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編劇創作和好萊塢相比差距在哪裡?

今天去電影院看了三部電影《雨果》《白雪公主》《最後一夜》,《最後一夜》看得我煩躁,模仿《宿醉》,但遠遠不及!
好萊塢的編劇的確牛B
《禁閉島》 讓我跪了
《心靈捕手》 我繼續跪,編劇太牛B了
《生活大爆炸》 我還跪,5秒鐘必笑一次。
好萊塢編劇為何如此強大?
我知道他們收入高,一個一流編劇的劇本可以賣500W美元,但這是他們牛B的原因嗎? 思考.......


好萊塢電影,目前對中國電影,特別適合聊天的時候,打比方來用,也只能打打比方來用。
你要真認真了拿兩者去比較,要麼就是很傻很天真,要麼就是可能會被活活氣死,話說兩種狀態我都親歷我,所以,最近每每身邊有媒體朋友聊天,他們寫類似報道或新聞問起我來,我能不回答最好。

似乎「電影」這兩個字大家寫出來都差不多,但人家美國電影,特別是好萊塢電影,其實你可以說,至少內地國產電影現在乾的,或者說過去六十多年來乾的,本質都不是一碼事,所以自然不是一個系統,只比較表面上那些東西,其實沒啥大意思。
要比也可以比,只是自取其辱罷了。

如果真要比,我建議推到70多年前,拿三十年代的中國電影跟美國電影比,我只全面對比,從產業、銀幕數、觀眾到影片本身、導演、編劇,任何環節,或許,還有得一比。

至於眼下,中國電影人埋頭苦幹,再重的鐐銬,你也得帶著跳舞,誰叫你選了這行呢。
跳得難看,只要真心付出,台上台下互相擔待些。
偶有跳得一出好芭蕾,我衷心祝福它飛得更高,讓身邊那些污穢的東西切莫弄髒了它的羽毛。


《生活大爆炸》你能5秒鐘笑一次,說明你看得太少。可惜現在反盜版,否則你能看到大量既無聊又扯淡的好萊塢電影。

好萊塢的劇本是按照固定模式製作的。好像知乎上有人說過。比如一個故事有幾個轉折,每個轉折的在影片的時間段。比如必須有幾種衝突,缺一不可。具體的忘了,剛才找了找,沒找到。

你可以試一試,不管什麼片子,不要看開頭,從第十五分鐘開始看到結束。沒看到的那十五分鐘,一點兒都不影響劇情。十部里有八部都能這樣。

好萊塢的編劇是按照商業模式獲得商業收益的。比如你寫了個本子,某個公司覺得你的本子不怎麼樣,但是故事的設計(idea)有意思,就會付錢給你,買下你的idea。他們另外找人重新寫劇本。即使最後出來的本子,和你當初那個完全不是一回事了,給你的錢也不會要回去。這樣,只需要養少數幾個明星編劇,又有大量的好idea源源不斷。

國內目前的狀況是,編劇只是打雜的。劇情怎樣發展,是製片人和導演定下來的。製片人和導演對影片定的調子是:請哪個明星,觀眾希望這個明星演成什麼樣子……編劇只是做個命題作文。

所以,你在問題的最後用的那兩個字「思考……」,呵呵,純屬多餘。


謝謝邀請。
這個話題,實在不是業外之士能從容而談的。不是電影圈的人,能談大概,但是談不到點子上。yolfilm和關雅荻都說了,我也沒什麼好說的。也確實沒什麼好說的了。
因為說來說去,不管啥問題,足球,教育……編劇問題,都是一個一個問題:體制。
只不過,又有人要說,你就愛歸結為體制,沒有一點愛國心,沒有一點熱血……
真奇怪了,說原因,就說原因,不是問我該怎麼辦。這是兩個問題。
中國人把什麼問題都歸結到最後一點:政治上正確。
比如講戰與和,這本是一個技術問題,但是總歸結到政治高度。
同樣,一個編劇問題,最後還是歸結到:「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上來。
所以我一直也沒回答這個問題。
不過還是說兩句吧。

