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楚漢戰爭最後是項羽贏了,那麼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

有沒有大神能簡略推測一下項羽在勝利之後大概會怎麼做?


楚漢爭霸發生在項羽分封天下之後。
能夠分封天下代表當時項羽已經擁有了將整個天下擁入囊中的能力和聲望。但是「時項籍之無志,不帝天下,稱霸王乃以強諸侯自居也。」項羽胸無大志缺乏野心,諸侯之長謂之為霸,做一個最大的王已經是他的極限了,項羽臉不夠厚心不夠黑,做不出把一起反秦的兄弟們剁了然後兼并他們土地的事情,他永遠登不上帝位。
那樣楚漢爭霸楚王贏了之後會做什麼也就很好推測了——他會把劉邦的土地分封給其他人。
漢這個名族將不復存在,以國為名變成齊族越族楚族等等,沒有四百多年漢朝的大一統,後人不會執著於國家領土的統一。再幾千年之後的中國更可能是類似於歐盟那樣的存在,而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某一天,一個楚人在逛知乎的時候看到一個問題,「如果楚漢爭霸最後是劉邦贏了,那麼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他很不屑的順手回了一句:「題主是哪國人這麼逗,項王怎麼可能會輸。」


那麼今天咱們就會自稱楚族,說的語言叫楚語,寫的文字叫楚字,最奢華的宴席叫滿楚全席,曾流行過的一種文體叫楚賦,我們中出的叛徒叫楚奸。
還有本叫《三國演義》的小說,裡面有位一心匡扶楚室的項皇叔,稱帝建立了蜀楚王朝。

好吧我就會答這些形而下的……


歷史選擇了項羽,只有項羽能救中國~


項羽繼續呆在楚國 各地諸侯又紛紛起兵打個天荒地老


表示其他的具體事宜不知道,但是漢族這個至今在全世界影響力甚大的民族稱謂也許變成「楚族」或其他名字了。記得看過一本《大漢王朝》的書,開篇就說,「假如劉邦沒有擊敗項羽,漢只是一條河的名字,而不會變成今天可以代表一個民族一種語言一種文字的。


楚漢戰爭項羽贏了,劉邦退兵據守函谷關,向項羽稱臣,雙方約定和議,項羽顧及彭越與韓信不敢窮追,回去收拾那些在他根據地打游擊的劉賈彭越等人。

劉邦搜刮關中,組成新的軍隊,寫信給韓信封王爵,讓他南下幫助彭越。韓信在蒯通的勸說下按兵不動,靜觀變化。

彭越等人被項羽追剿,最終兵敗身死,項羽大肆屠城,民心盡失。

項羽休息以後,繼續攻打劉邦,攻破函谷關,殺死劉邦,韓信趁機南征,取得項羽大片領土。

項羽部下紛紛投韓,韓信定鼎中國,聽從幕僚建言,自稱齊王,分封天下百國諸侯。

韓信與匈奴作戰,取得多次勝利,冒頓單于憂憤而死。

韓信病死,兒子暗弱,王室內鬥爭權奪利,諸侯中有野心的起兵參與奪嫡之爭,新齊王登基後扶持他的趙王佔據中原大片領土,尾大不掉。

趙王東征西討,諸侯盡滅,逐漸取代齊王,在洛陽稱帝。

幕僚們這回徹底明白了分封制的劣性,認為諸侯不測,秦朝有反民而無反吏,要求以郡縣製為主,同姓諸侯為輔設立未來,並認為趙王應該稱帝神化自己。

趙王稱帝,繼續擴大領土,與月氏東胡和親。

趙王四處巡遊,在各地建立豐碑,後聽從方士建議,皇帝不應該讓凡人們過多的見到,以免心生不尊重之情。於是建造高聳的宮殿,久居深宮,以宦官為傳聲筒。

。。。


項羽能贏,絕對是韓信被刺殺或是突然病死,要麼就架空的去假設韓信背叛了劉邦,當然歷史上韓信是百分之99不可能背叛劉邦的,太多次機會韓信都保持赤膽忠心。


項羽贏了以後,韓信必然做大,項羽在根據地完全糜爛,關中需要彈壓的時候,絕對無法與韓信抗衡。而韓信的幕僚中少有經過大變局歷練的有識之士,多半會恢復周朝分封制,韓信自己本人也沒有稱帝的野心和慾望。

韓信的兒子多半會暗弱,因為韓信到臨死前都未曾讓自己的兒子做過什麼角色,一個強權父親多半會教育出懦弱的兒子,比如漢惠帝劉盈,晉惠帝司馬衷,兒子暗弱的下場就是諸侯做大,並且韓信婦人之仁,打齊國之前輾轉不前,後來又不願背叛劉邦,垓下時又不敢又優柔寡斷,很有可能對身後事不能決斷,導致奪嫡之變發生。

奪嫡之變必然被大諸侯利用,掀起內戰,齊國善戰之士不多,況且皇室內戰皇家軍隊也會分裂,因此大諸侯坐大,皇室被架空,因為王與王之間平級,取而代之是很順暢的概念,比推翻皇帝要簡單些。

所以項羽打贏楚漢後,會輸給韓信,韓信會死於分裂,最終還是秦滅天下以前的舊六國土地中得到名望最多的諸侯勝利。


竟然有人說項羽「臉不夠厚心不夠黑」?哈哈

殺死義帝,是為不忠;
逼走「亞父」范增,使其死在路上,是為不孝;
坑殺秦軍數十萬,是為不仁;
囚禁結義兄弟的老婆做籌碼,是為不義, 電影里香港的小混混都不屑於這麼做。


「做不出把一起反秦的兄弟們剁了然後兼并他們土地的事情」?
為什麼那麼多諸侯跟著劉邦就反了? 因為項羽分封不是看功勞,看你不順眼直接不封了。

就這麼一個水平的人真能到最後勝利才怪了。


項羽不可能贏,即使鴻門宴殺了劉邦,也會有別人取而代之


推薦閱讀:

公羊傳中所提到的「常事不書」是基於什麼理論提出的?
柏楊的歷史學功底如何?
請詳細介紹一下 五音姓利?
怎麼評價李德,博古,這兩個人?
袁騰飛、紀連海、易中天、錢文忠,這幾個人中誰學術水平較高,誰又是在瞎說?

TAG:歷史學 | 楚漢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