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對衛青的態度究竟是怎樣的?衛青在漠北之戰之後,都幹了些什麼?

越看多的東西就越讀不懂劉徹去衛青後來的態度。
漠北之戰後 衛青再也沒有打過仗,是因為之後沒有仗可打了?還是武帝不願意讓衛青再領兵?武帝忌憚衛青的話,為何不削他的位置么?直到死他仍然是大司馬大將軍 但又覺得這是對衛青這個大將軍莫大的恥辱,一個將軍不能打仗。武帝厭惡他的話,為何不派他遠遠的去駐守西域呢?一定要拴在自己身邊,史料上還記載,武帝去探望衛青,說太子很好,請他放心,所以說在衛青死之前,衛家和劉徹的關係還是比較良好的,那某些學者所謂的冰點關係之說有從何而來呢?
衛青在霍去病死後的十年中究竟都在幹些什麼呢?他是否像某些學者說的每天小心翼翼以保全自己呢?


謝邀。
軍事史我完全不懂,所以只是隨便寫寫。。

漠北之戰(前119)到元封五年(前106)間,漢武帝出兵的情況還有這些:
元鼎五年(前112)征南越,路博德、楊仆
元鼎六年(前111)征西羌,李息、徐自為;征東越,韓說、王溫舒、楊仆;北面出軍,公孫賀、趙破奴
元封二年(前109)征朝鮮,楊仆、荀彘;征西南夷,郭昌、衛廣
元封五年(前106)屯朔方,郭昌
這其中,最後一次是屯戍,不是戰爭,而且不知道衛青當時的身體狀況,可以不考慮;征南越、東越、朝鮮都是出動水軍,楊仆他們才是老資格,衛青之前的出征經歷都是草原遠距離奔襲;征西羌那次,李息是將軍,徐自為是郎中令,「期門、羽林皆屬焉」,派他們去合情合理,軍隊組成是「 隴西、天水、安定騎士及中尉,河南、河內卒十萬人」,都是西邊的部隊,沒出動中央軍,看樣子打得也很快;公孫賀、趙破奴出塞「皆二千餘里,不見虜而還」,也就是領兵出去看了一眼,沒打仗;至於征西南夷,也是發巴蜀之兵平定一下之前未服之人,規模似乎也不是特別大。另外,這個征西南夷的「中郎將衛廣」在史書上僅此一見,沒有任何資料,不知道會不會就是衛青的弟弟衛廣。
總而言之,並沒有規模大到需要把國防部長兼參謀長兼軍委主席派出去打仗。漢武朝最大規模的用兵是對北邊的匈奴和西域,對匈奴的主要作戰計劃既然已經完成,漠南無王庭,全國動員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就基本結束了,沒有必要讓衛青帶兵出去。
(本段見《漢書·武帝紀》)
在漠北之戰以後,關於衛青的記載就不多了。《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說:

自大將軍圍單于之後,十四年而卒。竟不復擊匈奴者,以漢馬少,而方南誅兩越,東伐朝鮮,擊羌、西南夷,以故久不伐胡。

衛青的專業就是「伐胡」啊!都不「伐胡」了,當然沒有多少仗可以打。

大司馬大將軍的工作範圍:
《漢書·百官公卿表》對大司馬的解釋非常籠統:

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

總的來說就是「武事」都要管。
大將軍就更顧名思義了,《通典·職官十一·武官下》大將軍條:

大將軍,戰國時官也……漢高帝以韓信為大將軍……又竇嬰為大將軍,每朝大議,列侯莫敢抗禮。武帝又置。初,武帝以衛青數征伐有功,以為大將軍,欲尊寵之,故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

總之就是最高統帥。
派這樣的人去西域不是大大的浪費嗎?以今天的觀念來看,也應該很能理解最高統帥不輕易出兵的道理了。韓信做大將軍是在打天下的時候,竇嬰為大將軍是在七國之亂的全國性戰爭時期,他們出兵是形勢需要。元狩四年以後的衛青怎麼也三十多了,作為經驗豐富的主帥,他無需次次出兵,讓手下的小年輕們出去立功吧。

在西漢
將軍=統兵(甚至到了魏晉時可能根本就不統兵了,只是冠將軍號)
將軍≠一直在打仗(否則和平時期是不是乾脆取消將軍職位就得了)