一,我們得清醒的認識到,中國的編劇差,不是比好萊塢差,是比幾乎90%的電影國家差。上面答案中有人說「不認為中國編劇差」,估計能舉出來的例子是什麼蘆葦啊,鄒靜之什麼的……不客氣的說,一兩個人能改變什麼?縣城裡面建個漂亮廣場就能說全縣好了?大家肯定又要說「怎麼可能比90%的電影國家編劇差」?我不接受!沒什麼不能接受的,看看泰國,韓國,日本,伊朗,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印尼等等。我只能講一句話:人家的劇本不好,還在講人話,我們的劇本連人話都不講。
二,不要以為從49年到現在的教育沒起作用。我想說的是,這六十年的宣傳和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舉世矚目的成就。編劇行業是世外桃源嗎?不是。隨便拿一個中國的劇本看看,一看就能看出來相當多的毛病,這些毛病都是一個癥結:樣板戲。以職業代替人物,以對話代替情節,以宣洩代替思考,以社會性代替人性……
三,不要只看編劇這個行業,要看文學,戲劇,美術,音樂,建築……編劇不可能離開這些東西。我們就說好萊塢吧,別說劇本,先說人家每年有多少小說面世,有多少嚴肅,不嚴肅,科幻,紀實,兒童……文學作品出來,有多少作家被整個體系養活著。單單看普利策新聞類非虛構作品的力度,就是我們高不可攀的東西。回頭看看我們的,文聯開會學政治,群眾都愛趙本山……中國整個文化氛圍就是《1984》裡面的「真理部唯一許可的就是無產階級釋放點慾望,這是有利於統治的。」
四,說回來,一切問題的根結在體制,一切問題的解決之道在時間。我認為沒別的,就是等待,積極的等待,我們不是神仙,我根本不渴望出現啥編劇大師出來揚我國威,有什麼用。
魯迅的老話:「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以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請別將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青天大老爺出世改變世界的想法加到文藝上去,文藝就從自己做起。

我的劇本不好,我接著寫,我比不過好萊塢,沒什麼丟臉的,接著寫……寫著寫著就好了。
不知道哪個作家說過一句話,原話記不住了,大致意思是:「如何寫出好作品?回答是:去寫。」


活兒好,除了天分之外,一定得勤練啊。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而且還有一句話,你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超越巨人。
好萊塢玩兒這種類型片多少年了?所謂「類型片」,一定是可識別、可傳承的元素構成。好萊塢的類型片創作,一代代積累下來的經驗和理論之豐富,各種編劇教材汗牛充棟,再加上從小耳濡目染,人家的編劇起手就比我們高,再加上天分,那還了得。

中國編劇真正開始涉足類型片創作的時間也就幾年時間,而且還受到種種限制,練習的機會都不多,也無法從觀眾和市場那裡得到經驗和積累,自然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和好萊塢最成熟的作品相提並論。

最後小吐槽一下,中國的審查制度也是扼殺中國電影創造力的重要原因。中國人口這麼多,電影青年的基數這麼大,十多年盜版電影看下來,起碼有一部分人對電影的涉獵範圍是極其驚人的,視野的廣泛和口味的多樣化體現到編劇層面,其實還是出了點東西的。
但可惜的是你沒看到。或者你以為你看到的就是編劇寫出來的。

大部分電影編劇手裡都有一兩個壓箱底的劇本。我也有。這些劇本,不敢說有多好,但肯定比現在電影院里的絕大多數貨色要好。但是,觀眾看不到。是國內的電影公司集體弱智了嗎?肯定不是。那為什麼呢?我不告訴你。
【被人唾棄傲嬌了。其實簡單地說,就是覺得這種劇本不想被瞎拍糟踐了。】


差距在,國內的編劇不熱愛自己的職業。
上面很多在強調製度啊、薪水啊,基本都屬於推脫責任。打個比方,現在在熱播的《沉浮》,就有很多明顯的邏輯錯誤和脫離實際的東西。「晶通改制,市裡撥了7億。然後晶通去採購軟體的預算竟然也是7億。「NM改制的錢全拿去買軟體了,不用改造機器,不用償還貸款?況且我記得寶鋼上SAP系統的價格也就1億,這個小城市的老舊國有企業怎麼會需要7億?這種明顯的邏輯錯誤和脫離實際我不認為是所謂的制度或者導演強製造成的,就是不敬業罷了。


