範。迄今,伊藤洋華堂在中國依然是租房開店,把企業經營的風險和投資成本降到最低。

銀根收緊 泡沫破裂

對於日本泡沫經濟為何會崩潰,說法眾多。但有一個直接的因素不可否認,那就是日本銀行(日本央行)的政策干預。

日本銀行前總裁三重野康有一個惡名,叫「平成惡鬼」(平成是當時日本的年號)。1989年,三重野出任日本銀行總裁。在這之前,他就警告日本社會:「日本經濟就像是一堆擱在火上的乾柴。」為了給日本火熱的經濟澆一盆冷水,在短短的4個月時間裡,三重野把央行向商業銀行放貸的利率(稱為「公定步合」)三次提升,一直提高到4.25%,一年後再次提高至6%。這一嚴格的金融緊縮政策迫使商業銀行採取了一個極端的做法:命令銀行全體職員收回貸款。由此,日本經濟就像一隻膨脹的氣球突然被扎了一針,蔫了。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原油價格暴漲,日本企業的經營利益受到巨大打擊,股市隨即暴落。日經平均指數從1989年12月的38915點跌至1990年10月的19980點。糟糕的是,日本經濟倒退導致日元貶值,國債遭到拋售。股市暴落、日元貶值、國債拋售,三重打擊使日本泡沫經濟全面崩潰。這一崩潰,導致日本經濟停滯了整整15年。但也有人說,如果當時三重野不採取急剎車的措施,日本列島可能已經「沉沒」。

如果沒有中國經濟的拉動,日本經濟到現在還可能沒有從泡沫崩潰的低谷中完全走出來。也正因為經歷過如此沉痛的教訓,日本人也一直在為中國經濟的現狀擔憂,因為他們在中國經濟繁榮的背後,依稀看到了當年自己的影子。


從汽車運動說,三菱自動車從最有錢的時候玩達喀爾7連勝,豐田本田玩F1賽車,三菱斯巴魯玩WRC拉力賽A組,日產東望洋吊打寶馬賓士福特

日本經濟的輝煌時代也是JDM日規車發展的大時代,家用前驅車用前雙叉臂後多連桿的懸掛,現在的車想都不敢想,本田用多出來的錢研發超跑NSX,法拉利過了10年才用大了100馬力的新車追上


兩個例子:
1 那時候的公司職員錢包里至少塞著十萬日元以上的鈔票,也許一晚上喝酒就花光了。
2 就像今天的咱們一樣,有著買下全世界的信心。他們真的考慮過買下當時的紐約,覺得很便宜。


文嘉 寫的太好了,淚流滿面看完了……

《遊戲賤民》(UNTOUCHABLE),89~93年的漫畫,記錄了日本經濟與日本遊戲的泡沫時代。
其實也不光日本,作者出差到中國來,跟路上認識的大叔一起去K歌,然後叫了一堆小姐三陪,第二天早上看到賬單驚呆了——5千日元。

日本泡沫時代相關的作品中對社會細節表現最多的應該是麻辣教師GTO的漫畫,光信息量就是其他漫畫不能比擬的,雖然時間已經是泡沫破滅的世紀末了,但是還能看出當年暴發戶的痕迹。

有趣的是 文嘉 答案里提到的好幾個景點漫畫里都有


這個工程也算泡沫經濟時代的財大氣粗、好大喜功?

這是不論人口還是經濟規模都比東京灣沿岸不知道差多少的膠州灣沿岸。在海灣的沿岸,分布著青島、黃島、紅島三個半島,紅黃綠(青)交通燈戰隊……

勤勞勇敢的青島人民在90年代修建了G22線,環灣高速。然後,一直醞釀修建海灣跨海工程,把「C字型」交通變成「一字型」交通。

為了方便地圖上能看見「方特夢幻王國」的那個伸入海灣的半島尖尖,最終的跨海大橋工程深入海灣深處,變成了一個半徑小一些的海上環灣高速公路,造價突破天際。海灣大橋仍然沒有解決「C字型」交通變成「一字型」交通。

於是青島人民又開工了膠州灣隧道。

隧道通車後,大家發現隧道的截面積太小,不能開行大貨車……於是為了大貨車能夠在青島的天空自由的翱翔……啊呸,是在青島的海底自由的……他們又計劃修第二隧道。

這是1200平方公里的東京灣和3000多萬人口的首都圈,衛星圖片上可以看出沿岸開發程度,可以想見這裡的繁華。

這是500平方公里的膠州灣和人口不到一千萬的紅黃綠(青)三島,紅島那裡還是荒著啊!

按照可行性分析報告的預測,膠州灣大橋開通第一年的汽車交通量為30849輛/日,2015年為45136輛/日,2020年為58888輛/日,2029年增加到77795輛/日。但是2011年建成通車後的第一年,日均車流量在1.7萬輛左右,遠未達到預期目標。就目前根據各月的統計來看,最高的時候每天車流量為3.5萬輛,平時日平均車流量在2萬多輛,比原計劃低了近一半。


見到過一個日本的老議員,他說那時候錢跟紙一樣的,很多人的觀念就是「誰讀書誰傻逼」,他雖然學歷不錯但是大一就去酒吧打工,然後客人一晚上花個三四十萬日元算正常,下班後老闆娘掏出跟書一樣厚的錢讓他們隨便吃點東西,然後他家的房子值8億日元,對,親口說的,還有那時候他說經常打的多給兩三張福澤諭吉,然後到處度假,香港台灣紐約,反正就是花錢唄,然後日本人那時候到各地建高樓,說是東方明珠也是日本人掏錢建的(我不知道啊,他說的)
不過我以前在敦煌經常看到有些窟門口放著一牌子,上面就寫著哪哪哪個日本人捐助了這個窟的修復,本人國畫系,如果真的買礦物顏料修壁畫,的確蠻貴的
至於說現在的中國跟那時候的日本,我真的覺得差一大塊,沒那麼瘋狂


中國再過30年就跟日本80年代差不多了。
見過什麼是輝煌嗎?
一個個都說什麼當年的日本跟現在的中國一樣,哪裡一樣了?
再過30年還差不多,日本是因為盛極而衰,中國連崛起都還沒崛起嘞,都想著衰落了。沒有全面工業化,沒有全面信息化,人均GDP1萬不到,中國拿什麼「衰落」?
連輝煌的滋味都沒有嘗過,就夢著衰落,中國早了一百年呢。


首席答案太棒了!這裡僅是做此問題一個引申話題的補充。

討論此問題更重要的意義,就是所謂「前車之鑒」。相信很多朋友也發現了,雖然80年代的日本已經是發達國家了,而我國直至今天人均GDP依然沒上萬,但當年日本的很多現象,我國今天多多少少也有,確實應該警惕。

但兩國確實也有在關鍵點上的不對等性,於是不能完全平行比較。這個關鍵點,簡單說就是:

日本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沒有自己的拳頭來給貨幣戰和貿易戰撐腰。
Ctrl C + Ctrl V

Ctrl V


所以我們看到我國東海搞搞小動作,南海搞搞小動作,千萬別小清新地覺得咱國家這是「不入世界主流」的蠻橫行為,也甭過度往什麼民族主義上面扯。確實有一些人的心態是民族主義/沙文主義心態,但說到實質,這其實是很核心的經濟行為。漢族/中華民族說到底,是個很徹底的世俗民族,既不搞宗教戰爭,也沒太大興趣去推廣普世價值。典型的形象就是商人。而但凡是成功的商人,都懂的養鏢局的重要性。且這個比喻很合理 -- 世界並沒有一個凌駕於主權國家之上的暴力機構來維持所謂公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更深入了解一下所謂「日本右翼」的真實主張。對於那群人來說,對抗中國真心不是一個根本目的,雖然經常被拿來當幌子吧。

幾天後刪~


廣場協議
製造業的強大(教育、企業組織管理、醫療的支持)
冷戰背景

這三大原因促成日經濟的強盛,但可惜當時日本政府對企業的溢價沒有很好對應,最終形成了泡沫,08 四萬億真是個搞笑的政策


上面高票答案把日本發展的繁榮與衰落已經用圖片展現出來了,我這裡就說一下日本經濟硬著陸的原因吧!


一、外部原因:


戰後隨著日本經濟的復興與增長,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已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日本經濟地位的變化,造成日本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急劇變化。日本與歐美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日益尖銳,日本的產品出口更加困難。


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歐美國家進一步加強了對貿易的限制措施,要求日本「自主」限制出口,並採取反傾銷、使日元升值等措施,以減少日本對歐美國家的貿易順差。特別是在1985年9月22日,美、英、法、西德和日本5國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達成降低美元匯價的《廣場協議》後,日元升值如脫韁之馬,一發而不可收。1985年,原來1美元兌換263日元,當年即降到200日元以下,1986年又降到152日元,1987年更進一步降到121日元。兩年間日元升值1倍以上。這一狀況給日本出口企業帶來巨大困難,有的不得不宣布破產,使日本的出口能力大大下降。


總結來說這個世界就是誰拳頭大誰就有話語權,即使你有好的產品,但是受到貿易國設定的貿易壁壘和政策歧視時,你再好的產品也會爛在家裡,就像百度這麼「垃圾」的產品在「長城牆」的保護下也能佔據互聯網信息介面的制高點,以信息壟斷掙取不義之財,以流氓綁定派送「全家桶套餐」,而像谷歌這樣用戶體驗更好的產品則被拒之門外,有人說谷歌沒走,那麼請問被閹割過的谷歌還是谷歌麽?


二、內部原因


1)企業生產能力過剩。大規模的設備投資,曾是支撐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但當時,日本許多產業的生產能力已經嚴重過剩,迫使企業不得不削減設備投資。造成國內供大於求的局面,阻礙企業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


2)科技創新的後勁不足。作為一個追趕型的國家,日本的經濟發展,主要是靠引進歐美國家的科技成果加以消化和創新而取得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基礎科學和高新技術的研究。日本科研經費投入雖然也不少,但是80%以上來自私人企業,因而長期重技術開發,輕科學研究。


3)產業結構調整滯後。日本在戰後形成的追趕歐美型的產業結構,日益暴露其局限性。主要問題在於相對優勢產業、相對劣勢產業和非貿易部門之間存在生產能力和效率之間的巨大差距,形成日本產業結構上的「三重構造型」。劣勢產業方面的輸入低於優勢產業的輸出,產生了大量的貿易赤字,帶來日元升值的壓力;優勢產業必須進一步提高生產能力和效率。如此循環,造成國內的「產業空洞化」現象,國內各部門成本的提高,限制了新興產業的創立。


4)經濟體制調整失誤。日本是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國家,戰後為了彌補市場缺陷,政府實施了廣泛的國家規制。但是,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科技的進步以及信息化和全球化在全世界的迅速發展,當初政府建立規制的基礎已開始弱化,規制體系的消極作用日益顯露。國家規制的大量存在,使市場經濟機制的作用受到限制;後發效應的消失和「制度疲勞」的出現,使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帶來的問題暴露無遺。


5)金融機構存在巨額不良債權。高新技術要想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必須有金融業、尤其是風險投資的大力支持。「泡沫經濟」的崩潰使日本金融機構背上了沉重的不良債權包袱。到1998年9月末,經審核,日本所有銀行不良債權總額高達730270億日元。這使得銀行不願意向企業貸款,並干方百計地收回以前放出的款項,從而造成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籌資困難,致使許多企業破產。


6)財政危機嚴重,削弱了政府干預經濟的能力。日本一直奉行凱思斯主義的赤字財政政策,政府的財政支出規模不斷擴大,財政收支日益失去平衡,日本已經成為發達國家中財政危機最為嚴重的國家。


總結就是過剩產能沒有及時處理好,限制了經濟活力的發展;科技創新的不足,使得傳統企業一直苟延殘喘,新興企業發展乏力,沒法創造更多工作崗位和財富,引發隱性社會矛盾;產業結構調整滯後加劇了貿易赤字,出現產業空心化情況,使得經濟發展雪上加霜;經濟體制不是由市場決定,企業發展活力不足;金融機構負債纍纍,沒法給予中小企業融資貸款,造成許多企業破產;財政危機造成政府沒有能力去調配統籌全國性資源,經濟發展力不從心!


