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跑、馬拉松為何頻發猝死?如何預防?

最近老發生馬拉松猝死,詳情看http://view.inews.qq.com/q/WXN20141214016749091?refer=mobileqqplg_auth=1

這是為什麼哪?我們平時應該如何預防?


2004年至今的11年里,國內馬拉松發生16起死亡事件,去年4起,今年5起,是11年來最多的一次。這5起馬拉松事故與運動型心臟驟停有關, 4起出現在半程組別中,4起發生在臨近終點處。出事者其中3人都有一定長跑經驗。

馬拉松很美,所以請小心再小心——2015年國內馬拉松死亡報告:
馬拉松很美,所以請小心再小心——2015年國內馬拉松死亡報告 - 跑步有故事 - 知乎專欄

老生常談的注意事項:

  • 相比全程馬拉松,半程出事的概率反而更高:因參加全馬的選手通常跑齡更長,對自己身體更了解,半馬選手的參賽經驗相比要缺乏不少,覺得自己尚有體力者往往會衝刺完賽;距離減半也不意味著難度減半,很多人會選擇在半程項目上拼速度,受傷概率也會增加;
  • 無論全程半程,終點前的發力對成績並無多大影響,對此時身體帶來的壓力卻是成倍的。與其分秒必爭的衝刺,不如賽前制定一個切實的目標,比賽途中按預計配速完成;
  • 馬拉松跑者需對自己的身體足夠了解,賽前全方位體檢,尤其心血管方面是很有必要的。胸科醫院提供的平板測試、彩超等都檢測心臟是否有先天疾病缺陷。如今馬拉松走過場式的體檢只停留在簡單的血壓、心率,遠遠無法保證你適合參賽;
  • 馬拉松猝死者中不乏身體健康且全面體檢的人,仍難免意外,因為長跑時身體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不同溫度濕度和當時的狀態都會左右體感,感到不適切記降速至步行,有必要計時求助他人。來日方長,退賽不丟人;
  • 人的大腦只貯藏了大約10秒的氧氣,心臟停止供氧造成的損傷是不可逆的。發生意外時搶救越及時越好,每晚1分鐘,存活幾率便降低7%至10%;
  • 今年的幾起意外,從賽道救助到送醫都已算比較及時。在報名賽事時,注意組委會在補給、醫療點、醫護人員、AED等救助設置上的安排,選擇可靠的賽事也為自己多一份保護;
  • 避免霸王跑和使用他人的參賽名額,以最大限度保障自己;
  • 裝備上,多留意比賽當天的氣溫和濕度,選擇合適裝備。心率表也能更好的讓你了解當下身體狀態。注意比賽細節,如賽前熱身,賽後慢跑至停;
  • 馬拉松成績基於長時間的系統訓練,賽前兩周內的訓練更多為了調整比賽狀態,對提高成績並不會有幫助。所以避免短期訓練。如果無法達到比賽狀態,與其硬拼,不如換個更穩妥的心態,慢慢跑or下次再來;
  • 有條件者賽前一兩周即調整到比賽時間,保證睡眠,調整作息,飲食也要有針對性;
  • 不要對任何一個距離表示輕敵;

紐約馬拉松賽道旁有句「If a marathon was easy,it would be called your mother.」的標語,無論身經百戰的老鳥還是初出茅廬的菜鳥,眼前的42公里都並非易事,輕視的代價很嚴重。馬拉松很美,請小心再小心,這項運動展現給世人的可以更多。

相比生命,完賽、成績、名次這些又算的了什麼呢?

回顧 | 馬拉松很美,所以請小心再小心——2015年國內馬拉松死亡報告

2015年度回顧

知乎專欄-跑步有故事:跑步有故事 - 知乎專欄


貼一篇專欄文章在這裡。
跑馬為什麼不斷有人死亡? - Bigger跑步學院 - 知乎專欄

5號深馬結束,6號廣馬開跑!廣州的天氣也是相當給力,微風習習白雲朵朵,天空藍得讓人感動,又是一個跑馬的好日子!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得看氣質!