中國編劇對類型片的研究止步於態度論。


我一直認為電影作為一個地區和民族的文化體現只是眾多因素的外在表現,是各種基礎因素相互結合的結果,各種因素其中包括:文化,宗教,信仰,社會體制,經濟體制,工業狀況等。

一部出色的電影要有出色的編劇、導演、演員和各種儀器的操作人員,推而廣之各種儀器的製作單位、編劇、演員等人員的培養體系,成熟優秀的產業模式,等等等等。電影的問題不單是電影的問題,編劇的問題也不知是編劇的問題。

我們不乏劇本出色的電影,盲井我看就不錯,當然最近以失戀33天為代表,以青年男女感情為申訴的電影較為受青年男女歡迎。回過頭來我們看看電影工業體系及產業鏈同樣無法同美國相提並論的台灣和印度,台灣我較喜歡的有聽說、艋舺,這兩部電影看起來很清新,不做作,給人的感覺生活很美好、有希望。當然聽說這部電影劇情有些嬌氣,這並不妨礙我喜歡它。而賽德克-巴萊,在某些層面更加出色:拋棄令人厭惡的民族仇恨,還算直觀的展示某些外來侵略者同本土居民的融洽相處。以文明和野蠻為思考方向本身就是一個突破。而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更是直接沖擊教育體制。

相比之下中國電影很難在當前體制下有所突破,我不說這是審查制度的原因還是電影製作人的原因,無論如何中國沒有出色的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問題,而問題的答案並不重要,或者說我們根本整理不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無論從體制還是從電影產業本身,乃至觀眾,都能找出所謂的答案。就像我認為的:今天的中國沒有所謂的社會問題、經濟問題、三農問題,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問題,社會主義的蘇聯無論是斯大林執政還是赫魯曉夫執政,無論如何改革,只要社會主義的帽子不摘掉各種問題就沒辦法解決。中國電影只是當今中國問題的一個方面外在表現,而當今中國沒有供養電影產業的友好環境,而問題或者答案,就是中國本身。


這個問題有點難以回答


電影可以看作一種廣告,是對某個國家所有產品的廣告,而韓國、美國都投了很多錢在上面,韓劇、日本動畫、好萊塢都是戰略。用博弗爾的話來說,這是一種「間接手段」,通常都要比直接手段好。中國不但沒有好好打這個廣告,而且是很有意識的在控制很多東西,很多地方還不如韓國,然後也不覺得這個重要,就好像你勸一個老農民不要抽煙,人家怎麼都不屌你,他的智力水平還考慮不到系統延遲的問題。

文化其實是一場戰爭,勝利者會得到極其豐厚的回報,失敗者也會遭受嚴重的挫折,如果沒有意識到的話,就只能是失敗者,很多的戰爭就輸在,你看不到戰場,看不到戰利品,更看不到惡果。

直接原因就是土壤不夠好,沙漠出不了參天大樹。和足球一樣,沒有形成一個好的金字塔結構。任何一個行業,只有金字塔最底層活得好,才可能達到相當的高度。

根本原因就是認識層面的,從現狀來看,管理層還認識不到文化的強弱所蘊含的巨大價值和惡果,文化還處於被動挨打,而且渾然不覺的狀態。我甚至覺得是處在有意限制的狀態,比如盜版,比如各種禁止。

在這場文化戰爭之中,別人在用千軍萬馬攻擊我們,而我們卻把戰士們的手腳捆住了。


其實現在好萊塢也在世界各地物色好的劇本然後買版權~~翻拍也好,原創也好~~最關鍵是美國有一個自由的創作環境讓編劇發揮,而中國由於各種意識形態的管制,令很多題材收到壓制。就算有好的編劇也不能用~~廣電總局都在審這些~例如中國的鬼片沒有鬼~~~敏感題材不能拍~~道德三俗不能拍~~~那還能出什麼好的編劇??


