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聽出古典音樂的思想內涵,它們是如何表達的?

初聽古典,對於一些說法很迷茫,比如誰誰誰的某些作品比誰誰誰的更有深度,如貝九的思想性、深度、廣度令人嘆為觀止云云。

我只能聽出一些大概來,比如一個作品表達的是愉悅歡快的、還是激昂熱情的,是傷感低沉的、還是恬淡平和的,但也就僅限於此,聽不出有人聽出來的比較複雜和糾結的情感,甚至有人說有些作品中還包含著哲學思想……敢問這些是如何表達的?我們應當如何聽?


關於音樂所表達的所謂「思想內涵」一直是音樂愛好者中一個很敏感的話題,因為你真要詳細解釋一首曲子的內涵吧,大家會說這是過度解讀,音樂是去感受的不是解讀的云云;但要是你說貝九的深度和班得瑞的曲子差不多,誰都知道這說法怎麼聽怎麼不靠譜。

我盡量從一個比較淺顯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

(好吧其實我不是學音樂的,要專業我也專業不起來(╯‵□′)╯︵┻━┻)


以下的討論均針對從巴赫到馬勒這兩百年間的古典音樂。20世紀那幫子搞無調性、電子音樂、極簡主義、未來主義、後現代的我真心討論不來。。

首先,音樂不是一種描述性的藝術。它是聲音的組合,不是可以詳細敘述情節和描摹狀物的文學,也不是可以直接用色彩描繪物體和場景的美術,音樂始終是抽象的。這麼說吧,對所有不帶歌詞的音樂進行解讀時,其結果一定是模糊的,你永遠無法斷言一段音樂到底清楚的描述了什麼。即便是作曲家本人對音樂的內容進行了描述(比如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給每個樂章都寫了一段文字解釋),它也無法完全準確的按照作曲家的意願被所有人解讀,原因就是音樂本身的模糊性本質。

其次,音樂依然是有「表達能力」的。沒錯,你沒法精確的解讀一個音樂的意思,但是它大概的情感走向、大致的思想氛圍是很容易分辨的,你不需要任何的音樂知識,就能體會到肖邦葬禮進行曲那悲傷的基調,巴赫勃蘭登堡協奏曲的歡快氣氛,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那深沉的憂鬱,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的田園般的寧靜,瓦格納的齊格弗里德葬禮音樂中開天闢地的悲壯。為什麼?

因為音樂的不同特質,是能夠影響到人類的情緒和潛意識裡的想像的。比如:

調性。簡單粗暴的說,大調是莊嚴的,小調是悲傷的。往細了說,比如知乎的古典樂大神 @KLEXRAX的偶像斯卡里亞賓還專門整了套調性和人類潛意識內色彩的對應關係:

調 性 顏色
C 大 白 紅
G 大 棕、金色 橙、玫瑰色
D 大 黃、明朗地 黃、輝煌
A 大 玫瑰色、明朗 綠
E 大 藍寶石般的色彩 淺藍
B 大 鐵青、暗 (同上)
#F 大 灰、綠 湛藍的
bD 大 暗淡 紫
bA 大 暗紫色 紫紅色
bE 大 黑、沉悶 鐵色、有光澤
bB 大 (同上) (同上)
F 大 綠 紅

旋律也能喚起人不同的感覺。最簡單的,緩慢的旋律給人悲傷的感覺,快速的、富有節奏感的旋律就令人感到頗為歡快。複雜的旋律就很難說了,甚至能喚起特定的記憶,有人聽著音樂能想起跟初戀分手時的場景呢

樂器音色。大型交響樂的配器可是門學問,每種樂器給人的感情基調都是不一樣的,最簡單的,小提琴的音色細膩婉轉,銅管樂讓人感覺莊嚴嘹亮,木管部就是寧靜祥和,大提琴獨奏則深沉憂鬱,合奏簡直有震人心魄之感。

