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哪個時刻讓你突然感覺到:「我的經濟學沒有白學」?


我媽他們大學院子里,外面的車只要進來就要收兩塊錢,不像大部分地方是半小時以內不收錢。
一次一個挺有錢的親戚開著賓士G63來接我們出去吃飯,這個親戚雖然人不錯,但一向看不上教育工作,認為讀那麼多書才掙那麼點錢。

於是在出門被收錢時,他開始半抱怨半嘲笑的說:「你們學校怎麼這樣,進來兩分鐘都要收錢,想錢想瘋了吧,怎麼給教授的待遇卻還那麼差。」

就在我媽完全不知道該說什麼的時候,我閃亮登場了:
「學校收錢是為了過濾掉不是必須要進來的車。如果所有車都隨便進來穿過院子去後邊那條路上,學校里就擠的不成樣子了。這就是通過經濟手段去調節人的行為動機。」

在大家的一片讚許聲中,我看著車窗外的晚霞,心裡想:

我特么什麼時候也能買輛G63啊?


和同學旅遊的時候 ,一起吃生蚝。

「你知道為什麼最後一個生蚝沒有第一個那麼好吃嗎?這是因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單一的增加數量,當數量達到某一閾值後,每增加一單位所帶來的收益量是遞減的,這叫做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不,這是因為味蕾上的味細胞通過產生電信號刺激突觸前膜釋放神經遞質產生味覺,頻繁的刺激使得動作電位的幅度變小了,對神經的刺激變小所以感受不到同樣的快感了。」

這就是學經濟和學生物的對於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解釋。


年紀稍長者,是看不得小孩子浪費食物的。

於是做了一桌菜,總是儘力勸小孩子多吃,最好吃得乾乾淨淨才好。

所以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孩子已經吃到飽脹,大人還以不允許浪費的名義「逼迫」你把剩下的菜都吃完,而且相當執著。

於是很多時候都要吃到實在是難以下咽的程度,才能讓大人了卻繼續讓你吃的意願。

我總覺得這樣是不對的,即使把這些飯菜吃進肚子,彷彿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麼好處,可是在學經濟學之前,沒有一套好的理論來解釋這個問題。

直到我學習了沉沒成本和邊際效用這兩個概念。

我和大人們說,如果繼續逼我吃下去,那我的邊際效用其實是負值,這些飯菜實際上還是被浪費了,並且對我的感受造成了傷害,你們是陷入了沉沒成本謬誤里。

相顧無言五秒鐘,隨後——

「吃啊,辛苦做了一桌菜,你怎麼吃這麼點就不吃了?」

沒有人真正在聽我說什麼!靠!

於是我陷入深深地思考——看來這個經濟學還是白學了。


2009年初,四萬億出來沒多久。我想了整整兩天,分析各地政策,國內外經濟形勢,結合自己人生規劃,銀行七折利率,毅然決然拿出自己全部積蓄,再用幾張信用卡透支出的五萬元,在深圳關內交了兩套房的首付。這可能就是我這輩子學經濟學的最大收穫了,我就這點出息了。


有一次晚上走在校園裡,聽到後面有一輛自行車的聲音,按理說自行車速度更快應該很快超過我,但是車輪的聲音一直在我後面,我就保持了警惕。
後來在一個拐彎的地方,這個人騎到和我平行的位置,突然開口用英語問我:「Hi, do you have time for a survey?」

定睛一看,這個人長著一張亞洲人面孔,口音聽起來不是那種很純正的美式或英式發音,也不是韓國人日本人說英語那種舌頭硬硬的感覺,聽起來像中國人口音,但是我也不是很肯定,出於對「國際友人」的尊重,我就問他「What kind of survey?」

然後這個人就嘰里呱啦和我說了一通,越說越扯,而且越聽我越肯定,這口音明明TM就是個中國人!

於是我打斷他,問他是哪裡人,他停頓了一下,然後就用中文回答我說他是xx人(為了避免地圖炮,就不說是哪個地方的了,反正是中國某省省會)。

我內心就覺得,卧槽搭訕還故意拽英文?搞笑么…我就反問他為什麼要用英文和我搭訕,他說:「我覺得用英文比較容易表達,而且可以鍛煉一下英語口語。有一次我在食堂用英語找同學借飯卡,還被當成騙子,哈哈哈…」

……………

已經無語至極的我,又聽到這個人反問我:「你平時不說說英語的話,學英語幹嘛呢?」

我心想,學英語也不是您這麼用的啊…作為一個本科學了四年經濟學,研究生還在繼續學經濟學的人,想要反駁他的時候跳入我腦海的第一個概念是「交易成本」,於是我借用了這個(偽)概念,對他說:

「學英語是為了降低和外國人的溝通成本,不是為了增加和本國人的溝通成本!」

說完感覺自己真是機智極了!


經濟學家邁克爾.斯賓塞有一個經典理論:信號的可信性需要成本;個體要想讓信號發揮作用,就必須讓自己所發出的信號和其他人的有成本差異。

通俗的來說,就是「別嗶嗶,拿錢來」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money).

