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留辮子的男人常洗頭髮嗎?他們怎麼洗頭髮?


老北京三十六行有一行,叫做—— 剃頭擔子。

一副扁擔兩頭挑,一頭是箱子,裝著剃刀毛巾頭油臉盆板凳, 一頭挑著個小火盆,上面座一壺水。這就是剃頭挑子一頭熱的來由。

走街串巷,遇到有人想要剃頭,就擺好傢夥事兒,讓客人坐著或者躺著,燒熱水,燙熱手巾把兒,先熱敷,讓客人面部放鬆。然後動刀修面。

據說手藝高的師傅,修面只要寥寥數刀,一刀下去鬍子臉面全乾凈,再一刀下去腦門兒鬢角全乾凈。總之寒芒一點先到,隨後刀過如風,客人還沒感覺,已經是煥然一新了。

然後打散辮子,為客人洗頭,抹頭油,重新打辮兒,要光亮,要緊緻。有的街頭青皮混混有特別要求的,還要加個鐵絲兒讓辮子翹起來,稱作「蠍尾鉤」。

此外還有掏耳朵等附屬服務。

如果客人趕時間或者特意要求,也有隻修面剃頭,不洗頭結辮的。

除了剃頭挑子,澡堂子里都有這一道服務流程。有的地方還有專門的剃頭修面的鋪子,各式手續工具齊全,除了理髮修面沒準還外帶松骨按摩的。門口常年擺一冬瓜,有個小學徒在上面不停的練習,練完了隨手把剃刀一插…… 扯遠了扯遠了這是笑話了,哈哈……

究其原因,無外乎滿清入主中原,要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所以舉國上下的爺們除了道士都得剃頭。清朝以前,國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連指甲都不怎麼剪,自然沒有剃頭這麼一說,

但是沒有剃頭不代表沒有理髮。 古人雖然講究孝道,但是民間總是很多寬容和權變。唐朝包容開放,男男女女對美的追求都特別極致。剪掉頭髮做髮型,用假髮做接發,剃掉眉毛重新畫眉等等都是很司空見慣的事情。

另外小孩子也是要剃頭的,剛生下來要剃胎髮,成年之前也要剃頭,留個茶壺蓋啊,雙抓髻啊啥的,細究起來有點對少數民族不尊重,古代人認為小孩兒要賤養,所以給小孩兒起名兒都是貓啊狗啊啥的,剃個頭,也是為了把小孩兒打扮成「胡人」的樣子以示低賤,好讓閻王爺不收,瘟病神不理。好養活。但是我認為主要還是為了衛生,小孩子經常在外面淘,很容易髒兮兮的,長頭髮打理起來太費功夫,不如剃了,好整理。

而成年男人也不是一輩子不理髮, 古人認為長發及腰,就可以修剪了, 因為太長的頭髮很難打理,就算結髮髻也很不容易。還是不過理髮是大事兒,須得選個黃道吉日,並且把剪下來的頭髮收藏起來或者焚毀,以示對祖宗的尊敬,順便也防止被小人拿去做厭勝之事。

除了理髮,修面,刮鬍等,也不是到清朝才有的,而是一直都有。

此外清朝以前理髮師最大的客戶大家都應該知道——是和尚。

但無論怎麼說,清朝無疑是剃頭理髮行業大大蓬勃發展的時代,而滿清皇帝的剃髮令也無疑是最大的原因。 按照滿清的規矩,原本是要剃成正宗滿清式的「金錢鼠尾」的,也就是整個腦袋全部剃光,只留腦後銅錢大一撮,結成老鼠尾巴一樣的一根小辮兒。 這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大概是因為常年遊獵征戰,剃掉頭髮比較方便。

後來隨著慢慢演化,人們對頭髮的熱愛和對政治要求的恐懼不停的互相妥協,慢慢發展成了清朝中後期的髮型,就是以耳朵為界,前半部剃光,後半部留著,結成一個大辮子。 也有多往後剃一點,留出碗口大一塊的。人們對辮子的追求也從原來的金錢鼠尾,發展到要粗,要長,要亮等等審美要求, 特別講究的,還要編紅繩進去。富貴人家更是有辮墜,辮穗等等裝飾品。

而無論剃多剃少,總是要剃的, 剃過光頭的人都知道, 頭髮這東西長起來是非常快的, 一天見陰影,三天見青茬。只有長年累月的堅持,把青茬光頭剃成肉色茶葉蛋~ 那才是破了毛囊包了漿,可以多撐一段時間。 而有的人天生毛髮生命力旺盛, 剃一輩子都是青頭皮,那就沒辦法了。