廣馬3萬人踏上追夢之路,掃去幾天的陰霾,拋掉雨具,不用雨戰的心情怎一個爽字了得?好天氣給跑馬的跑友創造一個良好的跑馬條件,但是好天氣並不是跑馬的充分條件,跑馬注意事項一定要充分了解,不可大意。昨日深馬開跑,一個悲痛的消息是上午10點40分,參加深圳半程馬拉松的姚某在離半程馬拉松終點400米時突然倒地。

馬路對側救護車醫護人員目擊參賽者倒地,發現此參賽者雙眼上翻、牙關緊閉,心電監護提示:室顫,醫護人員立即進行除顫和心肺復甦等現場搶救,並同時轉運到南山區人民醫院救治。15分鐘送達南山區人民醫院,醫院立刻組織專家組進行搶救,經搶救無效死亡。醫護人員目擊參賽者倒地後是幾分鐘後趕到傷者旁邊?幾分鐘後進行什麼樣的施救措施?施救動作是否掌握」黃金四分鐘「法則?幾分鐘後上的救護車、幾分鐘後到達的醫院?我們並不知道。


據公開資料了解姚某曾參加過多次馬拉松,有健身歷史,但他患有心律失常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做過兩次射頻治療,這種情況並不適合劇烈運動。

隨著馬拉松越來越火,有關馬拉松的介紹、注意事項等文章也越來越多,馬拉松的介紹也很多,但是跑馬還是不斷出現猝死的現象。為什麼跑馬不斷有人死亡?這個話題雖然沉重,但是並不妨礙這個話題的重要性,因為在過去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國內馬拉松賽場經歷猝死危機仍然讓人心寒:

10月25日,合肥馬拉松,一30歲左右的男子臨近終點時突然暈厥,四肢著地,就此不起,扔下了剛剛懷孕的妻子。

11月8日,上海馬拉松,一年輕男跑友在賽道26公里處突然倒地不起,在經過身邊跑友和醫護人員的合力救治下脫離危險。

11月15日,上饒馬拉松一20多歲的跑友在衝過終點後摔倒,心跳驟停,搶救無效死亡。

12月5日,深圳馬拉松,一33歲跑友在半程終點前400米倒下,經搶救無效死亡。

作為一名愛好馬拉松的跑友,你知道關於跑馬你應該注意什麼嗎?

第一,你了解自己的身體嗎?


了解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身體有正確的評估,既能弄明白自己是否適合參加馬拉松,也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表現。


馬拉松作為一項長跑運動,賽前的體檢篩查工作至關重要,了解自己的身體是否適合參加長時運動,很多馬拉松的組織者為提取參賽者身體情況、保障參賽者的安全,提出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人員不建議參賽。


1、先天性心臟病和風濕性心臟病患者;

2、高血壓和腦血管疾病患者;

3、心肌炎和其他心臟病患者;

4、冠狀動脈病患者和嚴重心律不齊者;

5、血糖過高或過低的糖尿病患者;

6、其它不適合運動的疾病患者。


實際上,即使是小毛病也要向醫生諮詢小毛病是否影響馬拉松比賽、是否可以參加馬拉松。在這方面多做一些功課,也是對自己身體健康的一種負責。很多人對自己的身體是無知的,要相信科學,即使是感冒這種小毛病,也有可能影響馬拉松比賽的成績。

馬拉松賽的猝死,大部分是心臟問題,姚某這種情況其實是不太適合參加馬拉松這種長時運動。廣馬特邀選手加拿大白人里德在今年的柏林馬拉松上創造了2小時10分28秒的成績,而且在比賽中名列第6。對深馬半程馬拉松跑者在終點前猝死事件,里德提醒說「我們這些職業選手都經過了非常系統和長時間的訓練,與業餘選手一樣,我們都需要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身體情況,來決定是否參賽和以何種計划去應對比賽。因為馬拉松不是隨便跑跑,這是40多公里的征途,(如果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參加比賽)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傷害。「

第二,你參加過馬拉松賽前科學訓練嗎?

馬拉松賽前進行科學的訓練,用科學的訓練完成對自己身體的感知力,不要以為馬拉松只是一項簡單的跑步運動,只要邁開腳步使勁跑就行了,任何一項運動都需要科學性的指導系統性的訓練。廣馬賽事方考慮周全,為減少不必要的運動損傷,聯合bigger跑步學院舉辦了兩期2015廣州馬拉松賽官方訓練營,為部分廣馬跑友提供科學訓練與指導。

針對沒有參加廣馬官方訓練營的跑友,廣馬賽事方考慮周全,為跑友提供關於跑馬的答疑講座,Bigger跑步學院的金教練在廣馬博覽會現場為跑友講解《一個馬拉松的黃金48小時攻略》《如何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備戰馬拉松》《關於跑馬的種種」謠言「粉碎機》。

第三,廣馬完備的醫療保障體系為跑友保駕護航!


