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年來的歐美科幻片中中國的戲份越來越重?
今天去看了降臨 中國以一個強國姿態出現 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劇情發展 近幾年的好萊塢科幻片(如星際穿越 地心引力 火星救援)中中國的戲份越來越重 為什麼?
有市場原因,但肯定不是全部原因。
就說《降臨》,你說這裡面黑天朝的內容,是哪門子「市場原因」,考慮到中國飄忽不定的審核標準——我到現在都搞不清,《蝙蝠俠:黑暗騎士》沒有過審,是因為內容涉及香港,還是因為陳冠希?去年在威尼斯電影節看到《降臨》的中國觀眾都心裡一涼:完了,過審有危險了。結果電影一刀未減在國內上映。這說明審查標準的鬆弛?別逗了,那為什麼《變形金剛2》和《碟中諜3》都刪減了有關中國的戲份?為什麼《殭屍世界大戰》沒過審?就因為有一句台詞黑了天朝?說到底還是得仰賴審查者心情好壞。為了在中國過審,更好的賺大錢,好萊塢電影應該刪減中國元素,參看《奇異博士》。
——以及《星際穿越》有啥中國元素來著?提醒我一下?
排除投資和市場原因,為啥好萊塢看上了中國,為啥不是...比如說,印度?
如果好萊塢電影中需要出現這樣一個國家:實力強大,可與美國分庭抗禮;亦敵亦友,與「西方資產階級價值觀」若即若離;最好有一些神秘的異域文化元素...冷戰時期,這個國家是蘇聯。早期007電影的假想敵就是蘇聯——是的,007符合「科幻片」標準,直到丹尼爾-克雷格擔任主演,系列風格才轉向硬派寫實——即使到1995年的《黃金眼》,還是圍繞前蘇聯/俄羅斯作文章。
現在,這個國家成了中國。它代表了強大的、不可控的力量——話說回來,外星人也代表了強大的、不可控的力量...中國稍有行動,國際局勢便風吹草動。早在電影版《變形金剛》第一部還是第二部,便提到「某國艦隊進行軍事調動」,引起美國軍方警覺,國內引進版翻譯略去了國家名,其實就是中國。《降臨》中,中國軍事的強大和自行其是的態度(暗示中國民族主義高漲?),頗符合美國人民對天朝的...幻想。或者說,美國電影工作者無意真正了解異國文化,只是需要這個「元素」罷了。舉個例子,霓虹人民看《金剛狼2》(堆砌了一堆霓虹文化元素),估計和我看《降臨》一樣心情複雜。唉,我要求也不高:至少讓片中人物把中文說得流利點嘛。聽艾米-亞當斯說中文,就像《西部世界》出現中文語音,都能讓我精神崩潰。
美劇《西部世界》劇情暗示控制樂園的公司有中國資本或中國董事——《西部世界》不是專門面對中國市場吧?真有意思,王晉康王老爺子90年代在作品中寫道「21世紀屬於中國」,這一民族主義傾向在《生死平衡》中非常明顯。現在美國人民似乎也接受了這一看法:21世紀的中國如同80年代的霓虹,在美國買下一切...但中國依然代表強大的、不可控的力量:可以在《火星救援》中攜手合作,可以在《降臨》中添亂,也可以在《地心引力》中成為中立勢力(等等,影片中是誰引發危機的?一顆俄羅斯人造衛星...)。不管是否有資本參與,中國元素或明示或暗示將在好萊塢電影中——包括科幻電影——出現得越來越多。
——但拜託景甜大小姐放過我們吧!(噗通跪下
科幻本來就有點唯生產力論。如果中國是個農業國,票房再高科幻界也沒這個雅興捧場。
號稱「老版《降臨》」的《接觸》拍攝於90年代,因為日本工業能力強所以把第二個星際之門建在日本。跟《2012》里中國造大船的理由完全一樣。
80年代的《銀翼殺手》和《異形》很敏銳地感覺到日本企業制度的優勢,認為未來人類將處於日本公司的控制下。
可以看出好萊塢對中日的定位差異,中國基本是一個實力強大的第三方,而日本就有點威脅論的味道了。
受邀而來。
中國人口眾多,市場,票房潛力巨大,中國近年來發展迅速,票房潛力不斷增長。美國電影也是一種商品,當然會考慮到這些因素。
科幻片,年輕觀眾看的較多;在科幻片中增加中國元素,對中國年輕觀眾親和力更強,並能讓他們產生更多認同感,從而增加票房收入。
此外在美國本土觀眾的眼中,古老的中國是神秘東方的古國,近年來發展迅速,加上許多美國民眾的日用品都是中國製造的,他們非常關注中國。電影中出現這些中國元素也能吸引他們去電影院貢獻票房。
電影是商品,而且投資大風險高;電影中出現的中國元素不可能是無緣無故的純粹中國情結,而是票房導向的投機行為。
謝邀
1、市場。
簡單說,中國有錢了
這是這幾年的好萊塢票房增速
這是中國票房的貢獻
圖片來自騰訊娛樂,侵刪。
2、有個比較另類的因素
中國人口的增多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作為一個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看錄像的老司機
當年最大樂趣就是在各類外國片裡面找亞洲面孔
90年代中期開始在各種外國電影裡面開始有龍套出現
成龍那個尖峰時刻不能算,因為那個算主角
到了2000年之後,華人龍套越來越多
比方這位在2002年電影《刀鋒戰士2》中的吸血鬼獵人
然後在2006年左右,郭達斯坦森的怒火攻心兩部曲裡面
不但出現了唐人街,還出現了這個奇葩
當時的我就一個感覺,中國人在美國已經達到一個數量級了,導致很多片子裡面已經無法迴避中國面孔的出現。
至於到後面的范冰冰、李冰冰啥的,已經覺得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估計以後的絕地武士和阿凡達中出現華人面孔也不是不可能的,(*^_^*)星際穿越的中國元素在哪裡?
