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驚雷落箸情節,是否屬於deus ex machina (天降神兵)?

那麼為何它流傳如此之廣,且被公認為經典?


我認為是。更新完,請指教。


一、何為「機械降神」


所謂「機械降神」,是文學理論中的一個術語,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出現。拉丁語為Deus ex machina,希臘語則為apò mēkhanês theós,翻譯成英文字面意思是「從機器中出現的神靈」。在古希臘戲劇中,當劇情出現膠著,難以打破的時候,故事中往往會出現神靈展現自己的神力,迅速將難題解決,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而在戲劇表演中表現這一手段的時候,大多採用大型升降台或者起重機把扮演神靈的演員從後台運送到舞台上,「機械」即由此而來。而事實上,在古羅馬戲劇中,「機械降神」幾乎成為了標配,甚至有人認為,「機械降神」是古羅馬戲劇的核心,要理解古羅馬的戲劇,就要「學習,喜愛,使用」這一原則。

隨著文學理論家們對於文學理論的探索,「機械降神」被引申為在虛構作品中,將突然的,意料之外的甚至牽強的解圍角色,手段或者是事件引入情節之中,為此時發展的難以解決的困境打破,使故事能夠進行下去的意思。這一術語在中文裡,常常被稱為「天降神兵」或者「舞台機關神」。

「機械降神」理論在小說作品中的第一次出現較為典型的例子出現應當是在《一千零一夜》中《三個蘋果》的故事裡:宰相賈法爾將被國王處刑的時候,一個年輕人從人群中挺身而出,承認人是自己殺的,從而解決了賈法爾將要被處死的困境。

在大多數文學理論家看來,「機械降神」是一種相對原始——甚至簡單粗暴的敘事手段。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中提到,戲劇衝突的解決方案應當是內生的,並要遵循戲劇此前的邏輯(雖然他本人推崇的歐里庇得斯的戲劇,在結束之時往往以不可更改的命運作為終結)。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批評家們遵從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認為「機械降神」打破了作品本身的邏輯——但這一理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應用仍然相當廣泛,莎士比亞就曾經在《伯里克利》以及《哈姆雷特》中運用。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影視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技法,如《指環王》中,甘道夫與炎魔搏鬥之後重生,挽回主人公們的劣勢,就被人們認為是「機械降神」的典型案例。

除去文學理論的意義之外,自尼采開始,「機械降神」成為了理解希臘酒神文化消退的關鍵詞之一;到了20世紀,這一關鍵詞又成為了研究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人與神靈關係的一個範式。不過這本文所要探討的內容無關,故不再贅述。


二、《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機械降神」的案例


《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機械降神」的例子並不少見,在傳統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批評家看來,這樣的例子是《三國志通俗演義》高超描寫手段的體現,或者說是作者的「妙筆」,但實際上,囿於時代,我們雖然不能批評這些敘事的原始,但應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1)最為典型的「機械降神」——「煮酒論英雄」


煮酒論英雄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故事裡最為讀者熟悉的情節之一。這一段的描寫,把曹操劉備兩人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極具戲劇色彩:

「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聚雨將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掛,操與玄德憑欄觀之。操曰:「使君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詳。」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玄德曰:「備肉眼安識英雄?」操曰:「休得過謙。」玄德曰:「備叨恩庇,得仕於朝。天下英雄,實有未知。」操曰:「既不識其面,亦聞其名。」玄德曰:「淮南袁術,兵糧足備,可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可為英雄?操笑曰:「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稱八俊,威鎮九州:劉景升可為英雄?」操曰:「劉表虛名無實,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孫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劉季玉,可為英雄乎?」操曰:「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戶之犬耳,何足為英雄!」玄德曰:「如張綉、張魯、韓遂等輩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掛齒!」玄德曰:「舍此之外,備實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誰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第二十回: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

