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通過產品上的精妙設計實現用戶增長的例子?

類似 Dropbox 的邀請好友即可得到額外的空間


大部分從事運營或者用戶增長工作的同學都接受過以下的建議:

你看領英導入了好友關係鏈,你也試試
你看小米再玩飢餓營銷,你也做個搶購的活動
你看Hotmail加了個小尾巴,你也加一下
你看Gmail再玩邀請碼,你也試試
你看滴滴餓了么的代金券滿天飛,上線一個試一下
……

運營向產品提需求:

給我加個邀請碼
給我加個轉盤抽獎
給我加個邀請得好禮
給我加個分享得積分
給我增加一個積分商城
給我增加一個兌換碼
給我增加一個分享返現金
……

然,大部分產品上線之後,仍舊是沒有增長的……

本質是在於,其它產品的爆髮式增長根本就不僅僅是因為這些精妙的功能,至少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情況:

產品屬於 革新性質的,無競爭者,比如Dropbox
產品與潛在競爭者提供的產品,完全在2個不同的維度,比如Gmail
產品已經有一定的用戶基數且有一定的口碑,比如臉萌
產品在目標市場已經有一定的佔有率,進入自增長環節,比如市面上的大多數產品
持續金錢補貼,持續金錢補貼,持續金錢補貼,重要的事件說三次,比如Paypal,uber,滴滴
……

除了以上條件外,再加個且,且,且,且產品解決的是用戶的剛性需求!

舉個例子:
很多人談病毒營銷的時候會拿常會講Hotmail的,Hotmail在每封郵件後面加「附——我愛你。來Hotmail領取免費郵箱吧」。
但是本質上,這個小尾巴不就是一個文字鏈的廣告么?這個廣告甚至都不於當在在AOL上面的Banner廣告,但是為什麼還是取得了爆髮式的增長呢?

使用場景的擴展:

Hotmail基於瀏覽器網頁,使用場景從辦公場所擴展到有網情況
而AOL跟其它的郵件服務商基於的還是客戶端

使用效率

Hotmail發郵件可以秒傳

兩個AOL的郵件賬戶互發郵件還需要一分鐘的傳送時間,而要是發送給非AOL賬戶,則需要15分鐘甚至1個小時

是否支持附件

Hotmail 支持附件

AOL及其它郵箱不支持

穩定性

Hotmail上線時史密斯設計出了一種可以無限擴展的多層體系結構。與之前將郵件、註冊信息庫以及網頁分別存放在不同機組上的單層體系結構不同,新結構在整個網路中的負載更為平衡。當網站速度變緩時,任何技術人員都可以無須重裝便可隨意增加機器數量。

AOL及其它郵箱不斷掉線

輔助功能

Hotmail增加了即時信息、拼寫檢查、搜索郵件、可以添加多個附件等功能,極大改善了用戶的體驗。


AOL及其它郵箱無

Hotmail之後的路徑優化,在每封郵件之後附帶的一句只是加速了傳播。所以,Hotmail的成功一部分原因是在每封郵件外圍插入的那句標語和可以點擊URL並註冊免費郵箱的運營策略,更重要的是,其產品本身就具備在無任何運營條件下就能自傳播並被用戶不斷推薦使用的潛質。

所以幾乎沒有一個精妙設計就能實現用戶爆髮式增長的例子。

如果有,那麼不是一個

而是,一連串的設計,一連串,一連串……


謝邀,拋磚引玉一把。

1. 免費

互聯網產品免費提供服務,然後通過增值服務或者廣告之類變現,現在來看是一個很通行的模式了,但是十多年前可不是這樣的,比如說郵箱是需要付費的,照片存儲服務 Flickr 是需要付費的,甚至在網路久發達地區,比如說美國,eBay/PayPal 到現在都還是需要手續費的,賣一個東西差不多要交 10% 的手續費,不像我大天朝的阿里。這個設計可能不夠精妙,過於簡單粗暴,但是實在是太有效了。

2. 邀請獎勵 (referral bonus)

題主提到了 Dropbox 邀請好友獲得額外空間,那麼或許也聽過 PayPal 邀請好友,然後邀請人和被邀請人都拿到 10 塊錢。這一措施讓 PayPal 在幾個月之內用戶從一百萬增長到五百萬,當然這也是有成本的,那就是每個新用戶獲取成本是 20 塊錢。其實這個成本還是相對比較低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10 塊錢的的獎勵變成了 5 塊,後來還需要連上借記卡才可以拿到,所以獲取成本就進一步降低了。此外,用戶量大到一定程度後,帶來的網路效應也是巨大的,直接拿下了 20 世紀初美國的線上支付系統的絕大部分,也為後來賣給 eBay 打下了基礎。

這一設計後來也被廣泛應用,最常見的像各種打車軟體,Uber, Lyft, 滴滴等都是這麼做的。不過時間久了之後,這個邀請機制有一定的困境。比如說對於打車軟體來說,一個很理想的狀況是邀請人把邀請鏈接發布到自己的社交網路比如說微信朋友圈。但是這裡面就有一個矛盾的地方了,越是人脈廣、朋友圈質量高的人,對自己朋友圈的質量可能會更在意,他/她可能越不願意分享這樣的邀請。這裡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被邀請人的獎勵還是一樣的(比如說 10 元打車券之類),但是給邀請人的獎勵不是金錢上的,而是換一個角度,比如邀請一個人,就提供 10 元來資助學生之類,不知道會不會增加大家分享邀請鏈接的熱情。