另外,針對題主的其他問題,「武帝去探望衛青,說太子很好,請他放心」,其實應該是「漢武帝通過衛青來安慰不放心的衛子夫和劉據」,這段材料出自《資治通鑒·漢紀十四》: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愛之。及長,性仁恕溫謹,上嫌其材能少,不類己;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閎,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髆,皇后、太子寵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覺之,謂大將軍靑曰:「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太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者乎!聞皇后與太子有不安之意,豈有之邪?可以意曉之。」大將軍頓首謝。皇后聞之,脫簪請罪。

這段其實有點微妙,因為《史記》《漢書》中其實並沒有類似的材料,完全來自北宋司馬光編纂的《通鑒》。是溫公掌握了什麼今天已經散佚掉的相關資料呢,還是像辛德勇老師懷疑的那樣,完全出自《漢武故事》甚至是溫公的剪裁,好來為宋人心目中的武帝萬年曆史服務呢?這就不知道了。
可參見辛德勇《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與司馬光的重構》或《製造漢武帝》。

再就是,我沒見到幾個正經「學者」說什麼「冰點」。
各位看到這樣的觀點,請把這些學者的名字告訴我……


1.該幹啥幹啥,不存在上述答案中的凄涼「賦閑」,漢代軍事制度較為完善,每年都有程序固定的軍事活動,只這些也夠他忙的;還有上述某答案已經提到,元鼎後數次大戰,就算衛青不上戰場,前期的調度、策劃、目標計劃制定執行,以及後期收尾工作,也少不了他的全程參與。

2.在西漢,賜告(停職留薪)是殊榮,其難得程度跟紹封差不多。一般臣子不會得到,如果因病或其他原因無法履職,一段時間後就會自動解除職務。除非是七老八十干不動,皇帝表示理解,才會有賜告。如果出現賜告,一定會在其人本傳中記載,比如公孫弘。既然衛青本傳無賜告記載,就說明不存在賦閑在家只拿錢不幹活之類的腦補情形。說實在話,這腦補得實在有點清奇,只拿錢不幹活?皇帝白養著你?你當皇帝是你老公啊(皇后都沒這待遇你知道不(。

3.衛青的確比較低調,但說他謹慎……emmmm,如果他都算謹慎,那「謹慎」的人早就死了一大批了,他是怎麼謹慎的呢?爆劉徹的料(泄禁中語)、被無故逼捐五百金(交通後宮)、跟汲黯關係好(武將干政還專門給皇帝上眼藥)、替郭解求情(結交不法豪強)、給公孫卿求情還忽悠劉徹蓋高樓(大搞封建迷信)、保下蘇建(干預司法)、部下趙信叛逃(惹)、部下張次公睡了劉陵(哇!)——隨便哪一條,劉徹若是真想追究,都夠衛青喝一壺的。然而最後怎麼樣?什麼也沒有發生。衛青依舊享有頂級美謚,陪葬茂陵,睡最大的墳頭,跟小霍合葬(劃掉)——他一死,劉徹就發求賢詔。話說回來,就劉徹那脾氣,殺丞相跟割韭菜似的,什麼謹慎不謹慎,皇帝看你不順眼想弄死你,你喘氣兒都是錯,再謹慎也沒卵用。

雖然正面記載衛青戰後生活的內容極少,但有不少史料可以從側面反映。譬如他的謚號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業成無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剛正曰烈;宏濟生民曰烈;庄以臨下曰烈」,除了戰功相關,還有不少是關於治國理政的,鑒於西漢時的謚號相對客觀嚴格,不會xjb搞,我們姑且認為,衛青最後那十幾年,還是挺忙的。作為一個學院派高技流宅男(劃掉),他上班,下班,看書,喝酒,吃飯,睡覺,陸博,蹋鞠,踏青,鬥雞,遛馬,洗頭,陪老婆,逗兒子,探望皇后太子,給霍去病上墳,在朝堂上裝逼,跟同事們掐架,抱怨下屬智障,被桑弘羊罵敗家(喂!),跟著上司旅遊,視察,練兵,對賬,造船,抗洪搶險,主持年終考核,指定作戰計劃,登了兩次泰山,主持各種祭祀與軍事相關儀式……然後在元封五年春末夏初的溫暖晴朗天氣里,他終於迎來了永恆的安寧。

so,ball ball 各位,千萬別再給衛仲卿艹憋屈隱忍窩囊的人設了,這跟他不兼容啊!他可以算是漢武朝乃至上下五千年少有的運氣好且活得爽的重臣外戚啦!底層逆襲功成名就娶公主當老婆皇帝還是自個兒鐵磁——這完全是起點穿越男的人設配置啊都這樣了還要啥自行車!

