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英雄一世,年老時卻昏招層出?

題干表達可能有些不嚴謹,不過不重要。
齊桓公、武靈王、漢武帝都在立嗣上出問題,以致身死。
很多人都說我在隱射什麼,我沒有,在這裡說了,最好不要在回答里出現這種東西。
請各位分析一下。
不要說什麼事後諸葛亮啦,我根本就不想要這種答案。
能不能把為什麼說出來。對,我說的就是得票最高的那個答案,還有你們誰覺得崇禎是個英雄?
如果有深沉次的原因,也可以舉例說明。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有以下原因:
一,信息不對稱,你看歷史可以看到後續的發展,古人看不到,古人在決策時面臨的諸多干擾信息你也不清楚。舉個簡單例子,上次跟一個朋友一起路過一個老小區,他說現在老年人過於保守,早點把閑錢買房就好了,我說,你2008年已經有了買房的錢了,到去年十月才買,你的後人也會說你過於保守。後人知道房價08年後會暴漲,不知道他在08年時老被唱空的文章困擾。
二,老了一般趨於保守,你老了也這樣,只是你保守的危害沒有皇帝大。
三,成功的經驗往往成了繼續成功的阻力,柯達諾基亞索尼寶蘭莫不如此。
四,長期的成功讓人過於自信,股民如果連續每次都賺錢,堅持一年,他肯定認為自己是股神,英雄人物連續成功幾十年自信更是爆棚。
五,長期處於高位被所有人捧著難免會迷失自我,很多家境一般長相一般的女生只被家裡人和同學捧幾年都會得公主病,英明神武的英雄人物被全國捧幾十年更會迷失自我。
六,故意抹黑,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英雄故意做錯事,給後任改正的機會,晚年故意打壓一些人,下任一上來就重用這些人,這些人必然感激涕零。一種是後任抹黑,為了證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


古人作事無巨細,
寂寞豪華皆有意。
書生輕議冢中人,
冢中笑爾書生氣!


我姥爺是抗美援朝營長參謀(後來因為私改軍服受了處分),十六歲參軍,死人堆里爬出來,曾經全班死剩一個人。他是個彈片貼後腦勺飛也能保持理性的人,不是誇張,爆炸前恰好卧倒在他身上的戰友,腦漿直接淌進了姥爺脖領里。我不是說我姥爺算英雄,但他絕對具備在戰場上生存下去的智慧和勇氣。
私改軍服這事雖不光彩,但也是有原因的。當時美軍多用燃燒彈襲擊志願軍,這個東西非常的缺德,只要沾身上一丁點,立馬全身蔓延開來劇烈燃燒,當時志願軍軍服裡面是套頭內搭,一旦著火極難擺脫,要想從頭上脫掉就燒著頭髮腦袋,所以只要油濺到身上一點,戰士非死即殘。不知道大家在GTA里對路人用過燃燒彈嗎,俗稱跳動的BBQ,總之那真是極慘烈的一種死法。姥爺在目睹了手下戰士慘死數人後忍無可忍,將全營的衣服拿到老百姓家改成了對襟,這樣即使著火也可以迅速扯掉。其實這個舉動當時救了好多人,但姥爺沒文化,不懂軍服在政治上是多麼嚴肅的一個問題,被領導發現後收到了相當相當嚴重的處分,寫了好多檢討,不過他並不表示後悔,此不細談。
這類的事情姥爺還講過很多,如果有人看可以講講,此處拎出一件是為了說明他曾經是個有勇有謀的漢子,並不是臨終時的樣子。
沒錯,阿茲海默綜合症。
臨終時的姥爺根本就不是他自己。一開始只是比以前偏執暴躁,變得不可理喻,後期嚴重的被害妄想,懷疑我媽在粥里下毒藥把碗打翻在地。卻又非常依賴身邊的人,不允許人離開他視線,一旦身邊看不見人就以要排泄為由奮力喊叫。偶爾也有清醒過來的時候,就看著我媽嘆氣,憋著眼淚說,小紅啊,你都有白頭髮了啊。再一轉眼又把我媽當成了來害他的陌生人。
我知道他本來不是這樣的人,我知道他是個一生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但我始終記著的都是他最後的樣子,阿茲海默的傀儡。這個世上最悲哀的事,就是曾經最無畏的英雄啃著手指坐在輪椅上尿了褲子,這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直到他臨死前幾天迴光返照,好像突然清醒了一點,說要給我買塊一萬塊錢的表,他的記憶退化到許多年前,那時候手錶還是個了不起的大物件。
———————一分割———————
一個跑題的答案騙了許多贊,只是看到題目想起來就一口氣說下去了,文不對題實在有愧。


