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這句話?

出自電影《後會無期》預告片。

相關問題:如何理解「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 社會


編劇寫這句話也許是一種自嘲、一種反思,我們無從得知。

如果去掉這部電影的背景,而單就這句話而言,我覺得說的很有道理。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與絕對的錯。劫富濟貧是對的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言論一定應該自由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即便是納粹,也有人認為並不是錯。一個人的是非觀念,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事情。和別人去講對錯,是沒有意義的事情。每個人的世界觀、是非觀都不一樣。

只有小孩子才會認為自己認為的對錯就是絕對的對錯,也是應該得到所有人認同的。長大以後就會發現這世界千奇百怪,自己認為的對錯並不一定就是別人認為的對錯。

那麼如果一個人想做一件事情,試圖以「這樣做是對的」來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未免就太幼稚了。

涉世未深的人有一種常見的思維是這樣的:「我的訴求應該得到滿足,因為這是對的、正義的。你不滿足我,說明你是錯的、邪惡的,所以你該被打倒。」

成熟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明白,我認為正義的、對的,不一定是別人認為的正義的、對的。我的是非觀,並不是絕對的是非觀。

那麼這意味一個成熟的人會放棄自己的是非觀?搞虛無主義?

當然不。

一個成熟的人會把是非觀留給自己。是非觀用來指導自己的行為,而不會被用於對外的訴求。

當一個成熟的人需要貫徹自己的是非觀、對外部施加影響的時候,他要做的不是告訴別人「這樣做才是對的,所以你要照我的期望行事。」而是分析別人在此事中的利益得失,通過利益(無論是通過說明較客觀的利益得失,還是自己能對對方產生的利益得失)來迫使對方按照自己所期望的對的方針行事。試圖用是非對錯來說服別人按自己的期望行事,只是白費力氣罷了。

所以,老闆成天和員工說要敬業啊、敬業是對的啊,這是幼稚,制訂能夠促使員工敬業的薪資方案,這才是成熟。

宣揚無私奉獻是對的,宣揚清正廉潔是對的,這能控制腐敗嗎?最後控制腐敗的是什麼呢?是檢舉、懲處。是利益。


本科在某大某人文學院混了四年,忘記哪個老師說的了

文學無真假
史學無善惡
哲學無對錯


這句話採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使得整個句子整齊勻稱,節奏感強,易於記憶,朗朗上口,一句話裡面犯一堆錯誤還說的跟真的似的,也是厲害。

這句話中的問題包括而不限於:
1)小孩子並沒有很強的分辨對錯的能力;
2)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種價值觀,熱衷於權衡利弊的功利主義只是其中之一;
3)即使是功利主義,權衡利弊也是為了判斷對錯。不然你權衡利弊幹啥。權衡利弊和判斷對錯本身並不矛盾。
4)這句話也在試圖判斷是非對錯:「分對錯」和「看利弊」那種更好。
5)但是因為這句話試圖分的對錯本身就不成立,所以作者也找不到任何能支持自己論點的證據。所以作者試圖用年齡和資歷去證明這個問題。但是這個證明是不成立而缺乏自信的。

ex)小孩子分對錯,成年人看利弊,理性的人講證據,感性的人追隨內心,有見識的人講價值觀,豁達的人談寬容,沒自信的人談年齡。


功利主義者的自欺。


哥哥張國榮在《沉默是金》這首歌里有一句歌詞是這樣寫的:是錯永不對 真永是真
無緣無故的去罵人家
去偷人家的財產
隨地大小便
在公共場合給人家帶來麻煩
在路上看到個很漂亮的姑娘就去強姦人家
上面這些事難道不是自己錯嗎?
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已經很明確的分出對錯了,只是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宏大了,有很多問題還是沒有明確的分出來,我們這一代分不清,就等我們下一代分吧。
最近陳年在《波士堂》說有一次雷軍找他喝酒,跟陳年說;今天我們就要分出一個對錯。
雷軍說這個話是針對之前陳年把凡客搞成這樣說的,陳年盲目的想做大,導致內部崩潰。為什麼不能分對錯呢?陳年自己也承認了自己的錯,是真的錯了。

法律跟道德就是為了那些只看利弊的人設立的。因為有太多的時候人會因為自己的利益而不考慮做這件事的對錯跟後果,後果往往是害人害自。

包大人駕到!咳咳 (包大人在我眼裡就是正義的化身啊,專門審判你們這幫為了自己的那點破事就亂搞人的。)


大家把功利主義理解的太窄了,功利主義者的行為也因為每個人的aim function不同而有所不同。

有的人的aim function是自己的物質利益,有的人的是個體的自由快樂。

有的人aim function是被身邊的人崇敬,有的人的是家庭幸福。

有的人的aim function是一手遮天的權勢,有的人的是社會的和諧、 進步。

有的人的aim function是顯示人類的無敵力量,有的人的則是認知宇宙的奧秘並使得其中的人和物和諧相處。

並不是大人就不分對錯,只是大人實現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的方式更為理性、更為複雜,甚至有時看起來那不像是在堅持某些事情上對錯的判斷。


