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當年北伐成功了會怎麼樣?
如果諸葛亮成功的打進關中,甚至一統天下之後,他和劉禪分別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他們之間如果爆發衝突,誰會最終獲勝,如果和平相處,誰會讓步?
ps:劉禪真的會對權利無欲無求嗎?劉禪真的毫無心機嗎?諸葛亮真的會讓劉禪親政嗎?
三國正值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小冰河期。
那時天氣一年比一年冷。
孔明北伐成功,但心卻隨著天氣一天天涼下來。
有人揭發孔明曾與李嚴的通信中說過,如能北伐成功則加十錫又何妨,有謀逆之嫌。
劉禪心內狐疑,與孔明漸漸疏遠。
反倒是對降臣鍾會與賈充恩寵日甚。
魏延南下伐吳,雖進展緩慢,但大勢已定,天下一統只是時間問題。
但正是這個魏延最讓孔明擔心。
北伐成功後,魏延以子午谷奇謀居功自傲。且其有一女,精通琴瑟,貌若晨曦,取名瑟曦,嫁與劉禪,因此魏延是劉禪的泰山大人,劉禪尊稱其為泰翁,後訛傳為「泰溫」。此時的泰溫早已不將他人放在眼裡,且又睚眥必報,時常以「有債必償」為傲。
偏偏趙雲等老將盡皆故去,孔明無人可用,無法節制魏延,只能看著他坐大。
當時共有七路諸候,除了魏延,最有實力的就是經營北方的姜維。因姜維是隴西人,口頭禪為罵人話「shi他哥!」,外人不知其意,稱姜維為「史塔克」。
孔明老了,時常感到力不從心,只得力邀姜維。姜維作為老部下,不顧妻子的反對,帶著兩個女兒南下許都。
姜維的到來讓孔明安心許多,於是躲避嫌疑,借故退隱。劉禪有所悔悟,數次挽留,孔明執意歸鄉,只求重用姜維。劉禪送出許都100里才灑淚回朝。
當時朝廷內各方勢力都在蓄積力量。
太監黃皓掌管情報收集,風聞奏事,眾人謂之「瓦片里也能撕扯出故事」,因此起外號「瓦里撕」,皆懼之。
鍾會心思縝密,善於四兩撥千斤,動一小指而牽全身,人稱「小指頭」,此人既使滿面春風,也會令人後背發涼,在許都有數家妓館,達官貴人皆是常客。
賈充歷經數朝,學識淵博又老奸巨滑,劉禪有事不決,必問賈充,會命人在殿內加派一席,與之對坐,人稱「派席兒」。
姜維的到來打破了許都的政治平衡。
瑟曦生有一子,生性殘忍,刻薄寡恩,瑟曦希望他心中佛性能像喬木般生長,於是起名「喬佛里」。劉禪外忌泰溫,內懼瑟曦,立喬佛里為太子。
姜維竟查出喬佛里可能不是劉禪骨肉,內幕甚至更加不堪。
偏偏劉禪遊獵意外重傷駕崩。沒有了劉禪撐腰,各方勢力在瑟曦的授意下聯手陷害姜維。姜維被新皇帝喬佛里以判國罪砍了頭,喪命許都。其兩女,一女被迫嫁與喬佛里,一女亡命天涯。
姜維長子性如柏樹傲偉而不知迴旋,姜維希望他能稍曲身段,多些變通,因此取名羅柏。羅柏聽聞噩耗,舉兵反叛,自立為北境之王。
從此天下大亂……
姜維的私生子,月下生於雪地,於是起名瓊恩,字雪諾,是長城守將之一。把守長城的官兵,身著黑衣,終生不娶,也稱守夜人。這天長城邊來了一位老者,瓊恩迎入,竟是諸葛孔明。瓊恩陪孔明登上長城。長城外已被大雪覆蓋,傳說長城北邊有很多奇怪的生物,有異鬼,有野人,還有巨人,但那些只是傳說。孔明只感到徹骨的寒意,身後是分崩離析的王朝,前面是一望無際的白雪。一聲長嘆,緊接著一口熱血噴在雪地上,孔明舉起鵝毛扇,指著茫茫白雪,臨終前悲呼:Winter is coming!
