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能否培育出「藝術家」?
藝術教育是否能夠培育出「藝術家」?我國當代藝術教育和歐美國家的教育體制來說,有什麼區別?哪一種教育教育,更適合藝術家的培養?
或許這個問題會過於龐大,因為這事關聯繫到藝術家是否是天生的這個問題,而一旦涉及到這個問題,我們就顯得有點無力回天了。
在此謝謝即將回答問題的各路豪傑!
(似乎這有點聯繫到教育學了,各路豪傑也可邀請教育界的人來討論。)
關於藝術教育的問題,我確實有些話想說,特別是看了大傢伙兒的觀點…
分享下吧…
第一個問題——藝術教育能否培育出藝術家?
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看到很多藝術家出身自學,並不能否定同樣有很多藝術家出身高等院校。不論是中國的還是歐美國家的藝術院校,都只是一個藝術學習的「中介」,我們不能因為很多藝術家是自學成才就否定藝術院校,也不能因為很多藝術家出身名門高校就否定自學之路。只是量有多寡而已。
第二個問題——我國當代藝術教育和歐美國家的教育體制有什麼區別?
我記得曾在之前某個問題中談到我從側面了解到的美國藝術院校的教育模式,雖然只是側面的了解,但總比完全無知好。我是從一個去美國藝術院校做交換生的師妹處得知美國的一種教育模式(只能說一種,畢竟美國也很大,可能許存在不止一種)。
我不太了解美國的學分制,但我所體會的中國學分制,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擺設」。當年我就曾遇到整個年級半數以上學生因學分不足,教務負責處為保證學生都能有足夠的學分畢業,為整個年級安排記分選修課以便補足學分,以至於學分足夠的學生也被迫讀完這些「選修課」。
美國的教育制度與中國的教育制度最大的區別,可能在於「寬進嚴出」與「嚴進寬出」。我曾聽過在美國的一些華人學生因特別用功,提前修完全部學分因此提前畢業的事情,我能看出的就是美國式的學分是更為重要的成績判斷標準。從這些例子里我才會得出美國教育模式的「嚴出」。而「寬進」則主要來自師妹的介紹。在她就讀的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藝術學院里,有很多美術學生,在師妹看來,他們基本都屬於完全沒有美術基本功的學生,手繪功底很差,但他們還被允許就讀,只要他們的「文化課」成績平均合格即可入學,如果成績更高些,或許還可以申請獎學金。不知是否可以這樣說?學生只要付得起足夠的學費,且對自己所學專業有熱情,平均成績合格,就可以進入大學繼續學習。
從我國每年大學藝考過程就能看出,中國的藝術教育是在前期就設置了重重門檻,攔住大批真正對藝術有興趣但基本功不足的人。加上近年來經濟的不景氣、就業形勢的惡化,藝術成為就業的一種出路,教育模式也比十幾年前更僵化,學生是為功利思想驅使而選擇藝術,為藝術理想而選擇藝術的人大大減少。因為每年學生越來越多,對教育局來說加強管理就更重要,中國的高考制度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限制了學生髮展的多樣性,也是導致中國考學「嚴進」的一個原因。在我大學期間,我曾聽一位如今在政府部門做公務員的同學說,他進大學就是為了文憑,所以大學成績只要及格就行,而他需要鍛煉的是在各方面的工作能力,因此他加入學生會,積极參与年級教務處組織的各種活動,而專業成績則不必過於拘泥。每年都會有幾個學生因為作弊、成績過低而不能當年畢業,次年也都會拿到畢業證(有作弊記錄的學生會拿不到學位證),但這都是少數,大部分學生總能按時拿到文憑,基本都屬於「寬出」。
對比一下我們或許可以說,歐美國家的學生被允許有夢想,比如說成為藝術家;而我國的學生被允許有錢途,能不能成為藝術家,要看學生肯不肯對抗現實生活的挑戰,堅持自己對藝術的熱愛。
以上這些可能不限於藝術專業,基本應該算是國內教育體制的一種特色現象吧。
第三個問題——哪一種藝術教育,更適合藝術家的培養?
