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交通狀況是怎樣的?防治交通擁堵上有什麼措施?

是否在城市規劃、交通規划上有值得借鑒的經驗?

由於原題理論根據不足,為什麼前先問是不是、是怎樣。
-------原題-------
英國城市道路非常狹窄,車也很多,他們是怎麼做到不堵車的?


人山人海但秩序井然。


先說高峰期。

在倫敦兩個金融城和 West End 工作過七年半的本人表示,倫敦高峰很堵,路上堵,地鐵也堵。

即使有 congestion charge——你不需要擁有一輛車來感受,你多在高峰時期打幾次車就知道了。

地鐵也分線路,Central Line 就是個噩夢,Jubilee Line 部分也很糟糕,DLR 要眼睜睜看著幾輛車從眼前開走,Northen Line Bank 站人都要掉到站台底下去了……Circle Line 表示毫無壓力。

好在,早高峰持續並不長。金融城的車站例如 Bank,Moorgate,Canary Wharf 等,到了九點十分的時候,還是可以站上去的。到了九點半的時候,取決於你的幸運值,也許還能有個座位。要在九點之前趕到的話,目標八點二十至八點半,也是個可以接受的時段。不過我從來沒幹過這麼積極的事兒。

感興趣的人可以早上八點五十和晚上五點半到 Canary Wharf 地鐵站去觀摩:人山人海但秩序井然。

「Signaling failure」——在倫敦通勤的人,都知道這個。「Passenger under the train」、「Passenger fell ill」——在倫敦通勤一年以上的人,也都知道這個。只要這些不發生,交通還是可以保持常態的。一旦這些發生了,而且不幸發生在大站了,那麼整條線路甚至多個線路都會受影響。比如 Northern Line 壞了,那麼很多人就換不到 Central Line 或者 Jubilee Line,全去擠 DLR 或者排隊坐公車,那麼就會影響這些無辜的線路。

地鐵的故障同時會導致路面交通擁堵,因為坐不了地鐵,大家就打車……

Addison Lee(倫敦計程車公司,多面向 corporate)的司機告訴我,地鐵罷工的時候,Add Lee 司機們都 take a day off ——因為路面實在太堵,沒人願意出來拉活兒,費力又掙不到錢。

最後幾年,我是靠走路上班(十分鐘),也騎過 Boris bike,前提是家離公司近。

英國人不乏頭盔護膝全副武裝騎自行車一個半小時來上班的,到了公司先洗個澡~健康又環保。

再說非高峰期。

很通暢。偶爾 tunnel 會堵。當然全世界 tunnel 貌似都容易堵車。

關於英國彎彎曲曲的馬路。

正是有了它們,才有抄小路的可能啊。北京條條都是大路,哪有這種機會,想要改個路線都不行。


個人對北京比較熟悉,就拿北京和倫敦對比。

第一個問題:倫敦上下班高峰期(7-9AM,5-7PM),主路也堵車,不過仍然可以移動,緊急車輛可以無障礙快速通過。地鐵同樣人多,公交基本有座,主觀體驗比北京好很多。在非高峰期階段,基本不會有堵的感覺,地鐵有座。

第二個問題要分很多個方面,人口數量,汽車保有量,公路里程,congestion charge什麼的都有人提到了(雖然charge area 只是西到hyde park東到aldgate east),我來補充點其他的。

  • 自行車。英國人對自行車的熱愛不僅僅表現在奧運會上,還體現日常生活中,集中表現在無處不在的騎車俠,無處不在的自行車道,無處不在的租車點,以及無處不在的偷車賊。騎車標配:頭盔,警示衣,警示燈,雨衣,以及強大的腿部力量。據說巴克萊還要在市中心建立快速自行車道。。(Barclays Cycle Superhighways)

圖片引用自「London: a cycling city」
具體騎車裡程,騎車頻率,以及一切相關信息,請參考UK National Travel Survey

  • 倫敦較人性化的地鐵路線設計。北京地鐵車次頻率相對較慢(3mins VS 1min),分流效果相對較弱,加上路上交通體驗較差(步行的話,過地道爬天橋多繞個把公里到目的地,公交什麼的更加堵)很多極短途的出行也依賴地鐵,更加加重地鐵負擔。PS:雖然北京地鐵票價那叫一個便宜,而且最重要的是有信號。附上地鐵圖。

