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為什麼分內蒙古和外蒙古?
是地理原因還是歷史原因?這種分法在清朝就有嗎?
這個要從元末明初講起。元朝末年社會矛盾激化,各地叛軍四起,最終導致了元朝的大分裂。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元順帝仍在大都執政,但此時,他的政令已經不過黃河。南邊則是揭竿而起的朱元璋,此時的他已經稱帝,建立了明朝。此時的他兵分兩路,一路攻打元大都,一路向東南,攻打任然效忠於元廷的閩粵沿海(當時閩粵沿海有大量的色目人,蒲壽庚家族就是其中之一。)。元順帝自覺回天無力,只好帶領人馬返回草原上都。朱元璋當然認為必須斬草除根,於是繼續攻打上都,順帝逃亡應昌,病逝。此後的二十年間,元廷的主力仍然繼續和明軍進行著拉鋸戰。直至天元十年(1388年),北元的主力在捕魚兒海之戰中被藍玉殲滅,從此以後北元實力大大的削弱,內部也開始陷入了混亂。其間元帝到處奔波流離,還經歷了也先的企圖篡位,一直到1506年,達延汗巴圖蒙克重整旗鼓,才結束了蒙古的政治內亂。
達延汗當時所在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內蒙古境內,作為正統的成吉思汗後人,大蒙古可汗,他銳意改革,將諸位兒子進行了分封。其中格哷森札札賚爾獲得封地之後揮師北方,獲得了今天外蒙古的大部分,形成了喀爾喀部。格哷森札札賚爾又分封各個兒子,形成了車臣汗、土謝圖汗、札薩克圖汗三個部分。他們依然視達延汗直系後裔為領主。
大家都知道,明朝末年努爾哈赤帶領的女真在白山黑水中崛起了,從此明朝退出了東北和遼東,但是在寧遠城,努爾哈赤死於袁崇煥軍隊的炮傷,皇太極繼位後繼續攻打寧遠城,再敗。此時的皇太極決定轉變戰略思維,繞過寧遠城去攻打明朝。但是如此蒙古便是一個阻礙,於是皇太極決定先征服蒙古。通過數年的金錢、外交對蒙古貴族的拉攏,林丹汗(林丹也當大汗了。。。)眾叛親離,於是便逃亡漠北喀爾喀部。但喀爾喀部憚於金兵,並不敢收留,林丹汗遂逃至甘肅。蒙古各部便擁立皇太極為蒙古可汗,不久之後皇太極建立清朝,在法理上自稱為承繼大元而立。在此之後,喀爾喀部和林丹汗之子額哲也投降清廷,蒙古各部也就成為了清朝的附庸,受封為扎薩克(世襲領主),額哲受封為察哈爾親王。之後額哲的侄子阿布奈在康熙初年起兵反叛,失敗之後,察哈爾部被改編為八旗察哈爾,成為一支清帝直屬的內屬蒙古。
於是內外蒙古的分別在明末清初便開始形成。靠近汗部,在呼和浩特周圍的各部,也就是當初擁立皇太極兼任蒙古可汗的各部被稱作「內扎薩克」,也是清朝認為地位最高的蒙古人,而且他們最為忠誠可信,地理位置也接近中原,容易控制。內扎薩克蒙古各部歷來都有和清朝皇室通婚的傳統(但只有清世祖的母親是蒙古人)。內扎薩克蒙古和八旗察哈爾這些內屬蒙古之外的,分布於戈壁沙漠以北,新疆,青海的蒙古被稱作外扎薩克蒙古,其中自然包括喀爾喀部。由於他們歸順較遲,距離又遠地位也較低,這一點和蒙元時期劃分社會等級有相似的原因。而內外扎薩克蒙古便是後來內外蒙古的雛形。大約在清朝末年已經形成了與現在相似的內外蒙古的概念。
有一點需要說明,內外蒙古雖然同為理藩院管理,但是管理方式卻有所區別。內蒙古的扎薩克最高的爵位是扎薩克和碩親王,各部落首領只是旗長;外蒙古的扎薩克最高是可以稱「汗」的,其中一位稱「諾顏」,爵位是在扎薩克和碩親王之上的。更重要的一點是,對於信奉藏傳佛教的內外蒙古,他們負責教化的活佛也不同。內蒙古的最高活佛是章嘉呼圖克圖(1957年傳承斷),外蒙古的最高活佛為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2010年回歸外蒙古),他們與班禪額爾德尼,達賴喇嘛並稱為黃教「四大活佛」。但問題來了,外蒙古將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視為成吉思汗轉世,這就為之後外蒙古的獨立埋下了伏筆。
清末民初,天下大亂,八世哲布尊丹巴在俄國的支持下繼位為蒙古可汗,首都設立於庫倫。此後攻下了不屬於喀爾喀部的科布多,形成了蒙古國大致的版圖。哲布尊丹巴因為被視為成吉思汗轉世,社會影響力號召力極大。辛亥革民之後,袁世凱政府和俄羅斯談判,逼迫哲布尊丹巴取消獨立,但仍然視其為蒙古地方最高統治者。1921年,蘇俄紅軍趁我國內亂入侵蒙古,哲布尊丹巴重新執政,直至1924年去世。此時的外蒙古已經成為蘇聯的傀儡,開始了蘇聯化的道路。大力摧殘蒙古文化,改庫倫為烏蘭巴托,停止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轉世,逼僧人還俗,廢除舊蒙文,使用西里爾文。
此時的內蒙古則是另一種情況。由於離中原較近,便於控制,北洋政府就採用「改土歸流」的老辦法,將內蒙古改變成綏遠,察哈爾、熱河三個特別區,籌備建省。雖然此時內蒙也有獨立的聲音,但是實力較小,地理位置也不利,也就沒成氣候(德王和雲王曾於日據滿洲時期成立征服,後隨日本戰敗而解散)。後內蒙也出現聲音欲與外蒙合併,但蘇聯囿於《雅爾塔協定》而反對。此後中共派出了烏蘭夫參與內蒙古相關事務的處理,後來於1947年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
自此內蒙古和蒙古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前面的人都已經講述了歷史和政治原因,我來補充一下地理原因。從地理上看,內外蒙古的核心就是漠南和漠北兩個地區。同理,西漢時期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也是這麼分的。
這是谷歌衛星地圖,只截了蒙古高原的東部地區。只看顏色,不太容易找到草地和沙漠的分界線,我大致畫了一下。可以看出,以呼和浩特為中心的漠南,以烏蘭巴托為中心的漠北,二者中間隔著戈壁沙漠。
從錫林郭勒往北,大興安嶺和戈壁沙漠之間,內蒙古東部和外蒙古東部,有這麼一個走廊連接著漠南和漠北,暫且把它叫做東部走廊。內蒙和外蒙的分界線,就在戈壁沙漠和東部走廊的中間。連接南北的錫林郭勒,是傳統上蒙古汗國大汗所在地。
這是完整地圖。
蒙古高原的東側,是大興安嶺,在行政區划上大部分屬於內蒙。大興安嶺地區的蒙古人主要是科爾沁部,早年就和中央蒙古不親,後來與滿清政權親如一家。滿清早期皇帝都娶科爾沁的妃子,比如孝庄。
蒙古高原的西側,是阿爾泰山脈,主要在外蒙境內,少部分在俄羅斯和新疆。阿爾泰山區主要是漠西蒙古,和漠南漠北的中央蒙古不同。
我們現在把兩個山區去掉,內外蒙的構成就非常清晰了:
外蒙 - 阿爾泰山 = 部分戈壁 + 漠北 + 部分東部走廊
內蒙 - 大興安嶺 = 部分戈壁 + 漠南 + 部分東部走廊
P.S. 呼倫貝爾的位置好尷尬
這是遙感地圖,灰色是裸露地表,淺綠色是草地,深綠色是森林,粉色是耕地。
這裡的地貌就清楚多了,漠南、漠北、東部走廊,很明顯。
把這張地圖和谷歌地圖對應一下:
地圖的中心,就是蒙古高原的中心。蒙古高原的中心和西南部,幾乎全是灰色的,這就是戈壁沙漠,包括了內蒙古的西部,外蒙古的南部、西南部,甘肅北部的一部分。
此圖西南的一串零星粉色和大片淺綠色是甘肅和青海。最左邊一塊孤獨的淺綠色是新疆中部,天山地區,能看到「(烏魯)木齊市」 幾個字。天山南北的塔里木盆地和准格爾盆地,都是灰色的裸露地表。
地圖西北角,是西北-東南走向的阿爾泰山脈,就是這麼一串字連起來: 「(阿爾泰共)和國 - 阿巴彥烏列蓋省 - 科布多省 - 戈壁阿爾泰省」 。蒙古高原的北方是西伯利亞森林和貝加爾湖。蒙古東部走廊一大片淺綠色,其中有一部分是大興安嶺。
1. 漠北地區,主要是外蒙古北部,被北邊的西伯利亞森林和南邊的戈壁沙漠夾著,總體是東西走向的。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擊敗北匈奴的漠北之戰,就是這裡。漠北草原比漠南更加寒冷乾燥,不利於種植業。漠北的蒙古族主要是喀爾喀一部,其他蒙古部族大多數生活在漠南和東部走廊。提醒一下:游牧民族以畜牧業為主,輔以採集漁獵,但是他們也有種植業的,只是受環境所限,不發達。
2. 漠南地區,主要是內蒙古中部,位置和氣候接近華北,處於農牧分界線附近,種植和畜牧的條件都比漠北好,接近中原也利於貿易。你能看到地圖上,呼和浩特北邊有大片淺綠色的草地,而南邊是農牧交錯的河套地區。俗語說:「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最後再看一遍公式:
外蒙 - 阿爾泰山 = 部分戈壁 + 漠北 + 部分東部走廊
內蒙 - 大興安嶺 = 部分戈壁 + 漠南 + 部分東部走廊
另外說說漠西蒙古,也叫衛拉特蒙古、瓦剌、厄魯特。
蒙古本來是分為東部的中央蒙古,和西部的衛拉特蒙古,以戈壁沙漠為東西分界(和東西突厥分裂的分法一樣)。中央蒙古也叫蒙古本部,包括整個漠南、漠北這一大片。衛拉特蒙古在戈壁西邊,包括新疆,哈薩克,阿爾泰山脈兩側,葉塞尼河上游。這個地理範圍實在太大了,統稱漠西。被康熙打敗的准格爾汗國,就在新疆,准格爾部是衛拉特的一支。《東歸英雄傳》里,從伏爾加河一路打回新疆的土爾扈特部,也屬於衛拉特。還有同屬衛拉特的和碩特部,曾經跑到青海西藏建立和碩特汗國。
有一個特殊情況,北方貝加爾湖附近的布里亞特人,是住的最北的蒙古人,屬於衛拉特,但是歸中央蒙古直轄。某網站有個長腿美女主播,就是俄羅斯籍的布里亞特人。簡單說下內蒙古和外蒙古的區分和歷史成因
1、首先,在 @關毛 對著個問題的解答中,上來第一句話就是「明朝的蒙古一般只分為東蒙古和西蒙古」,這個觀點恐怕就不太正確,需要從新商榷。因為在明朝中前期,的確是東部的韃靼與西部的瓦剌頻繁爭鬥不休,比如說在「土木堡事件」中生俘明英宗的也先太師就是瓦剌部,當時瓦剌正處在強勢狀態,韃靼的脫脫到是一個被他挾持的半傀儡大汗。
但是到了明朝的中葉,形式倒過來了,隨著達延汗的崛起,他基本上重新統一了韃靼,並強力打壓瓦剌。最終在明武宗正德年間,成為草原上共尊的盟主。以下是1519年(正德十四年)的政治勢力圖,看過就一目了然了——
達延汗實現了霸業後,採取了和他祖先成吉思汗一樣的同姓血親子弟分封制,就是把地盤劃成若干塊,分給自己的兒子或關係比較緊密的侄子,於是在達延汗身後,重新統一草原的韃靼蒙古,按照達延汗的指示,分成左、右兩翼六個萬戶,在上面的地圖裡也可大致看到:左翼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右翼鄂爾多斯、蒙郭勒津、永謝布。除了兀良哈之外,其他五個都是達延汗的直系後裔血統。在這五個達延汗的直系後裔血統的萬戶中,又規定以左翼的察哈爾作為大汗的親屬萬戶,其他五個萬戶都要尊奉察哈爾為共主。
2、達延汗安排的挺好,但是他的子孫未必都能認真執行他的遺囑。這些後代中有強有弱,哪些地位低卻野心大手段強的小貴族,肯定會要覬覦哪些家產豐厚卻沒能力的大貴族,就和如今的大家族鬧家庭遺產糾紛差不多。而且蒙古是游牧民族,不會長期活動在固定的分封草原上,各部時常會為遷移、爭奪草地和水源發生衝突。
在右翼鄂爾多斯萬戶下,有一個以「土默特」為名的鄂托克(比「萬戶」再低一級的分封單位),由達延汗的一個孫輩統領,此人就是俺答。俺答極賦政治抱負,他與自己的親兄先兼并了蒙郭勒津萬戶,又指使親侄控制永謝布萬戶和轄下的喀喇沁鄂托克,最遲在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他已經成為右翼三萬戶的共主,實力超過作為宗主的察哈爾部。俺達的政治野望並不局限於此,更希望自己成為全蒙古大汗,覬覦察哈爾的宗主地位,不僅不聽從察哈爾庫登汗的號令,拒絕參加庫登汗發起的各部會盟,還唆使屬於自己一系的親貴侵佔察哈爾駐牧地。這種一心想當大元大可汗的情節影響了他的後半生。
3、彼時的察哈爾由庫登汗統領,他在輩分上是俺達的堂侄,各方面能力又平庸。因擔憂被俺達吞併,庫登汗帶領全體察哈爾和一部分喀爾喀部眾東遷,佔據從遼西到吉林一帶長城邊牆外的地域。這就是十六世紀中期發生的「左翼蒙古東遷事件」。
這件歷史事件,對韃靼蒙古各部的分布關係產生了兩個很重要的影響特徵:
