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稱帝,是為了讓兒子背篡位的黑鍋嗎?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和曹丕為什麼稱帝是不是一回事?
曹操自稱王以後,東西征討,沒稱帝的時間,建安21年討孫權,23年西征劉備,24年還有襄樊之戰。
而且曹操末年的政局過於動蕩,沒有一個相對安定的稱帝環境,遠一點的,像蘇則傳,張既傳,龐淯傳,閻溫傳,都可見那會涼州叛亂迭起,而中原地區,也有孫狼和侯音的叛亂,據關羽傳,郟和梁也都有叛亂。內部還有耿紀,魏諷在許都和鄴這種要地的叛亂。在這麼混亂的局勢下,稱帝不是明智之舉。
建安23年7月大舉進兵討劉備,9月就到了長安,結果卻莫名其妙在長安一待待了半年,或許是要震懾那會涼州的各種叛亂勢力,或許那會曹操的身體已經不行了,已經堅持不了長途跋涉的艱辛。假設當時已經是身體不行的話,時日無多,強行稱帝相當於甩手一個爛攤子給曹丕。即使身體健康的話,也應該會等局勢穩定後進行,畢竟當時說難聽點有點焦頭爛額。
到曹丕稱帝的時候,已經徹底平定涼州,孫權稱臣,劉備失去荊州之後也需要生息。內部的話,已基本肅清。至於魏氏春秋等書稱曹操不願稱帝的,只怕也是曹操最後沒有稱帝而有的附會之詞,畢竟那會的曹操,已經快死了吧。
非也。曹操不稱帝,因為他自以為實力足夠強,不必急於取漢而代之;曹丕急於稱帝,則因為能力威望皆不及乃父,儘快取得天子之位,才是最優選擇。
參見:逆水行舟,別無他途:權臣若不篡位,便當滅亡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千古英雄被罵做白臉奸臣,一代偉人與他同譜詩篇,為他翻案洗冤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可以對比三列歷史人物:
第一列:曹操、司馬師司馬昭、宇文泰、高歡高澄;
這類人物雖為總攬軍政大權的權臣,但終身止於臣位;死後方得繼承者追封為帝。
第二列:曹丕、司馬炎、宇文覺、高洋;
這類人物在短暫接任權臣角色後,很快易代改朝,成為新王朝的開創者。
第三列: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楊堅、李淵;
這類人物則在自己有生之年,便順利實現從權臣而為新朝天子的過渡。
曹操不稱帝,曹操一死,曹丕馬上稱帝了。
司馬師不稱帝、司馬昭不稱帝,司馬昭一死,司馬炎馬上稱帝了。
宇文泰不稱帝,他一死,他兒子宇文覺馬上稱帝了。
高歡不稱帝,高澄不稱帝,高澄一死,高洋馬上稱帝了。
論能力,論威望,論權力鞏固程度,曹丕肯定比不了曹操,司馬炎肯定比不了司馬昭司馬師,
宇文泰是西魏政權實際建立者,他死後,其子宇文覺年紀尚幼,被堂兄宇文護拿來做個招牌;和父親相比,威望功業差如雲泥;
高歡是東魏政權實際建立者,他長子高澄,十四歲起便做為他的代理人,入鄴都執政多年;自幼便被輕視,在人前表現庸碌守拙的高洋與父兄相比,同樣萬不能及。
第一列的曹操們之所以有生之年不稱帝,正是因為自身優勢太大,自認為可以緩緩圖之;若非天不假年,他們一樣會是第三列的楊堅李淵們。從來不是不想改朝換代,而僅僅是人壽有限,來不及罷了。
第二列的曹丕司馬炎們之所以迫不及待稱帝,也根本不是因為他們如何比父輩強,形勢比父輩更好,正因為他們只是新繼任不久的權臣二代,能力威望不及父輩,勢力基礎不如父輩,所以他們才需要儘快稱帝,正是為了確定易代事實,徹底杜絕皇權舊勢力反撲的幻想,同時也和本集團重臣們定下不可動搖的君臣名分。
【顯祖入,召弼入與徐之才相告。之才云:「今與王爭天下者,彼意亦欲為帝,譬如逐兔滿市,一人得之,眾心皆定。今若先受魏禪,關西自應息心。縱慾屈強,止當逐我稱帝。必宜知機先覺,無容後以學人。」】——《北齊書·高德政傳》
