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在坑窪不平的路面上高速奔跑,為什麼不會扭傷腳腕?


哺乳動物行進一般分這幾種模式:1 四足蹄行:奇蹄目,偶蹄目。 2 四足趾行:貓科,犬科。3 雙足趾行:袋鼠,人類高速奔跑。4四足跖行:熊科,靈長目(除了人類),象,犀。5雙足跖行:人類低速模式。
從穩定性上說,跖行大於趾行大於蹄行, 四足遠遠大於雙足。
從速度上說,蹄行略大於趾行大於跖行,四足大於雙足。這裡有個特例,趾行的獵豹,它擁有特化的爪。

人在奔跑時是雙足趾行,穩定性極差,其他雙足趾行動物如袋鼠,加了個配重尾巴強化穩定性。 而「牛頭人這種雙足蹄行生物,只存在於幻想中。
但這個穩定性影響最大是會不會摔倒。崴腳踝實際是由」踝關節穩定力量「決定的。

人類因為奔跑穩定差,學會了擺動上肢維持穩定,但也是堪堪夠用,所以還會做上身輕微左右扭動補償。 正因為如此,人類是唯一有大量橫截面動作的哺乳動物,所以在缺乏運動,導致運動機能一定程度喪失時,會以橫截面動作代償運動機能最高的矢狀面動作,這個問題主要出現在髖,但仍然以鏈動方式影響到踝。使踝在矢狀面動作幅度減少(在行走中) 在冠狀面的穩定需求變少,穩定肌即得不到鍛煉。
邀請 @高科 和 @queen red 討論此問題。


謝 @柔王丸 邀請。
練了好幾年動物的各種動作,對動物動作有幾點體會:
1.全身分擔負荷,比如爬的動作。人在雙足站立之後就不會了,比如很多人走路的時候不會用後背和腹部肌肉帶動身體轉動,如果不會用,負荷就更多落下肢,時間一長,腿腳就沒有動物好使了。
2.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訓練就會有什麼樣的身體。我們去設計各種訓練動作的同時,往往忽視了一點就是人的身體最早是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而生的,自然環境本身是很有效的訓練器械,比如爬個樹神馬的,足底小肌肉群必須發力,我07年腳穿43.5的鞋,現在穿42或41的鞋,原來的扁平足什麼也沒練,爬爬樹,爬爬欄杆,跳一跳就好了。我想古時候的人應該在坑窪不平的路面上高速奔跑也不會受傷,只是現代人已經不在自然環境中待著了,所以身體問題越來越多,跑個步都受傷,只怕幾百年後走路都是件很危險的事情。
3.野生動物也會受傷,難免有意外。只是傷後願意順應自然,人不是那麼情願。動物傷了之後減少活動和食物攝入這些基本都屬於本能反應,而且傷後恢復也是在一個自然的狀態下恢復的,就算傷了,恢復到傷前體能也非常容易。人就各種不行,以為不疼就沒事了,傷得多了還越來越怕,什麼不敢做就越來越弱。
4.動物融入自然環境更好,融入的好動作就自然,動作自然就不受傷。人在城市裡,平地上走習慣了,面對自然環境不要說融入了,很多人面對一個陌生的沒去過的地方都害怕,一害怕身體就緊張,緊張多了身體就出問題。到了自然環境中做得好也只能體會和感受一下。

我已經不練動物的動作了,在練小孩兒的動作。我認為能學會嬰兒的那些動作,就能適應環境,沒必要學動物了,嬰兒是一個我們可以學習的環境適應與現代文明的實際結合體。嬰兒在我眼裡不算是人類,略高一級。


有個成語叫馬失前蹄


倖存者偏差。

當然會扭傷。腳再多也會扭傷,而且不止扭傷,擦傷,骨折等等疾病都是家常便飯。經常在路邊看到受傷的鹿,鳥,大雁,等,沒法行走,飛行,奄奄一息。大自然是非常殘酷的。


大多數四肢著地的動物手腕和腳踝部位都不直接著地。而且我們腿長,步幅大。而四條腿跑的雖然快速奔跑有時也單腳落地,但除了前後肢時間間隔長但左右肢體落地時間間隔不長。更利於左右平衡。


人家又不瞎,會看路的…


其實,馬也經常扭到腳的……而且在高速奔跑時有時一腳沒踩穩直接骨頭斷裂出來。


不要以人類的肌肉和運動水平去評價動物
不是一個數量級上的


這是個多麼簡單的問題,想想都明白身體結構不一樣,動物軀體在某方面相比優於人類(某一些人除外);每個動物動物都有自己的特長,有他自己的領域。


據說在野外,能達到人類膝蓋高度的掠食者都能夠輕鬆殺死人類。所以不要用人類的體格去衡量野生動物。


物競天擇。


奔跑會扭傷腳腕的動物,都被抓住吃了吧


我是小時候的動物世界迷,四腳動物基本都是四個腳跑,看起隨時都有三個點可以在地上搞個維穩神馬的吧


推薦閱讀:

打羽毛球和健身之間該怎麼科學的協調?
為什麼膝蓋在蹲起後會咯噔響?
在卷腹等動作時,背部該如何處理?
如何判斷腳踝是扭傷還是骨折?
肩袖損傷對於籃球運動員的影響?

TAG:運動 | 野生動物 | 運動損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