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體制那麼成熟,人才那麼充裕,為什麼頂級大片還是有很多爛劇本?

看討論中國電影劇本那貼,我不吐不快,好萊塢爛劇本一點都不少好嗎?
頂級大片的編劇平均水平比B級片強不少,但是某些頂級大片的劇本實在是差,完全不應該被採用,經過救火隊修改也只是稍微比屎強一點的水平。

我覺得大致有以下情況,導演文盲,製片或導演偏愛的編劇文盲,或者導演和編劇都很不上心,賺把黑心錢就走……
不知道哪種才是普遍情況?


這就是創造性工作的困難所在,也是劇本這門手藝的困難所在。
你知道,好萊塢有幾萬甚至幾十萬躍躍欲試的創作者生產這樣或者那樣的故事,各大公司每年花了10幾億美元來圈定劇本,最終拍出的是你提到這些爛電影。
你所忽略了的事實是:對不起,這些爛電影確確實實代表了我們這個星球上關於劇作這個領域的最高水平。
這件事情確實就是這麼難。


因為業內大牛也很容易看走眼,每年的「劇本黑名單」就是個最好的例證。
最近幾年有個叫「劇本黑名單」的榜單非常受人關注。這是「一份由數百位好萊塢資深從業人士(其中包括250多位好萊塢電影公司主管)評選出的榜單,涵蓋了評委眼中當年最受歡迎卻尚未被拍攝出來的優秀劇作」。儘管這個榜單里確實出過諸如《朱諾》、《社交網路》、《逃離德黑蘭》、《美國騙局》、《明日邊緣》、《模仿遊戲》這些後來被證明的確是好劇本的電影。然而也有很多入選了這個名單但是最後證明其實很一般甚至很爛的劇本,比如去年德普的年度撲街大作《超驗駭客》就曾入選了2012年的「劇本黑名單」。同年排在名單第一的《選秀日》最終電影也是口碑平平,爛番茄、Metacritics得分都在及格線上下。其他的入選過這個榜單並被人們寄予厚望但最終口碑一般甚至很慘的電影包括《逃出熔爐》(2008年入選)、《破碎之城》(2008年入選)、《如果我留下》(2009年入選)、《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2009年入選)、《魔境仙蹤》(2010年入選)、《賽琳娜》(2010年入選,詹妮弗·勞倫斯與布拉德利·庫珀主演,很早就拍完但是由於質量實在太差一直到今年才正式上映)、《性愛錄像帶》(2011年入選,獲得今年金酸梅獎最爛劇本提名)、《摩納哥王妃》(2011年入選)。


國內劇本爛是這樣的,已經做出成品電影的劇本早特么不是原始劇本了。觀影后你覺得這個電影的劇本屎,看過最初的劇本可能就不會這樣認為了。因為你看到的電影情節是被很多編劇之上的人肆意添加修改後的畸形兒。其實在劇本一字不改的前提下從文字到影像的製作過程每一個環節都在變形,每個參與者對劇本的理解和傳達能力不同,同時都希望在電影里自己的創作能夠出彩,這些努力可能讓電影加分也可能減分。編劇們知道如果你想電影拍出來好看,一百分的劇本遠遠不夠,你得寫出二百分優秀的劇本或許才能達到拍完後及格。實際上絕大多數國內編劇無法寫出七八十分的劇本。好吧,還是中國編劇不夠好……


好萊塢的爛片恰恰是因為電影工業化體系的強大才導致的,一切以票房利益為重,全部用市場調研分析做前期,劇本不再屬於個體創作,而是商業分析的結果。很多爛片的失敗是電影公司對市場前景分析的失敗,把大賣的電影分解成無數元素,把每種觀眾喜歡的元素全部拼湊在一起,就認為能大賣。一盤菜,要同時滿足甜派咸黨食客的口味,當然有一定的幾率出現奇蹟絕世好片,剩下大多數必然是倒胃口的東西了。


