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王陽明的知名度在大陸很低?
王陽明的思想在朱熹的宋明理學基礎上進行了深化和改進,而且在明朝的影響也很大(張居正為代表)。
問題不成立,不論是在學界被研究的時髦程度,還是在普羅大眾中的知名度,王陽明都相當高了,在兩宋以降的思想家裡,保守估計在前五。
王陽明目前在大陸的知名度低到什麼程度,高到什麼程度,其實不會構成問題。最應該被解讀的是,在當下的政治、文化環境里,他處在一個什麼位置。
自十五世紀以來,他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甚至可以沒有「之一」)——也許是我的個人傾向。同時又因為他的傳奇人生,「知」、「行」互為印證,非常之強大。
陽明學說及陽明弟子先後開創的思想體系,對中華帝國傳承的「表儒里術」的價值體系產生衝擊,從泰州學派的啟蒙思想,到李贄的「叛逆」言論……實際上,都是統治者及御用學閥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
蔣公崇敬陽明——敵人支持的似乎要反對一下!
D在給少年們的歷史書里說他是「主觀唯心主義」,因為從根本上與「馬列毛」的價值訴求想悖逆,自然要壓到箱底。
他的學說,關於個人內心自由,於個體有益,於專制統治無助,甚至有礙,在某類政治環境里自然得不到發揚。 知名度是相對的,其實無所謂,陽明學說所追求的超脫境界,也不可能成為顯學,再者,曲高自然和寡。
王的心學提倡尊重個體,個性解放,和這個封建制度是抵觸,即使在現在,也是和統治階級想抵觸, 卻是啟蒙運動的重要組成,也許未來心學將會發光....
老毛不離手的除了資治通鑒之外就有王陽明,翻翻毛選就有提到在讀王陽明還要和人交流的。
怎麼還說知名度低?要按小四韓二那個標準才算知名度高么?這個問題跟?為什麼 KTV 里沒有 Radiohead 的歌??是一個性質。
王陽明的知名度不高也不低,就在他該在的那個度上。
王陽明作為個人來說,名聲還是很響亮的,並有《傳習錄》一書流傳後世。
「良心」「知性合一」都是其提出的。
其理論屬於「主觀唯心主義」,著名語句是: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但在封建時期,此學說即不為統治階級所喜,張居正後期就開始打壓。到了五四以後,主流是唯物主義,心學就更被無人提倡。
同時,心學理論較為深奧,去看《傳習錄》和看《論語》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顧炎武:以一人而易天下,其流風至於百有餘年之久者,古有之矣,王夷甫之清談,王介甫之新說。其在於今,則王伯安之良知是也。
不要以為這是誇獎
陽明心學在明代尤其是明季其實是顯學,對明朝的意識形態形成了極大的衝擊,如果從歷史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進步的。但是明季士氣放蕩,陽明學說成了士人談玄說有卻百無一用的推動力之一和遮羞布。明遺諸老總結明亡教訓,對陽明心學大力批判,主張經世致用的實學,在此基礎上,清代學風為之一變。
樓主的這個問題本身滿滿地都是惡意,果不其然在回答和評論里看到不少體制黨,還有什麼貴國云云,真是笑掉大牙。
王陽明的成就主要是在思想史上,而思想家知名度歷來都不算高
但請別忘記,他是「兩個半完人」中的一個(另外一個半是孔子和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在教學研究過程中,筆者以為高二《思想政治》上冊教材,在批判唯心主義的荒謬性時,對王守仁的「心外無物」命題和慧能的「仁者心動」之說,論述上有值得商榷之處。今將愚見附後,以供同仁辨正。
一、「心外無物」,真的無物嗎?王守仁當年提出「心外無物」的命題,就遭到許多人的質疑以至反駁,高中教材摘錄了《傳習錄下》中王守仁的兩段話來進行批判。
其一:「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其二:「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凶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
上述兩段文字,教材中分別指出:「這就是說,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花色不是客觀存在的。」「這意味著,天高與地深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決定於人是否仰俯它。」
筆者認為這是不妥的,並不符合王守仁的本意。首先,王守仁在這裡基本上沒有否認花色的客觀存在。王守仁早年出入於佛門,並有過特異感知的體驗,今文中「同歸於寂」不過是說:同歸於寂滅,同歸於寂靜的狀態,並非不存在之意。他的深義是:你未看此花時,此花和你的心沒有感應,同處於寂靜的狀態;當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與你的心已有「感應之幾」,於是此花顏色一時鮮艷明白起來,所以便知道此花不在你的心之外。要言之,看與未看此花,其差別僅僅在於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與否,而並不在於它是否客觀存在。這是王守仁與主張「存在即被感知」的貝克萊主教的不同之處。
