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今山東簡稱「魯」而不是「齊」?

戰國時期齊國是七雄之一
而且可以比肩秦國
魯國不過是個小國而已
今山東的大部分地方都是原來齊國的地
難道魯的影響力大於齊嗎


山東的簡稱,長期以來並無標準,而是齊魯混用。
崇禎實錄

甲子,刑科給事中李如燦上言……又遇驕陽亢旱,吳、越、楚、豫、燕、之間,不知幾千萬里……

清史稿 穆宗本紀

癸亥,以閩、粵、省玩視軍餉,予疆臣嚴議

宣統實錄

並請概准晉兩省作正開支等語

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 景耀月致辭

燕、遼、、豫、湘、鄂、秦、晉、蘇、浙、皖、贛、閩、粵、蜀、滇、桂公民代表等迎迓祝頌而致辭曰……

似乎是明末用「齊」,清末已經轉為用「魯」為主,但仍有混用的狀況,北洋時期確定為魯。

山東簡稱在齊魯這兩個字上的糾結,和那兩個古國的影響力沒什麼關係,更不要說孔子。唐朝以來,齊這一地名對應的地理概念是齊州及後來的濟南府,魯這一地名對應的地理概念是兗州及後來的兗州府。齊和濟南在宋朝基本脫鉤,而魯和兗州的聯繫至少在明朝還存在,因為魯王被封在兗州,而且世系綿長。這是魯一字作為山東全省的指稱晚起的原因,但為什麼魯會取代齊,有可能只是某種語言學上的因素(比如縮略語或者音韻什麼的)。

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清末的文獻,也極少使用「魯省」指代山東。除非在與其他省簡稱混用時,其他情況大多使用「山東」。這與「粵省」、「豫省」、「鄂省」等其他簡稱的濫用形成鮮明對比。


我其實不知道為什麼山東要簡稱「魯」而不是「齊」,我只是想糾正樓下好多人的一點錯誤認識:今天山東省的省會,濟南市,在先秦是地地道道的「齊」地!

齊魯以泰山為界,泰山以北是齊,以南為魯,濟南是泰山以北,是齊地。說「因為省會在魯而簡稱為魯」的諸位是想當然了。

圖中山東半島上的淺綠線就是齊長城,齊長城以北為齊國,諸位上眼。

以上。


清末建設電報的時候,讓各省自己報簡稱。
直隸省為各省之首,率先報了「冀」
為了避免讀音相近引起的歧義,山東默默劃掉了「齊」,改成了「魯」。。


或者你可以想像簡稱 齊 之後,青島滿大街 齊B 么。純意淫,勿噴。


可能跟山東省的輸出形象有關吧。
提到山東不都是「齊魯大地,禮儀之鄉」么?外地人對山東人的印象也大多是重感情、講義氣,這些都與「魯國」聯繫比較密切,畢竟孔子是魯國人,久而久之就有了「魯」的簡稱而不是齊。

還有一個原因,山東人出門在外愛稱呼山東為「魯」,講自己是孔子的後人,言外之意是說自己懂禮數,講義氣,知進退,這樣話不用說明白別人也就能懂了,容易與人結交。要是說是「齊人之後」,聽的人可能要蒙了:什麼齊人,有一妻一妾的齊人?這樣容易拉仇恨,會被fff團火刑的,死了活該啊?


清末電報??民國的時候山東還是簡稱齊而非魯,如民國燕齊商會,民國十年(1921年)巨野縣誌載也是齊不是魯,

個人感覺山東簡稱魯,是源於共產黨建立的各種魯西縣委,魯西南地委,和蘇魯豫黨委,的延續。


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 開始魯國可是皇親國戚,怎麼說也要比功臣強。
還有魯國出了個孔子,還有齊魯齊魯啊,齊魯青未了,都是簡稱。


齊楚燕韓趙魏秦,除了秦之外沒有一個成為正式簡稱,即便是秦也沒有取得車牌號這個陣地。除了跟齊魯大地一樣用於文學美化之外,秦作為簡稱的場合也少之又少。七國沒有一個留簡稱下來,不能說是巧合這麼簡單吧?


烏魯木齊,無魯木有齊~


還能有什麼原因。。。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孔子是魯國人啊。
不是孔子,魯國這麼弱小的國家,春秋結束就已經被人遺忘了。別提什麼周公了,齊國作為姜太公的受封地,建國初便擁有對周王朝東方合法征伐大權的國家,論逼格一點都不比魯國低好嘛~至於姓氏,姬是黃帝之姓,姜是炎帝之姓,在當時都是從神話中傳下來的上古大姓,也就是旗鼓相當。何況魯國真正的第一代君主是周公他兒子伯禽好嘛,而齊國可是傳說中的人物姜尚親自受封並管理的,我覺得齊國逼格其實還要高些。以魯國在歷史上的存在感,估計很多人連魯國最後是被誰滅的都不知道。齊國雖然被田氏篡權,但是在春秋時期,齊可是春秋五霸之首,在戰國時期,齊可是與秦並列的東西二帝,聲勢毫不在秦國之下,若不是樂毅以五國兵伐齊才終於使齊國一蹶不振,最後是誰統一天下還未可知呢。
可是誰叫人家魯國出了個孔丘呢,這個傢伙可了不得,他的身影覆蓋了這個民族兩千年,給這個民族打下了最深刻的烙印。山東叫魯,我認為沒別的原因,就是沾了孔夫子的光。


開個腦洞,山東省定型的時候在明清,此時正好還分尖團音,齊作為尖音實在讀的不順口,所以最後約定俗成就用魯了。
不信你讀我是ci人,跟我是lu人哪個順口。
而且現在山東大部分都分尖團音,讀ci實在不順口罷。


因為曲阜出孔聖啊。。。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儒家把持中原法統幾千年,恨不得全中國都稱魯,更何況一個山東?山東人民對於至聖同鄉的認同感爆棚,衍聖公大人又一直在那供著直到前朝,那才叫萬世一系。姜家田家今何在?