三、中國經濟面對的問題:

1、產能過剩?

2、房價虛高?

3、泡沫經濟?

4、經濟增長減慢?

...........

四、問題解決對策:


1)產能過剩


國家近幾年一直積極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鋼鐵水泥等產業產能的過剩導致很多企業的處於半停產狀態,這對於企業主、工人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停產意味著產線沒法創造價值,固定資產折舊損失,工人沒法領到更多的工資甚至要被裁,容易造成社會不穩定現象。


如何解決產能過剩?目前做的是積極開發「一帶一路」,這本身就是高鐵技術輸出的國際化戰略,並由此中國牽頭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不僅解決產能問題、就業問題,更重要的是為人民幣國際化鋪路!


這「一帶一路」的大餅一畫,周邊國家都會受惠,形成產業鏈共同發展。交通的便利加速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的投資意味著行業的衍伸發展,更多的工作崗位和投資的超額回報,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為什麼一直喜歡撒錢投資,因為一舉三得!


「一帶一路」同時意味著更多的鋼鐵、水泥需求,我國可以很好的往外輸出過剩的產能,並分流一部分勞動力的需求,同時盤活國內相關行業的發展!


而國內高鐵路線的建設一直沒停,這些開發打通了經濟血液更新的經脈,使經濟發展駕上了高速鐵路,同時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解決了就業問題,不斷消化過剩產能!


2)房價虛高

房價虛高一直老百姓的心病,特別是今年初一線城市的房價暴漲更加大了一線城市的准入門檻,而上海的外來人口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一線城市的價格飛漲有著內在的國家意志,市場上小魚小蝦的小房企已經大多被國有大房企給收購了,為啥?為了能夠更好的執行房產政策,健全法律機制,更好的管控市場,也就為一線城市同步大漲提供了先決條件!


一線城市的房價暴漲其實跟普通人本來就沒啥關係,一套三百萬的房子你工薪階層買不起,漲到了五百萬對你影響也不大,你依然買不起。那為啥漲啊?


中國人自古喜歡追漲殺跌,而市場上很多人手裡有閑錢,那麼房子相對來說是比較保值增值的投資品,因此房價一有起勢,很多投資客會迅速出手買房子。


一線房市火了,帶動二線房價上揚,投資客出手,剛需人群更是坐不住,畢竟北京上海買不起,合肥南京我還買不起麽?於是蹭蹭蹭二線城市也漲了,越漲大家越覺得買的值,這個時候,有關部門高興了:「報告總理,去庫存的任務圓滿完成了!」「恩,不錯,小夥子很有才,我準備重用你!」


所以重點去庫存去的是二線城市的房子,一線城市因為土地稀缺、教育醫療資源的充沛,本身是不存在庫存的,因為早被有錢人或者投資客買下了。


一線房價雖然高,但是有價無市!啥意思呢?這一波大漲的房產政策鼓勵的是新房交易,不是二手房,新房買房首付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增高,你以為你投資人手裡的房子好賣麽?你到上海來看看,各種中介舉著牌子賣二手房,房市這麼火他們為什麼這麼費力的去賣但卻賣不掉呢?


請注意,砸在投資客手裡不好賣的房子不是庫存,賣不掉的新房才是庫存!


去庫存的任務完成後,剩下的就是降低投資者預期,給火熱的房市降溫,將房市長期保持在一個有價無市的狀態,完成中國經濟軟著陸的過渡階段!


而以後那些投資人手裡的幾套房子隨時可能會被徵收房產稅,在將來的某個時段,房價將回歸正常水平,房產稅的徵收將極大的打擊投機房市的商業行為!

只是這種政策是傷害年輕人的活力的,這種政策的執行是為了維持更高層面的戰略發展,然而卻是犧牲了無數人的青春時光,讓年輕人在高房價面前呼吸沉重,隨之而來的就是內心對制度的不滿,這無可厚非,只是在特權階級來看,犧牲只是一個數字,卻堆砌了GDP的華麗姿勢!

3)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這個跟房產、金融掛鉤,因為房產居高不下,並且綁定了銀行,形成一個很脆弱的經濟生態,這也是人們常說的房地產綁架中國經濟,因為房產一旦出現問題,那麼銀行將出現大量壞賬爛賬,引發擠兌危機,導致經濟崩潰。


但房產的穩定這個由國家說了算,銀行倒不倒是槍杆子說了算,總體來說房產管控國家很有權力和心得,只是苦了我們80、90後兩代人,為銀行打一輩子工,為共和國的發展貢獻了青春。為此犧牲了太多的夢想,本該無憂無慮的年紀卻早早背負了沉重的負擔,為現實的艱辛所累!


另一個泡沫就是金融產業的野蠻發展,過度投機,沒有給實體經濟帶來輸血更新的作用,反而成了違法分子唯利是圖的途徑。當然金融行業的監管與管制一直在進行,P2P早就玩壞了,許許多多的投資理財公司都開始跑路,而真正能夠給企業帶來活力的將得到發展與扶持,只是這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培育。


與此同時不斷的推動技術革新,推出互聯網+的模式,促使產業升級轉型,淘汰粗獷經營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同時房價高企加速了產業的轉移,很多大型製造企業只能將地址轉移到二線三線甚至四線城市了,這極大的帶動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也是另類的「先富帶動後富」吧。


4)經濟增長減緩

對此總理早已有腹案,互聯網+推動產業升級發展,同時吹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改革春風!一時間各個真人秀電視台湧現大量創業人士,特別是90後,經濟發展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為啥鼓勵年輕人創業?為了增加經濟活力,為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畢竟我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意味著工作崗位的減少,因此要想辦法創造就業,否則就要出亂子,而以往那種撒錢投資的方式不能再玩啦,那會加劇通貨膨脹和房價、股市的連鎖反應,使得更加民不聊生,因此只能另闢蹊徑。


各種創業孵化園推出,鼓勵大學生創業,假如有人神兵天降,開發出更好的商業模式呢,這就帶動新一輪的經濟起勢了。


另外增加供給側,也是為了擴大消費啊,消費多了就能增加經濟活力啊,帶動服務產業發展啊,創造更多就業。窮人的消費已經佔據了個人房貸外的大部分的收入,因此提升有限,所以瞄準了富人,這些人的錢想辦法讓他們花出去,為了跑贏通脹,讓他們去做風投,去全中國找項目撒錢!


此外,亞投行的建立以及上海金(以人民幣定價黃金)的出現都是人民幣國際化啊,是為了搶奪美元的霸權地位啊,是為了享受發達國家的特權,對於經濟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只是背後的大國博弈需要時間去見證。

編輯不易,喜歡請點贊+關注,來源微信公眾號【牛頓師兄】


掃一掃,學習更多乾貨


前面的答案很專業,我就隨便說點好了


當時日本收購美國企業,購買美國廣場,牛氣的肆無忌,對美國構成不小威脅,美國就給日本說,「你既然這麼牛了現在,貨幣也要升值啊」 一般一國幣制上升有國際地位上升的意味,日本說好呀好呀,然後日元迅速升值,美元極速貶值,日本在美國那些投資瞬間價值蒸發,日本進入了艱難的十年。

美國好陰險有木有…

其實,美國也同樣用這手對中國,對外宣稱中國威脅論,積極倡導人民幣升值

別忘了,中國外匯儲備全球第一可都是美元,人民幣一升值,美元貶值,我們的儲備也跟著貶值,但是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升值是趨勢,所以中國說:我們可以升,但要緩慢的升

所以,中國有日本這個前車之鑒,走的路線就不跟日本一樣,我們不承認中國很強,我們仍然是發展國家,屬於第三世界,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造成威脅。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總宣稱中國多麼強,中國總是不承認,這不是謙虛,是套。
國際套路也好深有木有…


日本老闆大樓交鑰匙前查了世界紀錄,少一億美元,馬上要包工頭無償多給一億美元,打破世界記錄就可以,
60年代日本黑澤明電影號稱電影莎士比亞,橫行世界,奧斯卡專門為《羅生門》設立外語片,為了搶回電視觀眾美國來一次大製作熱潮,伊麗莎白泰勒短暫出現百萬美元片酬 ,80年代日本索尼收購美國電影公司,美國電影大拍其馬屁,開宴會滿足其虛榮心,索尼帶動日本熱錢進入美國市場,電影費用出現大片熱潮,金凱瑞開始出現千萬片酬,持續到今天,徹底打敗,日本,歐洲,香港,的電影市場。只有印度,韓國自我封閉的小市場
日本的高速公路被形容是讓猴子走的,鳥山明就專門給他家修了高速公路,就是七龍珠漫畫作者,其實就是為了讓日本的水泥工廠開工而已,
日本專門有一次每個縣城發1億美元專門讓他們自由支配,每個縣城只能上馬奇特工程,甚至在中國海南設立火箭發射基地開發月球旅館,這類公司故事當時特別多
80年代科技雜誌只有2個主題,美國蘇聯投擲核武器要躲地下幾年才能活,另外就是日本的各種科技。超級機械,工程,武器數據在那個年代是機密,極度模糊,日本的內存晶元當時號稱可以打破美國蘇聯戰略平衡,當然蘇聯不可能要日本內存晶元製作洲際導彈,日本的模擬數字電視是唯一的只有美國,沒有蘇聯參與競爭的科技項目,美國的數字電視最終大獲全勝。消耗的天文數字研發費用也成為傳奇之一,摩托羅拉的銥星聽起來都沒有什麼新奇感了。
前面3代計算機少的對我們幾乎沒有區別,第一代計算機是全世界只要5台,一個大洲一台,以後才是一個國家,一個戰區司令部,一個軍分區,一個城市,到了70年代,出現日本人的晶元生產線,生產了以前無法生產的集成電路,才會有一個部門,一個家庭,今天一個人5台的時代,當時經常看見日本的晶元工廠生產萬億兆的晶元工藝突破新聞。美國人每18個月份邀請晶元,軟體工廠的人開會討論新工藝如何生產合適的軟體配合,摩爾定律就如此運作,日本的內存晶元事實上如日中天,把以前巨型機的軟體轉移到X86上來,否則我們根本沒有機會使用,日本確實打破了世界的戰略平衡,助推美國的IT熱潮壓垮蘇聯的模擬經濟時代,冷戰的最大推力,按其他用戶說法,70年代蘇聯經濟全面壓制西方,美國的金融作戰壓垮蘇聯如果不是日本的晶元生產線出現今天蘇聯還存在的
作者:老驥伏櫪
鏈接:晶元裡面有幾千萬的晶體管是怎麼實現的? - 老驥伏櫪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簡單地說,處理器的製造過程可以大致分為沙子原料(石英)、硅錠、晶圓、光刻(平版印刷)、蝕刻、離子注入、金屬沉積、金屬層、互連、晶圓測試與切割、核心封裝、等級測試、包裝上市等諸多步驟,而且每一步裡邊又包含更多細緻的過程。