這個問題很難給出確切答案。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俗語說的就是所有行業的學習規律。不管在哪一種教育制度下,真正的藝術家都能日見鋒芒。
相比較而言,似乎歐美的教育模式更適合有藝術天賦、藝術夢想的學生髮展。從師妹處獲知的一種美式藝術教育模式,是鼓勵學生在基本功不足的情況下,大力開發個人潛能,比如創造力、想像力、綜合協調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素養的培育,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也許不一定基本功很優秀,可以保證的是他們的創造力會很強大。而基本功可以通過訓練慢慢培養出來,也許這也是這種美式藝術教育會放開招生限制的原因之一吧。
回頭來說中國的藝術教育制度,中國模式是有很多缺點,但中國藝術教育模式最初由徐悲鴻等人從蘇聯搬過來,原本並沒有那麼差,也是重在真正培育人才。只這幾十年來特別是近二十年里,中國國家制度經濟化發展模式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摧毀了原本合理的教育模式,使教育體制變得「功利化」,也才會使得「人才的搖籃」逐漸成為「天才的墳墓」。值得慶幸的是,中國並非沒有願意堅持自己藝術夢想的學生,總會有一批又一批學生是為了自己的藝術夢想而捨得花多年的精力去補習美術,認準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等頂級美術院校,一次次報考直到考進,他們大學期間也會非常努力,這些學生有很多畢業後在全國各大美術院校任教,也許他們不一定成為很優秀的藝術家,但他們可以成為出色的藝術教育工作者,他們或許就有可能帶出一些同樣擁有藝術夢想的天才。
真正重要的,是學生自身對藝術理念的堅持和藝術夢想的追尋。
大學期間是很自由的時間(除去為無關緊要課程耗費的精力和時間以及實習、就業問題的困擾和解決),如果自己不能夠對自己的未來做好安排,大學四年就等於荒廢。作為學生,必須對自己所學專業有嚴謹、認真、鑽研的態度,時常自省,敢於否定自己,更要避免因所學知識產生的驕傲,學會虛心學習,大量學習前輩的經驗,以求得專業能力的進步。這樣的學生不在乎有沒有天賦,他們都會有成為藝術家的潛質,只要給他們一點土壤,他們也能夠高可參天。
成為藝術家的先決條件,不是這個人有無很高的藝術天賦,而是他能否熱愛藝術像熱愛自己的生命,願意為藝術付出極大的努力、忍耐和熱情,如果他能做到,不管在哪一種教育模式下,他都可能成為藝術家。
第四個問題——藝術家是否為天生?(這個問題是看到問題補充和一些朋友的回答,作為補充問題來解釋下)
不否認成為藝術家是需要有一點天分。
就我所觀察到的例子來看,所有的孩子都有極大的可塑性,只有極少人可能有先天的某種缺陷限制了他們藝術的才能,絕大多數正常孩子,都有成為藝術家的可能,甚至是任何一種「家」,科學家、醫學家…哪怕政治家。
之所以這樣說,我曾看到很多孩子在幼年時,都有天生對美術、音樂或某種解密興趣(比如物理、化學、生物、建築等等)的愛好,他們在描畫某些物象時十分認真投入,即使別人不明白他在畫什麼,他還是很仔細的「完成」自己夢想中的畫面。只要家長和老師合理引導,這些孩子可以成為任何一種大人物。所以我常說,所有一事無成的孩子都是被他的父母、師長摧毀的!
