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到底有沒有軍事才能?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那麼,辛棄疾到底本人有沒有軍事才能?為什麼不被重用?


先說結論,完全有。

由於語文課本上總是選取辛棄疾文采飛揚的一面來歌頌,所以我一直很好奇這樣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是如何而來的,於是就在後來查證了一下。發現辛棄疾首先是一個抗金大英雄,其次才是詞人。

辛棄疾父親早逝,由祖父辛贊一手拉扯長大。可能是由於老來失子,辛贊對孫兒很是愛護,也有很高期望。據載他常常攜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而未能在北宋滅亡後及時南下的經歷,豐富了辛棄疾的人生的同時,也使得他的愛國情懷更加強烈。因為他親眼目睹了很多同胞被金人欺凌的場景。而辛棄疾在&<聲聲慢——開元盛日&>里曾說,余兒時嘗入京師禁中凝碧池。說明他是對這段歷史有深刻的記憶。

所以王朝被顛覆,國家被佔據,祖父在金朝屈辱任職等種種因素,使得一個少年滿腔豪情壯志。

那我也不說他十四歲就中舉的事,直接說十五歲。在&<美芹十論&>里曾經說過,曾兩次被祖父命令「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希冀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這兩次就是一次十五歲,一次十八歲。

到了1161年,辛棄疾21歲了。這時金主完顏亮開始大舉南侵,前面鋪墊的種種,說過的辛棄疾的所有經歷,也在這時候厚積薄發了。

就像在東漢末年黃巾軍四處起義,在南宋末年這個紛亂的時刻,北方的各族人民也紛紛揭竿而起,聚眾起義。辛棄疾也組織了兩千多人的起義隊伍。

這時候他投靠了一個較大的起義隊伍,首領耿京。這時候耿京已經擁有了25萬大軍。自稱天平軍節度使。

辛棄疾投奔耿京後,任掌書記。有機會施展抱負了,他卻犯了個大錯。辛棄疾將一個在濟南認識的投機分子和尚義端帶進耿京麾下,義端很不安分,偷了耿京的印信跑了。耿京氣的要殺辛棄疾,辛棄疾立下軍令狀,抓住義端,殺死叛徒,奪回印信。
後來成功做到了。

金主完顏亮南侵的不義之舉被北方民眾擊得粉碎,完顏亮本人也被部下殺了,人民抗金熱情高漲,新金主完顏雍上位。

辛棄疾建議耿京「決策南向」,去配合南宋正規軍共同抗擊金兵。耿京同意了,辛棄疾與宋高宗趙構談妥招安事宜,趙構也做了個順水人情,真的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為節度使掌書記。辛棄疾正欲回去告訴耿京,卻聽說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了,而大軍人心惶惶,潰不成軍。

他立馬率五十騎奔赴敵營,在五萬人的敵軍大營中抓回叛徒,並號召耿京的舊部反正。他將叛徒張安國交由南宋朝廷處置,最後遊街示眾,然後砍頭。

辛棄疾於是名重一時,朝野震動,皇帝「三嘆息」。那一年他23歲。在他25歲時,委任他為江陰簽判,看似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初入仕途的他並不了解南宋政府的陰暗面,總是費力不討好。後面的故事大家都了解,我就不說了。

那麼後世的我姑且縱觀他的一生,不由感慨,辛棄疾的人生就像一條拋物線,在二十五歲時達到頂峰,從此再沒有升起過。

但就這短短的幾年,和他的一些作品,如&<美芹十論&>、&<九議&>等可以看出,他的軍事理論與才能都十分卓越,這些文章也在民間廣為傳誦。
以上。

再說幾句。評論區有人說辛棄疾在世時的評價,那麼我想在這裡說幾句我的看法。毛姆曾說,我所說的偉大不是走紅運的政治家或者立戰功的軍人的偉大,這種人顯赫一時,與其說是他們本身的特質,倒不如說是沾了他們地位的光。一旦時過境遷,他們的偉大也就黯然失色了。

我想辛棄疾就是與毛姆所說的這種剛好相反的一種偉大,隨著時間的磨礪,愈發顯露光芒。這點是身處時代中心的人往往看不到的,只能留由後世評說。而當事人衡量自己的功過,我認為就四個字,問心無愧。



淺談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軍事才能
學生姓名:徐曉剛 學號:2005161004
院系:歷史文化學院 專業:歷史學
指導老師:孫煒 職稱:講 師


摘要本文力圖論證的是辛棄疾的軍事才能,而他的軍事才能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為勇武善戰,二為深謀遠慮。辛棄疾雖然沒有指揮過大的戰役,但通過他較少的實戰經歷,我們還是能夠看出他的勇武善戰。而他的軍事謀略則主要表現在《美芹十論》和《九議》當中,本文將結合軍事規律和宋金對峙的具體形勢,對辛棄疾的戰略思想進行分析論證。
關鍵詞辛棄疾; 軍事實踐;戰略思想


AbstractThis paper trie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xinqiji"s military ability, and
his military can be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one is chivalrous fighter, two
for the foresight. xinqiji Although there is no command over large-scale
operations, but less by his combat experience, we can see his prowess and
skilled. His military strateg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celery 10" and "Nine discussion" among the military rule and
this will combine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Song of xinqiji
to analysis and strategic thinking.