下邊就圖文結合,一步一步看看:

沙子:硅是地殼內第二豐富的元素,而脫氧後的沙子(尤其是石英)最多包含25%的硅元素,以二氧化硅(SiO2)的形式存在,這也是半導體製造產業的基礎。

硅熔煉:12英寸/300毫米晶圓級,下同。通過多步凈化得到可用於半導體製造質量的硅,學名電子級硅(EGS)平均每一百萬個硅原子中最多只有一個雜質原子。此圖展示了是如何通過硅凈化熔煉得到大晶體的,最後得到的就是硅錠(Ingot)。

單晶硅錠:整體基本呈圓柱形,重約100千克硅純度99.9999%

第一階段的合影。

硅錠切割:橫向切割成圓形的單個矽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晶圓(Wafer)。順便說,這下知道為什麼晶圓都是圓形的了吧?

晶圓:切割出的晶圓經過拋光後變得幾乎完美無瑕,表面甚至可以當鏡子。事實上,Intel自己並不生產這種晶圓,而是從第三方半導體企業那裡直接購買成品,然後利用自己的生產線進一步加工,比如現在主流的45nm HKMG(高K金屬柵極)。值得一提的是,Intel公司創立之初使用的晶圓尺寸只有2英寸/50毫米。

第二階段合影。

光刻膠(Photo Resist):圖中藍色部分就是在晶圓旋轉過程中澆上去的光刻膠液體,類似製作傳統膠片的那種。晶圓旋轉可以讓光刻膠鋪的非常薄、非常平。

光刻光刻膠層隨後透過掩模(Mask)被曝光在紫外線(UV)之下,變得可溶,期間發生的化學反應類似按下機械相機快門那一刻膠片的變化。掩模上印著預先設計好的電路圖案,紫外線透過它照在光刻膠層上,就會形成微處理器的每一層電路圖案。一般來說,在晶圓上得到的電路圖案是掩模上圖案的四分之一。

光刻:由此進入50-200納米尺寸的晶體管級別。一塊晶圓上可以切割出數百個處理器,不過從這裡開始把視野縮小到其中一個上,展示如何製作晶體管等部件。晶體管相當於開關,控制著電流的方向。現在的晶體管已經如此之小,一個針頭上就能放下大約3000萬個。

第三階段合影。

溶解光刻膠:光刻過程中曝光在紫外線下的光刻膠被溶解掉,清除後留下的圖案和掩模上的一致。

蝕刻:使用化學物質溶解掉暴露出來的晶圓部分,而剩下的光刻膠保護著不應該蝕刻的部分。

清除光刻膠:蝕刻完成後,光刻膠的使命宣告完成,全部清除後就可以看到設計好的電路圖案。

第四階段合影。

光刻膠:再次澆上光刻膠(藍色部分),然後光刻,並洗掉曝光的部分,剩下的光刻膠還是用來保護不會離子注入的那部分材料。

離子注入(Ion Implantation):在真空系統中,用經過加速的、要摻雜的原子的離子照射(注入)固體材料,從而在被注入的區域形成特殊的注入層,並改變這些區域的硅的導電性。經過電場加速後,注入的離子流的速度可以超過30萬千米每小時

清除光刻膠:離子注入完成後,光刻膠也被清除,而注入區域(綠色部分)也已摻雜,注入了不同的原子。注意這時候的綠色和之前已經有所不同。

第五階段合影。

晶體管就緒:至此,晶體管已經基本完成。在絕緣材(品紅色)上蝕刻出三個孔洞,並填充銅,以便和其它晶體管互連。

電鍍:在晶圓上電鍍一層硫酸銅,將銅離子沉澱到晶體管上。銅離子會從正極(陽極)走向負極(陰極)。

銅層:電鍍完成後,銅離子沉積在晶圓表面,形成一個薄薄的銅層。

第六階段合影。

拋光:將多餘的銅拋光掉,也就是磨光晶圓表面。

金屬層:晶體管級別,六個晶體管的組合,大約500納米。在不同晶體管之間形成複合互連金屬層,具體布局取決於相應處理器所需要的不同功能性。晶元表面看起來異常平滑,但事實上可能包含20多層複雜的電路,放大之後可以看到極其複雜的電路網路,形如未來派的多層高速公路系統。

第七階段合影。

晶圓測試:內核級別,大約10毫米/0.5英寸。圖中是晶圓的局部,正在接受第一次功能性測試,使用參考電路圖案和每一塊晶元進行對比。

晶圓切片(Slicing):晶圓級別,300毫米/12英寸。將晶圓切割成塊,每一塊就是一個處理器的內核(Die)。

丟棄瑕疵內核:晶圓級別。測試過程中發現的有瑕疵的內核被拋棄,留下完好的準備進入下一步。

第八階段合影。

單個內核:內核級別。從晶圓上切割下來的單個內核,這裡展示的是Core i7的核心。

封裝:封裝級別,20毫米/1英寸。襯底(基片)、內核、散熱片堆疊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處理器的樣子。襯底(綠色)相當於一個底座,並為處理器內核提供電氣與機械界面,便於與PC系統的其它部分交互。散熱片(銀色)就是負責內核散熱的了。

處理器:至此就得到完整的處理器了(這裡是一顆Core i7)。這種在世界上最乾淨的房間里製造出來的最複雜的產品實際上是經過數百個步驟得來的,這裡只是展示了其中的一些關鍵步驟。

第九階段合影。

等級測試:最後一次測試,可以鑒別出每一顆處理器的關鍵特性,比如最高頻率、功耗、發熱量等,並決定處理器的等級,比如適合做成最高端的Core i7-975 Extreme,還是低端型號Core i7-920。

裝箱:根據等級測試結果將同樣級別的處理器放在一起裝運。

零售包裝:製造、測試完畢的處理器要麼批量交付給OEM廠商,要麼放在包裝盒裡進入零售市場。

PS:
以上是曾經在在驅動之家看到的CPU的製造過程,從沙子到晶元:且看處理器是怎樣煉成的;感覺過程很有意思,遂現在分享給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進一步觀看視頻,從沙子到晶元,Intel英特爾處理器製作過程。

設計的是美國人,完成是日本人和內存晶元的任務


分別轉兩篇文章,看完就大概了解了日本的幾十年的模式。
原來我也不相信,後來越來越了解日本後,我真覺得細思極恐。

第一篇:「裝窮」日本人的生存技巧。

轉載自:世紀中國。作者:武心波
http://www.chinafastener.biz/gb/news/12402.htm

  ——從日本經濟由「強」轉「弱」談起

  都說落後就要挨打,但有時太強了也會挨打。

   ——寫在前面

  新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告訴人們,太強和太弱一樣,都會是不安全的。太強了,就會造成其他國家的不安全感,成為其他國家的「敵人」。而太弱當然也是不行的,容易被其他國家欺負,失去安全。強大要有一個「度」,這個「度」把握不好,就會失去安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日本的「興衰」沉淪史就是最典型的範例。

  上世紀八十年代雄起於世界的日本經濟十分張揚顯赫,四處擴張,「日本威脅論」甚囂塵上,結果是四面楚歌,招徠了一片喊打聲。經過了一番痛苦的體驗後,日本吸取了教訓,一改其咄咄逼人的強大氣勢,借泡沫經濟破裂後的短暫頹勢,將自己打扮成了一個始終無法從頹勢中走出、失去了10年美好光陰的虛弱巨人。世人面對這一光景,無不為日本的夕陽西沉而感慨萬分。一改過去對日本戒備和警惕的心態,轉而用同情或嘲笑的目光關注和打量起這個昔日不可一世的經濟「巨人」了。

  那麼日本果真是不行了嗎?日前《北京晚報》刊登了一篇題為《日本經濟仍然高度發達 日本人為什麼要裝窮》的文章,指出「在世人看來,過去的十年里,日本經濟一蹶不振,經濟增長持續低迷,國內問題百病叢生;日本人一直在哭窮,在叫苦,似乎要讓世人對他們這些見人鞠躬的謙謙君子給予更多的憐憫。日本人甚至把這一切都歸咎於與其一衣帶水、有著說不清恩怨的中國,熱炒『中國製造』與『中國威脅』———然而,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陰謀』!」

  為此,此時人們希望知道的是,在日本衰而不敗,弱而不倒的虛假的表象後面所隱藏著的,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陰謀」,而這一「陰謀」又是基於怎樣的一種安全戰略的考慮,日本究竟是在以怎樣的方式和手法貪婪地在全球斂聚著財富,並在經濟上繼續支配著世界的呢?

