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 入華將會帶來哪些變革?
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要來了!Linkedin發布公告,任命沈博陽為Linkedin中國區總裁、全球副總裁,負責規劃Linkedin中國服務。 LinkedIn啟動入華:沈博陽出任中國區總裁
積極求職一天三刷LinkedIn的用戶來說一點想法(感覺很多答者都沒有認真使用和思考過這個產品). 不是業界人士, 純屬個人之談. 本著認真的精神, 註冊了智聯粗淺了解了一下國內招聘網站, 盡量避免說出笑話.
要說能帶來什麼變革, 不得不先說這個產品有什麼特別.
對求職者:
作為應屆生, 只能說是LinkedIn目標用戶中的一小部分(LinkedIn的目標用戶大頭是從業想跳槽人士和獵頭公司, 這些人才會開通高級用戶每月付錢). 但應屆生卻是最積極分子之一——急需工作. 以及LinkedIn潛在的長期優質用戶.
LinkedIn目前對我來說最大的意義並不是"知道有什麼職位空缺", 而是"如何更有效得到面試機會乃至offer", 前者上公司網站直接可以查到, 後者則包括了LinkedIn的很多使用方法/理念.
比如創建個人品牌(並非只是國內網站上提交的簡歷, 而是更完整得通過個人經歷/對經歷的表述方式/興趣愛好/關注公司類型etc向目標僱主傳達個人品牌). LinkedIn的優勢是它非常靈活, 用戶自由發揮的空間很大, 所以很明顯能看出用戶的個性特徵和交流能力.
比如了解面試官, 尤其到了終面這樣的環節, 臭味相投最是重要. 通過LinkedIn了解面試官的個性.
比如利用LinkedIn的推薦, 感覺LinkedIn在個性化和相關性上做得非常好, 它的相關職位都基本符合我本人的求職需求和意願, 可以想見背後的數據支持比較靠譜.
分享一個插曲, LinkedIn最近送了我一個月免費Premium Account, 可以看到有什麼人來看過你的主頁/你報的工作有多少人申請學歷/背景分布, 等等信息. 我打開一看, 最近報的幾家公司中有三家HR都來訪問過. 也許是一個巧合, 但足以看出LinkedIn已經影響到HR的招聘習慣.
對企業:
個人覺得招聘並不是企業用LinkedIn的最主要目的.
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Facebook和Youtube. 人人網和優酷土豆已經在功能上和這兩個非常相近了, 很大的一個不同是企業的參與度. Facebook和Youtube在國外都是企業的重要品牌營銷通道. 相比之下, 微博在企業營銷參與度上比Twitter成功.
所以猜測, LinkedIn更主要的是作為企業營銷通道, 招聘是附加值.
以及對中小型企業, 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中小型企業一般不會出現在百度百科, wikepedia這些里, 甚至沒有特別像樣的網站. 但是在LinkedIn上卻可以低成本好好裝點一番, 既能吸引目標客戶致電查詢又能吸引求職者. 以及 很多中小型企業在LinkedIn上參與相關社區/小組發一些求做買賣這些. 其實本質上和小販吆喝差不多。。。
對獵頭公司:
簡直太爽了好嗎!從用戶的角度來說。。。(寫到這裡好睏, 已經無法再一本正經起來了)
很多用戶跳槽的時候選擇是比較多樣的(有很多技能啊, 個人經歷和很多產業都相關啊etc), 關注一個獵頭公司, 收羅一筐機會.
這裡個人揣度比較多, 對獵頭公司沒什麼了解. 信息流通度更高, 主動找上門來的多了. 我時常看到一個需要5-8年經歷的職位有幾百人報名. LinkedIn應該減輕了獵頭公司"獵"的負擔卻增加的信息審核的負擔.
除了實際功能: 找工作/被人找/賣產品/推廣公司品牌/打廣告這些
LinkedIn有重要的產品個性: 它有逼格, 而且它迎合了人性本身的虛榮心. LinkedIn的價值遠不止只是一個求職網站, 而是一個成年職業人社交平台, 很多人把自己的頁面寫得很好看根本不是為了跳槽.
總結一下就是 (btw變革這個詞好大題主你這樣問真的好嗎 0_0):
LinkedIn應該能帶動國內個人品牌創建(Personal Branding)這個概念
求職者有更大的主動性和機會(visibility)
求職類網站更加個性化(leveraging analytics for optimized targeting)
企業有官方品牌營銷渠道
但是這些, 具體都看LinkedIn的決策層想要怎樣本土化和怎樣營銷推廣. 畢竟, 它本身是什麼並不要緊, 要緊的是它能讓你以為它是什麼.