其次,從對第二段話的斷語來看,教材似乎仍然沒有抓住王守仁唯心主義邏輯結構的實質。王守仁的聰明之處在於:他並不直接否認天高、地深的客觀存在,而是強調「靈明」(即「心」)與「萬物」的統一,即所謂「心」不離「物」,「物」不離「心」。然而,王守仁的聰明之處也正是他的糊塗之處,他將「心」和「物」統一起來,最後統到了「心」這一最高哲學範疇上來,便滑入了唯心主義的深淵。他認為,萬物與我同體「只在感應之几上看」。所謂「感應」,是人對外界事物有所感,外界事物對人有所應;所謂「幾」,有微動、先兆之義。顯然,王守仁是在把「心」與「物」之間的聯繫加以片面的誇大、膨脹,從而抹殺了主觀和客觀之間的界限、「心」與「物」的區別,作出了「心外無物」的唯心主義結論。
二、「仁者心動」,誰的心在動?《壇經》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教材指出:「慧能認為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我們的意識在活動。這種離開物質談運動的荒謬觀點,成為後人遺笑千古的怪論。」
教材在這裡出現了兩個小差錯:其一,慧能的荒謬觀點「成為後人遺笑千古的怪論」,語義不通,應將「後人」兩字去掉。其二,「仁者心動」不是指「我們的意識在活動」,而是說「你們(指爭論的兩個和尚)的心在活動」。筆者認為,慧能的意思是: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倆的理智分別在妄加推測;由於你們的理智執著於外境,迷戀於幻象,故而就不識真心、自性,無法領悟佛性常清靜、萬法自如的圓融實象,而正是這實象才是宇宙中萬物的本原和運動的主體。換句話說,慧能實際上是在以過來人的口氣提醒倆和尚:如果把世界看做自己的對立面,苦苦地執迷於外境,那永遠不能開悟見性。只有將自己和世界融為一體,無念、無象、無住,方得徹底解脫。這樣,慧能不僅否定了風幡之實物,也抹殺了人類的理性,將世界的本原歸結為人的「真心」或「自性」。顯而易見,這是唯心主義。
在對種種唯心主義思想觀點的批判中,只有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進行恰如其分的批判,才能一針見血、入木三分。然而,如果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存在爭議、尚無定論的觀點,自感不易找到有力滿意的表達,難於進行科學合理的批判,應該怎麼辦?列寧說:「聰明的唯心主義比愚蠢的唯物主義更接近唯物主義。」我的意思是:如果我們不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幹嗎非要引用它呢?同樣,如果說王守仁和慧能的唯心主義算得上是「聰明的唯心主義」,而且其中體現著東方智慧的因子,甚至包含著某種真理的顆粒,而我們又難以對其唯心主義實質和荒謬性進行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批判的話,我們何不選擇一些已有定論、便於講授、宜於領會的觀點,來進行科學合理的批判呢?
原題《批判唯心主義要恰如其分》
唯心主義和辯證法
如果是唯物辯證法...早就跟馬克思一個高度了
你們懂的不低了,被當年明月和一干水貨公眾號狂吹,現在是個人都會兩句 一生只拜王陽明 和以一人之力鎮壓叛亂了。
很多人連二程都分不清就滿口程朱理學了。
至於做基礎工作的張載韓愈什麼的大家很本不關心,恩韓愈還是有人知道的……
我這邊某文科生說的,韓愈嘛,勸學篇那個,蟹六跪而二鰲……我覺得,如上面@經雷 說的 在大陸,王陽明的知名度不高也不低,就在他該在的那個度上。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是,為什麼他在台灣知名度那麼高。關於這個上面也有人回答了,老蔣喜歡唄。
關鍵原因是黨說他不符合馬列主義
樓上烏泱泱都是吐槽什麼「大陸沒有中華文化精髓」、「因為陽明心學是唯心主義所以政府打壓」、「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矛盾」、「蔣介石和毛澤東的矛盾」……我都想笑了,除了無中生有的吐槽,樓上諸君有幾個真正去定下心來學習心學的?覺得心學太難,沒有系統學習,至少也花點兒功夫去了解心學的歷史好吧?吐槽吐槽……現在知乎的吐槽越來越多了。
1.官方打壓----正統是程朱。
2.沒啥實用性---清軍一進來,什麼儒學都不好用。不管你是程朱還是陸王,都剃髮留頭了。
王陽明的地位並不算低,樓主若是在看看其他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會發現他算是不錯的了。墨子韓非子荀子又如何?孔子孟子顏回朱熹又如何?陳丹青說五千年文脈已斷,說的是整體,並不是單純說哪一個人。其實如果從民間角度出發而不是從官方認可的角度,王陽明的地位算是很高了。他的觀點中和現代思想有不少相符合的地方,經常被新儒學拿出來吆喝來著
王陽明只是相比朱子略低吧,跟二程相比都不好說誰高誰低,畢竟寫進了高中政治課本= =
所謂心學,更多是一種內向的功夫,想要為帝王師的文人和想要操縱臣民的在位者實在沒有宣傳這東西的必要,而陽明的學問好像也一直不大對中國文人的路子,沒太多知名度也是難免。
相反,倒是傳去日本之後生根發芽,有過一段陽明學的熱潮。
是啊,很難找到關於《心學》原版的東西,有的也多是一些評論,解讀。
心學的盛行直接影響了明朝的經濟和社會。那個時期的政治是混亂的,但是人民卻是幸福的,封建禮教相對別的時期落寞不少,性開放思潮產生,《金瓶梅》就是那個時期的東西!
