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維迎的新書《經濟學原理》?


作為一個大一修過他課的人,我表示,他的新書就是他上課講的ppt……到了大二的時候聽說ppt變成了一本書……內心反應如下:不愧是經濟學家!
曼昆的書還是挺好的,至少最後我靠著這本書撐過了考試(


先上一張圖,證明我看過。

再上幾張大咖和他自己對本書的評價

首先,我們應當認識到,所謂《經濟學原理》,講述的是關於經濟學最基礎的知識。非常全面,但內容不深。因此,受眾非常廣泛,上至經濟學專業學生,下至普通的票友都能理解和接受。尤其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淺顯易懂,趣味性強。一度還成為暢銷書,被人茶餘飯後當成休閑讀物來看。也正因如此,各派也常用《經濟學原理》一書來向社會介紹,推銷自己。
樓主看過多個版本的《經濟學原理》,比如馬歇爾,曼昆,薩繆爾森和被奉為國內經濟學正統的高鴻業的。總得來說都是在宣揚自己所屬學派的主張。這裡面,一般被中國主流經濟學界(你懂的)接受的是曼昆和高鴻業的版本。
而最近張維迎教授也推出了自己的《經濟學原理》。
而對於評價這本書來說,首先,我們應該了解的是,作者張維迎本身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認為,張維迎是一個具有正確價值觀,有智慧,有思想,會創新,勇敢,不從眾的人。
30多年前,在那個意識形態陰霾尚未消散的年代,張的一篇《為錢正名》,提出「在一個正常有序的社會裡,錢是社會的一個獎章,你能多賺錢,說明你對社會多做貢獻,不應該迴避錢,把它看作壞東西。」的觀點。思想大膽卻極具創新性,雖然當時飽受批評,現在卻讓人不得不承認,張的觀點是正確的,是先進的。
因此,張維迎非主流,創新的精神從80年代初出茅廬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後來他去牛津學習,進一步接觸西方經濟學先進思想。而不得不說的是,他的思想受兩派影響最深——奧地利學派和芝加哥學派(這裡只是說受影響,但事實上後來張認為芝加哥學派本身是有缺陷的,他個人最支持奧地利學派。——《市場與政府》)。但兩者的共通點是,崇尚市場自由,反對管制。
所以張維迎的學術思想也很明確,對於經濟,他反對政府干預。他表示「經濟學家就應該是自由市場的堅定捍衛者。」(《市場的邏輯》)因此,他也反對所謂主流經濟學中包括對市場失靈,外部性,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的理解等等。
另外,他自己還強調企業家及企業家精神對於市場的作用。這些在他的《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市場的邏輯》,《論企業家》等書中都有表達。
所以,出於宣傳自身(學派)思想的目的,體現在這本《經濟學原理》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摒棄了很多所謂主流經濟學的觀點,轉而介紹了自己認為正確的思想。
例如,他在生產要素中特彆強調了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突出了企業家在市場過程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介紹了產權理論,駁斥了傳統「市場失靈」觀點,研究了政府干預的效率損失,介紹了奧地利學派宏觀經濟理論……等等等等,這些都不是所謂的主流經濟學觀點,卻是張維迎教授認為正確的思想。
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這本書不可能作為一般的經濟學教材,所以這本書的定位很明確:供北京大學本科生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使用。這就相當於告訴你們,第一,這是給北大精英們看的,一般人就不要了解這麼非主流的東西了。其次,精英們看的時候也要知道,這不是必修的主流經濟學哦,是通識教育哦。
畢竟,還是凱恩斯的那套更有市場。
另外如果從語言文字角度點評一下張的《經濟學原理》。不得不說,張的文筆還是那麼優美。但是作為一本教材,這本書還是比較具有專業性的,理解難度比之高鴻業強點,但比曼昆的卻又難懂些。
總之,這本書非常適合不願被傳統主流經濟學洗腦的本科生看。(愛好者可能有點吃力)

————————分割線——————————
補充:
在這裡再解釋一下所謂主流經濟學的問題。
首先,經濟學界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裡面門派眾多,各有千秋,而且誰也說服不了誰。
比如奧地利學派掌門哈耶克和宏觀經濟學開山鼻祖凱恩斯這兩位大師,好比武林中的洪七公和歐陽鋒。互不服輸,相愛相殺了一輩子,難分難解。
而這兩位大師,也基本可以代表經濟學爭論不休的兩大流派——一我們姑且稱他們為「自由派」和「管制派」。
這兩大派之間的恩怨情仇比之這兩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兩派勢力都很強大,但是,我在文中所說的所謂主流經濟學卻是指「管制派」的理論。其中以凱恩斯主義,以及中國自己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為代表。原因如下:

(這本書里就精彩展現了他和凱恩斯的精彩論戰)
首先,我們要知道,因為經濟學是一個很難做實驗的學科,所以理論想被檢驗非常困難。一般的學科可以預測實驗結果然後檢驗。但經濟學不行,只能找理論去套結果。這就是個打哪兒指哪兒的過程,相對容易。但讓他們預測一下未來,指哪打哪兒的時候,就不行了。但大家肯定想了,那如果一個錯誤理論平時好像有道理,可是危機一發生,發現不對,那不就露餡了嗎?其實經濟學家根本不擔心這個問題,因為他們說話獻策的時候非常講究。美國總統杜魯門就曾說,我想找個一個只有一隻手的經濟學家。別人很好奇為什麼。他說,因為這樣,他們在提經濟建議時就不會總說一方面……另一方面了……
而正是因為這種一方面另一方面的說話方式,經濟學家們在提經濟建議時永遠不會全錯。他們總有一方面錯,而另一方卻是對的情況。這樣人們就很難區分到底誰的理論更好。當然,好的理論正確的方面一定比錯誤的理論多。
而總結起來說,「管制派」理論在實際市場中發揮的效果和「自由派」發揮的效果相當,兩個都有作用。
但是,管制派一些國家干預經濟的行為,看似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實際卻有著非常大的副作用。比如帶來的效率損失,非法尋租問題甚至很多危機其實就是看似善意的國家干預導致的。所以自由派經濟學家也常常指責許多宏觀經濟政策其實是飲鴆止渴的行為。可是就是這樣一種副作用非常大的理論卻為什麼會被廣泛運用呢?
這是因為經濟學理論,是經濟學家提出來的。但用它的人,是政府。
這就好比兩種不同的葯,其中代表自由的葯,價格便宜,沒有副作用,但是見效慢。而代表管制的葯,價格昂貴,有副作用,但是見效快。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是大夫(排除良心大夫),你會給病人開什麼葯?當然是後者!因為貴的葯,大夫能提成。見效快,病人病好了還會感謝大夫。至於副作用,反正也是用藥之後好久的事了,你可賴不著我。就算賴著了,我就說,你還吃別的葯了吧?我這個葯可不能和其他葯混著吃,只能吃我這一種,而且得多吃!
所以就是這個原因,作為大夫的政府為了見效快,為了有提成。就大肆鼓吹「管制」的療效,甚至把它定為某某疾病官方專用藥。而這,就是為什麼說「管制理論」是主流經濟學的原因。尤其專制國家,他作為大夫的政府很強勢,醫院裡只有「管制」這一味葯,沒別的。所以,越專制的國家,管制理論就越是主流。而其中最極端的情況,就是計劃經濟。(有網友認為民主國家,有政客依舊可以依靠愚弄民眾的辦法實施各種干預行為,我認為這是一種偽民主,基本等同於專制國家。)
但放眼世界,那些有文化的病人,以及有良心的製藥界。大家都知道還是「自由」這味葯更好,所以在自由的學界,一般認為,「自由理論」是主流。但是,他們不能強制大夫用哪一味葯。他們管不住大夫想提成的手,所以能做的,也只有呼籲。
當然,也有聰明的製藥者把握住大夫的心理。常常會開出一些「混合葯」。比如張維迎提出的「價格雙軌制」。這味葯的目的就是既滿足了大夫的利益,又把管製藥的副作用壓到了最低。而且一步一步將大夫和病人的偏好引向自由葯。
當然,經濟學中關於理論政策的問題遠比大夫開藥的問題複雜。這裡也只是一個簡單的類比。至於「管制」和「自由」到底誰會成為真正的主流,就希望未來愛好經濟學的你們,可以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PS:最後的最後再安利一發自己回答的關於「從事金融交易者是否應該有負罪感」的問題,理論源自張維迎等人的觀點。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877652/answer/70778208
我的知乎專欄「經濟學那點事兒」也已經成功開設,不定期為大家送上經濟學乾貨。爭取打造知乎最有趣的經濟學專欄。
以下是傳送門:

http://zhuanlan.zhihu.com/jingjixuenadianshier

別忘了加關注,點個贊喲
Reference
張維迎,《經濟學原理》
張維迎,《市場與政府:中國改革的核心博弈》
張維迎,《市場的邏輯》
韓德強,《薩繆爾森《經濟學》批判》
秋風,《漫說哈耶克》
吳慧林,《海耶克》
巴斯夏,《財產、法律與政府》
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說起話不太愛看他的書,聽過他的不少課,感覺在他眼裡什麼問題市場都可以自行解決太過市場化了