  一、日本的崛起和全球出擊

  眾所周知,美日關係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約10年間一直處在緊張狀態之中,這一時期日本一直是美國的「重大威脅」。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日本的製造業已迅速凌駕於美國製造業之上,日本經濟正可謂是如日中天,獨步天下而傲視群雄。日本乘冷戰中的兩大超級大國一個奄奄一息,一個遍體鱗傷之機,開始問鼎世界,向超級經濟大國美國發起了猛烈的攻勢。日本利用自由貿易原則,以經濟進攻的方式不斷侵吞美國市場。1985年廣場會議後,日本趁日元升值之機加大了對美進攻的力度。日本的一些大的跨國企業集團利用它們的優勢打頭陣,率先在美國登陸,尾隨而至的各企業軍團也挾巨資如群蜂般紛紛登陸美國,向金融業,服務業,遊樂業,製造業等領域大舉進攻,劫城掠地,揮金如土,不僅讓美國人驚恐萬分,而且也使整個世界為之而震驚,世界舞台上颳起了一股強大的日本旋風。

  不消幾年日本就取得了赫赫「戰績」: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本人偷襲過的珍珠港夏威夷,幾乎已整個地被日本人用重金買下,1986、1987年兩年,日本在夏威夷的房投資就達65億鎂元以上。日本買下了珍珠港海灘區2/3的豪華酒家、大批樓房、大餐廳、購物中心、高爾夫球場、畜牧場和種植園。每年到夏威夷的數以百萬計的旅客中,日本人佔5/1。很多美國人對日本人再次襲擊夏威夷深感憂慮。檀香山市市長疾呼:「檀香山市快變成東京的一個區了。」5夏威夷儼然成了供日本人休假療養的「樂園」,宛若一個「新殖民地」。美國大陸本土也四處告急,城池連連失守。三菱公司出資8.46億美元收買了被稱為美國「富有的標誌」和「美利堅的標誌」的紐約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索尼公司動用34億美元買下了被稱為「美國靈魂」的好萊烏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松下公司出資61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環球影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大廈失守;花旗銀行總部大廈易幟;莫比爾石油公司總部大廈陷落……。日本通過投資來「收購美國」,逐步取得了對美國經濟命脈的控制,而美國卻無還手之力。據統計,1980年至1988年日本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增長了10倍以上。日本人擁有2850億美元的美國直接資產和證券資產;控制了超過3290億美元美國銀行業資產(佔美國銀行業資產的14%);控制了加利福里亞州銀行業資產的25%以上以及其未清償貸款的30%;在美國擁有的不動產超過歐洲共同體的總和;購買了30~40%的美國財政部債券;佔有了紐約股票交易所日交易量的25%;美國市場上20%的半導體器件,30%以上的汽車,50%以上的機床以及絕大部分消費類電子產品和其他數十種商品和服務是日本提供的。

  日本的「全球出擊」,使日本的海外資產凈額有1982年的250億美元,上升到1986年的1800億美元,1987年的2400億美元。到1992年底,日本的海外資產總額為20352億美元,負債總額為15216億美元,兩者相減,其純資產已高達5136億美元,連續兩年據世界第一,遠遠超過第二位的德國(3339億美元)。從1986年到1991年,日本的海外投資達到了創記錄的高峰,5年之間總數高達近4000億美元。僅1989年一年日本的資本輸出就達到了1794億美元,其中證券投資1119億美元,直接投資為675億美元。

  日本的猛烈攻勢,不斷勾起人們對昔日日本的回憶,在歐美「狼來了」的呼聲不絕於耳。呼聲最為強烈的首當美國。美國新聞出版界率先發起了「鞭打日本」的攻勢。美國著名罪案小說家邁克爾·克賴頓在新著通俗小說《日升》里,直言不諱地把美國的許多經濟問題都歸咎於日本財團的陰謀。之後一本本攻擊揭露日本的書不斷地湧現市場。1989年,奧爾費寫了一部《日本力量之迷》,把日本描繪成一個沒有原則的、非道德的社會。在《影響力的代理》(1990年)一書中,作者帕林·喬特認為,東京付錢買通了有影響的美國人,試圖在政治上有效地支配美國。《不平等資本》(1991年)一書抨擊日本企業操縱了美國的資本市場,而美國企業正因此受損。在《日本權力遊戲》(1990年)一書里,作者斷定日本正在針對美國的主要工業。美國人還想起了珍珠港戰役,《珍珠港幽靈》一書(1991年)的作者瑟斯頓·克拉克表示,在一場比珍珠港戰役更持久戰爭里,日本打贏了經濟戰,把夏威夷變成了它的經濟殖民地。1989年在美國國會傳閱著一份《日本對美國經濟侵略的文件》,言詞激烈地指出,美國正面臨著兩種世界戰爭,即與蘇聯的軍事鬥爭和與日本的經濟、技術鬥爭。並警告說,如今與日本的鬥爭更加關鍵,因為這關係到美國的生存。認為日本已經開始威脅美國的存在,美日關係已處於戰爭狀態。指出美國擁有核武器,有足夠的能力阻止蘇聯的進攻,但卻沒有相當於核武器的經濟手段足以阻止日本的經濟、技術侵略。如果讓日本乘勝前進,而美國又逐漸喪失與蘇聯抗爭的能力,那麼最後美國將全面淪為日本的經濟殖民地。美國的某家雜誌社,也在新出版的一份雜誌的封面畫上刊登了一張穿著日本和服的自由女神的畫像,引起了整個美國社會的震動和悲哀。

  在歐洲,法國的一位任期很短的總理伊迪斯·克勒松說,日本買下了美國,接下來的目標就是歐洲。並告誡歐洲人說,日本人是螞蟻,一心從事著征服世界的戰略,日思夜想著如何向西方進行勒索。許多歐洲的政治家和官僚也都普遍地認為,美國是日本80年代的目標,歐洲是日本90年代的目標。日本人在歐洲的投資從1980年的數億美元直線上升到1991年的540億美元。不僅在美國,而且在歐洲也引起了一陣陣「對日本的恐懼」。

  二、打擊日本

  日本經濟在世界舞台上的咄咄逼人引發了西方社會的陣陣恐懼,同時也招徠了美國的猛烈「敲打」。美國一度將日本看成是蘇聯解體後的最大的威脅和敵人。在《即將與日本發生戰爭》(1991年)一書中,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冷戰後美國的頭號敵人就是日本。與此相呼應,美國的新聞界開始不遺餘力地鼓吹「日本威脅論」,鼓吹比蘇聯更可怕的日本經濟是在美國再度出現的「黃禍」。美國輿論進行的民意調查表明,「危及美國安全保障的最大威脅,現在不是蘇聯的軍事力量,而是日本的經濟侵略。」。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說,在美國的戰略家中,已有不少人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是一場經濟戰爭。「日本異質論」「日本威脅論」「日本是繼蘇聯後的又一個可怕的敵人」等種種輿論和論調劈天蓋地般地向日本飛來。日本曾一度是冷戰的最大「贏家」,現在卻成了冷戰後西方世界的「眾矢之敵」。

  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說:「冷戰結束了。冷戰的贏家是日本。決不能讓日本成為冷戰後的贏家。」美國決定打擊日本。1990年10月在美國羅切斯特工科大學(RIT)舉行了擊潰日本經濟的研討會,研究報告的內容如同本尼迪克特夫人在戰時所寫的《菊與刀》,以查馬斯·傑森,坎特·卡盧達、吉佛利·卡登等為首的一批學者聚集在一起所進行的這項研究,被中央情報局冠以「日本2000」之名列作對日經濟政策系列中的重要一環。

  1992年1月,當時的中央情報局羅伯特·蓋茨局長在面向全美國的電視新聞中說:「到目前為止,中情局的活動重點是放在監視蘇聯上的,今後要盡全力將收集情報和開展諜報活動的目標轉向與美國進行經濟以及技術競爭的國家。」當時,誰都清楚,這番話是沖著日本說的。

  柯林頓總統於1993年1月上任後不久就設置了國家經濟會議(NEC),接著又設立了國家情報會議(NIC)。後一會議的議長是來自於哈佛大學的約瑟夫·奈教授,負責東亞的也同樣是來自於哈佛大學的教授艾茲拉·伯蓋魯。國家情報會議既是白宮的機構,也是中情局的下屬機構。

  曾任美國經濟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的羅納魯德·毛斯在1993年8月26日《產經新聞》上發表的文章中說:「所謂新戰略是為了防止將來在經濟上出現珍珠港事件,包括改善美國對日本秘密情報的收集在內。」總統對新情報部門的負責人約·奈說,要將中情局的活動目標從對付俄羅斯轉向日本的財界和政界。柯林頓總統還交給《日本是第一》一書的作者、哈佛大學的艾茲拉·伯肯魯教授一個任務,命令其與奈一起,決不能讓日本成為第一。

  為此,美國政府從國家利益的戰略高度重新調整了對日政策,決定動用1988年美國國會為對付不公正貿易而通過的以超級301條款為核心的「綜合貿易法案」。1989年美國以不公正貿易為由正式向日本提出了「超級301條款」,對日進行制裁。同時,美國認為,它的商品不能打入日本市場還與日本的經濟結構有關。1989年5月,布希總統指示與日本交涉有關經濟結構問題。1989年9月,日美結構協議談判開始舉行。美國提出了200項以上的改善結構障礙的條款。改造協議實際上是美國對日本的制裁。它從對日本貿易政策的批評開始,涉及到日本的經濟政策,企業行為,商業習慣,甚至於日本的產業文化,最後歸結到打擊和「改造日本」的目的。

  接著,1993年7月,新當選的美國總統柯林頓在《美日結構協議》中,要求日本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並為減少貿易順差確定數字指標,日本拒絕。1994年初,日本宣布調整對美國零部件的採購政策,美國則以「超級301條款」相威脅。1995年日本在談判中仍拒不接受美國市場開放的數字目標,並提出了5年過渡方案,受到美國強烈抨擊。美國不失時機地抓住占對日貿易全部赤字60%的汽車貿易(1004年達370億美元)這一最大元兇進一步對日開刀。當95年5月5日的日美高層汽車貿易談判中因各不相讓而宣告破裂時,美國為逼使日本就範,根據「超級301條款」斷然宣布了對日實行貿易報復的清單,即對日本向美國出口的五大汽車公司在日本本土生產的13種,20萬輛高級轎車徵收100%的關稅,懲罰金額達59億美元。與此同時,美國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申訴,要求對日本封閉市場行為予以處分。日本對美國的壓打,雖然曾毫不示弱進行「反抗」,但在最後關鍵時刻還是「屈服」了。

  不僅如此,而且美國還與西方各國聯手,通過操縱國際外匯市場的走勢促使日元升值來打擊和制裁日本。如前所述,進入90年代後,日本國內「泡沫經濟」破滅,經濟陷入衰退(也稱平成蕭條),股價、地價暴跌,消費萎縮,公司倒閉,金融機構陷入困境。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日元出現了與其實際經濟情況截然相反的變化。1993年初,美國財政部部長勞埃德·本森表示,強勢日元有利於美國經濟,於是美元便在美國政府的主導下一路貶值。1992年1月20日,日元兌美元由144.79急升到122:1,1993年8月17日再升到100:1。之後,在西方各國持續推促日元升值的情況下,1995年4月19日,日元更升到79.75:1的高價。

  對「外部環境」嚴重依賴,尤其對美歐操縱著的「國際經濟環境」十分敏感的日本,由於同美歐經濟上的對立和摩擦,自然失去了西方的特別照顧。外部環境的不斷惡化和「打噴嚏」,使得日本經濟連連「感冒」而久病不愈,飽受著折磨和「摧殘」。日元的急劇升值,無疑使處於蕭條、急待恢復的日本經濟更是「雪上加霜」,破壞了日本國內的價格體系,使企業收益降低,資本紛紛外遷轉移,國內投資不振;同時,產業空洞化加劇,失業率上升,收入增長停止,消費低迷,從而使日本經濟的復甦更加舉步艱難。

  於是,日本由最初的急躁、沉不住氣開始向怨天尤人、唉聲嘆氣的悲觀情緒轉化,「日本完蛋了」,「日本從此以後將瀟洒地走向衰落」「日本是19世紀的英國」等論調開始取代「日本神話論」「21世紀是日本的世紀」「日本是不可戰勝」等論調。加上1995年的神戶大地震,奧姆真理教,一種世紀末的悲哀如同迷霧陰雲般瀰漫覆蓋在整個日本島的上空。