  • 汽車網路。倫敦是毛細血管式的道路模式,雖然說紅燈那叫一個多。。北京是中央發散環形設計,孰好孰壞,大家心理明白。。。吐個槽:倫敦人停車恨不得輪胎都壓馬路牙子上去了,而北京的輔路時不時莫名其妙的堵死。。

  • 不同出行方式的合理搭配。倫敦以極短途的步行,短途靈便的公交及自行車,中短途的地鐵,中長途的火車為骨架,同時輔以摩托車,自駕收費制度,限制中心區停車位,發達汽車短租服務,分流了各種出行需求。而相比來說,在北京,我是能不走路就不走路(天橋地道各種繞)能不騎車(空氣)能不公交就不公交(到達時間太不確定),所以只有開車打的或地鐵的選擇。

  • 最重要的是,城市規劃問題。正常倫敦人的活動範圍較小,東區的就基本在東區,西區的就基本在西區,每個不同區域有各自獨立且配套的設施,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學校,住宅,社區醫生,警局,超市,購物中心,公園,健身房,教堂等等基本一英里以內。在北京真心去個派出所,健身房,公園都要坐地鐵啊。

  • 最最重要的是,步行過馬路汽車讓行,騎車有專門道路(雖然也有危險),開車沒人強行並道,地鐵各種sorry,大家都努力減輕聲音,消除異味,減少身體接觸,就算堵,心情也會好一點,也就沒覺得那麼堵了。這一點我們每個人可以從明天開始做起。

上世紀90年代,倫敦是歐洲國家交通最擁堵的城市之一。現在,倫敦成了治理城市交通擁堵的經典案例。單是說因為徵收了擁堵費,未免太片面。想想,擁堵費是一天10鎊左右(不確定現在有沒有漲),公交單程票1.45鎊(持oyster card),單獨購票2.3鎊。乘坐1-2區的地鐵單程2.2鎊(持oyster card), 單獨購票4.3鎊,跨的區越多票越貴。若是持oyster card支付當天所有車費,一旦達到當日的daily capping,6.6鎊(上限價格不確定),則卡內不會再扣錢。若是買的one day travel card(分高峰期和非高峰期),花費約為7~9鎊。(謝謝評論指正)簡而言之,公共交通花費比繳納的擁堵費便宜,還不算上油費。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市中心停車收費昂貴。所以,徵收擁堵費只是一種手段,但並不是唯一的。另外,公務車沒有特權,也要繳納擁堵費。

首先,徵收擁堵費必須建立在高度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統設施上。從我的經驗來說,倫敦的地鐵跟公交確實非常便利。公交站點多,線路多,而且跟地鐵一樣,也顯示下一路公交抵達的目的地以及時間,時間也挺準的,方便人們把控出行時間。念書那會我把公車時間表拍下來保存,每天算好時間才出門,到公交站台一會公交車就來了,還直達學校門口。地鐵就不說了,看倫敦的地鐵圖就知道有多發達了,就沒有不到的地方,而且市中心的地鐵站之間步行也能到。

第二,當時發起徵收擁堵費的前任市長每天坐地鐵上下班,萌噠噠的現任市長也是騎自行車上下班,首相都不例外,王室成員出行也盡量少用公務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有這麼好的領頭作用,再加上本來歐洲人環保觀念就比較強,所以「綠色出行」的思想越來越深。大家也就多乘車,少開車啦。

第三,為什麼倫敦城市道路那麼窄都不堵呢?我認為原因有兩個,一是英國很多路口都設有行人過街的按鈕,這就大大提高了道路使用率。二是雖然車多路窄,但是絕大部分人行車文明,秉持不爭不搶,行人最大兩大重要原則,自然交通事故發生的少,也就大大提升了行車速度,緩解了交通擁堵程度。看看有多少交通擁堵是交通事故引起的。我在英國幾乎沒看到過什麼交通事故,擦碰的也少。