這裡的「成本」,當然不光指金錢,也包括時間的投入,其他機會的放棄等等。

舉個經典的例子:廣告

同樣是某方面的廣告,在本地報紙上登四分之一個版面,看上去就比在街邊電線杆子上貼小廣告要靠譜一點。如果能花更多的廣告費,在電視台上播什麼「三分鐘」 「王姐」 之類的廣告,甚至請幾位明星代言,就更加厲害了。

信號理論在這裡就發揮了作用:越貴的廣告越有效,不僅是因為廣告的內容本身,而在於花費高昂成本發送信號的過程,就能傳遞出關於產品質量的信號。這一點在依賴回頭客的商品和服務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低質量甚至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者花大力氣打廣告是件得不償失的事情,消費者上過一次當不會上第二次,這就降低了廣告的回報率。相比之下,有信心讓用戶買了又買的產品,廣告的回報率會更高,因此自然也願意多花費成本用於宣傳。

這個理論當然不能解釋一切關於廣告的問題,在斯賓塞的那個年代,大概也不知道有「競價排名」這種東西。儘管存在缺陷,但這一理論在經濟學界還是很有影響力的:越捨得砸錢,說明產品越好。

信號理論,在別的領域也有應用,例如就業市場:學歷所承載的不僅是其所代表的知識,也包括背後的時間成本。應聘者願意花費在教育方面的成本越高,就越能說明他在學習方面的「投資回報率」高,是個可塑之才,這就有效傳遞了關於自身能力的信號。

--

那麼,回到題目本身,為什麼這會讓我感覺到「我的經濟學沒有白學」呢?

你看,戀愛不也是一個傳遞信號的過程嘛,類似於上述廣告和應聘的例子,願意花費更多的成本用於吸引對方,說明對自己的「質量」有信心,對感情關係的「回報率」有把握。

想明白了這一層,花錢討 @王媽媽 歡心的時候,就再也不心疼了 -- 說明我優秀啊!


「第二杯半價」:


-----學經濟學之前-----

哇第二杯半價誒 (?????????)

好可惜我只有一個人( ????? )

為什麼每次都只能一個人出來逛?_?

啊啊啊為什麼我沒有男票w(?Д?)w

有個男票多好啊吃甜筒都是75折_(′?`」 ∠)_

啊啊啊為什麼我沒有男票(╥﹏╥)


-----學經濟學之後-----

哇第二杯半價誒 (?????????)

嗯這是二級價格歧視(? ??_??)?

價格歧視是為了篩選有需求的人(′?_?`)

我有吃兩個甜筒的需求嗎?沒有╮(╯_╰)╭

那就買一個吧多好呀還省了兩塊錢(?????????)

啊啊啊為什麼我沒有男票(╯°□°)╯︵ ┻━┻


話說。。。
今天發現我在兩年前寫過這樣一個回答。。。

那時候似乎還有男朋友 懷念他?_?


先說一個。

有一天和幾個室友吃早飯喝豆漿,豆漿是兩塊五一杯,而不帶包裝盒的豆漿是一塊錢一碗。
她們就討論了起來。大意是說豆漿紙杯的成本肯定到不了一塊五,也就幾毛錢,賣豆漿的太黑了。

於是我開啟了裝逼模式:

首先,【價格】不是僅取決於成本,也不是完全取決於商家想要獲得的利潤,而是在商品成本與顧客願意為此商品付出的最高價錢之間的一個均衡值。

其次,盒裝豆漿,桶裝泡麵,小瓶礦泉水,賣的不是商品,不是包裝,而是特定情況下的一種便利。所以……

室友:「快點吃,等會上課了!沒人等你!」

我:「好的。」


補充:以上所說的「價格」可能會引起爭議,在此聲明:價格的決定有很多因素,包括政府政策、供求關係等等,我所說的價格是指「定價」,定價,定價,定價,之後所述是定價的一種策略。在這裡之所以說定價,是因為食堂各個窗口定價比較自由。

我說的是定價~~不是經濟學中的「價格」。


---------------二更分割線----------------

再說一個。

有一次買了一袋沒見過的零食,膨化食品,五塊錢。賊難吃。

扔還有點可惜。於是我就想到用「沉沒成本」來說服自己。

五塊錢已經花了,就不可能再回來,無論這包零食我吃還是不吃。五塊錢就是我付出的沉沒成本。

人在做決定時,是不應該把沉沒成本考慮在內的。

我看了看零食,看著難受,吃了噁心,這也是一種成本啊,於是果斷扔掉。

捨不得沉沒成本的例子身邊有太多,懂得了這個道理在做選擇時可以更加乾脆利落。

每當答主扔東西的時候就覺得學點經濟學真有用啊!