(腦子裡想的是英文, 中文為意譯, 翻譯得可能不恰當, 見諒)看了一些樓上的答案,說一些本人的看法。
背景介紹:國內在校CS研究生一枚,今年畢業後即將加入LinkedIn@Mountain View的Software Engineer職位。更多相關介紹 Ruhao Yao - China
作為一個LinkedIn的普通使用者,在剛剛結束的求職季感觸頗多,因為我主要在找灣區的職位,所以LinkedIn對我的幫助很大。我可以在這上面聯繫校友師兄,獲得了許多的內推機會,也直接加了一些recruiter,拿到了幾個面試。相比之下,那些我直接從官網上投遞的簡歷,全部都石沉大海了,而通過refer或者直接聯繫到recruiter的,基本都拿到了面試。而在這個過程中,LinkedIn就是一個很強大的工具。也有一些國內很好的公司的recruiter,通過LinkedIn找到了我,這其中外企和國內的企業都有,也從一方面說明其實LinkedIn在國內的一些互聯網公司中,已經有許多hr用來找到target candidates了。
在我看來,LinkedIn從來都不是一個寫簡歷的網站,或者是招聘網站,而是一個professional social network. 這也是國內的中華英才網,智聯招聘或者新浪微博人人網之類的。Reid Hoffman在他的書里也講到了,每個人其實都有兩個社交圈子,一個是你願意周末找人喝啤酒的生活圈(FB, Twitter),另一個是當你需要一些職業發展建議和換工作時候能有人refer的圈子(LinkedIn)。這兩個圈子其實差異還是很大的。
我之前實習過的一些公司,很多同事都有LinkedIn賬戶,也有很厲害的manager跟我說他每天在LinkedIn上都會有很多獵頭髮來信息。互聯網行業其實對於高端人才的需求還是很旺盛的,而LinkedIn上已經有了許多這類人才的圈子,這些都是recruiter們的財富,圈子一旦形成了,再想切換到其他地方,就不那麼容易了。
LinkedIn從去年開始做了LinkedIn Today項目,現在叫LinkedIn Pulse,每天會推薦一些業界相關的新聞,還有Influencer的一些文章質量都很高。這裡面除了editor,還有一些結合profile和network的推薦內容(目前很少)。以前我基本不怎麼上,但現在基本天天都會去看一些相關的資訊,讓自己的資訊能跟上當前行業的發展。我就將加入到這個team,做一些ML和Recommendation的工作。我覺得當LinkedIn正式進入中國之後,如果能提供一些中文的高質量的內容,也會吸引一批國內的用戶的。
這次找工作發現許多灣區的公司都是Jobvite的後台,可以一鍵導入LinkedIn Profile,真是特別方便,之前國內申請MS的時候填的中華英才網的表格真讓我崩潰。。。
去年底有幸參加了一個LinkedIn在北京搞得一個session,發現其實除了互聯網行業,其他一些高洋上的公司也都開始用LinkedIn了,所以還是很看好它在中國的發展的嗯。
第一個長回答就寫到這裡了
剛剛好像進LinkedIn手機客戶端,在一閃而過的廣告上猛地看到LinkedIn會叫做「領英」?
————————————————————————————
LinkedIn, connect people with no reason. LOL~~
哈哈,笑過之後隨便說說自己的想法。
1、在華外企基本都會在上面發放職位,這還是沒正式入華呢。
2、這是人脈網站,歸國留學生、在華外籍工作人員、外企高管、互聯網從業人員還是有很多已經在LinkedIn上了,因為只有這裡才能一定程度上保持、管理他們的人脈。
3、國內的模仿類的網站很多都是校招學生大軍為主要用戶群,主力用戶群基本一年一換(個人觀察,無數據支撐)。
4、所以入華之後,首先會進一步吸收高端人才,建立起龐大的高端人才庫,主要面向行業估計是金融、諮詢、會計師事務所、互聯網等等流動性較大的行業。
5、但是LinkedIn不能代替一切,根據個人體驗與觀察,現在主要就是一個嚴謹的個人簡歷類網站,真正人脈部分感覺還只是獵頭的一條新渠道,不知道除了嚴謹簡歷庫+便捷聯繫方式,往後還能走到哪一步……跟職業社交網站業務死磕很久了,還是寫點啥吧。
LinkedIn到底是什麼?