像微信紅包也有邀請獎勵的意思,發紅包給朋友,對方最後有餘額的話最後需要取出來,那麼就要連上銀行卡。但是另外一個角度更有意思一點,發紅包給對方,對方很有可能會發回來,然後覺得這個還挺好玩的,還想著接著發,但是紅包里沒錢了啊,那怎麼辦?於是連上銀行卡接著給別人發紅包唄。

此外還有不同的變種,比如說 Flickr 讓用戶邀請 5 個人以上,然後就可以免費使用 3 個月之類。

3. 電話簿、郵箱導入

白岩松說過:誰控制了電話本,誰就控制了互聯網入口。(鄭重聲明一下,這是開玩笑的。)

社交網路相關的基本都會用來這一點,比如說微信通過導入電話簿(以及 QQ)添加好友以及邀請好友,LinkedIn 通過導入郵件聯繫人等等。可以說基本每一個帶社交屬性的網站、App 都會做這個功能,因為用處實在是太大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像微信這種社交平台類軟體也慢慢取代了電話簿、郵箱的功能,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一些新生 App 可以通過諸如微信、微博直接註冊、登陸。一方面節省了註冊的時間,基本上點一兩下就可以了,另一方面是便於分享到社交網路上,進一步帶來新的用戶,比如說常見的健身類 App 像 Nike+, Keep 等。

4. Airbnb 整合 Craigslist
也是用戶增長的經典案例之一了。在其發展早期,Airbnb 的工程師逆向工程了 Craigslist 的發貼機制,讓 Airbnb 的用戶能夠很方便的把房屋信息同步發布到 Craigslist 上。印象中這個功能是一個工程師和一個設計師合計了一下,然後花了一兩周的時間做出來的。很久之前看的一個視頻里講的,記得可能不準確了。

這裡多說一句 Craigslist, 美國之外的朋友估計很少用到,因為這個網站的確是有點另類,風格極其簡單,N 年不(怎麼)變,就長下面這樣,咋一看還以為十年前的網站,也就類似 http://ptt.cc 這樣的網站可以一拼了。

5. 自帶小尾巴
這個比較古老了,二十年前,電子郵箱還是跟網路服務商綁定的時候,Hotmail 推出了可以獨立於網路服務商的郵箱服務,同時在用戶發出的郵箱末尾會自帶個小尾巴,大意是這封郵件是通過免費的 Hotmail 發出的,點擊這個鏈接也來領取你的免費郵箱吧。

6. 邀請答題
說的就是你,知乎!
大致就是像知乎,Quora 這種問答社區發現,如果用戶答了 N 個題(比如說三個)的話,用戶的留存、粘度會大大增加,於是運營人員就會「偽裝」成普通用戶去邀請大家答題。

7. 自動關注
Twitter 應該是比較早做這個的,他們發現如果用戶關注了一定數量的人,那麼用戶活性、留存都會大幅提高,於是就推出了自動關注功能,讓新註冊的用戶會默認關注一些人。除了自動關注用戶,有的會是自動關注一些主題,比如說知乎,Quora, Pinterest 都有類似機制。

8. 註冊導向
如果對比一下現在很多網站跟幾年前的區別,有很多網站主頁都設計成註冊導向的,比如說知乎,打開首面默認界面就是註冊新用戶。

再舉一個例子,Dropbox 的首頁簡化成兩點,一個是視頻讓用戶了解 Dropbox 是怎麼用的,另外一個就是註冊了,對比幾年前的風格,目的明確了不少。
參考這裡:https://blog.kissmetrics.com/dropbox-hacked-growth/

9. 邀請碼機制
像 Gmail 剛出來的時候,需要邀請碼才能註冊,無形中給用戶帶來一種:這玩意兒很有價值,我要省著點用的感覺。後來像 Mailbox 初期也是需要邀請碼的,硬體方面像一加手機剛發布的時候也有這麼個策略,感覺效果還不錯。

知乎早期好像也是邀請機制的吧,可惜我沒趕上。

當然還有 1024 的邀請碼機制(咦,這是個什麼東西?)

10. 點贊機制
這個更多是體現在用戶粘性方面,跟用戶增長的關係要小一點,不過運用實在是太廣泛了,社交類軟體基本上就沒有不用的,不信打開手機看看,有多少 App 是能點贊的。
比如說知乎,是吧。

另外提一句,關於用戶增長下面這個網站有一些很翔實有趣的例子,值得研究。
https://growthhackers.com/growth-studies/


有很多廣為流傳的用戶增長栗子。大多來自於數據分析類書籍,這裡只做搬運工。

1. Youtube
Youtube 現在是 Google 之外的第二大網站。他們通過一些增長技巧將月瀏覽量提升了數十億。然後將一個分享視頻的小網站變成最大的在線視頻網站。

這個分享功能是 Youtube 的增長技術之一。它提升了用戶的參與度並且將視頻分享給其他人。其它增長技巧還包括:

  • 早期用戶的免費贈送和上傳視頻比賽。(他們甚至每天免費贈送一個 iPod nano)。
  • 通過合作夥伴計劃,給 Top 用戶分享視頻的收入。
  • 評論功能,這讓用戶不斷返回視頻參與討論。
  • 訂閱功能,讓用戶在自己的時間線中看到不斷更新的新視頻。

2. Airbnb
Airbnb 使用過的技巧:

  • 藉助分類廣告網站 Craigslist,在 Airbnb 發布空閑房屋的時候,將信息同步到 Craigslist 網站上。雖然 Craigslist 沒有提供開放介面,Airbnb 的工程師逆向了 Craigslist 的信息提交表單,讓過程自動化。Airbnb 通過這種方法不花一分錢廣告引來了大量需要租房的用戶。雖然 Craigslist 後來修復了漏洞,但是 Airbnb 已經獲取了大量用戶。 
  • Airbnb 曾測試過把「保存到心愿單」的收藏圖標由星形改為愛心,結果僅憑這一改動就讓心愿列表的使用率提升了 30%。

3.LinkedIn

  • 在 Linkedin 出現之前,在 Google 搜索你的名字會出來很多沒有意義的信息,但是現在好了,基本上會找到真實的你自己的 Linkedin 的頁面。 Linkedin 允許用戶創建自己的頁面和公司的頁面,然後讓 Google 索引。用戶在搜索人名的時候就會訪問 Linkedin。簡而言之,Linkedin 藉助了 Google 搜索平台的力量。雖然,現在 SEO 比當時難了很多。
  • LinkedIn 早期的邀請方式是向用戶的好友發送郵件。 最早的郵件文案客套生硬, 毫無吸引力。直到他們將文案優化為——「我在瀏覽人脈網路時看到了你。讓我們互加為好友吧,我將很樂意滿足你的請求,並提供後續可能的幫助。這將有助於我們組建更強大的人脈網路。」這一簡潔有力的敘述,闡明了邀請信發出的原因、希望對方做的事情,特別是給對方帶來的潛在價值。這些努力帶來了數量可觀(但增長緩慢的)病毒傳播。
  • 當新用戶註冊時,被邀請填寫當前所在的公司與職位,數據顯示超過 90%的人都願意填寫。於是 LinkedIn 很聰明地在這一環節增加了聯繫人推薦——立即列出同樣所屬該公司的相關用戶的名單,新註冊者只需要簡單地勾選,就能馬上與這些潛在的同事建立連接。
  • LinkedIn 試圖將活躍者與非活躍者聯繫起來,而紐帶則是「聲譽」(Endorsement)系統。這個新上線的功能模塊能夠讓用戶為任何好友做出評價,給他們貼上擅長領域的標籤,如「Web 前端開發」、「企業經營」、「互聯網投資」。這些標籤將顯示在被評價者的個人主頁上,並默認根據評判次數降序排列。有了這個功能,即使再內斂、不擅自我包裝的人,也能在他人的好意背書下突顯出自己不為人知的技能特質,展現出更光鮮的簡歷,並因此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4. Mint
  Mint 短時間內成為第一個人財務應用。他們通過不斷創建詳實的文章,不斷發布採訪通常被忽視的年輕用戶。內容包括了吸引人的圖表和數據。這讓用戶樂於將文章分享到 Digg 和 Reddit 這樣的平台。
  Mint 其他增長技巧還包括:

  • 他們解決了一個真實的問題。再好的產品也比不上為用戶解決了實際的問題。
  • 通過一個包含詳細文章的博客向年輕的用戶提供財務管理知識。
  • 最早通過 Infographics 讓更多的人向其他社區分享內容。
  • 使用內容合作、品牌 PR、SEO 和社交網路手段。
  • Hotmai

  這個可能是最出名的增長案例了。產品發布後完美的增長曲線。
  他們決定不通過傳統廣告的方式增長用戶。只是在每封郵件後附加上:PS I love you. Get your free E-mail at Hotmail。 這在早期每天帶來了 3000 新用戶。在 6 各月後帶來了百萬用戶,然後再 5 周后帶來了另外 1 百萬用戶。
  在賣給微軟的時候,Hotmail 已經有了 1200 萬用戶。但是當時的互聯網總用戶數才 7000 萬。

6. PayPal
  Paypal 是網路支付平台應用增長技巧的典型案例。當 Paypal 成立的時候,eBay 已經建立了網上購物和支付的霸主地位。
  Paypal 最早針對 eBay 不支持的那些小商家。之後 Paypal 和 eBay 合作成為可選的支付方式用以支持 Visa 和 Master 信用卡。
  後來 eBay 以 15 億美元的價格將 Paypal 收購,成為 eBay 的唯一支付方式。

7. Facebook
  Facebook 的增長技術不只是一兩個那麼簡單,它包含了一系列的策略。自從公司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不斷實驗驗證的風格,延續至今。最早他們祈禱能在 12 月內獲取 2000 萬用戶,但是通過這些增長技巧,這個當時看來不切實際的目標竟然達到了。

