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一礦打N礦」取得勝利的戰爭或例子?

「一礦打N礦」比喻以少勝多。回答問題時可以根據具體的兵力配置進行調整,如一礦打17礦。


太祖啊。

對外宣稱,kmt對外說,沒有什麼紅軍,只有幾千飢餓的赤匪。

太祖上井岡山的時候,真的只有缺衣少食,武器匱乏,前途悲觀的幾千人。

對比國民黨,兵強馬壯,蘇媽米爹,東南金粉十五州盡入掌握,北伐中帶甲百萬,上將千員,各路割據勢力聞風而降,試問北伐三年就混一宇內的,歷史上有幾個。

這何止是一礦打十礦,打百礦千礦。

所以這就是我粉太祖的原因。

因為翻遍二十五史,也找不到別人已經要統一了,你去開礦現干,結果居然干成功了的。

還是拉一群大字都不認識幾個,糊口都難的農民。

太祖對常凱申說:讓你先發展半小時,讓你把地圖全佔了,給我留個最小的貧礦,看我來翻盤。

一般人到這個地步,像陳獨秀那樣悲觀妥協,投降是正常的吧。

-----

我是毛粉但不是毛左。

因為太祖是做實事的,有驚人的業績增長,從一窮二白國家分裂到抗蘇鎮美,不過區區幾十年。這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干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

而且他得志的時候不多,所以需要微操的時候很多,很多時候是力排眾議。

不光是軍事上,政治上也很多路線之爭。

軍事上失敗當然是覆軍殺將。

政治上堅持自己,恐怕更難。因為黨內政治鬥爭更殘酷。

推薦一個答案,太祖是如何開礦的。就是字面意義上的開礦。

那時他老人家被剝奪了實權,又病得要死,得了瘧疾,瘧疾在那個年代身體不好就挺不過去了。可謂是人生低谷。

就這個低谷,是最看人本色的。

他老人家去搞尋烏調查,把贛南的鎢礦賣給德國人,換取了大量的銀元,獲取了根據地的經濟支柱。

這樣的微操,你不得不服。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458971/answer/176468048


西方歷史上一個經典的例子是愷撒大帝打贏羅馬內戰。

內戰爆發前,愷撒只有高盧一地,而羅馬的共和派手裡則是橫跨地中海的整個帝國。如果有人玩過《羅馬全面戰爭》的紅羅,就知道那有多難。共和派無論是兵力還是國力,優勢都可以說是壓倒性的。歷史上的愷撒某些程度上還更難,他才新得高盧,人心未穩。手中12個軍團當中,有8個需要留下來安撫埃杜伊、比爾及諸部落,初期可以動用的兵力捉襟見肘。

愷撒成功的主要關鍵就是不宣而戰打奇襲,可謂西方版的陳倉/子午谷奇謀。從實際效果來看,他備戰的過程可能是蓄謀已久,不是那麼光明正大的,以至於屋大維後來把《高盧戰記》最後一部分砍掉了一大段。

公元前49年1月10日,愷撒不等主力會合,就用一個軍團5300人的兵力突然渡過盧比孔河,向羅馬進發。後續援兵第一波是2個軍團,第二波是22個大隊。高盧軍團逐次添油的跨過阿爾卑斯山,一來是為了保證推進速度,二來減輕後勤壓力。

愷撒打了一個標準的時間差,當時龐培的主力部隊在西班牙和希臘,在義大利也有幾個軍團,但是因為正逢冬季,都在南部的阿普利亞休整。羅馬城由於完全沒有準備,臨時拼湊的一些大隊完全無法阻擋愷撒先鋒第13軍團的推進,反而給愷撒送肉收編了不少。在元老院的一片爭吵聲中,龐培無法組織巷戰,只能棄城而逃,此時愷撒的援軍也相繼趕到,總兵力上升到了6個軍團,最後龐培和共和派軍隊只能全線撤出義大利。

愷撒奇襲義大利成功之後,只在元老院短暫停留,隨即立刻出征擴大戰果。首先攻破馬賽城(共和派盟友),趁龐培軍群龍無首之際,在西班牙的伊利達逼降了龐培的大批主力。這段時間凱撒幾乎算無遺策,行動一環扣著一環,形成連鎖效果,短短9個月時間,義大利和西班牙北部就被閃擊得手,肯定是事前周密計划過的。

隨後,愷撒經過季拉基烏姆、法薩盧等著名戰役與龐培軍的苦戰,又征服了希臘,至此內戰基本上大局已定。再通過親自遠征埃及、本都、北非、西班牙南部等地,逐步掃清敵方殘餘,基本統一帝國。