A、左翼的喀爾喀萬戶由12個鄂托克組成,原本就在今天的外蒙古游牧生活,當庫登汗派去的使者號召他們跟隨一起遷移時,他們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其中有5個願意效忠,他們追隨庫登汗東遷,越過興安嶺南下,駐牧於遼東邊牆西段外。這五部是扎魯特、巴林、巴岳特、瓮吉喇和烏齊葉特,統稱"內喀爾喀",在建州女真的後金政權崛起後,逐一被努爾哈赤收攏或征服。還有7個鄂托對庫登汗很冷淡,不願意追隨遷移,他們留在了漠北,統稱"外喀爾喀",也就是漠北蒙古,到了在明朝末年,他們逐漸整合為車臣汗、土謝圖汗和札薩克圖汗三部,成為今天外蒙古國民的主體。
B、庫登汗東遷之後,原來達延汗的左右兩翼六萬戶格局就更加鬆散,幾乎形同虛設了;新形成的格局,就是漠南蒙古與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包括察哈爾、土默特、鄂爾多斯等萬戶,漠北蒙古就是外喀爾喀的車臣汗、土謝圖汗和札薩克圖汗三部。區分二者的這個「漠」,是今天中蒙兩國邊境線上的大沙漠地帶,如下圖——
請注意圖中蒙古南部和中國接壤的三個面積最大省份的名稱——東戈壁省、南戈壁省、阿爾泰戈壁省,從名字就知道了,全是荒寒絕域,蒙古語稱之為「噶爾拜瀚海」,這就是區分漠南與漠北的那個「漠」。
今天內蒙古和外蒙古(蒙古國)區分界定的歷史淵源,就是這麼來的~
4、筆者講過上面三條之後,相信諸位能注意到另外一些特點,比如說,外蒙古貴族就應該和內蒙同源同宗,都是達延汗的後代,而達延汗又是成吉思汗的血脈,所以他們都是黃金家族後裔。
實際情況,可以說是基本如此,但不排除少數特例(再此加重家下劃線,留在後面具體解說)。這其中有一些特殊原因,蒙古族的歷史雖然長遠,但文化並不深厚,除了歷史上成吉思汗崛起在歐亞大陸上那場征服事業外,這個民族能拿的出手的「榮光」並不多。這就導致在蒙古的貴族政權上,特別看重黃金家族血脈,大汗若是成吉思汗後裔才顯得名正言順,如果是異姓貴族就不太被接受。瓦剌部(清朝改叫厄魯特,即漠西蒙古)就因為是綽羅斯氏,儘管他一度強盛過,但始終不能取得正統地位。無論是達延汗分的左右翼六萬戶,還是隨後通過兼并形成的漠南漠北,因為他們都是黃金家族,所以特別看不起漠西蒙古。
這個對血統的歧視在蒙古歷史上根深蒂固,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比如說在1920年代蒙古人民革命黨剛成立時,其中有個特別有覺悟的早期創立者索利丹曽,貧苦牧奴出身,絕對的根紅苗正無產階級,但是他隨後在人民黨內部學習蘇聯的肅反「大清洗」中被草率槍斃了,沒有什麼正式罪名,就是「不值得信任的厄魯特特務」。在今天的外蒙古,一些蒙古憤青對中國人只有五分仇恨,但是對同樣說蒙古話的厄魯特蒙古人、明阿特蒙古人卻表現的十分極端。
5、少數特例
科爾沁、和碩特和喀喇沁三部,就是典型的少數特例。
A、科爾沁,可以說是在蒙古帝國創立後「半獨立」發展起來的,嚴格的說他即不屬於明朝中前期的韃靼、瓦剌,也不屬於達延汗的左、右翼六萬戶,直到明末清初,才籠統的歸入漠南蒙古。科爾沁的祖先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圖和薩爾,儘管也算黃金家族,但屬於成吉思汗的弟弟、侄子、侄孫這一枝上的了,是個歷史悠久的同宗偏門遠親。
科爾沁最早的游牧地,在今天內蒙古東北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到興安嶺一帶,是當初成吉思汗封給哈布圖和薩爾的領地,叫阿魯科爾沁(阿魯意思為「大山的背面」,就是山北)。在明朝前期和中期,科爾沁內部也開始分裂,明朝嘉靖初年,哈布圖和薩爾的十四世孫奎猛克塔斯哈喇帶著一部分人南遷到靠近今天內蒙吉林黑龍江三省交界的嫩江流域,為了與老科爾沁區別,管猛克塔斯哈喇的這個部落叫嫩江科爾沁。
明朝末年,隨著努爾哈赤的後金崛起,科爾沁與後金聯姻,皇太極的皇后後宮裡有一幫科爾沁出身的女子,著名的孝庄太后就是其中代表。雙方關係打的火熱,科爾沁幫助後金打擊察哈爾林丹汗,成了「蒙奸」。清朝入關後,也對科爾沁投桃報李,把漠南蒙古原先屬於察哈爾、土默特的大片草原都賞賜給科爾沁貴族。如今烏蘭察布盟的四王子旗、巴彥淖爾盟的烏拉特旗等,都成為科爾沁貴族的旗地。這個黃金家族裡的偏枝,投靠清朝成為政治暴發戶,是清代漠南蒙古貴族裡排名第一的「大戶」。
B、和碩特
筆者在前面講到漠西厄魯特蒙古時說,他們不是黃金家族出身,但漠西中的和碩特部是個例外,而且和碩特部起源自科爾沁。
和碩特部的祖先叫烏魯克貼木爾,是哈布圖和薩爾的八世孫,科爾沁貴族。在明朝前期的宣德、正統年間,科爾沁老酋長死,其長兄在分遺產時霸佔了大部分布眾和財物,對此不滿的烏魯克貼木爾選擇出走。當時瓦剌正處在強勢,烏魯克貼木爾就投靠了瓦剌脫歡太師,帶著自己那點部屬西遷到新疆青海和哈薩克去了,到了明朝中後期,就是厄魯特四部中的和碩特。明朝末年,和碩特在青海一帶也曾崛起過,特別是顧實汗時期,和碩特汗國控制了西藏拉薩。
C、喀喇沁
喀喇沁屬於漠南蒙古,是漠南蒙古各部中,唯一非黃金家族出身的部落;而且他們的祖先不是蒙古人,而是欽察人(包括部分圖瓦人),屬於元朝四等人中的「色目人」,只不過到了明朝,他們已經深度蒙古化,和蒙古人沒有區別了。
喀喇沁的祖先叫哲勒篾,是成吉思汗手下的猛將,與哲別、速布台等共稱「四犬」。他是烏梁海人,即蒙古語的「林中的百姓」。到了明朝初年,就是活動在今天河北承德赤峰到遼西一帶的兀良哈朵顏三衛(「兀良哈」就是「烏梁海」的諧音),曾經協助明成祖「靖難」奪皇位。也是達延汗分封中的左翼三個萬戶之一。
到了明朝末年,隨著左翼蒙古東遷,兀良哈萬戶解體,只有其中實力最大的喀喇沁保留下來,隨後也投靠了後金。
6、大致了解上述五條,就能知道內蒙古和外蒙古的區分,以及造成這個區分的歷史源頭。不過在歷史上,「外蒙古」與「內蒙古」的涵義概念,也有完全不相同的時候。
比如說在清朝,「外蒙古」與「內蒙古」是以政治統治形式區分的——漠南蒙古與漠北蒙古統稱「外藩蒙古」,簡稱外蒙古,歸清朝理藩院管理。而清朝說的內蒙古,是指「內屬蒙古」,即沒有蒙古貴族、不經過理藩院,由清朝皇帝直接統屬的若干蒙古部落。
造成這個特例,是清朝對蒙古的上百年的經略形成的。
在清朝崛起階段,對蒙古特別看重,「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比如說清朝的理藩院,最早的名字叫「蒙古衙門」,滿蒙聯姻、滿蒙同盟更是清朝最重要的國策。對於類似科爾沁這種積極採取合作+效忠臣服的蒙古部落,清朝就和他搞貴族通婚,給予封號爵位,熱情拉攏;對於一些不聽話的敵對部落或者政治影響力太大的部落,清朝就要徹底分解他。比如說察哈爾,曾經是清朝的大敵,在林丹汗客死青海後,雖然該部表示臣服,但心有不甘,三藩之亂時,察哈爾末代台吉布爾尼還趁機作亂。清朝對察哈爾就採取了徹底瓦解手段,把原先的貴族全部廢黜,將部眾人口按照滿洲八旗制度重新編丁,每旗的都統(固山額真)由皇帝親自任命,直接向清廷負責,相當於改土歸流。
類似的還有漠南蒙古的土默特、漠西的準噶爾厄魯特(有個在網路上流傳很舊的謠言,說清朝滅掉準噶爾後對這個部族搞民族屠殺,全殺光了,其實不然,準噶爾的絕大部分人口是作為戰利品,被勝利者瓜分了,成為了喀爾喀的底層布眾和清朝厄魯特旗的蒙古旗丁)、烏梁海圖瓦佐領等等。
用行政等級關係來說明清朝的「外蒙古」與「內蒙古」的區別,就是如此:
「外蒙古」:皇帝—理藩院—蒙古某盟某旗之旗主親王—一般部眾人口
「內蒙古」:皇帝—蒙古某旗固山額真—旗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月13日的分割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補充說點擴展內容
當初產生下筆寫《旅蒙商》的一個原因,就是幾年前,我無意中了解到內蒙古西部阿拉善盟和碩特蒙古旗的一些情況——
2009年,我在寧夏銀川鎮北堡西部影視城外景地拍戲時,很偶然遇到一位老家在內蒙古阿拉善盟巴彥浩特的司機師傅。當地在清朝舊稱「定遠營」,是一座保存若干遺迹的清代古城,別名「小北京」,是和清廷關係很密切的阿拉善旗內札薩克和碩親王的治邸。在隨後的交談中,這個司機和我說,他家從太爺爺上溯幾代人都是張家口的駝戶,在同治、光緒年間,曾協助清軍平定西北回亂,又跟隨左宗棠擊敗阿古帕、白彥虎匪幫,收復新疆,還是第七代阿拉善旗主多羅特色楞很賞識的駝隊把式,經常跟隨這位蒙古王爺往返北京與定遠營之間。
我是北京一個平民老百姓家庭出身的普通人,喜歡和三教九流打交道,而我的職業也使我慣於在交流中留意對方的言談細節,在隨後的半個多月時間裡,我們就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他向我講述了清朝駝隊趕駱駝起大運的太平調。
厄魯特蒙古四部中的和碩特部,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木圖哈薩兒後裔,厄魯特四部中唯一的黃金家族後裔。明末清初,其首領固始汗游牧於青海,和尚未入關的清朝取得聯繫,尊奉皇太極為漠南蒙古大汗,使和碩特部從一開始就與清朝保持著親近關係。在固始汗帶兵經略西藏時,第四子巴彥阿布該阿玉什和侄子鄂齊爾圖汗留守故地,康熙准許該部於寧夏邊外駐牧,設阿拉善厄魯特旗,在清朝理藩院下管盟旗中,屬西套蒙古。雍正元年,固實汗的另一個孫輩羅卜藏丹津在青海叛清投准,阿拉善和碩特旗第二代首領阿寶奉詔積極征討,被清廷加封郡王。雍正八年,由岳鍾琪奏建定遠營,目的是為了在賀蘭山西麓置守興屯,以控扼蒙古各部落往來道路及軍事鎮守為主。《岳氏定遠營碑文》記述了將他的這一構想:
「……寧夏北賀蘭山乃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聖心軫念山後一帶切近寧城,額魯特郡王阿寶部落於西海,阿爾多斯七佐領於河東,險要盡歸外地。……且形勢扼瀚海往來之捷路,控蘭寒七十二處之隘口,奉旨特設一營,名曰『定遠』。妥相地形高下,固山築城,氣勢軒昂,設武弁置屯兵,西接平羌,遙通哈密、巴里坤等處;東接威鎮,遠連三受降城,兩狼山要地。」
定遠營是一座半山城,即突出軍事價值,又遵照背山為依靠的風水選址傳統,依賀蘭山取勢。城南部處在山腳前平地上,北城牆已經建到山腰,呈不規則的正方形,每邊長度近一里,全城周長3.3里,別稱「卧虎城」。城牆為裸露夯土牆,外表沒有包磚;只有城頭女牆是用青磚堆砌;牆腳厚3~3.5丈,牆頭寬約1丈,高3~4丈。城牆只開南門和東門,其中南門外建有瓮城,門外為商業街;四角有城樓。北城牆沒有城門,在中段建有關帝廟。
這是兩張有關定遠營很有意思的古地圖。上圖是雍正十年(1732),下圖是道光五年(1825),時間相隔92年,而該城修建時,距離清朝入關也有88年之久了。可以這麼說——這是已經深度漢化的滿族統治者,採取中原漢族的營造方式,為與他關係密切的蒙古貴族籌建的王府要塞。因此,這所城堡也融匯了漢滿蒙三種文化元素,比如說在上圖中,既有蒙古包、有穿旗袍戴紅頂子的清朝官員,有散養牧放的牛羊,更有意思的是還有騰雲駕霧而來的城隍爺與前呼後擁隨行的判官小鬼們——既然城建好了,這位神仙屆的市委書記也該上任了——典型的漢族文化。
定遠營建成時還很空曠,城裡有限的空間還能放羊畜群。然而在下圖的道光五年,城裡城外已經是一片雞犬相聞、阡陌壟畝的繁盛景象了。
整座城的佔地面積僅為26公頃,因此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城池,而是堡壘城塞,只有旗主王爺、王室親族、相關政務、旗務人員和扈衛、僕從才能住在其中。北城牆外與後山以一條大溝相隔;後山被當地人叫作「營盤山」,名稱來自修建在山頂上、用以主城拱衛犄角的三座營堡,同治末年回亂時又增修兩座。全城中心是嚴格按照《大清會典》規制營建的王府,分左中右三路,中軸對稱突出中路;府門面闊三間,作為正殿的迎恩堂面闊五間,不設前墀——清代滿族王府正殿叫「銀鑾(安)殿」,娶了公主的蒙古王爺府正殿通常叫「迎恩殿(堂)」。第二代旗主阿寶在康熙年間被清朝加封郡王,因此殿宇是郡王級。乾隆年間的第三代旗主羅卜藏多爾濟因領兵協助清朝平定準噶爾,晉封世襲罔替和碩親王,俗稱「鐵帽子王」,但王府並沒有按親王規制擴建。