KeywordsxinqiJi; military practice; strategic thinking
前言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是南宋的偉大詞人,留有詞作六百二十多首,且均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他與北宋的著名詞人蘇軾合稱"蘇辛",與南宋的女詞人李清照合稱"二安"。自古以來,對於辛棄疾的研究大多側重於詞作方面,對於其軍事才能研究的就比較少。但是,我們要是只將辛棄疾當作詞人的話,那就失於片面了。辛棄疾一生之堅定理想乃是,北伐金朝,收復失地。其門人范開有言:"公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方將斂藏其用以事清曠,果何意於歌詞哉,直陶寫之具耳。"[①]此論可謂深知辛棄疾也。辛棄疾不僅是詞中高手,同時還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為將,可衝鋒陷陣,有萬軍之中勇擒張安國之壯舉;為帥,可指揮若定,有一月平定茶商軍之功績。本文將以可靠的史料為依據,對辛棄疾的軍事才能進行系統論證,從而呈現給人們一個多方面立體化的辛棄疾。
一、英勇善戰的軍事實踐
(一)力斬僧義端,勇擒張安國
《宋史·辛棄疾傳》有云:中原豪傑並起。耿京聚兵山東,稱天平節度使,節制山東、河北忠義軍馬,棄疾為掌書記,即勸京決策南向。僧義端者,喜談兵,棄疾與之游。及在京軍中,義端亦聚眾千餘,說下之,使隸京。義端一夕竊印以逃,京大怒,欲殺棄疾。棄疾曰:「匄我三日期,不獲,就死未曉。」揣僧必以虛實奔告金帥,急追獲至。義端曰:「我識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殺人,幸勿殺我。」棄疾斬其首歸報,京益壯之。 紹興三十二年,京令棄疾奉表歸宋,高宗勞師建康,召見,嘉納之,授承務郎、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使印告召京。會張安國、邵進已殺京降金,棄疾還至海州,與眾謀曰:「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復命?」乃約統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於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陰簽判。棄疾時年二十三。
《美芹十論》有云:「粵辛巳歲,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常鳩眾二千,逮耿京,為掌書記,與圖恢夏,共籍兵二十五萬,納款於朝。不幸變生肘腋,事乃大謬。負抱愚忠,填郁腸肺。」
辛棄疾既能聚眾兩千多人,可見其必有過人之膽識,否則,眾人豈能服他?然而,兩千人畢竟不足以成大事,辛棄疾之選擇歸附耿京,不僅可表現出他欲久與金朝對抗的長遠謀略,還顯示了他甘居人下的非凡氣度;這是為將為帥所必要具備的氣度和謀略。同時,作為一個優秀的戰略家,還必須具備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起義軍之所以能夠做大,是因為金兵南下,無暇後顧。一旦金朝全力圍剿,征撫兼用,起義軍將不堪一擊,後來張安國的叛變耿京的被殺正好說明了這點。若想取得對抗金朝的最終勝利,他們必須要與南宋軍民聯合。辛棄疾想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建議耿京奉表與南宋朝廷聯繫,以為長久抗金之計。此論之高瞻遠矚自然是不言而喻。葉嘉瑩教授對此有著十分中肯的評論:「辛氏當年之所以能以其過人之才略,且已糾眾兩千人之多,乃竟甘心歸附於農民的義軍領袖耿京,而且勸說耿京奉表與南宋王師想聯絡,這是有其極深遠的戰略性之識見的。至於其能甘心下人之度量當然也是極可稱述的。而這一切謀略與度量,實在都源於他的一心要恢復中原的志意之急切。」[②]
辛棄疾力斬僧義端勇擒張安國,這所反映的並不只是他的勇武,更有其臨危不亂鎮定冷靜的素質。蘇洵《心術》有言:「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意不瞬。」此時的辛棄疾雖然只有二十幾歲,但其已經具備這種為將之所需心態。
(二)討平茶商軍
公元1174年,茶商軍數千人從湖北進入湖南,湖南安撫使劉珙使用分化瓦解的方法將其擊敗。但是,次年四月,茶商軍余部又在賴文政的統領下在湖北重新聚集,之後進入湖南,此時的湖南安撫使已換成王炎,此人在士大夫中頗有威望,在軍政方面也有所作為,但終因輕敵冒進而遭全軍覆沒。接著,朝廷又派老將賈和仲前去平叛,結果仍是失敗。官軍屢戰屢敗,南宋當局束手無策。時任兵部侍郎的周必大有一篇奏扎云:「四百輩無紀律之夫,自湖北入湖南,自湖南入江西,今又睥睨兩廣,經涉累月,出入數路。使帥守監司、路分將官稍有方略,用其所部之卒,自可殄滅。顧乃上煩朝廷,遠調江鄂之師,益以贛吉將兵,又會合諸邑土軍弓手幾至萬人,猶未有勝之之策,但聞總管失律,帥臣拱手,提點刑獄連易三人,其它將副巡尉奔北夷之不暇,小寇尚爾,倘臨大敵,則將若何?」[③]
正當此時,時任倉部郎中的辛棄疾挺身而出,並提出要在一個月內蕩平茶商軍。辛棄疾的一個月保證固然是驚世駭俗,但因當時已經無人可用,朝廷便任辛棄疾為江西提點刑獄,節制諸軍,全權負責平叛事宜。辛棄疾到任後,挑選勇士,組建了一支敢死軍,並以此為先鋒。同時,他還變以前的全面圍攻為重點包圍,即重兵把守要衝之地,這樣以來,既起到了包圍的作用,又能集中兵力作戰。辛棄疾還用了對付起義軍最為有效的方法,即剿撫兼用,從而有效地瓦解了起義軍的實力,減輕了征剿的難度。
辛棄疾從八月下旬與茶商軍作戰,到九月下旬結束戰事,大概也就是一個月左右。就連靳惜職名的宋孝宗都兩次言及辛棄疾應予嘉獎。
上謂輔臣曰:「江西茶寇已剿除盡,皇甫倜雖有節制指揮,未及入境,辛棄疾已有成功,當優與職名,以示激勸。」
上曰:「辛棄疾捕寇有方,雖不無過當,然可謂有功,宜優加旌賞。」[④]
最終,宋孝宗授予辛棄疾秘閣修撰。
如果說力斬僧義端和勇擒張安國主要顯現了辛棄疾的勇武,那麼,這次討平茶商軍叛亂則顯示了,他統籌全局的領導才能,毫無疑問,這是為將為帥者所必要具備的素質。
)創建飛虎軍
《宋史·辛棄疾傳》有云:又以湖南控帶二廣,與溪峒蠻獠接連,草竊間作,豈惟風俗頑悍,抑武備空虛所致。乃復奏疏曰:「軍政之統率不一,差出占破,略無已過。軍人則利於優閑窠坐,奔走公門,敬圖衣食,以故教閱廢馳,逃之者不追,冒名者不舉。平居則奸民無所忌憚,緩急則卒伍不堪征行。至調大軍,千里討捕,勝負未決,傷威損重,為害非細。乞依廣東摧鋒,荊南神勁,福建左翼例,別創一軍,以湖南飛虎為名,止撥屬三牙、密院,專聽帥臣節制調度,庶使夷獠知有軍威,望風懾服。」詔委以規畫,乃度馬殷營壘故基,起蓋砦柵,招步軍二千人,馬軍五百人,傔人在外,戰馬鐵甲軒,先以緡錢五萬於廣西買馬五百匹,詔廣西安撫司歲帶買三十匹。時樞府有不樂者,數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經度費鉅萬計,棄疾善斡旋,事皆立辦。議者以聚斂聞,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罷,棄疾受而藏之,出責監辦者,期一月飛虎營柵成,違坐軍制。如期落成,開陳本末,繪畫繳進,上遂釋然。軍成,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辛棄疾創建飛虎軍,從選址立營到招兵買馬,從設定建制到訓練兵士,都是由他一人操辦。此後,飛虎軍「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這便雄辯地證明了辛棄疾超常的軍事才能。可以說,辛棄疾的軍事才能是戚繼光類型的,是多方面立體化的。而辛棄疾之所以沒能做出戚繼光那樣的軍功,關鍵在於,他背後沒有胡宗憲、譚綸、張居正這樣實力派人物的支持。他按壓金字牌,固然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魄力。但朝廷不信任他,不給他帶兵打仗的機會,他也只能空自悲嘆!
二、高瞻遠矚的戰略思想
公元1171年,虞允文為宰相,辛棄疾作《九議》上之,慨然有言曰:「苟從其說而不勝,與不從其說而勝,其請就誅殛以謝天下之妄言者。」只有兩種人才能說出這種話,一種是大智大勇之人,一種是瘋傻癲狂之人。毫無疑問,辛棄疾是前者。作為一個大智大勇之人,他的戰略構想則是高瞻遠矚的。
(一)知己知彼,以己之長攻彼之短
《美芹十論·審勢》有云:虜人之地,東薄于海,西控於夏,南抵於淮,北極於蒙,地非不廣也;虜人之財,簽兵於民而無養兵之費,靳恩於郊而無泛恩之賞,又輔之以歲幣之相仍,橫斂之不恤,則財非不多也;沙漠之地,馬所生焉;射御長技,人皆習焉,則其兵又可謂之眾矣。以此之形,時出而震我,亦在所可慮,而臣獨以為不足恤者,蓋虜人之地雖名為廣,其實易攻,惟其無事,兵劫形制,若可糾合,一有驚擾,則忿怒紛爭,割據蜂起。辛巳之變,蕭鷓巴反於遼,開趙反於密,魏勝反于海,王友直反於魏,耿京反於齊、魯,親而葛王反於燕,其餘紛紛所在而是,此則已然之明驗,是一不足慮也。
虜人之財雖名為多,其實難恃,得吾歲幣惟金與帛,可以備賞而不可以養士;中原廩窖,可以養士,而不能保其無失。蓋虜政龐而官吏橫,常賦供億民粗可支,意外而有需,公實取一而吏七八之,民不堪而叛;叛則財不可得而反喪其資,是二不足慮也。