很簡單。
1,劇本這玩意和錢的關係有,但是絕對沒有那麼大。,好劇本這玩意,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你有錢就一定有的,即使是好萊塢也不行。沒錢,好劇本基本沒可能,不過也有例外。有錢,好劇本的可能性高一些,但是也不是一定的。所以說,好劇本基本和錢沒有太大的關係。主要和創作環境,人員素質,美學思潮,其他領域思想的交流程度綜合因素起作用。
2,任何領域牛逼的東西,都是建立在垃圾的累累白骨上的。這是鐵律。不要指望好劇本是憑空出來的。記住一條,好劇本的代價一定是成千上萬的爛劇本。
3,你覺得的好萊塢爛劇本,擱在中國,那可是上上好的劇本!我們這地兒的絕大多數劇本,只是沒什麼詞兒去形容,只好叫「劇本」省事兒。


我觀影量不多隻看過1300部電影 其中有475部美國電影(這個數值不太精確,有的沒打標籤,可能最後看了600多部美國片吧)

美國爛片是多,我也給很多美國片打過2分,3分。這些片不是什麼電影學院學生作品,也算是商業大製作了。
舉幾個2分的例子

這2部我打2分的主要原因是劇情太糟糕。不過我真沒感覺這些爛片和其他同為2分的國產片是一個水平上的。中美電影差距不單單是劇本啊,審查啊這麼簡單,中美電影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比如你說的這2部劇情如狗屎一樣的好萊塢片,劇情確實狗屎,但是特效真的很酷炫,國產電影里會有這種爆炸效果?

藝術設計有想法,服裝一看就花了很多錢,用心構思過。

加上演員還蠻亮眼的,再加點肉戲。。。加點基情戲。。。加點搞笑梗。最後還是能忍著奇葩的劇情看下去的。爛片並不一定看不下去,有的片子,爛也爛的很有誠意!

而且美國人也很有節操的,比如最近上映的《木星上行》

劇情稀爛,很符合題主說的「稍微比屎強一點水平」的好萊塢頂級大片。但特效部分很不錯啊,可發行方最後認為這片實在是太爛了。所以把這片的檔期從去年暑期黃金檔扔到年初的票房淡季檔,不會為了要多賺點錢而噁心觀眾,實乃業界良心。

我想美國市場既然那麼成熟,這些片子拍之前,拍出之後也是要經過市場分析的,投資人最後肯定清楚的知道這些片子的賣點是什麼,是劇情還是特效,如果劇情無可挽回的爛掉了,那就吸引部分不太在意劇情的美國觀眾看個爽即可。讓不同口味的觀眾能看到適合自己的電影才是市場成熟的表現啊。而中國電影大都是什麼狀態?爛的要死了還靠著大量的排片霸佔著電影院。劇本比狗屎還狗屎,演員的演技參差不齊,能有幾個老戲骨帶著還好,沒有的話簡直看不下
去,很多特效比美國80年代的特效都不如。最近的《智取威虎山》那特效在國內已經算不錯的了,但是和好萊塢比的話還是讓人覺得好可憐。《智取威虎山》的特
效還有韓國團隊的幫助,其他特效更渣的國產片叫人怎麼形容好,有些國產片,效果連斯皮爾伯格在80年代拍的《回到未來》三部曲都趕不上。