定遠營落成後,清朝並沒有從北京派去駐防八旗,而是將整座城賜給阿拉善旗主。該旗自第二代旗主阿寶,到末任旗主達理札雅,二百年間的九代旗主全都和愛新覺羅家族聯姻;而且還不只是政治聯姻,從羅卜藏多爾濟開始的後八代旗主,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親清傾向,政治上極端滿化,文化上高度漢化。第五代旗主瑪哈巴拉的一嘴京片子就已經比蒙古話說的又快又溜了;第八代旗主多羅特色楞在言行舉止各個方面更是一副京城八旗大爺作派。因此阿拉善厄魯特旗被清朝視為最放心,最得意的蒙古屏藩,堪稱「滿蒙一家」的典範。因為歷代阿拉善王爺常駐京師,不僅在定遠營有王府,在京城還有一座,位於什剎海後恭親王府之東側,因羅卜藏多爾濟得封鐵帽子親王,舊時俗稱「羅王府」——清朝北京城只有三座蒙古王府,分別為出身內蒙古科爾沁的僧格林沁府,出身外蒙古三音諾顏部超勇親王策零後代的那王府,以及本文所講的阿拉善旗羅王府。
阿拉善王爺累世與清朝皇室聯姻,又頻繁往返於京師和定遠營之間,有眾多的旗人和張家口、歸化城兩地的晉商駝隊常年跟隨。在左宗棠收復新疆期間,糧草和一部分武備從包頭和京師啟程,也取道阿拉善旗地界運往前線。定遠營內建築都仿照京城四合院,城裡人口無分滿蒙漢,一律說北京話,被稱為「塞外小北京」;周邊住著一些因長期隨王爺辦差、拉駱駝而遷來定居的山西人,說晉語方言「張呼片」。
1874年,俄國「科學貿易考察團」攝影師鮑耶爾斯基在北京期間,給和碩特定遠營第八代旗主多羅特色楞拍攝的照片,一副八旗貴族子弟的穿著打扮
本來,明朝的蒙古一般只分為東蒙古和西蒙古。
東蒙古,即明朝的韃靼,包含現代內蒙古各部、現代蒙古國、明末時勢力又深入甘肅青海,以元朝禁衛軍怯薛之名形成的察哈爾部為其核心。自認為是蒙古正統,統治者基本出於成吉思汗的孛兒只斤氏(清朝改稱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黃金家族,自稱蒙古人。
西蒙古,即明朝的瓦剌,清代的厄魯特蒙古。勢力範圍包含新疆、哈薩克東部、西部利亞南部、青海、西藏。他們多是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時「統戰」來的非親緣部落甚至是突厥語部落,逐漸被蒙古人同化。其統治者不是黃金家族,在傳統法理上臣服於東蒙古,但實際情況就比較複雜了。讓明英宗享受草原旅遊的太師也先、清代前期最大的敵人準噶爾汗國、統治西藏的和碩特汗國、千里迢迢跑回來的土爾扈特部都屬於這一股。他們也自稱蒙古人,但是被東蒙古人堅持稱之為「衛拉特人」。有一種東蒙古人自認為是小龍人、西蒙古人被認為是亞龍人的意思。
本來是這樣劃分的。
但在清朝,大夥知道「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雖然滿洲人不會真寒磣到不足一萬人,但在於漢族、蒙古族相比時,人口就太少了。所以從滿洲立國到一統天下,滿清統治者都卯足了勁「統戰」蒙古各部和遼東漢人流民。
經過滿清的不懈努力,在入主中原之前,滿清就已經基本控制了東蒙古地區。然後對滿清政府能直接進行統治的蒙古部落稱為內屬蒙古,也就是如今內蒙古的雛形。對羈縻統治、以及名義上進行羈縻統治的蒙古各部稱為外藩蒙古。
當時外藩蒙古除了有外藩之名卻無外藩之實的內屬蒙古、以及能有效羈縻的外蒙古喀爾喀四部外,還有僅僅是名義上羈縻實為獨立政權的西蒙古各部。後來經過康麻子、血滴子、十全老人鄭少秋三位皇帝的努力征討,終於完全在軍事上征服了基本統一西蒙古各部的準噶爾汗國。西蒙古各部陸陸續續被併入直轄區域,成了內屬。
而一直甘心做我韃清鷹犬的喀爾喀四部,就很幸運地一直作為由清廷任免的烏里雅蘇台將軍進行羈縻統治的區域保留了下來。最後外蒙古能夠獨立,除了有俄羅斯汗國和蘇聯汗國諸位沙皇單于、總書記可汗的大力姿持外,跟外蒙古喀爾喀四部一直忠心清廷,卻又離得遠幸運地一直維持羈縻統治、有一定的獨立性是有關的。
補一個外蒙古最大部落喀爾喀部法理上的最後的世俗統治者的百度百科鏈接:那彥圖_百度百科
那彥圖,黃金家族,末代喀爾喀親王。
策劃外蒙獨立的,不是世俗統治者。而是篡奪了世俗統治者權力的喇嘛——八世哲布丹尊巴呼圖克圖博克多格根,是個藏族。
其實是地理原因和歷史原因共同造成的結果,和沒說一樣....
這幾天太忙,感謝大家沒催更...實在太忙了...不要臉下...500之後再寫..
給大家說說蒙古歷史?按我的性格,都是往祖墳上刨根問底的...
我覺得歷史基礎好的可以看一下另外的幾個答案,說的很明白,但是我總感覺回答太偏向政治,卻沒說明白「自古以來」的歷史原因和自然地地理原因。
但是要是歷史基礎一般的話,開始看我從頭講起吧哈哈,不過已經累得不想更了...
長文預警
首先我在這裡寫了一點蒙古高原的歷史,也算是個高票答案,可以了解下
新疆是先有了漢族還是維族,最早是哪個民族在新疆生活? - 安森垚的回答
先簡單回答下,可能比較不好理解,所以可以跳過去看正文。
- 我們常說的外蒙古,也叫「喀爾喀蒙古」,是鐵木真當時的蒙古部落主體,也就是我們說的「漠北」。
- 內蒙古一直是漠北游牧地區和漢人交往比較多的地方。明朝末期,「北元」達延汗,將察哈爾(張家口一帶)和兀良哈(今承德和遼寧西部)封給長子;漠南河套(呼和浩特和包頭一帶)封給次子;寧夏、巴彥淖爾盟和伊克昭盟一帶封給三子。這一地區逐漸和分封給九子的喀爾喀蒙古分化,這一地區也一般被稱為內蒙古。呼倫貝爾一帶本來是黑龍江,建國後將其劃歸為內蒙古。
- 清朝統一蒙古各個部落,並且將前文說道的漠南設為「內扎薩克蒙古」,漠北喀爾喀設為「外扎薩克蒙古」。當然了,外蒙古一直和中央的關係不怎麼緊密,天高皇帝遠。
- 沙俄一直支持外蒙古獨立,想控制外蒙古。所以喀爾喀蒙古也幾次獨立。
- 隨後的蘇聯也一直想蠶食中國,終於讓「喀爾喀蒙古」在割讓「唐努烏梁海」為代價,承諾幫助其獨立。隨即在二戰時以出兵東北幫助中國對抗日本關東軍為籌碼,迫使割讓外蒙古。
- 至此外蒙古以斷了一條腿的代價成為了獨立國家。
好了我要正式答了,以一貫的刨根問底,最起碼先說說,蒙古怎麼來的,再說內蒙外蒙吧
對了說一下,要是對前面不感興趣可以直接翻到後面的分割線的「蒙古歷史」
我們可以說中國的北部一直趴著大片的高原以及山地地帶,這個地方寒冷乾燥卻遼闊,成為了游牧民族的最愛。
下一段很重要,重說三
- 這片開闊地帶有兩個巨大的山脈,東邊是大興安嶺, 西邊是阿爾泰山。南邊的陰山以內,西南邊的賀蘭山旁邊,都是一片肥美的草原,和我們的陝西山西河北接壤,也就說我們熟知的「內蒙古地區」,還有個說法叫「河套」。
- 大興安嶺的東邊就是我們熟知的「東北平原」,也就是「東北那嘎達」我們現在熟知的「東三省」。
- 阿爾泰山的西邊是天山山脈,山脈南北有兩個盆地沙漠,這個地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新疆」。
- 兩個山脈的中間就是三不管的「戈壁大漠」,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蒙古高原」,也就是問題里說到的「外蒙古」,這個地方更北邊就是傳說中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
為什麼說這個,因為蒙古高原的歷史就和這兩個地方千絲萬縷,成吉思汗的霸業也是通過這兩個地方。
從上古時代開始說
- 東北平原被大山圍著,所以啊,森林那是老鼻子多啊,然後還有個母親河——黑龍江。黑龍江有兩個支流,松花江和烏蘇里江。全是大江啊。所以這裡的人呢,以打獵捕魚為生。我們古代稱他們為——東胡。
東胡這個民族,自己也有個稱呼,叫——肅慎。看看,聽起來就像德棍說的德國人一樣。不過其實他們不嚴肅也不謹慎,只不過就是一群野人。大家一定聽說過這個民族有另一個音譯——女真。不過這是後話了。肅慎曾經在古代建立了龐大的「肅慎帝國」從中國夏代的時候就開始了,不過和夏半毛錢關係都沒。還逐漸的征服了周邊的扶餘人。
說的語言么~現在叫阿爾泰語系,這個名詞很重要,重說三。
- 那麼阿爾泰山西邊的天山南北呢,居住著「歐羅巴人種」的「斯基泰人」和「吐火羅人」,北邊的斯基泰人游牧放羊,南邊的吐火羅人種田做生意。說的語言么,大家熟知的——印歐語言。(英語也是)
- 這個和平持續了上千年,南邊的華夏部落不斷壯大(夏商西周),然後打打鬧鬧(春秋戰國),也和人家沒什麼關係。
- 直到後來啊,華夏人不斷擴張領土搶地盤,把河套草原(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北北部)的游牧民族—-北戎啊,樓煩啊都趕跑了。(他們的來歷我有時間再說,和漢人有一點淵源)
- 非常不爽的跑到了北邊的——也就是前文說的兩座山中間的「大漠」(蒙古高原)。說的語言么——我比較認同的說法是「葉尼塞語系」(可自行谷歌),總之這群人啊,不斷地壯大。
- 後來殘酷的沙漠造就了殘酷的性格,這群在戈壁沙漠的人不斷聯合,形成了一股大力量,並聯合了西域的「斯基泰人」,並且不斷騷擾華夏人,所以華夏人給他們起了個名字——匈奴。
- 匈奴越來越無法無天,先是因為東胡的挑釁,越過大興安嶺,團滅東胡肅慎,拆分東胡成為,「鮮卑」「烏桓」,併入到自己的草原王國里。剩下的肅慎逃亡黑龍江東部,也是就後來所說的「靺鞨」(女真祖先)。
- 然後河西走廊的斯基泰人「烏孫」因為被吐火羅人「月氏」吊打,匈奴介入到了歐羅巴人的內部鬥爭去,幫著烏孫血洗了月氏,將勢力延伸到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北部直到中亞,由於過於強大,整個河套草原(內蒙古,山西陝西遼西)也都是人家的底盤了。
- 好了這就是北方高原所有民族一開始的樣子,明天再更新。
我的一貫作風,地圖
北邊三條粉色線的周邊就是華夏人和游牧人不停衝突的地方,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內蒙」,西南的粉色線也就是甘肅青海一帶~
我們可以看到,陰山山脈並不很雄偉,所以「胡馬」很容易渡過「陰山"
- 匈奴作為一個包含綜合匈奴,東胡,塞種,吐火羅,羌人的巨大黃白人種部落聯盟,團團的包圍著剛剛成立的「漢」。
- 一切隨著劉徹的登基改變,劉徹統一夜郎後,迅速展開對匈作戰。
- 就像羅馬和迦太基的三次布匿戰爭,漢匈也是三次戰爭
- 下面節選自漢族真正成為一個現代民族概念里的「族」是在什麼時候? - 安森垚的回答
- 一 河南之戰
- 公元前127年,匈奴貴族搞了兩萬騎兵(河北懷來縣)、漁陽。劉徹聲東擊西的,派小舅子衛青率3萬騎出雲中(內蒙托克托縣),西至隴西(甘肅東部),收復河套地區,掃除匈奴進犯的軍事據點。 衛青採取迂迴進攻的方法,從後路包抄,一舉趕走匈奴的樓煩王(好煩啊)和白羊王(脾氣大),解除了長安的威脅。 於是,劉徹在那裡設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萬屯墾,又重新修了秦代的舊長城,派兵駐守。 衛青升為長平侯。
- 二 河西之戰
- 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所以是漢武帝的.....小舅子的外甥是不是也應該叫外甥。和衛青征戰的時候,一馬當先,率領800騎兵突進匈奴營地幾百里,取得大勝。劉徹據此封他為冠軍侯,給他造了一座大宅子,讓他去看。霍去病搞出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匈奴未滅,無以家為」。
- 元前121年。劉徹派霍去病攻佔曾被匈奴佔領的隴西(甘肅酒泉一帶),越過焉支山(甘肅山丹縣)西進,入匈奴境千餘里,和匈奴軍短兵肉搏,大獲全勝。
- 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澤(內蒙古居延海),攻到祁連山,大破匈奴軍,河西的匈奴貴族損失慘重。 霍去病將美酒倒入泉水,犒勞將士,酒泉因此得名。同年,匈奴貴族內部分裂,渾邪王率四萬人降漢。這次戰役後,漢在這裡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歷史上稱「河西四郡」。從此河西走廊成為漢的土地,打通了通往西域(新疆)的道路。
- 三 漠北王庭大決戰