  • Facebook 通過可以內嵌的個人 Profile 讓用戶顯示在自己的網站上。這讓很多用戶口頭相傳。雖然是傳言,有人說 Facebook 通過電信服務商獲取了大量的用戶的電子郵件地址。另外,Facebook 通過創新的廣告讓大量有影響力的人加入。
  • 其次,Facebook 收購了一批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通信錄服務提供商。這些提供商原本的業務主要圍繞通過 API 和 OAuth 授權來收集用戶聯繫方式。通過這些收購,Facebook得以獲取其關鍵技術,因而能更快地拿到潛在用戶的 E-mail 地址,基於數據挖掘,對其進行精準的廣告推送。
  • Facebook 阻止用戶永久流失的策略運用了社交關係。當用戶一時衝動想要註銷自己的賬號時,在確認環節的最後一步,頁面會顯示出幾名與用戶聯繫最親密的好友的照片,並可憐巴巴地提示說「他們會想念你的」,註銷賬號可要三思啊。這個設計將 Facebook 的非活躍賬戶數降低了 7%,相當於一年 100 萬用戶量

8. Quora
  Quora 通過讓用戶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取問題答案的方式取悅用戶。然後不斷改進產品的體驗。
  在產品發布的時候,讓一些出名的人加入回答和討論問題。通過系統監控問答的質量。由於用戶在其他平台分享有意思的討論,引來了大量的用戶。

9. Pinterest
  Pinterest 的成功速度讓人吃驚。其中的奧秘也是那些簡單而又有效的增長技巧。這是幾個例子:

  • 自動關註:新用戶加入後自動推薦一些關注的人,這在之後還可以修改。這讓新用戶的體驗大大提升了。
  • 一鍵關注 Facebook 上的朋友。
  • 減少不必要的導航。用戶不需要打開其他頁面進行評論、收藏等等功能;然後就是紅遍了網路的瀑布流。
  • 網路收藏夾功能。

10. Metro

  • Metro從 2012.12 開始實施 Responsive 網站設計。當時 Responsive 還是一項新技術,可以讓用戶在不同的設備上保持很好的體驗,這樣更多的用戶會不斷回來繼續使用。
  • 他們開放了普通用戶創建內容的權利。普通用戶創建內容再由編輯修訂,以保證文章質量。
  • 分享按鈕。
  • 創建吸引用戶參與的問答,增加用戶在網站上的活躍度。這個改變,短時間內將月活躍用戶數量增長了 1 百萬。

  雖然這些技術現在已經被大部分網站實施了,但是站在 2012 年還是比較新的技術。所以,需要不斷尋找新的沒有被廣泛應用的增長技術。

11.Hotmail
Hotmail 剛推出時反響平平。後來他們在每一封用 Hotmail 發出的郵件末尾簽名處,增加了一行附言: 「我愛你。 快來 Hotmail 申請你的免費郵箱。 」( PS: I love you. Get your free E-mail at Hotmail.)這一改動在僅僅幾個小時之後,使 Hotmail 的用戶註冊曲線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原本無人問津的服務,開始以每天 3000 個新用戶的速度增長。Hotmail 在用戶間逐漸形成口碑,每封發出的郵件成為了病毒式的廣告宣傳,被另一個原本就有電子郵件使用習慣的人接收,這種一傳十十傳百的放大效應,使用戶增長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快。

12.滴滴出行
2014 年下旬,滴滴打車首推全新的方式——打車紅包。與此前直接補貼給用戶不同,打車紅包並非直接存入用戶的賬戶,而是必須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某個好友,給別人搶走及使用。相較於現金補貼,紅包補貼的本質區別在於其具有通過關係鏈進一步傳播的能力。


13.豌豆莢
2013 年下半年,混跡百度貼吧的網友驚奇地發現,只要在發帖時@豌豆莢吧,就能在第一時間收到來自豌豆莢吧的回復。人們無不感嘆豌豆莢運營同事們的兵貴神速。
原來,這些妙趣橫生的回復來自名為「貼吧神獸」的自動聊天機器人。它能說善道,只要在帖子里@豌豆莢吧,它就會自動被召喚出來,在帖子下評論蓋樓,與網友互動。早期的貼吧神獸不僅能為用戶查天氣、搜應用、講內涵笑話、回復諸如「待我長發及腰」這樣的話題,還具有神奇的學習能力,可以在聊天中變得越來越智能。

14.網易博客
2010 年 9 月底,微軟正式宣布終結空間主頁服務(Windows Live Spaces) 。在國外,3000萬用戶將被強制遷移到主流的獨立博客服務平台 http://WordPress.com。而在國內,微軟選擇與新浪合作,計劃在「十一」國慶假期後向用戶提供官方遷移工具,將用戶日誌、圖片、評論、朋友關係等無縫轉至新浪博客。
消息公布後,網易博客反應迅速,立即搶在新浪行動之前宣布特別開啟「一鍵搬家」的綠色通道,歡迎 Live Spaces 的用戶選擇網易博客安家。整個搬家操作只需兩步:先輸入原 LiveSpace 空間地址,再輸入網易博客賬號及密碼,就能進入搬家程序,系統自動導入日誌。