經濟學不是教我們如何掙錢,而是教我們 如何選擇。
————答主抄的


--------------------------------------------

註:本人非經濟學專業,對通俗經濟學稍有涉獵,以上觀點為本人總結,若有失誤,歡迎指正。


--------------------------------

待續。

有關經濟學的小故事均取材於本人生活,並不涉及太深奧的經濟學知識。答主也只是經濟學的初學者,或者說門外漢。所以諸位若在此回答中有所質疑,歡迎提出,共同學習。


---------------三更分割線------------------

關於沉沒成本,評論區有人提到「釜甑既碎,返顧何意」,就是說東西已經壞了,回頭去看也於事無濟。

我記得三國里有個故事和這個很像。是說一位父親要試兩個兒子的胸襟。於是讓一位丫鬟在兩位公子面前假裝不小心摔碎一塊玉。一位公子對此事大呼小叫,而另一位則不為所動。父親問其故,這位公子道,玉已經碎了,為它傷心也於事無補。

有知友認為「既墜釜甑,返顧何意」可以冠以「沉沒成本」這一名詞。這二者確有類似之處,都是對已失去的東西不要過於在意。


但是有一個問題:釜甑已墜,美玉已碎,這是一種被動的失去,而不是主動的付出。可以說「既已失去,傷懷無益」,但是我覺得,用「沉沒成本」解釋稍有不適。

可以討論。


----------------------------------------

註:若有知友記得以上三國故事中的主人公,望告知。

催更就敲棺材板兒,

答主就會蹦出來啦。


-------------四更分割線------------------

答主掀開棺材板蹦了出來。


三、利用「消費者剩餘」賣東西。

名詞解釋:消費者剩餘,就是消費者願意為某種商品支付的最高價格與實際為商品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這種差額越大,消費者心理滿足程度越高。

比如說,你看上一支鋼筆,你覺得它值100元,你願意付出100元買下它
而最終你只花80元就可以,這個時候大多數消費者會迫不及待的買下來。那麼這「省下」的20元,就是消費者剩餘。這20元,也可以代表你獲得的心理滿足程度。

有很多售貨員就會利用這種經濟學思維推銷。她們在為你介紹產品時會故意誇大其性能、質量、品牌,以提高你的心理價位,最後再報出一個比你預計要低的價位,用以增加「消費者剩餘」,提高消費者心理滿足程度,以促進交易達成。

所以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警惕售貨員的小伎倆,多問多想多了解,三思而後買。

----------不好意思,我是五更---------

四、利用「沉沒成本」來講價

答主曾經竄屯子賣過家庭日用小商品,比如調料盒、菜刀一類。一日遇見一大娘。跟我嘮了半天嗑兒,而她的其他姐妹已經買了幾樣東西。大娘最後相中了一個調料盒,非要跟我講價,最終答主忍著肉痛以五毛錢利潤賣了出去。因為答主想啊:我特毛都跟她掰扯半天了,不把東西賣給她實在虧得慌。現在想想,只要我的貨不存在積壓難銷的情況,這場交易我就是吃虧了。

以下解釋:

我們平時在一些小店鋪(包括夜市、批發市場)買東西通常會涉及到講價的問題,就拿買衣服來說,不知各位知友發現沒,當你買衣服時試穿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那麼你講價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這是為啥呢?

用沉沒成本來解釋,在你試用、試穿、與店主交流的過程中,店主一直都因你付出著時間和精力。而這個時間越長,店主付出的時間成本就越多,店主就越捨不得放棄這一單生意。

這個時候只要你提出的價格不是太離譜,一般都會成交。即使同一樣商品在其他消費者那裡能得到更高的利潤。

其實時間成本既已付出,無論交易成功與否都無法挽回,屬於沉沒成本。拿答主來說,不僅付出了時間成本,與他人交易的機會成本,最後還因為不夠洒脫付出了金錢的代價。現在想來答主當時最正確的做法就是果斷拒絕大娘,尋找下一位目標顧客。這才是減少損失的最佳策略。

同樣,在一個不掙錢的項目上繼續投資,一條道兒走到黑,也是捨不得沉沒成本的心理在作怪。

【不要讓沉沒成本左右你的選擇。】

---------------------------------------

看到知友評論想到一條,「沉沒成本」在我們生活中最可愛的作用應該就是可以勸我們的父母果斷扔棄那些不能吃以及不愛吃的食物。

-------------六更—2017.6.16---------------

《關於沉沒成本與止損》

先說一個經典的案例。假如有人花一百塊錢買了電影票去看電影,看到二十分鐘覺得實在無趣,這時候一部分人會選擇繼續看下去,因為他覺得花全價買了影票而只看二十分鐘太吃虧。但是仔細想想,這種做法毫無道理。買影票所花的錢,本質目的不是看電影,而是為了得到由看電影所產生的心理滿足感。這個時候你明知這部電影不能給你帶來任何愉悅感,而還要繼續看下去,那麼你就要繼續付出時間、精力等不可回收的成本,以及在此時間內選擇其他娛樂項目的機會成本。這是繼續損失。

而另一部分人會選擇直接走出影院。這無疑是正確的,已經花掉的一百塊錢是無法收回的,無論你看了多長時間的電影。此時選擇離開影院,也就是放棄為這部電影繼續投入時間和精力,這就是止損。


但是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你不知道繼續投入成本會不會有收益。拿猴子挖井來舉例。小猴子挖了三天井還未出水,在想放棄的時候,猴子媽媽只挖了兩鍬就挖出了水。那麼小猴子在第三天放棄挖井,也是止損,停止投入時間和精力。但是,它也很可能因為「止損」而放棄更大的利益。所以問題就是應該何時止損。

整理和總結:

我買了一張電影票,我告訴自己,如果看了二十分鐘覺得不好看,那麼就果斷放棄。結果看了二十分確實不喜歡看,那麼我選擇走出影院,這就是止損。

止損就是果斷放棄已經投入的不可回收的成本(沉沒成本),並且不再繼續投入。

止損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損失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


-----------------------------------------

有誤請指,

催更敲板兒,

歡迎質疑。

么,么,噠,嗝!