為保障各位跑友安全完賽,今年賽事主辦方繼續打造完備的醫療保障體系,採用「生命保障『五道防線』」的馬拉松賽事醫療保障體系將為本屆廣馬提供強有力的生命保障與呵護。針對這「五道防線」醫療保障體系Bigger廣州小分隊全程參與,為參賽選手提供了覆蓋賽前、賽中和賽後的全方位多層次生命保障與呵護解決方案。


請關於生命保障的」五道防線「1、以賽道沿線附近的醫院為大後方,今年參與賽事醫療保障醫院由去年的28家醫院56組醫務人員擴大到36家醫院72組醫務人員。這些醫院將派工作人員到現場駐點,有需要可以第一時間到就近醫院治療。

2、現場醫療點,去年布點是從5公里開始,每2 .5公里加強設置醫療點,今年從5公里開始每1.5公里加強設置醫療點。

3、沿賽道增加40名騎行移動救護員,他們全都是醫生,帶有心臟除顫儀等設備,每公里1名;相當於至少每公里增加了1個救護點,這一舉措為國內馬拉松賽醫療保障首次採用。


4、醫療志願者,每100米1名,便於及時發現,並與騎行移動救護員對接,醫療志願者全部為醫科大學的學生,通過加強培訓,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


5、防線完全深入到跑步隊伍中的醫師陪跑團,有122名職業醫師,他們本身既是參賽選手,又身兼醫療救護。他們發現問題將第一時間施救,並聯繫其他救助力量。

Bigger跑步學院承接了」五道防線「中的運動防護師這一道防線。當參賽者當出現抽筋、扭傷等運動損傷時,運動防護師團隊與醫師跑者團隊配合針對傷者進行及時救治。醫師跑者作為參賽的選手,在跑動的過程中觀察參賽者是否出現傷痛,一旦需要會上去幫助,出現緊急情況會及時治療。

與醫師跑者團隊相比,Bigger運動防護師團隊從比賽路線的20公里處開始每公里定點放置一個防護師小組,並且每百米還安排了一名醫療志願者,協助移動救護員做好醫療保障工作。如此緊密的Bigger運動防護師小組分布是為了保證如有緊急情況發生,Bigger運動防護師能夠在第一時間趕到傷員身邊做緊急處理。

第四,跑馬中遇到這些問題怎麼辦?

1. 跑馬賽中踝關節扭傷怎麼辦

如果臨近馬拉松賽前發生踝關節損傷,建議跑友最好不要參賽,因為帶傷參加長時運動極易導致舊傷加重又添新傷;如果賽中遇到踝關節扭傷,一定要及時處理,要按照PRICE原則,防護師都是專業培訓過,會正確處理,可以及時尋找周圍防護師處理。

2、馬賽中抽筋怎麼辦

腿常抽筋是因為缺鈣、受涼、腿部神經受壓引起,跑馬賽中如遇腿部抽筋需要及時補充運動飲料、及時拉伸,可以尋找附近的運動防護師及志願者幫助拉伸。

3. 跑馬賽中岔氣怎麼辦?

很多人在跑步的過程中都會經歷過短暫的胸部或腹部疼痛的困擾,也就是所謂的岔氣,疼痛的位置多發生在上腹部靠近左側肋骨處或者腹部的右下側。

4. 跑馬賽中突然遇到膝蓋痛怎麼辦?

跑馬賽中突然膝蓋痛,如果繼續跑步疼痛加重那就不要跑了,如果把疼痛分成0到10分,0分不疼,10分劇烈疼痛的話,保持在3分疼痛以內的可以繼續,但是3分以上的建議找周圍醫護或者防護師處理一下比較好。

5. 跑馬賽中遇到心率過快怎麼辦?

心率過快,如果有智能設備可以在自己的智能設備上進行警報設置,進行過系統訓練的可以按最大心率的90%,如果沒有系統訓練,自己跑跑,然後參加比賽的,特別是初跑者,那就設定170,及時可以跳的更多,為了保守起見可以設定170。如果設備沒有警報功能,自己觀察到170以上的時候稍調整。

另外,參賽者在終點附近的時候,因為終點聚集很多攝影師,所以參賽者會做各種pose,其中會有跳的動作。在進行這種大強度運動之後,突然做這種爆發的跳躍,很容易引起抽筋。攝影師也是因為不懂這個原理,所以會看到一些跑者做跳的動作之後,會鼓勵大家「跳」起來,這其實會有一定的隱患。防護師在這個時候會進行提醒工作,預防潛在的危險,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損傷。


在跑馬中出現以上問題,請及時尋找防護師幫助,避免損傷嚴重。馬拉松是倡導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別因為忽視小問題導致大問題的發生!