15.QQ郵箱
QQ 郵箱推出的第三方郵件代收功能,讓用戶只需一個統一入口就能收發國內外其他郵箱的郵件。

16.大姨嗎
國產經期管理應用「大姨嗎」在某次 App Store 版本更新中,在應用副標題里堆砌了這樣一串文字:「痛經備懷孕美妝顏秀秀恩愛奇 PPS 減臉拍淘藝寶預產期肥搜酷辣 q 圖必備攜萌媽媽狐幫東 q 百騰微樂我小清新萬年日曆頻聞優迅度雷私情感程視食社區麗酷內涵譜時尚 q 壁紙」。明眼人一瞧,這就是在利用目標用戶可能搜索的其他產品關鍵詞,來為自己導流賺吆喝。但仔細一看,在這一長串內容中,並沒有直接出現連續的產品名稱(如「淘寶」、「愛奇藝」),而是將那些耳熟能詳的品牌全部打散重組。這就規避了與這些品牌的直接糾紛。雖然讀起來不通順,無法表達任何語義,但由於手機屏幕大小的限制,普通用戶根本看不到(也不會想去看)這串副標題。
那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原來,App Store 的對中文標題的分詞機製做得並不完善,用中文輸入的專有品牌名會自動被拆分為一個個獨立的「字」,再被搜索引擎索引。例如用戶搜索「愛奇藝」,實際上搜索引擎返回的是同時包含「愛」、「奇」、「藝」三個獨立關鍵字的結果,至於出現的先後順序、中間是否穿插了其他字元並不在意。於是大姨嗎副標題中堆砌的這組被打散重組的產品名稱,實際上起到了與標準寫法幾乎等同的搜索匹配效果,從而巧借東風,吸引到了額外的搜索流量。

17.Circa
新聞資訊閱讀應用 Circa 排斥頻繁提示用戶去應用商店為自己評分的行為。在開發者看來,這簡直就是一種騷擾,容易適得其反,使惱羞成怒的用戶乾脆給個差評了事。相反地,他們想用更聰明的辦法來引導用戶。Circa 會觀察記錄用戶使用產品的頻率,對於那些使用天數達到 3 天以上、啟動次數超過 10 次的「活躍用戶」,才會成為他們引導的對象。他們並沒有使用阻斷用戶正常操作的彈窗,而是在新聞資訊的信息流中溫柔地詢問這些用戶「您是否喜歡本產品?」,以此將打擾降到最低。如果用戶選擇了「喜歡」,則 Circa 的下一步是詢問「是否願意去App Store 為我們打分?」;當用戶再次點擊確認,這才會被引導去 App Store 的下載頁面,在這種情況下用戶就有很大幾率留下正面評價。反之,如果在任一環節用戶點選了否定,那麼 Circa 會邀請用戶提交反饋,將使用中的遭遇困惑告訴團隊。
在這樣的流程設計下,Circa 在 App Store 的用戶評分體現出了超高的滿意度,五星好評佔到全部 1076 個評論的 89.5%。這幫助提升了其在搜索排名中的權重,也吸引了更多外圍用戶前來下載。

18.百度網盤
2013 年 6 月 21 日晚,各大論壇、微博、QQ 群上出現了一條廣為流傳的消息:「百度雲網盤的支付系統疑似出現了重大 Bug,所有付費套餐的價格變成了原來的 1/1000,1 毛錢就可以買一年會員,100GB 最高等級套餐也只要 5 毛錢,快去搶福利啊!!」一時間網民炸鍋了,不管之前有沒有百度雲網盤的賬號,這會兒都麻溜地奔去搶購。
百度官方對此並未發表任何意見,最終於幾十小時後低調地「修復」了 Bug。幾天後的 26 日,
百度對外宣布百度雲用戶量突破 7 千萬人,並且正以每天 20 萬人的速度增長。至此明眼人都能判別出來,百度雲的此次疏漏完全是一起「Bug 營銷」,它藉助了網民貪小便宜的心理,在短時間內獲取了大量的眼球和轉化,堪稱精彩案例。整個傳播印證了那句老話——「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19.美圖秀秀
美圖秀秀作為一款女性喜愛的移動工具,原本在傳播性上具有優勢,即用戶非常樂意將自己通過美圖秀秀修飾後的照片傳給朋友,同時也存在容易被管道化的缺陷——用戶在獲得滿意的結果後就離開了。為此,美圖秀秀內建了一套專門用來傳播的體系,增強自身的黏性和曝光度。用過美圖秀秀或美顏相機的朋友可能清楚,在主界面的入口中,有一格或多格欄位經常變著花樣地搞各種趣味活動,如「測試與明星的撞臉程度」、「看看你老了什麼樣」、「通過面相計算你的異性緣」等。這些活動入口都是通過伺服器動態下發的,用戶點擊進入後就能以拍照上傳的方式參與活動,將一張照片玩出種種趣味。而且,想看到這類趣味活動的最終測試
結果,就必須先通過社交網路分享出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朋友圈小測試這樣的活動生命周期較短,通常在一到兩周內就會從爆發直至完全衰減消亡,因此在手機應用中將它們寫死成本地特性是浪費時間和擠占空間的。像美圖秀秀這樣,通過伺服器打開入口,引導用戶進入 HTML5 網頁參與活動的方法,能夠確保在活動熱潮過去之後,迅速上線一組全新的活動,始終保持傳播效果位於高點,並且減小了應用體積。