這一段的描寫中,劉備假借驚雷掩蓋了自己的英雄之志,逃過一劫,向來為人津津樂道。然而,這一段描寫是典型的「機械降神」,而且運用得相當牽強。

首先,劉備是否真的處於困境?該回發生的背景是在曹操與呂布在下邳一戰之後,呂布、陳宮等人戰敗身死,曹操志得意滿,劉關張三人困在許都。「煮酒論英雄」這一情節本身就不太合理:劉備及其部下寄人籬下,縱使有大志,也不能對曹操構成威脅;而此時曹操也並非天下無敵,他的敵人環伺(劉備所說的幾個例子,實力都遠遠強於此時的劉備,甚至不下於曹操)。在這種情況下,試探是無意義的。作者寫作這一片段的用意,應當是想要突出劉備胸有大志卻只能韜光養晦的無奈,以及通過曹操慧眼識人反襯劉備的英雄形象。但這並不符合小說的敘事邏輯。

其次,如果我們不論作品的內在邏輯,劉備的掩飾也是無力的。按照《三國演義》中曹操多疑的形象,劉備憑藉驚雷作為掩飾的行為本身其實並不高明,借口「一震之威,乃至於此」能夠打消曹操的疑心,顯然只可能是小說家的筆法,而時機恰當的驚雷只不過是「降神」的最後步驟。

事實上,在這段故事中,劉備的困境是作者人為製造的,而他脫困的方法,同樣也是機械的。我們當然可以將其認定為「機械降神」。而在《三國志》的記載中,劉備倒是的確嚇掉了餐具,——但原因是因為自己在曹操背後搞得小動作被曹操發現了,如果不能快點跑路,則小命不保: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2)五丈原禳星——雙重「機械降神」的組合


另一個《三國演義》中典型的「機械降神」例子出自故事的後期。

是夜孔明扶病出帳,仰觀天文,十分驚慌:入帳謂姜維曰:「吾命在旦夕矣!」維曰:「丞相何出此言?」孔明曰:「吾見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隱,相輔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維曰:「天象雖則如此,丞相何不用祈禳之法挽回之?」孔明曰:「吾素諳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如何。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和執皂旗,穿皂衣,環繞帳外;我自於帳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內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如燈滅,吾必死矣。閑雜人等,休令放入。凡一應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運。

姜維領命,自去準備。時值八月中秋,是夜銀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動,刁斗無聲。姜維在帳外引四十九人守護。孔明自於帳中設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盞大燈,外布四十九盞小燈,內安本命燈一盞。孔明拜祝曰:「亮生於亂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顧之恩,託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馬之勞,誓討國賊。不意將星欲墜,陽壽將終。謹書尺素,上告穹蒼。伏望天慈,俯垂鑒聽,曲延臣算,使得上報君恩,下救民命,克複舊物,永延漢祀。非敢妄祈,實由情切。」拜祝畢,就帳中俯伏待旦。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則計議軍機,夜則布罡踏斗。

卻說司馬懿在營中堅守,忽一夜仰觀天文,大喜,謂夏侯霸曰:「吾見將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你可引一千軍去五丈原哨探。若蜀人攘亂不出接戰,孔明必然患病矣。吾當乘勢擊之。」霸引兵而去。

孔明在帳中祈禳已及六夜,見主燈明亮,心中甚嘉。姜維入帳,正見孔明披髮仗劍,踏罡步斗,壓鎮將星。忽聽得寨外吶喊,方欲令人出問,魏延飛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腳步急,竟將主燈撲滅。孔明棄劍而嘆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魏延惶恐,伏地請罪;姜維忿怒,拔劍欲殺魏延。(《第一○三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

諸葛亮久病將死,立七星燈禳星續命。雖然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這一角色常常運用各種毫無預兆的神術(這可以說是字面意義的「降神」)來為己方獲得優勢,但在危急關頭突然拿出禳星續命之法,無疑為本來膠著的局勢增添了新的希望:諸葛亮是蜀軍的核心,要是他能夠存活,就有勝利的可能。