說實在的,跑馬猝死基本上都是平時疏於練習冷不丁上這麼大強度心肺功能跟不上造成的。平時也就跑個兩三公里然後就想挑戰馬拉松的,趁早洗洗睡吧。。。
現在大城市長跑越發流行了,很多人跑了一段時間就想挑戰馬拉松。心肺功能需要通過上跑量上強度慢慢提升的,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前幾天看新聞說原來曾是中南海保鏢的一哥們兒跑半馬快到終點時猝死了。其實我估計退役之後他的心肺功能已經和常人相去不遠了,所以突然一跑出問題也正常。
我的建議是,一年平均下來沒有1500km跑量的最好別輕易嘗試。最好是每周不低於30km吧,離比賽兩個月左右需要定期拉長距離(每周一次不低於30km的LSD)。我練習了一年多一點,出了過年基本上保持每周5練,每次基本上不低於8km,且有速度有快有慢。首次馬拉松就是今年的北馬,成績還可以,3h20『,作為新手還算滿意。朋友圈曬了下成績,不少同學表示來年也要參加,然後我都回復讓他們先冷靜一下。。。
還是那句話,自己沒兩把刷子不要頭腦一熱就去跑,即便是跑,如有身體不適需要立即停止比賽。你自己的訓練水平自己心裡應該有數,別勉強。前些天奧森有個什麼百公里比賽,有個人參加了一個什麼跑團,作為邀請選手參賽了,比賽前牛皮吹的震天響,但平時訓練量還不如我呢然後興沖衝去了,結果中間退賽了。。你說這是何苦呢
跑馬有風險,裝b須謹慎。跑馬拉松只是個人的愛好和選擇,不是說跑了馬拉松就高大上了,別的好玩兒的運動多了去了,不用非得通過跑馬來顯示自己有多牛。


2014-2015年間,全國各地共舉辦馬拉松107場,10名跑者猝死。其中,9人為20歲至40歲的青壯年男性。

這個數字是很驚人的。

絕大多數運動性猝死與心血管相關,35-40歲發生運動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冠心病;小於35歲年輕人發生運動性猝死的最常見的原因是肥厚型心肌病和先天性冠狀動脈畸形。

因此在決定跑馬拉松前一定要去體檢,賽前應全面採集病史,如是否有胸悶、憋氣、胸痛、心悸、心臟病家族史;賽前做體格檢查,包括心電圖、心臟彩超和心臟24小時監測。


確保自己的身體可以去跑馬,再去參加。


不能盲目自信,42.195公里的馬拉松,不是你想跑就能跑。比如有人每天打一個小時籃球,他認為自己體能充足,跑馬拉松不成問題,但其實這兩種運動強度並不一樣。運動項目不同,訓練的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如果在沒有太多鍛煉基礎的情況下參賽,就是在拿生命開玩笑。

大部分猝死者發病前是有跡象的,只是沒有引起重視而已。如果在參加馬拉松賽事時出現以下癥狀,應立即停止跑步並向志願者尋求幫助:


1、心跳比明顯加快,感覺心律不齊、心悸癥狀。

2、參賽過程中或比賽後出現胸痛或疑似心絞痛癥狀。

3、眩暈或頭痛、出冷汗或暈厥。

4、嚴重氣短、一過性視物不清或說不出話。

5、一側肢體突然無力、偏癱,身體的某一部位突然疼痛或麻木等。


在參加馬拉松時,也不可以鬆懈。

運動前充分熱身。


運動中不宜盲目堅持,一旦出現不適癥狀應及早終止運動。極點一般是指乳酸堆積後出現的疲勞感,這是正常的反應,堅持下去可以度過。但一旦出現胸悶、心悸、出虛汗甚至有嘔吐癥狀,就不應該堅持,必須立即停止。


在即將到達終點的時候。人們都會有一股為勝利所激勵的拼勁。但此時心臟也達到極限了,這時如果猛衝,容易導致心臟超負荷,出現意外。跑馬最容易出危險就是最後一公里。


運動後,不要馬上停步比賽結束後應小步慢跑逐步停止,不要突然停止,然後進行全身放鬆活動,消除疲勞。


另外一點,馬拉松的舉辦方應該從報名到開跑的整個過程都對參賽人員的身體進行密切的關注,專業且數量充足的救援醫生護士必不可少。受到種種條件的限制,國內馬拉松醫療配備狀況和急救水平目前還不是很完善,因此更需要對跑者全面普及急救知識,為專業急救人員爭取搶救時間,才能有效降低運動猝死的發生。


【Live預告】常見運動損傷的防治與急救 - 知乎專欄

跑步者專題(4):對於某些人,馬拉松可能是條不歸之路 http://zhuanlan.zhihu.com/sportsmedicine/20319874


在去年的倫敦馬拉松賽中,一位42歲男性參賽者倒在在馬拉松的後半程。同年,在北卡羅來納州的馬拉松賽中,兩位男性參賽者(分別30歲及35歲)也不幸倒在了近終點處。而同樣,在今年的北京馬拉松,共有六人由於突發心臟病而被送醫治療。

那麼,是否馬拉松的猝死率真如想像中的那麼高?參加馬拉松運動是否危險呢?