【洋以告婁太妃,太妃曰:「汝父如龍,兄如虎,猶以天位不可妄據,終身北面,汝獨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洋以告之才,之才曰:「正為不及父兄,故宜早升尊位耳。」洋鑄像卜之而成,乃使開府儀同三司段韶問肆州刺史斛律金,金來見洋,固言不可,以宋景業首陳符命,請殺之。洋與諸貴議於太妃前,太妃曰:「吾兒懦直,必無此心,高德政樂禍,教之耳。」洋 以人心不壹,遣高德政如鄴察公卿之意,未還;洋擁兵而東,至平都城,召諸勛貴議之,莫敢對。】——《資治通鑒·第一百六十三卷·梁紀十九》
曹操無需天子名義,他也一樣終身是大漢帝國大部分疆域的實際控制者;可是曹丕如果不篡位易代,卻絕沒有信心如其父王那般,僅僅靠魏王和丞相名義便統攝全國了。
徐州臧霸別部和青州軍的鳴鼓嘩變事件,其弟曹彰的問璽試探事件,皆說明了這點。甚至敵對勢力劉備孔明們一直所期盼的「天下大變」,也多半是以曹操壽終後、曹魏控制區域極可能大規模動亂為前提。
事實證明曹丕賭贏了,並以南征東吳為名,撫平之前半獨立的青徐二州。在名正言順的天子御駕親征下,原就野心平平的臧霸等青徐諸豪將,根本無力抗拒,拱手交權,入朝養老。整個曹魏治下九州實現真正的一統。
【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別軍在洛。會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眾人以為宜禁止之,不從者討之。逵以為方大喪在殯,嗣王未立,宜因而撫之。乃為作長檄,告所在給其廩食。
……休言之於帝,帝疑霸軍前擅去,今意壯乃爾!遂東巡,因霸來朝而奪其兵。】——《三國志·魏書·臧霸傳》注引《魏略》
【(臧霸)與曹休討吳賊,破呂范於洞浦,徵為執金吾,位特進。】——《三國志·魏書·臧霸傳》
【時昭侍側,因曰::……臧霸等既富且貴,無復他望,但欲終其天年,保守祿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董昭傳》
【時鄢陵侯彰行越騎將軍,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三國志·魏書·賈逵傳》
其實一個攝行朝政的權臣集團(或說:幕府、霸府)的內部構成,既有大量僅僅忠於權臣個人、而徹底無視皇權的基本部屬;同樣隨著霸府總攬舉國軍政大權,也自然而然吸收了許多對舊朝尚有懷戀之心的首鼠兩端之徒加入。
這些人或為自身功名,或為施展才幹抱負,才會效力於權臣霸府,對改朝換代之事往往並不熱衷,甚至為了能在史書上不留下貳臣之名,更希望於權臣將易代之事留待子孫後人。
而即使僅僅從自身家族而言,一個天子弱勢、霸府攝政的舊政權,也比一個強勢天子在位的新朝,要更加符合他們的利益,甚至就連權臣家族自身的重要人物,特殊情況下亦是如此。
比如著名的「大魏純臣」、大晉安平獻王司馬孚,若司馬家族始終作為魏朝第一權臣家族而存在,那麼年高德劭的他的話語權和地位,即使是司馬師司馬昭這樣的帝國攝政也必須充分尊敬;歷次上書奏議中他的名字排序更在其前;
可當司馬家族化家為國,變為大晉皇族以後,不但他自己要反過來對小兩輩的侄孫司馬炎俯首稱臣,更重要是他這支的子孫就僅僅變成了皇室遠支宗親,除了諸侯王虛名外,地位比之魏朝甚至是大幅度削弱了的。
如此鮮明對比,不論換了誰在他的立場上,也肯定會是一個大魏朝的忠臣。橫豎司馬氏公然當街弒君,只能提倡以孝治國,也並不能拿這個一直唱反調的長輩如何,還得忍著噁心表面各種優禮,更能在史書中留下懷戀故主的忠臣義士之名,又何樂而不為?