- 說這個之前,就要提到一個神奇的武器,「弩」。弩在連年征戰的戰果時期就開始風靡,並逐漸發展出了步兵弩和戰車強弩。由於漢人體力不比游牧民族,但是手工業以及木材極其發達,所以弩這個科技碾壓的東西就出現了。 在英國史書中,獅心王查理就是死在弩箭下,「一個只經過十天訓練的士兵,就可以熟練地使用弩並射殺經驗老道的騎士」,而這個時候已經是中世紀。漢朝在公元前就已經開發出弩兵陣法,(類似英國的排隊打槍),弩車方陣配合騎兵。所以這種赤裸裸的科技碾壓,也造成了匈奴的慘敗。
- 公元前119年,重說三,劉徹派衛青、霍去病,小舅子大外甥齊上陣,率10萬騎兵,幾十萬步兵,分別從定襄郡(呼和浩特)和代郡(張家口蔚縣)出發,共擊伊稚斜單于於漠北(蒙古高原)。 衛青北進千餘里渡過大漠(外蒙古),直抵闐顏山(外蒙古杭愛山脈,這個山很有名重說三),殲敵1.9萬餘人,強弩射殺單于。霍去病深入1000多公里,追擊匈奴左賢王兵到狼居胥山(蒙古肯特山),俘敵7.4萬餘人,飲馬瀚海,到達今天的北海(俄羅斯貝加爾湖)。
- 漠北之戰之後出現了「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從此,匈奴北徙漠北並西遷。漢北自朔方,西至令居(甘肅永登),以60萬吏卒屯田,加強防守。 漢武帝取得抗擊匈奴的戰爭的勝利,使國家更加統一,長城內外「馬牛放縱,畜積布野」,匈奴帝國開始走向衰落,但是,並未滅亡而且還是很強大,重說三。
在解決匈奴的同年,霍去病將東胡擊敗,並把烏桓從匈奴中摘除,使歸附漢朝,並讓其遷入遼東,成為制約其他東胡的屏障,在東北地區,設立烏桓都護府,類似現在的自治區。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三國時期的烏桓部落,後被曹操滅掉。
解決了邊境北患的漢已經開始威震周邊,就連遠在印度河的「巴克特里亞希臘王國」也開始恐懼,並希望同漢交好。但是同時因為迫於匈奴壓力,只能靜觀其變。所以漢同唐一樣,之前的連年內亂使得人們心中的血性還沒消失,加上剛統一的政權的休養和集權,很容易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這讓力量和機動性都要更強的游牧民族吃大了虧,因為游牧民族一旦強大,鬆散的聯盟就由於沒有農業基礎很難自給自足,最後導致內亂。所以秉承這種文化的漢,很難遇到敵手,包括下面所說的,高度發達的希臘政權大宛。
從這之後,匈奴開始逐漸瓦解,因為早在河西之戰的時候,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就投靠了漢,所以一大批的匈奴人居住在河套(內蒙巴彥淖爾以及包頭),並向張家口一帶以及遼河一帶定居。終於在公元48年,匈奴本部發生內訌,日逐比王帶領部眾南下,在「五原塞」(內蒙包頭)建立「南王庭」,投靠東漢。控制地區就是山西陝西河北北部遼寧西部的廣大地區,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內蒙和外蒙的雛形就開始有了。
漢朝當然高興啊,所以一直和他們聯合對付北匈奴,雖然之中也有不和,但是總的來說,南匈奴和漢的矛盾要小於和北匈奴的矛盾。著名的「呼韓邪」就是南匈奴單于。
此時的北匈奴以蒲奴單于為首,居住在漠北(外蒙),一直被漢和南匈奴聯軍吊打,最後曾經被他欺負的東三省那嘎達的鮮卑(前文說過,被匈奴拆開的肅慎)也開始攻擊他。
此時鮮卑壯大,漢為了對付鮮卑,開始將本來都是「肅慎」的烏桓遷居遼河西部(內蒙通遼赤峰),開始對抗鮮卑以及其他小型東胡,反正都是一家人,所以大的不亦樂乎。
83年,鮮卑擊敗北匈奴,勢力擴展到蒙古高原,尤其是拓跋部開始崛起。
優留單于被殺。
89年,竇憲、耿秉率軍與南匈奴軍隊在涿邪山會合(外蒙古滿達勒戈壁),與北單于戰於稽洛山(外蒙古額布根山),北單于敗逃,漢軍追擊,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附。竇憲、耿秉登燕然山(外蒙古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
范仲淹不是有個詞么,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90年,南匈奴出基鹿塞(外蒙東部),在河雲擊破北匈奴,北單于受傷逃走。
91年東漢軍又出擊金微山(阿爾泰山,這山很重要重說三)大敗北匈奴軍,北單于迫使其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伊犁河谷巴爾喀什湖一帶),到烏孫後又被漢吊打,最後逃到康居(現哈薩克)。
此時不算後來叛亂又歸順的「逢侯」,蕭關逢候騎那個~北匈奴主力徹底的跑到了中亞以及東歐,雖然有爭議,但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剩下的到了康居之後就沒出現記載,和200年後橫掃歐洲的「匈人」關係很大。
這時候鮮卑開心啦~這一部分愉快的生活在大戈壁上,並且忘了自己當年被匈奴欺負的事情了。也學匈奴沒事騷擾下東漢。
內憂外患之下東漢很快的掛掉了,也就是我們大家熟知的——三國時代的序幕。
前面說到了,由於匈奴在漠北(外蒙古,我之後就不解釋了,漠北就是外蒙古)這麼一掛掉,鮮卑也不願意和自己的同族烏桓在黑龍江搶地盤,所以不在大興安嶺打魚狩獵了,愉快的跑到漠北收羅了下匈奴的殘部,在漠北壯大起來,但是由於南邊的華夏——南匈奴戰鬥力還是很強的,所以一直不敢去漠南(內蒙古,以後也不解釋了)。
而且由於漢人支持烏桓,所以鮮卑慢慢的也不回老家了。結果這個烏桓南遷後一直和袁紹關係很好,畢竟離得近啊(袁紹,冀州牧,河北山西一帶,烏桓是赤峰通遼到葫蘆島一帶),眾所周知曹操和袁紹可不對付啊,所以收拾了袁紹,就去收拾烏桓。
收拾完了遼寧一帶的烏桓之後,順便在山海關這邊寫了首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曹觀海,哦不,曹操收拾了烏桓之後,這個民族就算是和漢族融合了,所以鮮卑就更有恃無恐的擴散自己的力量了,隨著三國這哥仨大的不亦樂乎,鮮卑也就「悶聲發大財了」。
隨即一部分鮮卑人跑到了貝加爾湖一帶放牧打獵,這個地方因此得名「西伯(鮮卑)利亞」。也就是說我們通常說的「漠北」開始與北邊更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合體。
這段很重要,貝加爾湖一帶的「鐵勒」非常不爽,這批人曾經是被匈奴拐跑的「肅慎」別部,但是和肅慎是遠親,一直生活在大興安嶺西,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於是南遷,西遷。這也就是突厥後來的主體組成和維吾爾人的直系祖先了,不過這也是後話了。
但是鮮卑顯然沒有匈奴更有政治手腕,很快的分裂了,分為東中西三個大部落
- 東鮮卑,東北平原一帶,出現「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熟悉吧,熟悉吧~慕容部後來在河北河南這一片建立了一堆「燕」國,你看天龍八部都快宋代了,這個慕容復還鬧著要復國呢。宇文部嘛,更有名,以後再說。
- 北鮮卑,這個就更有名了,大氏族「拓跋部」一直居住在漠北,後來有一支吧,一直活躍南邊,因為和曹魏關係不錯,漢化的也快,就去了漠南。隨著西晉統一,這批人也歸順西晉,首領叫「拓跋猗盧」,被封了個「代王」。剩下的在漠北的拓跋部落,自稱「柔然」,愉快的繼續在漠北放羊。
- 西鮮卑,還是慕容部,一群人趁亂跑到了青海,河西走廊,在那裡感受異域風情。
大家知道晉朝的司馬們很不會治理國家的,沒幾天就八王之亂,然後就讓人家南匈奴的「劉淵」(受漢朝恩惠已經漢化),羯人(匈奴的一支)石勒陸續把國家搞毀了。逃亡去了江南,也就是東晉。隨即呢,鮮卑多年發的大財陸續進入中國北方,西邊的氐人羌人(藏族雲南納西族彝族等祖先,和漢人同源)也不甘寂寞想去分一杯羹。
匈奴(南),鮮卑,氐,羌,羯這五個民族在中國北部搶地盤的「五胡亂華」開始了。
氐人是最早在北方擴大勢力的,首領「苻堅」幾乎都要統一北方了,所以看著漠南的「代國」也就是鮮卑拓跋部很不爽,所以順便給解決了。結果苻堅想順便欺負一下江南的東晉的時候,被一個「淝水之戰」打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兩個典故就是這裡來的)。隨後被自己部將「姚萇」刺殺,建立後秦,這個姚萇就是羌人,雲南納西族的祖先。
隨後386年鮮卑拓跋首領——拓跋珪復興代國,統整理河套,建立「魏」,也就是我們後來說的北魏。
這個時候東邊的鮮卑「慕容部」也不甘寂寞,迅速平定華北。鮮卑勢力越來越大。結果本是同根生的魏看他們越來越不順眼,用幾匹馬作為借口,將其打散。
隨著姚萇的後秦越來越弱,被西邊的鮮卑搞得疲於奔命,南方「劉裕」滅掉東晉,建立「宋」(注意不是後來趙匡胤那個宋)順便把後秦搞掉了,順便一路向東滅掉了河北一帶的南燕,本來看著南方漢人政權都要統一了。
北魏皇帝拓跋燾,也叫佛狸,繼位,迅速滅掉了匈奴政權「胡夏」,以及西邊的鮮卑余部。
隨後和劉裕的宋大戰一場~,用慘痛的代價奪回北方領土,宋逃回江南。
北魏統一北方,南北朝開始,此時的拓跋部融合了慕容,宇文,禿髮,成為了鮮卑最強大的勢力。逐漸和在漠北的同樣屬於鮮卑拓跋部的柔然形成對立。
也就是說這時候,鮮卑活躍的「內蒙」地區已經和漢人華北山西陝西融為一體,和戈壁上的「外蒙」分化已經很嚴重了。這個時候也出現了「一個民族,兩種文化」的雛形,是不是和現在很像呢。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這也是少數民族「東胡」第一次正式在「中原」建立政權。
隨後就是大家熟知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的老家本來是漠南,也就是內蒙山西北部。人家的都城呢,也在山西的大同(山西和內蒙交界)。那時候叫平城。
結果孝文帝將都城遷往佔領沒多久的洛陽,隨即全面漢化,把自己拓跋的姓都給改了。從此之後,這個鮮卑徹底成了漢族模式的政權,「文明開化」。
他們的同胞柔然這個時候可就不把他們當同胞了,開始瘋狂的攻擊人家北魏。
- 也就是我們的《木蘭辭》裡面的戰爭,轟轟烈烈,搞得女人都上了戰場(霧)。
- 所以北魏就在柔然和南朝宋齊的攻擊下,越來越悲劇。隨後柔然開始控制被北魏佔領的西域,越來越強大,還把一群「斯基泰人」給弄了進來,這群人一直在阿爾泰山給柔然打鐵,慢慢的變得鮮卑化,由於鮮卑稱阿爾泰山為「突厥」,這個叫做突厥,並鮮卑化的白種民族出現在了史冊里。
- 肯定有同學問~我要聽蒙古,你說他們幹嘛,他們和蒙古有毛關係。
稍安勿躁
- 突厥總是被柔然使喚到處打仗,這群人自然非常的不樂意,由於此時北魏內部出現混亂,鮮卑宇文部的宇文泰和鮮卑化的漢人高歡撕裂北魏,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柔然又使喚人家突厥作為奴隸,發動對魏戰爭。
- 此前的突厥已經不是原來的突厥了,此時的突厥可汗(鮮卑語khan,首領的意思)土門可汗,由於阻攔了想要征服柔然的鐵勒(前文說過東胡的一支,維吾爾人祖先之一,黃種人),將鐵勒40000餘人收編,不斷壯大並鐵勒化,新的混血黃白混血突厥民族形成。
552年,土門可汗發動兵變,直搗柔然可汗庭,突厥滅亡柔然,柔然殘部分裂為三支。
- 一支逃到了中亞,最後跑到了東歐,也就是歐洲常說的「阿瓦爾人」,和當時的日耳曼邦國爭鬥不已。
- 一支逃到了西拉木倫河,也就是遼寧西部的遼河一帶(內蒙東南,赤峰通遼),並且他們的後代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契丹」。
- 關鍵點來啦!一支逃到了大興安嶺老家,在黑龍江一帶找到了比較野蠻的同胞「靺鞨」,隨即建立了一個新的部落——室韋。重操舊業,打獵捕魚為生。對了這個部落的「蒙兀室韋」分部,就是我們所說的,蒙古。
- 也就是說,無論蒙古,契丹,靺鞨(女真),鐵勒。全部都是東胡肅慎的旁系,老家都是黑龍江,而突厥是被東胡化的塞種人,他們說的語言也都是一種語言的方言。由於後來突厥影響巨大,所以我們用突厥的老家命名為——阿爾泰語系。