說天才是1%的天賦加99%的汗水,這話不錯,但只適用於明確自己目標的人,而對於那些還沒有找到自己目標的人來說,他所有的天分都還只是最初的1%,問題在於由誰、怎樣來引導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1%,並在之後幫助他們付出其餘的99%。
************
從我本人的例子來看,我最初接觸繪畫是在祖父的「錯誤引導」下,我至今忘不了在我大約只有三、四歲的時候,祖父用一張舊衛生防疫宣傳海報背面的空白面,畫了一個每隻手有七、八個手指頭的人,之後我就經常站在桌邊照葫蘆畫瓢。幾十年後我才成為現在的我。
************
天賦是需要的,但也就那麼一點點,如果沒有走完其餘的路程,沒有人能成為藝術家或別的什麼家。
扯遠些…
我對中國的教育制度是有很大意見,我也會說中國的教育制度扼殺了許多天才,但我對中國的家長們意見更大,因為他們的言傳身教毀了很多人才,甚至毀了很多人。
兒女是父母的試驗田,真心不希望家長們讓自己的實驗失敗。
家長必須負起責任,幫助孩子找到屬於他的1%,並且幫助他做到餘下的99%,最好不要用時下社會上的各種規則套用在正處於對外界知識具有強烈吸收能力的孩子身上,更不要用 「起跑線理論」 毀滅孩子發展的多種可能性,那樣反而會導致他們失去所有的1%,因為所有的1%都建立在孩子對此的興趣愛好上。
當這些1%成為一種負擔,這種興趣和愛好就毀於一旦。
觀點似乎顯得過於偏激,請包涵…
藝術教育當然能培養出藝術家,只不過比其他方向的成才比例略低了些,中國藝術教育的成才比例就更略低了些。
藝術家進行創作需要有目的(藝術觀點、美學思考等,這也是藝術創造性的根源)和手段(表現技法)。這二者對立統一,不可分割
表現技法的訓練,毋庸置疑是藝術教育、尤其是中國藝術教育的強項。而關於藝術觀點提煉、美學思考方面的能力,也是可以訓練、並且需要訓練的。通過對美術史、藝術史的學習,了解其他人的創作和觀點,分析藝術變化的過程與發展方向,慢慢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進而指導自己的藝術創作。這個過程不像技巧訓練那麼明顯罷了。
中國藝術教育飽受詬病之處在於,由於各種原因(短視、重視應試技巧、外行領導內行等等),表現技巧的訓練與評價在整個藝術教育體系中所佔比例過高,而缺乏對學生在藝術思考與創造方面進行足夠的啟發。這就導致了許多疏于思考而精於技法的人,一直處在中國藝術教育序列里的領先位置——直到真正進入殘酷的藝術創作行業,才發現除了技法,自己的創造力少的可憐。但藝術院校里也絕對不會缺乏自我思辨意識很強的學生,他們經過了專業院校的技法訓練,未來的發展通常很順利。
大眾通常樂於談論那些沒有經受太多專業訓練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藝術家:不識五線譜的雅尼、在精神病院里自學成才的梵高——這會讓讀者們感覺自己和那些藝術院校里不可一世的師生們沒什麼兩樣。其實呢?雅尼只是不用五線譜而已,他用自己的「一線記譜法」。況且他只用它記錄一些簡單的旋律,大型樂隊的配器,有專業團隊替他完成。梵高27歲才開始畫畫,但你注意他「1879年因工作過度熱情被教會解僱」,這是個瘋狂的白羊,他儘管沒有進入專業美院序列,但是他與美院、藝術家們的非正式學習、交流的密度,和他練習、臨摹、自我思考的強度,你無法想像。有一幫人會故意歪曲或隱瞞一些事實,從而迎合併誤導大眾的藝術觀點。再次重申一遍,天上不掉餡餅,一滴汗水一顆糧,沒有投機取巧更沒有天生奇才(就算有也不是你)。
我猜想提問題的人處在面臨是否進入藝術學院學習的選擇中。你要思考你的人生方向,包括你想成為哪種「藝術家」?是彪炳史冊亘古絕今的米開朗基羅莫奈貝多芬瓦格納,還是名利雙收自在逍遙的羅中立曾梵志譚盾葉小綱?後者,頂級藝術學院可以幫你辦到。前者嘛,先回去看看你祖墳冒煙沒有吧^_^問題是我當初畢業論文的一個選題,感謝各位的回答,晚輩在此再次謝謝。