客觀上說,羅馬稱霸地中海之後元老院逐漸腐朽無能,龐培雖能用兵,但承平日久後優柔寡斷,加上愷撒利用高盧戰爭在義大利境內廣收人心,培養了大批潛在的帶路黨,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成就了愷撒奇蹟般的勝利。此後愷撒在普魯塔克的《名人傳》中終於得以與亞歷山大大帝齊名。


伊斯蘭教的崛起,一礦打二十礦,一本打三本,而且是一對二。

「大征服時代」的阿拉伯人,剛剛在穆聖的旗幟下初步統一,也還不過是一小群貧窮愚昧的沙漠游牧民。

沒文化沒財富也沒多少人口的時候,就悍然同時挑戰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這兩個代表當時西方世界人類文明頂峰的巨無霸。

這群依然都是滿身砂子和駱駝糞味兒的阿拉伯游牧民,在西方,將原本屬於基督教的小亞細亞、新月地帶和北非甚至西班牙先後征服,在東方,則消滅了輝煌一時的波斯文明,進而征服了廣闊的中北亞包括新疆以及南亞地區,佔據了東南亞的土著地區。

並通過一點點的滲透進入了中國的西北。

並且實現了亞歷山大大帝和羅馬帝國都不曾做到的事,永遠地改變了這片廣闊區域內的民族屬性和流通語言。

像這樣規模的偉大征服,在歐亞大陸上只有日後的蒙古遠征可以比擬。

但蒙古人的四大汗國不過是曇花一現,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卻是如磐石般深入人心。


朝鮮戰爭。

一礦打17礦,用剛奪回來的一本基地打對方三本,0攻0防的footman打三攻三防的冰龍奇美拉牛頭人和騎士。(╯‵□′)╯︵┻━┻

1949年美國GDP為2673億美元,更別說聯合國軍其他國家的GDP,1949年中國GDP約為179億美元,簡直一礦打幾十上百礦。

怕個球


幾乎所有一礦打十礦成功的,要麼是因為手握十礦的那一方實際上是N多手握一兩礦的勢力組成的鬆散聯盟,被後人誤以為是一個人操作(項羽,常公),要麼是後者看起來有十礦,實際上每個礦就一兩個農民在采,其他的都在內訌,無論經濟還是科技都是幾乎荒廢的狀態(胡亥,王莽)。或者就是上面兩者兼而有之。真正的手握十礦,每個礦運作良好,科技樹不停在點的勢力,頂多偶爾出點差池丟一兩個礦,但是被一個一礦的勢力團滅這種事發生的可能性近乎於0。
事實上,別說十礦,手握一礦且運作良好的勢力,對手就是有十礦也很難打下來(諸葛亮)。因為運作良好的政權足以讓敵對勢力需要巨大的代價才能將其殲滅,而殲滅之後的收益遠遠小於戰爭的損耗--這從經濟學上杜絕了敵對領袖發動持續的全面戰爭的動機,除非對面是個瘋子。
現實世界不是韓宗爭霸,韓宗爭霸從遊戲機制上強迫你必須幹掉對手,放到以利益為重的現實世界裡玩家個個都是戰爭販子。


田單復齊,兩礦打七十礦。
齊國被燕國樂毅為主將的五國聯軍攻打,在短短的六個月內,丟失了齊國七十幾座城池。齊王不得已退守莒城,不久又被部將所殺,整個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個地方。眼看齊國就要滅亡了,在這最緊要的關頭,出現了一位反攻復國的英雄田單,他以這兩座城池為根據地,善用各種謀略與戰術,很快將燕軍逐出國境,收復淪陷的70餘城。田單把齊襄王從莒城迎回臨淄,齊國才從幾乎亡國的境地中恢復過來。這就是有名的田單復國的故事。


整個電競圈就是這麼打出來的

當初那些沒事跑網吧的哪個是個正規的好孩子,全是一幫網癮少年,你要說他們智商超群,是什麼人才,我還真不信。

星際魔獸時代這幫人被韓國歐洲輪著摩擦,人傢俱樂部都已經體系化了這些人居然還在網吧練技術。但是結果就是這幫網癮少年,先是sky一度封皇,然後一幫人奮起直追,目標就是拿冠軍獎金,俗不俗,真俗。一礦打十礦?這幫逼現實世界裡後面一個礦都沒有,那是直接去搶職業的飯吃,拿不到獎金就餓死,簡單粗暴,叢林法則彰顯無疑。