古人的條件也不允許他們像刮鬍子一樣每天剃頭。 所以我們看古畫和清末的老照片, 很多人都是身後一根大辮子,前半頭是亂糟糟的短髮。大抵都是有日子沒去剃了。 很多和尚其實也不都是光頭,而是一層短髮。如果是頭陀,還可以不剪短髮。只有殷實人家,可以三天兩頭去剃,才能保證頭面整潔,看起來精神煥發。

到了民國,西風大盛,剪辮子,留短髮,一切向西方看齊。中國的剃頭匠們才放下了剃刀,拿起了剪刀。 而簡易剃鬚刀的發明, 更是把刮鬍子修面這一活計從剃頭師傅手裡轉移到了每個人自己手裡。從此剃頭師傅變成理髮師,專心經營三千煩惱絲的事兒。

而革命帶來的女性解放風潮,更是讓理髮師行當攀上了另一個高峰。原本藏在深閨的女性們走上街頭,將原本只由自己母親、姐妹,或者丫鬟負責的盤頭梳發交給了理髮師。更不消說全盤西化之後帶來的燙頭技術,一直支撐理髮行業到現在。

而那一頭熱的擔子,走街串巷的吆喝聲,也隨著老舊的照片,隱入歷史去了。


一開始滿清的辮子並不是如今辮子戲中又粗又長油光水滑的模樣,而是叫做「金錢鼠尾」,就是留的髮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幾乎就是光頭),電視劇中的陰陽頭是清末才慢慢出現的。明末袁彭年曾說「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

總之就是頭上沒幾根毛,老鼠尾巴一樣,洗起來也不麻煩,倒是現在的清粉洗起來比較麻煩。
金錢鼠尾如下圖——

總之當年滿人政策重要的不是留辮子,而是剃頭髮,閹割三千年的傳統,斷了你炎黃之胄、詩書禮儀、氣象堂皇的根兒,陪他們一塊兒做塞上蠻族。


古代人比我們想像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還有在明清時期,沐浴真正深入人們的生活中,在《笑林廣記》中有很多關於沐浴的笑話,反映出明清時期沐浴的世俗化,由於其內容豐富而又成為民間口頭文學的素材。 所以,他們是經常洗頭洗澡的。


我也來答答這個奇怪的問題~

首先說,華夏洗頭洗澡的習慣挺早的,有朋友說,「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這個說法見於《儀禮》。但是這個屬於「規定」,不一定作為「實際操作」。這就好比我們現在都叫禮拜日,但是未必我們就會去禮拜(這個例子其實不是很準確,只是大概這個意思了啦)。
根據一些文獻記載,平民階級限於條件不能經常洗頭洗澡外,就算是貴族階級,其實也是比較自由的,有的喜歡洗澡,有的不喜歡洗澡,洗頭也一樣,有不愛洗頭的如晉元帝的,在現代衛生看來屬於比較奇葩,但是當時好像也不當個奇葩來看的說……

然後說清代,我本來以為,清代洗頭應該比唐宋普及的多,畢竟頭髮少了一些,清洗起來不會特別累,而且從事實上來講,明清的洗浴風俗在「普及度」來講,是遠勝於唐宋的。但是我前一陣看攝政王載灃的日記,光緒二十八年六月十九日一條寫道,「自己(原文如此)慶夏至今始沐發,甚爽適清涼也。」這裡「自己慶夏」四字有些歧義,可能是抄本的疏忽,但是可以證明載灃是比較長時間沒有洗頭的……所以看來就算清代男性頭髮少了很多,但是洗頭依然比較麻煩,遠沒有我們現在洗頭洗澡勤奮呢~


你這個問題問的,清朝剃髮後洗的頭髮應該變少了。如果是明朝男子洗頭就和女人洗頭一樣,都是長發及腰。


穿越回明朝


頭髮長時間不洗,還會招虱子。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中,阿q經常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找一個陽光充沛處,扒拉頭髮,挑出虱子。。。


我感覺應該問問梁編……@梁邊妖


別黑滿人了。人家祖宗毛髮旺盛著呢。
金錢鼠尾有過,晚清時候已經和謝頂差不多了。

看看太白行吟圖,李白謝頂也就和陰陽頭沒啥區別。

再就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理髮的。

最後一句,留頭不留髮的好像是革命黨。別說辮子,蓄髮也不讓了。


推薦閱讀:

不了解晉朝歷史怎麼看世說新語?
為什麼知乎的主流答案與評價中,汪精衛和袁世凱是忍辱負重的「民族英雄」,孫中山是虛偽的賊?
為什麼蒙古人可以徹底的征服西藏?
龍是一種怎樣的動物?
如果唐代宗在吐蕃入侵長安的戰爭中被俘虜,他的待遇會如何?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冷知識 | 清朝 | 剃髮易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