-----小尾巴-----
孔明既亡,馬岱按其生前授意,刺殺魏延,無奈事泄,只得倉皇遠遁西方。從此棄武從文,隱姓埋名。其子孫繁衍不知幾代,已漸不可考,只知後代皆以「馬家一丁」即「馬丁」為姓,多有著書紀事者。
無論劉家和諸葛家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好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西晉面臨的外患根本就不嚴重,只要別像司馬家那麼折騰,都不至於被一群蠻人滅國、流毒於天下。
節選自《漢書·諸葛亮傳》
建興六年春,時孟達據上庸叛魏歸漢,司馬懿圍之,三月不下。亮揚聲由斜穀道取眉,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將曹真舉眾拒之。遣魏延率精兵萬人出子午谷,十日而至長安,一城皆驚,夏侯楙亡走許昌,延取潼關、武關。亮自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出奇兵擊郃,破之,射殺郃。曹真聞張郃戰死,潼關已破,大懼,欲退兵保長安,亮命王平道截之,趙雲軍追至,大破之,陣斬曹真,姜維說郭淮以雍州降亮。魏明帝本欲赴長安,未至而潼關已破,返許昌召司馬懿率兵攻之。亮進圍長安,三日而下。司馬懿返攻潼關,亮與之相持百餘日,亮數挑戰,懿不出,因遺懿巾幗婦人之飾。懿怒,表請決戰,魏明帝令速攻亮、破潼關,命秦朗仗節督之。亮復挑戰,懿出應戰,亮遣趙雲襲其營,懿諸軍望見營中火起,大亂,亮督軍急攻,懿父子皆死於陣中。
亮進圍洛陽,魏明帝令曹爽率兵救洛陽,魏延道擊之,敗曹爽。亮圍洛陽五十餘日,破之。
亮率軍圍許昌,命趙雲、魏延略關東,所過皆下。諸葛誕時免官,出城降亮,亮見誕,執手而言:「公休,吾弟也!」。孟達定豫州,與亮會於許昌。
時孫權出合肥,曹休迎戰之,相持數月,曹休敗孫權。休本已進至石亭,聞洛陽已破,許昌被圍,驅兵還救之,陸遜襲其後,破之。魏延道截曹休,破之,遂取揚州。休癰發於背,未至許昌而卒,魏明帝大驚,急召毋丘儉、王凌諸軍皆不至,吐血而亡,遺詔命曹爽輔少主,齊王時雖為太子,非明帝所生,曹爽殺之,率群臣出城降亮。
魏亡,亮迎帝至長安。立七廟,迎昭烈帝神主於長安,亮泣拜之,言曰:「老臣終不負陛下所託矣。」帝與群臣皆泣下。時孫權遣使入賀,尊權為吳王,大赦天下,封亮為丞相,欲加九錫,亮辭曰:「魏雖敗亡,天下未定,亮不敢受。」
七年,命諸葛誕守揚州。毋丘儉據遼東叛,亮命魏延急行軍,期年而平之。命馬謖於益州造船,為平吳計。孫權出合肥,諸葛誕堅守,待援兵至,擊權,破之,權終不得入合肥。
九年,馬謖從益州順流伐吳,亮率軍出荊州,諸葛誕出揚州。陸遜逆擊之,亮布八卦陣,斬遜。
十年,亮破建業,俘孫權、諸葛瑾,欲送權至長安,留瑾於江東,瑾向亮言曰:「吳王吾主也,不可離。」遂同權至長安。
十一年,亮平江南,歸至隆中,尋昔日草廬,已破敗久矣,門前有枇杷樹一顆,為亮當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蓋,亮嘆曰:「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命諸葛均整理田畝,為歸隱計。
返至長安,群臣皆謂亮宜晉爵王位,加九錫,亮固辭之,乃止。封亮寧國公,加三千戶。