我玩lol發現過一個有趣的現象:
無論是王者、黃金還是青銅,看到對面大水晶快被拆了的時候,都忍不住衝進對面血池玩一玩。
反正遊戲快結束勝負已分,就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了。
(有虐對面泉的,當然也有玩大的)


所謂的英雄一世,下的往往是盤大棋
既然是大棋,那就不可能事無巨細全盤皆贏
首先
如果年輕的時候不慎走錯了幾步,都有機會用接下來的幾招查缺補漏慢慢翻盤贏回來
但是到了老年所剩時日無多,往往已經來不及長線補救了,就更有可能出現一著棋錯滿盤皆輸的結果
其次
錯誤是會積累的,有些錯誤可能在英雄早年就埋下了隱患,只不過沒那麼明顯,當錯誤積少成多量變引起質變
就像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樣,隱患會慢慢的積累成明險,到了英雄一世的時候錯誤也跟著英雄積累了一世,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很有可能遇到壓倒驢子的最後一根稻草,糊塗一時的概率就大大提升了
第三
英雄和和對手往往是同步成長的,英雄一世,N多對手也積累了遠遠超過一世的經驗了,槍打出頭鳥,那麼多明敵暗敵牟足了勁搞你,螞蟻也是能幹倒大象的,更何況是頭老象
第四
除了敵人還有豬油,除了豬油還有自己,年輕的時候縱然年少輕狂,單在成功的早期還是本著打江山的心態謙虛謹慎的,當你成就了英雄一世的名聲以後溜須拍馬的有歌功頌德的有,讓你看清現實的反而不大好找了,而這時候自己往往也飄飄然了,再不是打江山的毛頭小子了,是英雄一世的天王老子了,判斷力應聲下降,智商情商也沒法佔領高地了,so?
第五
就像排名第一的答案說的,你看到的歷史是後人記訴的,是經過潤色和文學加工的,更是勝利者書寫的,你以為你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其實你聽到的只不過是個傳說,還是 吐羊吐森剖啊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我的知乎第一答。手機碼字很辛苦,博大家一笑么么噠。


昏招?

站在歷史長河的下游對著上游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總是容易的。可你真的知道上游發生了什麼嗎?


漢高祖為什麼誅殺功臣?

諸葛武侯為何派馬謖守街亭?

魏武大帝為何能容司馬氏?

隋煬帝為何冒天下之大不韙修大運河?

崇禎小兒緣何不容袁督師?

太祖為何發動十年?

林副總又因何按捺不住?


少年,你真以為他們智商不行嗎?

我們只能看到殘缺的歷史,演義,推測,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真相,別天真了。


諾基亞[1]2000年前後如日中天的時候,也沒見誰說它走上了衰敗之旅;也說不定今年就是三星、谷歌的轉折之年。可你知道他們有多努力嗎?事後說他們昏招疊出,真的合適嗎?站著說話總是不腰疼的。


若再來一次,小米不見得就如此輝煌,阿里也不見得能執電商牛耳,為何?運勢變了。


英主、英雄,無非是眼光更遠一些,謀略更深一些,運氣更好一些;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運勢不好時照樣不行。所謂時也、運也、命也,成者王侯敗者寇,永遠都是顛撲不破的。


家、國、天下,層層遞進。要不就先從管理好自己的三口之家試試?

--------------------------------------受之有愧的分割線--------------------------------------


看著贊同數不斷上升,心中頗感惶恐。本人不是歷史專業,對很多歷史也是一知半解。


我之所以會得出:「後人以為的昏招在當時可能是最優解」的結論,主要緣於我多年對生活和工作的領悟。有一點各位需要知道:能坐在那樣的高位,只要不是傻瓜,他的每個重大決定都不會是稀里糊塗拍腦袋拍出來的,做出的決定在當時一定有一個非常合理的理由,或者說有一個貌似正確的動機。


舉個例子:崇禎為何對袁崇煥處以極刑?

這或許是因為袁崇煥早年的書生意氣、自負輕狂?或許是因為他屢次違拗上意?或許是他擅殺毛文龍?或許是皇室為了掩蓋帝國欲與後金媾和的真相?或許是崇禎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還有可能是崇禎忌憚他權重震主?