就是這些被社會不認可的網癮少年,轉戰無數,活生生打出現在這麼個電競圈,war3人皇封神,dota對抗世界,lol打不過棒子被人嘲笑到現在,現在這些初中就被人看不起的人都開始喊出捍衛電競榮耀這種話來了。(評論區有人覺得lol丟人,可是人家也bo1打爆過韓國隊)

跟他們比起來我們這些讀書的都覺得丟人,人家圈子都開始與世界為敵,我們還在努力追趕別人核心技術,實驗室裡面還有教授學生一起混日子的現象。


雖然我們很多人選擇性忘卻或者完全忽視了這件事。

但是滿清入關是結結實實的「一礦打十礦」

滿清和明朝的兵力對比,經濟對比,實控人口對比其實遠比太祖爺對常凱申誇張,沒有山西商人走私,明朝禁運都能把建州惡奴活活餓死。

你們說一群留著豬尾巴頭靠打獵為生奴隸社會制度的野蠻人,咋就突然入主中原了呢?

怪小冰河期?

怪李自成造反?

怪滿洲八旗太君戰鬥力太強大?

閻崇年老師在百家講壇講《明亡清興六十年》講的是眉飛色舞,電視旁邊看的人咬牙切齒,恨不得衝上去揍人。

無他,說到底,恨啊,恨那大萌如何政治腐敗,恨那東林閹黨大敵當前內鬥不休,恨崇禎如何剛愎自用自毀長城。

不過歷史也教會我們一件事,華人自亂胡亂華,我泱泱神州,屢次因為內亂墜入歷史的興亡律里,也是巍巍可嘆啊。


位面之子--劉秀 大敗 穿越者--王莽

後漢書記載 「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雲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 這太扯了,但是單靠用兵能殲敵40w, 王邑最後就帶了幾千人逃走的,實在難以想像。一礦打25.3礦吧。


1999年的千禧年地球保衛戰。不知道知乎還有戰友沒。


當然是本朝太祖啊。

第三次反圍剿,紅軍兵力5萬對國民黨軍兵力50萬,1:10,不知道算不算一礦打十礦。

然後,太祖贏了。

抗戰也是,三萬多人、一萬多槍東渡黃河,對手的甲種師團可比這強不止10倍。等8年後成了120萬人,控制了大多數的縣和農村。


晉中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山西戰場上的一次決定性戰役,首創一次戰役殲敵10萬的記錄,規模雖然比淮海戰役小得多,但軍事指揮藝術的高超絲毫不亞於淮海戰役。

是役歷時整整一個月。我軍先後共殲敵正規軍七萬餘人,非正規軍三萬餘人,俘敵趙承綬以下將官十六人,斃敵師以上軍官九人,閻軍主力第七集團軍總部及五個軍部、九個整師、兩個總隊全部就殲,擊落敵機三架,繳獲各種炮三千七百零四門、步機槍三萬餘支、火車頭十五個、車皮二百零七節,其它軍用物資及糧食無算。

晉中的靈石、平遙、介休、祁縣、太谷、榆次、汾陽、孝義、文水、交城、清源、晉源、徐溝、忻縣等十四座縣城,全部解放。


黨中央和毛主席來電,祝賀晉中大捷。原電如下:


聶榮臻、薄一波、徐向前、滕代遠、肖克、賀龍、李井泉、周士第諸同志及華北和晉綏人民解放軍全體同志們:


慶祝你們繼臨汾大捷後,在晉中地區殲滅敵一個總部、五個軍部、九個師、兩個總隊及解放十一座縣城(按:至中央發電時,榆次、晉源、忻縣三座縣城尚未解放)的偉大勝利。

晉中戰役在向前、士第兩同志直接指揮下,由於全軍奮戰,人民擁護,後方努力生產支前,及各戰場的勝利配合,僅僅一個月中,獲得如此輝煌戰績,對於整個戰局幫助極大。

現在我軍已臨太原城下,最後地結束閻錫山反動統治的時機業已到來。希望你們繼續努力,再接再厲,為奪取太原,解放太原人民而戰!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一九四八年七月十九日

(晉中戰役著名戰例:

首戰張蘭鎮

二十一日,敵親訓師,親訓炮兵團由介休向平遙開進。至張蘭鎮地區,被八縱及太岳部隊包圍,激戰三小時,敵大部就殲,突圍一部至張蘭鎮內,亦被殲滅。這一仗,共殲敵七千餘人,繳獲山炮二十四門,重追擊炮十二門,閻敵的一隻「老虎爪子」被完全斬斷。