十二年,亮病,時天下尚未大定,亮欲祈禳延壽一紀,以安天下。值郭淮叛,距長安八十里,魏延未待稟而急入,撲滅主燈,姜維時在旁,欲斬延,為亮所止。亮命魏延、馬岱出擊,斬郭淮,令馬岱定涼州。八月,亮病篤,帝數探視之,泣曰:「天下初定,相父奈何棄朕。」亮答曰:「魏吳已滅,天下粗定,臣願已足,今且往地下從先帝矣。陛下宜多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 夜,有大星墜入長安城郊,聲震十里,長安城夜如白晝。帝聞之,泣曰:「相父死矣。」是夜,亮果薨,時年五十四。
大家貌似沒太看明白題主問題啊(╯з╰)
人家題主主要關心的是諸葛亮跟劉阿斗關係問題。 讓我腦洞打開補一段。
天下已定,上改元復興,定都長安。 復興三年,亮上表曰:「天下雖定,然今地方豪右輒良田千頃,交通官吏。田產,人丁隱而不報,田產不報則無以為財稅,人丁不報無以足兵士,且富者連阡陌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貧富不均,人心不安,此非長治之計也。」遂遣計吏於各州郡,丈量天下土地,查籍田畝人丁。
期年,財稅倍增,州郡餘糧新陳相壓,穿錢之繩久置至,其富庶如是。
調姜維北上,修長城以拒匈奴、羌人。數次退來犯之敵,遺屍萬餘,胡人不敢南下牧馬。
宮中,以黃皓蠱上,廢為庶人,另選宦官,嚴加看管,帝稍有過,即呼亮至,亮責備,帝不敢一言以復。
復興十年,亮病逝,謚文正,追封琅琊公,帝悲痛,十日不朝。
數月後,黃皓復入宮。關中鍾氏、潁川荀氏等數十大姓,聯名上書,言丈量土地乃以小弓換大弓,數目非實,上大怒,重查土地。諸葛新政遂廢。
復興十二年,諫議大夫鍾會上書彈劾諸葛亮,朝中遂蜂起而攻之,上令褫奪封號官職,令人抄家。亮平生清廉,家止有桑樹八百畝,別無餘財。吏即拷問亮子瞻,瞻熬打不過,自殺而死。封門不許出,家中多人餓渴而死,其慘不可狀也。
姜維聞之,急回京,於殿上叩頭出血,哀嚎悲泣,上惻隱,許停抄家,然盡奪姜維兵權。
原因
以諸葛亮之才華和忠誠,絕對會發現世家大族把持國家經濟政治命脈的弊端,從諸葛亮本人的執政經歷來看,他本人在益州的北伐多多受到本地大族的掣肘。所以,我覺得他肯定會想辦法抑制豪強。
然而,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是個根本不可能真正完成的任務,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可以憑藉自己的威望暫時壓制。但是他去世後,世家將依然把持朝政。劉禪大智若愚什麼的當個軼事聽聽就好,別當真,何況就算真的是賢明皇帝,也拗不過整個大地主階層的力量。
不過,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個新的大漢政權不會像司馬家族那樣恥辱的讓漢民族蒙羞,劉阿斗再傻也不會何不食肉糜,更何況憑藉統一戰爭建立的王朝開國時人才儲備絕對是過硬的。
該蓋棺定論了,贊過50就寫=皿=
建興十二年二月,在上一次北伐結束三年後,諸葛亮離開漢中,從斜谷而出,開始了他的第五次北伐。這一次北伐,時間間隔比前四次都長,諸葛亮利用這個時間,做了充分、嚴密的準備,頗給人志在必得之感。外交方面,出發前他已專門傳書盟友東吳,約其在東面呼應,聯手夾擊魏國。在最讓人頭疼的糧草問題上,斜谷南口設立了軍倉,專用於在險峻的褒斜棧道上運糧的流馬也已經被諸葛亮發明出來並大量投入使用。