我覺得關於張的很多問題在他這篇文章已做出回答。只為看的方便,不是原創(也沒能力)。
我是如何認識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
作者:張維迎 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來源:經濟觀察報
我必須坦陳,直到知天命的年齡之前,我一直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雖然在讀研究生期間,我也讀過上世紀30年代有關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大論戰的文獻,知道米塞斯和哈耶克是計劃經濟的堅定反對者,但總的來說,我對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知之甚少,更談不上系統了解。
大學期間,我學的是政治經濟學專業,經過四年的學習,我對傳統政治經濟學的邏輯體系和基本理論已融會貫通,按照當時的標準,應該屬於一位優秀的畢業生。1982年2月在西安舉辦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我有幸認識了茅於軾先生和楊小凱先生,茅於軾先生的「擇優分配原理」讓我耳目一新,小凱的分工理論也令我大開眼界。與他們相識成為我學術生涯的一個轉折點。所以,一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我就決定系統學習「西方經濟學」,儘管我的研究生專業仍然是政治經濟學。當時被稱為「西方經濟學」的東西,也就是現在稱之為「主流經濟學」,其實就是西方學術界講的「新古典經濟學」。
當時中國有些大學經濟系設有「西方經濟學專業」, 實際上是把西方經濟學作為一個學術流派進行研究,它們的畢業生知識面很寬,說起學術門派頭頭是道,甚至能講出一些有名的西方經濟學家的逸聞趣事,但經濟學基礎知識不紮實。我曾遇到過一些名牌大學畢業的西方經濟學專業研究生,出國後甚至聽不懂西方大學的微觀經濟學課程。我從一開始就把「西方經濟學」當作真正的經濟科學,當作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工具,而不是研究對象,更不是批判的靶子。這使得我在學習中總是試圖掌握它的分析方法和邏輯體系,而不是尋找它的內在矛盾和謬誤。新古典經濟學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數學化的理論體系,為了真正掌握這個理論體系,我又專門選修了數學系的幾門課程(包括微積分、概率論和線性代數),參加了數學系幾位教員組織的「運籌學和線性規劃研討班」。由於我所在的學校沒有主流經濟學科班出身的老師教我,我就組織了一個六人讀書班,成員包括經濟學系研究生和青年教員,還有一位數學系的高年級學生(後來考上了經濟學研究生)。我自己一邊自學,一邊自告奮勇給讀書班的其他成員授課。為了當一個合格的「老師」,我必須對教科書上的每一個公式、每一條曲線、每一個定理進行嚴格的數學推導,這讓我受益匪淺,我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學習的最好方式是當老師。到1984年底拿到碩士學位的時候,主流經濟學已成為我知識庫的學術基因。
主流經濟學有不同學派,芝加哥學派可以說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典範,也是我的最愛,彌爾頓·弗里德曼對自由價格制度的優點和市場干預缺點的分析非常令我折服,我有關中國經濟改革的一系列文章充滿了強烈的芝加哥精神。弗里德曼對我的影響如此之大,以致我後來工作單位(國家體改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的一位同事給我起了一個「維迎德曼」的綽號!當然,我知道我的新古典觀點他是不贊同的,我們之間經常發生爭論。