在某些方面,魯的影響力還真是大於齊。首先,齊國魯國都是侯爵國,地位相當。而魯國出了孔子,所以學術地位稍高一些。史記的十二諸侯年表中,魯國排在齊國前面,僅次於周。從遠近親疏來看,魯國是周王的弟弟的封國,齊國最早是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封國,所以魯國更親近一些。而且後來齊國已經變成田齊了,對於周朝來說就更疏遠了。

至於今天山東的簡稱,私以為「魯」的文化遺產更豐厚一些,比如可以大力開發孔子故里,或者和周公有關的一些文化品。而今天開發齊國的文化遺產難度稍大一些。如果山東咬咬牙復興稷下學宮,建立世界一流的綜合性大學,那麼不但可以組織文化旅遊,對於山東考生來說也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魯的正統性最高,魯國的創始人是周武王的弟弟,人家可是姓姬的,「周禮盡在魯矣」,加之地理上的因素,這是一個弱小卻很有影響力的國家。

是不是有點像「梵蒂岡」?

反觀齊國,不僅是外姓,還易過姓。

我也很納悶湖北為啥不叫「楚」,陝西為啥不叫「秦」,甚至叫「唐」,嘖嘖嘖。


似乎在哪裡看見過,各省的簡稱不宜使用歷史上比較強大的諸侯國,犯忌諱,嗯……


以上所說都有道理,但我認為這應該是後人有意為之

想想當年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些戰國七雄,今日無一上榜,湖北為什麼不簡稱楚?河北為什麼不簡稱趙?陝西為什麼不簡稱秦?只有山西沿用了春秋時的晉,這總不是巧合吧?所以我認為這應該是後人故意這麼起名的,為的就是讓人們能認同我們是在一個統一的國家,不應該像過去那樣認為你是齊人、你來自燕地、他則是楚國的子民,要想國家強大起來,所有的人就必須團結起來,而不應按地域來劃分,各個地域之間的不同很容易造成國家內部的對立,比如經濟狀況的不同,很容易造成富裕地方的人有優越感,貧困地方的人很不滿。如果按地域劃分,一些愛攀比的人就會罵的很難聽,比如「你是XX狗」「滾回XXX之類的」「xxx的人都是xxx」之類的地圖炮,像印度那樣名為國家,實則是一堆土邦結合體,都拿自己那小地方祖宗的文化比來比去,高興的只有外人,但如果淡化了地域觀,就會想我們都是中國人,應該互相團結,互相幫助才是。同時,惟有中華文化強大,自己家鄉的文化才能進一步為人所知

因此我認為正是因為有有識之士看穿了這一點,而有意這麼簡稱的


孔子,名丘。春秋時期魯國人。


湖北叫荊楚大地,簡稱楚獲取湖南有點意見,簡稱荊總沒人說吧,結果呢,簡稱鄂。


西周初年,天下未定,尤其東方!而這時武王病逝,周公居鎬京攝政,而派了其子前往封國魯國,同時姜太公也去了封國齊國。姜太公從俗而治,不變齊俗,適應民情,三個月就回報稿京說齊國已定。
周公之子到了魯國,卻是從周禮而治,用西周禮樂文化,全部教會了魯國之民,硬是將他們改造成了周人,因此用了三年。
姜子牙治齊,齊國之強,與周同始終,為諸侯之長三百年,稱霸春秋戰國五百年!齊國卻自春秋而斬,進入戰國已經被田氏替代,國號未變,卻非姜齊,而是田齊了。
魯則一直有名無實,從西周初期數一數二的大國,到春秋淪落為第二流國家,到戰國已全不入流!
然而魯國後嗣延綿不絕,幾乎與周代同始終。
魯國雖弱,但春秋以後道統全從魯國而出,儒墨兩家都從魯起家,聲勢之盛故不待言,漢家道統也都從魯而來。
當年雖齊強魯弱,然今之山東,卻稱魯而不稱齊。華夏之正統出於魯,而齊國之俗則泯於千年之中。


魯國的影響真的比齊國大?
沒有齊國當初的尊王攘夷,周天子都不知道還在不在……更別說管仲提出的諸多制度對華夏的影響。不叫齊地的確有點奇怪


推薦閱讀:

江蘇對浙江的印象是怎麼樣的?
中國現行的行政區劃中「縣」與「區」最主要的區別在哪裡?
有哪些文化上接近 A 省,卻在行政上被劃歸 B 省的城市?

TAG:中國歷史 | 山東 | 行政區劃 | 戰國時期 | 淄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