和弦。和弦說白了就是不同音符的組合,但是和弦有著驚人的表達情感甚至懸念的能力,比如著名的瓦格納的特里斯坦和弦,一聽就有一種「懸念重重」的感覺,令人叫絕。

以上其實都說得極其片面,真正的音樂和人類情感的互動要複雜得多,這裡只是粗淺一說而已。希望有其他專業的大神來細說。

。。。。

好了,現在作曲家擁有了這麼多的武器,每一種都能操縱觀眾內心最深處的情緒,怎麼使用這就看作曲家的造詣了。

現在回到所謂的古典音樂思想內涵的問題。一首樂曲無非就是由音符組成,由樂器演奏而來,現在想想,一首交響曲,幾十種樂器,幾十分鐘的篇幅,幾百上千小節的音樂,無數的旋律和和弦,感受一下,它擁有多麼強大的表達能力!它能喚起多複雜的情感!它沒法詳細的給你敘述一件事,但是音樂里蘊含的巨大信息量,遠遠不是「好聽」「難聽」能概括的。

現在回想大街小巷的那些流行歌曲,拋去歌詞以後,只剩下那麼五六個和弦,簡單的旋律,短小的篇幅,就算它想要有「思想深度」,它能有多少?(不針對那些真正出色的流行音樂)

當人們討論貝九的思想內涵時,本質上是討論貝多芬如何在一個多小時內的篇幅里,用這些東西,構思、架構、建造起整首交響曲的。貝九的整體複雜度、架構的精妙、蘊含的信息量,遠遠超過了大部分的古典音樂作品,所以,我們說它「思想性、深度、廣度令人嘆為觀止」。

希望能幫到題主的忙。


謝邀,

雖然我專業人員,但是我還是認為第一個回答寫的非常好。我學理論,看待音樂可能會更學術性,所以我的回答也許就沒什麼意思了。

1 作曲年代,政治背景,宗教背景。這些很重要,涉及到音樂風格,比如舒伯特的藝術歌曲,貝多芬的奏鳴曲,海頓的交響,作曲當期有誰在統治著,音樂是寫給宗教還是通俗樂呢?拉丁文還是已經變成當地語言了呢?

2 作曲家的作曲時期,作曲風格。比如貝多芬分為三個作曲時期,末期他完全把奏鳴曲風格全部都改到不認識了。

3 調性這個東西不是學音樂的人沒有必要研究吧,畢竟很系統,但是的確每個調有每個調的性格。然後曲子中間的轉調。這一條可以忽略。

4音程,不同時期的音樂音程使用有嚴格規定的,比如如果在巴洛克時期你用增四度,能給你砍頭。誇張了點,但是嚴格控制,這是惡魔的聲音。

5節奏,不同時期音樂用的節奏不同,20世紀開始,作曲家開始使用各種新式和弦新式節奏。你如今看到的每個節奏,都有具體的發源地的。

6理念,今天的音樂不再局限在節奏與和弦里了,作曲家嘗試各種樂器的極限已經音樂人的極限,並且開始各種新的理念,我演過幾首約翰,凱琪的曲子,其中有一首想演沒演,就是掐著秒錶我什麼都不幹,整個劇院的聲音全部算在內。你不能再用傳統的思維去思考音樂,因為如今音樂的目的已經不停留在音樂上了。

7文學,許多作曲家,是完全跟文學掛鉤的,瓦格納,舒曼,霍夫曼,等等人對文學研究很深有的自己都是作家,所以文學作品會讓你更懂。比如歌德,莎士比亞,這些都是作曲家們常用的材料。

8乖乖看作曲簡介吧,別去找感情,別找為什麼,沒有為什麼,好聽就行,這是我的最終勸告。我歷史老師常跟我說:學音樂的人要穿透整個歷史去欣賞音樂。

9 我想補充的一點,如同白板油畫一樣,很多人站在白板油畫面前懵了,心想這我也能畫,但是口上還是得說,天吶,簡直是巨作。這跟皇帝新衣一個道理,不是所有的作品誰都喜歡,不是你說誰不好聽你就是蠢貨,音樂深度這個東西,純看個人理解和個人程度,很多不是學音樂的人跟我聊音樂,硬是一通亂扯想表示自己懂的很多,我只是覺得,不懂,也沒人笑你。唯一有用的勸告,就是多讀書,懂得越多,越有選擇權。


聽音樂的時候,最好不要帶入語言思維,去感受就好。


如果你注意觀察,自己實際上是使用語言進行思考的,也就是腦內聲音,但是這對於音樂來說是不必要的,並且是有阻礙的。

你完全可以把音樂當成一種語言——實際上你在閱讀的時候從來不會去「翻譯中文」,只有在閱讀英語等外語作品的時候,會「腦內翻譯」成漢語來理解。但是如果是漢語,你不需要去逐字的思考——漢字的閱讀幾乎可以是一種直覺。