馬拉松猝死並不常見

馬拉松運動中的猝死是心臟病學及運動醫學的一個歷史比較悠久的研究課題。但是其成為課題的原因卻不是由於它非常常見,而是由於它相對少見且無法預測。研究顯示馬拉松的猝死率約為每10萬人中的0.5-2人,這一概率遠遠低於普通人群的猝死率。

以迄今已有百年歷史的倫敦馬拉松為例,儘管每屆參賽運動員的性別、年齡等細節數據以及無法查清,但猝死病例的發生率倒是可以輕鬆計算。Dan Tunstall Pedoe醫師是倫敦馬拉松1981-2006年間的醫療官,他回顧了倫敦馬拉松歷史上的65萬記錄在冊的完成者,2007年在 運動醫學(Sports Medicine)雜誌撰文稱:倫敦馬拉松的猝死發生率為八萬分之一。


容易忽視的基因病

如果你問如何一個北美的醫學生:一個年輕(20-30歲)的運動員突然猝死最可能是什麼病?相信幾乎所有人都會回答:HOCM

HOCM或HCM全稱為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中文名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肌細胞的蛋白(myosin)基因突變是肥厚型心肌病最常見原因。它的表現包括:室間隔增厚(比正常心臟厚2-3倍,因此又稱不對稱性心肌病),使得心臟泵血的路徑受阻(血沒法運輸到周圍臟器)(見圖一)。這種病隨著人生長不斷進展,在青春期之後才顯出癥狀,所以在出生及幼兒時期沒法檢查發現。

圖一:HOCM的心臟


你也許聽說過「運動員心」(athlete』s heart)的說法。這指的是生理狀態下的運動員的心臟各部位同比例增加,這種增加往往帶來的是好處而非壞處。而HOCM的病人除了上述的心臟泵血功能受損,他們的心臟電傳導功能也受損,這種異常的心電傳導在血容量減少之時(就在馬拉松流汗的時候!)往往更加活躍

在2012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多中心研究(RACER Study Group)稱:近80%的心源性猝死的馬拉松跑者倒在了最後的1/4的路程之中或在衝過終點線後不久。

這項研究分析了2000-2010年間全世界參加馬拉松(包括半程馬拉松)的超過一千萬名(10.9 million)註冊運動員中的59例心臟停跳(cardiac arrest)案例。所有心臟停跳病例中,超過80%是心臟相關疾病導致。59例運動員42例最終死亡,死亡的原因分析顯示超過半數是由於HOCM(包括疑似病例)引起 (見圖二)。

圖二:2000-2010年間馬拉松比賽中59例心臟停跳病例原因分析。HCM+:HCM及其他疾病;PHCM:疑似HCM;

該文章最後聲稱:馬拉松及半程馬拉松是心臟停跳及猝死的低危險因子。

所以在此,筆者提醒各位運動健將參加比賽前需要排除各類疾病,尤其是HOCM等心源性疾病。

相關文章

【馬拉松專題 I】 選對你的跑鞋 - 知乎專欄

【馬拉松專題 II】跑馬拉松時如何防抽筋? - 知乎專欄

【馬拉松專題 III】跑步後膝蓋痛怎麼辦? - 知乎專欄

【馬拉松專題 IV】對於某些人,馬拉松可能是條不歸之路 - 知乎專欄

【馬拉松專題 V】跑步導致跟腱的疼痛該如何調整? - 知乎專欄

【新書上架】知乎周刊:馬拉松新手的參賽指南 - 知乎專欄

醫學諮詢

【值乎】開通,歡迎提問 - 知乎專欄

【Tips+】如何通過#值乎#向運動專科醫師提問 - 知乎專欄


前面已有人指出,猝死的絕大部分都是本身心臟有問題的。所以,如果你真的那麼謹慎的話,做全面的體檢吧,特別是心臟方面的,把能做的全做一遍,做完後心裡就有底了。
想跑好馬拉松,需要科學的訓練。目標只是6個小時完賽的話,對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來說,其實真沒什麼難度。基本上,一路玩,跑跑走走就完成了。
我是個運動迷,大眾運動基本都玩過一下,真心覺得跑步是最好的強身健體的方式,真心喜歡那種隨時隨地都可以隨心奔跑的感覺。