總之,歷史的真相已不可能完全還原,我們只能從現存的史料中揣摩、猜測、引申,部分復原。

相信在袁崇煥被關的幾個月中,以崇禎為首的統治集團一定做過艱難的決斷,也許崇禎心裡也很糾結,也許他也知道袁崇煥所謂通敵的真相;但這時候帝國皇室需要重塑權威,需要安撫某一派政治勢力,需要提振京畿百姓的民心,需要對那些有心投降後金的人給予警告……誰知道呢?總之袁崇煥被殺了。


身處後世,我們當然知道崇禎成了大明的末代皇帝,我們可以說他自毀長城,自掘墳墓。可是若後來發生的事偏差一點點,大明能多苟延殘喘幾十年,不亡於崇禎之手,這件事還會被看作昏招嗎?最多是一次稍顯駭人聽聞的政治鬥爭而已。


後來發生的內外部環境變化就是運勢,只能說那一招沒有通吃前後。


又:諸葛亮處死馬謖,如果從平衡荊州集團和蜀中集團的利益角度考慮,那就是一個深謀遠慮的安排,細思恐極,如此種種……

下圍棋的人都知道,高手之爭,即便每個子都下的正確,到最後依然會有高下之分,為什麼?棋盤上的形勢瞬息萬變,開頭的布局,中段的行子,後段的收官,哪個子當時落子時不是最優解?可是放到復盤時看,有些子就是礙事、低效,你能說是昏招?


復盤的人比下棋的人還厲害?難說。哈哈……


--------------------------------------大年初一的分割線--------------------------------------


向所有的朋友拜年,祝您和全家羊年洋洋得意,揚眉吐氣,神采飛揚,三陽開泰!

[1]此處特指諾基亞手機部門。


有很多是時代變了,環境變了。雖然你還在那個位置上,但是這個職位對人才的要求變了,你已經不適合了。我們都認為歷史的變化是很慢的,其實在關鍵時期,歷史變得比人快得多,這點我相信中國人一定有感觸。

像布瓊尼伏羅希洛夫,他們打仗的時候都是一等一的好漢,問題在於二戰開始時,所有過去的戰爭經驗都不能用了,幾乎每種武器的用法全都不一樣了,就連朱可夫這些年輕人也是花了2年才找到對抗閃電戰的辦法,老頭子就更不用說了。有一種觀點認為,二戰時蘇聯將領的平均年齡比德國年輕20歲(大清洗造成的),這註定蘇聯會在戰術上獲得優勢。

而且人都會被過去拖累,內戰時騎兵還是最具決定性的軍種,老元帥總想著要讓騎兵跟上時代,給戰士們換自動步槍,給馬背上裝火炮,他不能接受也不敢想像——騎兵這個兵種已經沒用了。這個打擊老人肯定受不了,年輕人相對就好得多,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葉廖緬科和巴格拉米揚當年是騎兵指揮員進修班的同班同學,後來都轉軍種了,哪裡有前途奔哪裡。

當然這只是情況之一,但是被過往的經驗拖累這點,幾乎是共通的。

但是。

但是,相反的情況也是非常常見的。巴頓作為一代名將,大家肯定以為他在軍校和麥肯阿瑟一樣是學霸,其實他西點第一年就留級了。這人屬於平時不學習,學習也學不會的那種,在和平年代成績比較重要,他完全升不上去,二戰開始前還只是上校,已經奔60了,典型屌絲的一生(除了是富二代這點)。

二戰開始時,因為一戰帶過坦克部隊,所以巴頓參與組建了裝二師,因為軍銜太低,只能指揮一個旅,好說歹說求學弟給了個准將,代理師長。43年,以少將軍銜參加北非戰役,由於第二軍之前被隆美爾打得丟盔卸甲,緊急晉陞為中將,代理軍長職務,布萊德利任副手。只用了10天,就讓全軍士氣煥然一新,打得德軍轉進如風,美軍追之不及。後來鬧出政治錯誤,被冷藏去搞欺騙行動(就是這時候發布演講,說德國人的用處就是潤滑我軍的坦克履帶,可見老頭死性不改)。好說歹說,跑去以前的副官布萊德利手下帶了一個集團軍,然後就是摧枯拉朽,如果不是沒油了他就真的在9月份見到希特勒了。

和平時代的巴頓就是具屍體,是戰爭把他救活。


「你爹我41年的時候還在路易斯安那鏟糞,45年就跟俄國混蛋在德國狂飲伏特加了。」


一盤棋下完了才能看出來哪步沒走好
所謂昏招主要是因為失去了悔棋的機會
所以多發生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不分年齡

如果能存檔,切出去看攻略的話
大部分遊戲都能通關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做事就會失誤,年輕時因為能補救叫漲姿勢,老了不能補救就被後世輕浮兒評為出昏招。當然也有真的老了就痴呆的