  而與此同時,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日本經濟的減速,被認為是樣板的日本模式的虛有其表開始暴露出來。而另一方面,以信息技術革命為導火線,美國經濟實現了捲土重來,美國人恢復了對本國模式的自信。經過若干年的調整,經濟開始回升,不僅陸續收復失地,從日本手裡奪回世界第一的位置,而且還在全球率先完成了新一輪的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從而在新的產業領域又一次處於遙遙領先不可動搖的地位,一個強大的在各方面都擁有絕對優勢的美國又出現在了日本人的面前。相比之下,不要說日本在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中未能及時跟上,就連眼前的經濟蕭條都無法迅速地擺脫出來,從而與美國的差距越拉越大,日本落後了。

  曾一度在經濟等方面對美國造成極大威脅,甚至被認為是冷戰後歐美最大最可怕的「敵人」的日本,在歐美人的聯手打擊不屑幾年就迅速地衰落下去了。寫《亞洲大趨勢》的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甚至斷言日本的經濟已經達到極限,開始走向衰退,認為「日本曾經是工業界中的明星,但如今已成為亞洲的經濟病夫」,成了一個「沒落的帝國」。72002年2月17日出版的美國《新聞周刊》,封面是一個日本少女在流淚。旁邊說明文字是:「現在是北京,而不是東京,塑造亞洲的未來。」這期刊物發表特稿《日本紅日,冉冉西沉》。文章說日本現在失業率是戰後最高,過去日本人譏笑菲律賓、印尼、泰國出口女傭,現在失業的日本技術人員排隊到中國找工作。日本的1000家大公司當中,有420家將生產基地搬到中國。日本銀行壞賬達1350億美元,相當於台灣、香港所有外匯儲備。

  那麼日本難道真的如美國所認為的那樣從此衰落下去了嗎?

  三、透視「日本現象」

  近來,日本經濟形勢格外地引起人們的關心,也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議論。有人認為日本經濟出現了戰後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也有人認為日本的「所謂經濟衰退是日本政府對外宣傳上實施『哀兵經濟』的策略之一,目的是隱蔽本國經濟實力,為政府干預經濟提供借口。筆者以為日本的經濟是在竭力地表現出「哀兵之態」,但未必是為政府干預提供借口,相反是吸取了80年代咄咄逼人而遭到美英設計暗算(有人說泡沫經濟是美英的圈套)和事後美國的敲打的教訓,而在總體戰略上故作「低姿態」和「示弱」,為的是謀求國際上為人處世的安全。別看日本經濟表面上裝「孫子」,弄成灰頭土臉的樣,實際上這恰是日本的聰明之處,它才不在乎別人怎麼說自己呢,只要能獲得安全保障,不受大國的暗算,它是不會在乎自己的國家被別人怎麼說,怎麼嘲笑的。日本的所作所為恰是在實踐著中國道教歷來主張的「知強而守弱」的處世原則。

  為了逃避「槍打出頭鳥」厄運,日本吸取了八十年代因過於咄咄逼人而招致暗算和打擊的教訓,開始重新「化妝「自己,有意地弱化自己,試圖改變國際上流行的「日本第一」的國際形象。1991年到2002年,日本的GDP年增長1.1%,不僅大大低於高增長時期,也低於世界同期平均增長率。這是形成日本「十年低迷」、「失去的十年」認識的統計基礎。對這一宏觀經濟統計數據的準確性迄今從未有人提出過懷疑,也沒有人對此進行過論證。但筆者對這一統計數據持懷疑態度,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是日本民族的本性,而在數字上弄虛作假是日本最擅長也是最拿手的「把式活」,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只要是需要,都可以毫無愧色地施展這一慣用的伎倆。而這一觀點不難從無數的事例中得到印證。

  曾在日本興業銀行工作了二十餘年,後任日本Sigma Solutions(千秋藥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的越純一郎9對日本民族弄虛作假的本性看得十分清楚和透徹,他說「作為發達國家,日本要改變『做假帳天國』這一讓人感到恥辱的形象,才有希望實現經濟的復興。我在興業銀行工作了22年,這期間,經我手確認沒有做假帳行為的企業只有兩家。不管是上市企業還是未上市企業,我斷言99%的日本企業都有做假帳行為。無論哪家企業,如果說『我們公司沒有做假帳的要素』,我150%不相信。說到做假帳,日本的經營者都會笑著點頭同意。日本的企業一般有四本帳,真正的帳簿、給股東看的帳簿、給銀行看的帳簿、給稅務所看的帳簿。清水律師的著作中指出,有的企業還有第五本帳。會計師常說,『一般不做假帳』。其實,只不過由於職業上的原因不便直接說罷了。在這種缺乏信賴性的審計制度之下,企業的決算報告難以讓人信任。因此,不能根據這種決算報告分析企業的經營情況進行融資。因而發放貸款的金融機關就會認為『提交沒有任何可信程度的決算報告毫無意義,不如提供擔保和個人保證。』」

  《日本經濟新聞》發表文章,分析了目前日本企業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的五大弊病及其原因。其中所列舉的欺上瞞下的第二個原因是「以謊言遮蓋謊言」,指出 「在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一些銀行負責不良債權問題的部門就開始對相關管理部門撒小謊隱瞞壞賬真相了。隨著管理部門的信息越來越靈,為了不自相矛盾,銀行內部各部門紛紛改寫資料,完成隱瞞工作。部長和直接管理人員都了解內幕,但是彙報上去的資料都是「安心資料」,最終撒下了彌天大謊。等到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日本銀行全線危機時,不良債權總額已經成了天文數字,此時大勢已去。」

  企業在微觀層面上的作假和政府在宏觀層面的作假是相輔相成的。日本政府公布的數據常因缺乏透明度和具有暗箱操作性常常受到西方學者的批評和指責,但日本政府照樣的我行我素,照樣能通過「作假」的手法,始終將自己打扮成一個日益走向蕭條的國家,將自己定位在「危險」和「蕭條」的邊緣。日本的學術界也不斷地進行歷史總結和 「學術創新」,毫無愧色地說過去的十年是「失去的十年」,而且還追加說,弄得不好還將再失去一個十年。惹得海內外輿論一起跟著唉聲嘆氣。但明眼人還是有的,那些常去日本的學者和專家們說,他們到了日本是一點也感覺不到什麼蕭條,日本人的日子不是照樣過得有滋有味嗎?03年11月17日出版的香港《每周財經動向》說:今天你若去東京,穿行在銀座大街摩肩接踵的人流和川流不息的車流中,很難想像這裡會與「經濟危機」聯繫在一起。2002年,日本人均GDP仍高達36000美元,日本與美國、挪威、瑞士等國的平均國民所得仍位居世界最高水平。事實上,今天的日本在物質上的富裕已經到了多少有點讓人難以置信的程度。但是,由於所謂的日本經濟「低迷」,日本威脅論和日本特殊論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日本把這頂「高帽」送給了中國。

  從GDP的各國比較看,1990年到2000年,日本實質GDP平均增長率為1.75%。而同期在7個主要發達國家中,法國為1.8%,英國為1.94%,義大利為1.56%。公認為資本主義優等生的德國同期增長率為2.25%,僅比日本高出0.5%。說明日本在過去的10年中經濟表現並不像人們說得那樣壞。目前日本GDP為533萬億日元。如用GNP衡量,即將海外企業生產計入經濟總量,對所謂「低迷」的日本經濟狀況就不能簡單地用「低迷」兩個字來概括了。2001年,日本海外總資產達到2.9萬億美元,相當於日本GDP75%;海外凈資產1.5萬億美元,超過我國GDP總量;海外製造業銷售額4348億美元,與日本出口相當。1991-2001年,日本海外總資產年均增長3.1%,凈資產年均增長13.9%,均高於同期日本GDP增幅。13他們正在默默打造一個海外日本。

  《中國改革》雜誌的報道也提供了令人震驚的相同一幅圖景。該報道稱:我國駐日本大使館經濟商務處唐淳風先生,經過長時間追蹤與核對,提供了與我們的想像大相徑庭的關於日本經濟的一組數據:在《真實的日本經濟》一文中,唐先生寫到:到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總資產一舉增加了3317億美元,達到了3.2046萬億美元;而日本製造業在海外的銷售額每年都在1萬億美元以上,2000年達到了1.3萬多億美元。僅此一項,就超過了我國當年的全國國民生產總值。據日本總務省的統計,到2000年底,日本國民銀行存款總額為7.7萬多億美元,約為我國當年國民儲蓄總額的10倍以上。這裡還不包括其它金融資產,不包括保險儲蓄、郵政儲蓄、產業集資等各類資金儲蓄。更為可怕的是,到2000年的前5年中,日本在不停哭窮,不停叫喊衰落的同時,靜悄悄投到設備技術開發和刺激生產上的資金,已經高達1000萬億日元,約合9萬多億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在60萬億到76萬億之間。據我國經濟學界估算,到2001年,我國社會總資產大約在36萬億到52萬億人民幣之間。這也就是說,即使日本過去的工業基礎為零,用這筆真正的巨資重新打造一個工業王國,也已經超過了我國社會資產的總和!14但與此同時,日本官方及製造業仍大放煙幕,聲稱中國製造技術5年後趕上日本,儘管日本人很清楚,中國製造業的技術水平與製造能力與日本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日本何患之有?他們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位於匹茲堡的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經濟史學家戴維·胡賽認為,日本經濟在過去10年中的糟糕表現,讓旁觀者忽視了日本製造企業所取得的進步。「認為日本已一無是處是不對的」。在日本諸多製造企業中,日本三大汽車生產商豐田、日產和本田的表現尤其突出。這幾家企業運營利潤占銷售額的比例均超過10%,遠遠高於大多數生產企業,而且這幾家企業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也在不斷擴大。照相器材和半導體產品生產商佳能公司的凈收入1994年以來已增長了6倍,但仍在不斷把資金投入技術研發領域。再看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企業索尼和松下公司,1992年3月期決算時,索尼的銷售額約2萬億日元,松下約5萬億日元,但在所謂「失去的十年」中,這兩大企業的銷售額不僅未見減少,反而是大幅度地增長了,在2001年3月期決算時,索尼的銷售額是7.3萬億日元,松下的銷售額是7.6萬億日元。

  而從生產零部件企業的情況看,表現也是驚人的。美蓓亞株式會社就是一家迅速向高科技產品生產轉型的公司,它在亞洲的影響力正不斷增強。該公司的產品目前已經能夠精確到0.05微米,可用於從視頻播放機到飛機的許多設備中。該公司每年生產的20億個軸承中,只有1%產自輕井澤的工廠。這個工廠現在充當了技術研發中心的角色,其研發成果將被送至泰國、新加坡和中國,由設在那裡的工廠複製生產。在日本專業製造領域,阿爾派公司是一個出色例子。該公司為汽車、照相機和其他工業設備生產配套的微型電子設備。該公司總裁沓澤虔太郎表示,阿爾派擅長做微型設備,合作的客戶都是大公司,這就是公司最基本的競爭力。「我們95%的產品都是為某家公司定製的」。這類製造零部件和設備的日本公司在優化產品和改善流程方面的投資力度已超過了其歐美的競爭對手。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測試設備生產商之一的愛德曼公司就是這樣一家公司。2002年,該公司在研發上的投入佔總收入的24%,在2000年這一比例為10%。