假如你把音樂用翻譯的方式來欣賞,那麼很容易出現的窘境是跟不上。相信不少同學有過一個經歷,就是英語聽力題目跟不上節奏。這就是把英語腦內翻譯成漢語再處理再去翻譯回去做出題目導致的巨大延遲。養成不要翻譯的習慣,只去聽,不要用腦內的漢語來解釋——顯然這樣是跟不上的。古典音樂通常有很多聲部,而你平時用漢語的時候更多是一對一的說話,而不是大家一起說話,聽法其實是不一樣的,古典音樂需要你同時聽很多聲部,一般來說交響曲的聲部會有三個以上,如果用聽漢語的方式來聽,勢必會漏掉大部分聲部。

儘管我贊同音樂會引發人的情緒,正如任何的藝術本質上都是一種情緒的觸發源。如果不能觸發情緒,那一般來說會被認為是科學,比如高等數學。當然我知道這東西能引起很多人的愁情,不過那更多的是因為考試——假如沒有考試,你也不會愁的,對吧。

對於任何藝術來說,語言本身都僅僅是浮在表面的冰山尖尖。即使文學,也僅僅是通過文字來構建意象和情節,其信息遠遠不是表面的字眼那麼少。所以對於文學來說很大程度上依賴讀者自身的經驗,倘若沒有經驗,很難有共鳴,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電影、音樂、繪畫、建築等任何非語言的藝術,其信息的呈現都是直觀的,你不需要通過想像來重構圖景。儘管有些電影是有留白等手法,它和文學仍然有著巨大的不同,它仍然是具象化的,而文學本身就是抽象的。我們可以看到一篇小說通常做成txt不過幾MB,壓縮後更小——但是電影、音樂經過有損壓縮後仍然是巨大的,其本身所蘊含的信息量遠遠超過文字。

既然音樂是很直觀的呈現了全部的信息,那麼就不需要再抽象成文字,然後反向構建出意境。你完全可以直接去感受,去體驗,就像歐派的柔軟是沒法用文字表達的,你懂的。你在進行某種和諧的運動的時候,腦子裡不會是「這是觸感,硬度x,長度y」這樣的吧?你腦子裡應該是感受,儘管可以用「快樂」等字眼來簡單的描述,但是你也知道那並不是簡單的兩個字。

音樂不需要什麼思想性,音樂本身就是音樂,不應該也沒必要用文字來折騰一圈。


這個問題本身非常好,但是由於題主是初入門階段,因此可以推測,題主的知識和能力儲備還遠遠達不到足以支撐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的地步。
打個比方,假設我讀一首詩,只是大致知道這首詩寫了哪些意象,而有好多生詞不認識,好多句子不理解,整體結構也搞不清楚,請問我難道可以侈談這首詩的思想內涵么?題主現在的情況,連比較複雜的音樂情感都體會不了,實在是沒必要思考什麼思想內涵之類問題,還是先多聽多學,等有了足夠的積累以後再說。
這裡的積累包括:
1. 樂理知識,至少要會讀譜,能夠搞清楚作品的結構
2. 音樂史知識,不僅是作曲家生平
3. 思想史知識,特別是音樂美學和音樂哲學
最後,非專業人士(包括國內樂評人)說音樂有什麼思想內涵之類,請勿聽信。


要領悟古典音樂的內涵肯定是很困難的了,但是大致知道它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難道不是很簡單的道理嗎?

每每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就會拿中國古詩詞文學打比方。我說請問你如何跟一個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國人解釋為什麼李白杜甫曹雪芹各自的作品在中國古代享有如此之高、冠絕與其他人的地位?我想你恐怕只能告訴他先學中文再說了。

是的,所以說如果你想聽出所謂古典音樂的內涵,除了學沒有別的辦法。音樂的美用音樂說,文字對其的敘述是貧乏的。

但是這個地方需要對聽出的定義做更精確的描述。因為音樂的美即便你無法領悟,也是可以感受到的。所以古典音樂大家雖然說不出高深在哪兒,但卻能感受到,那自然是比其他類別更具有思想深度的音樂風格。

真正的音樂家,既有最強大的感受能力,也有在這個基礎上充滿理性和邏輯的思考。僅具有一定的感受能力卻無法思考的就是樂迷,這也是沒辦法的,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而至於只會思考的嘛????