還有,其實倫敦上下班高峰期也是蠻堵的,特別是近幾年,倫敦的交通狀況也不如以前那麼好了。我覺得很大一個原因是遊客跟留學人數大幅度增加,也增加了私家車跟計程車的數量。等著看英國政府會有什麼措施規劃吧。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倫敦堵,但還是屬於汽車可以前進狀態。如果說交通為啥沒有那麼堵,個人覺得有以下原因:
1 城市人口800萬,和很多超大型城市比呵呵。
2 工作日開車成本高,前面有人說了。
3 軌道交通特別特別特別特別發達。不知道要用幾個特別來形容,個人認為是最關鍵因素。人家造地鐵有150年了,市中心的線路就有近20條,還不算延伸到倫敦郊區的各類鐵路輕軌。所以光在倫敦完全沒必要開車。在中國現在不是各城市造地鐵太激進了,而是太慢了。
4 公交線路設計科學合理,線路方向、換成點非常清晰,高峰時段3-5分鐘就有一班。綜合三四兩點倫敦做到了軌道交通公交化、公交軌道交通化。
5 各類密布的窄馬路。在北京上海的那個帖子里提到了。這個對行車是關鍵因素。
6 立體交通建設地面馬路立體化加上地鐵和輕軌

大致如此


個人覺得congestion charge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收費的好處在於一旦開始收了,可以通過定價調整來限制活著鼓勵汽車進入中心城區(當然目前來看是一直都在限制)。
公共交通應該是大部分在中心城區上班的交通工具,因為站點的覆蓋程度和相對可靠的運行。在公共交通中,渡船和軌道交通是非常準點的,巴士受地面交通影響大一些但是可以利用大量的專用巴士車道。
計程車的價格使得很少數人才可以負擔作為通勤的工具。其他的通勤方式還有自行車和步行(跑步)。以本人為例,地鐵,公車,自行車以及跑步,一周之內都會用到。10公里距離:時間,地鐵30分鐘不到,公車40-60分鐘,自行車30出頭,跑步50分鐘;花費,地鐵2.8,公車1.45,自行車和跑步免費但是自行車需要維護和裝備,跑步需要裝備。另外自行車的危險性很大。


推薦一個BBC紀錄片mega city london,講倫敦作為一個mega city在

市內交通(市中心開車要收錢),

水運(泰晤士河的維護),

航運(希斯羅吞吐量極大但只有兩條跑道,飛機在西斯羅上空盤旋的軌跡是普通機場的三倍)

等各交通方面做出的努力。


這是倫敦地鐵高峰期的樣子,由於我向來不趕時間,從來不會坐這麼擠的地鐵,都是在外邊看熱鬧,哈哈。一般等四五趟地鐵開過去,情況就有所好轉,不會擠得這麼誇張。

下面這是高峰期出了oxford circus站的情況,根本走不動!

下面是堵車的情況,基本上是停車場的感覺,不過我也就遇到過一次。大多數情況下倫敦的交通還是暢通無阻!!特別得說一下倫敦的雙層巴士。我第一次坐的時候真的有帶我裝逼帶我飛的感覺。我不知道為什麼倫敦的巴士可以開得辣么快!!風馳電掣的!!基本上跟周圍的私家車一個速度。所以,也必然很!不!穩!坐在第二層最前面把腳搭在前面,再帶著耳機聽個歌,嘖嘖嘖。

下面是我夜裡十一點左右回家的時候地鐵的狀況。感覺被我承包了。

總之,哪裡都是一樣,都有高峰期低峰期什麼的,如果說有什麼政策,就是倫敦地鐵死貴,而且分段收費,高峰期peak time大概會比低峰期off peak貴一磅左右吧。
還有一個也許不是政策,是大家的習慣。在地鐵的扶梯上,大家都會很自覺站在右邊,左邊空出來留給趕時間的人。如下圖。媽蛋,我現在回國連逛個超市都習慣性得在電梯上站在右邊空出左邊。

當時拍這張照片的原因是想拍中間那個電梯里的人。當時左右兩邊的電梯是開著的,中間的電梯沒有啟動,雖然其實用中間的電梯反而更快,但眾生皆懶,只有那麼一兩個人願意爬電梯,這讓我想到了一本書的書名「the road less travelled」。沒想到這張照片在這裡用上了。以上。想到了再補充吧。