又比如高洋改朝換代時,原高歡集團的眾多元老勛貴、甚至連他自己母親婁昭君都一致反對,同樣基於此理。因為晉陽的鮮卑勛貴們早以婁昭君為精神領袖,和鄴城的漢人士族集團水火不容。
高洋和父兄那樣做個權臣,絕對遠比成為威福自專的強勢皇帝,更符合他們的利益。當然另一方面,這些人也絕沒有任何為早以名存實亡的鮮卑魏國去犧牲自家的覺悟,因此高洋帶著大軍一嚇唬,就統統閉口不言了。
正因為霸府集團的人心不齊和不穩定,所以權臣若不篡位,就永遠會被對手藉著討伐權奸的罪名來攻擊與反對,時刻不能放鬆警惕;只有真正決然踏出那一步,成為名正言順的天子了,反對者才會變成天下共討之的反賊。
因為滿朝百官們一旦經歷了受禪易代,就會為了維護自己和家族的切身利益,自覺去維護新王朝,儘可能撲滅舊王朝的殘餘勢力反撲,這是真正關係自己身家性命和家族福祉的頭等大事。
——舊王朝若死灰復燃,復辟成功,就意味著自己的一身功業俱都被「逆臣」之名玷污,子子孫孫都要蒙受羞辱。
曹丕受禪,就徹底斷絕了漢朝復興的最後可能,即使以孔明之無雙國士大才,亦只能困居蜀中了。從中樞到地方州郡,從前那些在曹氏霸府治下尚可自欺欺人、心念漢室舊恩的人們,也徹底變成了魏朝臣子,而和作為舊漢勢力殘餘的蜀漢政權勢不兩立,只因有了光武帝建武中興前車之鑒,再沒有人會希望落到如新莽朝群臣那樣在史冊中背負污名的下場。
歷代權臣篡位的關鍵,並不在於能拓展什麼權柄,這些已經通過攝行皇權得到了,而就在於逼迫朝堂百官做這樣的正式站隊,交上不能後悔不可收回的投名狀。
畢竟歷史無數次證明,打倒一個哪怕是新莽那樣的王朝,也永遠比打倒一個霍光、竇憲這樣的權臣家族要困難無數倍。
所以就算是武則天這麼一個在男權社會中可說千古奇葩的女性君主,她的權力鞏固程度都要遠遠超過霍光那樣的權臣,只因為大唐百官承認了她是新天子,對她宣誓效忠了,就自覺去會與那些反對她的人針鋒相對,水火不容。
比起自己變成亂臣賊子、子孫死無遺類的風險,高居九重的天子是男是女實在不值一提。
李唐復辟後,武周一朝之所以不可能如新莽那樣被否定,一眾如狄仁傑這樣的周朝大臣同樣也被承認為大唐忠良,王孝傑這種常敗將軍只因有武周朝難得的開邊功績(收復安西四鎮),居然還進了大唐王朝的武廟,原因同樣在此;而絕不僅僅是中宗李顯、睿宗李旦個人對武則天的母子之情。
其實天朝之所以不可能如東瀛列島那般,實現長期穩定的幕府制度,一方面自然是從秦始皇建立集權帝制以來,君權無上至尊,遠非列島君主哪怕權柄最大時期可比;
歷朝歷代可在一段時間攝行皇權的大臣層出不窮,但根本不能將自己權柄穩定傳襲子孫,不可能讓自己所有兒子都裂土封王,獲得天經地義的皇位繼承資格,更不可能讓後裔各個都是天生就高人一等的天潢貴胄、鳳子龍孫,
另一方面也是「成王敗寇,贏家通殺」觀念太深入人心,天子和權臣之間根本無法互信。
想維持一個能延續下去的幕府,首要前提就是權臣及其子孫的地位權柄、身家性命都能得到充分保證,至少要有三代人,五六十年以上傳承。
而這在歷史那些無論有權無權,心中皆認定君權理所當然無上的皇帝治下,可能實現么?現實中如劉禪這般有充分自知之明,心安理得「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的君主,幾千年才出了幾個?
