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為什麼說「眉山東坡什麼都可入詩 大謬」?


因為在木心看來,什麼都可以入詩本身就是一個大錯誤

將木心視為精神導師的陳丹青說中國兩千年文脈已斷,這話不是沒有出處的。在陳丹青與木心的眼中,詩本來就是陽春白雪的東西,文化這東西高貴的很,屬於上層建築,怎麼能輕易跟生活里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發生接觸?

咱們可以撿幾首木心的詩看看:

《我紛紛的情慾》
尤其靜夜
  我的情慾大
  紛紛飄下
  綴滿樹枝窗欞
  唇渦,胸埠,股壑
  平原遠山,路和路
  都覆蓋著我的情慾
  因為第二天
  又紛紛飄下
  更靜,更大
  我的情慾

《大衛》
莫倚偎我
  我習於冷
  志於成冰
  莫倚偎我
  別走近我
  我正升焰
  萬木俱焚
  別走近我
  來擁抱我
  我自溫馨
  自全清涼
  來擁抱我
  請扶持我
  我已衰老
  已如病獸
  請扶持我
  你等待我
  我逝彼臨
  彼一如我
  彼一如我

《五島晚郵》
你尚未出現時
我的生命平靜
軒昂闊步行走
動輒料事如神
如今惶亂,怯弱
像冰融的春水
一流就流向你
又不知你在何處
唯有你也
也紊了,懦了
向我粼粼湧來
嫵媚得毫無主意
我們才又平靜
雄辯而充滿遠見
恰如獵夫互換了弓馬
弓是神弓,馬是寶馬

類似的詩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反正木心的詩逼格是很高的,你要是想在他的詩里找點豬肉什麼的是萬萬不可能的。這就是一個藝術觀念的問題了,木心在嗡嗡嗡里遭遇了什麼,大家都懂,之後眼睜睜瞅著文化兩個字逼格日下,心裡怕是萬般無奈,所以有「眉山東坡什麼都可以入詩,大謬」這話也可以理解。然而知識的普及化是個大趨勢,這個誰也阻止不了。

不過拿這話來批蘇東坡,實在是有點不知道該讓人說什麼。人家蘇東坡是什麼都能入詩——關鍵是人家寫的好啊,想雅能雅要俗能俗,木心雖然在文學上小有造詣,說跟蘇東坡比還是差了不知道多少個段位的,所以也實在是想不通他為什麼拿蘇大鬍子開炮。這倒是讓我想起了當年的魯迅先生,雖然是白話文的大宗師,然而古文水平遠遠超出一般的腐儒……你說你批評這種人,是不是有點自取其辱的味道?

最後啊,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收個尾:

工作對象問題,就是文藝作品給誰看的問題。在上海時期,革命文藝作品的接受者是以一部分學生、職員、店員為主。在抗戰以後的國民黨統治區,範圍曾有過一些擴大,但基本上也還是以這些人為主,因為那裡的政府把工農兵和革命文藝互相隔絕了。在我們的根據地就完全不同。文藝作品在根據地的接受者,是工農兵以及革命的幹部。根據地也有學生,但這些學生和舊式學生也不相同,他們不是過去的幹部,就是未來的幹部。各種幹部,部隊的戰士,工廠的工人,農村的農民,他們識了字,就要看書、看報,不識字的,也要看戲、看畫、唱歌、聽音樂,他們就是我們文藝作品的接受者。即拿幹部說,你們不要以為這部分人數目少,這比在國民黨統治區出一本書的讀者多得多。在那裡,一本書一版平常只有兩千冊,三版也才六千冊;但是根據地的幹部,單是在延安能看書的就有一萬多。而且這些幹部許多都是久經鍛煉的革命家,他們是從全國各地來的,他們也要到各地去工作,所以對於這些人做教育工作,是有重大意義的。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應該向他們好好做工作。
既然文藝工作的對象是工農兵及其幹部,就發生一個了解他們熟悉他們的問題。而為要了解他們,熟悉他們,為要在黨政機關,在農村,在工廠,在八路軍新四軍裡面,了解各種人,熟悉各種人,了解各種事情,熟悉各種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們的文藝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藝工作,但是這個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卻是第一位的工作。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對於這些,以前是一種什麼情形呢?我說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無用武之地。什麼是不熟?人不熟。文藝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寫對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簡直生疏得很。我們的文藝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農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們的幹部。什麼是不懂?語言不懂,就是說,對於人民群眾的豐富的生動的語言,缺乏充分的知識。許多文藝工作者由於自己脫離群眾、生活空虛,當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語言,因此他們的作品不但顯得語言無味,而且裡面常常夾著一些生造出來的和人民的語言相對立的不三不四的詞句。許多同志愛說「大眾化」,但是什麼叫做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如果連群眾的語言都有許多不懂,還講什麼文藝創造呢?

以上。


蘇軾就是因為什麼都可以拿來寫文章,所以才是蘇軾嘛。寫寫紅燒肉河東獅,反映一下生活,不比老是吟風弄月更好嗎。真正的風雅之士,一碗紅燒肉也能煮出清趣,何必待清風朗月呢。須知《詩經》也寫蒼蠅,也寫老鼠,也寫」野有死麕「。你以為這就叫沒節操嗎。梅堯臣可是連糞坑裡的蛆都寫。

我看木心的一些東西,滿滿的QQ空間的味道。所以見仁見智。


歸根到底還是「詞自是一家」和「詞別是一家」的爭論吧。

個人認為,蘇東坡的觀點「詞自是一家」也挺有道理。不過李清照「詞別是一家」的觀點維護了詞的傳統風格。

這個問題,簡單通俗點理解,應該就是木心對於詞的「豪放」和「婉約」的看法吧。


蘇軾能把自己所見所聞都入詩,淋一場雨都
也無風雨也無晴,煮點東坡肉就能寫的有滋有味 ,這就是人所不能的 超喜歡


百度下李清照的《詞論》,一篇短文,什麼都說明白了。


別再降蘇軾的檔次了,蘇軾已經淪落到這種地步了么?


不談詩,只說人
有些人生性細膩樂觀,對身邊所有的人和事都能興緻盎然,活潑有趣,周圍的人各種話題也都願意與其交流;另一種人言必美國大選,中東和平,朋友圈不是心靈雞湯就是人生感言,你要是有點雞毛蒜皮還真不敢在他面前吐露,不為別的,自慚形穢!
這兩種人估計大家身邊都能找到原型。
文藝終歸是個描述社會生活的東西,你戰爭片、文藝片叫做電影,可以拍得;我喜劇片、愛情動作片就拍不得?小(製作)電影就不是電影了?水可載舟,亦可賽艇嘛!

「無審美力者必無趣--木心」


唐朝就有「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同問?


木心也敢談東坡?!


說得好像木心懂古代文學一樣的。


推薦閱讀:

對孫少平的理解和對《平凡的世界》的一些疑惑?
怎麼評價余華的新書《十個辭彙里的中國》?
請問《狂人日記》中「做論」是什麼意思?
劉震雲《手機》第三部分為何要寫嚴守一爺爺奶奶的往事?這是什麼手法?
對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的評價?

TAG:文學 | 蘇軾 | 中國當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