  國際經濟研究所位於華盛頓,其高級研究員亞當·普森表示,日本製造企業的成功例子,給發達國家的企業上了一課,因為那些企業正在不景氣的全球經濟和更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苦苦掙扎。

  可見,日本政府的「叫窮」與日本企業創造財富能力的不斷增長几乎是同步進行著的。   

  四、安全態勢的轉換與經濟發展

  日本雖然是宏觀世界的弱者,但卻是微觀世界的「王者」。日本人在微觀世界和細枝末節之處,往往具有超常的表現,能將自己的所有的潛能都酣暢淋漓地發揮出來:獨到的觀察能力,敏感而細膩的神經觸覺,善於和強者在狹窄空間進行周旋的超凡的才能,出眾的忍耐力與陰險而冷酷的心理本能,以及在捕獲獵物時出手時的狠、准、毒、辣等等,都是其他具有大智大彗,擅長於在明處,在宏大的空間施展才華的民族所不具備的。日本文明的陰柔嬗變決定了日本最擅長的空間方位是「暗中」,一旦它由暗轉明就註定要失敗;同時也決定了日本最拿手的「絕活」是對「細節」的創造和掌控,一旦它捨棄「細節」試圖挑戰宏觀和整體時,就必然要因戰略的貧困而受挫。潛藏在暗處,並從「細節」上來控制世界,是日本最好的戰略選擇,並註定了日本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永遠是「忍者」,而非「武士」(在國內需要後者精神,但在國際上則需要前者的精神與形象)。

  日本通過採取向國外大量轉移產業的方式來淡化產品的國籍,以借船出海的方式避免引起他國的注意。首先,「作為世界自由貿易中的『搭踏板車者』,日本在美國和歐洲國家激起的恐懼甚至超過了蘇聯。就像在裁軍會談中對蘇聯所做的一樣,西方也敦促日本『自願』地控制一下它的出口。日本屈服了。但日本生產廠家紛紛通過在歐洲和美國建廠來擺脫政府的限制。例如,當東京已無法再推遲開放肉類市場的限期時,日本公司就馬上在澳大利亞購買了許多養牛廠。」18大批的企業向海外轉移是日本避免國際社會視線的一種主要的戰略應對手段。「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也使日本海外財富迅速膨脹。據日本政府公布的數據,到2002年末,日本的海外純資產約合16277億美元,相當於法國、德國、義大利對外純債權總額的6倍,與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時的3831億美元相比,11年間增長了3.25倍。」

  此外,日本還採取了化整為零的手法,放棄了整體戰略(產品)而轉向了局部戰略(零配件)。在成品領域日本竭力以低調和不事張揚的面貌出現,主動放棄了許多世界第一的稱號(無論是在製造業還是金融業),以弱者的姿態出現在世人的面前,讓人們覺得日本是個正在衰落的國家,從而放鬆對日本的警惕。如在美國著名經濟雜誌《財富》2002年7月7日公布的最新世界企業500強名單中,日本企業的排名出現大幅後退,只有豐田汽車公司躋身前十名。此次入選前500強的日本企業有88家,大大少於2000年入選的104家。其中排名最靠前的是豐田汽車公司,位列第10名。20瑞士國際管理髮展研究所(IMD)2003年5月公布了2003年世界59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國際競爭力排行榜。在人口超過2000萬的國家和地區國際競爭力排名中,日本的名次也奇怪地跌至了第11位,不如排在第10位的泰國。

  可見,日本改變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十分張揚跋扈的咄咄逼人姿態,由明轉暗地重新調整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但必須清醒地看到的是,日本雖然放棄了表面的張揚,但在暗中卻一點也沒有停止擴張,而是不斷地完善著自己的零配件生產、加工與供應體系,將優勢集中到零配件這一不易為人所覺察的領域,企圖通過向各國的民族品牌提供精美而高質量的零配件來反客為主式地佔領各國的市場。據美國專利商標局本月13日發表的最新統計顯示,IBM以3288件專利再次躍居2002年美國發明專利最多的10家大公司榜首,這是IBM公司連續第10年成為當年贏得美國專利最多的企業。與此同時,日本企業佳能、NEC、日立、松下、索尼和三菱等6家登上該排行榜,成為2002年獲得美國發明專利最多企業排行榜的主力。22日本通過獲取大量的發明與技術專利後,便在暗中、在細節上採取悄然無聲地控制世界、蠶食世界這一忍者的方式來再次地攫取和瓜分世界的財富。日本千葉商科大學校長加藤寬露骨地說說:「美國行動電話配件9成是日本造。換句話說,美國也被日本控制著。應像猶太人那樣進入對方國家,支配那個國家的經濟。這就是小泉首相的意圖。所謂『沒有禁區的結構改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大前研一:在行動電話、數碼相機、攝像機、DVD等領域,日本企業的創新和變革始終都在延續,所有這些創新所需的關鍵部件均來自日本。日本企業在這些創新方面甚至佔據了70%-90%的市場份額。

  日本在「細節上」控制著東南亞各國。「今天,日本在東亞四小龍和東南亞投資建立的合資或獨資企業所生產的耐用消費品,已直接出口到歐美各國。因此日本直接對歐美各國的耐用消費品出口確實有所減少,但由於東亞及東南亞各國本身尚不能完全提供生產這些消費品所需之零部件及機床,因此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耐用消費品生產越擴大,就越加深對日本零部件和生產資料進口的依賴,而且這樣的體制業已成為固定的趨勢。」

  日本對中國也是採取相同的手法。日本企業以發明專利在美國圈佔市場,這種情形也反映在中國市場上。就國別而言,目前在中國申請和獲得發明專利最多的國外企業來自日本,其次才是美國、德國、韓國等國家。日本企業在華申請專利最多這一事實表明在所有國家中,日本企業最重視中國市場,它將專利作為競爭利器敲開和佔領中國市場的願望最為強烈。相關統計顯示,近年來,日本在中國的專利申請量一直節節攀升,2001年的申請總量達13736件,獲中國授權的職務發明專利量達3787件,占整個國外授權總量的1/3強,大有趕超所有英語國家申請總量的趨勢。

  在民族品牌上日本已經不太講究了,當中國人在全力地打造自己的的民族品牌時,日本人卻在研究如何在「細節」上繼續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既用中國的民族品牌來包裝日本的零配件。「對於日本而言,雖然產品的核心部件乃至大部分零部件都由日本或其他國家生產,但組裝的產品卻是『中國製造』。日本企業樂於『隱名埋姓』,因為這樣既減少了與美歐的貿易摩擦,又不影響獲得豐厚的利潤。」27日本的戰術是成功的,他們巧妙地利用中國人的民族主義精神,渴望有自己的品牌的心理,成全了中國人的願望,放棄了在部分傳統產業上與中國進行品牌較量,主動地退出了這些領域,使得一大批如長虹、海爾等那樣的民族品牌在短短的幾年內迅速地成長了起來。但在這些讓人十分耀眼的民族品牌的體內,則暗藏著大量的日本零配件。不難發現,輝煌的中國民族品牌原來最終還是建立在日本的零配件之基礎上的(尤其是一些關鍵性的零配件),中國依然沒有擺脫日本「章魚」的糾纏,還在被這隻貪得無厭的巨大章魚所撕咬著。如中國自己生產的手機,只有品牌和外殼造型以及一些簡單的零配件是國產的外,所有關鍵零配件都是進口的,是在進口國外零配件後以中國的名義加以組裝而成的所謂「民族產品」。而其中的零配件大多數是從日本,以及對日本技術同樣依賴的歐美有關企業進口的。這樣,便出現了一幅讓人十分辛酸的圖畫:雖然從外表上看都是中國的品牌,但如果從內里看則不難發現大多是日本的零配件。中國的民族工業產品越暢銷,越火紅,對日本零配件的需求與依賴也就越大,日本的廠商就越得益,日本的利潤也就越豐厚。品牌滿足了民族國家的自豪感,而利潤卻讓日本商人暗中狂喜。

  日本在確立了自己對中國的民族品牌的零配件供應體制的優勢後,開始以保護知識產權的名義加強對中國各種產品使用日本專利收取高額費用的做法,來加強對中國市場的滲透與控制。「日本一方面對中國的侵權現象誇大其詞,一方面積極搶奪專利,背後有其經濟目的。日本企業原以技術見長,但在知識經濟時代,周邊國家也紛紛掌握了各領域的核心技術,使得日本的優勢漸失,因此日本選擇了以知識產權突圍。日本政府專門成立了由小泉親自率領的知識產權部,松下、索尼等大企業都已加入其中,還在北京成立知識產權調查處。隨著中國加入WTO,日本政府和企業進一步以知識產權為武器,以達到爭奪市場的最終目的。」28如東芝、日立、三菱等6C聯盟成員於去年5月與中國電子音響工業協會達成協議,確定向國內DVD企業收取專利費。至今國外七大DVD廠商已經從中國外銷DVD播放機中收取了30億元的專利費。近日又有消息稱,日本企業欲對我國數碼相機生產企業收取專利費。如同DVD一樣,一場知識產權之爭將在數碼相機領域重演。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摩托車製造領域也發生了日本企業起訴中國企業的事件。03年11月17日,日本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攜旗下的五羊、新大洲、嘉陵3家中國公司坐上法庭的原告席,指控北京重慶力帆摩托車廠和力帆實業集團及北京自立自強摩托車商店的業主曹某侵犯了本田"HONDA"的商標專用權,提出三被告共同賠償2500餘萬元的索賠要求。29從這一系列無獨有偶的事件中不難看出,日本已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全面啟動了「知識產權戰略」,30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進一步加大對中國經濟的盤剝與滲透,通過對技術向中國企業轉移和滲透的各種路徑進行全面的封殺和堵截,來確保日本在高附加價值領域,甚至在基礎的生產製造技術領域的對中競爭優勢。今後,在對中投資方面,全面加強包括生產製造技術在內的知識產權保護,已成為日本跨國公司對中投資戰略的一個重要特徵。

  日本不僅對發展中國家是這樣,而且對發達國家也是如此。如芬格爾頓(Fingleton)在仔細分析重振活力的美國企業時,發現在原材料、零部件和生產資料上,美國對日本企業的依賴仍然十分巨大。他列舉了如下一些事例:1.英特爾(Intel)公司的閃速內存(Flash-Memory)是委託夏普等日本企業生產的。2.摩托羅拉的高性能動態內存條(DRAM),預定通過其與東芝的7.2億美元的大型合作項目由仙台的工廠生產。3.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的液晶配電板是通過與日本重型機械的生產廠家小松的合作項目在日本國內生產的。4.Amudar的下一代電腦主機(main-Frame)的設計及製造是由富士通進行的。5.DEC的筆記本電腦是由日本西鐵城生產的。6.惠普(Hewlett-Packard)的RIS晶元(RIS-Chip)中很多是由和日立的合作項目生產的。7.IBM現在自己生產的最先進印表機的引擎部分多是依賴日立供應。