謝邀。

我不認為音樂一定要有什麼深刻的思想內涵。
所以我非常不支持初聽者要去總結出所謂的深刻內涵。

音樂是個巨大的命題,但是我想,無論是怎樣的音樂,它都肯定是悅耳的。

在節奏上,這種悅耳的作用原理有很多種,比如勞動號子產生有力度的節奏,配合了人們機械勞動的頻率,用一個」隨時被滿足的預期產生的快感「減少人們重複勞動的痛苦。
各種音樂,在節奏上有各種各樣的聯想對象。比如跳舞、比如性行為、比如打架和砍人等等。

在旋律上,它同樣能使人聯想到各種現實生活中、物理運動中符合自然規律的運動或場景(鳥叫、旋轉、曲線、加速度等)。
所以音樂可以通過節奏和旋律滿足人大腦的這些預期,而這些預期的滿足,就會產生快感。

這也是音樂最初產生的原理。

音樂必須是悅耳的,除了音樂本身,構成悅耳要素,離不開聆聽者的聆聽等級。

或許你已經不需要勞動號子了,不需要洋娃娃小熊和小星星,你在談戀愛,你需要的是更多的東西,詩歌,愛情,所以你喜歡周杰倫了,喜歡朴樹,喜歡汪峰。
同樣的,當你是另一個狀態的年輕人時,你會喜歡各種極端金屬樂。它們的詩歌化語言配合良好的交響化和聲體系,能同時滿足你的身體和心理需求。

但是人生肯定沒這麼簡單的,為什麼」悲劇才是真正的藝術「?沒經歷過苦難的人,無法從一個表達苦難情懷的音樂中找到共鳴。或者僅僅是他想像出來的苦難。一千個人有三千多個哈姆雷特,所以別人的聆聽體驗,並不能直接嫁接到你的身上。

我真的喜歡大賦格,我認為它真的代表著偉大、困難和極限。可我不會逢人便說,快聽聽大賦格吧,這真是太偉大了,淚流滿面吧!我知道很多人會體驗到我多年前聽到大賦格時候的困惑與厭惡。可是大賦格真的令我感動,而這條路,我也走了很長的時間。所以請別人指導你如何感受和聆聽,那不是聆聽音樂的捷徑。就像做愛無法找人代替一樣,聆聽音樂一樣。

拋開音樂的感情共鳴要素,音樂還剩下什麼?

夏蟲不可語冰,如果一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僅僅存在於旋律、基本款和聲、簡單節奏上,更複雜的音樂:調性瓦解、複雜節奏、豐富的聲部和織體就無法讓他產生」預期被滿足「的快感。就無從談起聆聽體驗。而離開這個基本的需要,光憑我告訴你大賦格代表極限、John Coltrane晚期音樂代表吊炸天,有意義嗎?

要聽!聽那些讓你有感覺的!

音樂跟品酒很像。
只有等聆聽者的體驗不斷升級,他才能回過頭去評價各種音樂的區別。
現在,古典音樂中的某一部分能讓你產生快感了,恭喜。
歡迎你來到一條美妙的人生旅途。

誰說人生沒有加命蘑菇?
聽音樂、讀書……

--
重感冒中,看不清屏幕了,不知所云。改天想起了我再改善一下。


如何看出一副畫作的思想內涵,它們是如何表達的?
如何看出一座雕塑的思想內涵,它們是如何表達的?

如何看出一本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它們是如何表達的?

如何看出一部戲劇的思想內涵,它們是如何表達的?

如何看出一副書法的思想內涵,它們是如何表達的?

..................