爛就爛吧,為啥爛也爛的如此平庸?
-----------------------------------------------------
發現有點偏題。。。這個問題問的是為什麼好萊塢劇本會爛掉
這個其實想想也很正常,好萊塢體質確實好,但是這世上有完美無缺的制度嗎?一部商業大片電影從開拍到完成,不是找好劇本,請幾個演員,隨便組成一個劇組,再讓導演指揮下就ok那麼簡單。 很多時候是幾個劇組一起開工,最後要匯總到導演哪裡進行把關,這時候導演的領導能力就非常關鍵。就像特效這個環節,不一定是一家特效公司負責,很有可能是幾十個特效公司一起工作,如果這個導演的領導能力不夠,不知道怎麼協調好這麼多家特效公司的話,那麼特效這塊觀眾一定會覺得亂糟糟的。國內好特效公司其實很多,好多都能給好萊塢打工,但是為啥國內電影特效卻做不好,因為現實情況是國內導演還沒學會怎麼同時和多家特效公司進行合作,特效公司也良莠不齊,如果一家的公司的工作出現問題,延誤了拍攝進度,那就麻煩大了,所以現在國內導演寧願花大價錢請國外團隊來干,因為國外團隊經驗足,錯誤犯的少。

好萊塢商業大片的劇本也不是一個編劇就能搞定的了,很多都是團隊合作,總主編負責主體故事,無數小編劇會給劇本添加許多商業化的元素:比如加點笑料,加點流行的梗等等。所以總主編領導能力也很關鍵,如果主編水平不夠或是對市場誤判。胡亂添加各種梗,把劇本改的面目全非,結果一定很別糟糕。現在國內一部商業大片現在也開始知道要「團隊合作」,但是因為國內編劇地位普遍不高,結果就是什麼人都可以改劇本,投資人要改這個,演員說要改那個,導演說要改這個。。。結果已經不是糟糕能形容的了。至少好萊塢編劇團隊還是有很大話語權的。


是這樣。
在好萊塢大製作中,劇本主要作用不是「有功」,而是「無過」。劇本不是來加分,而是來不減分的。也就是不能因為劇本而擠出觀眾。
最後的結果就類似我國的「自我審查」,我這麼寫得罪a群體,那麼寫得罪b群體。最後出來一個中庸的東西,誰也不得罪,但是誰也沒討好。沒關係,因為劇本不是好萊塢大製作吸引人的關鍵。
另外就是好萊塢大製作這麼高投資的項目,需要減少風險,劇本經過多人的打磨。後者再修改前者的劇本,加入自己亮點,修改前人缺陷的同時,把別人的亮點也給改沒了,再後者又把他的亮點給改沒了。經過多人的修改,也造成了劇本最終成品的平庸。
總之,好萊塢劇本必須是一個平庸水平,不好不壞。這不是編劇不用心,而是編劇太用心的結果,是有意而為的策略,或者是一個合理的結果。
周黎明老師寫過一個講這個事兒的文章。名字我給忘了。


確實我們在院線經常最直觀的感受是有些好萊塢電影的劇本很爛

但更明確的問題是:好萊塢電影的劇本出爐是一個非常複雜和昂貴的工藝流水線過程

充滿了各種嚴謹的Internal Greenlight和External Greenlight系統,從各種維度來評估和審核一部未拍攝電影的潛在市場價值,幾乎要做到保障了勝券在握的可能才敢放手一搏

把風險防範在前,不管是創意劇本還是製作組的命題劇本,都是用錢堆出來的,而大費周折花費巨資打造劇本的意圖就是儘可能降低大製作滑鐵盧的風險

我們在院線里看到的,都是千錘百鍊各種推敲自我滿意後才面向觀眾的

這裡可能還不夠誇張:每一句台詞都是雕琢功力

看看我們以前寫的關於電影剝離的套路:

A,這都已經演化為基準套路了:劇情波瀾曲線 ;多回合 ;大視野背景+全景思維(把戲劇性架構在社會問題上) ;前置核心矛盾(讓困境瞬間籠罩起來) ;人物有性格張力(不同角度的真實) ;有一種試圖衝擊某一種社會層面的冒險(甚至某種隱喻) ;推崇心理博弈 ;故事發展與人的價值觀捆綁