然而在帶給讀者希望的同時,作者又運用了第二次「機械降神」,讓魏延沖入中軍帳,打破諸葛亮禳星續命的進程。這樣的描寫使之後小說回歸歷史中的結局:諸葛亮以及魏延的結局變得順理成章——諸葛亮身死,魏延繼續北伐被認謀反最終被誅殺。然而,這個情節仍然是突兀的,在此前的描寫中,文中已經提到過「閑雜人等,休令放入」,而魏延強行闖入,既不符合軍隊中「軍令如山」的事實,也不符合之前諸葛亮的布置安排。這一「機械降神」更像是不得不為之——諸葛亮在《三國演義》小說中的形象實在過於光彩照人,除了通過神秘學式的手段之外,其他方式的退場都會損害既有的人物形象。然而為了人物形象邏輯的一致,造成小說的整體敘事出現漏洞,不得不說是一個缺憾。


(3)不起眼的「機械降神」:錦囊妙計


同樣是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他經常事先給予將領裝有計策的錦囊,而這些錦囊往往能夠危急時刻起到化險為夷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不在場的諸葛亮通過錦囊傳遞計策,緩解膠著的姿態,也是 「機械降神」之一種。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共使用了三次錦囊計。第一次出現在第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以及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中。在五十四回里,小說中就預先提到了錦囊的存在:

孔明曰:「吾已定下三條計策,非子龍不可行也。」遂喚趙雲近前,附耳言曰:「汝保主公入吳,當領此三個錦囊。囊中有三條妙計,依次而行。」即將三個錦囊,與雲貼肉收藏。
孔明先使人往東吳納了聘,一切完備。(《第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而趙雲依計行事,按照第一個錦囊的技巧約見喬國老,並且在東吳地盤宣傳劉備娶親之事。

第五十五回中則又出現了兩個錦囊:趙雲見劉備沉迷溫柔鄉,不知所措之時,想起諸葛亮吩咐的計策,於是「機械降神」:

「孔明分付三個錦囊與我,教我一到南徐,開第一個;住到年終,開第二個;臨到危急無路之時,開第三個。於內有神出鬼沒之計,可保主公回家。此時歲已將終,主公貪戀女色,並不見面,何不拆開第二個錦囊,看計而行?」遂拆開視之。
原來如此神策。(《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

但第二個錦囊的內容實在有些啼笑皆非,其實是用曹操再度攻打荊州的謊言來誘騙劉備逃跑。

第三個錦囊仍然如出一轍。在劉備逃命的路程中,東吳將領徐盛、丁奉圍追堵截。趙雲想到「今尚有第三個在此,分付遇危難之時,方可拆看。今日可急,當拆觀之。」打開第三個錦囊,讓孫夫人出面,解決了問題。

這三個錦囊其實都是在困境中橫空而出的,雖然事先提到了錦囊的存在,但由於錦囊內容太過貼合事情的發展,雖然能夠突出諸葛亮識人的一面,但這樣的故事發展並不合理。就這一情節來看,計策由趙雲提出(他的形象同樣是足智多謀的)也並無突兀的地方,反而諸葛亮在千里之外,數月之前能夠定策,其實對於故事的邏輯美,是有所破壞的。


另外,《三國演義》中還有第九十九回以及第一〇四、一〇五回出現了錦囊:

姜維、廖化在山上探望,見魏兵勢大,蜀兵力危,漸漸抵當不住。 維謂化曰:「如此危急,可開錦囊看計。」二人拆開視之,內書云:「若司馬懿兵來圍王平、張翼至急,汝二人可分兵兩枝,竟襲司馬懿之營,懿必急退,汝可乘亂攻之。營雖不得,可獲全勝。」二人大喜,即分兵兩路,徑向司馬懿營中而去。