大約是為了等待東吳的攻勢,直到4月北伐軍才穿過斜谷西上,攻下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此時司馬懿已經屯軍南岸,與諸葛亮隔武功水東西相望,作背渭水之勢。此勢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渭水與秦嶺之間走道狹長,若諸葛亮欲沿此走道東進,出武功進而威脅長安,則不得不冒側敵行軍的風險。但另一方面魏軍也因此承擔了背水之戰的風險,事實上除韓信外,選擇背水而戰者幾乎最後都以餵魚蝦收場。因此當司馬懿得知諸葛亮未出武功而是駐紮五丈原後,一定鬆了口氣,頓覺高枕無憂。
但是郭淮迎頭便澆了一盆冷水下來。他說諸葛亮並非是一時糊塗選擇了五丈原正中你司馬大都督下懷,他的目的是從五丈原北進,佔領北原奪取隴右,,「隔絕隴道,搖蕩民夷」,卡住隃麋-街亭-略陽一線,從而隔絕隴道與關中,進行一場關隴大戰——這也是諸葛亮從第一次北伐始就孜孜以求的。
郭淮久屯關隴一代,與蜀軍數次交戰,雙方可稱老對手。司馬懿如夢初醒,派遣郭淮先前往北原。他前腳剛到準備修築堡壘,蜀軍後腳便來,交戰後被擊退。數日之後郭淮又算準蜀軍聲東擊西之計,保住了陽遂。另一邊,孫權五月三線進攻魏國都告失敗,牽制未奏效,兩軍遂成僵持之勢。
由於準備充分,諸葛亮這次沒像前幾次一樣,沒過多久就「糧盡退兵」。他不僅留在了五丈原,還開始優哉游哉地屯田,蜀軍在敵國地盤上,與敵國百姓雜處耕地,秉承諸葛亮嚴明的軍紀,秋毫無犯,於是雙方相處頗融洽。屯田開始時已是五月,再過一個多月就要秋收,諸葛亮此舉應當不是為了解決當年軍糧,而是為了第二年的持久戰做準備。另一重要目的,則是向魏軍做足姿態。
儘管如此,諸葛亮還是在儘力尋找突破口,數番挑戰。司馬懿總結三年前吃虧的經驗教訓,不為所動,但他所受壓力越來越大,以至於魏明帝曹睿特派辛毗執節前來,嚴令其不許出戰,才稍為其解圍。
八月,諸葛亮事必躬親的習慣使他積勞成疾,身體不豫。就在眾人憂心忡忡之時,一位客人帶著聖旨從成都的丞相府來到蜀軍大營,他是時任丞相府主簿的胡濟。皇帝在旨意中嘉獎撫恤了肩擔國家重任的丞相,並且提出鑒於諸葛亮短期內不會返回漢中或成都,他特別派遣胡濟隨軍參贊,希望籍此減輕諸葛亮的負擔。
這幾乎是在強制諸葛亮休息,事實上這是丞相府長史蔣琬在得知諸葛亮已開始屯田後提出的建議。諸葛亮曾將胡濟與早年的諍友崔州平、徐庶相提並論,對其欣賞可見一斑。聖旨不可違抗,胡濟立即與隨軍的另一位丞相府長史楊儀一起,接下了諸葛亮大部分的日常行政工作。
休養十數天後,諸葛亮自覺精神好轉,胃口亦佳。他與胡濟言談之間,提到去司馬營中挑戰的使者曾回來稟報,說司馬懿不問軍事,專問自己寢食之事。諸葛亮笑言:「彼望孤死竟若此。」胡濟將此事放在心中,第二天前來稟告:「何不成其所願?」
再有定力的人,都會為這個誘敵計劃所動。司馬懿雖有皇帝聖旨撐腰,但落下個畏蜀如虎的名聲。弟弟司馬孚在此時來信詢問軍事,並透露朝中消息:散騎常侍曹爽、司徒董昭等人屢次向皇帝吹風,言司馬懿消極應戰,應更選有才之人替之。帝心似有動搖。
雖然司馬懿回信寬慰弟弟,說諸葛亮「已墮吾畫中」,心緒卻並不佳。所以當他聽聞諸葛亮食少事煩,又得知有流星墜在蜀軍大營方向,不由有所謀劃。秋季武功水勢漸緩,一夜他派小股軍隊渡水偷襲諸葛亮營寨,竟獲成功,雖然僅讓對方損失了百餘人,但以諸葛亮之嚴明治軍,有此收穫已足見蜀軍軍心動蕩,防備鬆懈。司馬懿得出結論:諸葛孔明即便不是已死,也是一隻腳踏進棺材啦。