看看霍氏家族,出了冠軍侯霍去病和博陸侯霍光兩兄弟這樣功績足以排進漢代前五的兩位社稷大功臣,也曾居攝國政數十年,扶立三代天子(劉弗陵、劉賀、劉詢),家族子弟盡居高官,黨羽遍布朝野,還不是被殺戮得一個活口也沒留下?
從建安五年,漢獻帝劉協「衣帶詔」事件,欲謀殺曹操之心昭然若揭後,曹操就已經再也無法回頭。少年時代的「漢征西將軍」志向,對大漢王朝曾經的感戀之情,和自己子孫族人的身家性命相比,又算得什麼?
將任何口口聲聲「篡位曹賊」的人,換到曹操的立場,都一樣絕不會情願曹氏一族如霍光一般被誅滅滿門,死無遺類。
若說曹操的錯失,從來不在於他稱魏公魏王受九錫,殺皇后皇子,這一系列篡漢措施有何不妥,而恰恰在於他和老對手袁紹一樣,青少年時代都在大一統帝國的朝堂度過且身居高位,因此銳氣相對不足,進程太慢了!
從赤壁戰敗一統天下的進程受阻後,其保守傾向隨著年齡與日俱增,就愈發明顯。
雖然他作詩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可實際表現卻是感慨「得隴望蜀」,讓劉備獲得寶貴的鞏固益州時機;數年後又感慨戰略要地漢中是「雞肋」,遷其民而讓其地於劉備。當然,這也是其集團內部一直頗多潛藏威脅,根本不敢長久暴兵於外,而寧可優先選擇戰略防禦的必然。
晚年的曹操,幾乎就是在前線軍事不利和一次又一次地撲滅內部叛亂中度過,而孫權和劉備的集團的實力越發壯大,統治越發鞏固,最後一個從江東僻遠之地擴大到幾近三州;一個更從一縣之主擁有了易守難攻的一州之地。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可比照從曹丕的成功實踐,到後世各朝的易代經驗看,隨著「挾天子令諸侯」的負作用愈發明顯,而效果幾近於無;無論孫權還是劉備,抵抗曹操統一的信念之堅決,都根本不是許都朝廷的空頭詔令所能左右的。
那麼如果曹操心態不那麼保守,不那麼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早十年直接便取漢而代之,強勢裹挾屬下群臣,全交上不能回頭的投名狀,卻又如何?
曹操給後世留下了一套封公、封王、受九錫,「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之類的完整程序,可看看楊堅李淵諸人,完成它們才用了幾年?這才叫時不我待。
到了陳橋兵變後的趙匡胤,連這套程序都不屑為之了,一個區區禁軍統領、外鎮節帥(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直接就帶著一群大頭兵殺進京城,強迫禪讓。朝中百官還不是一樣束手無策,只能俯首稱臣?馬上就有無節操者連夜將禪位詔書擬好。
如此淺薄根基,萬不能和曹操煞費苦心的二十年準備相比,一樣開創了三百年大宋王朝。
——你們不服就來打我呀!