很震驚竟然很多答題的人沒有提到非常關鍵的一點。

本人北京上海倫敦布魯塞爾都生活過若干時間。這兩年流竄於北上倫。
北京的交通臭名昭著,不必多說。
倫敦交通:
在高峰期的堵性,遠不如北京。車仍然可以動,不太可能出現幾公里動不了的情況;地鐵人很多,但也僅僅限於最高峰期的一兩個小時;公交車站著的人不多,絕不可能出現沙丁魚罐頭的情況。
非高峰期的交通很順暢。開車很舒服。有一些性能車還可以偶爾在下午飆上兩把。
————————————
1. 人口自然是最核心的問題。兩個城市的人口不是一個級別。已有不少朋友提出,不細說。
2. 有人提到自行車,我想在倫敦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都會知道,倫敦道路上怎麼都不可能看到國內這種浩浩蕩蕩規模的自行車,除非是某種cycling festival。我在City, Hyde Park, Marble Arch以及偏遠的Clapham Junction甚至Seven Sister都住過一段時間,騎車的人不多,即使有,鍛煉和競賽佔了不小的一部分。自行車通勤者比例不大。說英國人對自行車有特別熱愛導致自行車緩解公共交通的那位同學自己可以去倫敦丈量一下自行車道寬度,然後再想想這個問題應該怎麼回答。
巴克萊的確提供了自行車租賃點——不過我並不覺得區區幾百個自行車點會對倫敦交通有任何實質性影響。這只不過是因為倫敦公共交通價格對於遊客來說略微誇張,提供一個廉價的交通工具罷了。這些自行車的使用者主要為遊客和學生,又有多少倫敦本地人拿來騎的呢。
3. 每天10磅出頭的進城費。這一點,提的在理。雖然進城費不算多,但是啟用進城費的初衷的確是市政府用來緩解交通壓力的一個經濟槓桿。在倫敦的周邊經濟狀況有限的居民們出行也確實要考慮這一點。
4. 道路規劃方面,北京的路要比倫敦要寬很多,這本身是一個優勢,但是問題是道路和道路之間的模塊面積實在比較大(中國城市普遍存在這個問題),可以抄的小路很少。
這一點在北京人口沒有上海多,而且面積也比上海大,為什麼北京的交通狀況和生活環境感覺如此擁堵和擁擠? 里有詳細描述,在此不表。
5. 倫敦的公共交通集成度很高。地鐵和輕軌、火車、DLR直接相連,在一些主要的Junction和樞紐,如Hammersmith, Victoria等,公共汽車站、Coach Station和地鐵之間完全無縫切換。這種集成程度可以從Waterloo, Victoria, Charing Cross, King"s Cross, St. Pancras, Paddington, Lvp St., Euston等等這一系列既是火車站又是地鐵站的站台里反映出來。這一點也是其他很多城市無法比擬的吧。
6. 我想說的「非常關鍵的一點」——城市規劃。倫敦的城市是多極性的。哪裡是倫敦的市中心?City?Westminster? Kensington? Oxford Street? Leicester Sq? Canary Wharf? 每個好像都是,每個好像都不是。這也是為什麼上海的交通比北京好的原因之一:多極性。徐家匯,人廣,陸家嘴,中山公園,靜安寺……各個都是中心,各個都可以獨當一面。在高峰期的時候大家互相錯開,各個極點互相分流。
反觀北京:北京和巴黎類似。城市是放射性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巴黎交通遜於倫敦)。上班的時候大家一呼拉的從四面八方往中間擠,下班又一呼拉各自返回。上班的時候看反方向的路上車很少。沒有多極,沒法錯開,所以無法分流。
當然北京市政府現在已經開始相當注重多極性的建設,四環上已經有了一系列的新的CBD。可是北京這麼大,這些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吧。


目前的4個回答一個沾邊的都沒有

首先說倫敦堵車厲害純粹是扯淡,要比堵都不用帝都出手,有些二線省會都能把倫敦秒成渣。媒體弄出來的所謂榜單純屬tm搞笑好嗎

為什麼不堵?雖然人口密度不算很高,但是街道又窄又彎,歷史太久規劃很差(畢竟你不能要求當時的人能遇見今天的城市發展水平做出良好的規劃),為什麼堵車會不嚴重呢??????