不言而喻,突厥繼承了鮮卑(柔然)的榮光,開始霸佔漠北,並且由於南北朝的衰落,開始騷擾中原,並徹底合併鐵勒,將中亞的其他歐羅巴人種(塞種人,吐火羅人,粟特人)統一進來,一個我們喜聞樂見的混血民族橫卧在亞歐大陸北部。
中原一帶也逐漸平定,鮮卑和漢人逐漸融合,後來宇文泰的後人篡權西魏,建立北周,北周大將,父系漢人母系鮮卑獨孤部的楊堅建隋代周,隋滅亡隔江猶唱後庭花 (~ ̄▽ ̄)~(~ ̄▽ ̄)~的南朝陳。統一『中國」,割據了四百年的華夏終於統一了。
前面說過這個時候的突厥越來越強大,甚至比當年的匈奴還要強大,在阿史那——土門可汗的經營下, 他令臣服於自己的鐵勒——葛邏祿部等(烏茲別克人祖先)不斷征服西域的塞種部落,一直跑到了黑海沿岸,發現遇到了非常厲害的敵人——波斯薩珊王國。於是突厥和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聯合,攻佔了薩珊王朝的北部土地。東邊的突厥直接強行併入東胡所有的部落,直接形成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前所未有的帝國。並把王庭設在石國(粟特人的城邦,現在的烏茲別克塔什干)。
東邊一路到了大興安嶺,將漠北所有的部族聚攏,並開始攻擊柔然余部——契丹。柔然余部——室韋也就是蒙古龜縮在深山裡,表示依附。
好景不長,隨著隋的統一,隋文帝大將長孫晟利用龐大的突厥的內部矛盾,連文帶武,最終令突厥這個鬆散的聯盟分裂。感興趣可以看看「長孫晟離間突厥」。
終於在587年,突厥的兩個最大的部落首領,阿史那處羅侯和阿史那室點密分裂東西,以阿爾泰山為界限,東邊的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為東突厥,西邊從阿爾泰山一直到拜占庭帝國的部分為西突厥。眾所周知,後來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就是被突厥奧斯曼部落滅掉的,也就是現在的土耳其。不過這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
東西突厥分裂後,東突厥不斷被隋文帝蠶食,隋文帝楊堅用各種挑撥離間來瓦解東突厥和西突厥的關係,最終,東突厥啟民可汗歸順隋朝。
不就這個中國歷史上最要命的皇帝之一,隋文帝楊堅,就去世了。
這個鮮卑漢人的混血也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 可惜東北一帶的「「濊貊」」,開始趁亂崛起。現在吉林還有一個「扶余」縣,就是他們的老家。
他們額祖先本來是和肅慎不同種的「濊貊」(huimo),是一批東北土著,誰也不知道他們到底屬於什麼民族,現在經過分析當時漢人記錄的扶余語言,發現
這也是日語在世界上能找到的,唯一的親屬語言了,語法和阿爾泰語言相似,主賓謂結構。
這批人可能和日本人同源,是一批古老的東北民族。在前18世紀,也就是夏朝那個時代。他們在肅慎的攻擊下一批分裂渡海成為日本人祖先,剩下被合併為肅慎的一部分,肅慎覺得非常高興,搞了個地方叫「德惠」(哈爾濱長春中間),也就是得到濊貊的意思,他們就是在這個地方發跡的。
- 隨後隨著肅慎衰落,濊貊人建立扶餘國,從吉林逐漸佔領遼東(大連一帶),朝鮮北部,隨著扶餘國國力強大,改名「高句麗」,成為朝鮮半島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其他的兩個是(新羅(居民為三韓部落土著,朝鮮韓國人祖先)百濟(扶余別部統治的三韓人))
- 隋和秦特別像,他們的開國皇帝都非常偉大,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美好開始,但是由於社會變更太快,衝擊了舊有秩序,變得曇花一現。更巧合的是,他們都有個神奇的二世祖...
- 楊廣繼位,不知道他是不是個日韓飯,反正一門心思的想打敗正是強大的高句麗。所以屢次出兵東北朝鮮半島一帶,每次都慘不忍睹的回來。
- 這麼一來,再加上修個大運河民不聊生,他爹創立的科舉制度得罪了不少貴族。隋轟然倒塌,東突厥始畢可汗脫離隋,繼續獨立。
這個時候,傳說中的唐登上了歷史舞台。
和漢一樣,李淵一開始是各種給突厥跪舔的,只是為了有時間把國內統一好。
再說李淵也是個漢和鮮卑的混血,所以也不在乎這個。
「啟於東突厥始畢可汗曰:「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但是當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繼位之後,政局繼續不穩,東突厥趁機跑到了離長安不到40里的渭水耀武揚威,最後沒轍,割地賠款......但李世民可不是李鴻章,所以李世民開始韜光養晦,國家不斷強大。
此時東突厥內部政局也開始不穩,由於突厥上層的阿史那部落對臣服於自己的鐵勒諸部落很是不好,尤其是鐵勒的「回紇(維吾爾,這時候還是黃種人為主),薛延陀」都開始不堪忍受,希望反擊突厥。由於唐在其中繼續不斷挑撥,並隨著唐的國力回復,開始取得了大同,張家口等地方的軍事據點。
隨著蒙古高原的一場雪災,時機成熟,唐在回紇和薛延陀的幫助下,發動著名的「陰山突襲戰」,至此東突厥滅亡,回紇在唐的幫助下,在漠北建立「回鶻汗國」。此時的外蒙古,竟然屬於了維吾爾。
引用我在另一篇文章里說過的話,維吾爾和漢人從一開始就是建立在友誼上,而恐怖分子鼓吹的「東突厥斯坦」其實是他們千年前的夙敵。
隨後唐和朝鮮半島的「新羅」(朝鮮韓國人祖先)共同夾擊高句麗,滅亡高句麗。唐和新羅瓜分朝鮮半島。日本也前來幫助結果被打成篩子,後來勵精圖治開始學習中國。
和西突厥的戰爭就是之後的事情了,因為和蒙古高原關係不大,在這裡就不說了。
總之西突厥一部分遷入
總之唐在建國初期,就消滅掉了突厥這個巨大的敵人,為之後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下面就是唐中期的情況。
隨後唐平定東胡,蒙兀室韋和契丹這兩個柔然余部歸順唐朝,唐設立室韋都督府。
別忘了,此時的「靺鞨」,也就是之前說的在烏蘇里江那邊的最落後的「肅慎」部落,開始崛起,在唐和高句麗的文化傳播下,全面漢化,在黑龍江吉林東部以及俄羅斯海參崴一帶建立了「海東盛國」渤海國。
眾所周知,安史之亂,唐被他最信任的粟特胡人將領,安祿山摧毀,中原王朝第一次毀在了一個歐羅巴人種手裡,最後在蒙古高原的回鶻的幫助下,才最終勉強保命。
唐朝後期節度使紛爭不休,自然北邊的少數民族也開始不聽話,於是契丹這個漢化最嚴重的東胡開始崛起,他們不斷在遼河一帶壯大,開始蠶食漠南一帶。
此時的回鶻汗國由於曾經幫助對自己有恩的唐平定安史之亂,實力大大削弱,加上杭愛山一帶的「黠嘎斯(吉爾吉斯)」的入侵,汗國滅亡,余部正式遷入新疆,開始和新疆一帶的粟特人吐火羅人融合,建立高昌回鶻汗國。
剩下的一部分回鶻人——述律部,逃亡契丹,後來成為了遼的——蕭姓,很有名吧~。
契丹的祖先說過了,是前文說的南柔然殘部,據說第一任可汗叫奇首可汗,這個可汗受柔然中借用的西域印歐語言影響,西域管所在地叫「斯坦」,也就是印歐語的詞根「stan」英語的「stand」也是一樣。所以這些阿爾泰人也借用了這個語言,比如中亞的斯坦們...
所以這個部族就叫「奇首斯坦」也就是,契丹。他們認為自己的祖先是「白馬青牛」。室韋說自己的祖先是「蒼狼白鹿」,你看多像,本是同根鮮卑柔然部落生啊,他們對藍和白有著強烈的熱愛,直接導致了後來元青花的產生,不過這也是後話了。
契丹隨著「耶律阿保機」繼任契丹首領,開始和老婆「蕭後」一起統合部落,終於紛爭平息。隨後向北向自己的同門開戰,征服黑車子室韋,蒙兀室韋等越過大興安嶺遷往蒙古高原,開始從漁獵轉變為游牧,成為蒙古族的正式源頭。東北地區正式落入契丹的控制範圍,隨後耶律阿保機建立「大契丹國」,隨後滅掉靺鞨的「渤海國」,病逝於「扶余城」。
他的兒子耶律德光繼位之後,越過大興安嶺統一室韋所有部落,這時候的「蒙兀室韋」也臣服於遼,隨即開始向西吞併蒙古高原的突厥殘部。並開始騷擾紛亂的「中原五代十國」。此時唐已經滅亡,曾幫唐 平定黃巢起義的西突厥沙陀人開始崛起,此時正是沙陀人建立的五代之一「後晉」,皇帝叫——石敬瑭。
石敬瑭特別懼怕契丹,所以割地賠款,認比自己小二十多歲的耶律德光當爹,自稱兒皇帝~
這段歷史很有名就不說了,隨即耶律德光用自己老家「遼河(遼寧西部)」將國號改為「遼」。
隨後也就是宋的統一,和遼不停地打來打去。羌人党項部盤踞在「寧夏以及巴丹吉林沙漠(內蒙西部)」一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西夏」。
- 我是哈爾濱人,所以之後的這些地名我很熟了
- 這個時候不知不覺,「靺鞨」里最最最落後的「完顏部」開始崛起了。
- 這批人生活在松花江一帶(哈爾濱東南),自古以來就不問世間紛爭,安心的過著光屁股打漁打獵的生活,可是隨著遼之後的倒行逆施,總是有事沒事的找這群靺鞨的麻煩,所以這支人在一個「高麗國靺鞨」人,完顏函谷的帶領下,開始逐漸開化,並走向統一。
- 隨著完顏劾里缽將部族逐漸壯大,並開始脫離遼的控制,他的二兒子完顏阿骨打用僅僅幾千人突襲遼的重鎮扶余(吉林扶余),然後橫渡松花江,殲滅遼的北部主力。
- 這個時候,完顏部將統一的靺鞨恢復了遠古「肅慎」的名稱,也就是,「女真」。
- 這個時候遼的天祚皇帝嚇得屁滾尿流,本來宮裡就亂套的要死,還要提防他們。不過他覺得遼這麼大,可以到處跑嘛~
- 隨後完顏阿骨打在會寧(哈爾濱阿城區)模仿漢人稱帝,改名「完顏旻」,建國號為,金。
- 其實就是.......找幾個長老,搭了個大瓦房,然後吃了頓好的......就稱帝了。
- 這個時候的遼已經高度漢化,戰鬥力也非常的弱。但是遼保存了一定的游牧民族習性,建立了四個都城。所以天祚皇帝也不害怕,總不能四個都城全被滅了吧。
- 與北宋訂攻遼計劃,但實際上宋什麼事也沒幹
- 女真把自己的同胞,開化的靺鞨女真,也就是渤海國的人從遼解脫出來,一起抗遼。
- 隨即攻陷遼上京(內蒙巴林左旗)。1122年,中京陷落(內蒙寧城縣),年底,攻陷燕京(北京)。1123年8月,回到會寧(哈爾濱阿城區)途中病逝。
- 阿骨打對宋非常友好,在幾個兒子尤其是完顏宗弼(也就是後來所說的「金兀朮」)的反對下,吧石敬瑭割給遼的「燕雲十六州」全部歸還,所以這人啊,最後無論是宋,元這些金的死敵都對他的評價很高很高的~
- 隨後完顏阿骨打的弟弟「完顏吳乞買」繼位,終於活捉「天祚皇帝」,遼滅亡。並展開對宋戰爭,之後就是大家熟知的「靖康之恥」,1125-1126,僅僅1年,北宋滅亡,趙構逃亡江南。
也就是說,僅僅11年,金從一個野蠻大部落直接消滅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金完全控制了中國北方和蒙古高原,遼的貴族「耶律大石」逃亡西域,建立了顯赫一時的「西遼」。這個在另一個文章也寫了,這裡不多說。
隨後就是 金宋對立~,金剛剛從螞蟻吃成了個胖子,南宋縮在江南,每天搞死幾個大臣,然後送點禮物。忙於內鬥。可是誰也想不到, 誰都沒有在意的「蒙兀室韋」開始悄悄地崛起了。
.................................................................................................................................................................................................................................................................................................................................................................................................................................................................................