至於為什麼在大陸不行,主要是《心學》其實就自由啊!
前言
張居正為代表。。。話說如果張居正能代表心學,那題主你的問題怎麼會成立?
張居正的名字現在已經很出名了好不好 他如果和心學有一毛錢關係 那為什麼正經研究心學的從來不提他?
這也不是第一次在網上看到有人說張居正是心學的代表了 我真的不知道題主是從哪兒看來的這個說法
正文一 心學在明朝的代表
看了我上面的話,題主可能要問,不是張居正,那麼心學真正在明朝的代表是誰呢?
這個詳細的,《明儒學案》寫的再好不過,如果因為文言文的因素有困難,我認為題主哪怕百度下現代的相關資料也是極好的。另外,現代人的著作提到心學傳承的也很多,我昨天還在圖書館看到一套《中國儒學史》,從先秦的孔孟到現代的熊十力唐君毅總結的十分具體。這類書我覺的不會只有一種。所以題主,想了解,還請下點功夫去了解。
至於陽明之後心學的代表,黃宗羲先生給分了很多派別,我就不那麼繁雜的隨便舉幾個:
陽明弟子 王畿 王艮 鄒守益 錢德洪 聶豹 羅洪先
另外我很想不通 同樣是首輔 和陽明關係這麼密切的方獻夫不提 卻總提八竿子打不著的張居正 難道真的是名氣能讓一切不相關的有聯繫么?
至於隔代的
李贄 名氣夠大了吧
徐渭 雖然是有名無實的心學弟子 但起碼從傳承上是的 他的名氣也夠大了吧
至於其他的 劉宗周 黃宗羲 孫奇逢等 在當時可都是大家
以上這些人隨便舉一兩個都能代表心學 所以請不要再提什麼張太岳和心學的事兒了。。
正文二 知名度是個什麼東西
王陽明從前基本沒什麼人知道,近年因為眾所周知的《明朝那些事兒》的推廣,知名度有大幅提升。和曾國藩的書一起上了各大書店的成功學專櫃。。。
但是,我覺得真正知道的人還是不會多。
咱們拿朱熹來說。
說起朱子,都知道。「為有源頭活水來」嘛。但是問朱子講的學問是什麼?不知道。只知道有理學這麼個派別。
稍微「博學」一點的,就提「存天理滅人慾」,提什麼兒媳。稍微往深一問,什麼是天理,什麼是人慾,立馬就啞了。臉皮厚一點的,就按現今的文義直接字面理解,人慾就是人的慾望。。。。
所以知名度這東西,除了讓大家都知道歷史上有這麼個人存在以外,真的沒什麼作用。何況即便眾人皆知,又有什麼意思呢?現今各大討論平台,比如某吧,某博,還有某乎,對於知名度高的名人,乾的都是為偶像爭分量的事兒。
做為一生求道的王陽明,朱晦庵之類的先哲,還真的不稀罕這所謂的知名度。人家求的「金子」是成色,而不是分量。也就是站在門外看熱鬧的人,才如此孜孜不倦的使勁往「名聲」這堆火里加柴,生怕自己崇拜的偶像不是天下第一。因為自己的偶像是天下第一,所以作為粉絲,自己的身份自然高人一等。因為此等想法,也才有了網路平台上永遠爭不完的「理學心學誰更強大?「「十大文人帶兵致勝排行榜」等無聊至極的東西。然後一有人稍微提了點與自己偶像的不同意見,就罔顧事實,極盡編造甚至辱罵攻擊之能事。知名度高低有何意義?見此即知。知行割裂,大抵如此。
後話:
所謂的知名度,全在是否有人推廣,所以高也罷低也罷,沒有任何意義。這是我的答案。
但是,我還是想請題主認真的去讀一讀王陽明的原文,哪怕過一遍原文的翻譯也好。誠如此,則這道題的答案,我想題主自己會有更深及更真切的想法。
以上。
因為有馬恩列斯...
推薦閱讀:
※如果清朝末年中國有管仲、樂毅、孫武、諸葛亮這種人物,會改變歷史的進程嗎?
※莊子,陶淵明,他們的思想是相通的嗎?
※一個數學非常厲害的人,將最終獲得什麼樣的思想?
※盧梭的《懺悔錄》值得看嗎?
※孟子和商鞅哪個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