原來司馬懿亦恐中孔明之計,沿途不住的令人傳報。 懿正催戰間,忽流星馬飛報,言蜀兵兩路徑取大寨去了。 懿大驚失色,乃謂眾將曰:「吾料孔明有計,汝等不信,勉強追來,卻誤了大事!」即提兵急回。
軍心惶惶亂走。 張翼隨後掩殺,魏兵大敗。 張郃、戴陵見勢孤,亦望山僻小路而走,蜀兵大勝。(《第九十九回:諸葛亮大破魏兵,司馬懿入寇西蜀》)


孔明喚至榻前,授與一錦囊,密囑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時,汝與臨陣,方開此囊。那時自有斬魏延之人也。」(《第一○四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維挺槍立馬於門旗之下,高聲大罵曰:「反賊魏延!丞相不曾虧汝,今日如何背反?」延橫刀勒馬而言曰:「伯約,不干你事。只教楊儀來!」儀在門旗影里,拆開錦囊視之,如此如此。
儀大喜,輕騎而出,立馬陣前,手指魏延而笑曰:「丞相在日,知汝久後必反,教我提備,今果應其言。汝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獻漢中城池與汝。延大笑曰:「楊儀匹夫聽著!若孔明在日,吾尚懼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誰敢敵我?休道連叫三聲,便叫三萬聲,亦有何難?」遂提刀按轡,於馬上大叫曰:「誰敢殺我?」一聲未畢,腦後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你!」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第一○五回:武侯預伏錦囊計,魏主拆取承露盤》)

在這幾處,錦囊的作用與之前筆者分析的類似,不再贅述。

三、可能的結論:《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形成與市民藝術的關係


為何《三國演義》中出現了如此多的「機械降神」現象呢?筆者認為,這與《三國演義》的形成有關。《三國演義》的前身為說話藝術與元雜劇中的「三國戲」,這兩者都是元明盛行的市民藝術。

相對而言,無論是說話藝術還是戲劇藝術,它們在兼顧史實的同時,也要注意在觀眾眼中的表現力。如果在表演中展現的劉備因為衣帶詔而倉皇出逃的情節,作者要說清楚18:11前因後果需要花費更多精力,同時這一情節本身並沒有「煮酒論英雄」給人印象深刻。同樣,如果單單寫諸葛亮積勞成疾,鬱鬱而終,在舞台上的表現力顯然也不會有造化弄人,續命無門的悲壯。

同時,在這兩類藝術中,「尊劉抑曹」的傾向十分明顯,而在劉備陣營中,前期敘事的主角是劉備,後期的主角則是諸葛亮。為了突出他們身上好的品質,作者就會為他們身上增加表現這些好的品質的情節,「足智多謀」無疑是最容易被市民接受的品質。為了表現這種「足智多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最佳載體當然就是裝有計策的「錦囊」。對」「錦囊」的表現,其實是塑造諸葛亮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只不過在形式上有些簡單粗糙罷了。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三國演義》中存在大量的「機械降神」情節,而這些情節的出現與《三國》故事的發展有關。由於能力時間所限,筆者的答案只能至此,期待同仁能夠對此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闡釋。


edit:格式調整


不屬於。

如果沒有雷,改成劉備說「剛才回手磕了一下胳膊肘上的麻筋所以筷子掉了真是失禮」

劇情依然可以無縫連接。

是曹劉二人青梅煮酒論英雄整個橋段被公認為經典。

並不是雷。

如果不考慮戲劇性,打不打雷,其實真的無所謂。


不覺得算。。
以下內容摘自百度百科

「在古希臘戲劇,當劇情陷入膠著,困境難以解決時,突然出現擁有強大力量的神將難題解決,令故事得以收拾。利用起重機或起升機的機關,將扮演神的下等演員載送至舞台上。這種表演手法是人為的,製造出意料之外的劇情大逆轉。