若其為兵,名之曰多,又實難調而易潰。且如中原所簽,謂之大漢軍者,皆其父祖殘於蹂踐之餘,田宅罄於捶剝之酷,怨忿所積,其心不一;而沙漠所簽者越在萬里之外,雖其數可以百萬計,而道里遼絕,資糧器甲一切取辦於民,賦輸調發非一歲而不可至。始逆亮南寇之時,皆是誅脅酋長、破滅資產,人乃肯從,未幾中道竄歸者已不容制,則又三不足慮也。
又況虜廷今日用事之人,雜以契丹、中原、江南之士,上下猜防。議論齟齬,非如前日粘軍、兀朮輩之葉。且骨肉間僭殺成風,如聞偽許王以庶長出守於汴,私收民心,而嫡少嘗暴之於其父,此豈能終以無事者哉。我有三不足慮,彼有三無能為,而重之以有腹心之疾,是殆自保之不暇,何以謀人?
地廣不足慮,財多不足恃,兵多卻難以調遣。辛棄疾的這種說法絕不是憑空而來的。他生於金朝統治區,其祖父為金朝官員,他又有兩次燕山之行,更為重要的是,他還親自領導過農民起義。他對金朝的了解是很實在的,對其所作的分析也是切中肯綮的。然而,知彼不易,知己亦不易。
《九議·其三》有云:凡戰之道,當先取彼己之長短而論之,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今土地不如虜之廣,士馬不如虜之強,錢穀不如虜之富,賞罰號令不如虜之嚴,是數者彼之所長、吾之所短也。 然天下有急,中原之民袒臂大呼、潰裂四齣、影射響應者,吾之所長、彼之所短也。彼沿邊之兵不滿十萬,邊僥遠闊,乘虛守戍力且不給,一與吾戰,必召沙漠。吾之出兵也在一月之內,彼之召兵也在一歲之外,兵未至而吾已戰矣。此吾之所長、彼之所短也。吾之出兵也官任其費,不責之民,緩急雖小取之,不至甚病,雖病而民未變也;彼之出兵也,一仰給於民,預索租賦,頭會箕斂,官吏乘時掊克,奪攘其財,斬艾其命,而天下大亂矣,雖有嚴法,不知而禁。此吾之所長、彼之所短也。彼逾淮而來,長江以限之,舟師上臨之,不過虜吾民、墟吾城,食盡而去耳;吾逾淮而往,民可襁負而至,城可使金湯而守,斷其手足,病其腹心。此吾之所長、彼之所短也。
南宋兵少但卻集中,且有中原人民的支持。政府經費的運轉也較金朝好。金朝疆域廣闊,軍事縱深好,南宋偏安一隅,若要全線進攻,以寡擊眾,以弱對強,南宋則必敗無疑。對於此,辛棄疾很清楚,並在《美芹十論·守淮》中有著精闢論述,「臣聞用兵之道,無所不備則有所必分,知所必守則不必皆備。何則?精兵驍騎,十萬之屯,山峙雷動,其勢自雄,以此為備則其誰敢乘?離屯為十,屯不過萬,力寡氣沮,以此為備則備不足恃。此聚屯分屯之利害也。」天下道理,殊途同歸。《孫子兵法·虛實篇》有言:「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辛棄疾之所言可謂是對《孫子兵法》的創造性運用。
(二)致人而不致於人
知己知彼,只是作戰的第一步,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要有切實可行的戰略方針。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只是作戰的指導思想,真要付諸實戰,還須有具體實用的戰術。辛棄疾不是空談之人,對於同金作戰的方案,他在《九議》中有著較為詳細的論述。
《九議·其六》有云:今虜人之所備者,山東也,京師也,洛陽也,關中也。其備山東者輕而京師洛陽關中則重也。彼山東者,於燕甚近而其民好亂,天下有事,虜人常先窮山東之民,天下有變而山東亦常首天下之禍。計不知此而輕其備,豈真識天下之勢也哉!今夫三人相搏,毆其心則手足無全力;兩陣相持,噪其營則士卒無鬥志。故某以為兵出沭陽則山東可指日而定,山東已定則河北可傳檄而下,河北已下,則燕山者某將使之塞南門而守。請試言其說:虜人沿邊之兵不滿十萬,使召兵而來又必十萬(若乘其不備則不及召兵),二十萬之眾,較其數則多,然其邊僥闊遠,勢能分之使備我則寡。將戰之日,大為虛聲,務使之分,命一使於川蜀,曰「收復關陝」,建以旌旗而布以詔令,彼必聚兵而西,深溝高壘勿與之戰;如是而兩月,又命一使於荊襄,曰「洒掃陵寢」,建以旌旗而布以詔令,彼必召山東之兵而俱西,深溝高壘勿與之戰;如是而兩月,又命一使於淮西,曰「御營宿衛」,聲言直趨京師,若為羽檄交馳、車馬旁午狀以俟天子親駕者,彼必竭天下之兵而南,深溝高壘勿與之戰;又令舟師戰艦,旌旗精明,金鼓備具,遵海而行。四路備兵,勢分備寡,內郡空虛,盜賊群起,吾之陰謀又行,援我者眾。雖有良平,不能為之謀矣。
辛棄疾之部署,四路兵馬虛張聲勢,使敵分兵來攻。敵來攻,我卻深溝高壘勿與之戰。如此一來,既分散了了敵人的兵力,又起到了疲敵之師的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這便是《孫子兵法》所謂的「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三)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九議·其六》有云:然四路者非必以實攻也,以言聳之使不得去,以勢劫之使不得休。何則?彼重之吾又重之,其信我者固也。然後以精兵銳卒,步騎三萬,令李顯忠將之,由楚州出沭陽,鼓行而前,先以輕騎數百,擇西北忠義之士,令王任開趙賈瑞等輩領之,前大軍信宿而行,以張山東之盜賊,如是不十日而至袞鄆之郊,山東諸郡以為王師自天而下,欲戰則無兵,欲守則無援,開門迎降唯恐後耳。然後號召忠義,教以戰守,傳檄河北,諭以禍福。天下知王師恢復之意堅,虜人破滅之形著,城不攻而下,兵不戰而服,有不待智者然後知者。此韓信之所以破趙而舉燕也。彼沿邊三路兵將,北歸以自救耶?其勢不得解而去也;抑為戰與守耶?腹心已潰,人自解體,吾又將突出其背反攻之。當是之時,虜人狼顧其後,知為巢穴慮而已,遑恤他乎?故曰:「燕山者,將使塞南門而守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若要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就須有奇兵奇計,在以弱抗強的情況下尤其是如此。而所謂奇者,其實就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辛棄疾之所部署,前四路兵馬皆是虛張聲勢,也可稱作「以正合」,而其真正之目的並不在此四路,而在於最後一張王牌—步騎三萬。此前已將金朝的主要兵力吸引到了川蜀、荊襄,淮西等地。山東的守備已經空虛,以三萬精兵銳卒襲取山東,正是《孫子兵法》「避實擊虛」之策。
辛棄疾的軍事思想來源於《孫子兵法》,但他絕不是一個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他並不拘泥於《孫子兵法》的字句,能夠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孫子兵法·九地篇》有云:「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辛棄疾的看法則有所不同,《美芹十論·詳戰》有云:「古人謂用兵如常山之蛇,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擊其身則首尾俱應。臣竊笑之,夫擊其尾則首應、擊其身則首尾俱應,固也;若擊其首則死矣,尾雖應,其庸有濟乎?方今山東者,虜人之首,而京洛關陜則其身其尾也。由泰山而北,不千二百里而至燕,燕者虜人之巢穴也。」
南宋的抗戰派歷來都主張由陝西、河南兩地發起進攻,但是,除四大將有小勝外[⑤],其它都以失敗告終,符離之戰如此,開禧北伐亦是如此。辛棄疾之所部署不僅超越了這種幾乎已經定型了的軍事思維,同時又成功地運用了這種思維。因為南宋的定型思維自然會使金朝形成相對應的軍事思維。四路虛張聲勢的大軍之所以能夠吸引金軍主力,就是因為,按金朝的作戰經驗,宋軍也的確應該由此進軍。也正因為如此,奇襲山東之計才能順利進行。
雖然,我們無法斷言這種沒有經過實戰檢驗的作戰方案一定能夠成功,但是,從當時宋金對峙的形勢和兩方交戰的情況來看,辛棄疾的這個方案,無疑是極富創造性和實用性的,而這種創造性和實用性則深刻反映了辛棄疾過人的軍事才能。
三、結語
朱熹有言:「辛幼安亦是一帥才,但方其縱恣時,更無一人敢道他,略不警策之。及至如今一坐坐了,又更不問著,便如終廢。此人做帥,亦有勝他人處,但當明賞罰而用耳。」[⑥]
陸遊有詩云:「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天山掛旆或少須,先挽銀河洗嵩華。」[⑦]
可以說,辛棄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大規模跨海登陸作戰的軍事家,而這種登陸作戰又是與其陸地的進攻相配合的。他的這一構想,確實有出奇制勝之處,很富軍事創意,他自己說這與當年楚漢戰爭時韓信繞過中原、直取齊地,有異曲同工之效。只可惜沒有英明的君主來支持實施這一方案。從上面的事實,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無論從軍事戰略水平、戰役組織實施能力,還是治國安邦的行政才幹,乃至個人的戰術水平,辛棄疾都足以躋身於中國歷史中一流人才的行列,我們甚至可以相信,如果南宋朝廷真的重用辛棄疾的話,那麼宋金的歷史將會改寫。
公元1204年三月,宋廷派辛棄疾出任鎮江知府。公元1205年初,韓侂胄不顧辛棄疾的堅決反對,公開向金挑釁,未戰而暴露欲戰之意,很明顯,這與辛棄疾所主張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是背道而馳的。但是,黃鐘廢棄,瓦釜雷鳴,辛棄疾在憤怒和憂慮之中寫下了他那首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個智勇雙全的英雄人物生活在一個怯懦和不識英雄的時代里,其結局必定是悲涼的。公元1207年,辛棄疾飲恨而歿。