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其實類似於任何行業「比如領導是否是天生的?商學院是否能夠培養領導?」藉以這個問題,擴展到整個教育體系的思考也是不錯的:)
再次感謝各位。
--------------------------------------------分割線啦啦啦----------------------------------------------------
於霆先生說的關於國外教育屬實。
我自己說一個個人的感受,有一個朋友國內學完素描,基本上是考美術大學的一系列課程之後,因為考不上,而去到英國去讀藝術。每次老師布置課題的時候,卻不自己去想點子,要麼去問其他同學你想怎麼做,要麼就谷歌去直接抄襲別人的作品。在大學面試前給老師檢查我們的作品的時候,我的朋友曾經把他在國內畫的素描和色彩都給老師看,而老師卻直接扔在一邊,並說那些東西對你大學面試沒有幫助。
再到我上大學之後,看過幾次學生自己本身的攝影展覽,特別留意了一些中國學生名字的作品。相比之下,我們中國學生的作品和本國學生的就相形見絀了。特別指出的是,中國攝影學生很熱衷拍攝關於留學生在國外的所謂的「紀實」作品。不知道是因為本身的從小的教育的緣故,導致我們的思想沒有更為開放,本身作為一個藝術生的我,也時常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我的觀點,不得不承認的是學習藝術是需要一定的天賦的,否則只能生硬地去模仿前人的作品。但也要需要通曉藝術史,前人的作品對我們是有一定幫助的。
或許教我們如何去鑒賞藝術作品和教我們如何去思考,是藝術教育的職責吧?
但教人思考,又談何容易。
藝術家是種職業,從這個意義上說,如今活躍的藝術家基本都是藝術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不信拉一份什麼權力榜之類的東西,看看有幾個不是美院出身。
如果是問藝術教育能否培養出大師,其實就是在談教育本身,而不單單指「藝術教育」了。這個答案也就很明顯了吧:學校是對知識的壟斷,而且不能以天才爲主要培養目標。個人認為任何教育都需要教育對象個體的思考與發現,當其對所學的內容進行了思考,有了一些看法和實踐,必定會促生一些對於藝術很執迷的人。著名工筆畫家杭春暉說過「每個人身上都有某種氣質,這種氣質適合某種語言的表達方式,不把這種配對的東西找到就不能激發自身的天分。找最適合自己的,這一點是做藝術重要的。我想每個人身上都有某種非常好的東西,只是有些被現實生活磨沒了,迷茫了,最後自己慢慢地就被覆蓋了。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應該有勇氣質疑自己,並且重新選擇。」我想也許這位藝術家的思想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一些剖析,附上網址一條,這裡有他的更多看法與見解。http://gallery.artron.net/20130726/n483298.html
藝術家是一個奢侈的頭銜, 只能揀選,不能刻意培養。如果你不是藝術家,也就沒有任何人能把你培養成藝術家。
學院能夠培養的只有知識體系,技能,學術修養而已,而藝術家所需的叛逆和獨立卻是和這種「培養」相悖的。
不能
對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大學畢業後去德國的杜賽爾多夫美術學院求學,當時伊門道夫問我為什麼大學都畢業了還要過來學?我說我想學習藝術,我們學校不教藝術,只教技術,我想來這裡學。伊門道夫說我們也不教藝術,藝術是教不了的。我說我想當藝術家,他說別人不能讓你變成藝術家。後來因為他死了,我也就沒有考那個學校,回國了(當時發現他們那邊不僅不教藝術,連技術都不教,我覺得根本學不到什麼,不想浪費青春和金錢)。
