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光圈鏡頭製作很困難?

很好奇背後的物理原理是什麼?鏡片不是可以做到好幾米的直徑么?好像說光圈值是鏡頭焦距除以鏡頭直徑的比值,那就造一個直徑很大,然後焦距很短的鏡片不就可以很大了么?不懂不懂,越想越糊塗,科盲真悲催,求高人指點!要講的通俗一點哦。謝謝!


這點很容易明白。你所說的只需要光圈很大焦距很短的鏡片就可以了。拿一個單透鏡來舉例子,如果要直徑大焦距短,鏡片的曲率就會很大,那球差就非常難以修復。相機鏡頭雖然不是單透鏡,但也是一樣的原理。而且焦距短了以後場曲也很難修復,所以還要加入負透鏡來平衡場曲,這又增加了設計難度。在焦距定下來以後,要提高光圈,相應的鏡頭尺寸也會變大,鏡頭會變大變重。如何在保持原有鏡頭尺寸和重量的情況下提高光圈也是個難點。


原則上,鏡頭就是一個理想凸透鏡,而已,這樣的鏡頭是最好算的,爽。

但是不行,注意「理想」兩個字,你想讓實際製造的鏡頭接近理想透鏡,需要兩個條件:

  1. 薄透鏡
  2. 近軸光線

如果你想要薄透鏡,鏡片就必須很小(直徑),因為鏡片的焦距和曲率擺在那,直徑大了,中心必然很厚。既然做不大,那大光圈自然就難了。

但這不是大光圈不好做的主要原因,講光學設計的書里都會教你算厚透鏡。大光圈難做的主要原因在「近軸光線」上。

為什麼要求近軸?因為實際製造的鏡片幾乎都是球面的,只有在近軸的情況下,球面透鏡才能近似成理想透鏡,這裡理想透鏡指的是平行光射過去會匯聚在焦點上,你鏡片一大,平行於主光軸的平行光就會匯聚在一條線上,不平行於主光軸的平行光匯聚情況更加奇葩…… 你在底片會看到很大的色差和像差。

一種解決辦法就是使用非球面透鏡,我不是很了解這種東西,但是就算 C 家和 N 家的高檔鏡頭裡面也只有一兩片,應該是很難磨的;另一個辦法就是加入更多的鏡片來修正像差,所以一般大光圈鏡頭裡面都會有十幾片或更多的鏡片。這兩種辦法都會極大增加鏡頭設計難度。

近軸條件不成立,這就是為什麼大光圈鏡頭不好做。


樓主貌似忽略了一個問題
光圈越大色差,色散越嚴重,光圈的最大值應該是該鏡頭能保證成像素質的極限。
解決的辦法是採用非球面鏡片。但是,受光學材料折光係數的限制,鏡頭的設計,鏡片的計算,磨製將會變得非常非常複雜。製成的鏡頭的景深範圍會變得非常小。使用上將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光學設計難
光圈大,光束口徑大,要把這麼多光線經過透鏡折射後都匯聚到一個像素點內,很難。此即所謂的球差大無法完全校正。所以來自同一物點的光線經過大光圈鏡頭後,可能會成像在幾個像素點上,造成銳度下降,照片看起來就很肉。
二、裝配調試難
鏡片生產後,要將其嚴格同軸組立起來,如果同軸度偏離,光線就會偏離原來設計的位置,造成成像效果下降。由於大光圈鏡頭往往伴隨著更多的高級像差,鏡片偏離光軸或傾斜後,像質比小光圈鏡頭衰減更快,所以對調試精度有更高的要求。


鏡頭是用來成像的,大光圈鏡頭的好處是鏡頭收集的能量高。為什麼大光圈的鏡頭很難做呢?因為像差的存在。焦距一定的情況下,鏡頭的光圈越大,那麼通光口徑就越大,很多像差與通光口徑是成正相關關係的,比如球差(一種幾何像差)和通光口徑的三次方成正比,彗差和通光口徑的平方成正比,這些像差都會導致成像質量的下降,為了校正這些像差,大光圈鏡頭通常需要更多的鏡片、非球面來進行像差校正。也就是說光圈越大,鏡頭的像差校正更加困難


推薦閱讀:

一款定焦鏡頭的最大光圈值在不同畫幅的機身上是否會發生變化?

TAG:攝影 | 攝影器材 | 光學 | 鏡頭 | 光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