普通人都在糾結「聯想」,而只有接觸過、了解過、創作過這門類作品的人,才知道這個作品本身是什麼


作為「同類」也很能了解作者創作的初衷


你說一個沒有鑒賞和創作經歷完全不懂畫不會畫的門外漢從一副經典畫作里看到了作者對過去與未來的思考?不可能的


這都是什麼鬼回答。。。無論專業與否,初入古典首先要做的肯定是篩一遍著名作曲家 知道自己的口味在哪裡。毫無疑問音樂的內涵是明確的,可深可淺。

同時你要知道,不同的觀點來自於不同的人,但是不同的人是帶著不同眼睛和目的、價值取向去聽音樂的,典型的是收藏圈,或者hifi圈,或者就是專家樂迷,或者hifi,或者就是聽個場面,聽歷史價值,但是以上這些往往和一些群體的認同感聯繫到一起。

也有很多觀點來自專業人士,但是很多理論或者專業性的分析對於音樂欣賞,尤其是初期是沒有價值的,不如多推薦一些曲目或者形式,多做一些簡單的普及工作,而不是甩出大量知識。

真正有必要關注的非音樂因素是背景史料和曲目修訂版本,以及演奏版本。

------------

我自己是彈鋼琴的,業餘彈了也10年了,古典為主,聽得更多,手裡正版d版不下1k張,大部分是古典,絕大多數古典存貨是鋼琴、鋼協。

如果問如何聽出思想內涵的,可能是通感的結果,然後通過其他領域的藝術——主要是文字和影視作品,把不同領域關於同一種內涵聯繫到一起,比如一個小孩子,看到一個傷感的電影場景,此時的配樂就會慢慢被認為是傷感的,似乎歷史上也是這麼傳下來的對應。更早的時候沒有錄音錄像 ,然而我聽過的19世紀鋼琴演奏也更木訥。及時沒有錄音錄像 也是有很多把文字和音樂結合的形式,歌劇,或者某種沙龍等等。無論如何這個問題必然是要從美學入手的,不是樂理。

由於這個問題幾乎無法使客觀的,我就隨便說了。

我覺得那些內涵的感知程度和生活中的感知能力差別很大。比如我平常想得多,又是雙魚,也許這也是為什麼我更喜歡肖邦。我對演奏家的區分似乎比別人更大。。。

思想內涵的確定肯定要和作曲背景聯繫到一起 ,比如柴的1918,中國的黃河鋼協(勉強算古典吧),拉威爾水妖鋼琴版本,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巴赫的平均律,肖邦的第三奏鳴曲、革命練習曲、英雄、軍隊波蘭舞曲,莫扎特的安魂曲,背後都有故事或者詳實史料。應該以這些為基礎 可以看到更全面的內涵,然而不了解背景,聽到的東西也不會錯很多。比如肖邦第三奏鳴曲,那種生命力你絕對想不到寫之前肖邦的父親去世了,但是加一起看雖然不好理解,不過說明後面還有更多的故事存在,意味著更多的內涵。

至於調性,和聲什麼的,從欣賞角度基本上都是bs。有意義的是結構。無論如何曲子寫完了是給人聽的,調性方面更多的是察覺轉調然而轉調也以難以察覺為佳。

具體表達方面可以說和全部的作曲知識有關,然而有全部的作曲知識是不能寫好音樂的,好音樂的反常規的東西會上升成為理論,整體上所有理論都源於各位大神的作曲實踐。到頭來還是多聽。

欣賞角度不需要考慮如何表達的,而是要考慮你感受到了什麼。即使是作曲角度考慮如何表達的,也是首先是要讓聽者感受到了什麼。我這個曲子轉了100個調,結構恢弘,也不能說是好音樂。

欣賞音樂最重要的就是你感受到了什麼。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肖邦第四敘事曲。大學時寢室出去就是窗檯,晚上樓下漆黑,搬著凳子和mp3 ,一杯熱水,坐外面聽。那天的感受非常清楚,就是發展中重複的嘗試和最終的失敗,直至悲劇性的世界觀,貝多芬式的結尾。這種想法肯定和自己那段時間經歷有關,也和演奏版本有關,和欣賞環境有關,也和不同人有關,但是你感受到了的就是你聽出來的思想內涵,你不需要知道是怎麼表達的,又不是讓你去寫;你可以叫思想內涵,也可以說,我感覺到了什麼。到頭來,音樂最基本的方面就是聽的,可以有內涵也可以純粹的娛樂,不是拿來分析的。從我理解的鋼琴演奏來說,鋼琴演奏者第一要務也是聽自己彈出的東西,從技術細節到表達的情況如何,演奏上的規範和欣賞角度是不一樣的,但是都是從聽開始。