參考文獻
⑴辛更儒.《辛棄疾研究》[M] .浙江杭州: 人民出版社 2008年
⑵孫武. 《孫子兵法》[M].新疆烏魯木齊: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5年
⑶王夫之.《宋論》[M].北京 中華書局 :2008年
⑷鄧廣銘.《辛稼軒年譜》[M].上海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7年
⑸ 匡亞明.《辛棄疾評傳》[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
⑹文師華.《雄奇闊大,沉鬱凄美--淺論辛棄疾詞的意境美》[M] .江西大學學報:社科版,1990,2.43-46
⑺鍾陵. 《辛棄疾南歸初事迹臆探》[M].南京師大學報: 社科版,1990.1.30-35
⑻脫脫.《宋史》[M].官修史書. 1345
⑼蔡義江 蔡國黃.《辛棄疾年譜》[M].齊魯書社.1987.8
⑽梅毅.《刀鋒上的文明》[M].華藝出版社.2008.11
⑾虞雲國.《細說宋朝》[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


[①] 范開《稼軒詞序》[ M]:1
[②]繆鉞、葉嘉瑩《靈溪詞話》[M]1987:409
[③]《益國文忠公集》卷一三七 轉引自《辛棄疾研究》[M]2008:99

[④] 《宋會要輯稿》 轉引自《辛棄疾研究》[M]2008:103
[⑤]四大將指岳飛、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四人。
[⑥] 《朱子語類》卷一三二《中興至今人物》下,第3179頁
[⑦] 《劍南詩稿》卷五七,《送辛殿撰幼安造朝》


佔位待答

不過可以先放個結論,辛棄疾有戰略眼光,有戰術頭腦。

但是,他到底能籌劃多少人,指揮什麼樣規模的戰爭,很難說。

只能說,他用很短的軍事生涯中表現出來的成長和眼光,說明他有很大的潛力。


不想當劍客的士兵不是好詩人——辛棄疾
導讀

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辛棄疾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萬軍之中捉叛將。在博達學堂的系列課程《一代詞宗辛棄疾》中我們可以看到辛棄疾能文能武的傳奇人生,不僅有膾炙人口的詩詞,也有令人敬畏的活捉叛將的事迹。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


在完顏亮大舉南下的時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後方空虛,紛紛起義。濟南府有一個農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幾十個人舉行起義,先後攻佔了萊蕪、泰安(都在今山東省)兩座縣城。耿京的隊伍很快就發展到二十幾萬人,成為各地起義軍中最大的一支隊伍。


投奔耿京起義軍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統治者殘酷壓迫下的貧苦農民,也有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他就是辛棄疾。


辛棄疾出生的時候,家鄉已經淪陷在金朝統治者的手裡。祖父辛贊雖然在金朝佔領區里做過幾年地方官,但是心裡卻一直向著宋朝。


辛棄疾長大後,因為文才出眾,被金朝的濟南官府推薦到燕京去參加進士考試。臨走的時候,辛贊叮囑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勢和金朝內部的政治情況。辛棄疾到了燕京,沒有考取進士,但是對祖父叮囑的事情倒很留心觀察。過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參加考試,對金朝內部的情況了解得更清楚了。


辛贊沒有能盼到南宋恢復中原就死了。辛棄疾決心繼承祖父的遺志。到了第二年,完顏亮發動南侵,二十二歲的辛棄疾眼看機會到來,就組織了一支兩千多人的起義隊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義隊伍里,像辛棄疾那樣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見他前來投奔,十分歡迎,派他負責起義軍的文書工作,掌管起義軍的大印。


辛棄疾向耿京推薦了懂得兵法的起義將領——義端,不久和尚義端就帶著隊伍參加了耿京的起義軍。哪知義端不懷好意,一天晚上,趁辛棄疾不防備,偷走了他保管的起義軍大印,逃奔金軍。


耿京認為辛棄疾引進了姦細,大為發火,馬上要把辛棄疾處死。辛棄疾懇切地說:「義端偷印逃跑,我當然應當負責。請您給我三天時間,讓我把義端抓回來。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願意接受重刑。」


辛棄疾快馬加鞭向金營追去,抓住義端。叛徒義端嚇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饒。辛棄疾按捺不住心頭怒火,當場砍了義端的頭,把它拴在馬背上,回到耿京營里。


耿京不但不辦辛棄疾的罪,反而對他更加地器重。


文章素材來源於網路


想了解更多關於辛棄疾的故事或者詩詞?