跑步也是一種吸毒,會上癮的,剛開始覺得跑步很難,而到了後來才發現如何控制你的跑步慾望才是最難的,偶今年從4月跑到10月,最後那幾個月每天12公里,滿心準備1月的港馬,結果10月中旬膝蓋開始預警,之後一跑就疼,拍片看不出什麼,醫生說要麼就是核磁看半月板,無奈只好停止跑步改騎車去了,我是從2公里一點一點增加上來的,早期跑全身濕透,每次跑完像條狗一樣,後期水都不喝一口,氣都不喘,可是又能如何,我中間就出現過向6還是8公里突破時可能急了點,有天跑完進電梯天旋地轉,喘不過氣。我當時唯一的念頭是如果要倒就要倒在樓道不能進家門倒,否則連個知道人都沒有,我尚且這樣。何況很多突然就上馬拉松跑的。當然最終我都不明白我的膝蓋是咋傷的,僅僅是頻率高了點?


說個真事,14年我陪同學在蘇州跑半馬的時候,大概是14km的地方,親眼看到一個兄弟跑著抽筋摔倒在地,摔倒的過程中還掙扎著往前爬著想要繼續跑,完美詮釋了什麼叫連滾帶爬…

然後他被我們強行摁住,叫上志願者把他送上救護車,整個人呲牙咧嘴得還一邊感謝我們一邊想盡量下來繼續跑…

身體狀況不會騙人,而且馬拉松這種挑戰人體極限的運動更加危險

我自己在家跑的半馬成績差不多1H38m,但我陪同學跑從來都把速度控制到1h50m,為什麼?我從外地先玩了一圈再飛到蘇州待一個晚上,睡眠時間還不足的情況之下 ,我可不想把自己搞得猝死.

最怕那種身體不行,又想從跑步這個門檻最低的運動中找自信的人,真是不知道死字怎麼寫…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馬拉松由於對於交通的影響非常大,一般早上七點左右開跑,本來人的生理規律就是早上七點左右起床,九、十點左右才是適合運動的時間。而馬拉松運動員需要四點起床,五點前吃完飯,六點半開始熱身,七點開跑。

你想想一般人突然來個這麼反人類的作息規律的大強度運動
跑死才是正常吧…(? ̄▽ ̄)?
總之,這只是一個活動,不是專業運動員不要貿然去挑戰身體極限,真的,會死的d(?д??)


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適可而止,持之以恆。

前三句是因,持之以恆是果。


首先,馬拉松就是跑死人出名的……沒經驗別瞎跑,也不要經常跑,否則都傷心臟。
長跑運動量過大小心「傷心」_39健康網

其次,按自行車賽的標準,這麼長距離接近體能極限的運動沒有心率表/速度表,很難控制體能消耗節奏,容易用力過猛半路耗完體能然後趴窩或者猝死。但是長跑戴了心率表會磨胸……


不時刻感受自己身體的變化,瞎衝刺,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每次要準備高強度的比賽前,建議做一次心電圖。
每年做一次心臟彩超。
如果有條件可以做運動心電圖。
大多數猝死的案例,原因是心臟有隱疾,平時沒有發現,在身體狀態不好的時候就發作了。

有些人說這些發作的人平時疏於訓練,這是不對的。很多人平時訓練很科學,計劃性很好,但是發病了就是發病了。就連很多職業運動員都發生過在運動場上猝死的案例,你能說他們平時不訓練嗎?
所以,不管你平時訓練量如何,一定要注意檢查身體。


關於運動性猝死的五大疑問:

1.到底什麼是運動性猝死?

2.為什麼這些年總是在馬拉松賽事中發生猝死事件?

3.什麼原因會導致運動性猝死?

4.運動/跑步/跑馬拉松到底是增強心臟功能還是增加猝死風險?

5.運動性猝死能否提前預知或篩查?


接下來,我們一一解答這些問題。


一、什麼是運動性猝死?

猝死是指突然發生,無法預測的自然死亡,一般具有三個基本要點: 自發過程、意外發生、進展迅速。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心臟病學會分別在1970 年和1979 年定義:

猝死是急性癥狀發生後即刻或者24小時內發生的意外死亡。

運動性猝死是在運動中或運動後一段時間內發生的非創傷性死亡。現在大部分學者傾向於將運動性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病(出現癥狀後)1小時內。

所以,儘管運動性猝死的發病率很低,但無徵兆、起病急、來勢兇猛、進展迅速難以救治導致後果極為嚴重。


歷史上在運動中猝死的運動員為數不少,例如吉姆·菲克斯(1984年,馬拉松,美國)、弗樂·海曼(1988年,排球,美國)、謝爾蓋·格林科夫(1995年,花樣滑冰,俄羅斯)以及中國排球國手朱剛(2001年)。


二、為什麼這些年總是在馬拉松賽事中發生猝死事件?