司馬昭死後,他的心腹大臣石苞大哭「如此功業,僅以人臣而終,實在太不甘心了!」(【苞時奔喪,慟哭曰:"基業如此,而以人臣終乎!「】)
曹操的赫赫功業又豈是司馬昭可比?居然也終身北向為臣,正是他自己太過保守,怪不得人。後輩李世民嘲笑他「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與其說是指斥曹操的能力,不如說正是指曹操沒有如自己在玄武門時那般,為皇位拋開顧慮決死一搏的勇氣。
歷史已經證明,諸如像金禕、耿紀、韋晃、魏諷之流,這些內部潛藏不滿分子的反叛,是曹操尊奉空頭天子就能阻止的么?早知如此焦頭爛額,還不如就和李世民平羅藝、趙匡胤滅李筠李重進那樣,先拿下至尊大位,再和一切反動派在戰場上見輸贏呢。
比比楊堅,再看看趙匡胤,人家才用了多久?苦心篡位二十年,最後到死還是個大漢丞相,真不怨後世罵他是白臉奸臣,白費了一番新朝太祖功業,唏噓可嘆呀!ps1:從古到今論史時,並沒有多少人認為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楊堅、李淵、趙匡胤這些人是逆臣,反而各個都是文治武功名至實歸開國太祖,對他們的道德批判,更遠遠小於曹操和司馬昭們。哪怕小皇帝禪位後一個個死的不明不白,舊朝宗親更大都被殺戮殆盡。(趙宋難得例外)
這就是有生之年就拿到天子名位的好處,天朝君權至上的傳統,便導致了以皇帝名義進行的惡行,從來冠冕堂皇不值一提,自有無數皇權擁躉去辯解其如何不得已。
這也正是曹操相比他們的最大缺失:
你自己都不敢邁出最後一步,又叫後人怎麼好誇呢?
長文多圖預警,手機黨火速撤離,這不是演習!這不是演習!
這鍋曹操不背。
題主得什麼樣的想法居然認為稱帝是一個背鍋的行為?自古以來僭越稱帝的人不在少數,王莽,朱溫,司馬炎,劉裕,趙匡胤,楊堅,都是僭越稱帝,也沒見歷史怎麼罵他們逆臣賊子,為什麼曹操稱帝就是一種背鍋行為?你說曹操在乎世人的看法?「寧可我負天下人」,能說出這話的人會在乎世人的看法?皇帝叫個人就想當,說曹操在心裡就不想稱帝,那不可能。
但稱帝有一般三種情況:
1:時機成熟
2:客觀需要
3:你是傻X
一:時機成熟
時機成熟,要不等全國統一,如秦始皇,要不等全國統一的前夜,如朱元璋,毛主席(大誤),正兒八經的吞併九州,就像伊耿征服一樣,大家都認你坦格利安是最強者,功業名望什麼都達到了,到時候登上鐵王座,誰也說不出什麼。但是你曹操不過統一著半壁江山,整個南部中國還沒有拿下。何況還有個劉備在四川明晃晃的立起了漢賊不兩立的flag,強行稱帝,最為致命,太多的人不服,反倒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讓敵人罵你更有底氣。
而曹魏集團的內部也不穩定,且不說荀彧這種一號文官不同意僭越。曹操終其一生不敢將大軍交給除了曹家和夏侯家的任何人,說明他並不信任手下這幫文官武將,曹操活著,他們不敢造反,曹操死了,他們是否會忠於曹家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二:客觀需要
當年隋煬帝駕崩,李淵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稱帝了,為什麼?因為正牌皇帝沒了,中央讓宇文化及端了,江山不知道姓啥了。這個時候給大家一展鮮明的旗幟,配齊一套政府班子,讓大家看到跟著我們混有前途,自然是很有號召力的,所以大唐皇帝的旗幟比王世充竇建德這種草台班子當然有號召力的多啦!
就像1911辛亥革命,武昌剛剛打響一槍,全國雖然響應但是各省觀望的也有不少,革命黨實際上並沒有站穩腳跟,但急急忙忙的在南京建國,為什麼?為了跟北京半死不活的清朝分庭抗禮,告訴大家我們正經是個中央政府!
如果沒有劉備的話,曹操是需要稱帝的。雖然三國打的很亂,可是說到底,全國居然是在名義上統一的!曹操不稱帝,孫權怎樣不好說,但是劉備是一定不會稱帝的,畢竟漢獻帝皇叔皇叔叫著,你劉備自己也說光復漢室,正牌的大漢天子在這,你怎麼好意思稱帝呢?