歡迎學習博達學堂系列課程《一代詞宗辛棄疾》,走進辛棄疾非凡的一生。


鷓鴣天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
卻將萬字平戎策。
換得東家種樹書。
樓主請查這首詞及其解釋。
王國維南北宋最愛辛棄疾及蘇軾,辛公詞之豪邁,非真豪傑不能作。


棄疾還至海州,與眾謀曰: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復命?乃約統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於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陰僉判。棄疾時年二十三。
——《宋史辛棄疾傳》
辛棄疾不僅有出色的軍事才能,而且剛勇果斷,「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可時也,運也,命也,壯志終不得伸。了解他的生平後再去讀他晚年寫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當真令人潸然淚下。


一樓那個英文摘要是google翻譯的吧……………………………………!!!!
怎麼把美芹十論翻譯成了united states of celery!?
美國芹菜?

AbstractThis paper trie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xinqiji"s military ability, and his military can be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one is chivalrous fighter, two for the foresight. xinqiji Although there is no command over large-scale operations, but less by his combat experience, we can see his prowess and skilled. His military strateg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celery 10" and "Nine discussion" among the military rule and this will combine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Song of xinqiji to analysis and strategic thinking. @零hua


稼軒的事迹前面的回答說的很多了,這裡說些不曾提及的軍事思想。

一、練兵
稼軒在練兵時,首重其身體素質。在其平茶盜時,「令統領揀人,要一可當十者」(《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在訓練飛虎軍時亦是如此,人言「飛虎軍皆選士,自謂無不一當十者」(《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下卷 卷二十》)。

有了身體素質,如何讓他們發揮出來又是一大難題。《美芹十論》中專有一篇寫《致勇》,提出「致士卒之勇,在於寡使而紓其不平,素賞而恤其已亡」。對此,稼軒具體的辦法是「自教閱外,非修營治柵、名公家事者不得私有役使,以收士卒之心。此之謂寡使而紓其不平。」「朝廷遇有賞命,特與差官攜至軍中,呼名給付;而死事之家,申敕主將曲加撫勞,以結士卒之歡。此之謂速賞而恤其已亡。」

此外,對於破膽的士兵,稼軒一律不用。原因在於這些人是害群之馬,不但自己打不過,還會影響別人。程珌的《丙子輪對劄子》中提到:辛棄疾嘗為臣言:「中國之兵不戰自潰者,葢自李顯忠符離之役始。百年以來,父以詔子,子以授孫,雖盡僇之,不為衰止。惟當以禁旅列屯江上,以壯國威。至若渡淮迎敵,左右應援,則非防邊土丁斷不可用。目今鎮江所造紅衲萬領,且欲先招萬人,正為是也。葢防邊之人,防則走馬臂弓,長則騎河為盜,其眎敵人素所狎易。若夫通、泰、真、揚、舒、蘄、濡須之人,則手便犁鉏,膽驚鉦皷,與吳人一耳。其可例以為邊丁哉?招之得其地矣,又當各分其屯,無雜官軍。葢一與之雜,則日漸月染,盡成棄甲之人。不幸有警,則彼此相持,莫肯先進,一有微功,則彼此交奪,反戈自戕,豈暇向敵哉?」

二、用間
稼軒以為戰爭中的大事,用間諜正其中之一,且「諜者師之耳目也,兵之勝負與夫國之安危悉系焉」(《洺水集巻二 丙子輪對劄子》)。《九議其五》中,稼軒要用間諜「上則攻其腹心之大臣,下則間其州府之兵卒,使之內變外亂」。稼軒年輕時在北方看到金國治大臣罪,往往用礬寫書,平時正常,放在水中則可以讀出來(?)。於是稼軒想找精心挑選能懂金國人語言的間諜,用重金收買,然後到金國結交權貴,了解其和誰結黨和誰結怨。之後造假的書信來陷害。

而稼軒自己同樣擅長用間諜。稼軒在京口的時候,便派出很多間諜。在和程珌討論時,便拿出一塊不大的錦給他看,「其上皆敵人兵騎之數、屯戍之地與夫將帥之姓名」。辛棄疾讓間諜「如已至幽燕矣,又令至中山,至濟南。中山之為州也,或背水、或負山、官寺帑廩位置之方、左右之所歸當悉數之。其往濟南也亦然。」辛棄疾還說派間諜需要旁證,使間諜不能欺騙自己,「北方之地,皆棄疾少年所經行者,彼皆不得而欺也。」

三、欲速則不達
《九議其二》中,稼軒提出了「無欲速」的想法,並指出「凡今日之弊,在乎言和者欲終世而諱兵,論戰者欲明白而亟斗。終世而諱兵,非真能諱也,其實則內自銷鑠,猝有禍變不能應;明日而亟斗,非真能斗也,其實則恫疑虛喝,反顧其後而不敢進。此和戰之所以均無功而俱有敗也。」

稼軒認為要有一個長久的恢復的計劃,既不能忘戰,也不能浪戰。因此首先要自治,富國強兵。「都金陵、絕歲幣」(《美芹十論 自治 第四》),「除戎器,練軍實,修軍政,習騎射,造海艦」(《九議其七》),還要讓敵人難以察覺。同時,對於人才要信任,讓他們久任以成功,不要一有利則誇一不利則毀。

因此每到一處,稼軒都盡全力充實軍備,在滁州「寬征薄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在湖南建立飛虎軍,在福建「欲造萬鎧,招強壯補軍額,嚴訓練」,在京口欲建軍遣間諜。

韓侂胄上台後,啟用稼軒來表示自己主戰的念頭。但是稼軒並不為所動,並說「夷狄必亂必亡,願付之元老大臣,務為倉猝可以應變之計」(《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十八乙集》)。這說明稼軒只是指出金的衰落之勢,並希望宋朝廷重視,拿出一個可以應變的計劃。此後了解到金國的軍力部署,發出「其可易乎?」(《洺水集巻二 丙子輪對劄子》)的感嘆。同時寫下千古名篇《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用劉宋之事來諷刺韓侂胄。結果韓侂胄不聽,反而免掉了稼軒的職務。結果開禧北伐「一出塗地,不可收拾。百年教養之兵,一日而潰;百年葺治之器,一日而散;百年公私之葢藏,一日而空;百年中原之人心,一日而失。」,「無一而非棄疾預言於二年之先者」(《洺水集巻二 丙子輪對劄子》)。事實上,辛棄疾在開禧時還說「更須二十年」(《跋朱文公與辛稼軒手書 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六》)。結果稼軒卻被扣上迎合開邊的帽子而受人攻擊。

至於稼軒守淮、整體反擊的戰略規劃,留待 @經略幽燕我童貫 來評說


佔位

生擒張安國(這段主要是武力)
會張安國、邵進已殺京降金,棄疾還至海州,與眾謀曰:「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復命?」乃約統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於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陰僉判。棄疾時年二十三。