馬拉松是以有氧耐力為主的長距離耐力性運動項目,是對人體極限極具挑戰性的運動項目之一。業餘選手全程完賽時間大多在3-6小時,半程完賽時間在2-3小時。這不僅是對體能和耐力的挑戰,初跑者往往會被「意志品質」所綁架,盲目堅持而不顧及身體反應。

在馬拉松比賽中猝死率較高的並非全馬,而是半馬或10公里。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半馬選手(尤其是初跑者或人生首馬)往往缺乏經驗,沒有按照自己平常的訓練節奏,盲目跟跑,容易導致意外發生。此外,終點前的最後一公里是整個賽程中最容易出危險的路段,千萬不要認為勝利在望而盲目衝刺。

三、什麼原因會導致運動性猝死?

一系列針對運動員的研究結論表明:發生猝死者大多具有一些器質性心臟病,如肥厚型心肌病(H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先天性冠狀動脈異常、預激綜合症、長QT 綜合症、傳導性疾病和離子性疾病等,受到短暫、急性的異常刺激因素而誘發的。


刺激因素包括:急性心肌缺血、交感神經興奮和血流動力異常引起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等。


在35歲以下的運動員中,運動訓練和運動猝死的發生率顯著相關。義大利的調查研究顯示,12-25歲的運動員由心血管疾病引起運動猝死的年發生率為2.3/10 萬,而非運動員僅有0.9/10萬。在非外傷運動性猝死(尤其是青少年運動員)中,遺傳性心源性猝死所佔比例超過90%。


運動性猝死原因:

也就是說,運動性猝死並非憑白無故的發生,而是來自於心臟自身的器質性缺陷受到刺激因素而誘發。說白了就是:心臟存在自身器質性缺陷的初跑者或者人生首馬者往往高度興奮(加之長途旅行至比賽地後沒有充分休息就參賽),賽程節奏控制不好,體能分配不合理,盲目衝刺等誘發心臟潛在風險導致悲劇發生。


四、運動/跑步/跑馬拉松到底是增強心臟功能還是增加猝死風險?

運動是一把雙刃劍。長跑有利於心臟健康,但過量跑步和沒有基礎的跑馬對心臟是有損害的。


研究結果表明:

長期運動可以誘導心肌保護機制的發生,包括心肌熱休克蛋白活性以及表達增加、心肌抗氧化應激能力提高、心肌線粒體有氧氧化能力提高以及其他的一些能夠誘導心肌保護機制生物活性分子的改變等。這些都是運動增強心臟功能的確鑿證據。


目前普遍觀點:

運動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和年齡相關。對於35歲以上的普通成年人,劇烈運動可增加冠脈事件的發生率;而習慣性的體力活動可阻止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疾病的病程,從而能夠整體降低此類患者的危險因素。


PS這提示我們運動過程中,科學指導、循序漸進和因人而異的重要性!!!

運動本身不是引起運動猝死的原因,而是作為一個刺激因素可導致一些運動參與者發生運動性猝死。通常來說,猝死人群本身具有一些隱性的心血管疾病。支持性研究表明:運動性猝死可發生於各種運動項目,且不存在規律性分布。運動性猝死與運動強度和運動持續時間有一定的關係。


我們推崇把跑步作為保持健康的手段,甚至將其融為合理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不提倡把跑馬作為跑步的目標;盲目追馬,一年參加多場馬拉松賽,甚至一個月參加多場馬拉松賽事是錯誤的!


頂級的專業馬拉松選手每年的參賽場次都經過精確量化,一年不過寥寥幾場。每場比賽的「訓練-備賽-比賽-恢復-調整」周期都有詳細安排。


五、運動性猝死能否提前預知或篩查?

我們已經可以明確,運動性猝死的原因是自身心臟存在器質性缺陷,在運動過程中受到刺激因素誘發癥狀導致死亡。那,我們能否預知自己是否存在風險?能否對心臟缺陷進行篩查呢?