B,美國對驚悚類題材處理都有相對固定的處置套路:事件都必然是群體性災難(中國殭屍題材一般是小範圍危機),都在探尋未來潛在的生存僵局,都帶有末日屬性(一旦處置不當就是全人類的覆滅),都基本和政治陰謀掛鉤(很少有獨立意外事件),都有特定孤單英雄並都能在最危急關頭力挽狂瀾(進程壓抑到極致)

C,在我閱讀過的科幻載體中,一般都能夠剝離出五種層面的共性:異能、變形、空間交叉(這三者從表層形態撐起了科幻的基因)、生存探索(將人的視野和本能屬性以差異化的形態滲透到全新的架構中)、兒童思維(能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假定為真實存在並徹底地把自己完全置身在這層虛擬的氛圍中)

OK,那麼問題就在這裡:

從製作方角度出發,耗費昂貴,自以為周全的設定,為什麼觀眾不買賬,為什麼觀眾覺得智商受到了侮辱?

為什麼絕大部分自以為要賺大錢的電影最終都要虧錢

為什麼絕大部分的自以為要塑造經典的電影最終都淪為爛片

為什麼代價這麼高的劇本製作觀眾會覺得製作組智商欠費?但製作組卻覺得這樣的設定如果放到市場上可以無限圈錢?

那中間的差異是什麼

我們以前寫的這段就要派上用場了:

我們在設定用戶需求時通常能犯一個意志性錯誤:我有上帝的視角,我站在我自己的角度上覺得你們應該需要什麼,你們只要按照我給你們設定的軌道執行就一定能夠贏得你們意想不到的未來。儘管更經常的情況是:你完全遠離你所謂的目標群體,你甚至不清楚他們是誰,他們目前過著什麼樣的人生,他們有什麼需要改變的真實需求,但你推己及人,以自己的經驗和思維構造為原始模板,想當然地覺得你的目標群體是你認知的一部分,你跟上帝一樣能捕獲他們的缺陷,你還能針對他們的迫切需求給出匹配的解決方案,因此你的假定更多只是滿足了自己的幻想,至於你的目標用戶到底需要什麼你可能都不太在乎,因為你本質上可能還不想知道,你只是想輸出自己的判斷,然後你還寄望或者你還覺得你的用戶們應該按照你的邏輯來生活,不然你的上帝視角就會被冒犯

在這一點上,遊戲市場評估DEMO的邏輯,如出一轍,所有的雄心壯志,最終都要在市場和用戶面前,無情磕倒(早上針對星球崛起3發的朋友圈…)


首先,好萊塢頂級大片的劇本整體水平真的爛嗎?
  我個人覺得好萊塢雖然爛片一抓一把,但頂級製作的電影里,特別爛的並不算太多。
  頂級製作的電影,意味著走高投入高回報路線,而電影的回報的大頭是票房(也許某些電影靠植入廣告活著,但好萊塢頂級製作,植入廣告這種事情好像也就賣拷貝這種沒節操的導演幹得挺開心),那就需要電影能把足夠多的人忽悠進電影院才行。
  既然需要足夠多的人掏錢買票,那麼好電影的敘事上就不得不爆米花電影化——情節要簡潔易懂(簡單粗暴),感情表達也不能遮遮掩掩,再加上頂級製作往往瞄準的是全球票房,那麼一些需要特定文化背景才能理解的電影語言也不能用得太多了。B級片還好說,投入成本不算太多,找到識貨的小圈子可能就收回成本了,放到頂級製作的大片那,首先要想的是如何滿足大多數庸眾的觀影需求,其次才是玩高級的手法,琢磨著是不是可以拿個獎什麼的。
  結論就是,頂級大片首先要滿足庸眾的需求,不得不讓情節和情感語言簡化,滿足這個需求之後才輪到玩高級手法,所以很多頂級大片顯得挺弱智,其實不過是一種向觀眾的妥協。


好萊塢編劇導師羅伯特麥基回答:

「每隔十年左右,技術的創新便能孵化出一批故事手法低劣的影片,其唯一目的只是為了展現壯觀場面。電影發明本身作為對現實的令人驚嘆的模擬給公眾帶來了極大的興奮,隨之而來的便是多年的乏味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聲影片發展成為一種輝煌的藝術形式,結果卻毀於有聲影片的問世,因為有聲片是對現實的一種更加真實的模擬。30年代早期的電影,正是由於觀眾為了感受聽演員說話的愉悅而甘願忍受平淡無奇的故事,而倒退了一大步。後來有聲片終於在力與美的層面上大有提高,結果又因彩色片、立體片、寬銀幕以及現在的電腦合成影像的發明而陷人困境。」

繼續回答:

麥基所言並不是絕對判斷,但基本覆蓋了普遍情形,對新技術的追逐和對故事本身的警醒是伴隨的,好萊塢正因為成熟,才有爛片、好片、大片、小片等等。
《視與聽》雜誌評選的最佳電影,導演們評選出了這十部,基本以故事取勝。但那些投資500萬美元以上的「大片」,要平衡市場收入和電影基準線,必然有不同考慮。好萊塢有劇本經紀人和劇本醫生,有時會故意在劇本中添加廣告植入添加各種當時市場需要的元素。他們也是人才,他們不是想要爛劇本,而是要賺錢的劇本。電影出來後被稱作是爛劇本,並不重要。
20世紀90年代施瓦辛格幾部動作片的劇本便賣出了一百多萬美元的紀錄價格,我們還能記住那些電影名字嗎?
這個提問有些過於崇拜好萊塢了,它並不是藝術電影的代名詞,但它催生了票房紀錄,也給經典好片提供土壤。


01、東京物語Tokyo Story
02、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03、公民凱恩Citizen Kane
04、八部半8?
05、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06、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07、教父The Godfather
08、迷魂記Vertigo
09、鏡子The Mirror
10、偷自行車的人Bicycle Thieves


你知道大多數人需要什麼嘛?

爛片就可以滿足市場,何必要費力不討好呢?大眾需要什麼,你去提供什麼才能賺到他們的錢。


我認為有幾點原因:
1.好萊塢每年拍攝的電影上千部,人的思維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每一個劇本都是經典。打個比方,一個籃球巨星他能保證他投出的每個球都能夠進入籃筐嗎?喬丹不能、科比不能、詹姆斯也不能。所有拍攝電影也是一樣的,本就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是創新就會有遇到瓶頸的時候,一點突破瓶頸拍出來可能就會是經典。
2.為什麼卡梅隆、斯皮爾伯格、諾蘭這些導演拍的部部都是經典?因為人家有了好的創意,加上縝密的構思,通過精心的拍攝,然後經過反覆的修改最後呈現在觀眾面前。十年磨一劍固然好,但並不能保證每年都會有大作出現,那麼面對每年這麼大的觀影需求,自然就會出現一些所謂的不那麼精良、不那麼縝密的電影上映以滿足市場需求了,這還是一個市場的供需關係。
3.每個人的欣賞水平不同,關注焦點不同自然關於這部電影是否是爛片得出的結論也不同。比如最近上映的飢餓遊戲,這個系列電影在原著黨來看可能是好的,因為看過原著的關係自然對此衍生的電影有好感。而有的人在看過了後認為這不過是模仿大逃殺嘛,連形式都一模一樣,甚至還不如大逃殺來得血腥暴力,十足的爛片一個。有的人看過後認為這部系列電影所宣傳的並不是簡單的殺戮,大逃殺式的遊戲只是一個載體,而真正想表達的是某種其他的東西,並很期待觀看最終的結局。也有的人會認為這部系列電影大場面不多,指環王式的大規模戰爭幾乎沒有,我就是來看特效的,所以看不到特效這就是爛片。所以我認為電影到了一定的層次之後(這裡討論的當然要排出中國電影)每個人關注電影的方向不同,需求不同自然對電影的評價也會不同,你讓中國觀眾去看近幾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我估計很多都會睡著。