也請各位不要再說劉徹打壓衛青了,他冤死了好嘛!!!劉徹從來沒有打壓過衛青任何一點!!!自始至終!!!從來!!!沒有!!!

.……看了上面好些答友的答案,大概明白了《漢武大帝》的影響實在深遠哈哈~

最後啰嗦一句:我漢是外戚政治,外戚政治,外戚政治。

老流氓和一大批軍功受益貴族們可都是楚人,楚人重母氏,外戚就是皇帝or太子的最大助力,當時不存在什麼冷落外戚防止外戚干政的腦迴路,那是用後人思維揣測前人。一個沒有外戚的天子有多慘,看看漢昭帝就知道了;一個外戚透明的太子有多慘,看看霍成君當皇后時的劉奭就知道了。太子的舅舅就是梯子,你可以上位之後踹掉,但你不能沒有,否則很難爬上皇位。so別再用陰謀論揣測了,這事兒真沒那麼複雜。


看看武帝託孤時給霍光的職務是啥,就知道衛青後期是賦閑在家還是退居內朝輔政了,再對比一下元封五年衛青死後漢武朝對外的戰績,就更能知道衛青這個大司馬大將軍漠北之後有沒有幹活了。


謝邀。
武帝不是因為喜新厭舊而捧霍壓衛,是因為和霍去病相比,衛青背景太過強大了,他背後是整個衛氏集團,包括太子,皇后衛子夫,平陽公主等一干人等,所以即使霍去病英年早逝,衛青也再也沒有獲得重用,當然和漢匈戰爭形勢的變化也有關係啦。
在中國專制時代,這就是武將的宿命,何況衛青還多了一個身份--有史以來最能打的外戚,再遇上了漢武帝這個玩弄帝王之術的高手,所以悲劇的命運幾乎是必然,衛青能夠善終已屬萬幸(一方面是衛青做人極為謹慎,另外是衛氏集團的作用)。然而,誰能想到,衛青死後,太子和皇后居然還是因為有人看穿了這一切讓他們徹底覆滅了。

霍死後,衛青也沒再獲重用,說明不是因為武帝喜新厭舊,真實原因是武帝忌憚衛氏集團--衛子夫,平陽公主,太子,衛青,這一伙人一起實在是很大的威脅。
沒辦法,武將就是這樣的宿命,又是外戚,還遇到了漢武帝,衛青已經夠小心了,沒被咔嚓算不錯了。


史料就不扔了,太繁瑣,說點通俗的理解吧。

最好懂的,就是漢武帝對衛氏集團的制衡
衛霍之好,不在於他們所立下的赫赫戰功,而在他們是【史上戰鬥力最強外戚】。
外戚這個詞很微妙,歷史上任用外戚為將的例子數不勝數,尤其在一個帝王根基不穩的初期,最喜歡用外戚了:自家人嘛,幫扶上位穩定江山,這個時候關係最好。而等到這個皇帝羽翼豐滿,手握大權的中後期,外戚就成為礙眼、防範、欲除之而後快的存在了。
何況漢武帝跟衛青這個外戚更加微妙,互為姐夫互為小舅子,其中最關鍵的還有一個人,不是衛子夫,不是衛青,而是衛青的老婆平陽公主。

漢朝後宮掌權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在竇太后時更著巔峰。而漢武帝的皇位,也是老婆和丈母娘大力幫助才促成的。平陽公主就是沿襲了這一脈。平陽公主的政治頭腦,並不輸於前面那幾位宮中老婦,可以說衛子夫和衛青的發跡全來自平陽公主的授意,也是她打入朝堂的重要棋子。

比起一輩子不結黨不養士謹小慎微的衛青,和以和順溫柔出名的衛子夫,平陽公主才是衛氏集團真正的掌權者。這個很多論證,從歷史學家到坊間分析都有,不累述。

漢武帝對衛青態度的改變,並不是霍去病的出現,而是太子的確立。
衛家人再恭敬守法,那也是外戚,開朝呂后外戚之禍才過去多久,漢武帝不可能不引以為戒。但無論衛青還是衛子夫都做的太好了,挑不出毛病,加上關係錯綜複雜,所以只能冷落,再冷落。
當漢武帝決定要立衛子夫的兒子為太子開始,衛青就註定了不可能再被重用。
就算沒有霍去病,也有其他人,用誰都不會用衛青。
這種冷落可以說是情理之中的,非常好理解,尤其再結合後來鉤弋夫人的「殺母立子」。