答案就是,倫敦市中心開車是要收費的。

在中心區域內,周一到周五,早7點到晚6點,只要你把車開上路,每天收費11.5磅。如果註冊自動付費可以便宜點,10.5磅

詳情:Congestion Charge (Official)

當然這個費用對很多人來說根本不算錢,但是對叼絲們來說還是需要考慮一下的

加上高油價和昂貴的停車費用

湊叼絲們基本上買的起車但是開不起

相對應的,倫敦的公共交通系統還是不錯的,雖然比不了天朝,秒美國10條街是很輕鬆的,很多人就選擇地鐵通勤了(公交車實在是太慢),晚高峰時候倫敦地鐵的擁擠程度跟帝都地鐵不相上下


公共交通很強大,騎車的人很多,自己開車的人不多。


感謝受邀,十分惶恐。本人沒出過國(害羞),不知道倫敦交通如何,不過想來應比天朝好很多。詳看倫敦區域規劃還是比較好的
曾經的倫敦也是今天的北京這樣擁堵,人口稠密,道路狹窄,路況複雜,日益增長的汽車導致倫敦擁堵嚴重。倫敦是世界上建立首條地鐵線的(1863年),迄今地鐵線路已有11條,運營里程約400公里,每天約300萬人次乘坐地鐵出行。鼓勵公共交通和自行車等多種交通手段減緩交通壓力。
二倫敦在市中心設置高昂的停車費和交通擁堵費。(這個很大作用緩解了倫敦的交通壓力,雖然是靠行政干預)
三有序的交通,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們、嚴厲的懲罰措施、合理的交通規劃(包括道路、地鐵、公交站點的設置,智能交通設施的完善(紅綠燈,快速收費等))、人行道車道
四良好的城市規劃


倫敦什麼情況我不清楚,個人認為目前城市交通擁堵的原因如下:一是城市公共交通發展不理想,這是受限於目前各個城市的經濟,如果公共交通系統非常發達,城軌公交出租等線路合理通達且服務設施良好,我相信很多開車上班的人會選擇公共交通(現在BRT的推廣就是一種進步);二是政府調控不好,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私家車數量發展較快,有關部門特別是限購的城市需要做好調研,定好政策,城區的路網需要重新調研、改善(例如之前雙向行車的是否要為單向一類的);三是要加強公務車輛使用的監管,更新完善道路上的電子監管設備,對違反交規的嚴厲處罰,確保交通秩序。另外,中國人口基數大是基本國情,大城市的交通擁擠現象只能改善,不可能根除。


跟車是否遵守交通秩序有很大關係。


交通狀況怎樣不知道,措施應該就是scoot吧,不過經常加入各種新功能。


。。。昨天才看到一個詳細解答
北京人口沒有上海多,而且面積也比上海大,為什麼北京的交通狀況和生活環境感覺如此擁堵和擁擠?
你可以轉站這裡看看,很詳細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吧。
在倫敦住的這段時間,我從來沒有感覺到它的地面交通哪裡通暢了,不管是不是高峰期,該堵車就是會堵車。如果說是劍橋這種小鎮子,倒是的確不怎麼堵車……不過人家人少啊。
為了驗證自己的這種感覺,我上網搜了一下,結果:

來源:The World"s Most Traffic-Congested Cities

來源:Cities with the worst traffic congestion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雖說只是新聞報道,而不是嚴肅的科學研究,不過也可以窺其端倪了。
當然,說實話這個答案有點抖機靈,因為顯然是沒有滿足題主「得到英國交通治理經驗」的需求,見諒了。


規劃是一方面,個人以為還有一個原因是人少。
另外,最近看到一個新的思路,前些年(也是21世紀內)總是會提「多中心發展」或者「帶型城市」,但是實際上多中心這種事情不全是規劃可以實現的,很大部分上。。。還是要隨緣吶。。。
不過話說回來。。。北京問題么,政治層面上的影響也蠻大的,有些事情還是需要ZF放放手。。。


推薦閱讀:

如何歸納愛車的後備箱,以創造更大的儲物空間? 如何讓後備箱的歸納更合理、更漂亮?
限購是先進經驗么?政府怎樣才能實現市民購車的慾望、城市交通治理、城市空氣污染均衡呢?
開車的時候聽音樂或廣播對駕駛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TAG:英國 | 交通 | 城市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