LinkedIn最開始的業務以職業社交發起,可見 [2004年LinkedIn B輪融資計劃書開封:如今股價已達227美元的它當年是怎麼融資的]。無奈此類社交網站的類型,一直很難得到快速的傳播和流行。所以在最初的五六年里,一直不溫不火。晚於它誕生的Facebook到07年已經如日中天了。事情的契機在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大批失業的人,他們開始在LinkedIn上活躍,互相串門子拉關係找工作。LinkedIn的用戶在那一年蹭蹭的上漲。也是在那一年,LinkedIn請來了Jeff Weiner當CEO,也確定了把招聘服務作為公司營收的主要方向。
之後LinkedIn開始爆發。11年IPO定價45美金,現在已經超過200美金。
LinkedIn早先是作為一個職業社交/商務網站起家的。但最終用戶接受它,以及推動它成長的,以我不成熟的觀點看來,還是招聘及相關延伸的社交等服務。招聘業務的營收比例超過50%,貢獻非常大。
LinkedIn的用戶訪問頻次和時長都不高。任何粘性不夠高的產品,都很難通過賣廣告來盈利,必須要儘可能的靠近交易,才能提高單用戶的ARPU值。所以最早做起來的旅遊網站不是馬蜂窩、窮游,而是OTA們,以及「去哪兒」這樣的預定比價工具。所以LinkedIn這樣的平台要想賺錢,也必須往交易靠的更近。只不過這個交易是特殊的商品,賣人。
LinkedIn和那些做交易的網站一樣,提供高級商品信息服務(人的檔案搜索),然後促成交易的產生(招聘業務的達成),通過提供高級的信息工具服務(售賣關鍵信息和高級功能)來賺錢。
不同於傳統的招聘網站,除了職位發布和投遞這一中介平台服務,LinkedIn的社交服務起點,一定程度上為它增強了粘性,以及解決了高端招聘服務所需要的全面真實的個人檔案信息及招聘互動的可能,這也是LinkedIn作為一個社交網站,在招聘業務領域,擁有的強大優勢和核心競爭力。(LinkedIn產品好在哪?唔,具體不展開討論了……)
在招聘服務領域,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網站的模式,在中高端職位的招聘服務上,基於獵頭、被動求職,對於候選人的資歷考察等諸多招聘環節的業務服務,還是有很多不能滿足用戶的地方。
LinkedIn改變了傳統的 1)企業發布職位信息 2)求職者響應投簡歷 3)企業通過簡歷篩選,面試甄別,求職者單向信息不對稱、主動性不對稱的流程,讓企業可以主動對中高端人才進行邀約,人才可以享受到被動的求職服務,企業也可以通過LinkedIn的信息工具主動挖掘到更多符合自身特點的人才,結合社交關係、檔案資料、人脈評價等比簡歷更立體的信息,對候選人進行考核甄別,再進行邀約面試的考核,成功率、匹配率無疑會更高。
因此,新的產品服務模式取代老的產品服務模式是必然的。這也是為什麼在在美國Monser已開始衰落,被LinkedIn遠遠超過。
國內的智聯招聘、前程無憂,基本上還在做媒介賣廣告的招聘服務思路。產品的信息化、工具化都差的很。如果這樣的產品還能長命百歲,就真的沒天理了。因此,LinkedIn模式的職業社交產品或退半步的社會化招聘產品,總有機會超越它們的。
那些說傳統招聘網站無法被取代的人,10年前,傳統零售業的人也這麼看電商。我想說,不光是落後的產品服務模式要被淘汰,思維僵化的人,早晚也會被社會淘汰。
LinkedIn在中國發展的怎麼樣?
那些說LinkedIn很早就入華,以及在中國市場做的很差的同學,我只能「呵呵」了。雖說LinkedIn在中國沒有被牆,但是人家到現在也沒有中文版。同時在沒有任何營銷推廣的情況下,都有了400萬用戶了,你還想要怎樣?這400萬用戶基本涵蓋了中國英文說的順溜的很大一部分高端用戶。
說到品牌形象,很多人覺得LinkedIn的用途,很大一部分是能夠幫用戶裝B。嗯,這裡也許有些偏見。LinkedIn在中國顯得高大上,是因為語言關係,用戶囊括的都是英文好的、外企工作的、和歐美業務關係近及有海龜背景的人,在中國顯得高大上。把LinkedIn放到美國本土,恐怕沒你想像的多麼高端。
個人職業品牌這個東西,目前恐怕很難成為中國用戶的主流需求。
但LinkedIn在中國擁有這些高端的種子用戶,卻能為LinkedIn在中國後續的營銷推廣帶來很大的價值,遠遠超過中國仿效者們現有的用戶基礎。
當然,LinkedIn在國內的仿效者們,因為市場環境、社會環境的原因,也沒有一家做的好的。因為抄的都是LinkedIn的早期模式,做裝B的商務社交、人脈社交。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們,人民生活水平影響的用戶需求還沒有到那個階段,大部分還是在馬斯洛需求李論的相對低級層次。大部分非自由市場化的經濟領域,導致我們的勞動力就業市場,有很大一批人和職位,不是自由開放的。人家歐美可沒什麼體系內、體系外一說。
但你就此說LinkedIn模式在中國沒戲?我覺得有點鼠目寸光。中國社會的文化儘管有其獨特性,但一直受西方社會的嚴重影響。互聯網產品總也有仿效者能夠在中國落地開花。我相信歷史長河浩浩湯湯,逆潮流之上者如金三胖王朝不可久活,騙人的主義早晚會有垮台的一天。中國社會能走向開明,勞動市場早晚也會和經濟市場一樣走向開放自由,如果你對這個抱有信心或期望,就應該相信中國會需要LinkedIn模式的職業社交產品,哪怕它可能不是LinkedIn。(此處應該有掌聲若干!)
LinkedIn入華會怎麼做?