但是只要曹操稱帝,劉備馬上就會跟著稱大漢皇帝(歷史證明也確實是這樣),而且他這旗幟比你更有號召力:曹操老賊,喪盡天良,弒我君父,僭越神器。天下的老百姓在大漢的統治下過了四百多年,兩個旗幟對比之下更傾向於誰?所以曹操稱帝不但沒有號召力反到會起到謎一樣的反效果。
三:你是傻X
曹操不是傻X,這個大夥沒什麼爭議吧。
至少他在這件事上不會犯傻,因為他看到過那個犯傻的傻子是怎麼死的。
袁術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行稱帝的人了,當然,最為致命。佔了半個安徽半個江蘇就像當天子?Some times naive!袁術讓大家看到了實力不足的情況下稱帝有多麼危險。
當然這種人從來不會缺,之後的冉閔,徐壽輝,黃巢,洪秀全,都是地盤沒出幾里地先把龍椅坐上。
死的老慘嘍~
接下來說說為什麼曹丕要稱帝。
記得陶謙死之前把徐州要交給劉備嗎?
陶謙是真心想讓,為什麼呢?因為在亂世中,強推弱子上位,猶小兒持千金於鬧市,危矣。
曹操也一樣,不稱帝或許還有一些退路,稱了帝就真的沒退路了,有點類似於總經理,曹家壟斷了大漢王朝的經理權,可是畢竟不是法人。如果曹操就職董事長,成了法人,將來企業管理不善,曹操和他的孩子們是沒跑的。
但曹丕似乎比陶謙的兒子要成器的多,曹操放心的把總經理的位置交給了他。
大臣們怎麼安撫?
作為老一代總經理,曹操深知手下的部門經理們不是善茬,要讓兒子繼續掌管家族企業,就得鎮住這些部門經理。要麼殺,要麼撫。
大部分總經理選擇殺,比如之前的劉經理和之後的朱經理。但人家大漢公司和大明公司都是壟斷企業,沒了部門經理照樣玩的轉,大魏公司外面還有大蜀公司和大吳公司,市場環境不好,幹掉部門經理的話很有可能被人幹掉。
(公元220年全國市場分析圖)
只能撫。
可是部門經理都是跟著一代總經理開功立業的草創人才,工資獎金都很高的,現在市場飽和了,大家圍繞著總經理統治著公司領導權,新的總經理想開闊市場很難,部門經理想干出點業績也不容易,可新總經理又要給大家點好處,怎麼辦呢?
曹丕說:我們上市!
直接掛牌上市!不過法人變成總經理自己,以後總經理不用給人打工了,自己當老闆。部門經理呢?之前只能給部門經理點獎金補助啥的,評個優秀還得蓋個董事長的章,這下好了,部門經理們都分到了原始股,成了原始股東,大家都很高興,紛紛表示以後一定加倍努力工作,爭取早日干翻大蜀公司和大吳公司。
很滿意,總經理很滿意,部門經理很滿意,大家都很滿意。
當然有人不滿意,過去的董事長和支持董事長的經理們表示拋棄了大漢公司這個用了四百多年的品牌市場會很不滿,但曹總經理顧不上啦,先上市了再說。這年頭市場變數太大,萬一哪天董事長得了勢把我罷免了怎麼辦?當法人雖然風險大點,但是比較安心。
什麼?你說老總經理是個架空董事會的奸賊?