待續


貼一篇很久前寫的文章

金戈鐵馬,我以我血薦軒轅
臣平生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
——辛棄疾
他,持戟揚鞭,馳騁於刀光劍影間,不懼不畏,來去端的是從容。
他,揮毫灑墨,引經據典於手掌間,有條有理,過往端的亦是從容。
拿上劍,他能斬敵。執起筆,他能出謀劃策。劍筆之間,是風流,是從容,是滿腔滾滾沸騰的熱血,更是他對這片山河深沉的愛。
然而,世上沒有兩全其美的事。惜乎斯人也,不用於亂世。
這是一條怎樣艱辛的尋找之路。生於亂世,男兒理應為國效力。我有將軍之勇,我有將軍之謀,我有將軍之才。我卻沒有,將軍之名。前一句話,足以抹殺一切。
一首深情的歌,從少年唱到兩鬢衰白,從洪亮唱到沙啞,從意氣風發唱到失望決絕。變得是年齡,變得是音色,變得是心情,然而,不變的是稼軒,不變的是鏗鏘有力的曲調,不變的是那顆沸騰激昂的心臟!怎樣的執念,成就了他的執著?怎樣的信念,成就了他的執念?【畢竟,你要知道,他的一生,只為一件事而存——光復中原】
瞻仰每一個有著先見之明的英雄,首先請不要驚嘆他的先見之明。你可知道,這所謂的先見之明的技能,帶給他的,是怎樣的痛?看到了金必亡的結局蒙古的野心,然並卵,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個盛世金國。看到了金必亡的結局,但也知曉其中的艱辛,然並卵,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個衰弱的金國,一個彷彿一戳即破的泡泡金國。從金的強盛到衰亡,從分四路佯攻策略,到振奮士氣,有序準備進攻的建議。每一次,都有你的背影,然而,只是背影。然而,這背影前,那些努力與遠見你們不懂,這背影后,那些悔恨機會錯失的眼淚你們由不懂到懂。我看到了事情的結果,於是,我努力去改寫結果,我失敗了,但我依然我奢望的傻傻的看著你們,渴望自己是錯的。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最後,我得到的,依然是算計。然而,有信念,所以我還是無懼。
當那一紙詔書終於下達。你數十年的等待終於可以實現。然而,廉頗,已經不能飯。
我就這樣,看著一位英雄,在亂世紅塵中拚命掙扎,企圖整頓這破碎的乾坤,像巨石,在歷史長河中,砸出驚天駭浪,留下不朽的蹤跡。然而,又如巨石,須臾間,沉入了這冰冷而黑暗的河底,一睡不醒……
我想說些什麼,然而,說些什麼都是虛妄。
金戈鐵馬,且以鮮血,薦這朗朗軒轅吧。你走了,但是這腔熱血,真的——不朽!


辛棄疾是絕頂的軍事家,可以世人銘記的更多是他的文學才能。


「我看諸君皆傻逼,料諸君看我應如是。」


「戰狼」氣質的辛棄疾在鄉村……

清平樂·村居

宋 ·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辛棄疾是一個有戰狼精神的人。

他所處的南宋與鄰邦金國關係搞得非常緊張,國讎加家恨,使得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他和影片裡面的英雄一樣,關鍵時刻會吶喊一句:「犯我南宋者,雖遠必誅!」

可惜,在當時,主和派執政掌權,辛棄疾被劃為「政治不正確」一類,貶謫至江西上饒。在那一呆就是二十幾年,從四十幾歲,一直到花甲之年。

這首《清平樂 · 村居》,就是寫於那時,那地。

有一天,辛棄疾在村子裡溜達,所見不過鄉野尋常景緻,卻被其中一個生活畫面打動,於是寫了下來——

盛夏時節,一家老小各司其職,老頭老太一把年紀,兩頭白髮,卻仍在用當地吳音相互逗趣。大兒子在河東田間勞作,二兒子在門口編織雞籠,最淘氣也最惹人喜愛的小兒子,他自個兒卧在河邊剝蓮蓬呢。(危險動作,請勿效仿。)

此情此景,很容易讓人想及杜甫的《江村》,「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一樣因為報國無門而歸隱鄉野,一樣描摹溫情脈脈的生活片段。

那種鄉村氣息,勾起我兒時一段記憶。我們這裡少荷塘,相對「剝蓮蓬」,釣龍蝦、鬥地主是老人小孩熱衷的消遣。(長這麼大,沒學會鬥地主,只會小貓釣魚)

七八月份,剝玉米是正兒八經的農事。一家人,團團坐,然後開始剝玉米。有人徒手剝,有人藉助木工刨,有人藉助搓衣板,剝了一棒是一棒,剝了一棒又是一棒,沒完沒了似的……有時,狗會刁上一棒,屁顛屁顛自個兒去尋個涼快處……

辛棄疾屏居於此,雖然也享受於「醉里吳音相媚好」的閑情,念念不忘的,始終是「醉里挑燈看劍」的軍旅生涯。據說,臨終時還大呼「殺賊 !殺賊!」金戈鐵馬、禦敵抗金是他一生未酬的志願,不承想,最終成為「詞中之龍」、宋詞豪放派領軍人物。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算人生的可愛之處。


他是一代詞宗,本也應該是一代名將。從聚眾起義抗金,千里奔襲斬盜印賊義端,與宋廷商議歸正事宜,殺叛國者張安國,組建飛虎軍,平息茶盜之亂諸事,能看出他有將才的潛質,他的《美芹十論》更加說明了他對當時宋廷和金國的民生狀況和士氣,宋廷如何抗金,如何安置歸正軍民,鼓舞士氣等都有深刻的理解(《九議》尚未看,不作評論)。但是,除了宋廷的重文輕武的大環境,他一生終未大用是有原因的,恃才傲物:「嗚呼,安得斯人,而與之論天下也哉?」同僚聽了估計心裡會很不舒服;剛愎自用:「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當然,這句話我倒覺得挺可愛的;鋒芒畢露:除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期間組建飛虎軍,自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後,宋廷的皇帝就忌憚下面的人手握重兵。當然,瑕不掩瑜,他是有資本驕傲的。
另外,看過古往今來很多評價說他寫詩填詞愛掉書袋(愛用典),從側面反映了他博聞強識,倒是這麼評價他的人顯得酸溜溜了。


辛棄疾的《美芹十論》《再上九議》中充分體現了他的軍事才能


有,為何不被重用?因為官場很複雜,而且當時朝廷根本不是很想打仗,便安於一隅。

辛棄疾:本欲沙場秋點兵,了卻君王天下事

卻成了爾等眼中的文藝青年

文| 烈酒封侯

圖| 來自網路

1

「詞中之龍」辛棄疾

說到辛棄疾,你首先想到的,他應該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大詞人,腦海中也一定立馬閃過了他的那些膾炙人口的經典詩詞。

比如: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讀著辛棄疾的這些詩詞,總是能讓真正的男兒熱血澎湃,慷慨落淚。

他還有一些經典詞,雖然不是英雄壯詞,但同樣流傳千古。

比如: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 元夕》

辛棄疾,毋庸置疑,他是一位南宋詞人,這個讀過一點書的人,都很清楚,但是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便是南宋將領,不僅武功高超,而且膽識過人,是著名抗金將領、愛國者、軍事家。辛棄疾作為南宋詞壇一代大家被人熟知,他的詩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辛棄疾用他的筆,寫出的那一首首筆力雄厚流傳千古的名句,讓讀者賞析之餘,無不為之感慨,但很多的人,卻容易忽略他內心最真實的身份,他本欲沙場秋點兵,了卻君王天下事,卻壯志未酬成了後人眼中的文藝青年。

被稱之為「詞中之龍」的辛棄疾,到底有一個怎麼樣的人生?

本期的烈酒封侯,便來聊一聊八百多年前的這位壯志難酬,內心有著極大壓抑和痛苦的偉大古人。

2

靖康之恥 智取張安國

先交代一下大的歷史背景

靖康之恥: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除了燒殺搶掠之外,更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恥。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沉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公元1162年,這一年,靖康之變已經過去了三十五年了,在金人佔領區的山東濟州城內,張安國被任命為新任知州,有一天晚上,張安國正在自己的府邸宴請一些金國將領,宴會上其樂融融,新任知州與金國的這些將領頻頻舉杯,開懷暢飲,正在這時候,有人突然來稟告,說是有人來找知州張安國,此時的張安國,已經喝了不少的酒,略感醉意,聽聞有人來找,便搖搖晃晃的前去相見。

他剛出府邸,便被一位騎著馬的雄壯大漢拎上了馬背,帶領五十人馬,揚長而去,在旁的眾人還沒反應過來,新任知州便被掠去,消失在漫漫夜色中。

那一夜,他帶著張安國直指南方賓士而去。

那一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辛棄疾。

那一年,在金人佔領區,智取張安國的時候,他年僅22歲。

辛棄疾為何要綁這位新任知州張安國呢?