招聘網站,或者靠近交易的網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靠運營。LinkedIn入華,首要做的肯定做好運營服務,一方面擴大用戶基礎,另一方面里擁有現有的用戶基礎(還是相對高端的用戶)賺錢。中國的office相比不會在產品上有多大的自主權或發言權(矽谷不缺華人工程師)。
但LinkedIn的中文版,肯定是要提上議事日程了。
為什麼選Derek沈博陽做中國區的頭兒?首先,他是個英文麻利兒的海龜……還在Google干過,文化背景太符合了。當然,此處自然會有槽點若干,各位就忍住別發了哈。
最重要的是,Derek之前任總經理的糯米網,是個團購網站。團購網站能發展,靠的主要是銷售團隊。Derek在糯米的銷售團隊管理經驗,是LinkedIn入華開展營銷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點。
所以,Derek擔任LinkedIn中國區的頭頭,首先肯定要開始在中國賺錢,把那400百萬高端用戶賣個好價錢。這會對中高端招聘市場,起到很重要的影響。
但對於中低端招聘市場,用戶的基礎和行為習慣改變還尚早。智聯招聘、前程無憂這類的網站,儘管日子已經開始不好過了,但依靠龐大的基數,以及大量人力所提供的招聘相關服務,還依然會有很好的市場空間。但隨著中國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的成熟、發展,未來早晚要被革命。
諸多在垂直領域耕耘的中小招聘網站,依賴於自身獨特的運營資源,也會有自己一席之地。
但還是那句話,能夠更好滿足和解決用戶問題,提供更好服務解決方案的產品,總會替代老的業務模式。LinkedIn在美國革了命Moster的命,如今它入華了,以它為代表的職業社交網站,早晚也會革了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的命。至於LinkedIn能否擺脫入華互聯網公司普遍遭遇的厄運,我們只能相信LinkedIn的產品實力,祝D哥好運了。
原來我有一篇博客,寫商務社交網站在中國的困境,寫的比較啰嗦,大家湊合著看
&>&>[說說商務社交網站的困境]
真是無語,人家的的產品還沒落地,諸位分析師就在說「嗯嗯,國內的招聘網站沒戲了。」「XXX會死的很慘。」"linkedin會步谷歌的後塵什麼的"。
招聘網站跟你們一直追捧的那些流行的、概念的產品,什麼社區、團購、o2o等等的,完全是兩碼事額,行不?這是一個很實在的東西,能等產品出來後再評論不?
如果說會帶來什麼變革,對國內行業的變革影響不是很大,就算在美國,Monster照樣是老大,OK?別跟我說linked模式將會取代傳統招聘網站,5年前就有這個論調了。還有你們目前看的國內這些高唱linkedin模式的資訊新聞,有沒有發現文章的最後總會出現那麼幾個國內網站的名字?呵呵。
對於廣大獵頭來說,只是又多了一種渠道而已,對國內網站來說,對獵聘的影響稍大些。
————————————————————————————————————————
招聘網站沒那麼多花哨的概念,用戶使用的需求很明確,求職者能不能在上面找到靠譜的工作,招聘人能不能在上面高效的找到靠譜的人,所以前提就是需要一定的職位量和簡歷簡歷量,這個東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定的積累,特別是對於簡歷量。
下面來看看國內的招聘網站
綜合類的:
智聯、51、中華英才;說這三個網站至少佔了國內招聘行業的60%以上的份額,業務範圍包括網路招聘、校園招聘、僱主品牌、獵頭業務、人力外包
其他的:數字英才網(貌似現在在走分行業)
垂直類:
英才網聯800hr,(目前分10個行業,主打的是建築英才網),一覽英才網(也是分行業的垂直),這兩家因為有幾個特定的行業,所以混的也不錯。
面向人群的:
獵聘網:面向高端求職者,服務於獵頭,現在也開始做了企業端的服務
大街網:一開始面向的是在校大學生,不過現在人群範圍相對比較大了。企業和獵頭端好像現在都開始做了。
應屆生校園招聘:這網站的業務和盈利應該比大街好太多,畢竟數據和用戶在那兒
趕集、58:相對比較低端的職位,而且簡歷和用人單位的質量有待商酌,我之前瞎寫的簡歷,照樣經常有人打電話。
哦,對了,還有天際若鄰優仕了,不提我都忘了他們的存在了
所以這個門檻的已經建立起來了,linkedin的進入短期內不會有什麼大的影響。
但是目前國內的招聘是不是有問題?那是必須的,不然也不會有拉鉤、內推、丁香園這類垂直類的存在,因為在這幾個上面招的人更有針對性、更專業。而從智聯51,包括獵聘上的求職者海投居多,好多人沒有目的性,而且篩選簡歷的時間成本比較大。
其次,傳統的招聘網站都是投遞後,基本上是沒迴音的,但是大街、獵聘可以有這麼平台,讓求職者和招聘方線上溝通。所以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招聘網站,除了能找到工作找到好的候選人的同時,能保證招聘方與求職者的一個有效的互動,只要是通過你的平台,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
另外一個誠信問題我就不說了,特別是求職者的簡歷,這個在目前國情下永遠是一個難題,網站目前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只能靠各位招聘方和獵頭自己去辨別了。
雖然linkedin的進入短期內不會對國內招聘行業有什麼大的影響,但是也不會出現一些國外網站敗走中國的例子。有人跟我說中華英才,那是他們自己作死,這裡就不多說了。
反正我還是相對比較看好
- 因為linked的搜索模式很強大,包括他們推薦的精度,我覺著甩了國內招聘網站有那麼幾條街了,這些東西放到中國做也不違和,因為對於求職和招聘的需求大致是相同的。
- 他們的收費及盈利模式其實拿到中國稍微小改下也能用;面向於C和H都有明確的收費模式,這些收費無非是廣告、簡歷優先展示、職位優先展示、定向推送等。
- 豐富的簡歷展示頁面,這是國內招聘網站所缺乏的,通過簡歷,招聘方可以看到更多的信息。
最後我看有好多人說到有好多學生會用這網站,卧槽,像這種獵頭聚集的網站,如果有太多的學生在裡面,這些簡歷是獵頭要的不?各位,招聘的東西沒有你們做社區、做電商、做空間等那些天花亂墜的辭彙,有時甚至是枯燥。所有的需求都是基於求職者和招聘方是否能達到目的,除去這個條件去談社會化,去談各種概念都是扯淡。linekedin只不過是用社會化的形式在做招聘,他的盈利模式還是傳統招聘網站的盈利模式。
還有,我理想的招聘網站除了能保證求職者與招聘人有效互動外,對於求職者而言,應該是一個貫穿整個職業生涯的這麼一個平台,而不應該單純的是找工作和關係,呵呵。我來也試著回答一下,手機作答可能有錯別字,見諒。
其實,這個問題有一個前置問題:職業社交在中國是否行得通。行得通才會立足,行不通無非就是早死玩死的問題。 = =、
1、Linkedin的產品定位和利益滿足點是什麼?