老師 這道槓桿原理的題你怎麼沒給我分

雖然你力臂畫對了 可是受力分析和計算都錯了啊

呵呵 小孩子才分對錯 成年人只看力臂


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對的,但不太準確呢,大概作者沒想到這句話能火。

正確解讀:

不成熟的看對錯。
成熟的看利弊。
人生通關的看利弊和對錯。
屌絲兩個都不看,只看主觀感受。


Nietzsche says hi.

如果你追溯道德的起源,那麼你會發現其實沒有對錯,也無所謂好壞,有的只是對具體行為的利弊判斷。

比如,「故意殺人」通常對社會來講是不道德的,但同樣是「故意殺人」這個行為,放在負責執行死刑的人的身上反倒成了一種褒獎,因為這個人旅行了自己的職責。這個現象說明了其實「故意殺人」不是絕對的好或壞。只是當「故意殺人」成為一種威脅社會大眾群體利益的行為,而大眾群體利益又是道德所要保護的,「故意殺人」就是在道德上的壞和不好。但當「故意殺人」變成了一種保護大眾群體利益的行為,比如在執行死刑的時候,那這就不算道德上的壞和不好。

當然這只是一個非常簡陋的例子,但大概就是這麼個道理。

編劇可能是在嘲諷社會的複雜,也可能是在表述從天真童年到初入成年人世界的無奈。誠然,牆外到底是不是有兩顆棗樹,只有韓寒自己知道。


對錯為應然,乃規範性範疇
利弊為實然,乃現實性範疇
講究對錯是應然的,講究利弊是實然的。
兩者皆不可拋棄。
用應然去套實然,自然是幼稚。
但用實然去否定應然豈不是可笑?用實證去否定規範,看似有理實際錯亂。
小孩子年紀小,學識、經驗一般都欠缺,所以只能分對錯,只懂應然不懂實然也就罷了。這是普遍現象,也不足為奇。
但是大人年紀大了,卻只看利弊的現實,不懂對錯的規範,這就智商就退回到小孩子一般的水平了。


我覺得這是某些人的價值觀,不想評價,但我不認同。事情不管怎樣,都是有所謂對錯存在的,其實利弊也是一種對錯。


如果女人不分對錯,只看利弊,想來男同胞就會輕鬆不少。


首先,這句話只是對部分現象的概括,具有客觀性,但並非一種思想上的引導,因為很難看出它到底是在讚揚孩子的天真還是批判孩子無知者無畏的童稚?是批判成人的勢力還是讚揚其判斷利弊的能力?高明之處在於既概括了部分現實,讓聽者產生共鳴,又以看似答案的形式拋出了「對錯判斷」的難題。

其次,對錯的評判標準是什麼?個人的選擇還是社會倫理?時代的需求還是顛撲不破?

對與錯是一個複雜的命題,其判斷同時涵蓋了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受制於時代發展。因此它必然因人而異,因時而別,看似是二選一,實則任何條件下對與錯都無法完勝對方,也就是說在現有世界結構下,沒有什麼選項任何情況下所有人都是對的(不排除未來可能),但這還不算什麼,人生的艱難在於,即便對於特定時代下的某件事,有時候不管哪個選項都是不對的,比如找個女朋友家裡死活不同意,這是誰的錯?堅持是對分手是錯?再比如,法!律在判斷對錯時講的是證據,其威嚴和公正在於懲罰的必然性,而非嚴苛性,但從事實來講,要保證必然性是一件需要高能力和高成本的事,這時候通過判斷利弊進行合理取捨,往往會犧牲部分必然性,這樣做對嗎?不論對錯,它是為時代所接受的。

再次,要想分清利弊,必須對「利弊」的主體加以限定:說白了就是誰的誰的弊?但說到這裡就很沒意思啦。利弊可以作為判斷對錯一種方式,公共生活中的對錯往往都是通過利弊進行判斷的,因此,「看利弊」是一種基本能力,並不可恥;至於把自己的利建立在別人的弊上,客觀來講是一直都存在的,弱肉強食的斯文說法罷了。當然也有人選擇追隨內心或者捨己為人而不計利弊,這是他們的自由與理想。

最後,啰啰嗦嗦說了這麼多,其實道理大家都懂,但如何理解「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這個問題背後的真正問題歸根結底恐怕還是對選擇和未來的疑惑,甚至恐懼。可以肯定的是對該問題產生疑惑的人是善良而進取,認真而理想的,那麼面對「如何看待對與錯並基於此做出選擇」的問題,勇敢地去生活中實踐吧,少年!