  又如,形轟炸機機體的防雷達的特殊塗料,就是日本研製的。從戰鬥機到軍艦,美國尖端武器電子裝置中所使用的陶瓷部件,95%是日本製造的。而「諸如此類的事例今後還將繼續增加,而其中大多隱身於數字之後不為人知。今天,美國經濟空前繁榮,世人讚歎美國的復興,卻不知美國製造業越繁榮,其對從日本進口的零部件、原材料及機床的依賴就越大,每年1,000億美元的對日貿易赤字也就越難以撼動。」

  總之,日本放棄了「明」,放棄了部分的「整體」後,鬼鬼祟祟地躲藏到了暗處,在暗處不斷地暗施冷箭和冷槍。日本在戰略上由「明」轉「暗」後,似乎更擅長於在「暗處」,在「細節」上,也即在「零配件」上藉助「知識財產權保護」這一上方寶劍繼續地控制他國經濟,以不為人知的全新的手法在顛覆著「明處」的世界,謹慎而貪婪地攫取著世界的財富。

  五,簡單的結論

  傳統現實主義強調國家追求的目標就是要獲得權力並顯示權力,「認為理性的政治家就是孜孜不倦地致力於積累越來越多的權力,權力被視為目的本身。而新現實主義則不同,它把權力視為有可能使用的手段,國家擁有的權力太大或太小都會有風險。力量軟弱會招致攻擊,力量強大則會使對手不敢發動進攻。力量過於強大則可能刺激其他國家,使它們增加軍備並聯合起來對付它。權力是一種可能有用的手段,明智的政治家總是力圖擁有適度的權力。在重要的關頭,國家最終所關心的並不是權力,而是安全,這是新現實主義對現實主義的重要修正。」

  也就是說,新現實主義認為國家尋求的目標是保障自己的生存(生存動機),生存是實現國家其他任何目標的先決條件,生存動機被看成是在國家安全無保障的世界裡行動的基礎35。並強調國家對權力的追求,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要掌握好「度」。

  日本80年代的全球出擊的四處擴張的做法顯然是典型的權力現實主義的做法,即在國家舞台上瘋狂地追逐著權力並顯示和張揚著自己的經濟權力,但因過度地張揚權力,顯示權力,刺激並嚴重地威脅到其他國家,成為繼蘇聯解體之後西方國家的最大的威脅和主要敵人,遭到了美歐的聯手追打。

  之後日本改變了謀略,將安全的獲得看成是國家追尋的最大目標,為此日本不惜採取一反現實主義顯示與張揚權力的做法,借鑒老莊哲學這一東方古老的智慧,通過向世界示弱,來偽裝和掩飾自己,尋求一種安全。這種做法,產生了神奇的效果,確保了日本經濟在不受暗算和打擊的情況下,安穩平和地發展著。安全問題的解決,為日本經濟發展創造了十分寬鬆的環境。

  因此,從經濟安全的角度來看,日本將老莊哲學用於國際關係領域,用辨證法原理來處理國際關係,也即通過施展「示弱」 之計來博取安全的國際環境的做法是相當成功的。古人的智慧使日本「因禍而得福」,獲益匪淺。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日本成功地逃脫了冷戰結束後一度被西方視為最大的威脅而聯手追打的命運,擺脫了安全的困境,扭轉了敗局,確保了自身的安全(至少不會再遭致更為強大的對手的暗算和打擊)。其次,是將中國巧妙推到了前面,讓中國去承擔所有的政治風險,而自己則躲藏在中國的背後安享著寧靜。第三是裝出一幅「狼狽不堪」的窮樣,大唱「日本衰亡論」,從而轉移世人對日本關注的視線,放鬆對日本的警惕。當威脅不再來自於日本,當世人失去了對日本經濟的警惕、戒備和防範,當中國成了最大的目標時,日本便從不安全狀態順利地轉入到了相對安全的狀態之中,經濟便因此而獲得了一個十分寬鬆的發展環境,從而避免了八十年代那種因咄咄逼人的強勢表現而易遭對手暗算和公開打擊的不幸遭遇的再次出現。

  日本遵循著古老東方的辨證思想,以其嬗變的手法和「知強守弱」的生存技巧贏得了「安全」這一「無威脅的國際生存環境」,開始以另一種方式來建立自己的世界性的生存體系,繼續著其對世界經濟的支配,仍一如往昔般地貪婪地攫取著世界的財富。如今,日本還在玩弄著這一「陰謀」,依然在成功而出色地扮演著一個「日益走向沒落的帝國」的角色。日本的「弱」成了它換取「安全」的代價,以最廉價的成本在國際政治舞台上進行著追求「安全」的博弈,並贏得了價值高昂的回報。日本經濟在「無威脅的國際生存環境」中,充分地享受著「安全」的同時,其經濟也在神奇而迅速地發展,並悄然地崛起和壯大著,直到其輝煌的金色尾巴再難以遮掩為止。

  大自然的守恆定律是永恆的,能夠甘於柔弱就會回報剛強,甘於卑辱就會回報榮耀,在國際關係領域裡甘於平淡和寂寞,就一定會回報你「安全」。

  注釋:

  辯證思想是哲學史上璀璨的明珠。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老子用辯證的觀點論述了深知剛強,卻安守柔弱,知雄而不爭雄,守雌而為繁延,甘作天下的溪流,深知榮耀,卻安守卑辱,甘處天下的低谷。老子強調尚柔、不爭、謙退、處下的思想原則,認為這樣才能進入道的狀態。老子的盈虧、強弱、高低、大小、損益等辯證思想,是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的戰術。至今依然振聾發聵。國際關係領域也蘊藏著或明或暗的辯證色彩。用辯證的眼光關注紛繁複雜的國際舞台,從令人費解的現象中也就能找到本質。國際關係中的哲學魅力是永恆而誘人的。

======================================================================

第二篇:擁有全球第一海外資產的「忍者」

轉載自: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15-06/23/c_134349344.htm

作者:新華網

  日本是一個「務實主義」至上的國家,真正諳習「韜光養晦」,在沒有「露猙獰」前很善於忍耐,「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符合他們蓄勢待發的強國大計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李大光翁永斌發自北京 有觀點認為,以「忍者」自居的日本人,海外資產膨脹已具備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實力。而所謂的「日本經濟衰退20年」,自始至終都不過是日本自製的一個煙霧彈而已。甚至有統計指出,如今的日本海外資產已經超越本土1.5倍之多,日本每年整體GDP(國內生產總值)都在持續增長,實際上日本已具備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實力。

海外資產全球第一

  一國的海外資產包括本國金融機構和個人持有的外國證券和債券、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政府持有的外匯儲備等,海外凈資產是一國持有的海外資產與負債之差。
  據統計,日本持有的海外總資產在2012年底就已達到661.90萬億日元(最新匯率1日元約合0.05元人民幣),同比上升13.8%。其中,外國證券持倉量達到305.11萬億日元,而其中80%是固定收益證券,其餘是股票;日本的外匯儲備增加8.95萬億日元,達到109.46萬億日元;海外直投達89.81萬億日元。2012年日本海外凈資產達296.32萬億日元,同比增加12%,創歷史最高水平,超過了2009年268萬億日元的峰值,連續第22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凈債權國。
  日本央行自2013年以來推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在導致日元大幅貶值(2013年日元對美元和歐元的匯率分別下跌了22%和28%)的同時,助推日本海外凈資產再創新高。日本財務省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日本的海外資產總額比2012年增加了20.4%,達到了797.1萬億日元;海外凈資產額為325萬億日元,較上年增加9.7%,再創歷史新高。
  2015年5月22日日本財務省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日本海外凈資產增加13%,達到366.9萬億日元。至此,日本已經連續24年為全球最大債權國。具體而言,日元匯率持續走軟,令日本海外資產增加19%,達到945.3萬億日元。日本的對外負債上升23%,達到578.4萬億日元,這主要是由於外國對日投資增加所致。

海外併購持續增長

  日本海外凈資產的增加,無疑是海外投資勢頭增強和匯率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是日本企業不斷地進行海外併購,推動海外資產總量的提升。據統計,2013年日本企業的海外併購件數達到499起,2014年一季度海外併購件數同比增長26.9%,保持較高增長,並刷新紀錄。
  在日本國內經濟萎靡及日元進一步貶值的威脅下,日本企業爭相收購海外資產,且似乎願意高價買進。今年2月,日本郵政控股有限公司公布業務發展戰略,表示將以50億美元收購澳洲Toll貨運公司。同樣是在2月,佳能及近鐵運通接連宣布公司歷來最大宗的海外購併案,而日立及旭化成也發布購併的消息,使得日本企業兩周來的購併交易規模達到133億美元左右。
  今年前兩個月,日本大型退休基金和其他大型投資者大舉購買多達420億美元的海外股票和債券。4月德意志銀行稱,日本政府養老金投資基金(GPIF)和日本其他機構將購買50萬億日元的海外資產。
  根據湯森路透的數據,今年前三個月日本企業的海外收購金額已達340億美元,超過去年整年560億美元的半數。相較之下,自2011年以來日本國內交易金額已減少逾半,2014年創下16年低位360億美元。由於日本未見成長,企業即押寶海外公司,積極投資成長中的國外市場。日本央行為提振消費及投資而實施刺激措施兩年之後,日本除金融以外的企業手握大把現金,如今其中的部分資金被挪為海外購併之用,而且這股趨勢料將持續下去。

海外資源土地面積已達本土10倍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礦產資源極為貧乏;但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其大多數礦產品的需求量卻均居世界前幾位。離開世界豐富、低廉的礦產原材料的供應,日本的經濟就會陷入癱瘓。為了保障礦產供應,確保經濟安全,日本一直把全球當成舞台,通過實施全球礦產戰略,在礦產資源全球配置中佔據有利位置。
  在戰後反思時,有的日本學者曾直言不諱地稱,日本過去所採取的「國力=軍事力量=資源實力」的方針沒有錯,但方式上欠妥當,不該用露骨的、直接的領土擴張方式,應該用含蓄、間接的方式進行全球資源再分配。因此,戰後日本不得不轉換方式,一方面通過「經濟/技術援助」等措施改善與資源國的關係;另一方面組建「石油公團」、「金屬礦業事業團」等促進性機構,制定和執行鼓勵政策,全力支持日本公司的跨國礦業經營(包括各種直接和間接的財政、金融、稅收、技術、信息服務等手段)以及通過財團參股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戰略,重新擠進各資源國;同時建立戰略礦產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日本實施礦產全球戰略的主要措施是:政府、企業、事業共同努力,各自發揮自己的作用並發揮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作用,建立礦產資源全球供應系統,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礦業跨國經營隊伍,形成一大批海外礦產資源基地,確保其礦產的穩定、長期和安全供應。日本以這種方式,建立起了多條渠道、多種方式的保障礦產資源長期穩定供應的機制和體制,促進市場機制與海外礦產勘查開發工作結構的完善和優化,實現有效獲取海外礦產原料的目標。據估計,日本海外資源土地面積已經達到日本本土的10倍。