正是因為體製成熟、人才充裕 頂級大片才要那麼俗爛的劇本 全球市場另外一個意思就是俗人多

但光是俗爛劇本沒好萊塢的體制、人才你猜會怎麼樣 ^_^


電影作為一門工業,要的是票房。
這也是和實際情況相符的,即使是在一些較為發達、國民素質較高的國家,普通民眾買票進場也大多只是為了休閑娛樂,而不是所謂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
由此,劇本,或者說編劇,甚至導演,不能成為商業電影的中心。
事實上當今大多數好萊塢電影是以演員為中心的。
他們依靠明星效應賺錢,而不是好的劇本。


應該是和觀眾的層次和需求有關。

有人愛吃清燉魚翅,有人就愛火爆肥腸。肖申克的救贖和2001太空漫遊這類片子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出好來的。有人就喜歡看低成本B級片,吃著可樂嚼著爆米花看看乳房大腿殭屍血漿爽他90分鐘,劇情神馬的越簡單直白越好,不費腦子。

猛鬼街月光光心慌慌13號星期五這種類型片為啥年年都出,就是為了迎合那種只想要點刺激,暫時放下一切煩惱的觀眾。如果累了一天回家還要看《1942》,不鬱悶死才怪。

電影的本質屬性是娛樂,娛樂就有不同的觀眾群。有人喜歡看芭蕾聽歌劇,就有人喜歡郭德綱和趙本山。娛樂市場的不斷細分就分出來不同的劇本要求,既有《盜夢空間》那種劇情深邃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劇情神作也有《阿凡達》那種只要看畫面技術劇情神馬的管他娘的電影。

好萊塢的電影產業發展到如今已經不太可能出現爛得一塌糊塗的劇本還能搬上熒幕的事情了。只是各種電影偏好不一樣,只能說一個劇本比較簡單通俗難以說他爛。況且有大導演烏維鮑爾這樣的人,有人就是要看他能拍得多爛掏錢買票的,世界是很奇妙滴╮(╯▽╰)╭


我是來受合理攻擊的箭靶子。因為我就是萬千國產爛片編劇中的一個,電影三級編劇,也做真人秀,頭上為觀眾、製片、投資人、導演、股票負責。把你們好奇的問出來吧,有的放矢。
--------------------------------------------------
Q1 先討論一下我們說的劇本指的是什麼。

眾所周知學院派腦洞比較僵死,鯈哥為了好好完成工作,在完成製作科班學業途中,鑽進影視公司幹了三年發行實習生,可能這裡有些上游老大哥和觀眾不知道發行是幹什麼的。就是買片子、賣片子啦!和超市的渠道桑差不多。

這樣跑了很多影院,看了很多你絕對不想看的拷貝,勉強算是對市場上能賣的各國九成產品類型較為熟悉,這個熟悉是在老闆買批片的放映室里完成的,不是書本。

題主把範圍放在了好萊塢,特指工業生產線上的爛片。那麼我相信你說的應該不是《紫色》或《布達佩斯》大飯店這樣的產品。

一類是眾多類型重複、勉強符合工業水準,有模式化的啟程轉和,但就是不出彩兒的三線電影,我能想到很多個工作日下午,在會議室看到的那些畫面昏暗、情感生硬、表演臉盲的難熬瞌睡。遺憾我真的對這些電影臉盲了。

還有一類,就是全球上映的院線電影,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們發現了《金剛》大猩猩起,到後來的各種外星怪獸,夾著一部以災難抹平愛情意義的《泰坦尼克》號,在《阿凡達》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裡面的東西大,好大,灰常大。

這個圖亂入了……

他們拍的不是一個故事,是……
另一個世界。另一個打打殺殺的世界(否則不就變成模擬城市風光片了嗎?)