非常贊同前面回答。他這是從音樂的角度,而且以交響樂為主。個人比較感興趣鍵盤樂器。首先,推薦一下《牛津簡明音樂史》,和耶魯大學的公開課《聆聽音樂》,我作為一個外行覺得很棒。要想聽出內涵需要對作曲家的生平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對於特定的曲子創作背景(歷史大背景,作曲家背景)要了解,小背景是指比如肖邦的敘事曲若是不知道肖邦的生平自然是聽不出東西,大背景是指若是不知道莫扎特所在的時代音樂是怎樣的對於他的作品的音色也就無法理解。(這裡特指鋼琴曲)
之後要了解演奏者的背景,比如同樣的組曲,古爾德在青年時候演奏近乎瘋狂,專輯中幾乎聽到他自己的哼唱,而在中年 過後的專輯中,明顯沉穩,速度變慢,一個人的成長也影響著一個作品。
憑我粗淺的認識(純屬業餘)我們要
1.音樂歷史要了解
2.作曲家背景要了解
3.演奏者背景要了解
4.前面的回答者提到了調性等,但是還不完全,曲式結構,指揮風格,包括如果是歌劇的話所用的語言等等都會有影響。


此回答僅供參考,歡迎糾錯:

1)音樂的「語種」

每個時代的音樂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大小調,和聲變化,節奏模式的理解必須是符合歷史背景的條件下進行。法語語調優美,但一樣可以罵人;德語天生剛硬,但一樣可以浪漫。同理,大調不一定光明,小調不一定憂傷,快也可以優雅,慢卻也可以焦慮,一切視環境而定。

2)作者的精神狀態

這便是藝術的魅力所在之處。比如貝多芬的神經質,有著尼采式的自強不息的理想主義精神與英雄主義, 對於命運,愛情,親情,與社會的秘密,奮鬥,與坦然接受,10小節內PP-FF-PP-突強, 32分音符到延長記號沒商量;肖邦浪漫,情緒化,焦慮,糾結,激動,就如戀愛中智商為零,愛地單純,傻地可愛的情人對自己一生的摯愛書寫的帶有有那麼一點點語無倫次卻如此震撼人心的情書般催人淚下;巴赫對數學,幾何,音樂未來的可能性的憧憬,對上帝無上的虔誠, 慚悔,讚美,有著帶有德國式嚴謹排版而顯而易見的喜怒哀樂所織出自己印象中的完美世界與堅定地信仰;普羅科菲耶夫對老歐洲資產階級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理論的不屑與批評,對發明全新的共產主義理性音樂理論體系,發明全新,科學的蘇維埃文明的追求與對於紅色歲月衛國戰爭的光輝奮鬥的憧憬,都是可以通過聽這些作曲家的代表作中聽到的。

3)音樂的作用

音樂類似於語言,卻不是語言,高於語言。音樂本身就是用來表達用文字寫起來太抽象,模糊得情緒的,如果能用純粹理性,精確,理論化,體系化,科學化的文字來記載的話,乾脆去發布哲學,心理學,人文地理的千字論文算了,還要音樂幹嗎?音樂的最終目的便是表達文字講不清但確實存在的人心深處最不安穩的情緒,讓聽眾人與人之間多一份理解與寬容,少一份勢力與歧視,多一份德,少一份妒,也讓作曲家和演奏者達到心靈深處的釋放。現已90多歲高齡的世界鋼琴屆泰斗,演奏家,教育家 Manahem Presler教授(現任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傑克布音樂學院鋼琴系系主任)給他所有的學生(都是大師與名校鋼琴教授,也是本人的「祖師爺」)的宗旨便是:「不論在任何時候,美才是音樂最重要的本質,當出現歧義時,其他一切顧慮都必須讓道,臣服」。作為聽眾,這個宗旨也仍然成立,一切對音樂的過度分析都是不合理,不成立的。


不要把所有的都當成閱讀理解來做

聽著自己感覺是什麼就是什麼

每每你以為別人是這個意思但別人也許根本不是你以為的那個意思


聽音樂的時候要仔細感受啊,不要想他在表達什麼,因為你想了,思考了,就無法感受了。

也不要嘗試描述自己的感受,每個人的內在應當是一個很私密的東西。

如果你有足夠的經歷閱歷,那麼遇見一些音樂,你自然會聽懂它。如果你聽不懂,過幾年再回頭聽聽,或許就懂了。

一切藝術的核心均是如此。


別說大的,建議從樂理學起


這就和讀文章要你寫中心思想一樣,很多時候作者本身都不知道,原來我的文章有這麼大的內涵啊。有感想就有,沒有感想就沒有咯,真誠對待自己聽到的感受到的就是讀和聽的真意。