Linkedin其實就是個賣數據的公司(很耳熟吧,這年頭不談點大數據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混互聯網的),他的核心資產其實是大量真實的個人檔案數據及背後的職業社交關係。
模型也很簡單:通過搜索可以找到匹配的人,通過其人脈網路又能找到更多相似或相關的人。
之前知乎上也在討論Linkedin是不是知乎的方向,原因在於:回答的問題可以更全面直觀的代表一個人。假如HR除了工作經歷還能看到知乎回答,無形中一個人是會被加分的。
對於很多國外用戶來說,Linkedin不光用於找工作。不找工作的時候它更是一個展示自己的窗口。嗯,對,是職業形象。
2、中國用戶怎麼看
Linkedin要想在中國做的好就必須讓更多的人把他們的檔案和人脈關係放在上面。做到了,才有立足的基礎。
對,你說的非常對,中國人更在意隱私。但國人也有個毛病,如果利益(誘惑)足夠大,什麼都可以做出來。假如你公開,一天可以收到10個獵頭電話,3個名企HR搭訕,你會放嗎?
求職招聘放在任何國家裡面都是剛需,尤其是中國現在的招聘模式遠遠沒有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當然還有很多其他需求:人脈拓展、形象展示、技能提升....
對於職業互動和資訊技能的需求,可以參考之前的問題的回答:能否說 LinkedIn 正在向媒體公司轉型?
3、模仿對象怎麼辦
入華對於模仿網站是好事,因為中國用戶的職業社交需求是存在的。但對職業形象的認知是薄弱的,隱私的定義也是片面的,進來後可以一起教育市場么。
簡單的產品漢化是絕對不行的,太低估我國廣大網民形形色色的需求了,尤其是跟職業利益掛鉤的需求。模仿者還是有很多機會的,我看好大街網。
作為一個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入華短期內並不會對目前國內的招聘網站諸如智聯,51等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對於應屆生招聘、初級職位、校園招聘已經有一個相對成熟的生態鏈。大型公司企業並不會把這部分諸如新員工招聘、僱主形象營銷的工作重心轉移到LinkedIn這一類網站上;中小公司則原本就沒有這部分工作內容。或許公司們會開始在LinkedIn建立專頁,分享營銷內容,建立並運營行業小組,但這並不會動智聯們的乳酪。對於目前國內的職業社交網站來說,我認為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原因是LinkedIn的國內兄弟們實在不足為道。在我看來職業社交是剛性需求,很可惜的是目前的國內職業社交網站的活躍用戶數量相對於這一類網站的受眾來說遠遠未到飽和的地步。
會有影響的是偏中高級職位的獵頭類招聘網站諸如獵聘網此類,以及獵頭行業本身,或許還會影響一些行業細分的社交網站。如果LinkedIn在國內獲得了足夠的高質量的用戶,變革首先會發生在某些行業和外企上,它們只需要把在歐美總部那套照搬來即可。
不會,目前本地化是所有國外網站落地中國最難克服的難題
近年一直有創業公司在自比中國的Linkedin,現在Linkedin終於來了,中國的Linkedin們可以跳出來跟丫單挑了,看看誰才是「Linkedin」,誰更懂「Linkedin模式」。
Linkedin入華是好事,說明中國的人力資源行業還大有可為。中國招聘市場的三足鼎立已經是過去時,Linkedin選擇在Monster退出中國一年的時候進來,時機非常之好。其能否在中國佔到一席之位,取決於總部的放權以及中國區管理者的魄力;但有一點可以肯定,Linkedin入華會加速中國網路招聘行業的發展,推動人力資源行業的成熟。
Linkedin能挑戰誰?除了他的跟隨者們,我想像不出還能有哪家成熟公司。
linkedin入華後,作為社交網站與QQ相似,具有社交資源關係的先入為主優勢,這是其它競爭天然的競爭壁壘,對天際人和優士這類純職業社交網有相當衝擊, 可遇見未來幾年國內一批老社交網站會出現兼并、退出案例,但對Linkedin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大陸地區與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差異較大,國外互聯網企業入華失敗案例甚多,Linkedin中文化後獲得內地高端人士獲得持續增長是肯定的,能否取得進一步突破就存在問號,就看Linkedin是否選對了領導人,是否願意放權獨立運作,推出接地氣的暴點產品,不過這又對社交網站追求大一統的設計理念相衝突。