這兩類劇作角度的爛片看似完全不搭噶,其實有一個共通特點:主流市場消費類型,不是動作片兼故事片,就是科幻片兼動作片。它們需要保住市場剛需,不管走不走心,要走量。


相反看看佔市場固定份額的亞種——黑人電影,產量不見得有前者高,可是故事還是不錯噠。此處肉少也是肉,低投資沒壓力隨性搞。


為什麼動作片兼故事片以及科幻片爛稿率這樣高卻還沒做死?


前面的回復說到了,大片注重的是體驗,是獵奇。作為剛需產品,如衛生紙,你會考慮它的哲學趣味么?


做到眼下這一步,鯈哥作為一個在劇組挨過槍子兒、在影院姨媽流干低血糖、在公司給股東趕票房數據困得喝紅牛喝到尿血、在剪輯房盯後期上包裝改來改去改成狗的基層電影民工負責任地告訴你——要時間,要玩命,玩的已經是命了!


首先記住電影是人做的,裡面每一個字都是人寫的,每一個CG小螞蟻都是人畫的以後,再談質量。因為投資商不可能幾個億扔進來讓你玩好幾年,那樣餓死的是更多百姓。我們是頂著deadline在戰鬥。

電影也是宏觀經濟里的一根小神經末梢,它也要符合基本的市場規律和生產力法則。

好了,有了一定代入感以後,可以說劇本在這個小神經末梢裡頭為什麼會顯露出這麼傻逼的一面了。

Q2 我們現在討論的好萊塢主流電影劇本是怎麼來的

你知道《血鑽》借鑒了《無間道》,但你不一定知道在好萊塢這種借鑒這不是先例。

借鑒中國文化的《功夫熊貓》系列,加入日本元素的《超能陸戰隊》,這些包裝和上層建築的元素借用似乎還沒有觸及到核心工藝。

單純手法上,天才級大師也是從香港電影里拿東西的,這個天才就是昆汀塔倫蒂諾。這是從師時聽到的一則八卦,但你拍著大腿想想看,好萊塢振興的兩大標誌產品一是動作片,二是科幻動作片,它們是美國本土產品么?


呵呵,不是。

當我們討論當下電影劇本的時候,我們在說的已經不是《電影手冊》時代的產物,也不是《卡薩布蘭卡》。

電影和量子物理學誕生在差不多的時期,它們是少數沒被二戰給連鍋端掉的科技和商業發明,和原子彈不同,電影誕生之初就裸奔出了實驗室小白塔,直接衝進市井街巷,手法在東方和西方同時發展。

你可以不去鳥這浪潮那浪潮,但只要你還有妞,只要你還要進電影院準備下個星期拿什麼在知乎上吹牛逼,就得知道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李小龍。

打仗前後,發生了一次微妙的動作,就是當好萊塢出現大量抒情電影小說電影的時候,我大東方除了抗戰電影還出現了武俠片,這是很要命的一個動作,武俠片是武打片的鼻祖,後期和小說搞在一起衍生出玄幻電影(這也是早期產物,有空再捯飭)、科幻動作電影。

李小龍爺爺才是今日好萊塢的半個祖師爺,他出現之前,好萊塢還沒有動作電影這個消費習慣。(有當然有,可絕對不是今天《諜影重重》一票難求的局面。)

這是從市場和影片消費習慣(類型)建立上。

為什麼要把提昆汀老神搬出來?

因為好萊塢承認,雖然這哥們是音像店自學成才,但是他確實是我們這兒的劇作和導演天才。而昆汀是港影迷。請重新看一遍《落水狗》感受一下。

我們已經提及兩位大師,這兩位都是在具體執行工藝方面,代表了好萊塢最高能耐的表率。同類影人還有吳宇森,不是暴力美學粉,不再展開。

好萊塢當然有剪輯型導演邁克爾貝、有想像力和人文關懷爺爺斯比爾伯格,有機械和工程專業的卡車司機伯伯卡梅隆,也有設計出今日電影結構的歐洲文學戲劇體系在後面撐腰。

可是,95分鐘里不模式化的生動的內容是誰帶來的?