不僅是編劇,往大了說這是一個文化的問題。
審查制度制約了想像力,但是創造、篡改的過程可能更具破壞力。在長期的敏感後你時常看到那樣的現象我們的所謂文化生產者有意識無意識地自己都要閹割一下,新長出來一點苗頭又主動去割一下,不斷地長又不斷的割,永遠長不大(老羅說的)。
為了完成一個故事,為了在事件中找出意義,就否決了詮釋真實的其他可能性,在書寫下來的故事背後永遠有更多無法被言說。
從焚書坑儒起,兩千多年的文明對我們的一個無法消解的敘事方式便是政治正確。所以書寫創造的歷史文化製造了一個不同於現實日常的世界,只因為它比真實世界具有更重大的意義。


突發奇想,想做一個關於編劇背景與劇本內容調查。

第一步,建立一個電視劇的編劇樣本,條件包括:

1. 時間應該是最近12個月內首播的

2. 題材是國產原創的(非重拍/非新版),應該包括5大常見題材:(只給出例子,還沒時間下具體定義,有不MECE的可能性)
(1)諜戰革命:例如潛伏
(2)家庭倫理:例如金婚
(3)青春偶像:例如一起去看流星雨 (是叫這個么)
(4)歷史宮廷:例如武則天秘傳
(5)都市情感:例如裸婚時代

3. 計算在12個月內在三十X個省級衛視中的多少個播放過,各類得出前X (比如說20,然後樣本就剛好100了,given that很多電視台都播同樣的電視劇,從電視劇被購買的次數可近似得出該劇的迎合大眾口味的程度)

第二步,建立編劇的屬性(個人認為最簡單相關的一些維度),包括
1. 性別、年齡/出生年代
2. 教育背景
3. 供職單位類型
4. 人生中比較具有里程碑的經歷/事件

最後,結果可能有:
1. 劇本的類型是不是和編劇的整個人生背景有關係——比如說苦情戲是不是都是一些五六十年代出生有著XX傷痕的大叔大媽寫的;比如歷史劇是不是更多是男性寫的;年輕一代是否更傾向於寫喜劇而不是苦情劇
2. 編劇的供職單位是否和劇本類型有關係
3. 甚至更深入的,可以研究下劇本的價值取向和編劇背景的關係——比如說70後80後是多寫更輕的個人主義,50後多寫更厚重的集體主義,當然,這要更深入地做劇本的內容分析羅


鄭葉的獲獎讓中國編劇的「想像力」再度成為行業間熱議的話題。為此,記者採訪了數位業內人士,他們坦言《默默》能獲獎,在稀缺題材上佔有很大優勢。這恰恰也反映了中國編劇欠缺「想像力」。

  知名影評人夏蟲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就坦言,「現在有些中國編劇很『俗』,不僅在題材上跟風模仿,比如愛情片火了,大家扎堆去寫愛情題材,更是在細節上也模仿,電影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同樣的情節、細節你只能用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用就成俗套了,但很多編劇就是用了一次又一次。」

  談及《默默》的獲獎,夏蟲坦言,稀缺題材是劇本能夠獲獎的關鍵,「好萊塢之所以說『類型片』,是經過總結髮現某一類型的影片具有票房吸引力,有一定的觀眾群。中國電影在這一方面還欠缺很多類型,比如科幻片,比如《默默》這樣的動物情感商業電影。是這些類型電影在中國不賣座么?肯定不是,在中國賣座的科幻片太多了,《黑客帝國》、《盜夢空間》等。那為什麼沒有,還是中國編劇想像力匱乏,寫不出這樣的本子,或者說根本不想寫。」

中國編劇「想像力」匱乏 與好萊塢仍有差距

  中國編劇想像力匱乏在中國電影產業已經成為一種共識,這是中國編劇們也不得不承認的事實。編劇史航就表示,「目前很多編劇思想幼稚天真,缺乏想像力,更不了解生命的本質,只看到人前顯貴,看不到人後受罪,這是編劇缺乏人生閱歷的表現,寫權貴看不到權貴的陰影,寫富麗堂皇看不到背後的混沌。」

  這樣的中國編劇與好萊塢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著名編劇海岩就曾表示,「不可否認,中國編劇的整體水平與好萊塢的編劇有著質量上的差別,從整體素養上講,好萊塢的編劇更成熟一點。」