沒有老總經理,大漢公司早就倒閉嘍,這市場里,不知道有幾個集團,幾個公司啦。魏國王子皆文豪
吟詩作賦典論高
潁川群賢來相助
賈逵和陳矯撐兩腰
德爾楞哽德爾噔,的爾楞哽德爾噔
司馬孚魏臣全忠
陳玄伯子承父隆
賈公閭國丈聞名
荀公曾德兼二令
楊文長胄在弘農
這五子革天齊功
八王和永嘉流傳在人間
*?゜??*:.?..?.:*?"(*?▽?*)"?*:.?. .?.:*?゜??*
胡氏《大魏雅聲彙纂 · 七挾五翼入凡塵》,點播者:文若不如我們重新開門來過…
曹操稱帝是脫褲子放屁,他自己就壓得住場面,沒必要再稱帝。
曹丕需要稱帝來壓住場子。
因為他忘不掉荀彧那一雙憂鬱的眼睛。
曹公稱完王之後,先打孫權後打劉備,24年還來個襄樊之戰,根本沒時間。
另外就是赤壁之戰打輸了。他自己跟夏侯說過,如果此戰能成,回來就稱帝。
其實根本不是背不背鍋的問題。
一個非皇族成員想讓權力能在家族內傳承下去,需要絕對的控制力和領導能力。曹丕在這一點上肯定是不如他爸的。所以最穩妥的辦法就是趁餘威仍在,趕快把皇位攥手裡。
別說外姓,就算是皇族的親戚,不篡位都只能是小打小鬧。
明成祖很明白,所以最後成了。
多爾袞不明白,所以最後滾了。
代溝。曹操這一代人前半生都是食漢朝俸祿的,後半生建立了自己的隊伍,但一直名義上也是忠於漢朝。曹氏培養出忠於自己的黨羽後,雖可廢漢帝,但終究不穩妥。隨著新人成長,權力在曹氏系統內部交接,世代更替,二代才可安然去漢帝而代之。
九錫(cì,通「賜」)是中國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勛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這些禮器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有承天命之意,賞賜形式上的意義遠大於使用價值。
王莽被西漢授九錫,後建新朝;
曹操被東漢授九錫,其子曹丕建魏國;
司馬昭被魏國授九錫,其子司馬炎建晉朝; 桓玄被東晉授九錫,後建桓楚;
楊堅從北周接受九錫,後建立隋朝;
李淵從隋朝接受九錫,後建唐朝;
……
不難看出,接受九錫然後進一步稱帝者在歷史上也有不少,唯有曹操和司馬昭是在接受九錫之後不稱帝而是之後他們的兒子稱了帝,這是為什麼呢?試作分析。
首先,曹操有沒有能力稱帝?他有。只要他想稱帝他就能稱帝。當年袁術不就是想稱帝然後就稱帝了嗎?漢獻帝只是個傀儡,漢獻帝身邊的人也被殺的所剩無幾,稱帝只是一紙詔書的事。
誰不想稱帝呢?曹操不稱帝,不是因為他一點也不想,而是因為他還沒有準備好,他知道他還沒有掃除阻礙稱帝的主要障礙,並且無法承擔稱帝後所可能發生的後果。
曹操受封魏王加九錫時,是有不少人反對的,在反對的人中,不乏士族(荀彧就是其中之一)。
何謂士族?東漢政權是在豪強地主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因此,豪強地主在東漢王朝享有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他們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權,經濟上兼并土地,經營莊園,漸成割據,逐漸成為名門大族。
士族,又稱世族,世家大族之意,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士族反對曹操稱帝,曹操就難稱帝,稱帝必生亂。
再加上當時內憂外患不斷,曹操更加沒法稱帝。
為啥曹丕能稱帝?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曹操去世,曹丕繼位為魏王,他積極調節曹氏與士族之間的矛盾,果斷採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
再加上當時內憂外患較少,稱帝自然機不可失。
所以說曹操不稱帝並不是讓自己兒子背鍋,是他還沒有把矛盾都處理好,只能儘可能的掃清障礙為自己的後代稱帝做鋪墊。
司馬昭不稱帝大致是和曹操的情況相仿吧。能做丞相挾天子令諸侯幹嗎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親自當皇上呢?
然而丞相這個職務名義上沒有世襲罔替的吧?那特喵的和篡位稱帝有什麼區別呀?