對不起,真的是如今被罵的底朝天的我們大陸編劇的師叔和叔祖們……

我們這一群缺乏成長機會粗製濫造的小混蛋,就是好萊塢的正統半壁江山。

----------------------------------------------------
Q3 為什麼師祖們辣么厲害我們在同樣的年齡時還很慫
(手機打明天更……)


還有電影這東西本來就是一千個讀者眼中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就算是絕世經典片也會總有一些人會挑出他們的毛病,總會有一些蒼蠅喜歡找一些穿幫的鏡頭破壞大家的食慾,就像那些一場精彩魔術表演總會有一些人搞什麼破解魔術奧秘給你看,就像一個穿著精美的天使在舞台表演總會有一些人強行上舞台要把天使的衣服全部扒光給你看,然後還戳戳點點指著她的肛門說這其實也不是很漂亮嘛,比如這個天使是一個有痔瘡的天使!


因為創作目的和影片定位不一樣。

對於好萊塢來說,「工業」和「商業」的成分更大。它有著成熟的流水線,但這條流水線的主要目的是生產能夠最大化獲取利益的商品,再創造少量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精品用來維持外界的評價。
還有一類例如動作片,大場面大製作,但是劇本非常扯淡。為什麼不少炸點場景,在劇本上多花點功夫呢?
因為對於這類電影的受眾群來說,爆炸場景和動作戲才是最重要的。他們不想收藏個藍光碟重溫十次,只要當下爽就開心。那麼,同樣的投資如果放在劇本上,所能得到的回報是遠不如動作戲的。

電影,尤其是所謂「商業電影」,是必須建立在吸引觀眾基礎上的產業。它的第一要義永遠是市場。

綜上,好萊塢有成熟的敘事模式、成熟的編劇、好的創意,但是對於某些片子,它覺得不必要也不值得。
這就是為什麼會誕生那樣的「爛片」,因為它們本就是消費品,而不是藝術品。


體製成熟意味著工業化程度高,意味著產品同質化。

同質化的劇本再神作看多了也煩啊


好萊塢體制那麼成熟,人才那麼充裕,為什麼頂級大片還是有很多爛劇本
如果題主了解一下所謂頂級大片的劇本創作選定過程可能也就沒這種疑問了。

「頂級大片」就相當於一個千萬以上投資級別的商業項目,好萊塢的劇本都是有大量專業團隊審核篩選層層過關的。 大家覺得它爛,但要考慮到他的目標受眾,現在這個時代最主流觀眾群最關注的是電影的那些方面?這個觀眾群的文學素養以及對編劇理論的了解有多少? 而最終各方面的權衡取捨逐漸早就現在的模式。

綜合考慮下這些問題可能就比較好理解。好萊塢的製片公司都是商業機構,商業利益是根本。
當然「好萊塢」這個涵蓋範圍也很大,相當比例的非「頂級大片」不乏在編劇上有亮點,抑或牛叉到爆的作品,奧斯卡的歷年最佳編劇提名片目可以是一個切入點。

當然也可能大家覺得「看不懂」,「磨磨唧唧」,「不知所云」。。。。。


我覺得說到底劇本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觀眾的欣賞水平決定的


推薦閱讀:

有哪些不是很著名,但值得一看的動畫電影?
好萊塢大佬Harvey Weinstein(哈維·韋恩斯坦)的性侵行為被紐約時報曝光事件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在美國大選年,政治題材片在美國本土都很難大賣?《林肯》例外的原因是什麼?
怎麼看待外文電影/電視劇里的中文字幕「接地氣」現象?
怎樣看待男神約翰尼德普被傳家暴的事情?

TAG:電影 | 好萊塢Hollywood | 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