母上:「多吃點肉,女孩子家這麼瘦不招人待見的。」

「我不愛吃。」

母上:「你也不看看你都平成什麼樣子了。」

「我還在長身體。」

母上:「我怎麼覺得你初二就這樣了。」

......

「不…… 這只是邊際效益遞減。」


無論仙俠還是魔幻,無論修真還是科幻,無論穿越還是風水,無論盜墓還是種田,物理法則可改變,物種進化可廢除,時間如唱片空間如火柴棍兒,三千大道唯我經濟大道永恆。

任你三清道祖九天神魔無不受限於資源有限。

任你穿越到任一時空,需多價就高,拋多價就跌。

任你一方天地,總有貨幣流通,借貸要收息,存取自有錢莊。

任你未來世界還是外星文明,產權不可欺,契約有精神,價高然得之。

那怕你九幽黃泉地藏閻羅,有錢能使鬼推磨,有理無錢下油鍋!

每每看任一篇網文,無論風格如何變化,唯我經濟學不變,此時我感到我的經濟學沒白學!學好經濟學三清神明亦稱臣!


買汽車會送貼膜送腳墊,我一概都不要,有人覺得傻。

送的膜基本都是假的,一大圈進價二百,貼了不防晒,視線還異常模糊,最後找專賣店除膠重新貼。腳墊毒氣熏你三個月還得找垃圾桶給扔了,算算機會成本,時間成本,沉沒成本,到底誰傻?


在廣州的時候有次高中同學來找我玩
很久沒聯繫了,她說她因病休學一年
跟著一群叔叔阿姨來深圳旅遊,找我碰面

因為高中經常一起吃飯
然後上了大學油一直沒見過面
她約我我就很開心地跑到深圳去找她玩

逛了一天之後她勸我和她在酒店住下來
然後跟我介紹和她一起旅遊的那群叔叔阿姨
都是一堆英文名的超級洋氣,而且她說那些人都家大業大
然後開始跟我介紹她們這個旅遊組織叫作WV
經常會組織一起免費旅遊她已經去了哪裡哪裡
旅遊期間還會一起凈修上課什麼的
我聽著感覺非常不錯然後答應她第二天跟她一起上課


上課的環境看起來也不錯,焚香點蠟
每個人拖鞋盤腿坐著,看起來有禮有序
然後其中一個阿姨上台給我們演講
講了一堆類似於奧運會的時候跟主席握手(?)之類的牛逼事物
這個時候我有點懷疑,這特么不會是什麼傳銷組織吧

直到後來演講阿姨講嗨
講到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一想這還跟我專業相關,就聽得特別認真
只聽阿姨講,馬斯洛需求有四大層次(?????)生理、物質、心理.......


我看著旁邊聽得津津有味的一群人
心想:

這該不會是一群傻子吧???

回來後就把那位高中同學的朋友圈屏蔽了
再也沒有跟她一起玩過


更新:被大佬們批評了一頓,我覺得我是個正面例子。。。。

偏個題,舉個反例吧
我是會計專業的男生,有個女高中同學,學經濟學的,問我推薦手機,她問我oppo vivo怎麼樣?

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我當然不能讓人入坑,我想想,她是學經濟學的,我就從經濟學和他講道理,扯啥性能,都是沒用。

我開始諄諄教導她:你想想全國有多少ov的實體店,別多說,你家那不知道多少線的鎮都有好幾家,運營這麼多實體店,要房租吧,導購要工資吧,請這麼多明星代言,要代言費吧,這一切都是啥,是企業成本啊,成本最後還不是用戶來買單,所以你買手機,其中有很大部分錢是用在廣告上面,你說你買手機還是買廣告。

她想了想,說好像有點道理。


最後買了oppo r11 plus。

我感覺有點明白那種老師講了很多遍的道理,底下學生一副懂了,但是就是沒人聽的感覺


這個我要來回答一下。
2015年的下半年我在濰坊市租房。當時租的一對老夫婦的一個卧室。一開始沒有談冬天取暖的事情,結果到了取暖的時候,他們讓我和他們對半攤取暖費,勞資只住了一間房間,每天只有晚上才回去。濰坊有些租客的取暖費都是一天一塊錢。
老婆子當時很強硬,說你不想交就搬走!我們無所謂。
我當時琢磨了一下我如果搬走到年底他們肯定找不到租房的人,所以他們肯定閑置。那麼他們的損失是三個月的房租。
他們的收益就是不可預期的取暖費。
於是我就認為他們的強勢是沒有底氣的。屬於不可信的威脅。
於是接下來我就基於這個邏輯和他們去談判。我說如果我要對半分攤取暖費就一定會搬走,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我一毛錢都不會多出的。
那天我看到老太婆的臉擰成了核桃,非常不情願的,同意了我的分攤方案。她的不可信的威脅對我來說一點用都沒有。我想,這輩子最成功的經濟學應用就是如此了吧。


-------8.25回復--------

評論里有不少遇到類似這種騙局的,有人問怎麼辦,統一回答下:

能找到合同漏洞就要回本金+補償利息;找不到就抽空去保險公司退保,這是止損,前期

已投入的算沉沒成本。另外,買點沒「投資」功能的消費型意外險,如果考慮長期養老金,

教育金,別交給保險公司,放在一些風險不高的項目里儲備起來(貨幣基金,地段不差的

房產,國債等)

另外,請保險從業人員不要再為文中這種模型洗地——沒有超過保額的賠付,長達15年的

出資+凍結時間,好聽點叫投資方案,難聽點叫超長期借貸慢慢還(保險公司為債務人)

保險公司敢說這個是「保險方案」?掛羊頭,賣狗肉。

--------原回答-------------

識破騙局是經濟學知識,站住腳跟靠的還是法律。

關於保險萬能險騙局,要回本金的。在座各位基本都接觸過。

媽媽被保險推銷員忽悠,背著為我買了X康(某大牌,買過的都知道)的萬能險。大概就是每年交1萬元,交15年;第16年起,每年領回一萬,號稱15年回本,16年後每年1萬,年收益6.7%(1/15 ≈6.67^% ?)。

領到被保險人死亡,若中途意外死亡,則返還全部本金(歷史成本)。保險公司如果中途終止,返還本金,而保險人中途停止合同,就只退他們劃定的現值(算的真精)。

所謂穩賺不賠的「萬能險」,我媽媽在我21歲時買,交到35歲,36歲領到75(人均壽命),投15萬領40萬,翻倍吶,不是美滋滋?

我在23歲時偶然知道的。信奉「天上不會掉餡餅」,真弄出這種讓保險人穩賺不賠的高收益方案,保險公司搞慈善?紅十字會應該向你學習一個,提高姿勢水平吶。

----------不賣關子了,下面說下這個騙局分析,結論是黑體字------

1.貨幣有時間價值,1年以上的要考慮時間價值。

2.通貨膨脹是必然趨勢

3.他給的利率,名義利率都不算,瞎JB算的。

15年每年定存1萬,中途中止必虧,這筆錢是不是「死在那了」?死在那的錢,最簡單的扔餘額寶,買理財是不是也有收益?用72法則粗略套一下(此處不嚴謹),綜合達5%年收益,15年就翻倍了。

也就是,我投了實際等效30萬的數額吶!你告訴我15年回本?何況由於通脹,我前15年投入的錢遠遠比以後年份開始收回同樣數額的值錢(想想15年前中國的工資?),而實際上,如果是15年後才能開始回收,那實際等效的30萬,每年繼續扔貨幣資金和理財產品(股債風險高,這點錢不敢玩),保持5%,那也有1.5萬/年 回報啊。比你這坑爹玩意回報高多了,我還是靈活存取。

結論:我要買你這玩意,就算永生不死,也領不回我的成本啊!還年收益6.67%,這T.M明明是負利率!越久越虧 ( ╯°O°)╯(┻━┻。

-----------------下面是鬥智要回錢過程------------

理清這個思路後,我說,媽別買了,不如把這筆錢給我,我自己玩。但是,媽媽就是不甘心「中途退回好虧哦,還是繼續買吧(越買越虧啊,即時止損吶)」。

我想了想,這明顯的欺詐合同,如果有法子證明它是不合法的,就可以要回本金了。然後就去諮詢律師,律師打發我說 白底黑字的合同,人家大公司搞了好多年,條款這麼多,沒漏洞的,讓我自己去想法(這啥律師哦)。那隻好去X度搜搜看,哇,真是「騙了很多年啊」。

很幸運,看到有個帖子寫的類似的案子,了解到 《保險法》這條:第三十四條 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合同,未經被保險人同意並認可保險金額的,合同無效。父母為未成年子女購買,不受此條限制。

直到23歲,終於體驗到成年公民權利啊!於是某日中午我帶上複印本,叫上一名同事,和單位人約定下午4點前如果沒回復暗語,就報警來XX地救我(就當赴鴻門宴)。一到目的地,把合同往前台一放,「把你們經理叫出來」。然後全程不管他們問中止合同原因,勸我不要放棄這麼好的紅利,恫嚇我退了按合同只能收回極少的現值。我都刀槍不入,只咬死一句「這個不合法,違反保險法第34條,我要求中止合同,因為這不是我被保險人簽名的合同」。

經理是個40多歲的中年男人,一身正裝。前一秒還「好言相勸,輕聲細語」,下一秒拍桌子吼道「你不要無理取鬧」,那變臉速度,絕對是奧斯卡!我當時氣場有點壓不住,占著理但是被突然變故搞得舌頭有點哆嗦,還好同事是老江湖,馬上吼回去「凶啥凶啊,我們這是講道理,法律說了不算,你不聽,你以為你說的就是法律?」。軟磨硬泡,同事把律師名片遞給經理看號稱我們有律師處理(其實就是借個膽),那經理沉默好久,終於同意賠付。

當然,不能這麼簡單就算了,我還要了一筆「資金占用費」,按同期貸款利率即6%算。那經理以為我要利息,死活不同意,我讓他去諮詢上頭領導,什麼叫「資金占用費」,他勉強答應,過幾天回復我。嗨呀,剛才還那麼凶,看到律師就不硬氣了哈。