如果從用戶接觸產品的整個環節分析各類策略的話,AIDASS模型解釋是比較合適的。

AIDASS模型(前迅雷產品總監Blues在AIDAS基礎上增加了Spread擴散模型):

  • A(Attention)引起注意;
  • I(Interesting) 產生興趣;
  • D(Desire)引發慾望;
  • A(Action)促使購買行為;
  • S(Satisfaction)達到滿意
  • S(Spread)再次此傳播

其他的模型介紹參考:AIDAS原理_百度百科

常見快速用戶增長方法:

用戶關係:
手機通訊錄導入(微信前期),郵件組導入(Linkediin等)。
用戶注意:
自動註冊(如樂視等),LBS應用(周邊的人,如陌陌,微信等),市場優化(如SEO,ASO等),傳統流量合作(包括搜索引擎,應用市場等)。
用戶慾望:
免費試用(如某化妝品),免費使用(互聯網前期),註冊後下載(很多論壇)。
用戶滿意:
激勵機制(如點贊,讚賞,付費等),用戶關係鏈加強(如好友邀請)。
用戶傳播:
自動分享(微博自動發微博擴散),邀請獎勵(如Gmail初期),名人效應(微博的大V效應)。

最後不得不說:
獲得用戶只是產品發展的前提,後續還需要能持續留住用戶的產品與服務,才能不斷的保持核心競爭力。而這需要產品與運營的與時俱進,與人俱進。


微信紅包


從耗時 3 天製作的 Demo,到擁有 3 億用戶的訊飛輸入法。產品總監翟吉博之前來做客 MindTalk 時就分享了訊飛輸入法獲得更多用戶的方法哦;

3 個案例說明,如何獲得更多新用戶

訊飛針對重度的語音用戶提出個性化方案。隨著使用時間的積累,訊飛對用戶習慣的學習,和個人語音詞庫的積累,能夠讓它的識別效果愈加精準。抓住智能手機爆發的市場機會,結合自身技術優勢和產品核心定位,切入市場並保持定位的持續創新。


訊飛輸入法找到自身亮點和市場的切入點後,仍需要持續獲取更多新用戶。我們的經驗是,瞄準特定目標用戶群的需求,通過超出用戶預期的產品功能和體驗,形成用戶的口碑傳播。用 3 個案例說明訊飛輸入法的構思過程。


  • 案例一:隨聲譯


產品初期,用戶曾反饋,希望能在輸入法中加入翻譯功能。訊飛推出了拓展的翻譯功能並在小範圍內上線。用戶通過輸入原文,經過翻譯功能模塊,可直接獲得所需的翻譯結果。翻譯功能正式上線後,我們對用戶的使用數據進行分析,該功能的使用人數與使用頻次,都超出我們的預期。

通過進一步的用戶調研,我們發現用戶對翻譯功能在交互上,以及使用場景上,還有更進一步的需求,即要重點改進的,是交互的便捷性,與融合翻譯和輸入的過程。


早期的翻譯功能,在交互上需要有文字輸入過程,翻譯結果經多步複製或插入動作後才可使用。後來,採用語音輸入即可輸出結果的產品設計,即隨聲譯,遠超過用戶的預期,收穫大量好評,口碑傳播為訊飛輸入法帶來不少新用戶。

  • 案例二:動態皮膚

訊飛輸入法的動態皮膚功能,可讓輸入法皮膚跟用戶產生互動,即用戶可利用手機陀螺儀,讓皮膚背景產生動畫效果。動態皮膚主要面向的用戶群體是追星族。我們分析這樣的群體,有和偶像進行各種深入互動的強烈需求。同時,這一群體在各種社交平台的活躍度高,傳播能力強。

訊飛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並做到超出用戶預期?初期構想的結合點是利用輸入法的皮膚,通過圖片讓追星族與偶像互動。然後,我們在這基本需求上更進一步,對圖片附加聲音,讓輸入過程中有聲音互動。再進一步構思,偶像皮膚不光可以有聲音功能,也可有動態功能。


由此,就有了從基本皮膚到音樂皮膚,再到現今動態皮膚的演變過程。動態皮膚功能上線後,也得到明星群體的歡迎,且獲得他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的轉發。

  • 案例三:顏文字

現今大眾對顏文字已不再陌生,而二次元用戶群體對顏文字是最為熟悉的。起初,我們觀察到在彈幕網站的互動評論中,經常出現大量的顏文字元號。我們對該群體進行分析,發現他們對顏文字的需求很強烈,且活躍度高,有群體效應、願意分享並傳播等特徵。


顏文字功能在輸入法產品上的迭代,從最初的滿足需求到超出用戶預期,實際上也經歷了幾個階段:首先,根據用戶常用的顏文字內容進行擴充。然後在內容擴充的基礎上,進行分類整理,讓用戶更容易查找和使用。

最終,超出用戶預期的是,我們滿足了用戶對顏文字使用的,特定場景化和個性化的需求。例如,訊飛輸入法把顏文字,和用戶在 B 站彈幕的評論內容進行深度結合,特別推出適用於 B 站彈幕的顏文字。