地心引力是因為相對而言近未來的客觀事實
火星救援人家那是原著,也是基於基本的技術可能性推定
降臨是甩了個大私貨,導演試圖在人類文明層面去做關於語言、理解力與思維方式的敘事,但把中國俄羅斯慣常的「另一種正義」黑了一遍罷了
啥叫市場
X戰警里的范冰冰
獨立日里的楊穎
變形金剛里的李冰冰
碟中諜裡面的張靜初
胸大臀翹腿子長
這才叫為了市場
剛看了 太空旅客。裡面男主業餘生活片段居然有學習漢語,甚至有一段用漢語的對話
美國的電影中,本來就是包容並蓄的。
世界各國的文化和景點都曾在美國的電影中出現過,這也是美國大片讓人總能感覺新鮮的原因之一。
當然,中國對於美國文化的進入,也是有門檻的。美國也就順應了這種要求。可是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在哪裡取景、無論用了多好中國演員,美國電影從來都沒有在總體上給人感覺失去了美國的本土文化,這也是美國的牛逼之處。
利用你,但你永遠是我的陪襯。我從沒覺得《長城》之類的電影是中國的電影,雖然只有三個外國人。
因為這些電影都有中國贊助商贊助的。
1、佔有中國市場份額。
2、擴大「中國威脅論」。
3、「曲線式」文化入侵。
就拿火星救援來說事情好了
能在航天上搭把手的國家還能有誰,總不能期待歐羅巴斯坦吧,劇情不管如何都要大致上合情合理,所以導致了中國在科幻作品中頻繁上線
外行人來說說這個。
首先要確認,哪些算影片中的中國元素,寬泛一點應該是影片中有包含中國特有的人和物。這裡的人包括參與電影從投資到發行的自然人和企業,物包括中國的景、語言、文字、民俗等。
從觀眾視覺角度而言,也就是能直接在影片中看到的,最明顯的就是有露正臉的中國演員(魔獸里的吳彥祖就不算了,不說打死都認不出來) 、次之為中國特色的景物(比如長城、城市著名地標建築物等)、然後是中國的故事內容(如功夫熊貓)、中國的其他景物(部分需要宣傳才會知道)、再然後就是中國的投資方等。其他後期處理、攝影等不說基本上看不出來。
對中國的戲份越來越重有以下幾個原因:
1、拉近與中國觀眾的距離,從營銷學角度就是市場定位,中國人口基數如此之大是歐美電影人所不能忽略的,直接影響其全球票房。
2、中國的電影投資行業進軍歐美電影市場的腳步越來越快,中國戲份往往是投資方的需求。
3、中國的演員越來越牛B了
4、最後,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之大國崛起,外國人對中國文化越來越感興趣,中國的戲份對於他們而言比較新穎,可以提高觀眾的興趣點。
騙錢,一部分定製版
為什麼古爾丹讓吳彥祖「飾演」?真心認為吳孟達更合適嘛。
中國元素一直都有,九龍城東方賽朋克風,老外買帳的人多。
現在,也許是製片發行方認為如此一來咱們買帳人多吧,不然也好意思說拍的全球商業大片?
市場
看見有個影評人這樣講,中國觀眾之所以願意在好萊塢大片里看見所謂的中國元素甚至是國產廣告,會有一種臨幸好萊塢的奇特快感:地主小姐的香床,我們普通群主也是可以上去滾一滾的嘛。這話不假,從某種方面來說,中國老百姓強烈的文化自卑感造就了精明的好萊塢製片人
退一步說,低成本高回報嘛,插入中國片段收穫中國市場感覺都是變相黑中國的戲,或者乾脆打個醬油的戲份。
推薦閱讀:
※好萊塢體制那麼成熟,人才那麼充裕,為什麼頂級大片還是有很多爛劇本?
※有哪些不是很著名,但值得一看的動畫電影?
※好萊塢大佬Harvey Weinstein(哈維·韋恩斯坦)的性侵行為被紐約時報曝光事件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在美國大選年,政治題材片在美國本土都很難大賣?《林肯》例外的原因是什麼?
※怎麼看待外文電影/電視劇里的中文字幕「接地氣」現象?
TAG:好萊塢Hollywood | 科幻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