因為他是叛徒!他是殺害耿京的叛徒!

那麼,耿京又是何人?

耿京,是山東濟南人,在南宋時期起義反金,他的武裝,曾發展到了數萬人,當時的辛棄疾也便在其麾下,張安國,本是參加耿京義軍的一個將領。

當時金朝官府,為了繼續南侵宋國,加緊了他們的誘降活動,張安國為了貪圖金人的賞賜,貪圖榮華富貴丟掉了氣節,勾結耿京手下另一個部將,趁耿京沒防備,就闖進營帳把耿京殺了。

辛棄疾聽到這個消息後,又是痛心,又是氣憤,發誓一定要除掉叛賊,為耿京報仇。

於是,便出現了上面的那一幕,

辛棄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營,南宋朝廷審清楚張安國的罪行之後,立刻把他砍頭示眾。

也就是那一年,辛棄疾率起義軍余部萬餘人歸入了南宋。想不到吧,這位憑藉詩詞聞名於世的大詞人,原來也是一位武功不俗的武將!

南宋:靖康之恥之後,宋高宗趙構在杭州重建宋朝,史稱南宋,南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與金朝東沿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金朝和大理為並存政權。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經濟發達、古代科技發展、對外開放程度較高,但軍事實力較為軟弱、政治上較為無能的一個王朝。

南宋時期的政權版圖

金朝:漢文文獻一致認為,女真是靺鞨(拼音:mò hé)部落中的一部,靺鞨的另一部分是被稱為「黑水靺鞨」的七個部落,居住在黑龍江的中下游地區(「黑水」是黑龍江的諸多名稱之一)。女真人的第一代祖先就源起於黑水靺鞨 。女真族首領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於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國號大金。

3

辛棄疾 燕趙奇士俠義之氣

辛棄疾,在他出生的時候,靖康之變已經發生了,那時候北方已經淪陷於金人之手。

辛棄疾的祖父辛贊,也是一位忍辱負重的愛國人士,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在辛棄疾很小的時候,他的祖父就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在辛棄疾幼小的內心深處,逐漸的培養起了愛國之心,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

其實,也正是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所以在他的身上,較少的受到了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忍受金人的嚴苛壓榨,奮起反抗。

時年21歲的辛棄疾,也組織了自己的武裝,最初他聚集了大概有二千人,後來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

其實,最初投奔耿京的時候,耿京對這個前來投軍的秀才並沒有過多的青睞,只命他做了一名無足輕重的文官,掌管文書和帥印。

當初和辛棄疾一塊兒來投奔義軍的還有一位叫義端的和尚。義端本身就是個守不了清規戒律的花和尚,因為受不了在義軍里當差的苦頭,竟偷偷的盜走了經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里邀功。義端本身也是一小股義軍的首領,是被辛棄疾說服一起投奔耿京帳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棄疾問罪。辛棄疾理屈詞窮,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難當,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埋伏在了去往金營必經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時候,義端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刀將義端砍下馬來。義端見是辛棄疾,嚇得魂飛魄散,當即跪地求饒說:「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頭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將來定有大造化。您饒了我的小命吧!」面對這樣貪生怕死的變節份子,嫉惡如仇的辛棄疾哪裡肯聽,不由分說,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這便是辛棄疾義斬義端的故事,從此,令耿京對辛棄疾刮目相看。

辛棄疾於1162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

宋高宗便任命辛棄疾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來到了南宋,沒有一天不想著統領軍隊打回去,想要恢復大宋領土,但是那時候的辛棄疾,並不了解朝廷的怯懦和畏縮。畢竟剛來的時候,宋高宗趙構曾非常讚許他的英勇行為,而且之後繼位的宋孝宗也曾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

所以在辛棄疾在南宋任職的前期,曾熱情洋溢地寫下了不少的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比如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

《美芹十論》為辛棄疾於1165年寫的10篇論文,陳述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統一中國的大計,辛棄疾還非常自謙,說這《十論》不過是他自己覺得好,南宋皇帝還不一定就會喜歡——就像宋人喜歡芹菜一樣。事實上,皇帝的確不喜歡。自從辛棄疾獻了《美芹十論》之後,人們就把「美芹」和「悲黍」共同成為憂國憂民,悲國家之顛覆的代名詞了。從此美芹有了特定深遠的含義了。

辛棄疾的這些建議書,儘管在當時深受一些朝廷大臣的稱讚,因而也廣為傳誦,但是懦弱的朝廷,已經不願意再打仗了,偏安於一方的想法,深植於統治者的心中。所以當時的皇帝,反映還是很冷淡的,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後來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讓他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很顯然,為官一任與辛棄疾的理想是不同的,他的偉大抱負絕不僅僅是做一個地方官,而是要成就功名了卻君王天下事。

雖然他在地方官上也幹得很出色,但歲月流逝,辛棄疾卻依舊壯志難酬,這使得他內心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4

時光流逝,壯志未酬

現實的殘酷,一天天的磨損著辛棄疾的報國之心,他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無處施展,面對畏縮而又圓滑、嫉賢妒能的官場,辛棄疾逐漸有了歸隱之心。

辛棄疾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後來還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自己離職之後定居。

公元1180年,41歲的辛棄疾再次任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第二年春天,辛棄疾來到上饒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闢田」的莊園格局,並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

果不其然,在公元1181年的冬天,那一年辛棄疾四十二歲,受到了彈劾而被免職。意料之中的無奈之下,辛棄疾歸居上饒。這之後的二十年間,辛棄疾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他都在鄉閑居。

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都是辛棄疾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鵝湖山下的鵝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驛站旁。1175年農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行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第一次鵝湖之會)。鵝湖因而成了文化勝地。

1188年秋天,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到鉛山紫溪商討統一大計。但後來,朱熹因故推辭了這次鉛山之會。這年冬,到了相約之期,辛棄疾正染病在床,於瓢泉養息等待陳亮。傍晚,雪後初晴,夕照輝映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一眼看見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大喜過望,病痛消散,下樓策馬相迎。兩人在村前石橋上久別重逢,感慨萬端:佇立石橋,沐浴著雪後初晴的夕陽,縱談國事,為金甌殘缺而痛心疾首,愛國之情洶湧澎湃於胸,拔劍斬坐騎,盟誓為統一祖國奮鬥不止。辛棄疾在與陳亮別後寫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

辛棄疾和陳亮這次會晤,瓢泉共酌,鵝湖同游,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成為文壇佳話。後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志士,將這次會晤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將期思村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並在橋旁建了斬馬亭。至今,當地還流傳辛棄疾和陳亮「斬馬盟誓」的故事。斬馬亭還在,雖經歷風雨,仍有不少刻有「斬馬亭」字樣的釉瓦覆蓋其上。

公元1200年,朱熹足疾大發,病情惡化,生命垂危,左眼已瞎,右眼也幾乎完全失明,終於,71歲的朱熹在血雨腥風的「 慶元黨禁」運動中去世,朱熹病逝時,他的學說已被宣布為「偽學」。在當權者韓侂胄一派的壓力下,許多朱熹的門人弟子不敢前往弔唁,而辛棄疾,卻不畏禁令,前往哭祭,並留下了一句留傳千古的悼詞:「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辛棄疾不在朱熹黨籍,亦非朱熹門生,卻能冒死哭祭朱熹,讓人欽佩!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嘯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並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於自己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在歸隱之後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不是很落魄。