八月將盡,幾個混在與蜀軍一同屯田的百姓中的斥候來報,蜀軍已悄悄拔營,退入谷中,疑諸葛亮已死。消息傳來,諸將摩拳擦掌,辛毗也無反對意見——畢竟他所奉皇帝旨意只是不許司馬懿與諸葛亮交戰。司馬懿於是盡起全軍追擊而去,以郭淮為前鋒,欲將十萬蜀軍一網打盡。
對於諸葛亮而言,此次交戰可謂瓮中捉鱉。蜀軍回旗走鼓,伏兵四齣,連弩齊發,郭淮當即陣亡,重演了數年前名將張郃的悲劇。魏軍連忙後退,自相踩踏無數。此次交戰,魏軍損失三萬餘人,退至渭北的武功縣。
到公元234年底,諸葛亮奪取隴右的計劃終於成功。魏延、姜維、王平等人紛紛勝利,街亭、天水、安定等郡縣復得,第二次北伐時久攻不下的陳倉也到手,關隴開始連成一線。前鋒推進到湄縣,就是湄塢,離長安已不到六十公里,第一次北伐時的優勢又回來了。諸葛亮以穩紮穩打為先,隴右各郡分散,還有小城未被拿下,他決心暫停戰事,駐蹕陳倉,先經營隴右,獲得穩固後方,再進軍長安。而司馬懿雖仍在抗蜀前線,但朝中威望已降至最低。第二年,魏明帝召叔叔燕王曹宇入洛陽,同時將聖眷正隆的曹爽升至車騎將軍。不多久,曹宇被任為大將軍赴長安,曹爽同行。司馬懿遷為太尉回朝,雖然名列三公之一,但手無軍權,明升暗降已成定局。
見到蜀軍勢如破竹,孫權在建業也坐不住了。他踐祚之時曾與蜀使陳震歃血為盟,交分天下:以函谷關為界徐、豫、幽、青屬吳,並、涼、冀、兗屬蜀。如今功勞可不能讓蜀國都佔了,如果對方憑一己之力就佔了洛陽,勢必對交分天下之事後悔。孫權不禁想到了赤壁戰後劉備不可思議的好運氣,可是讓他費了好大的勁才拿到荊州,而且永遠丟了益州。
主意已定,他立即召集陸遜、諸葛瑾等人商議,春三月即派出四路兵馬:全琮進淮南,諸葛瑾攻六安,朱然圍樊,諸葛恪攻柤中。魏國的三道防線:淮肥、襄樊與關中一道吃緊, 到了五月,全琮為魏國征東將軍王凌所敗,諸葛瑾未得六安,但虜其人民而還,柤中、樊城則為東吳所得,荊州刺史毌丘儉領兵來救,雙方遂在荊州膠著。
照一直以來曹魏對付東吳的做法,即便皇帝不親征,朝廷也會迅速派軍支援。此次卻遲遲沒有動靜,為何?原來除了增兵關中外,又一件鬧心的事發生在西北邊境線上——鮮卑大人軻比能又反叛了。
軻比能所率的部落在鮮卑三部中最強,勢力甚大,自雲中、五原以東抵遼水都歸所部。而他與魏國的恩怨能追溯到曹操征烏桓時期,幾個來回之後,他稱臣於魏,曾被魏文帝曹丕封為歸義侯,卻因部族恩怨幾次反叛。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就曾寫信與他欲建立同盟,可惜那次北伐匆匆結束,連回復都未等到。這次諸葛亮在信中承諾,若他能聯漢出兵,則滅魏之後,大漢幫助他消滅另兩個與他結下死仇的素利、泄歸泥部落不在話下,不僅如此,兩個部落的人口朝廷不動分毫,全部歸軻比能所有,鮮卑貴族子弟可入朝為官為將,朝廷還將派遣中原工匠教授鮮卑人各種技藝。
與「夷狄」溝通,諸葛亮可謂爐火純青。早在荊州時他就收服了讓東吳人色變的武陵蠻,劉備東征時亦得蠻軍相助,遑論南中的輝煌勝利。他所言也非虛,這無非是將他對南中的政策再向鮮卑承諾一遍而已。軻比能覽信大喜,他本來就要與魏交戰,何況有人利益相誘?這個時機也好,上一年他與老對手步度根結親,勢力大增,更好的消息是,對他深懷敵意的幽州刺史王雄前不久被派去了長安增援,新來的刺史尚不明情況。五月,他率十萬騎兵,步度根率五萬兵,分別進攻幽、並二州。