弗里德曼,美國經濟學家
1987年10月,我被工作單位派去牛津大學進修,1990年10月我又回到牛津大學讀博士學位,到1994年8月回國工作,我在牛津總共學習了五年。通過五年的牛津訓練,我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基礎變得更加紮實,我對主流經濟學的最新發展(特別是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也有了更多了解。因為幾乎所有我學到的經濟學的新理論都是在新古典範式上發展出來的,新的經濟學理論不僅沒有使我對新古典理論體系產生懷疑,反倒強化了我研究工作中的新古典風格。這一點可以從我的博士論文和之後發表的文章看出來。當你可以用一個嚴謹的數學模型分析企業內部制度安排甚至權力鬥爭時,那是一件多麼令人愜意的事!
我一直是新古典體系的堅定捍衛者!我當然知道學術界不時對新古典經濟學有批評的聲音,但長期以來,同許多新古典經濟學的信奉者一樣,我一直認為批評者都是些不懂新古典經濟學的外行,不值得一駁,新古典的基石是牢不可破的!離開了這塊基石,市場經濟就沒有了理論基礎!現在看來,這是一種致命的自負!我當時還沒有意識到,新古典經濟學也可以為計劃經濟提供理論依據,蘭格的計劃經濟理論就典型的新古典理論。
但回過頭來看,可能是天性中對真知的執著,儘管我對新古典經濟學體系深信不疑,冥冥之中我也一直感到它像一件裁剪得過緊的衣服,讓人難以自由地伸手邁腳。我一直以為自己在沿著新古典經濟學規劃的道路前行,事實上,我還是不時地偏離了它的路徑。但直到2008年夏天之前,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2008年7月中旬,羅納德·科斯教授在芝加哥大學組織了一次「中國經濟轉型研討會」,我應邀參加,提交一篇題目為「產權變革、企業家興起與中國經濟發展」的論文。如標題所示,這篇論文分析了過去30年企業家在中國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科斯研究所所長李·本哈姆(Lee Benham)是我論文的評論人,他評論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這是一篇非常奧地利學派的文章。」(This paper is very Austrian.) 他的話讓我恍然大悟!啊,原來,我更是一個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而不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
李·本哈姆的這句話讓我開始回顧自己的學術生涯。剛好這段時間我正在讀馬克·史庫森寫的《朋友還是對手:奧地利學派與芝加哥學派之爭》(中譯本),這本書使我意識到,儘管我一直以為自己信奉的是芝加哥學派的新古典經濟學,但事實上,我的思想更接近奧地利學派經濟學!我對市場的信念有著米塞斯和哈耶克那樣的徹底性,而不像弗里德曼和斯蒂格勒那樣不時有所保留(芝加哥學派經常把政府干預從後門引進來)!當然,與凱恩斯主義新古典經濟學相比,芝加哥學派和奧地利學派更像朋友,這可能是在對奧地利學派知之甚少的情況下,我長時間把自己往芝加哥學派靠的原因。
1984年讀研究生期間,我曾發表了兩篇文章,一篇提出了雙軌制價格改革的思路,另一篇論述了企業家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回頭來看,這兩篇文章都可以看作是米塞斯-哈耶克理論的應用。正是因為認識到,由於信息不完全和知識的分散性(這是米塞斯和哈耶克在上世紀30年代有關計劃經濟的大爭論中核心觀點),價格的合理化只能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現實的自由價格只能趨向均衡而不可能達到均衡,我才提出價格改革的關鍵是轉換價格形成機制,而不是改變價格水平的觀點,並由此提出通過「雙軌制」逐步放開價格的政策建議。如果嚴格遵循芝加哥學派的新古典價格理論,價格合理化就可以或者一步調整到位,或者一次放開到位。同樣,正是因為認識到企業家在市場運行和經濟增長中的主導性作用,我才發出了「時代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呼籲,並三十年如一日地把企業家精神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領域。企業家在奧地利學派經濟學中佔據中心地位,但在新古典經濟學中是沒有地位的。
芝加哥會議之後,我從米塞斯研究所網站上購買了多本奧地利學派的著作,也買了書店裡能見的所有中譯本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著作。我如饑似渴地讀這些書,既悔恨自己沒有能早點發掘奧地利學派的知識寶藏,又慶幸自己很早就無意識地偏離了新古典經濟學的路徑。如果我當初沒有偏離新古典理論,也許就根本沒有可能保持我的觀點的前後一致性。但無論如何,對一個把經濟學作為畢生志向並堅信市場的人來說,對如此重要的一個學派的忽略是不可原諒的,何況它是最好的市場理論!