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奢望在戰場上披荊斬棘的風雲人物,在自己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卻被迫離開政治舞台,這,其實是對辛棄疾最大的懲罰。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在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之時,內心卻不停地湧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辛棄疾過了一年又一年,轉眼便是後半生。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可憐啊,白髮已生。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內心深處無法言說的感慨。

公元1203年,這一年,辛棄疾已經64歲了,當朝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這時候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他,精神為之一振。

第二年,辛棄疾晉見宋寧宗,還激昂慷慨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但,時勢造英雄,而南宋那樣的時勢,造就不了辛棄疾心中的英雄,這一次,他再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他到前線鎮江任職期間,有一群諫官強烈的攻擊了他,辛棄疾被迫再次離職,1205年又成了一位歸隱的老者。1207年秋,68歲的辛棄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詔令到鉛山,辛棄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

這年農曆九月初十,民族英雄、愛國詞人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沒有實現的遺願離開了人世。死後葬在瓢泉瓜山山後的陽原山,辛棄疾,他帶著自己的報國之志溘然長逝。

5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

這是對壯志成空的悲哀

辛棄疾,他面對中原失陷,表現對於民族恥辱的悲憤,抒發報國熱情,已經成為他文學的中心主題,可能他的理想,也只能在自己的詞中實現了。

辛棄疾生長於被金國蹂躪的北方,所以恢復故土的願望比一般的南宋士大夫更為強烈,而且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詞中表現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

「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

「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

「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

辛棄疾對那些與自己一樣有著報國之心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讚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比如,他在祝壽詞《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中,表現出了自己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於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辛棄疾對於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而無所作為的官僚,他有一種出於本能的厭惡,他鄙視他們,是在精神上面的鄙視。

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

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千年調》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這朝廷官場,有的甚至還把持權位,引導著一條苟且偷安的道路。辛棄疾憤慨地寫道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

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卜運算元》

在辛棄疾南歸南宋的第12年,他重遊南歸的首站建康,一時感慨,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

這是對壯志成空的悲哀

歲月無情地流去,在內心不敢深思,孤獨與悲哀讓人怵目驚心。

那一首首詩詞,能夠寫出他的孤獨和悲哀,能夠寫出他的痛苦和眼淚。

卻無法也寫不出真真實實的揮兵北伐,雖以英雄自許,卻難掩沉沒之心。

同屬於豪放雄闊的蘇軾,蘇軾詞較偏於瀟洒疏朗、曠達超邁,而辛詞則給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飛揚之感。

辛棄疾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他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範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辛棄疾和蘇軾在詞的語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開拓者。前人說蘇軾是以詩為詞,辛棄疾是以文為詞。

辛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如

《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水調歌頭》(千里渥窪種)、《滿江紅》(鵬翼垂空)等,表現了恢復祖國統一的豪情壯志。

《駕新郎》(細把君詩說)、《菩薩蠻》(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表現對北方地區的懷念和對抗金鬥爭的讚揚。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賀新郎》(老大那堪說)、《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永遇樂》(千古江山)等,表現對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滿和壯志難酬的憂憤。

6

辛棄疾,人物評價

縱觀辛棄疾的一生,青少年生活在金國佔領區,手持長劍的白衣少年一心想著報國,二十二歲勇冠天下而成名,多地為官卻終被貶,人生如夢一場。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陸遊評價其: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

劉宰評價其:命世大才,濟時遠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壺。十載倦遊,飽看帶湖之風月;一麾出鎮,迥臨越嶠之煙霞。上方為克複神州之圖,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

劉辰翁評價其: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並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

脫脫評價其:古之君子,出處不齊,同歸於是而已。辛棄疾知大義而歸宋。

白壽彝評價其: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然而,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謝枋得評價其:以此比來,忠義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沒無一人明其心。全軀保妻子之臣,乘時抵瞞之輩,乃苟富貴者,資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過,天地間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義,不在張忠獻、岳武穆下。一少年書生,不忘本朝,痛二聖之不歸,閔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結豪傑,志斬虜馘,挈中原還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無位,猶能擒張安國,歸之京師,有人心天理者,聞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於藝祖、太宗時,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過老從官,在外不過江南一連帥。公沒,西北忠義始絕望,大讎必不復,大恥必不雪,國勢遠在東晉下。五十年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義,無責焉耳。

濟南市歷城區,辛棄疾的紀念館,有「一代詞宗」、「義膽忠魂」等展室。

江西上饒的鉛山縣,辛棄疾故居墓葬,郭沫若撰並書之輓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至此,辛棄疾可能會想:吾本欲沙場秋點兵,了卻君王天下事,卻成文壇大佬!

本文首發烈酒封侯,部分史料出自

《中國通史》

《全宋詩》

《辛棄疾傳 辛稼軒年譜》

《宋史·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

— END —

點擊下面藍色字體閱讀往期文章

儒學史上最後一個開宗立派的宗師級人物

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尊精神偶像

張幼儀,不好的婚姻卻使她成長,遇到了最好的自己

國士無雙者,唯大將軍韓信

陳寅恪,有這麼一位教書匠,大師之後再無大師

杜甫說:如果能重來,我要選李白

蘇東坡: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洒人生

杜月笙:上海青幫 「流氓大亨」,去世前燒毀全部欠條,並告戒後人不得追債

李小龍的傳奇人生,一掃病夫龍骨傲,唱他萬遍警來人

— 是非成敗,人生豪邁 —

— 堅持走心,堅持長得好看 —


賴文政:我有一句XXX當講不當講。


他首先是個將軍,其次才是個詞人。


我個人覺得是有軍事才能的,也很高。但是當時有情形,軍人在宋朝真的很受打壓。除非他政治能力很強,性格像郭子儀,衛青那樣懂進退。否則軍事能力越強,悲劇越大


辛棄疾的軍事才能……絕對是有的,試想,一個人能帶著部隊,從遼闊的江淮平原上打游擊@新四軍,還能保存一直有生力量回來,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矢志不移忠心不改,就算不是潰圍而出,能夠正確選線,也是能人一個。有生力量能團結在他周圍,這也需要水平。
忠誠,領導力,良好的軍事判斷力,也許正面對敵和訓練差一些,但是南宋那個時候……屁用沒有。
可憐可嘆。


大概南北送,只有岳飛有。


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一點軍事才能吧,畢竟參加過起義軍。不被重用很正常,美芹十論看起來長篇大論,實則不著關竅,從上到下,找不到現任的金將金官的名字,有不知彼的嫌疑。
想要收復中原,為什麼要提抗金?這是一種錯誤的思維定勢,沒事就替金國著想,生怕金國不團結是吧?當初耿京造反的時候,就應該提出弔民伐罪的口號來,打著給金熙宗報仇的名義去打。
等金國安定了再去打,絕不是一個好主意。


推薦閱讀:

鄧麗君是間諜嗎?
如何評價迷彩虎?其軍事水平如何?
《孫子兵法》的戰術在現代戰爭中是否不堪一擊?
現代軍隊面對《長城》電影里的饕餮用哪些武器效率最高?
為什麼處在三國的分裂時期,中原王朝對外作戰能力很強,反而到了晉朝大一統時期,卻發生五胡亂華這樣的事呢?

TAG:歷史 | 軍事 | 南宋 | 中國古代歷史 | 辛棄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