-------------------------結局--------------

當然要回那點本金以及資金占用費了。那經理最後還悻悻地告訴我,第一次遇到這麼文明的來講理的,之前的有得大吵大鬧,有的摔東西,被監控拍下來,交公安處理了。你們一直是講道理,不罵髒話,厲害。(其實進門看到牆角的攝像頭我就考慮到這些,怎麼會被你用這些抓把柄,哼哼o( ̄ヘ ̄o#))

------------ 匿名講述,絕對真實,因為後來和經理和好,給他留個面子,就不露名了————


貼幾篇舊文。

校慶講座之經濟學分析
我南大110周年校慶真的轟轟烈烈地來了,伴隨著熙熙攘攘的校慶講座……
本來一開始校慶講座只是與普通學分關聯的,並未涉及一課難求的通識學分。而獲取普通學分的邊際成本明顯大大低於通識學分,只要在教務網隨便點幾下,多數情況下選一門普通的課還是容易的。因此如果抽出其他因素,只考慮學分問題,一般情況下去擠得水泄不通的教室賺學分的效用將遠遠不如選一門課去上的效用大。此時的納什均衡如下:

當然,在那情況下講座也不會水泄不通,因為講座的聽眾大多是對此感興趣的同學,這會形成一個良性均衡。根據平時經驗,此時人口流量大致相當於普通上課,講座過程中也不會產生大量人口流動。
以上是沒有引入通識學分的情況,而一旦引入通識學分這一因素,整個均衡將會被打破。
為了營造一種全民學術的氛圍或者是為了彌補通識課不足的問題或者其他原因,校慶講座引入了通識學分的激勵。而通識學分明顯是供不應求的稀缺資源,如同石油的地位一般,其效用必然高於普通學分。此時,若不考慮其他因素,興趣的影響作用將會降低,此時的納什均衡如下:

此時的納什均衡為(去,去),不論感興趣與否,都將選擇聽講座。此時興趣的篩子作用消失。
但是由於講座量和教室容量的稀缺性,供小於求的矛盾將會導致聽講座的效用有所損失。除了來晚了可能蓋不了章白排隊的風險外,排隊久了會累,教室里擠滿了人會悶,站著聽講座會疲勞,這些都會導致效用的損失。
此時若假設聽講座的效用所得大於損失,將有如下關係:

納什均衡仍然是(去,去),即不論環境多麼艱險,別人聽還是不聽,自己都要去。
如果假設部分人聽講座的效用所得小於效用損失,結果如下:

納什均衡是(不去,去),這將是較優結果。此時效用歧視將發生作用,願意排隊站著聽講座的蓋到印章,不願意的蓋不到印章。
但是不是所有排隊的都能拿到印章,來晚了的將因為白排隊產生效用損失而沒有效用所得。因此為了得到效用,減少風險,趨勢將是到達教室的時間越來越早,引起惡性競爭,此時個人相對效用不變,總體絕對效用降低。
到了後期,當部分人已經集齊20枚印章之後,除了擠講座的人數變少之外,將會產生新的現象——代聽講座,即感興趣而不怕擠的同學拿著別人的護照去聽講座蓋章,或者部分人藉此贏利。
以上分析中將蓋章與感興趣混為一談作為聽講座的目標和動力了,但事實上聽講座的既有為了蓋章去的也有因為興趣的,而且很難區分開來。至於明顯的只是為了興趣去擠講座不蓋章的純粹興趣者,由於與本文研究對象不完全相符,暫且略而不談。多數人是去「聽」講座蓋印章的,至於講座與印章對個人的效用如何則是難以計量的,也很難講教室里的人劃分為感興趣的和拿印章的。畢竟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玩手機的人從講台上獲得的效用低於記筆記的人的效用,而且沒有引入學分機制時自願聽講座的人也可能會在台下小憩,這就更難區別二者了。因此要想蓋章必須待在教室里的前提下,為了便於分析,不妨假設聽眾都是為了印章而去的,略去興趣的作用。
當印章的效用所得大於為了聽講座而產生的效用損失時,從宏觀上來說,供小於求必然導致講座爆滿,從微觀上講,除了特殊情況,個人未集齊印章之前必然努力去擠講座。

註:2012年為慶祝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學校開了一百多場講座,並且規定聽一個講座蓋一個印章,集齊20個印章可以換通識學分。考慮到通識學分的重要性和稀缺性,這一規定在校園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且直接導致一些講座人滿為患,水泄不通。