鉤弋夫人不過一介后妃,就因為「子少母壯」而被處死,衛青可是大司馬大將軍,按照「殺母立子」的邏輯,早就該在立太子的時候把衛青這個舅舅去官貶職找辦法弄死了。怕篡權,怕「子少舅強」嘛

但漢武帝動不了衛青,那個時候已經動不了了。
衛青的背後有衛皇后,戾太子,還有掌握著衛氏集團的平陽公主。勢力與體系與親緣彼此糾纏,根深蒂固,牽一髮而動全身,碰一下毀的都是朝堂根基。
這一點和形單影隻的霍去病形成鮮明對比。

一個深諳帝王之道的君王,所謂的個人喜好都是掩飾政治目的的借口。再多的喜愛,在大局面前都不足一哂。何況漢武帝還是個把帝王權謀玩到極致的君主。

所以漢武帝與衛青之間,不存在「熱戀」或者「冰點」,只有上與下,君與臣,授命與服從。
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考量和顧忌,表現成不同的相處形態。
衛青的善終,一來是他謙卑隱忍的性格,一來是他皇室親族的身份,三來是他個人懂得在政場謀身存道。

古來武將多短命,一多半是因為「軍事上的高個兒、政治上的矮子」,觸犯帝王忌諱而不自知。

如果說功高震主,衛青早就震了N+1次了,面對的還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多疑暴虐的君主漢武帝。(PS:漢武帝一朝任用宰相十三位,無一人善終)

低調,謙遜,會做人,進退有度知天命,懂得為政之道,這樣就夠了。

衛青賦閑在家,抑鬱肯定是有的。至於小心翼翼嘛……衛青一輩子都在小心翼翼,不差那些年。

衛青雖然不攙和衛氏集團的亂七八糟,但他的存在,確確實實是衛家的頂樑柱。

所以要削弱衛家,首當其衝就得壓一壓衛青。


說實在的,衛家的太子立下來,只是叫衛青賦閑,已經是漢武帝絕無僅有的「溫柔」手筆。對比那朝其他臣子,已經是漢武帝能做出的最大讓步了。(老婆和老姐功不可沒)

就算削權,也不明削,而是用選擇性封賞這種方式,讓衛青手下的門客將領紛紛投奔霍去病。


還是那句話,不是忌憚,也不是厭惡,而是不得不為的選擇。

衛青一個深諳為臣為政之道的人,肯定懂。所以快死的時候,提點一下皇上。


——陛下你削了我半輩子,別忘了當初對我的承諾。

——放心放心,皇位是你外甥的,我們約好的。


當然,後來武帝老年豬瘟發作,就不在所有人的預料之中了……


抗美援朝50-53年,朱德76年離世,也沒見抗美援朝總司令事朱德呀。


到了衛青的晚年,漢武帝一方面忌憚衛青的威望及他身後的勢力,一方面又深知衛青的為人,一向謙恭謹慎,絲毫未有囂張跋扈,所以,衛青即使在姐姐失寵,外甥太子位置難保,自己三個兒子都失候的情況下,漢武帝都沒有動衛青,衛青最後還是善終的。

在衛青的晚年,漢武帝一方面防著衛青,打壓衛青,一方面也深知衛青的為人,只要衛青安分守己,形勢沒發展到必須出掉衛青的地步,漢武帝也還是願意讓衛青善終的。否則,以漢武帝的殺伐果斷,就算十個衛青也早就身首異處了。

衛青在漠北決戰後,只有更加的謹慎小心低調,盡量減少漢武帝對他的關注,以得善始善終。一代抗匈名將就在孤獨寂寞凄涼中度過餘生,實在讓人感慨萬千……


推薦閱讀:

霍去病在中國戰爭史中的地位?
你心中的霍去病是什麼樣子的?
霍去病和衛青是情敵嗎?
衛青、霍去病與漢武帝真有傳說中的不良關係嗎?
為什麼白登之圍一戰就讓漢家忍辱三代?

TAG:西漢 | 漢武帝劉徹 | 衛青 | 霍去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