至於網路招聘領域,Linkedin短期內依然難有作為,國內的網路招聘大環境比西方複雜為甚,國民強關係基因、個人隱私保護問題、社會誠信基因、高端招聘市場容量小,即使上述問題能部分解決,還要培養僱主和HR認知和使用習慣,社會範疇的問題不是一個網站公司能解決。職業社交網使用問題還存在行業偏好現象,未來幾年Linkedin或在少數行業領域佔據較大影響力,如諮詢,財經金融,IT互聯網。
所以我可以大膽預測,未來幾年Linkedin或可以很大攪動國內職業社交市場的格局,但對國內網路招聘市場影響甚微。
謝邀。
首先一句話說結論:
LinkedIn入華帶來的最大變革是「赤兔」。
在所謂「LinkedIn啟動入華」之前,中國並沒有像對待Facebook, Twitter那樣,將LinkedIn拒之門外。因此,此處談到的入華變革指的都是「2014年01月15日LinkedIn啟動入華:沈博陽出任中國區總裁」後的舉措。
經過2014年一年的奮鬥,領英團隊的本土化策略執行的結果如何呢?
截至2015年1月份,領英中國用戶增長態勢喜人,註冊用戶已突破800萬,一年的新增用戶數達到過去10年的總和,日均新增用戶是2014年初的3.2倍。
2015年1月,網站的月瀏覽量同比增長了82%,月活躍用戶增加了101%。領英已經成為職場精英們的主要職場社交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領英移動端的瀏覽量同比增長了138%,已經超過PC端瀏覽量。
2014年,領英中國的企業客戶從不到200家增加到300多家,接近翻倍。
雖然從數據上看,領英用戶數量漲勢喜人,但從本土化的具體實施來看,能讓用戶切身體會到的變化,依然停留在了領英與微信的雙向綁定、領英名片的推出。
然而這些稱不上變革的變化並沒有什麼卵用。
領英的主體用戶仍集中在跨國公司,很多本土企業對領英並不感冒。
面對這樣的現狀,領英在華史上最大的變革來了——
2015年6月23日,領英中國宣布,由本土團隊獨立研發的基於真實身份的職場社交App —「赤兔」上線,並開放邀請碼註冊。
在核心業務上,為中國市場開發獨立於全球平台之外的新產品,並採用雙品牌策略運營,這在跨國互聯網公司在華髮展史上尚屬首次。
從旁觀者的角度,領英這樣的舉動,相當於間接承認了原來的「領英」這款產品在本土化戰略實施上的不成功。
承認不成功,開發新產品,領英這次的變革很有勇氣。
然而類似的社交應用:脈脈、名片全能王、經緯名片通、六點一刻、人人獵頭等已經在職場社交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新人「赤兔」面臨著相當多的競爭對手。
而「赤兔」如何與「領英」進行區別,又不照搬現在已有的職場社交應用模式,走出一條特立獨行的路,成功適應中國市場環境,甚至改變現有職場社交習慣,這就是我們所期待的領英會實現的變革。
作為一個非資深獵頭,偶然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回答一下。
本人linkedin 好友 3000+ ,使用linkedin 年限3年+,有一段時間linkedin被牆了,還需要掛代理上。
先說說為什麼使用linkedin吧。
10年的時候要給長江商學院找一個cto,當時缺乏尋找有全球化視野,英語熟練的候選人,一個朋友推薦了這個網站,於是上去加了很多人,有回應的但效果不太好。
後來發現linkedin有很多招聘的群組,上面有很多國外回來的,或者英語很好的候選人,一些知名企業的pr,hr,財務,技術的人會把簡歷放到上面,尤其是一些知名公司如:Oracle,ibm,Microsoft等公司的人,會非常多。於是在尋找這些公司的人的時候,會優選linkedin。
有關候選人的心態:
高端候選人一般在前程無憂,智聯等地方是沒有簡歷的,就算獵聘也一樣。因為他們不想讓別人知道他們在看機會?
做為候選人,哪個不想知道現在招聘市場的行情,如果有特別好的機會不願意加入呢?