現在想起來,他的話是有道理的,只是我當時無法理解。
對於國內外藝術院校的現狀,我沒有做過系統的研究,不過我認為藝術家是教不出來的,成為藝術家只能靠自己。
咱們可以脫離實際情況,從理論上聊這個話題。咱們先假設有一個非常優秀的藝術教育系統,可以提供所有與成為優秀藝術家有關的知識和技術。
我們知道通過教育我們能夠接觸到的都是成功的經驗(知識和技術),假設我們可以掌握所有成為藝術家的知識和技術,我們可以無限接近藝術家,但不會是藝術家。
我們能夠教的只能是圓圈裡面的東西,是已經成為了歷史的東西,誰都教不了還沒出現的屬於未來的東西。通過教育,我們可以讓一個人在圈裡遊刃有餘,但踏出圈外需要靠他自己。
我們知道在當代藝術里,重複是不被允許的,想不重複就必須在圈外製造一個新的空間踏上去,這就是創新。我們可以通過教育讓一個人精通圈裡的一切,甚至可以把他推到圈的邊沿(其實也是時代的前沿),但除了他自己,誰都不能能讓他走到圈外。
也就是說,創新意味著走在時代的前面(哪怕只有一步),而不是走在時代的前沿,那是時尚做的事情。
通過教育,我們可以培養出各式各樣能在社會上發揮光和熱的人才,但培養不出因為創新而成為xx家的那群人。
在圈內的這類人才是xx工作者或xx史家,而不會是xx家,不管離時代的前沿有多近,都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不是因為是xx家所以要走在時代的前面,而是因為當一個xx領域的人走在了時代的前面之後他才會成為xx家。
當然,良好的教育對一個人跨出那關鍵的一步有決定性的作用,可以把他培養成適合跨出那一步的人。但對所學知識的整合、對前沿信息的收集、對現狀的判斷、對未來的預測、對可能性的計算以及邁出那一步的勇氣都要靠那個人親自完成。
所以說,藝術家是教不出來的。
PS:原來的回答比較潦草,所以進行了補充與修改。
好了,我現在有歐洲藝術學習的經驗了,擇日更新。
----------------------------------------------
1.我本科專業就是藝術教育,所以看到一些問題也想說一下。我只在國內接受教育,所以無法客觀的比較歐美和我國,我只能說一下我國的藝術教育大概的情況。首先要了解基礎教育中的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就是小學初中高中之類),就要了解他們的教學大綱,就是《標準》(名字太長我簡寫一下)裡面的具體要求,每個階段都會有一個《標準》。基礎教育對藝術,是素質教育的定位,就是說,從小讓你知道有藝術這個東西。專業藝術教育,我國專業階段除了中專就是大學了,中專可以說除了幾個美院的附中別的基本就是鬧玩兒,大學中的教育可以說是引導作用,具體怎麼發展還是要看個人,我一位老師之前告訴我,某美院現在接受國家提議的編寫大學美術教學《標準》簡直就是%¥#¥%(請意會),我個人也認為美術或者說藝術,最好的地方就在於,它沒有標準,怎麼樣好怎麼樣壞,根據時代、地區包括人種甚至性別的變化,衡量的標準也在變。我國對教育這塊我認為還是不夠重視,重視程度遠不及歐美日國家,但改革也是要一步步來,畢竟13億人口不是鬧著玩的,就像上面的朋友說的,一口吃個胖子不是好事。
2.國外的藝術教育,從我讀的一些書籍和課堂老師講課內容上來看不僅僅拘泥於「素質」這一點,國外的一些教師樂於研究教學方法,而且歐美國家的教師也有這個實力,他們考專業證書可不僅僅是國內教師資格證的水平。這些老師根據心理學和教育學做一系列的教育實驗,有些實驗對象竟然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我聽說過的幾個案例不管實驗對象多大,都是直接拿大師的畫入手,從一幅或者幾幅畫讓學生意識到很多問題,小到畫的內容,大到三觀。