可以從這裡開始看,蒙古歷史。
如果說劉徹的霸業讓「漢」徹底成為了一個民族的名字,那麼孛兒只斤鐵木真的霸業讓「蒙古」徹底成為了黃種人這個人種的名字。
- 蒙兀室韋,也叫蒙古,在一個叫做「尼倫部」的帶領下,逐漸走到了斡難河河源(外蒙古肯特山)一帶游牧,逐漸壯大。
- 尼倫部有個傳說,自己的祖先,是蒼狼白鹿交合而成的女人——阿蘭。阿蘭找了個丈夫,生了兩個兒子。結果她丈夫死了之後他又生了三個兒子。不過這可不行啊,這得找個借口掩蓋下啊。
- 所以阿蘭就說啊:「這後邊的三個兒子是她與一個金黃色天神的後代,是上天之子,從此之後,這三個兒子的後人就被稱為純潔出身的蒙兀室韋人」。
- 其實一點都不純潔是吧,但是人家說純潔,所以這三個兒子很驕傲的把自己的部落稱為「尼倫部」,就是純潔的部落的意思........╮(╯▽╰)╭這三個兒子的後代就被稱為——黃金家族。
- 隨著黃金家族帶領的「尼倫部」越來越大,逐漸成了蒙兀室韋的領導者,所以就又分出了很多小部落,佔據領導地位的就是乞顏部的「孛兒只斤氏」。
- 11世紀時,孛兒只斤——合不勒汗,逐漸統一蒙古部落,將蒙古帶到了蒙古高原,並和離自己不遠的「塔塔爾部」和諧相處。
- 這個塔塔爾部,也叫韃靼。其實是一批混血的突厥,逐漸遷移到肯特山這邊,由於和蒙古走得近,所以其他的突厥也都直接叫蒙古「韃靼(音達達)」
- 但是當時蒙古草原其實主要都是突厥人回鶻人的殘部,比如回鶻系的「克烈部,蔑兒乞部」突厥烏古斯的「乃蠻部」。蒙古只不過是這個高原上很弱小的一個部落,依附於金。
- 這個合不勒汗可以說是蒙古的關鍵性人物,他因為蒙古的壯大,不斷和塔塔爾部聯合。擴張地盤,那麼這個時候金肯定非常不爽啊,所以就想把合不勒汗叫過來教訓一下。
- 整個蒙古部落都知道這次是有去無回的,但是合不勒汗知道如果不去的話金更會認為蒙古有心反抗金的統治,所以毅然決然前去了。
- 這人在跑到哈爾濱,在金的大帳中裝瘋賣傻,還趁著酒醉拽完顏晟(完顏烏古乃)的鬍子,完顏晟一看這人怎麼說就一野人么,所以也就沒在意,給放回去了。結果合不勒汗迅速逃回蒙古部落,等逃回去之後,完顏晟才後悔沒殺了他。
- 合不勒汗時代,由於塔塔爾部落一個蒙古巫醫把一個塔塔爾貴族醫療致死,塔塔爾的醫鬧,額不,貴族就把這個蒙古巫醫給殺了。結果全蒙古部落都打算攻打塔塔爾部,結果合不勒汗知道這個時候和塔塔爾鬧翻只能導致金的趁虛而入,於是也沒有追究,並囑託自己的接班人同為黃金家族的「泰亦赤烏」部的俺巴孩汗要愉快的和塔塔爾相處,於是蒙古汗頭一次從孛兒只斤轉移到泰亦赤烏。
- 泰亦赤烏——俺巴孩汗即位後,蒙古部落越來越強大,金開始屢次進攻蒙古部落。俺巴孩汗知道,這個時候必須要和塔塔爾保持友好關係,所以「冰釋巫醫事件」為理由,帶上禮物去塔塔爾部拜訪。
- 結果沒想到的是塔塔爾部這時候已經和金密謀好,俺巴孩汗被塔塔爾部出賣,押送到了金。金以「懲治不聽話的游牧蠻人」為理由,把俺巴孩汗釘在木驢上處死。
- 這下蒙古部落算是和金結下了血海深仇,並在被捉時說道「今後以我為戒,你每將五個指甲磨盡,便壞了十個指頭,也與我每報仇。」
- 這次事情正式成了蒙古和塔塔爾以及金的導火索。
- 隨後俺巴孩汗遺言合不勒汗的三兒子——忽圖喇汗繼位,汗位重新回到「孛兒只斤的乞顏部」手裡。
- 忽圖喇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迅速統一蒙古其他不歸附「黃金家族」的部落,其中就有——扎蘭達部。
- 隨後將大汗的位置傳給了自己的侄子——孛兒只斤-也速該。
- 也速該在位時,大漠中部(外蒙烏蘭巴托一帶)的突厥克烈部開始崛起,這批人是一批信仰基督教的突厥人,結果汗位傳到汪涵,哦不——王汗(脫斡林汗),的時候,發生內亂,他叔叔古爾汗派兵攻打他。於是這個王汗向東跑去和也速該結拜「安答」(蒙古語兄弟),於是克烈部和蒙古結成聯盟,也速該幫著王汗取回汗位。
- 也速該在一次游牧的時候,搶了一支蔑兒乞部人的新娘,因為畢竟野蠻部落,流行搶親,於是就將人家的未婚妻搶到了自己的部落,這個人就是後來著名的蒙古國母——突厥弘吉剌部-柯額侖。
- (黑字的名字還是很重要的)
- 這老婆娶回家沒多久,床還沒熱乎,這個塔塔爾被金指示又來入侵蒙古,並派出大將鐵木真兀格進攻也速該,也速該作戰十分勇猛,生擒鐵木真兀格。
- 正巧這個時候他的兒子出生了,由於蒙古人崇拜強者,就給兒子起名「鐵木真」,希望他能和鐵木真兀格一樣勇猛。
- 事實證明,這「鐵木真」何止比「鐵木真兀格」勇猛,簡直就不是人...鐵木真出生的時候,手裡攥著一個兩頭尖的血塊,據蒙古的傳說,這是「騰格里」(蒙古語「天」)的孩子,將把東西天下都變為蒙古人的牧場。
- 上地圖
沒找到中文的實在抱歉,橙黃色標註的是拼合之後形成的大部落。黑圈內就是我們所說的(蒙古高原)外蒙,金和西夏分別控制內蒙東部和西部,所以大家應該預感到~後來內蒙外蒙為什麼分開了吧。
現在的時間是1179年,也就是也速該正春風得意的時候。
- 也速該這時候帶著自己的9歲的大兒子鐵木真去娘家「弘吉剌部」相親,碰見了一個叫德薛禪的人,這人一看蒙古大首領來求親,樂的合不攏嘴,就說道: 「你這個兒子目中有火,面上有光,……我昨夜做了一個夢,夢見白海青抓著日、月飛來,落在我手上。如今見你領著兒子而來,正應了我的夢」。接著說: 「到我家去,我有個小女,請親家來看。」。也速該一看他的姑娘,覺得長得不錯,再被一攛掇,很是中意。她名叫孛兒帖,比鐵木真大1歲。
- 並且這人忽悠也速該,說人家一般求婚都得求一兩次才答應,你看你兒子這麼好,我就同意啦!結果德薛禪這人蹬鼻子上臉,說你看我都同意了,你就先別帶走我女兒,怎麼樣。
- 也速該這人直腸子,一看這不是要黃么,直接和人家說:「那這樣吧,我這兒子先放你這裡養吧,讓他們培養下感情。把我的兒子留下做女婿。我的兒子怕狗。親家,你別讓狗嚇壞我的兒子。」所以說鐵木真這人,要是沒有後面的經歷,也不過是個膽小的蒙古孩子而已。
- 這德薛禪一看這人這麼實在,也沒法不答應啊,就同意了。
- 於是,也速該把自己帶來的一匹從馬做聘禮,留下鐵木真在德薛禪家做女婿,獨自回去了。
- 所以歷史就是這麼巧合,這麼不經意的一句話,直接導致了世界的改變。
- 也速該在返回蒙古部落的途中,正好經過塔塔爾的一個小部落,人家正在那裡歌舞昇平的跳舞呢。也不知道這個也速該是不是腦子裡也是肌肉,忘了剛和人家打過仗了,就按照蒙古人的習慣和人家愉快的喝酒吃肉了,結果,這場宴會就是人家「鐵木真兀格」的兒子「札鄰不合」設下的陷阱~然後就被人家毒死了。
- 一代天驕的爸爸就是這麼死的
這下可就完了,大兒子鐵木真才9歲,還在別人的部落里待著,這樣一來,孛兒只斤的「乞顏部」就算是徹底的群龍無首了。隨即,曾經「俺巴孩汗」的孫子(就被釘在木驢上那個),塔里忽台的「泰亦赤烏部」翻臉不認人,煽動蒙古其他部落造反,結果就是全部反叛乞顏部,蒙古部落聯盟土崩瓦解,隨後鐵木真他家的煮飯老媽子都跟著跑了。就剩下鐵木真他媽「柯額侖」帶著幾個孩子在草原上流浪,這是人家德薛禪一看這家人算是完蛋了,還嫁什麼姑娘,就把鐵木真放回去了。
- 這個時候,柯額侖帶著自己的兒子「鐵木真,合撒爾,合赤溫,帖木格」女兒帖木侖,和也速該小老婆的兒子「別勒古台,別克帖兒」僅僅8個人幾匹馬,艱難的活在草原上。
- 柯額侖這個人現在也是蒙古語里,偉大的母親的代名詞,因為正是這個人,帶著7個兒女,輾轉在蠻荒的蒙古高原,她沒法捕獵,只能採集野果,下河抓魚,去養育這些年幼的孩子。這時的鐵木真逐漸的和札答闌部的孩子——札木合一起遊玩,並且互相照顧,兩次結拜為「安答」。
- 鐵木真就在這種背叛,顛簸流離中一點點長大,除了同母兄弟和札木合能給他一點點親情,其他都是殘酷的未知。此時異母兄弟別克帖兒屢次與鐵木真發生爭執,終於在一次捕魚中,因為爭奪獵物,鐵木真和同母弟弟合撒爾,射殺別克帖兒。在別克帖兒死前求情下,放過別勒古台,從這一點也看出了鐵木真這個人的殘忍個性。
- 隨即柯額侖將鐵木真罵的狗血淋頭,雖然別克帖兒的母親背叛了也速該,跟隨泰亦赤烏而去,但柯額侖毫不記仇,並且大肆痛罵鐵木真家仇未報,手足相殘。從此之後,鐵木真再也不敢和同胞弟兄產生不和,開始知道關愛家庭甚至以後的朋友。在柯額侖的教育下,鐵木真知道了什麼是責任和執著,他的異母弟弟「別勒古台」也是後來讓西域聞風喪膽的征服者之一。
- 鐵木真這幾個人就這麼坎坷的長大了,泰亦赤烏的塔里忽台這個時候開始後悔沒有早點殺掉鐵木真他們,他本來認為他們都會餓死凍死,沒想到這群小毛孩子長大了,以後也不知道會做出什麼事情,所以打算先下手為強,迅速解決這個困苦的家庭。
- 泰亦赤烏的同胞開始向這一家人殺來,鐵木真以大哥的身份開始誘因他們追殺自己,終於在一個樹林被圍困了9天之後,鐵木真被抓。
- 但是這群人給鐵木真帶上枷鎖後,竟然殺了他。眾所周知,所有壞人都是因為話太多才死了的,塔里忽台也一樣,非要等天亮在大廣場,搞個大新聞,把孛兒只斤批判一番再殺了他。於是命令各戶加看守,給鐵木真帶上枷鎖。
- 結果等到一小瘦子看守鐵木真的時候,鐵木真拿木枷鎖砸昏了守衛,逃走跳到樂河裡。
- 這時候泰亦赤烏一看這不得了,就開始搜人,結果出現了一個叫「鎖兒罕失刺」的老者,怎麼看鐵木真怎麼順眼,就像當年怎麼看還是個地痞的劉邦怎麼順眼的呂后他爸一樣,就把鐵木真救到了自己家。
- 鎖兒罕矢剌有兩個兒子,「赤老溫」和「沉白」,一個女兒叫合答安,熟悉蒙古史的應該知道,這個赤老溫就是後來蒙古帝國權傾朝野的四傑之一。鎖兒罕矢剌為了保護鐵木真不被塔里忽台的人發現,合答安讓鐵木真躲在羊毛里,結果泰亦赤烏的人來了在羊毛里插了好幾刀,就是沒插到鐵木真,第二天,鐵木真騎著鎖兒罕矢剌的瘦馬和他們告別,說日後必有重謝!~
- 沒想到鎖兒罕矢剌說,以後等你征服泰亦赤烏的時候放過我家就行,鐵木真也是一驚,想想自己都要活不起了,還征服泰亦赤烏部落。所以也沒多想,揚長而去~最後終於在斡難河找到了自己母親,柯額侖喜極而泣。
- 於是全家搬到了克魯倫河上游,也就是肯特山(外蒙大山)的外圍,暫時躲過了追殺。
- 隨後鐵木真被土匪搶劫了自己家僅有的幾匹馬,因此結識了「博爾術」,此人幫助鐵木真追回馬匹,開始追隨鐵木真,鐵木真在河邊放羊時,曾經的家臣「速不台」也前來投靠,這兩個人以後會再說,博爾術幫鐵木真開萬里江山,速不台在歐洲令日耳曼聞風喪膽,不過這也是後話了。
- 隨著曾經的部眾開始追隨,鐵木真開始考慮結婚的事情,他一個人跑到了弘吉剌部,想要要回自己曾經的妻子——孛兒帖,德薛禪一看這也沒法不答應啊,就把女兒嫁了過去,還送給鐵木真一個貂皮大襖~你們東北人不是都愛穿貂~么
- 此時鐵木真開始逐漸羽翼豐滿,但也就是個幾十人的小部落,所以他很聰明的找到了已經統一克烈部的「脫斡林汗」,不知道大家忘了沒,這就是曾經和他爸爸「也速該」結為安答的,因為信仰基督教被中亞各國成為「祭司王約翰」,的克烈部首領——王汗。
- 雖然這個時候的鐵木真很弱雞,但是王汗和也速該畢竟曾經在黑森結盟,鐵木真知道送禮是這個世界的唯一通行證,就把他老丈人送給他的貂皮大衣送給了王汗,王汗其實也想把勢力延伸到蒙古部落,所以就愉快的認鐵木真當乾兒子,並且許諾成為其堅強的後盾。
- 這下鐵木真用他爸爸的面子算是解決了一個大問題,但是他沒想到他爸爸也給他帶來了一個大麻煩。也速該當年曾經搶過人家「蔑兒乞部」的媳婦,也就是他媽媽柯額侖夫人。所以一個勁敵就要來了,這也成為了鐵木真人生的轉折點。
- 一天清晨,馬蹄聲四起黃沙滾滾,本以為是「泰亦赤烏人」又來追殺自己的鐵木真,竟然看見了素不相識的「蔑兒乞人」,還沒等反應過來,人家就到了自己老家,鐵木真這時候還沒幾匹馬呢,趕緊帶著自己的老媽小弟們逃跑,等一回頭,老婆就不見了。
- 蔑兒乞人的報復模式還真奇怪,你搶我們老婆,我也搶你老婆~
- 蔑兒乞可是西北邊的大部落了,鐵木真也不敢怎麼樣,就去找自己的「安答」札木合去了,札木合一看我兄弟老婆被搶了~十分惱怒,這時的札木合已經是蒙兀札答闌部的首領了,所以給鐵木真出主意,讓他邀請自己的乾爹王汗,和札木合一起,三方夾擊蔑兒乞人。
- 三方在斡難河會師,中間細節先不說了。
- 札木合作為戰爭的發起人,成為暫時的首領,數萬鐵騎,突然夜襲。蔑兒乞惕部營地頓時一片混亂,人們紛紛四處奔逃。
- 聯軍騎兵跟著人群追殺擄掠。但鐵木真其實不是多想打仗,主要是想找自己老婆孛兒帖。在一片恐怖和垂死的叫喊聲中,他絕望地呼喊著孛兒帖的名字。他撲向一群逃跑的人,而恰恰正在這一群人中,他發現了孛兒帖。當時孛兒帖正隨著被驅趕的人流而逃奔。慌亂中偶然聽出了鐵木真的聲音。隨即孛兒帖立即不顧一切地跳下正在急馳著的與蔑兒乞首領豁阿黑臣乘坐的車,向鐵木真聲 音的方向奔去。