與其違反組織程序和政治規矩硬點一個丞相,索性吃個啞巴虧,自己當皇帝算了。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曹丞相得考慮時機啊,有不考慮時機的,比如梁太祖,那就死的狠慘了
曹操所處的政治環境造就了他不敢為天下先的性格。
稱帝對他的實力而言不過是脫褲子放屁——錦上添花。對劉備孫權那可是雪中送炭。。
逆取順守,稱帝的首要條件必須是順。曹操不敢逆更不敢順。
類似這種類型的事情。我通常會用不會,不想,不需要,更不喜歡。來回答
名不正則言不順,在三國時期,誰要是自己稱帝稱皇,那麼他將成為眾矢之的。梟雄曹操就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寧願手掌大全,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會自己稱帝。
參考:
曹操為什麼不能做皇帝?其實他心理比誰都明白
這個問題可以換個說法來問和回答
問:面對快到手的妹子,曹操為什麼一直不動手?曹丕為什麼又那麼猴急?難道曹操怕強姦犯的惡名?
答:曹操不動,是因為他自認本錢夠,希望培養感情,慢慢來,水到渠成
曹丕猴急,是因為他自覺有不足,希望快速生米煮成熟飯,感情?以後再說
大人物怕歷史,小人物怕官府!曹操的一生都為漢臣,而且起兵之時打著的旗號就是為漢朝匡定天下,尊奉漢獻帝而討伐不臣!這在當時可是最正義最名正言順的旗幟,你沒看到只要漢獻帝在,劉備都不敢稱帝只敢稱王!既然對天下之人說過這樣的話打過這樣的旗幟,並且在這個旗幟下得到了許多人才,獲得了人心!曹操自然不敢言而無信,背負篡位的惡名!還有,既然有皇帝之實有沒有皇帝之名真的有那麼重要麼?
至於曹丕,他繼承了父王的地位,且並沒有說出任何關於漢室的承諾,有了父王的積澱,稱帝看起來是順其自然,理所當然!
曹操說過,我就做周文王吧!我開創了這宏圖偉業,歷史會銘記我的功績的,我生就做為漢朝的臣子吧,讓我的後代來做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一切功過是非,任歷史評說!
是曹操來不及稱帝了。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
217年南征孫權,孫權請降。
這時候曹操離稱帝就差一步了,但是218年,劉備率軍取漢中,曹操率軍趕往關中。219年,夏侯淵被殺,曹操後放棄漢中。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困曹仁,擒于禁,殺龐德。後被呂蒙偷襲的手,被殺。
再加上耿紀,侯音等叛亂,曹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還有沒有人記得曹操生命的最後幾年裡身體是真的不好,考古證明是腦瘤還是腦充血來著(有知道的煩請指教),絕症而且拖了有個四五年,還親征東奔西跑+殺華佗自降buff,更別提最後幾年極其兇險,內部騷亂不斷,外戰不斷失利,直到曹仁等到援軍,孫權把關羽咔嚓了才算又穩定了,可惜那時他也沒幾個月好活了。
再說政治上講究不敢為天下先,他實權已經有了,得了這個虛名還不是給劉備孫權送助攻啊。
要是曹操身體再健康點多活一兩年,劉備玩兄弟義氣東征的時候是多好的收全場的時機啊,可惜了……
總之歷史就是有萬千可能性但就只有一種成為結果,就這麼拖成了三家歸晉,還是最爛的統一王朝,真是徹頭徹尾的悲劇。
我覺得曹操不稱帝,一方面有孫劉的原因,一方面也確實是已經大權在握位極人臣,年歲大了看透了虛名都是浮雲。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當時天下未平,稱帝只會給自己樹敵。何況曹操已經在各種場合表明自己沒有野心稱帝,又怎好反悔。稱帝不稱帝,關鍵不在自己而在於手下將領,真的火候到時,手下黃袍加身也會把你架上帝位。
我覺得還是把曹操挖出來問問他本人的看法吧。
推薦閱讀:
※曹丕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小秘密?
※為什麼起初跟隨曹操的人,等曹丕上位時都不見了?
※「戰戰慄栗,汗不敢出」的典故是真的嗎?曹丕226年死的,鍾會卻是225年才出生,怎麼會說出這句話呢?
※曹操是否預料到曹丕會稱帝?
※為什麼曹操的兒子一個比一個厲害,而劉備的兒子卻是個窩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