先說電影配樂,一些大製作的背景音樂大氣磅礴,配合情節更是推波助瀾。當你看過電影后,對某一情節印象很深,甚至回味無窮。某天偶爾在廣播里聽到這段音樂,是不是隨著音樂展開,電影情節彷彿再次在眼前浮現?有些古典音樂也是如此,本身是歌劇、芭蕾的背景音樂,只有看過原劇之後才知道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推薦看貓和老鼠,裡面運用大量古典音樂展現貓叔追逐、打鬧、歡樂、哀傷、滑稽、深沉。
還有一些就是純粹的音樂,帶著感情欣賞就可以了,跳躍的節奏讓你感覺歡快,低沉的旋律讓人哀傷,輝煌的聲音讓你感覺莊嚴。像欣賞花朵一樣只要覺得漂亮和芳香就能體會到園藝師傳達給你的信息,何必深究花的品種,施什麼肥,適合什麼土壤呢?


然而很多(或者說大多數)所謂的「古典音樂」是沒有思想內涵的。

不要試圖用非音樂的方式去解讀它們。

謝謝。


首要的就是好聽就行。能被樂曲中的比如旋律線啊漂亮的幾何結構啊神一樣的展開或者進行等等吸引然後反覆去聽,就很好了。在某些情境有你覺得恰如其分的樂曲,就是幸福啊。或者反過來你希望自己現在有什麼狀態就找出你心中相應的曲子,啊幸福。不太用關注音樂背後的故事。當然,歌劇類啊或者敘事性明顯的曲子,還是很有必要關注年代和背景的。


一個抽象的東西,幹嘛要把它具體化?

音樂是抽象的藝術,聽的就是一種感覺

別聽那些搞文學的瞎吹,什麼曲子的意境什麼表達什麼思鄉之情,絕大多數都是yy,比如小學課本里有一篇小說就是講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這是小說。不過有像聖桑的《動物狂歡節》之類的作品有比較具體的形象

有些作品是有俗名的,俗名都不是作曲家本人寫的,甚至內涵與他的意願不符,我明明是在不過有的作品是由作曲家本人寫的標題

可以了解一些背景和歷史,一般來說曲子里可能會提現一些作曲技法的時代風潮,也有可能會用一些技巧諷刺或者表達憤怒等情感。如老肖的第七交響曲從頭打到尾的小軍鼓,可能就是描繪斯大林派的某特工頻繁到他家的腳步聲


看答案里很多人說一開始一定要結合背景啊資料啊作者經歷什麼的看,但是我總覺得那些對於初學者來說太過枯燥了。
聽古典就跟讀書一樣,一開始誰從連環畫變到純文字還沒有拼音的小說都會困難,但是多聽多讀就好了。
對音樂的理解應該是基於自己的感受再結合時代啊作者啊之類的亂七八糟的東西。音樂是傳達感受的,先入為主這個真的很要命,有的時候還會誤導自己。
至於理解的方法,其實完全沒有什麼方法。你絕對這個曲子很讓你開心,那這就是個開心的曲子,你覺得這個曲子調子聽起來不舒服,那它就是不舒服。當你聽過很多開心的曲子後,也許某一天久突然說的上來它為什麼讓你開心了。反之,那些讓你不舒服的也一樣。
我不是個專業學音樂的,日常聽聽古典只是興趣。從入門走到現在還說得出點門道,真的沒啥捷徑和方法,就是不停的聽,多想想。
如果真的對一個曲子感興趣了,再去查他的什麼背景資料作者心情吧,那樣才算理解的了。


推薦閱讀:

如何欣賞交響樂?
中國大陸現在有民間/非專業的交響樂團么?
這是什麼樂器?為什麼演奏者表情那麼逗?
交響樂團樂手工資是如何分配的?
為什麼日本影視作品的配樂喜歡用交響樂,我國就比較少見?

TAG:古典音樂 | 音樂欣賞 | 交響樂 | 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