奧地利經濟學派
正當我集中精力閱讀米塞斯、哈耶克等人的著作的時候,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爆發了。這次全球金融危機被認為是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之後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危機爆發後,流行的輿論幾乎一邊倒地把它歸罪於經濟自由化,西方市場派主流經濟學家保持沉默,凱恩斯主義干預政策捲土重來,各種各樣的救市政策不斷出台。但我讀到的一篇文章中談到,米塞斯和哈耶克是唯一預測到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兩位經濟學家。《經濟學人》雜誌也曾報道,國際清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威廉姆·懷特早在2006年就預測一場大的金融危機即將爆發,懷特是一位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當我認真讀完哈耶克的《價格與生產》(這本書確實很難讀)之後,我就理解了為什麼預測到兩次大危機的都是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我認識到,由米塞斯最初提出、哈耶克發展的奧地利學派商業周期理論對經濟危機的解釋最有說服力。簡單地說,經濟和金融危機不是市場的失敗,而是政府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必然惡果。擴張性貨幣政策使得利率低於正常水平,誤導了企業家決策,使得企業家過度投資,消費者過度消費,人為地扭曲了生產結構,導致股票市場和房地產的泡沫,但由於這種擴張性政策不可持續,最後一定出現危機。凱恩斯主義的刺激政策短期內也許能緩解危機,但長期看會導致更大的危機。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2009年初,我發表了「徹底埋葬凱恩斯主義」的演講,對四萬億的刺激政策提出了批評。當然,儘管之後發生的事情證明我的批評是對的,但當時認同者寥寥,因為了解米塞斯-哈耶克商業周期理論的人鳳毛麟角。哈耶克因為其創造性的商業周期理論榮獲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但很少有主流經濟學家熟悉他的商業周期理論,這確實令人驚訝!
從2009年起,我開始對主流經濟學進行系統反思。2010年之後,我曾在幾個場合發表了「反思經濟學」和「經濟學的轉型」的演講。我的基本觀點是,至目前為止,奧地利學派經濟學是最好的市場理論,因為它研究的是真實的市場,它從現實的人的行為出發理解市場如何運行,它把市場理解為一個不斷發現信息和利用信息的過程,它把企業家精神放在中心地位,它把經濟增長理解為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它能正確地預測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會事與願違,它將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統一起來,能對經濟危機提出邏輯自洽又與事實相符的解釋。相比之下,新古典經濟學不是一個好的市場理論,因為它研究的是經濟學家腦子裡想像的市場,不是真實的市場;它把市場理解為一種狀態,而不是一個發現和競爭的過程;它雖然假定了人的自利(這是真實的),但沒有關注人的無知和理念的重要性;它忽略企業家精神,不能告訴我們經濟增長的真實原因;它把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割裂開來,不能解釋經濟危機,但又想開出解決危機的藥方;它號稱已經嚴格證明了完全競爭市場是帕累托有效的,實際上是為政府無限制地干預市場提供了理論依據,因為自由競爭的市場不可能是「完全競爭」。
新古典經濟學把「完全競爭」當作市場經濟的理想模式,衡量市場效率的標杆。根據定義,所謂的「完全競爭」,是指無窮多個小企業以相同的技術生產完全相同的產品,以相同的價格出售。任何了解現實市場運行的人都知道,這樣定義的「完全競爭」實際上是沒有競爭,更談不上是一個社會應該追求的理想市場,因為它與創新和技術進步不相容!試圖將現實世界塑造成「完全競爭市場」的干預政策只能帶來一系列的災難。這就類似,如果你把猴子當成理想的美人,所有男女都得接受痛苦的整容手術才能變成「美人」。遺憾的是,米塞斯和哈耶克等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批評絲毫沒有撼動主流經濟學家對「完全競爭」範式的信念。
2016年下半年,我和林毅夫教授就產業政策的有效性展開了一場爭論,這場爭論使我進一步認識到新古典經濟學是多麼容易使人誤入歧途。我們兩人有關產業政策的分歧,其實是有關市場理論的兩個不同範式的分歧。林毅夫信奉的是「新古典經濟學範式」,我信奉的是「米塞斯-哈耶克範式」。林毅夫的所有論點都是以新古典經濟學的市場失靈理論為基礎的。但所謂的「市場失靈」,其實是新古典經濟學市場理論的失靈,不是真實市場的失靈。為了證明市場的有效性,新古典經濟學做出一些非常強但不現實的假設(包括完全競爭、完全信息和經濟活動沒有外部性)。一個很自然的邏輯推論是,因為這些假設在現實中不滿足,就必然出現所謂的「市場失靈」。事實上,市場的有效運行根本不依賴於新古典經濟學的那些假設。
按照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範式,市場的有效性只依賴於如下假設:(1)人不僅是自利的,也是無知的;(2)人的行動是有目的的,並且只有個體有能力做決策;(3)個人平等的權利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競爭是自由的。這三條假設中,前兩條是很現實的,是誰都無法否認的公理,它們一起,意味著在選擇產業和技術方面,政府不可能比競爭性的企業家做得更好。第三條是否現實,依賴於政府的所作所為,而產業政策恰恰使得這一條難以實現。如果第三條也能實現,競爭性的企業家精神就會不斷創造出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產業。市場失靈是政府干預(包括產業政策)的結果,不構成政府干預的原因。
總之,我現在的看法是,為了對真實的市場有一個正確的理解,主流經濟學需要一個範式的轉變,特別需要吸收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思想。當然,我也知道範式轉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最聰明、 最具創新精神的人也會陷入舊的範式難以自拔。愛因斯坦不僅是相對論的創始人,也是最早提出量子力學概念的科學家之一,但由於他一直恪守牛頓力學的嚴格因果性和確定性範式,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然頑固地拒絕接受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新古典經濟學統治經濟學100多年,它不僅是多數經濟學家的思維定式和知識基因,也是他們的飯碗。對一個經濟學家來說,不在新古典範式下做研究,發文章難, 找工作更難。許多米塞斯當年在維也納的追隨者和哈耶克當年在倫敦經濟學院的追隨者後來與他們的導師分道揚鑣,投奔凱恩斯主義陣營,其中有些甚至成為凱恩斯主義領軍人物,這是一個重要原因。米塞斯終其一生都沒有在大學獲得一個付薪的全職教職,聽起來會讓許多人不寒而慄。但科學的重大進步總是伴隨研究範式的轉變發生的。追求真理的人應該不同於僅僅追求利益的人,經濟學家應該尋找的是正確的市場理論,而不是容易找工作的市場理論。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我批評新古典經濟學,推崇奧地利學派經濟學,並不意味著我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就一無是處,也不意味著我認為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完美無缺。新古典經濟學就像一台幾代經濟學家打造的機器,它雖然不能執行我們期待的功能,但它的許多零部件還是可以拆下來重新使用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長期被邊緣化,沒有得到應有的智力和資源投入,使得它在形式化方面遠遠落後於新古典經濟學。如果把經濟學範式的轉變看作一個長期的過程,也許第一步應該做的是把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一些重要思想吸納進主流經濟學的教科書,這其實就是我在2015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做的嘗試。