《巴巴拉少校》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只有自己足夠強大了才有能力做想做的事情,包括善良。或許只有自己足夠強大了才有機會一睹「對與錯」的真容吧。

事實上,對於日常瑣事,自己的開心、幸福,甚至生命遠比對與錯更重要。


這提問好久了,回答了也沒人看啦,但我還是想說一下,作者在這裡是反諷的。小孩子和成人,不是指生理年齡,而是心理,或者可以這樣說:理想主義者才分對錯,現實主義者只看利弊。

現實生活似乎是給了我們的重要的教訓,不要總是講些仁義道德,賺錢是要緊,只要能上位,手段無所謂。
但這樣的做法,是走不遠的。

在交易中,小孩子才遵守規則,成年人只求賺錢——這樣說OK 嗎?難道普通的散戶、交易的外行,不就是這樣的嘛,當你談到交易理念、邏輯、風控、自律,他們都毫無興趣,只想問:會漲會跌?能漲到哪?我該怎麼快點賺到錢?怎麼讓我不虧,一毛錢也不虧?
多麼聰明的構想和追求啊,然而,這是通向死亡之路。

我想,我們先要說清楚,怎麼算對錯?對錯的標準是道德,而利弊的標準是得失。
做交易,虧了,可以說是弊,但不一定是錯。如果遵守規則,那麼就是對的。
機械式系統的交易者,這個系統就是他的道德在具體實踐中的化身。
遵守道德,就是對的。虧了也是對的。
所以真正的交易者不看利弊,只要求自己做到概率上的一致性,即遵守交易道德。
從這種遵守中,得到了問心無愧的平安感。

真正的交易員是要從漲跌、盈虧、得失中解脫出來,不關心賬戶的增減,而要關心自己的心態,古諺語說,你要謹守你的心,勝過一切。
我想,這顆心根本無形,帶不來什麼,但如果失去他,則什麼也不可能帶來了。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脫離現實。也不提倡完全一味地理想主義。在這個血淋淋的世界,完全地理想主義會死很慘,現實一點,靠著機敏、鑽營、奮鬥、才智,或許能小有成績。但真的要做到一些非人的大事業,無論是交易,還是藝術創作,都需要更上一層樓。可能有點糊塗到聰明,再從聰明到糊塗的意思吧。


實名反對全世界。
簡而言之,電影是在諷刺這個觀點,電影想表達的是,小孩子分對錯,是對的,大人只看利弊,是錯的。
為什麼?小孩竟然是對的,而大人竟然是錯的,如果你們還沒理解到這,還覺得大人代表著對,那你們真的很難去理解這部電影。

後會無期想講的是理想主義者堅持並成功的故事,顯然這句話從仙人跳那說出來,電影意在諷刺說這句話的人,當然也就是還包括樓上那些覺得這句話有道理的人。


最近在看漢武大帝漢景帝對晁錯最後的一段話

老師 您過去曾說世上對的事情就是對的

錯的事情就是錯的

可朕當了皇帝

慢慢覺得這世上的事情

也不完全是這樣

有的時候 錯的也是對的

對的 有時倒是錯的

明明是錯的 有時偏得去做

明明是對的有時偏又無法去做

晁錯回答的是

但臣還是認為相信

對的到頭來還是對的

錯的到頭來它還是錯的


事上的事情有時候就是這樣無奈

漢景帝說到我雙手沾滿老師的鮮血

我才撐得起大漢的天下

才保得住祖宗的基業

其間多少無奈與辛酸

而晁錯則是天真的像個孩子

堅持真理 於是紿載於市

孰優孰劣 並無定論


我來舉個無比簡單的例子:年底公司問合作單位要回款,對方賴賬,這時候對方是做錯了,我找領導:領導,那家就是想把錢賴掉,不行!我們憑什麼給他們墊錢!那墊的都是大家的獎金啊!必須要回來!
領導:他賴了多少錢?
我:五千。
領導:以後咱們還要跟他合作嗎?
我想了想,對方是政府單位,合作是必然的,答:要合作。
領導:以後合作能賺多少錢?
我:就算他們本身不給錢,仗著這個政府部門的威信,招商都不是問題。
領導:那你這五千還要嗎?要上門跟人家吵嗎?
我:……不要了,忍!

好吧,我就是小孩,領導是大人。


對錯是絕對的0%或100%,利弊是可以區分細緻的0%至100%


小孩只分對錯,而成人分對錯後看利弊,這才是一個成熟成年人該有的態度。


我願意用權衡「利弊」去印證自己的「對錯」,但我不會用「對錯」來捆綁自己的「利弊」。


推薦閱讀:

在餘生中,韓寒和郭敬明成為好朋友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何評價《平凡之路》的歌詞?

TAG:後會無期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