上文是筆者通過博弈論就當時的情況作的分析,稍加修改以後作為筆者的博弈論課程論文交上去了。下文是以娛樂性為主的「生活中的經濟學」系列。

饅頭經濟學
饅頭生產體現了分工合作思想,和面的、剁餡的、做饅頭的、燒火的各司其職,保證了個人效率的最大化與整個饅頭生產鏈效率最大化。
分工的擴大化會導致饅頭生產原料的專門化生產,賣面的、賣餡的、賣柴火的相互交換,從而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饅頭生產使用了生產工具,比如蒸籠、風箱等等,這是迂迴生產方式的表現。
精明的人會發現,根據比較成本理論,別處的原料可能比這兒的便宜,於是長途販運產生,搞販運的商人賺了更多的錢,重商主義應運而生。
另一些人發現,從遠處販運原料不如從遠處弄來機器自己生產原料,於是機器生產開始佔據優勢,所謂的工業革命出現。
隨著產業發展,對工人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於是教育和科技發展。由於饅頭產業發展,饅頭文化與饅頭政治也隨之發展,人民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水平提高。
為了賺取更多的錢,企業開始出口饅頭,於是饅頭產業越做越大。
饅頭產業的競爭導致兼并重組,饅頭壟斷企業出現,不僅實現了產業鏈的壟斷,而且實現了一個地區的壟斷。
隨著本地區的饅頭產業發展,其他地區也開始眼紅,為保證該地區饅頭產業發展,其他地區開始實行進口替代政策,並向出口導向政策轉變。地區政府通過稅收優惠大力發展饅頭產業,於是其他地區的饅頭產業也蓬勃發展起來。
為了應對其他地區的競爭壓力,本地區開始創新饅頭生產,升級饅頭產業結構。因此各種式樣的減肥饅頭、保健饅頭、治病饅頭等等投入市場。同時,饅頭加工產業開始轉移到其他地區,本地區則著重於品牌創新與技術研發以及饅頭文化產業發展,地區間分工出現。
但是由於饅頭越來越多,人口增長速度也越來越快,這導致人均饅頭量降低,生活水平下降,於是進入了一個低水平均衡。另一方面,由於資本不夠,市場狹小,貧困惡性循環導致饅頭產業發展停滯不前。於是政府通過財政傾斜,投入大量資本促使饅頭產業跳過低水平期,高速發展。
饅頭產業的空間集聚形成一個發展極,通過循環累積因果機制實現了自身不斷發展,並輻射周邊地區。
饅頭業的發展吸收了大量勞動力,經濟效益日益提高,與農業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二元經濟出現,農業剩餘勞動力不斷向饅頭產業轉移。直到劉易斯拐點之後,由於農業衰退,麵粉等原料產量減少,價格提高,農業工資提高,同時也推動了饅頭產業工資提高。
另一方面,農業衰退使得改造傳統農業的思想發展起來,主張發展新型農業,通過引進機器,發展現代農業,提高麵粉等原料產量。這既有利於緩解饅頭產業原料不足的問題,又有利於建設新農村。

最後的一點話:

關於經濟學是什麼,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與錢有關,比如上文中有人講到投資、股市,其實這嚴格來說屬於經濟學的二級學科金融學;也有人想到買東西買東西,比如上文有人說的買菜、識別商家的小心思,這嚴格來說屬於管理學中的市場營銷。那麼經濟學是什麼呢?這是一個尷尬的問題,尤其是過年回家,親戚們拉著你聊股市、聊房價……的時候。

我個人認為,狹義的經濟學更加偏理論,屬於「道」的層面,用教科書里的一句話說,經濟學解決的是在資源供給小於需求的情況下,如何更加有效率地進行資源分配的問題。

因此可以認為,經濟學是一種哲學,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從理論上來說,經濟學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深入滲透進你的日常生活里去。(經濟學帝國主義笑而不語)

所以可以認為,當你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了一次相對有效率的決策,經濟學就起作用了。


#善意和惡果#

某年暑假的時候去柬埔寨支教,空閑時間去了距離稍有點遠的一個景點玩耍,晚上就住在當地旅店。旅店的桌子上放著不少宣傳冊,景點介紹之類的,隨手翻翻,驚訝的發現了印在首頁非常明顯的幾行字 "旅途過程中,請勿購買兒童售賣的物品或給他們錢"(原文不記得了,差不多是這個中文意思)。

第二天去了景點,果然遇到了不少正在售賣一些小物件的小孩子,男孩女孩都有,會拿著一些明信片或者掛飾,一看到有遊客駐足休息就立刻圍上去,用比較生硬但是清晰的中文或者英文問能不能買一些,一般一盒10張左右的明信片賣一美元。實話說這個價格不高不低,正好在一般遊客都能接受的範圍內,而且明信片質量和內容也還行,買回去當紀念品是沒有問題的,此外看這些小孩的穿著打扮,能感覺出家裡條件不好,賣東西得來的一美元可能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重要。這種不偷不搶不乞討的方式對於大多數樂善好施的遊客來說,真的是非常打動人心,這時候不少遊客基本上都會買一些東西,伴隨著小孩子拿到錢時露出的大笑臉,自己也多少有點幫助到他們的感覺。&<( ̄︶ ̄)&>

然後我想起了前一天在旅店看到的宣傳冊,非常奇怪為什麼會有組織宣傳不要購買他們的東西(O_O)?

直到後來有一天見到"機會成本"這個詞,突然聯想到這個問題,恍然大悟。

柬埔寨的經濟條件還是比較差的,貧富差距非常大而且明顯,金邊的永旺商城(聽說是最好的商城)不遠處就有一大片貧民窟。當時順便拜訪了當地一些貧困學校,有的是國際公益組織開辦的,有的是當地公益組織開辦的,一般都是針對在貧民窟的孩子或者是孤兒,辦學條件非常差,基本上一個支起來棚子就是教室,或者是整個學校就是一個20平的房子,好在有一些組織在彌補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職能缺失,加上不少的各國志願者都願意去支教,所以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還是有學可上的。