現代批評

這種手法通常被評論家認為是不高明的說書技巧,因為它破壞了故事的內在邏輯,縱使有時候會為了這個理由而故意採用。」

我覺得從中可以看出,機械降神的出現基本上就是當故事編不下去的時候強行安排一個台階,好把故事圓下去。但是三國演義的這段不存在「故事編不下去」的情況。

羅貫中完全可以安排劉備插科打諢地混過去,甚至不安排青梅煮酒這一段,直接讓劉備找個理由就跑了,對故事的後續發展完全沒有影響。

如果這樣也算機械降神的話,那一切小說中絕處逢生的橋段就都成了機械降神了,例如,張無忌掉到山崖下,發現了九陽真經,虛竹誤打誤撞破了珍瓏棋局,入了逍遙派等等。

然而,作為主角,張無忌即使不掉下山崖,金庸也會安排他從別處得到九陰真經,虛竹即使不破珍瓏棋局,也註定是要修得絕世武功的。同理,劉備註定是要從許昌逃走的,青梅煮酒只是在故事的骨架上鋪上了血肉罷了。

一切,只是為了讓故事更精彩。

——————————————————————

突然想到,其實在三國演義里,上方谷一戰天降霖雨救了司馬懿一命反而有些機械降神的意思。羅貫中既要按照歷史史實讓司馬懿活下來,又想要體現出諸葛亮比司馬懿牛逼,就強行設計了一場諸葛亮先圍困司馬懿,幾乎把司馬懿弄死,然後再用一場大雨救了司馬懿的橋段。可憐武侯借東風,草船借箭的時候策謀無遺,怎麼會算不到那天會下雨。可能後來老羅也覺得這樣的安排很傻逼,於是就借諸葛亮之口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意思就是看你們這樣熱情啊,我就給你們安排幾齣蜀漢正統吊打篡漢曹賊的好戲吼不吼啊?但是既然我們講的是歷史故事,就要按照基本法,司馬懿是不能死的,你們曉得唔曉得?好,所以我們就再安排一場大雨,讓司馬懿活下來,蛤


所謂天降神兵,通俗地說,就是書中情節走入了死胡同,靠情節中已有的人物本身無法突破困局找到出路,這種情況下,如果引入新的人物或者力量(比如神仙)以打破困局,引領情節向下繼續發現,就稱為天降神兵。

這裡的困局,主要是指情節只有一種發展方向,而且該方向又往往是觀者所不希望看到的發展方向。為了引出第二種可能的情節發展方向,必須引入新的人物新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神兵。這柄神兵,足以打破一切困局,堪稱遇神殺神遇佛殺佛。

比如,豬腳要上法場了,而他所有小夥伴都被困在了別處,——如果不想豬腳死,怎麼辦?
好辦,安排個大俠劫法場。
安排皇帝突然大赦天下。
安排監斬人抽風。
安排豬腳突然得到異人傳功。
安排外星人降臨。
……


就我個人感覺,這種手法,關鍵是天降的神兵在之前毫無提示,突然出現。如果前面已經說過了,我覺得就很難算天降神兵了。
那小宇宙爆發算不算?
……我不知道……


還有一個要求是情節走入了困局。這點就不細說了。
————————————————


回到問題,青梅煮酒中,劉備借雷聲以掩飾落箸算天降神兵嗎?

我覺得不算。

首先,情節沒有走入困局。
無論劉備能否成功掩飾自己的心神震動(即落箸),都不妨礙情節繼續向下發展。
掩飾成功了,則如原書。
不成功,則曹操更加忌憚劉備而已。情節還如原書一樣發展。

反正曹操早關注並忌憚劉備了。對吧?

其次,打雷不算神兵。
這只是環境描寫而已。雷雨天煮酒對飲,這是情節的內部設定,不是突如其來的外部力量。


推薦閱讀:

如果三國的君主互換了勢力會怎麼樣?比如劉備和曹操
蜀國李嚴運糧不力遭罷黜事件是否存疑?
諸葛亮為什麼不喜歡魏延?
以劉備的為人,統一天下之後會剷除五虎將諸葛亮等這些有功之臣嗎?
郭嘉和諸葛亮誰更高明?

TAG:故事 | 編劇 | 三國演義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