魏國人口在四百五十萬左右,軍隊約有四十萬,平時雖然綽綽有餘,但此時三線作戰,加上各州常規駐軍,隴右損失的兩三萬兵力,應接不暇。更糟糕的是經濟惡化,文帝時廢五銖錢,「百姓以谷帛為市」,竟退步到了以貨易貨的時代,到了明帝情況更糟糕,有人將穀子浸濕換布匹,賣布匹也不含糊,用低劣的薄絹換穀物。經濟形勢不容樂觀,軍費亦吃緊。反觀蜀漢方面,用直百五銖平抑物價,用蜀錦、漆器、茶葉出口獲得貿易順差。軍糧本是蜀軍的一大問題,但自從得陳倉之後,司馬懿在諸葛亮出斜谷前一年開挖的成國渠便為蜀軍得了一半,屯田收成頗豐。
六月收糧之後,府庫充盈,諸葛亮準備揮軍長安。此時他得到消息,鮮卑軍已經佔了幽、並的上谷、西河二郡,正在深入二州。這令諸葛亮有些不安,他所需要的是鮮卑軍不勝不敗,逡巡邊境,讓魏國軍隊無法抽身就好。作為漢朝的繼承者,他對於北方游牧民族有著本能的警惕。軻比能來信問計,他回信只說自己正要進攻長安,魏軍定會回兵救援,到時鮮卑必然勝利在望。
諸葛亮尚未動作,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長安城裡的曹爽因無功被擢為車騎將軍,無法服眾,一直期待建立奇功。他在長安城等得不耐煩,繞過曹宇徵得天子同意,率領三萬軍隊離開長安,欲從駱谷由關中進入秦嶺,直搗諸葛亮後方。可是諸葛亮心思縝密,怎會授人以柄。王平早就奉命在沈嶺、衙嶺、分水嶺布下伏兵,以逸待勞,等到曹爽損失慘重,丟盔棄甲逃出關口,發現此時長安已被蜀軍圍得狀如鐵桶,他只得逃回洛陽。不得已之下,曹睿又想到了司馬懿,此時正值東吳止步樊城,從荊州撤兵,中部防線稍解。曹睿立即任司馬懿為大司馬,重掌軍權,支援長安。
司馬懿走到半路,便聽聞只剩四萬軍隊的長安已被蜀軍攻下。他忙加快速度,想要再圍長安,阻止諸葛亮東進潼關。誰知壞消息傳來,鮮卑軍隊騎鋒已至上黨郡,直逼洛陽,天子已下旨南遷譙郡。事到如今,司馬懿只能長嘆一聲天亡大魏,留下兩萬軍隊駐守潼關天險後,回兵勤王。
三國中最強大的魏國迅速被分解,憑藉天險以及鮮卑諸部內部爭鬥,龜縮在潼關——黃河——長江內的一小塊中原土地內。蜀漢怕鮮卑壯大,以魏國未滅為由,拒絕履行之前的承諾。聯盟遂破裂。但蜀漢也始終未能跨過潼關,五年後諸葛亮病逝於季漢的新都長安。他死後十年,蔣琬利用孫權死後吳國內亂之機,派遣魏延、費禕順江而下滅吳。公元270年,軻比能的侄子推原在統一鮮卑大部後終於滅魏,依然建都洛陽,國號代。季漢與之交戰數次不敵,反失秦嶺北麓,遂遷都武昌。
南北朝時代開始。如果復漢成功,劉姓君主制度的權威性會得以保持,各大家族不會像司馬氏代曹後那樣毫無顧忌的瘋狂內戰,各大家族之間會處於一種互相看管的制衡狀態,外寇一時難以入侵,蜀科會更加完善季漢的法律制度,不會出現後續的永嘉之亂和五胡亂華那種反人類性質的屠殺,不會出現因衣冠南渡導致的中原發展停滯,國家的發展重心會同時兼顧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而不會重農重兵輕工。但社會制度和普通民眾的思想意識水平會停留在人權天授的神性君主制階段,維持兩百年後,可能還會進入東周春秋狀態的戰爭,如果能夠堅持的時間更長一些,有實現君主立憲制的可能。