3.中國的藝術家,建議你挑幾個藝術家,仔細查查看他們從爺爺輩就開始的職業,幾乎每個響噹噹的大師背後都是書香門第。國外的藝術家不知道是不是如此,我另一老師做過某大師的助手,她告訴我,凡是在中國做藝術家的都很會經營自己,從包裝到宣傳,這些不比娛樂圈那些easy,還有他們先天就具備的人際關係網。由此可見,藝術家靠的不僅僅是培養,先天的優勢也是存在的。
4.能否培養出藝術家,我很願意相信靠培養,中國是能出藝術家的,由我近些年所見,憑自己努力到小有名氣的人真的不少。
這……首先明確一下,熱愛藝術的人里達到「藝術家」水準的人數是個比例問題,更科學的說什麼領域都是金字塔模型。
藝術家是否天生這個問題:就算一個國家毫不重視藝術教育,也依然能蹦出零星的NB藝術家,因為不管那片土壤哪個國家,有藝術天賦的人都存在,對藝術有興趣的人也存在,自己肯花費精力努力鑽研的人也存在(加之信息化全球化,學習交流傳播變得越來越方便)。三方面合一(或者更多方面),他就有可能修鍊成為一個「藝術家」。
而良好的藝術教育,首先激發了更多人的興趣,讓很多人意識到自己原來有這個天賦,意識到自己喜歡藝術,又有條件去學習培養,從而產生更多的藝術家。
藝術教育並不能直接培養出藝術家,但良好的藝術教育能培養出土壤(金字塔塔基),這片土壤會產出更多藝術家(塔尖)。
順便嘮叨一句:如果我們總想通過教育(訓練)直接培養出藝術家(運動員),而沒有著眼於一個生態系統的建立和土壤的耕種,啥啥最後都會變成圈養、舉國體制。尤其藝術這東西,最後出來的都是工匠。我認為良好的藝術教育,是在孩童時期重點挖掘興趣、培養感知,稍大後再教技法。我認為藝術家就是天生的,有些人就是有才,有些人就是沒有,也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也許一些問題可以通過技術解決,但成為藝術家所需要的遠不止技術。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東西很有限,也不能把沒有才情的人變成天才。中國的藝術教育體制最多能培養出「匠人」,而國外的,據我了解,可能在激發靈感、創作自由等方面會好一些,某些國家藝術生的技術倒是還比不上中國的。
基於題干中把「藝術家」三個字加上雙引號的做法,「藝術教育」完全是可以培養出不少「藝術家」的。
能,當代的藝術家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從藝術院校里出來的,成為藝術家的那些人除了本身的天賦和熱愛,還需要「藝術家共同體」,這是由批評家、策展人、藝術史家、投資人、經紀人、藝術家共同構成的,相互提攜藝術家才能稱之為藝術家。這是社會公認的。
藝術教育一定可以培養出世俗觀念所定義的藝術家。
但什麼是真正的藝術家可能沒人說得出來,或者每個人的說法不一樣。我自己在國內讀了建築學,現在美國讀油畫,輔修動畫,所說的都是親身體會,難免片面,望指正。
我從小在國內的少年班學習素描,這種教育模式各位國內同行肯定都很清楚,所謂的藝術啟蒙其實只是機械的重複技法上的磨練,年輕的我一度認為畫畫最重要的就是把東西畫像。最早接觸到所謂「油畫」或者「純藝術」這種高大上的東西,肯定是從課本里來的,董存瑞,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愚公移山,我都記憶猶新。狼牙山五壯士和愚公移山至今仍然是我最喜愛的幾件作品之一。可以說共產黨統治下的近代中國,藝術是具有明顯的功能性的。這也直接影響和孕育了80年代綻放的一輩先鋒藝術家……第一次現代藝術展的被迫關閉和緊接而來的天安門廣場事件壓抑住了他們救國救民的慈悲心,產生了一種避世的情結,這也成就了今天我們走進北京798草場地,看到的藝術家們。作為一個群體他們透出一種對世外桃源,自己小世界的嚮往,清凈的躲在工作室里,偶爾和三五好友喝喝酒,成了一種小資的生活。但是在一部分人心中(例如我)藝術作為宣傳手段的功能性永不會磨滅,中國藝術難免與史政掛鉤,拽一句洋文,it"s the way how cookies crumble.