簡而言之,發展更多的用戶,需要關注並切入特定的目標群體,通過產品的迭代深入地滿足並超出用戶預期,進而引發或引導用戶主動分享傳播。

本文節選於我的專欄:產品分析:訊飛輸入法,耗時 3 天的 Demo 到 3 億用戶的華麗蛻變 | MindTalk - MindStore 官方博客 - 知乎專欄,歡迎大家關注。每天都有最精彩的大咖分享乾貨(產品/運營/內容/設計)和創業者訪談哦。


@鄒昕的回答非常棒,基本是增長黑客或者用戶增長的合集,遠勝過一些打著增長黑客名頭的通俗讀物。我只能補充兩個自己親身經歷的例子,算是狗尾續貂。

案例1:Crush On Me,病毒營銷
讀研究生的時候,隔著幾個屋住著一個美國小伙,他屋子裡經常發出各種怪聲音。後來詢問才知道,他自己搞了一個基於簡訊的手機SMS遊戲(故事發生在2006年,那個時候還沒有移動互聯網),每天對外發送無數的SMS。遊戲內容大致如下:

  • 用戶將自己和暗戀對象(可多個)的名字及號碼,發送給系統
  • 如果系統發現兩個人互相暗戀,則通知兩個人建議啪啪啪

這個遊戲看似簡單,卻有強大的病毒營銷效果:

  • 系統拿到用戶暗戀對象的名字和號碼之後,會給暗戀對象發送簡訊,通知有人暗戀ta,勾引ta來玩兒遊戲並試試自己的暗戀對象
  • 用戶為了測試暗戀對象是否喜歡自己,也會到處發送這個遊戲方法,建議各種好友或者同學來玩兒,爭取找到也暗戀自己的人

這麼簡單的一個遊戲就在學校里流行起來,他的宿舍一天到晚嘟嘟嘟的收發簡訊。最後這個遊戲被Facebook收購了,被改名為Crush On Me。

案例2:微微的暴力美增大發展下家的槓桿
曾經做過一款Android App,為了激勵用戶分享App給朋友,往往會提供一定的激勵給分享者(即「上家」)。當完成安裝激活和任務後的朋友(即「下家」),會給上家一次性以及持續的激勵。

但是收到分享鏈接並完成安裝激活的下家,往往還需要輸入上家的ID,才能完成綁定關係。但是這一步往往因為大大增加了上家和下家的溝通成本,大幅降低上家的分享意願以及降低最後的分享率和綁定率。為了省掉這一步,設計並完成如下的步驟:

  • 上家一旦發起分享流程,服務端開始為該上家打包編譯生成獨立的APK包(APK包中含該上家的用戶ID)
  • 自動同步CDN和發布該上家自有的APK包,生成對應該APK包的短鏈接

第一步在100-200ms內完成,第二步在10s內完成,整個過程不超過10s。下家下載和安裝後,自動完成綁定,最終的上下家綁定率提高了10倍以上,同時上家的留存也大幅提升。其暴力點在於:為每一個分享的用戶生成獨立的APK包和下載鏈接,並且在每一步(無論是編譯,還是CDN同步)優化到極致,用最少的時間。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的主頁


先不說具體案例,首先,通過產品來實現用戶增長的方法可以分為兩大類:
1.因為產品本身有明顯的價值,從而吸引用戶,而產生的用戶增長。
2.主要為了用戶增長而專門設計的產品功能,本身也有價值,但不是產品的主要價值

大部分成功產品的增長,其實都是兩大類方法結合的結果

例如,對微信來說,免費語音就屬於第一類,但導入QQ關係鏈就是第二類;對今日頭條來說,信息流的呈現形式和抓取全網內容是第一類,但文章分享朋友圈功能就是第二類;小米的手機做的好是第一類,F碼就是第二類。等等。


乾脆面里配水滸三國人物卡。


抱.一.條.好.大.腿,比如微信引入QQ關係鏈。


產品如何實現用戶的爆發增長

@鄒昕寫的很棒,這裡寫一些個人的看法。

前言:互聯網產品的競爭本質上是爭奪用戶的競爭,那麼對於沒抓住風口的你,如何實現用戶的快速增長呢?

用戶增長的前提

好的產品表現是用戶增長的前提。好的產品表現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判斷。

1、有沒有滿足用戶的剛性需求。p2p滿足用戶理財需求、微信滿足用戶社交需求、淘寶滿足用戶購物需求,所有的用戶增長都是在滿足用戶核心需求的前提下展開的。

2、用戶的留存率咋樣。因為用戶的留存率能反映出你的用戶體驗、你的產品粘性,是用戶用腳投票的結果。

3、看NPS。NPS表示用戶的推薦慾望是否強烈,只有用戶推薦慾望強烈,做推薦有獎活動才有吸引力。

如果沒有這些前提,千萬別做用戶增長,做了效果也不會太好。

用戶增長的手段

一、渠道推廣


以互聯網金融為例,現在推廣渠道有很多,富爸爸、聚享游、蜘蛛網等。不是說從那個渠道來的註冊用戶越多就越好,註冊用戶再多,無法轉化為投資用戶也無卵用,需要從質量和成本兩個維度四個象限對渠道進行劃分。