- 蒙古秘史記載,不一會兒,她就來到了鐵木真的面前,在亮如白晝的月色中,她認出了鐵木真,一把抓住了鐵木真所騎馬之韁繩。鐵木真也一下子認出了孛兒帖,當 即滾鞍下馬,與孛兒帖擁抱在一起。
- 可惜~~~~~~~~孛兒帖懷孕了...........
- 不久生子朮赤,朮赤這人啊,一生都沒得到自己大兒子該得到的地位,因為誰也不知道他爸爸到底是誰,但是鐵木真這時候的包容卻令人敬佩,他沒有因為此時有任何刁難孛兒帖和朮赤。
- 可是誰也不知道從這之後,許多年後西方未來升起的新星,俄羅斯帝國的沙皇皇族,全都流淌著朮赤的血。不過這也是後話了。
鐵木真和扎木合二人是童年時代的朋友,但卻彼此長大以後來往很少,此次共同討伐蔑兒乞部的戰爭使他們恢復了童年時的友誼。他倆一起愉快地回顧著兒時同戲的往事,回憶著一同在斡難河冰河上遊玩,互贈辟石的情景,回憶著一道 以射箭為樂,互送箭鎬的時刻。
今天,他倆都已長大成人,各自成了部落的首領。 其實論出身,鐵木真的門第要比扎木合高,因為他是黃金家族王室的後裔。但是,此時扎木合的勢力無疑要比鐵木真強大,此次討伐蔑兒乞惕部的戰爭由扎木合扮演「元帥」角色就可以看出,札答闌部的也早已不斷的吸取蒙兀室韋殘部,實力不可小覷。
但他倆之間的關係是完全建立在友誼基礎上的。畢竟是兩次盟過誓的「安答」,他倆互贈戰利品,鐵木真把從脫黑脫阿那裡擄獲的一條金帶送與扎木合系之,又把所獲脫黑脫阿的一匹小駒海溜馬送與札術合騎之; 扎木合則把他從蔑兒乞惕部另一頭目答亦兒兀孫那裡掠來的一條金帶及答亦兒兀孫 的一匹白色良種牧馬送與鐵木真。他倆在豁兒豁納黑川險如刀削之忽勒答合兒崖前,一棵茂盛的松樹下(這以前,蒙古的忽圖刺汗就是在這棵松樹下宣告就職的),又一次結拜安答,並舉行盛筵以締盟約。他倆就像忽圖刺汗當年稱汗時那樣在這棵松樹下跳舞。夜幕降臨了,他倆又同衾共宿。這種緊密的聯盟持續了一年半。
鐵木真在這期間正式的成為了一個首領,帶領著曾經不斷歸附自己的蒙兀殘部,乞顏部的主體也開始找回鐵木真,鐵木真不計前嫌,全部將他們視如己出。
可惜札木合這個人啊,只可同患難,不可同富貴。
未完待續
我就從清末開始說起吧……
咋們都知道,孫先生革命派一直倡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意識到:不對呀,驅除韃虜,不就把滿蒙藏維都趕走了嗎?那東北,蒙古新疆和西藏就沒了!咱大中國就只剩關內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了!不行,不能驅除韃虜!要滿蒙漢藏維一家親,咱都是中國人!因此不能趕他們走!
但是蒙古和西藏鬧獨立鬧的厲害,倆地方還互相簽了啥「互相承認對方獨立」的協議書……這時北洋政府深知國土完整的重要性,牢牢抓住民族團結這一原則。先優待退位的清政府,溥儀你們一家還能住在故宮,每月還給錢養著。這樣一直和滿清通婚的東蒙就穩住了。後來又機智地把蒙古省分出了熱河省,察哈爾省,分散權利嘛,好聽中央的話。然後俄國革命,白俄赤俄到處打,北洋又藉機出兵當時還屬於蒙古省的阿爾泰地區(說俄國人在此製造混亂),把阿爾泰地區劃歸新疆管理。後來外蒙地區被赤俄滲透得實在厲害,幾乎成了蘇俄的一個衛星國了,蘇俄多次強壓北洋政府要讓蒙古獨立,北洋政府又機智的利用了列強之間的矛盾:想讓我賣國?我也不能只賣給你一個,蒙古讓給你那東北就讓給日本!這下不行了,畢竟蘇俄在東北是有利益關係的。最後蒙古只爭得了自治權,主權還是咱中國的!直到國民黨上台,中國領土在北洋政府手上是一寸也沒丟。
後來世界大亂,巨頭們在雅爾塔開了個會,決定戰後世界格局……蘇俄無論如何都要國民政府讓外蒙古獨立,不然就不出兵東北打日本人。斯大林當時都放話了:別逼逼,趕緊給我簽(中蘇友好協議)!
國民政府被逼無奈,最後委婉的聲明:我們尊重蒙古人民的選擇……蒙古人民?呵呵,上至中央下至村委,都有個「黨委書記」(看看咋們國家就知道了,哈哈)指導著人民吶!人民當然百分之百要獨立!於是乎,國民政府就這樣讓蒙古獨立了……於是乎我國就從一個海棠葉子變成了公雞。後來咋們的新政府和蘇俄關係親密,咋們要共建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
至於後來為啥國民政府又反悔,拒絕承認外蒙獨立?這還不是蘇俄原因,被蘇俄深深髒了一手!蘇俄東北撤軍全盤給了GCD,後來又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國民政府當然氣炸,撕掉了中蘇友好協議!
所以呢,別看我們歷史總是說北洋政府又是對外賣國又是對內鎮壓革命什麼的,至少他把從滿清接下來的國土,完完整整一寸不少交給了國民政府,他在處理民族問題上,依然值得今天的我們借鑒。
主要是因為清末東蒙古地區金丹道暴亂,再加上滿清政府開放蒙禁的政策,後來北洋軍閥武裝移民,導致蒙古人大量西逃北逃。卓所圖,哲理木,昭烏達三盟損失了大量的人口。而且加劇外蒙古對滿清和中華民國的敵視態度。也讓喀爾喀蒙古和內三旗的札薩克徹底倒向沙皇俄國。
外蒙古本來也是中國的一部分
外蒙古即今日蒙古國和唐努烏梁海地區,1921年宣布脫離中華民國後獨立,1924年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92年改制,國號改為蒙古國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根據國際條約承認其獨立,後因蘇聯背信棄義民國政府取消其獨立地位。
清朝政府根據其對蒙古地區統治政策的需要,將蒙古地區分為內屬蒙古和外藩蒙古。內屬蒙古,是指不設世襲札薩克,直接任命官員治理的蒙古各旗,與外藩蒙古相對。外藩蒙古指以世襲札薩克為旗長的蒙古各旗,與內屬蒙古相對。內札薩克蒙古又稱內札薩克或內蒙古,內札薩克各旗後來成為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外札薩克蒙古又稱外札薩克,狹義的外札薩克蒙古即外蒙古,包括喀爾喀四部;廣義的外札薩克蒙古還包括西套蒙古、科布多蒙古、青海蒙古、新疆蒙古。作為特指的名詞,一般以烏里雅蘇台統部指稱外蒙古,但實際上烏里雅蘇台統部還有一些旗屬於內屬蒙古,故此稱並不準確。1928年,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統一中國後,再次將其區劃改製為蒙古地方之行政區域劃分。不過即使如此,外蒙古之區劃或名稱仍於之後被大量引用。
20世紀前期外蒙古從中國獨立出去,這一巨大歷史事件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1919年牧民出身的蘇赫·巴托爾和喬巴山尋求共產國際的幫助建立獨立的蒙古國。1920年在列寧的扶植幫助下蘇赫·巴托爾和喬巴山組建了蒙古的共產黨,即蒙古人民黨。
1921年3月18日,偽蒙古人民黨軍隊在蘇聯紅軍的扶植下攻佔買賣城,逐走了中國駐軍。由於中國國內處於第一次直奉戰爭前夕,各派軍閥無暇分身,只得坐視蒙古在蘇聯的幫助下獨立。蘇聯紅軍於是「應邀」在蒙古人民黨軍隊的支援下於5月25日進入外蒙古,7月6日侵入庫倫,抓獲恩琴。1921年7月11日,外蒙古建立親蘇的「君主立憲政府」。11月25日外蒙古建立「人民革命政權」,
蒙古國旗(1921-1924)
並與蘇聯在1922年訂立了《蘇蒙修好條約》,蘇聯率先承認外蒙「獨立」。當時的中國中央政府(北洋政府)發表嚴厲聲明,拒絕承認外蒙古獨立,但由於當時中國陷於內戰中,北洋政府沒有派軍隊收復外蒙古。外蒙古宣布「獨立」和建立「蒙古國」消息傳到內地,一時間輿論大嘩,包括內蒙古王公在內的國內各民間團體、民主黨派紛紛發表宣言,反對蒙古王公貴族分裂祖國的倒行逆施,譴責蘇俄對中國外蒙古的武裝佔領。
不久,蒙古君主哲布尊丹巴活佛逝世。在受蘇聯控制的第三國際以及蒙古人民黨的支持與行動下,蒙古政府1924年11月26日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定都庫倫,改城名為烏蘭巴托,以1911年作獨立。但中國及英、美等當時主要國家政府皆未承認。1924年5月31日,當時的中國中央政府(北洋政府)和蘇聯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也叫《中蘇協定》。主要內容:一、廢除中俄間一切不平等條約;二、蘇聯放棄沙俄在中國的一切租界、租地;三、蘇聯放棄庚子賠款的俄國部分;四、蘇聯取消沙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和領事裁判權;五、中東鐵路同意由中國贖回。六、承認外蒙古是中國領土,中國在外蒙古有完全的永久的主權。
1927年,蔣介石主持中央政府時,蘇聯要求中國承認外蒙古的獨立,蔣介石回電拒絕,並責令外蒙古執政者放棄「獨立」,回歸中國。1928年,外蒙古發生大規模反對獨立並要求回歸祖國的統一進步運動,蘇聯以「平叛」為由進軍外蒙古進行血腥鎮壓,整個外蒙古血流成河,蒙古統一人士要求民國政府出兵外蒙古,1928年中蘇軍隊在外蒙古東部邊界發生小規模戰鬥。中國軍隊也沒再進入外蒙古。此後,由於戰亂不斷南京政府沒有精力顧及外蒙古之事,之後的中日戰爭,使南京政府再一次失去收復外蒙古的機會。親蘇的漢奸喬巴山趁機得到發展,加上日本也製造滿蒙獨立事端,外蒙古甚至與偽滿洲國簽訂「邊界」協定,從事分裂國家的勾當。至此,外蒙古在中國內戰期間形成了事實上的分離。直到1992年蘇聯解體後,蘇聯軍隊才徹底從蒙古國撤走。與此同時,在喬巴山等人的領導下,「蒙古人民共和國」實行了蘇聯式的政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同盟國為爭取蘇聯對日本宣戰,美、英兩國在未通知中國以及其他盟國之下,於1945年2月11日與蘇聯簽定涉及外蒙古以及中國主權的《雅爾塔協定》(又稱「雅爾達密約」)。其中規定:「外蒙(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應予保持。」1945年斯大林曾對蔣經國說過:「老實告訴你,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是站在軍事的戰略觀點而要這塊地方的。」「倘使有一個軍事力量從外蒙古向蘇聯進攻,西伯利亞鐵路一被切斷,俄國就完了。」
雅爾塔會議中的丘吉爾、羅斯福和斯大林
這也是他堅決要求外蒙古獨立的主要原因。但美國總統羅斯福曾面請中國駐美大使魏道明,謂在維持外蒙現狀之下,中國仍有宗主權。當時中國政府亦認為中國具有對外蒙古之宗主權。1945年2月關於結束二戰的雅爾塔會議,是美蘇操縱外蒙古命運的一次重要會議。當時,在歐洲戰場上,德國已經戰敗投降。在亞洲,美國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勝利,但戰役打得非常艱苦;在中國戰場,中日雙方處於戰略對峙,誰都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攻勢。然而他們為達到這個目的,不惜出賣中國利益,答應了蘇聯的出兵中國東北的條件是中國接受外蒙古的現狀,即承認並要求中國政府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無理要求。這筆交易實際上是在羅斯福和斯大林之間進行的。蔣介石得不到羅斯福的支持,面對斯大林的重壓,在萬般無奈之中,於1945年8月14日,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在條約中正式承認了「蒙古人民共和國」。根據條約允許依公正的公民投票的結果決定外蒙古是否獨立,並且滿足中華民國政府的其他條件 這種巨大代價,終於換取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日本迅速宣布無條件投降,使得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行動變得毫無意義。在蘇聯(俄羅斯)和美國的壓力下,1946年的中國中央政府(國民黨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但在1950年代後民國政府以「蘇聯違反條約義務」為由,取消了外蒙古的獨立合法性。在台灣陳水扁當局時期承認外蒙古獨立。1949年10月,中國的解放戰爭勝利震驚了世界,國民黨的軍隊撤離到台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蔣介石在退到台灣後,對斯大林沒有遵守《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條款感到憤慨,並以蘇聯違約為由,在聯合國狀告蘇聯,當時雖然大陸已經易手,但在聯合國,「中華民國」仍然擁有中國的合法代表權,並且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宣布《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失效,從而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聯合國對此予以承認。