而西方藝術家由於最根本的資本主義個人財產至高無上而衍生的個人意識,相對來說他們的作品是自私的。他們往往專註於對自身的探索,說的簡單一點,他們畫畫是給自己畫的。這一點在教育上就體現的淋漓盡致:中國的藝術學院課程往往是相對固定的,同系每個學生完成的科目可能差不多,但美國的教育體系中課程表大部分由學生自己來決定,以符合每個人不同的發展方向。我曾聽說西安美院每個畢業生都必須以照片為依據創作,也聽過有教授狂熱的要求學生們以同一種手法完成作品。簡單來說,西方的教育是個性化,鼓勵多元性的,而國內的教育則是量產。這種模式沒法改變,因為不管你怎麼教,學生的數量不會減少。盲目的模仿西方的教育模式只會形成病態的精英教育。
最後我想說的一點,藝術家並不是教出來的。學校和學院的存在與其說是為了培養藝術家,不如說是圈養藝術家。藝術本身就是一個沉澱出來的東西,光傻學是學不出來的。學校的老師與其說是老師,倒不如說是前輩更合適。所以藝術教育的要點倒並不全在課程和模式,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整個community(我實在不知道怎麼翻譯好,圈子?)的構成。
說的很亂,包涵。不能,藝術教育教授的只是技術類的。
個人認為藝術家,具備幾個要素:感悟力,天賦和技術,感悟力是創作的動力,天賦是靈感,技術是工具。
藝術家=極強感悟力+天賦+技術只有極強感悟力=神經病
只有天賦=沒人知道,要是發現了也就成一個無腦熟練工
只有技術=熟練工,算多才多藝
感悟力+技術=自娛自樂
感悟力+天賦=自娛自樂
天賦+技術=熟練工
美術學院只能教出來學者,藝術家是教不出來的。
培養出藝術家的是環境和土壤,和教育關係不是太大。
可以的,這跟行行出狀元的邏輯差不多。
你是學院體系,進進美協什麼的,自稱自己是藝術家,別人不好評論什麼。
只要你過了你自己心裡那關就好。「藝術院校是培養卓越人工符號的最高學府」
如果「教育」是真正的「教育」,那我們是在「引導」和「培養」。前提是我們「順著個體的藝術特徵和才情特點,進行引導與呵護」。
當你知道「成名成家」的複雜性,和「現行教育」的「客觀真實」,無論做為老師還是家長,你是否會「殘忍的」對他的「與眾不同」予以肯定和鼓勵。試想,這樣的學生在突破了種種障礙和世俗,用強大的毅力和孤獨成為「大家」的時候,他會快樂嗎?
我始終覺得,所謂「才情」和「靈性」是為了讓每個個體的生長,存在,發展,立足都「更具有激勵與催化的,無形的東西」,是讓每個個體快樂與幸福。而不是奔著某一目標,如「畫出一幅畫」「創作一首樂曲」「少年成名」「成名成家」「家財萬貫」的功利。
所以,如果你的「藝術家」帶引號,你的「教育」也帶引號,錯位的教育培養錯位的藝術家,當然可以。
都是「小智」。推薦閱讀:
※作為非藝術專業人士,看莫奈作品的感受是怎麼樣的?
※多聽古典音樂有什麼好處?
※美國學設計的學生有多刻苦?平時的作業量大到什麼程度?
※國畫寫意是因為作畫材料限制畫不出寫實才從未考慮過寫實嗎?
※音樂是否有高下之分?交響樂是否比輕音樂高級,而輕音樂又比大眾流行樂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