雖然學校條件差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但是『有學不上』更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有些孩子寧可打工也不去上學,即使上學是免費的,看似零成本,未來高收益的大好事卻並不招孩子待見。排除掉孩子太小太傻這種簡單粗暴的解釋,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上學的成本低,但是機會成本高。如果一個小孩把上學的一天時間用於賺錢,比如賣東西,他們能立刻獲得很高的收益,這筆可支配收益能極大的滿足他們當下的消費需要,相比來說,上學這種長期才能得到收益的事情,顯然是不划算的。孩子也是一個理性人,貧困或者其他問題使他們對未來收益所付權重很小,對當下收益付權很高,當眼下收入高到一個臨界值時,他們就可能會逃學,再高一些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完全輟學。

如此來看,宣傳冊的請求,可能就是出於不想讓遊客的購買行為提高孩子的收入從而讓他們逃學的想法。

想想遊客們的好心好意,再想想孩子們用勞動換取收入時的開心,誰能知道一片其樂融融的場景,可能是導致一個孩子永遠輟學的觸發點,可能是讓一個家庭永遠處於貧困階層的觸發點,可能是使教育公益組織付出財力人力物力卻失效了的觸發點。(嗯有點言重了)

就這麼一瞬間,覺得經濟學能讓我們看到問題更深層的機制,更重要的是,能做出有愛而且有效的決策


怎麼說呢 我覺得我自己算是成功用學習到的經濟學賺了點錢吧。
1.15年那波牛市的時候,大概2700點入的市,就是中信證券開始爆拉暴漲動不動五六個漲停的時候進去的,我個股也算隨便跟著買,到4000點左右的時候,本金接近翻番。但是越往後我越擔心整個市場的表現,太瘋狂,太詭異了,於是我開始嘗試著找個合適的退場時機,我前思後想,有一天突然去麥當勞喝可樂的時候看著杯中的冰塊,覺得自己想通了,對的,那時想到的指數錨是M2,接著我馬上回去查閱了過去幾次牛市的大致頂部和m2之間的聯繫,然後用m2/指數 以總流通股市值為權重平均計算出一個係數,計算出當時可能的頂部是4500到4800之間,4600的時候賣了一半,4800的時候全部清倉,然後卸載了同花順和x信證券客戶端。
空倉一直到今天。
是的,我成功躲過了暴跌,不過由於本金不多,只賺了30w不到。
2.也是15的時候,我觀察到政府開始搞地方債置換,地方債收口,軟預算變硬,我當時敏銳感覺到政府說白了就是想著讓政府去槓桿,居民部門加槓桿,那麼怎麼速度最快呢?結合政府三番四次降房貸利率,五改二,深圳房價異動,我果斷決定在15年底買房,於是首先說服父母出首付60 w幫我在工作的x州按揭了一套200w的大四房,剛好我那時畢業,雖然還債壓力重,但是我爸媽想著是我婚房,也就同意了,然後又拿炒股的60w,偷偷回老家省會按揭了兩套次新房兩房,轉手出租,基本可以算是賭了一把,15年底到16年的時間裡,每個月還貸13000+,房租能抵4000這樣,說實在壓力還是比較大,16年整年都是靠父母支持,x州的那套房還好,第二輪就開始動了,但是省會那兩套就很倒霉,16年9月才開始動,我一度懷疑輪動不到它了,我這輪開始的時候就一直堅持這一輪只有一二線會漲,我當時以為老家省會被徹底拋棄了,還好的是,到今年5月也翻番了。
x州那套意義不大,剛需,老家那兩套賺了些錢,如果算上炒股的,我學的這幾年經濟學,算是給我賺了四百多萬吧,今年年中的時候打電話回去給師兄說這些,我師兄倒是笑了笑「當年你可是畢業論文回歸數據這些我都幫你跑了的啊,為啥當時不死勸我買房」
沒辦法啊,因為那時所有人都當我是傻子。


當我談四年異地了一年的前男友,用及時止損和邊際效用勸我,要跟我分手,我卻震驚到無法反駁的時候。我就覺得學點經濟學還可以這樣用啊?但我同時對另一個故事記憶深刻。作為理性經濟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量化,但我們是有感情有弱點的動物,如何去衡量愛情里的變數呢。
故事裡一個教經濟學的老頭是這樣講愛情經濟學的。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千萬富翁同時愛上一個姑娘,百萬富翁向她求婚,那麼她很容易就擁有一百萬,但她和百萬富翁結婚的機會成本就是一千萬,和百萬富翁結婚虧損九百萬。這是經濟學。
老頭非常慶幸他的太太不懂經濟學。老頭的太太年輕的時候非常漂亮,但是老頭沒有錢,太太依舊嫁給他。這是愛情。
所以經濟學要用在哪裡很重要。我不太懂經濟學,我只是覺得不管什麼學,總不能讓人的靈魂變的很冰冷。
下面圖裡的這段話,也能說明一些問題吧,比如不可估的變數。比如把經濟學用在什麼地方。


當我發現我的的經濟學都白學了,我的機會成本這麼大的時候。


推薦閱讀:

明天就要考政經了,我記憶力太差,有什麼好方法能讓我記得又多又准?
什麼是「物化女性/男性」?
中國被殖民者統治過的個別地方為何成為現在最發達的地方?
世上有沒有剝削?

TAG: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 | 政治經濟學 | 經濟學常識 | 數理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