1946年8月6日,國民黨政府派駐聯合國的代表徐淑希發表支持外蒙古加入聯合國的聲明:「蒙古人民共和國在數月之前,尚為中國之一部分,稱為外蒙古。其獨立乃由中國所賦予,職是之故,中國將為歡迎其加入聯合國之一國家,吾人固竭誠期望其加入此國際機構。……中國於適當之時間到來時,儕以全力支持外蒙古要求入會申請。」
1955年,中華民國政府常駐聯合國代表行使否決權,外蒙古加入聯合國提案遭一票否決。
1961年10月25日,聯合國安理會以9票贊成,0票反對,1票(美國)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了蒙古入會案。「中華民國」放棄使用否決權反對。10月2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630號決議案,接納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中華民國」未參加表決。
2012年5月21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表新聞稿正式否認外蒙古為中華民國法定領土。 目前台灣市面上所發售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均已將外蒙古排除在中國之外作為獨立國家標示,教科書亦然。安森垚兄談的比較詳細了,我只進行補充。唯一不贊同的是:新石器後期民族融合,所謂民族國家,不過是以首領部落的民族構成決定的,並不準確,就好比蒙古帝國,上層是蒙古族,但是主體卻是韃靼文化的民族和突厥文化的民族。所謂什麼系一脈相承只是一種源流,其實在傳承的過程中已經與別的文化融合的基本與原本大相徑庭了。而且真相應該遠比我們的推理要複雜曲折的多。
東北亞上古史,不能不提及周朝初年的箕子朝鮮,以及日本的構成。1萬1千年前最後的大冰河期結束後,逃到南方的黃種人(平均身高1米7)裹挾南方土著矮黑人(平均身高1米3)沿廣東福建浙江北返。在福建有一批矮黑人脫離了大隊沿大陸橋去了台灣琉球到達日本九州,日本人稱為繩紋人。而其他的矮黑人與黃種人沿著浙江江蘇山東遼東繁衍。矮黑人是先夏和夏朝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史記》記載了舜的「摻沙子」民族大遷徙: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夏朝初年有一個小冰河期,導致十二州的北三州被廢棄,考古學上此時期北方遺迹全被廢棄,隨後我認為屬於殷商的姻親的部落重回東北方居住。夏朝後期氣溫回暖,東北人口又開始恢復。肅慎就是在此時期把惠漠趕到了朝鮮(成為三韓)和日本(成為蝦夷,也就是夏人),日本人認為蝦夷人和繩紋人基因和文化相同,不願承認蝦夷人的存在,只承認秦朝時期遷徙來的彌生人(東胡人)是上古唯一與中國的人口文化融合,但其實蝦夷人是接受了中國文化熏陶的矮黑人,此一時期遍布浙江、山東、遼東、朝鮮、日本的特殊石棺墓葬形式就是鐵證,日本文化不可能獨自在此時發生巨大變化。商朝初期定都鄭州附近,依靠的主要是湖北江西的銅礦,後來盤龍城主幹涉商朝王室內政,斷絕銅礦供應,導致盤庚遷殷,最後定都殷墟,這裡位於古代黃河的支流,可以一直連通遼東銅礦的水運,此時商朝恢復了北方的幽州和營州,建立起孤竹國等親殷商的小國,依靠遼東的銅礦,殷商再次興盛。紂王滅亡後,箕子帶5000殷民北上依附孤竹等國,建立商文化的朝鮮,把夏文化的三韓逼迫到半島南方,但是兩國主體都還是惠漠人。此時舜的「摻沙子」效果達到了極致,東胡分裂為外來的「鮮卑」和土著的「烏桓」兩個部落。鮮卑一度是箕子朝鮮的奴婢民族。高句麗和百濟都是惠漠扶餘人建立的國家,新羅則是惠漠三韓人與東胡人結合的國家。
中國歷史就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事件的堆積而成。那是東亞大陸各民族的5000年來,正常的歷史衍化!
否則,
古越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苗族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楚國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匈奴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柔然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突厥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鮮卑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蒙古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魏晉南北朝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西域各國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西夏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契丹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金朝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西藏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大理國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蒙元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滿清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越南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高麗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這些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其中的殺戮就是各民族融合的一部分的重要事實!
蒙古,越南,朝鮮,都是東亞大陸歷史的一部分!
蒙古國人,越南國人,朝鮮國人,為了自己國家的獨立地位,當然不能承認歷史的事實,當然會討厭中國人!可以理解。
蒙古,越南,朝鮮,都是東亞大陸歷史的一部分!
蒙古國人,越南國人,朝鮮國人,為了自己國家的獨立地位,當然不能承認歷史的事實,當然會討厭中國人!可以理解。
元代蒙古人赤裸裸地歧視和虐待漢族,是歷史事實!
但是當代中國政府必須承認元代,這也是歷史事實!
只有大漢民族主義的人,不願承認歷史!大漢民族主義的人,才是歷史的罪人!因為他們的行為,將中國歷史肢解了、破碎了、沒有統一的中國歷史觀了!這個結果,恰恰是分裂中國的人希望的結果!
南京大屠殺的主體,大和民族是外族,5000年來沒在中國歷史衍化進程中。
所以,南京大屠殺的責任民族必須追索責任,直到大和民族承認他的錯誤!
大和民族直到今天,從文化思想政治運作,都認為南京大屠殺不存在!南京大屠殺只是一次戰役後正常的戰場穩固行動!
大和民族認為【我們沒有錯誤,這是戰爭時期的正常行為!】
之前寫論文時候查過一次資料,記得維基上說的還挺清楚的:
1. 清代按治理方式可以將蒙古劃分為內屬蒙古(直接治理)和外藩蒙古(設札薩克治理)兩類。
在外藩蒙古中又分為內札薩克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今天的內蒙古源於內札薩克蒙古,外蒙古源於外札薩克蒙古。
2. 清代按地理位置又可以將蒙古劃分為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即為較早歸附清朝的漠南蒙古各部;而其中漠西蒙古即答主 @關毛 提到的明朝的瓦剌,清朝的衛拉特(厄魯特)蒙古;漠北蒙古即指漠北的喀爾喀四部,又稱喀爾喀蒙古。
外札薩克蒙古原指漠北蒙古+漠西蒙古(西套蒙古+科布多+青海新疆等蒙古各旗),在清末慢慢演變為僅指漠北蒙古(喀爾喀蒙古)。
3. 在清末喀爾喀蒙古獨立時,稱外蒙古即沿用了外札薩克蒙古的概念。但獨立時一起帶走了當時並不屬於狹義外蒙古的科布多蒙古和本是內屬蒙古的唐努烏梁海。
外蒙古大多是喀爾喀人,內蒙是察哈爾、科爾沁,歷史原因過100再說。
開始修改啦:外蒙獨立主要是因為當時我國人口過多,而當時蘇聯雨我國接壤面積又過大,因此斯大林認為這是非常苦穀雨(危險),所以蒙古獨立是為了當個屏障,萬一發生衝突也會有個緩衝帶,所以蒙古獨立與老蔣無關。
由於受今天觀念的影響,人們常常認為古代世界也是存在「確定的邊界線」的。
實際上,政治層面上的地理劃分是核心區和輻射區組成的,輻射力隨距離衰減。
如果兩個文明的輻射區域有重疊,那麼輻射力的平衡點連起來就會形成邊界。
現代世界第一核心區增加,第二輻射力大大增強,所以到處都是平衡點,也就滿地圖的國界線了。
從這個觀念出發,內蒙,指的就是受到中原文明輻射影響的區域,而外蒙,則山河遠邁,無複製矣。政治劃分而已。
見到來說就是個分出去了,一個沒有,一個境內一個境外
清代初年尚無「外蒙古」之名,稱漠北為「喀爾喀」或「烏里雅蘇台」。嘉慶年間重修《大清一統志》,因無統一名稱可用,故將烏里雅蘇台將軍統領的廣大地域籠統地稱為「烏里雅蘇台統部」(烏里雅蘇台城為烏里雅蘇台將軍駐所)。清代中期以來,又有「卡外喀爾喀」[3]【光緒《大清會典事例》卷九百八十二理藩院邊務驛站】、「外三路喀爾喀」[4]【光緒《大清會典事例》理藩院邊務會盟】、「外四盟蒙古」[5]【《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七 兵志】等名稱。清末,外蒙古取代「烏里雅蘇台」等,漸成通稱。清末,外蒙古的範圍有時亦含包括科布多和內屬之唐努烏梁海。
本質得追溯到滿清對蒙政策上,自從蒙古人在漠北草原崛起後,在清朝之前,只有蒙古人控制別人,從來沒有誰能控制蒙古人,滿清政府一開始也做不到,硬肛是打不動的,皇太極開始搞了一套名義上的「滿蒙聯盟」,實際上的「穿插分割」的策略,將蒙古分裂化,聯合滿人的蒙古人甚至將皇太極尊為蒙古大汗(也是神奇),拒絕聯合的蒙古人在滿蒙聯盟的絞殺下滅的滅,逃的逃,從那時起漠北蒙古就十分顯著的分裂化了。
這事情要從張無忌和趙敏說起。。
因為蒙古被政治分裂
樓上幾位說的都很詳細了。
我補充下。內外蒙古其實是中央政府對蒙古的實際控制範圍區分。
漢長城在草原的遺址,大約就沿著現在的內外蒙邊界,不信可以百度。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一礦打N礦」取得勝利的戰爭或例子?
※李定國能在短時間內「兩蹶名王,震動天下」,而後期卻逐漸敗退,最終兵敗磨盤山,僅僅是孫可望叛變這麼簡單?
※情深深雨蒙蒙中的陸家原型是怎樣的??
※劉秀與隕石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事?
※抗日戰爭中,國軍戰鬥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