  到底差在哪兒,著名導演、《甄嬛傳》導演鄭曉龍曾坦言:「儘管我們的影視科技水平要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很多,但這不是根本問題,創作力的匱乏,僵化的思想,才是本質問題。」

  「主題先行」是主因 投資人禁錮編劇思想

  中國編劇缺乏「想像力」,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與中國不成熟的電影工業脫不了干係,「主題先行」的體系造成了編劇的話語權實在太少了。海岩就表示,「在國內,編劇的群體是很大的,但是他們的地位卻很低,這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包括商業體制、導演中心論、大牌明星的商業價值等原因,當然也有一部分編劇本身水平不足以為王,總之編劇的話語權太少了。」

  影評人老熊也表示,「中國現在很多電影都是『主題先行』,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編劇們看某一題材賣座,扎堆去寫;還有一種情況,也是最普遍的情況,投資方看某一題材賣座,讓編劇去寫,不能只說我們的編劇想像力匱乏,我們的投資人、製片方也有責任,他們的利益禁錮了編劇的思想。編劇也是人,他們也要吃飯,在生活的壓力之下,他們必須向投資方妥協。」

海外連線 中國故事模仿痕迹太重

  中國編劇為什麼缺乏想像力?在國外的業內人士眼中被定義為「太過浮躁」。本報記者今晨連線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成員、製片人傑拉爾德·皮爾里,談及中國劇本,他表示近十多年來,讓他印象最深的是《卧虎藏龍》,充滿了想像力,其他很多影片的劇本都透著浮躁的氣質。

  法制晚報(以下簡稱「FW」):對中國電影關注多年,讓你印象深刻的中國電影劇本有哪些?

  傑拉爾德·皮爾里:我想在很多我們這樣的國外影迷心中,《卧虎藏龍》應該是最為印象深刻的,《卧虎藏龍》讓美國編劇界對中國編劇有了初步了解。

  FW:你了解的中國編劇是怎樣的?

  皮爾里:《卧虎藏龍》對中國古典文化與武俠精神做了很好的結合,充滿了想像力,故事講述得也很緊湊精彩。但近年的很多影片,從劇本來看,都透著一股子「浮躁」的氣質。

  FW:為什麼讓人感覺「浮躁」?

  皮爾里:首先就是故事沒講好,內容普遍缺乏想像力,如果是這樣的劇本,在美國片方和導演那裡是很難被通過的;其次情節上欠缺想像力,很多地方有模仿的痕迹。

  FW:你認為這與什麼有關?

  皮爾里:很可能是中國編劇目前處於心浮氣躁的創作環境中,受到的外界誘惑太多的緣故。因此,中國編劇如果不處理好這種狀態,是難編出好劇本的。

  好萊塢電影大師班由美國電影協會(MPA)和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聯合主辦,自2006年至今已舉辦4屆。

  該活動邀請好萊塢業內著名的從業者,為國內未來電影人或是剛入行的年輕電影人提供與大師面對面接受個性化培訓的機會。

  優秀學員有機會獲得了「好萊塢之旅」大獎,將前往好萊塢製片公司學習交流,推介自己的項目。

  早在2006年第一屆大師班上,大熱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的編劇兼導演薛曉璐就以其優秀作品勝出。


好萊塢軍事片最成功之處,莫過於塑造了巴頓將軍等一系列的英雄偶像。有趣的是,被好萊塢刻畫得神乎其神的巴頓,在現實世界中,並沒有那麼好口碑。
二戰名將蒙哥馬利評價巴頓將軍道:「美軍一個小小的中將,簡直就像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小丑,一隻可憐的螢火蟲,膽敢把自己吹噓成天才的軍事家,有記者乾脆說他是亞歷山大,太可笑了嘛。大家當然都知道我說的是巴頓。」

蒙哥馬利對中國軍隊的締造者毛澤東讚不絕口:「古往今來,最偉大的戰略家是毛澤東。中國人說他是太陽,我頗認同這個比喻。毛澤東麾下名將如雲,天才雲集,我奉勸自由世界千萬不要跟他們打仗。」