阿茲海默綜合症


是不是昏招,很多都是事後諸葛亮吧~就算是扶蘇會不會二世而亡也不好說~反正大家在當時都相信萬世的~

不過呢,或許也可這麼解釋:英明神武皇帝君活了那麼久幹了那麼多事兒高調無比早就被大家研究透了,他面臨的卻是一群隱藏很深的老臣或者異軍突起的新銳,以明斗暗,老革命遇到新問題……


都是經驗主義害的啊。
英雄成就很多,被人追捧,年輕的時候還能把持得住,年紀大了,覺得奉承話怎麼聽怎麼舒服,最後覺得自己英明神武,絕對不可能犯錯,然後就犯錯了。
國外的史學家總結為「老人政治」。最典型的是唐玄宗。其實唐太宗也有這樣的傾向,不過他運氣好。
和題主一樣, 我也沒有影射什麼,想噴的別往這個方向噴了。


Kandler, Christian, et al. "Patterns and Sources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Old Age." (2014).
至少可以看到,老年人的性格變化具備統計顯著性。
年初在果殼上看到了介紹。有興趣可自查論文原文。(我懶得翻牆,呃呵呵。)


換個方式理解,個人看法如下
1. 年輕時英雄一世,其實做的決定也不是100%正確,但由於大家對其期待沒那麼高,所以英明的決定會掩蓋小錯誤,大家都選擇性的記住了那些英明。
2. 年輕時英雄,年老後大權獨攬,成為一言堂後很容易因為個人主觀意志導致全盤崩潰。


緊扣題主的例子談一下看法。
題主舉的三個例子都是圍繞一個主題:立嗣。
因此我的理解是:這個問題可以分兩個層面來看,第一,為什麼曾經很英明的國家元首到了晚年都容易犯錯誤;第二,為什麼他們都在立嗣問題上犯下最大的錯誤。
對於第一個問題,前面已經有很多人解釋過了,概括起來有兩方面:人老了容易偏執、權力是最強效的腐蝕劑(無論人性還是心智)。這兩點決定了高壽的統治者在其晚年基本處於失控狀態。
對於第二個問題,也可以用一句話回答:權力傳承是家天下時代的最大難題,也是最敏感的問題。對於掌控政權的君主而言,解決此問題需要有足夠的政治智慧、觀察力和決斷力。但是,時光老人留下的往往是一個偏執且失控的掌權者……不出事就怪了。
樓主列出的三個例子有其共同點:
三位掌權者都是雄才大略的開拓型君主;在位期間國力達到鼎盛,取得輝煌成就;掌權時間長(劉徹54年,趙雍27年,當「主父」又4年,姜小白43年)。
如此長的掌權時間,如此輝煌的個人成就,足以讓任何一個足夠謹慎的人自我膨脹,從而高估自己的權威,認為自己能掌控一切。當年齡的增長使得君主的精力下降,無法百分之百掌控權力時,權柄就會被近臣(宦官也是近臣的一種)分享,而君主本人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結果就是自己的信息渠道完全被近臣所控制,化身傀儡而不自知,這些近臣為了自身利益,必然會插手立嗣問題。劉徹和姜小白都是這樣。
趙雍的問題同樣是在不斷的成功之後高估了自己的掌握能力。他的一生都在違背眾議取得成功,這使他聽不進別人的任何意見,在創新的路上走得太遠。他一手創立的二元權力結構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能穩定,即使沒有趙章起兵這件事,在趙何長大後也會產生問題。他接納兵敗來逃的趙章時,顯然沒有考慮這樣做的後果,結果給自己製造了一個死局。
順便說一句,權力的集中程度與人性的扭曲程度是正相關的。姜小白和趙雍的人性扭曲程度顯然比劉徹低得多。劉徹最後能壽終正寢,是統治技術進步的結果(太子無兵權),但他的國家所受的傷害,顯然比前兩者要深得多。


最深層次的原因,就是隨機性,俗稱運氣。
英雄一世真的靠個人能力嗎?不是,幾乎就只是運氣好。出昏招是真的頭昏了嗎?也不是,幾乎都是運氣不好。
一個人很難很難一輩子運氣都好,運氣極好的事,可能一輩子只有一次,那一次就讓人以為他英雄蓋世,晚年總該幾次運氣不好了吧!到了一個有影響力的位置,那就是出昏招了。
有人英雄少年,就是小時候運氣好了一次。有人大器晚成,就是老了運氣好了一次。大多數人一輩子都很難運氣好一次,碌碌無為。