很多問題的答案就在生活之中、就在歷史之中 , 因此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同樣重要。

張先生的書經常表達一個觀點就是市場是萬能 , 理論邏輯很完美 , 但根本不能套用在歷史、套用在現實世界中。

在非洲、南美、東歐因為不適當的市場化造成經濟災難的例子比比皆是。

因為市場缺乏監管造成的經濟危機 , 想信各位也可以舉出眾多例子

1929年大蕭條難道是政府介入導致? 透過市場沒有羅斯福新政,沒有政府介入可以快速走出困境? 現實生活之中各種社會問題 , 如貧富不均、資產價格虛高與過度市場化、過度資本化沒有任何關係?

請問那一個發達經濟體崛起時是完全市場化、完全行自由貿易? 任何事物走上極端也是錯的 , 高度計劃經濟是錯誤的、完全的市場化也肯定是錯誤的。

中庸之道不是拒絕創新 因循苟且 , 而是尋找最佳的平衡點 , 每一個經濟體因應環境、文化 等各項因的不同 , 也有不同的政府介入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平衡點 , 按歷史經驗政府介入程度應與經濟發達程度成反比 , 但永遠不會到達完全不介入不監管的階段。

這一個平衡點是什麼我不知道 , 因此要不斷嘗試 , 建立各個不同試點、試驗區 。理論不落地沒有任何意義。


經濟學其實是研究人的行為的科學。張維迎提到的觀點,都很有道理。但是有兩點有爭論的地方。第一是最終暴力是否能消除。我們都知道自由交易好,市場好。但是如果有人攔路搶劫,就會破話生產力。問題是最終暴力能否消除。無政府主義者認為連暴力都可以通過市場機制解決。比如一個小區居民可以自己僱傭武裝集團保護自己。馬基雅維利主義認為最終暴力不能消除,提倡極小政府。第二是世界上的事情,其實是分為市場解決和非市場解決的。該屬於市場解決的就交給市場。不屬於市場解決的,就用別的方法。如果不屬於市場解決的問題,用市場的方法解決不好,就怪市場不靈驗,是不對的。問題是哪些是屬於市場的,哪些是屬於非市場的發展。非市場的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回答探索。


好書,有思想深度的經濟學原理書。


市場經濟就是坑比牆多,
計劃經濟就是牆比坑多。


同事劉國能教授說會威脅到曼昆經濟學原理教材的地位


推薦閱讀:

亞當斯密關於使用價值交換價值的悖論怎麼解釋?

TAG:企業家 | 經濟學 | 生活常識 | 經濟學常識 | 《經濟學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