對於成本高,帶來的用戶質量也高的渠道需要評估成本

對於成本低,帶來的用戶質量高的渠道需要加大投放

對於成本低,帶來的用戶質量低的渠道需要評估渠道

對於成本高,帶來的用戶質量低的渠道建議放棄


二、 新的產品功能帶來用戶增長


運營跟著產品走。產品不斷推出新的功能,運營就需要快速跟進給新產品導入用戶。同時運營根據產品上線後用戶的反饋,數據分析、用戶留存等來反向促進產品的優化。

以金融產品為例。以前你的產品只有投資、提現、充值等基本功能。用戶用完即走,沒有更多的使用場景,同時人與人和之間也沒有鏈接,之所以留存率還不錯,是因為用戶投資的錢在裡面,她需要每天看一下你平台有沒有跑路。現在你增加一個社區功能,分享一些理財的乾貨、財經的消息、用戶可以自己發帖,同時其他用戶覺得寫的不錯的話還可以點贊,關注。這樣被關注的不會輕易離開平台,能學到知識的用戶不僅自己不會離開平台,還會推薦給陪身邊的朋友在用,通過社區這一個功能來為平台帶來用戶增長。


三、建立驅動用戶增長的產品機制


互聯網用戶的增長是圍繞用戶核心需求展開的。所有的互聯網產品都是圍繞供需展開,只是供給的形式有所區別,電商是實物商品、O2O是服務、金融是優質資產、社區是優質的內容,但僅僅滿足核心需求還是不行的,還需要滿足用戶的外延需求。例如:互聯網金融的核心需求是理財,但進一步想,用戶理財是為了什麼呢?可能是為了旅遊、購物、消費、還款等,那麼這些就是用戶的外延需求,試想一個需要辦理信用卡的用戶知道你平台不僅幫辦信用卡還可以理財、還幫助信用卡還款,那這個用戶是不是通過想辦信用卡了解你的平台,進而轉化為投資理財用戶。產品不僅要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還需要滿足用戶的外延需求,這也就是為什麼京東金融能做起來的原因。


四、分享紅包


這個像餓了么紅包,你每次定完餐以後都可以分享紅包,紅包分享出去以後。朋友可以搶你分享的紅包,你也可以搶朋友分享的紅包。

2014 年下旬,滴滴打車首推全新的方式——打車紅包。與此前直接補貼給用戶不同,打車紅包並非直接存入用戶的賬戶,而是必須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某個好友,給別人搶走及使用。

現在搶餓了么分享的紅包不僅可以獲取外賣紅包,還可以獲取打車紅包,強強聯合,資源置換。如果你有能力,你也可以和其他平台一起玩這種形式的分享紅包。

相較於現金補貼,紅包補貼的本質區別在於其具有通過關係鏈進一步傳播的能力。

總結

上面主要是從產品角度考慮的用戶增長機制,沒有營銷上的一些SEO優化、資論壇推廣、QQ群傳播等,這些以後再說。最後大家有好的用戶增長方法可以加我的微信:yw5201a1交流。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chanpinliu880,裡面有歷史文章:


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功能,這是網易雲音樂的產品經理親自說的。


老鄉,參軍可以分到土地


益達:兩粒一起吃更好...


太多了吧,你打開排名前50的應用類app,從你發現開始,到下載,註冊,登陸,界面,功能,交互,激勵等等,中間的每一步要麼是參考前人積累要麼是做過無數次比對論證。

重要的不是現象,而是一顆發現的心積極思考的習慣。


早期的微信可以通過QQ同步好友,這對於大部分70.80後QQ為主要社交賬號的用戶群來說從QQ遷移過來提供了幾乎無縫對接的體驗。


上面說的很多例子都很好,但我一定要跟大家說個事實,很多例子都是在特定時期和環境下使用才有效,當你再次使用的時候就很難奏效了,或者說效果甚微
所以個人認為還是從自身產品出發,認清自己,找到自己的目標用戶的特性,進行深度挖掘,才能找到自己獨有的案例,發揮到極致

舉個例子:Yotube的視頻分享到社交網站,是取得了很好的拉新效果,到國內也有很多網站在紛紛效仿,但有幾個成功的嗎?或者取得重大突破的,幾乎沒有,不是因為這個案例不好,而是應用場景的不一樣了,你的目標用戶群也不一樣了,所以肯定就會出現了效果的偏差。
找到自己目標用戶習慣、特性、需求,從自身的找突破點才是取得進步的關鍵。


不知道還有人記得gmail當年的按秒增長空間的設計嗎,就是這種小設計,我邀請了好多朋友玩gmail就是因為我覺得我先註冊了,肯定空間會比他們大。


高德地圖的林志玲語音。

就憑這一點,我特么根本就不會考慮用其他的地圖,因為他們沒有志玲姐姐!!!

————

有高德的朋友出來說一下,上線前和上線後的數據對比么。。。


百度眾多網路小說貼吧邀請網路作家入駐或授權連載。實現看書、討論、撕逼全面一體。具體成效可參考當年的斗破蒼穹吧。


推薦閱讀:

一個優秀的 COO 應該是怎樣的?
導購網站「什麼值得買」的內容是如何運營的?

TAG:互聯網產品 | 產品運營 | 互聯網產品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