我姥姥在70歲的時候身體還十分靈活腦子也很清醒,但到80歲時思維能力就很明顯在下降(是正常的下降並非老年痴呆),在一些決定上思維十分簡單,沒有考慮全局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固執,只要是自己決定的事,哪怕受益者反對她也不聽。我想古人也絕對不會例外,由於條件限制古代人只會糊塗的更早,做出些糊塗事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還有一個就是怕死,人越老越怕,我姥姥對生死的豁達態度讓我吃驚,從來沒有因為這些事唉聲嘆氣過。但大多數老人極其恐懼死亡,何況又是皇帝。在這時一生凌厲狠辣的趙武靈王,漢武帝聽到有人想殺死自己,加上老糊塗,做出錯誤決定也是最正常不過的。


我倒是想起來一個人,豐臣秀吉。
從為信長提鞋開始,墨俁一夜城,金崎大撤退,鳥取城斷糧,水淹高松城,中國大返回,天王山之戰,賤岳七本槍,石桓山一夜城,一路下來,從一個窮困的農民變成日本的天下人。
可是他改姓豐臣之後,腦子似乎就燒了。
先是殺了千利休,然後是出兵朝鮮,最後在對幼子的擔憂中鬱鬱而終。
這並不是因為他晚年腦子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因為他作為一個貧賤出身的人,他太想證明自己了。而當他成為了關白,成為了日本的天下人之後,這種心理反而愈發強烈。
所以他拚命的追求奢華,修建黃金茶室什麼的,這與千利休素樸的茶道發生了衝突。而他發現,他在這裡,只能是一個失敗者。為此他不惜殺掉千利休。
所有不寬容的本質,都是來源於恐懼。
恐懼,是弱者的表現。
然後他又要出兵朝鮮。雖然這件事情起因是綜合性的,但是他內心,對於權勢狂熱的追求,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因為他知道,那些在自己面前畏於權勢唯唯諾諾的大名,很多人其實心裡對他是頗為鄙夷的。
所以他太需要一個不世之功,來證明自己了。
結果大家都知道。
所以我想說的是,有時候一個人年輕的時候英雄一世,晚年的時候昏招迭出,並不一定是因為這個人變了。
是因為他作為一個「人」的整體,他的經歷,他的內心,所作出的正常的演化軌跡。不能把他分階段割裂開看。
畢竟歷史是「人」的故事。

當然也不能絕對了。歷史上很多皇帝的類似現象,應該不出意外還可以歸罪於一種東西:
重金屬中毒。吃仙丹吃的。
鉛、汞一類的東西,會導致人的性格改變,以致不可理喻。


畢竟我國2000多年來長期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帝王個人的作為,往往影響整個帝國的命運。既然帝王會老,那麼這點會反饋到朝政上也並不令人驚訝。所以我相信題主的並非完全屬於「事後諸葛亮」。拋開個例,作為「大趨勢」,現象是存在的。
——————————————————————————————————————————
簡單分析幾點拙見,見笑了:

1 - 一些偉大帝王,在年輕的時候可以從容的同時專註於發展社會生產、開疆闢土、鞏固政權等多個領域。年老使他們精力變少、腦力下降,於是很多統治者老年時期不得不收縮關注面。這時,關乎自身存亡的宮廷政治鬥爭,成為他們花費最多精力去疲於應付的事。那些帝王,統治末期和中前期關注點往往是不一樣的。立嗣繼儲,平衡仲裁,打壓功勛,往往成了主旋律。當關注點收窄至此時,他自然離昏聵不遠了。

2 - 一些英主戎馬一生,對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狀況曾有切身的認識。所以他們種能做出符合社會發展的英明決定。但年齡漸老,長期的宮廷生活使他們嚴重脫離群眾。通過寵臣和宦官等狹窄、偏頗的觀察渠道去了解外部,很難形成正確決策。同時年紀大的人,通常也趨於保守,愛聽那些報喜不報憂的東西。

3 - 還有些統治者,年輕時的雄心抱負能讓他們壓抑天性,懂得節制,年老後敵不過人性侵蝕,變得驕奢淫逸,好大喜功。

總之,很可能沒有那些所謂高大上,可以長篇累牘分析的原因。單純就是他們老了。


推薦閱讀:

男朋友老是讓我發我的照片是什麼心理?
照片和鏡子中的自己哪個更接近真實中的自己?
你在生活中用過最高端的心理知識是什麼?
徐太宇為什麼多年以後才聯繫林真心?
《夢的解析》中有些地方如何解釋?

TAG:歷史 | 心理學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