很多美國人對中國軍隊和中國軍人,打心眼裡懷有一份敬意,從他們的角度看,中國軍隊的實力更多地表現在排山倒海、堅韌頑強、奮勇衝殺和不懼犧牲的精神上,他們稱之為」謎一樣的東方精神「。
著名戰略家戴旭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血性和擔當的基因。」尚武精神墮落是中國歷代衰亡的共同內因。在當前內憂外患的現實處境下,中國需要重塑國民尚武精神。

在現實世界中,中國精神完勝美國精神,但在銀幕上,好萊塢卻很擅長打造出具有美國精神和美式英雄的主旋律戰爭片,擅長刻畫出令觀眾著迷,既富個性魅力,又具個人魅力,同時還具有感召力的英雄偶像。

戴旭還一針見血地說:「當今時代,真正的大國決戰,是靈魂之戰,是精神之戰,是血性的比拼。信仰已經上升為戰略武器,英雄、血性就成為民族力量,也是我們立於不敗之地的資本。」


軍事片是弘揚中國精神和中華民族的血性和擔當的最佳載體,也是弘揚尚武精神和引領時代潮流的最好的藝術形式。

長征精神、抗戰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等,都是我們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大書特寫。僅長征題材,已經誕生了《突破烏江》、《四渡赤水》、《祁連山的回聲》、《大渡河》,還有《長征》、《雄關漫道》等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謳歌偉大的長征精神。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在現實世界中,中國軍隊被某些國人貶損為「土共」,成了被嘲笑和諷刺的對象。這或多或少,與我們缺乏《巴頓將軍》那樣富有英雄感召力的偶像片有關。


銀幕世界,智者至尊。幾年前的統計數字表明:好萊塢電影佔世界電影市場份額的92.3%。有識之士指出:「電影的市場份額,表面看是經濟指標,實質上是爭奪文化主權與文化尊嚴的前沿陣地。」

好長時間以來,美國在全球實現文化霸權和壟斷,美國大片獨霸天下,好萊塢成了銀幕世界的巨無霸,這個星球,成了好萊塢星球,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成了好萊塢帝國的臣民。

前美國總統顧問布熱津斯基說過,「削弱民族國家的主權,增強美國的文化,作為世界各國的『榜樣』文化和意識形態力。」事實證明,近幾十年來,美國對第三世界國家,進行了空前的文化滲透。美國電影以藝術為名,一直以強大的影響力,推行著美國文化霸權。


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不無悲觀地說:今天的世界,已經經沒有人能製作所謂的」民族影片「,除了美國,因為美國文化已成為全世界的文化。
美國通過好萊塢電影攜帶的意識形態的私貨,憑藉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廣泛上映和強勢覆蓋,侵犯別國的民族文化主權,擠壓和摧毀其它國家電影的生存空間,使其它國家紛紛臣服於美國的」文化霸權「之下,成為好萊塢電影帝國的臣民,誰又甘臣虜自認!
反觀如今的中國,剛剛脫離溫飽,主流的社會議題在於體制、腐敗和生存壓力。這個時候,你給我們講一個打外星人的故事,還是用我們落後的科技去領導全球,你不覺得很玄幻嗎?
在中國歷史上,我們有過群雄燦爛、遍地英雄的激情年代,我們有太多值得我們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有太多充滿革命英雄主義的壯麗詩篇和史詩般的歷史畫卷,這些都是我們的民族珍寶,是高含金量,值得我們挖掘的金礦。
但是值得期待的是,隨著中國的無人機、智能科技、互聯網、月球探索等相關科技產業的進步,我們終究不會只是一個旁觀者。
那些發達國家面臨的社會性焦慮,終有一天也會成為我們的全社會議題,比如環境污染和霧霾,就已經是切切實實的苦惱了。
聰明的影視創作者,一定能夠敏銳的捕捉到這種社會焦慮,並在電影作品中表達出來。
來源:愛拍古裝片的中國,背後有多少言不由衷?