那麼linkedin就是一個屏蔽低端就業中介的非常好的求職場所。而且不擔心被老闆說你在找工作。
如果我服務於某客戶,看到級別特別高的人,會和hr說,你們公司是不是有人在看機會啊。
linkedin入華對我來說改變會是:
可以買linkedin的會員賬戶了,以前一直不買,是轉美元太費勁了。購買門檻偏高。
帶來更多的優質候選人,人群是有聚集效應的,優秀的候選人可能會更多的在linkedin上進行職業交流。
國內能進行職業交流的地方其實不多,前程,智聯是招聘網站,大街是大學生,優士,天際檔次稍低。
如果能形成一個有門檻的職業交流站,屏蔽一些比較local的候選人,對我來說是個很好的消息,工作起來會更容易了。挖角也更方便。linkedin是有這樣的基礎的,上這個網站的人一般英語都比較不錯,視野也會比較廣,喜歡接觸新事物。
知乎就是很好的案例,現在做產品經理的不上知乎,就是比較local的了。
或許某一天,linkedin會成為中國高端的候選人的聚集地。
國內的若鄰、天際、優仕等本來就做的一般般。特別是若鄰,這麼多年了,還是不冷不熱。所以,可能linkedin入華了,會促使他們做得更好抑或加速他們死亡。
對了,獵聘的問答真是弱到家了。
我倒是希望知乎快點啟動預謀已久的招聘功能。
最直接的想法,大街網之類的仿linked網站可能會很慘。
在高端人才這方面,linkedin優勢太大。基本上周圍的外企人都是只在linkedin上更新簡歷或者networking的。
說不定還可以順帶震動下獵頭這個行業。個人還是比較看好Linkedin的,Linkedin在海外留學經驗或者是在外企工作的中國人裡面, 還是有一定份額的,Linkedin入華也許第一步就是先保證這部分的用戶,然後再去擴充民營企業部分的。
我認為Linkedin入華對於中小型民營企業來說是一個好消息。我記得以前看報紙上說,國內大學生找不到工作, 但同時中小型民營企業招聘不到人。一方面,中小型企業可以在Linkedin上搜索跟自己要求職位匹配的人才,而不是一定要通過招聘會或者獵頭公司。另一個方面,也增加一個讓潛在的應聘者了解自己公司的渠道。我覺得對於很多民營企業來說,不但想辦法篩選好的人才,還要讓這些人覺得你好。很多民企沒有足夠的資金搭建網站,在Linkedin可以很簡單並且很低成本的把企業信息放上去。企業的僱員如果也在Linkedin上的話,潛在應聘者也可以通過跟這些僱員的Networking來增加對企業的了解。
Some Comments:
@鍾岸君 童鞋認為, Linkedin會像國外互聯網公司一樣, 因為無法本地化而最終退出市場。Google似乎不是一個恰當的例子,我記得當年穀歌的搜索即使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也是不錯的,搜索份額也比百度高或者至少差不多,谷歌完全不是輸在產品上而不是被天朝給整了。當然確實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說EBay, Amazon。
職場社交重新得到關注,這個領域貌似已經被媒體冷落很久了。會有很多苦熬的職場社交網站借勢而為,但是職場社交在中國的本土化是個巨大問題。
招聘?我非常不看好這是職場社交的主要功能。
簡單的人脈羅列?這個也沒啥意思。
至今為止職場社交在貴國還是個偽命題。
Linkedin以美國的產品形態入華,我非常不看好。前幾年groupon入華的時候,我跟美團的人聊天,他說groupon肯定沒戲,一個是老闆的許可權,一個是產品的迭代。後來確實如此,再看看亞馬遜中國的吊樣,雅虎中國的吊樣,如果不給沈博陽足夠的許可權,肯定沒戲。
(1)linkedin 企業端好用么?
誰用過誰知道,首先招聘老外才用得到,其次私信反饋非常少非常慢;
國內的SNS平台,留點心的HR、獵頭都能找到公司標籤,活躍度也比linkedin高,幹嘛去linkedin?
(2)linkedin 個人端好用么?
有微博、朋友圈、QQ空間、人人網了,幹嘛還要再上一個linkedin?只是為了「更新簡歷」的話,那我老闆看見了怎麼辦?沒有私密性!沒有實質SNS意義!
(3)linkedin適合怎麼用?
招聘老外!招聘其它跨國合作的公司員工!(PS:雖然價錢很貴,但別對結果抱什麼希望)
感謝邀請,我昨天佔了個坑,今兒大早趕緊說說。
首先,聲明Linkedin真的是很偉大的產品,我很尊重喜歡這個產品。但是並不代表我認可他們進軍中國的路徑和未來,所以至於變革更談不上了。
補充,似乎被噴了。
有朋友問我說是不是覺得太酸了。其實真的不是,我們很理性看待linkedin進軍中國,同時,我們也期待職業社交真的能在中國做起來。但是真的么?真的能么?
@Nqsky 覺得我們沒有看懂招聘的本質,勸多研究研究,這個要感謝。不過要說明的是,我們從來沒有說過垂直是本質,我們跟注重對求職者的尊重,所以大家在拉勾上看到的企業信息和招聘信息是在別的平台看不到的。用過之後才知道我們做的怎麼樣。
ps,評論中有人@Uranus Jupiter 說,打開看了一眼拉勾,秒關。我看了一下這位同學的信息:同學,你是做製造加工的。如果不秒關拉勾,那說明要麼拉勾出了問題,要麼你出了問題。
………………………………………………………………………………
1.Linkedin第一次入華?公關稿還真能吹。
事實上是這個樣子么?Linkedin報告中說在中國有400萬用戶,而且那麼多海外知名的社交網站,Linkedin幾乎是唯一一個沒有被牆的產品。實際上,linkedin誕生之初,他們就進入了中國市場。所以這次他們只是在中國設立了Office,請了個中國區首席代表而已。
當然,這個Office不是白設的,他們是來收錢的,這麼高調做這個事情,不就明擺著說:Hei,土老帽們,我要來跟你們收錢了。
2.Linkedin在中國的狀況是好的么?