「哭衰」只是「陰謀」

  十幾年前,日本就曾放出「經濟衰退」之說,甚至把「衰落」的原因歸咎於鄰國中國的「崛起」。他們一邊哭衰一邊熱炒中國「崛起」,把「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的高帽送給中國,一些中國人沾沾自喜,但也有清醒的旁觀者沒被日本「唱衰」自己的表象遮蔽雙眼。
  早在八年前,香港媒體就報道了「日本哭衰」的原委。報道所闡述的情況正是世人急需認清的真相:在世人眼中,過去的十年里,日本經濟一蹶不振,增長持續低迷,國內問題百病叢生,日本人一直在哭窮,在叫苦,似乎世人反倒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悲憫與同情。然而,這一切只是日本的「陰謀」!
  通過調查數據得來的真相是:2005年,日本人均GDP逼近4萬美元,高居世界前列;日本海外凈資產年增長神速,「海外日本」悄然打造成功……尤其在最近的十年里,日本哭窮的背後,是令世界震驚的天文數字般的技術開發的投入。雖然他們將「中國製造」爆炒得驚天動地,但這著實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大概他們心裡比誰都清楚:中國與日本的中高端製造能力,根本不在一個重量級上。
  日本「忍者」高喊「衰落」危機是一石二鳥,得了便宜又賣乖。隱藏真實的綜合國力,將「飛速發展」的高帽送與比鄰大國。這正是日本式「韜光養晦」的真諦。如此戰略難道不正是麻痹對手的高明國策?日本是一個「務實主義」至上的國家,從不在乎虛名,真正諳習「韜光養晦」。在沒有「露猙獰」前很善於忍耐,日元該貶則貶,該升則升,總體把握一個「不吃虧」原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符合他們蓄勢待發的強國大計,「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偷襲戰」也是日本的強項之一。

逆襲:從卧薪嘗膽到蠢蠢欲動
——戰後70年日本崛起之路

二戰結束後,身為戰敗的侵略國,能夠迅速崛起,當中有機遇,有運氣,更有日本戰略家的運籌帷幄。可以說,戰後70年日本的發展之路,就是一部日本崛起的逆襲故事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黃文煒發自東京 戰後70年,是日本人引以為豪的70年。在這期間,日本遠離戰爭,沒有一顆子彈出膛,沒有一名日本人戰死,對外似乎沒有表露過軍事野心,以「和平主義」精神搞建設,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實現了日本的奇蹟。而如今,韜光養晦了幾十年的日本,卻開始蠢蠢欲動。以戰後70年為起點,日本的政治、外交、經濟又將何去何從,是否轉而向政治軍事大國、地區霸權國家發展,成為世人所關注的焦點。

卧薪嘗膽潛心騰飛

  作為戰敗的侵略國,為了保護自己,就得接受眼下被佔領的事實,就要忍氣吞聲……起初支撐日本人從二戰廢墟上站起來的是「認命思想」——接受美國的安排,迎合美國的價值觀,一心一意搞經濟建設。連美國人都感到奇怪,日本人對於在二戰中打得你死我活的美國,為何一下子變得服服帖帖?!日本民眾之前對「鬼畜美英」痛恨有加,戰後似乎一下子置之腦後,對美國大兵笑臉相迎。而美國人則出於多種因素保全了日本戰敗時的工業、教育、科技基礎。綜觀之,日本人對戰敗現實的「認命」不是頹廢悲觀,而是與卧薪嘗膽相似的思維——默默忍受,埋頭苦幹,由此創造了戰後經濟騰飛的奇蹟。
  2005年上映的電影《三丁目的夕陽》很好地描繪了經濟高度成長時代的日本社會風情。影片說的是上世紀50年代末的東京,電影中打出了「愛、希望、夢想」這一大主題。三丁目是個帶著夢幻色彩的小世界,體現了戰後充滿青春朝氣的日本人的生活趣味和精神底力,整條街的居民都聚集在有電視的人家興高采烈地看節目,鄰居們湊到一起研究電冰箱,大家一起仰望藍天看奧運彩虹……看起來整個國家洋溢著快樂與活力,在那個經濟高速成長時代,每個人都在拚命努力工作,為身邊的人做奉獻,整個世間都充滿著熱情向上的力量,難怪現在日本人還常懷念「昭和時代」。
  1960年,由經濟學者下村治提案、池田勇人內閣制定並實施的「國民所得倍增計劃」是日本實現經濟增長的里程碑性質的經濟發展計劃。主要內容是:充實社會資本、產業結構高度化、提高高生產率部門在產業中的比重、促進對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培訓人才、振興科學技術、緩和二重結構、確保社會安定。
  「國民所得倍增計劃」主要是通過增加出口取得外匯而增加國民生產總量,擴大僱傭,解決失業問題,進而提高生活水準。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消除地域間產業間的所得差異。實現農業現代化、中小企業現代化、開發經濟落後地區。
  日本政府原定1970年完成「倍增計劃」,實際上實施計劃的第七年,便實現了國民收入增長翻倍。到1970年,人均國民收入已從1960年的395美元,增加到1592美元。1970年該計劃完成之時,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已先後超過法國和德國,僅次於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位。
  日本之所以能夠專心致志於經濟,還有一個原因是隨著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締結,日本把國土防衛完全交給美國,軍事費用得以抑制,貫徹了經濟一邊倒的政策,政治上、外交上完全依附於美國。

科技立國推動經濟高速發展

  上世紀70年代,日本提出了「科學技術創造立國」的發展戰略,簡稱「科技立國」。該戰略大體可以表述為:從引進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入手,在應用中模仿和吸收,並在此基礎上改良和創新,進而開發自主的尖端科學技術,使科技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推動經濟的高速發展。這一戰略模式,就是建立一個具有高度技術水平的世界加工工廠,以克服資源上的缺陷,從而保證經濟大國的地位。1995年,日本制定了《科學技術基本法》,推動科技進步有法可依。
  「科技立國」戰略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把電子技術、軟體技術、服務體系化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作為發展的重點;加強基礎科學、生命科學、能源科學技術和空間、海洋科學技術的研究;大幅度增加技術開發研究的投資,使投資經費提高到國民生產總值的2.5%—3%。建立高技術密集型的商品結構,大力發展多樣化商品輸出以及資本和技術輸出。
  日本產品走的是模仿—創新—知識產權的三部曲。1950年至1980年,日本共引進30006項技術,花費115.98億美元,但創造了2000億—3000億美元的價值。如今,日本每年的專利和實用新型申請件數世界第一,佔全世界的40%。
  日本還成為諾貝爾獎大國。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在提出這一目標前,在諾貝爾獎的百年歷史中,日本僅有9名得主。但在這一目標提出後的14年內,日本一共產生了13位諾貝爾獎得主。從1949年至今,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達到了22人。
  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日本還推出了享譽世界的具有代表性的日本製造產品,如新幹線、機器人等。來過日本的外國旅遊者,無不讚歎日本交通的發達。新幹線於東京奧運會召開的1964年開通,快速又安全的新幹線象徵著日本進入經濟發展的全盛時期。

為成為「正常國家」寧違憲法與民意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日本的政治和軍事卻一直牽動著一批右翼分子的神經。在他們看來,美國在戰後主導的「和平憲法」,令日本成為一個只能用一條腿走路的非正常國家。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是極力想讓日本突破「和平憲法」、成為「正常國家」的右翼代表人物。他主張自衛隊行使集體自衛權和修改憲法,這也是他執政的重要理念。在去年12月眾議院選舉之後,他就迫不及待地表示:「修正憲法是我的夙願,是自民黨建黨以來的目標。」根據規定,有了眾議院三分之二議員的支持,再進行全民投票,過半數就可以修改憲法了。按照安倍的時間表,他極有可能在明年的參議院選舉後力推修改憲法。
  但在憲法尚未修改之時,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法案卻已先行,這一舉動遭到日本一些憲法學者的批評。日前在日本眾院憲法審查會上指出安保相關法案「違憲」的憲法學者、早稻田大學教授長谷部恭男和慶應大學名譽教授小林節,於6月15日一起在駐日外國記者協會召開了記者會。長谷部重申「行使集體自衛權顯然違反憲法」,稱「政府應當撤回法案」。他同時表示:「應有超過95%的憲法學者都認為法案違憲。」長谷部指責道:「內閣法制局此前一再指出行使集體自衛權違憲。但迫於本屆內閣的壓力而修改了解釋。」
  長谷部和小林分別應自民黨和民主黨的推薦出席了本月4日的憲法審查會。自民黨推薦的憲法學者亦是認為安保相關法案「違憲」,讓民間輿論嘩然,民眾認為自民黨確實有一意孤行的跡象。
  近日來,日本民眾以東京為中心開展反對安全保障關聯法案的集會和遊行。6月14日,25000多名民眾舉著「反對戰爭」,「不要破壞(和平憲法)9條」等牌子在國會議事堂周邊進行示威抗議活動。讓人遺憾的是,大多數日本媒體近日熱衷報道別國的所謂民主活動,但是對自家門口的示威卻充耳不聞,只有少數網站給予報道。


講一個我在另外一個回答中寫的小故事,出自"新生長銀"

話說當年日本有家企業的高管跑去澳洲一個太平洋的小島上度假,這個小島上星羅棋布各種家族賓館。這位仁兄在一個賓館入住時,不大滿意前台的服務態度,回房間後望著太平洋心潮起伏,默默的跟公司打了個電話,建議公司將這家賓館買下來。公司居然真的同意以一個天價將這家賓館買下來了。回國之後,這位高管成了公司的大功臣,這家公司在股市公告這個消息後,股價一路狂漲。結果其它公司有樣學樣,紛紛買入這個小島上的賓館,賓館賣價越炒越高。有一個買價2億美金的賓館到最後泡沫破滅需要回籠現金時,賣出價為600萬美金。


日本皇宮地價可買加州,東京都地價可買美國,日本全國總地價可買世界


可以看看櫻桃小丸子,從小丸子一個極其普通家庭能側面體現出來,家裡那會兒有私家車、空調。

以前看的時候我還專門想過和找了答案,為啥她家看著不富裕但卻比咱現在還富裕?(我80後,小時候看的)


推薦閱讀:

pixiv上使用中文評論日本畫師的作品是一件沒有禮貌的做法么?
如何評價湯淺政明導演的《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
為什麼有很多日本人寫的心字整體右偏?
怎麼評價小松菜奈?
如何評價日本出現兩種新血型?

TAG:日本 | 經濟 | 中國 | 日本歷史 | 日本泡沫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