對於前文提到的各種心臟器質性缺陷,一般體檢及物理檢查和實驗室技術很難早期發現,而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檢測技術則提供了早期診斷的可能。


首先,提醒有心臟病家族史的跑友格外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目前,國際上普遍採用美國心臟病學學會2007 年推薦12 項基本情況調查(表2),其中8 項為家庭和個人病史,4 項為個人體格檢查。12 項基本情況有助於大規模或小規模進行篩查。超過1 項呈陽性者應進行相關的心血管疾病檢查。對於初中生或高中生其父母超過1項呈陽性者, 必須進行相關的心血管疾病檢查。

除了篩查和定期的常規體檢之外,心電圖、心臟超聲檢查、心肌酶檢測、運動心肺及運動平板試驗、心肌核素、心臟核磁檢查乃至基因檢測都是國際上成熟的檢測手段。

男女運動性猝死比例約為7.2∶1,女性發生率明顯低於男性。差異可能與女子心肌缺血性心臟病發病率較低有關;另外,女性很少參加大強度運動訓練,在訓練中當身體出現極度疲勞或某些不適應癥狀時,女性更容易停止運動。

六、安全參賽貼士


1、不必恐慌

運動性猝死是極小概率事件,大可不必過度恐慌!運動愛好者也無需杯弓蛇影而憂心忡忡。專業篩查和細緻心臟功能檢測可以幫助了解自身情況,加之科學合理、循序漸進的運動,可以讓大家在體驗運動益處的同時規避相關風險;


2、重視體檢

重視定期體質自查,認真對待報名體檢(賽會組織者要識別可能發生猝死的高危人群)。參賽不是追風和提升B格;


3、科學訓練

在科學和專業指導下循序漸進的訓練。能力是逐漸提高的,基礎體能和專項技術都需要經過長期科學訓練後才能達到參賽要求;


4、生命第一

學會傾聽自己的身體。不能短訓幾天就去參賽,生命只有一次。賽前要充分休息,如有感冒發燒等癥狀,遵循生命第一的原則。賽程中如有胸悶、心悸、出冷汗虛汗等癥狀,終止比賽並立刻尋求醫療服務;


5、關注心率

在日常訓練及比賽中以心率監測設備實時關注心率。如發現賽程中心率突然加快或快速減慢,儘快終止比賽並及時尋求醫療服務;


6、把握節奏

賽程中合理分配體能,按照自己的節奏比賽。不要盲目跟跑打亂自己的方寸,尤其在賽程後段,不要猛然提速或盲目衝刺。比賽結束後不要立刻停步或躺下休息,要逐步減慢運動速率;


七、AED

關於賽會醫療服務中的AED:自動體外除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這是針對心跳驟停的首選設備。發生心跳驟停後,存活率以每分鐘10%的比例下降,若10分鐘的黃金窗口期內仍未能搶救成功,生還基本無望。


更多內容可以關注「慧跑」微信公眾號


馬拉松的故事本身就帶有悲劇色彩。為了傳遞一次勝利的信息,跑了40多公里,消息送到了,人也死了。

曾經也想以跑步作為提升健康的手段,一開始跑的人很容易因為有進步而獲得動力,今天多跑一圈,明天多跑兩圈,就這樣為自己加碼。為此還專門在網上找資料尋找未來半馬和全馬的可能。

找到的結果卻不容樂觀,除了知道了這個悲傷的故事以外,還了解到美國有位著書立傳教人跑步的運動大師自己卻在壯年死於長跑。你要說那樣的人還準備不足,對自己身體的狀況不夠了解,那估計在座的95%以上都沒資格說這句話。

曾有新聞報道: 非洲部落一群人靠長途奔襲抓住了人們眼中最善奔跑的非洲獵豹,有人就藉此來突出人類在長跑這個項目上的生理優勢。殊不知,那是一群人遠遠跟著一隻豹子,輪流進食休息,而在豹子跑累了休息的時候予以騷擾和追趕,這樣才最終拿下了地球上最快的動物,典型的"敵疲我擾"策略勝利而非體能優勢。

歸根到底,不要以一次兩次或幾次的幸運去挑戰造物主設置的生理極限。

豹子為了食物奮力奔跑尚且知道在身體過熱的時候停下來休息大口喘氣,它一定不能理解一幫不為糊口不為逃命的兩腳怪物冒著死的危險還在拚命地向前跑。

如果說這也是種冒險和突破自我,反正我不鼓勵。

同樣的,走完40公里,我相信絕大多數身體沒有傷痛的人是能夠完成的,並且不會要命。


肥厚型心肌病


別參加了。


不要參加,由源頭解決


平常多鍛煉,1個月拉一次長距離。控制心率和節奏。比賽是前段不跟年輕人,後段不跟老人。不衝刺。


室顫,有可能是心臟本身問題,有可能是電解質不夠了,很難檢測出來。


推薦閱讀:

通宵熬夜,猝死幾率多大?
「心源性猝死」通常是由哪些問題導致的?應怎樣預防?

TAG:健康 | 健身 | 馬拉松 | 猝死 | 長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