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伯讓賢只是因為當時的周人是幼子繼承製的緣故嗎?
主要是看到 @烏鴉烏鴉 的聖經解讀,裡面提到雅各和以掃之爭,其實就是進入了農耕時代的猶太人無法理解游牧時代猶太人的幼子繼承製,所以只好編了些故事來強行把話說圓。
所以吳太伯讓賢會不會也是類似的原因?相當於是當時的周人司空見慣的幼子繼承,結果後世奉行長子繼承的農耕化的漢人無法理解和接受,所以只好編了個「讓賢」的故事?
幼子繼承製,只是在部族社會財產繼承的一種主流。兒子們長大分家建立新家,小兒子留給父母養老,所以就能繼承父母絕大多數的遺產而已。
但歷史上從未存在一個幼子繼承的政權,從未。
比如常被誤認為是幼子繼承製的蒙古汗國,人家真正的皇位或者說汗位繼承規矩,是貴族選舉,而不是幼子繼承。而這種貴族選舉,說白了就是一種實力的博弈。
是因為古公年滿60歲了,所以大伯和仲雍就喪失了繼承權,如果古公在60歲之前死去,則由大伯繼承,如果大伯也不在了就是仲雍繼承。幼子繼承製也不是題主想的那麼簡單的
歷史上遼金元等游牧類似的例子很多
標準的幼子繼承製是在老爹60歲時(成吉思汗西征)才進行的,那時幼子已經長大了
而且幼子是指正妻生的嫡子里的幼子
這套法律不僅僅是王家適用,平民也是60歲還田也就是把田給幼子,當然沒有幼子就是真還田了
另外,遠距離聯姻也是西北的傳統,之前的大地灣黃帝與良渚玄女,以及日後的戰國秦楚聯姻,唐朝西北回鶻與東北契丹聯姻,都是遠距離聯姻習俗的延續
吳國早期西周時期墓葬考古發現是明確寫了與周是同宗,應該不是假冒,西周時期這樣假冒會被討伐
虞虢都是公爵各有10座城,西虢只是一點點墓地估計不超過2座城,北虢只有6座城,東虢只有2座城,三個加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公爵領,虞只有3座城,則再加上宜侯5座城和吳子2座城才是一個完整的公爵領
我的研究現代一個縣等於西周一個城,三門峽附近有12個縣,扣除晉國的3個,剩下的9個就是虞國3個虢國6個
公侯伯子男從西周到春秋髮展了五百年,西方中世紀爵位發展五百年都成什麼樣子了?還是要從源頭抓起。周禮有個奇怪的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似乎是四進位其實還是五進位。這樣就能算出男爵國,還能解釋為啥一斤等於十六兩。然後周禮又有個奇怪的封伯則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四個百里,每個等於四個五十里,三分之一就是四個五十里男爵國。把這些結論帶進史料里進行分析,還與連雲港尹灣漢簡數據比對,全部都是符合的,劉源教授提出的問題,侯甸男采衛是王畿周邊一圈衛星國防區的東方五區而已,伯仲叔季節氣用孟月,很可能孟仲叔季更久遠,伯邑考是因為姬昌在朝廷做三公,他的伯爵就給了兒子,周公也是公不是魯侯,伯懋父被稱為仲氂,金文里也有伯某父有哥哥的記載,這些伯不是封伯而是常伯,是人質加怯薛軍,負責管理王畿,不世襲,所以不一定是長子,伯仲叔季是儀禮記載的西周晚期規定貴族30才能正婚但是諸侯15就可以有妾,於是庶長子泛濫而不得不加以區別。具體見我知乎文章和我的收藏的我的回答文件夾
舉個例子,劉源教授認為只有侯甸男采衛,但是尚書還是逸周書里有一篇,周公叫遷居到洛陽的殷民出錢修建洛陽城,殷人不肯,周公就叫侯甸男采衛出,如果侯甸男采衛指的是全部諸侯,洛陽殷人才六個百里因為全是耕地也就是24個男爵國的人口,他們出的錢對於無數諸侯只是九牛一毛而已,實際上侯甸男采衛只是圍繞王畿一圈的九個防區中的五個,五五25個方百里,耕地大概佔一半,那就是50個男爵國的人口,出24個男爵國人看的殷移民的錢,也很辛苦了,周公的目的是引起侯甸男采衛對殷民的不滿,因為侯甸男采衛是圍繞洛陽的東部防區,是看守這些因為起兵反抗周公而被遷徙到洛陽的殷罪人的。所以公侯伯子男是存在的,與侯甸男采衛是兩回事
商末周初兩族關係是比較緊張的,季歷被商王懟死了,文王差一點也被懟死。大頭領沒那麼好當,膽小點的直接跑路,後世美化美化就成讓賢了。
另外這兩人奔的地不是今天的包郵區,那時候沒高鐵。人家是躲在了寶雞一帶,遠離商人的地方。
我猜想大致是如此,另外太伯所奔之地並非遠在江南之吳,而系終南山地區的「虞」,不過那時吳虞二字通假,也就混在一起了。此虞國在西周末年東奔至中條山南麓地區與東遷後的西虢相依為命,也就是後來假途伐虢路過的那個虞國。我記得《吳太伯世家》里也提到過此虞國與吳國有關係。其實也確實有點關係,周昭王時候周人也把兵峰指向了江南地區,封虞國的別支為「宜侯」,封地在宜興附近,有宜侯矢簋傳世,但後不知所終。至於後來的吳國,我感覺就是當地的蠻夷利用了這段歷史給自己假造了身份,不然你看吳國的世系,壽夢以前全是父子相傳,壽夢以後就幾個兒子連續上位了,這不正常啊。
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商有啥異動周都分一次雞蛋對衝風險。
這個吳太伯據說是我祖先,而我這一支又以德行高出名。不僅近代以來德高,連始祖都是深明大義、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頂級大好人。
你問我信不信,我反正不信。先秦時代是個全民不要臉的時代,怎麼可能有這麼多100%符合儒家君子定義的人呢?儒家為了輿論需要而虛構出上古三代之治,又給周滅商提供了一層道義光環,把文王吹得大仁大義舉世無雙。其實遠沒有那麼好,本來就是個部落戰爭,給他們吹得彷彿人類抵抗燃燒軍團似的。作為反面人物,紂王更是被妖魔化得厲害,什麼酒池肉林,拿明清社會的想像力去套幾千年前的社會,就差說紂王別墅里搜出純金馬桶和純金ak了。
這個吳太伯,我懷疑要麼就沒有這個人,就算有這個人,跟吳國也沒有什麼關係。你說他是退避讓賢,我還說他是倉皇出逃呢,他到底是被流放的還是被趕走的,誰知道呢?
後來吳越地區的人為了跟中原接上頭而把譜系嫁接過去,假託了這位祖先。明末女真部落說自己姓趙,是北遷二帝的後代,你說是不是真的?
當然,也不是有系統地造假,那是近代國家主義泛濫才有的事,古人沒有那麼多心機,很單純,搞虛構大多是為了解釋而不是掩飾,介於有意和無意之間。當時的吳國可能的確是部分周人南下建立的,吳區可能流傳著祖先自北來的傳說,大家就要對這個歷史做個解釋,有人腦洞大開就想了這麼一出。
推薦閱讀:
※秦滅六國之戰,在哪個國家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是不是趙國?
※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先後、地位關係?
※周只是戰勝了商,為何可以大封宗室功臣於東方?
※鬼谷子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人物嗎?或者只是虛構的?
※如何評價偃師「中國二里頭夏都博物館」的命名?
TAG:先秦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