過去6年的歷史,Linkedin在中國只有400萬用戶。好偉岸的數字,而且還是號稱。你們知道么,微博用了他們一半的時間,做了2個億用戶;豆瓣用了跟他一樣的時間,做了3千萬;YP的陌陌,用了三分之一的時間,做了5千萬;就連抄襲他們的若鄰天際,都號稱一千多萬用戶。linkedin原來在中國的表現值得稱道么?
Linkedin在國內設立Office,公告裡面說要為中國的會員和企業服務,在目前這個數量級,根本不具備服務能力。
3.Linkedin的職業社交,看上去很美。
這塊餅自打linkedin創立之初,無數的國內同行就在參考,參照了。當年騰訊內部就花了大力氣研究這個產品的商業形態和國內的可複製性,但是,騰訊後來放棄了這個思路。這麼多年來,海外的超級體量的產品,騰訊還真沒有幾個沒有本地化過。
1)中國的社交屬性偏向熟人線下關係,而非線上關係。這個趨勢短時間內無法改變。我們相信互聯網對社會的改造可能是以月甚至日為緯度,每天的新鮮玩意時刻在改變著我們。但是,這種文化上的行為心理,是需要超長時間的演變和影響的,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兩代人。這就不再是簡單的三五年。
2)敏感性心裡。中國人心理的敏感性是複雜的。linkedin一旦在國內被貼上招聘的標籤,所有的用戶使用的時候就會變得異常敏感。上linkedin就感覺是一種背叛,懂么。
3)競爭環境已經改變,現在再發力中國這個複雜的市場,幾乎沒有突圍的可能。微博已經具備了商務社交的屬性,新型的社交形態在移動端、pc端上頻繁出現。不停的衝擊這與linkedin的同質人群。
4)招聘的邏輯。在中國,有太多的小眾獵頭,分散企業的招人需求,而且還是定製化服務,而且成本還不高。在中國當下社會,對時間比金錢看重的企業越來越多,那麼效率問題就強力凸現。Linkedin解決不了。
首先說下國內車企對LinkedIn的使用情況:截止2014年1月1日,尚無車企與LinkedIn開展付費合作,走得最近的也只有2家在洽談合同。
再明確幾點:
1.LinkedIn目前的商業合作仍是通過香港辦公室,支付仍只能以美金結算,中文版主頁看不到任何苗頭(但開始推送中文版的服務說明及幫助)。總的來說,使用本土化是一個看起來很美的名詞。
2.截止12月,LinkedIn全球會員2億3000萬,活躍會員比例不足20%(LinkedIn提供的數據)。中國的會員380萬,活躍人數10%都不一定有,並且充斥了巨量的獵頭,站內信聯繫十有八九石沉大海;郵件聯繫,呵呵,請付美刀。所以,人員本土化是一個看起來很美的名詞。
3.目前國內使用LinkedIn仍以 添加connection/「Congratulation!」/收發站內信 這三點為主,獵頭會再多一點 第三方網站發布崗位。對於社交招聘中的社交而言,似乎與中國市場沒有關係。關於這點我很贊同馬總的 「2)敏感性心裡。中國人心理的敏感性是複雜的。linkedin一旦在國內被貼上招聘的標籤,所有的用戶使用的時候就會變得異常敏感。上linkedin就感覺是一種背叛,懂么。」所以,社交本土化是一個看起來很美的名詞。
綜合這3點,我們公司是將LinkedIn定義為 有些許mapping作用的僅針對全球高端人才的招聘網站。
----------------------------------------------------------------------------------------------------------------2014/07/11更新分割線
使用Linkedin付費服務將近2個月,先說結論:
LinkedIn正在飛速發展,中國候選人人數及參與度越來越高,但目前及至少一年內,在效率方面,仍低於垂直招聘網站及大型綜合招聘網站。
先放個
Linkin 那種社交招聘方式其實還未在中國發展起來。在中國也不見得會因為國外 Linkin 的成功進而推斷出必然在中國的成功。
任何的 Services 都要考慮大環境大背景,我認為中國的社交方式招聘還不能短期間展開。大膽推斷 linkin 在中國起色需要3-5年。
這期間,類似國外indeed之類的聚合類招聘引擎將引領這5年的方向,國內挖工作就做的不錯。推薦閱讀:
※因為我拒絕了一份 offer,HR 電話里哭了,我該怎麼辦?
※作為 HR,有哪些「一般人我都告訴他,但是他都不聽」的忠告?
※哪些行業是不吃青春飯的行業?
※程序員如何做到年薪 50 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