歐美導演可以把60分的劇本拍成90分的電影,中國的導演(當然,有部分制度的原因)可以把80分的劇本拍成30分的電影。


斗膽說一下,好萊塢編劇牛逼是必然,因為美國電影工業發展的時間長,導編演各個部門分工也明確,比起中國現階段肯定要好。舉例中談到了生活大爆炸,我指東說西談談《老友記》吧,我認為《老友記》更猛一些,老友記的笑料也很足,編劇在每一集中把人物分成兩到三組,讓他們都有些問題要處理,老友記一看就是模板式寫作的典範,所以才能連續製作播出了十年,這是編劇的功勞,否則早就砍掉了。

電視電影是另一回事,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雖說電影劇本的好壞也決定了電影的質量,中國有特例,審查制度我想就不用多說了。雖然問題說的是好萊塢編劇如何NB,但是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好萊塢的三幕劇模板化寫作衍生出了太多的似曾相識的電影,而且特效和大場面CG的技術的影院,把越來越多演員表演擠沒了,我反倒覺得好萊塢劇作水平在衰退。

中國要學的話,學習日本電影反到是個路子,日本在技術層面也拍的了大場面電影,但其主要作品反倒是成本低,反映家庭生活或者都市生活的電影,而且日本人的劇作理念和好萊塢有根本的不同,淡化矛盾衝突,突出情感感染,不完全按照三幕劇來走,反倒是拍出了另一種口味的電影。至少我是認為短期內中國電影編劇學習日本比模仿好萊塢強太多了,畢竟是同一文化圈子的兩個國家。


沒打草稿,想到哪裡寫到哪裡。


好萊塢電影劇本通常6萬字,咱們一個電影劇本 通常3萬字,你說差距在哪裡!


收入、體制、觀眾
1、收入:國內外編劇收入差距巨大,這是眾所周知的。並不是說錢能解決一切,但是有了足夠的吸引力,才能鼓勵更多的人進入這個行業,基盤大了,出高質量的概率也會變大的。
2、體制:我這點不同意前面幾個大神的說法,同樣是戴著鐐銬跳舞,為什麼前蘇聯還是出了很多偉大的作品。體制確實是很大的阻力,但並不能把所有罪責都推到體制上。也許跟民族性、文化、傳統都有關係。
3、觀眾:粉絲經濟大行其道,好電影很難生存,間接地讓好編劇很難生存,或者說好作品很難生存,好編劇為了生存,也必須寫一些符合市場需求的東西。
個人愚見。


不是電影業人士,個人猜測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性:
中國的編劇和導演間是否太隔離了(或者說分工太明確了)?如果是的話,假設推演一下,編劇一句「傾盆大雨下,某某面向東方百感交集,思緒萬千」。文字上結合前面劇情後是可以讓讀者產生巨大的認同感的;導演呢?
面向東方最好辦,鏡頭下你說哪是東哪就是;
下雨也好辦,大家知道是人工澆水也沒事;
百感交集?思緒萬千??純靠演員表現???
即使演員很給力,也要有一些呈現方式輔助吧,鏡頭、畫面、音樂等等;
具體怎麼配合?靠導演感覺?經驗?
分工明確的情況下,容易出現的是各個環節按照自己的標準、理解去做。導演只能表達出他/她的理解感覺;編劇只考慮劇情效果先,表現不出來時再改,周而復始,惡性循環
無論好萊塢還是歐洲電影,是否在這2者之間更有銜接?或者有專人專職銜接,或者導演和編劇也向對方的方向學習一些達成銜接的效果。如果銜接的更好,是否編劇寫的時候就會考慮呈現的因素?導演導的時候也能更理解編劇的蘊意?
個人瞎想之言,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瞎想的來源是英文翻譯。。。。即使我能翻譯出來『一帶一路』這個詞,不加註解的話誰能理解什麼意思?


編劇是需要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一定的智商水平。

但是國內大部分編劇,都止步於初中數理化,你想這幫智商的東西,能寫出什麼好玩的故事~


推薦閱讀:

如果讓於正導演來拍《冰與火之歌》會是什麼樣的?
電視劇《少年包青天》與《神探狄仁傑》編劇比較起來,哪個更縝密?
電影《霍比特人》里的精靈語是編劇自創的,還是根據某種語種創作出來的?
作為一個零基礎零圈子的菜鳥編劇,寫出了第一個劇本,接下來該做什麼,如何做?
求大神來賜關於中戲,上戲,北電戲文專業藝考經驗?

TAG:電影 | 好萊塢Hollywood | 編劇 | 中美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