復漢對那個時代的人來講是有利的,可以避免屠殺。對社會發展來講,雖然很殘忍,但不得不說「三省六部制」比「宰相制」要具有太多優越性。漢晉名相葛與謝,王導勉強算半個。對比篡逆的那些,無論窮凶極惡路人皆知、或者迫不得已被逼無奈的,比例都太可觀了些。就像有些人路不拾遺,有些人燒殺搶掠;有些人見義勇為,有些人落井下石。人和人的品性參差不等良莠不齊,就像我們提倡道德,但是不得不制定法律,道德是高尚的,但是法律是必須的。哪怕委屈君子,但小人不得不防。
不管時論如何變化,我都是崇敬武侯的,時人都在爭逐官財,他卻自比管仲希望一匡天下,始終如一克己復禮,那個時代鮮有的救世者,足以垂範後世楷模。而且我相信國無永安(我絕非如此希望、但天行有常難免),總有一日神州陸沉、九州陵夷、猛獸北顧、鷙鳥東攫、獅吼西昆、蟻啃南溼……前路漫長而不可知,總會有某個無比艱難危亡圖存的歲月,來讓我們緬懷尊王攘夷的管夷吾——微諸葛武侯,吾其披髮左衽矣。現在會有人問如果當年司馬懿擊敗了諸葛亮,會怎麼樣
不是都說好了么,漢室萬世一系,諸葛氏開幕府攝政。
0.首先確定,是哪一次北伐成功。時間點不同,產生的結果不一樣。
1.軍事上的問題:當諸葛亮真的攻下長安之後,他在軍事上將會何去何從?
2.諸葛亮將會如何處理與北方(特別中原地區)的士族階級的關係?如何平衡各派政治勢力?如何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3.如果諸葛亮真的取得中原地區的統治權,他將如何展開自己的政治工作?
4.(假想)諸葛亮是否會選擇吞併吳國?
5.(假想)諸葛亮死後,蜀的政治接班人將會何去何從?
貌似孔明是現在歷史上唯一一個外臣大權在握但卻沒有動對劉禪皇位一絲心的人。(純屬個人觀點),而且那時候曹魏不管從各方面都比蜀漢強,想統一是個很難的事情,加上蜀漢的人才儲備和資源儲備都快斷層了,更加不可能實現統一。 http://www.cdfck.com
如果孔明先生北伐成功了,阿斗會很高興,我也很高興。
這個世界不會有你了。
當年我玩311,魏國兵力百倍於我,孔明鎮漢中,四面皆敵。
子龍文長伯約死戰得守,奇襲上庸,兵出子午谷,威臨長安,平天水三郡。
期年下長安,是年丞相薨。最起碼上學時不用背出師表了吧。
我怎麼覺得,如果諸葛亮真的北伐成功了。 那諸葛亮的下場絕對比現在的歷史要差。。因為劉禪肯定要動一些手腳了。
「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孔明本人……我覺得跟老司馬一樣,是不會主動去篡位的,如果劉禪之後沒出個能耐的人,那麼孔明的兒子就很有可能要上位了
你自個兒看看剛鐸攝政王有沒有謀反不就知道了.(逃)
你這個如果實在過於太難實現了,小生不才,也沒有讀太多的書籍,但是慶幸去過成都都江堰,看見過一張三國的地圖對比,人口對比,生產能力對比,我認為諸葛亮不能成功。只不過老羅太愛諸葛亮了,劉備集團,但奈何歷史擺在面前。我想老羅比你一個如果成功。『如果』實現了,我無法想想,,,,,,,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田豫牽招二將?
※諸葛亮和司馬懿眼中的對方是什麼樣的?
※荀彧的同期好友?
※周瑜真的是讓諸葛亮氣死的嗎?
※三國時各國軍制都是怎樣的,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