閻錫山的「親訓師」和「親訓炮兵團」,是他的「王牌軍」,被稱為「精神支柱」。抗戰勝利後,由閻錫山「挽留」的原「日軍山西派遣軍」——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日本軍官擔任顧問和教官,以閻的親信為師團長和各級「肅偽」基幹特務,用「軍國主義」精神培養成的一支「鐵軍」,全新裝備,相當反動。

親訓師突然被我軍全殲,閻錫山的痛心程度,可想而知。


高倬之見勢不妙,帶著他的「閃擊兵團」慌忙逃回平遙縣城。由該縣縣城向北逃竄的敵暫編第四十師,也遭到第十三縱隊的堵截。


再戰北營


21日晚,十三縱三十七旅攻佔梁官村,殲守敵1個連。當夜又包圍祁縣東南敵守備要點張名村,發起攻擊後,遭敵反撲,被迫撤出;這次攻擊,雖成為得失相當的擊潰戰,但使敵平祁間的交通大受威脅。


是夜,兵團指揮所人員從報話機得知敵十九軍軍部率暫編第四十師及「親訓師」殘部,擬由平遙向北開往祁縣。徐向前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殲敵機會。


為不讓敵人發覺已知其情況並利於今後繼續偵聽,他向團以上幹部發出命令:使用報話機,只准收聽,不準講話,任何人不得違犯紀律。同時決定,以十三縱主力迅速出動,於洪善車站以北地區實施伏擊,以呂梁部隊東渡汾河實施堵擊。


23日早晨8時,敵由平遙進至洪善車站,因接受了「親訓師」被殲的教訓,唯恐中埋伏,便就地構築工事,裝作守備的模樣。中午,敵離開鐵路線分三路轉向西北,企圖繞路開向祁縣。
由於汾河水漲,呂梁部隊沒能及時東渡,敵暫編第四十師一個團及太原民衛軍乘隙竄入祁縣,其餘的被壓縮在北營村內。到晚上,敵十九軍軍長溫懷光和暫編第四十師師長曹國忠見情勢危急,率少數人逃回平遙。


次日,北營村的敵人死命抵抗也無濟於事,強行突圍,被全部殲滅在北營村外野地。祁縣敵三十三軍曾出動三個團馳援,也被擊退。這一仗,又殲敵一個軍部、一個師部,兩個團,共三千餘人,俘敵十九軍參謀長李又唐。


當天下午,太岳部隊一部攻克張蘭鎮,將「親訓師」殘部及暫編第四十五師「老虎團」殲滅。


據敵十九軍軍部被俘人員供認:此次閻軍集中兵力「閃擊」進入汾孝地區的人民解放軍,是因為「偵悉」八縱己過黃河南,十三縱返回河北,一個地方縱隊沿汾河與同蒲路兩側北上,所以才用重兵團出動而全力搶糧。結果遭到慘敗。


取得殲滅敵「親訓師」、「親訓炮兵團」和暫編第四十師大部的勝利,全軍指戰員們興高采烈,稱頌「徐老總真是神機妙算,連敵人都乖乖地聽他調動!」人人信心十足地期待著更大的勝利。


眼巴巴盼著「閃擊兵團」報告「萬有、萬勝」消息的閻錫山,等來的卻是親自訓練的七十二師與暫編第四十師相繼被殲的噩耗。遠在南京的蔣介石,極力給閻錫山打氣,要他死保晉中,與我「大膽決戰」。

閻錫山遂派其第七集團軍中將總司令兼野戰軍總司令趙承綬出馬,來南線指揮作戰。二十五日,趙令高倬之率三十四軍兩個師,由平遙北上;沈瑞率三十三軍兩個師,由祁縣南下,日本軍官晉樹德率第十總隊,由榆次開抵東觀,企圖在祁縣、平遙以東地區,與徐向前決戰。


徐向前兵團指揮機關有的參謀人員聞報後,看到在兵力對比上,敵人又增大了優勢,不免有些擔心。徐向前卻高興地說:「來了才好!日寇戰犯原泉福一貫驕傲自大,趙承綬昏憒無能,做不了原泉福的主,我們正可利用敵人指揮官的這些弱點,加上自己的努力,尋找機會把它吃掉!」在徐向前看來,敵人能從強固設防的太原城出來,這是求之不得的。

現在消滅它,比以後去攻堅消滅它肯定容易,所以讓他來吧,多多益善。此時,他腦子裡醞釀的,已經不只是爭取殲敵4至6個師了。


徐向前決心誘敵深入至洪善以東十餘里的閻漫、郝溫、桑城、府底一帶,相機殲敵,重點消滅敵第三十四軍。具體部署是:以十三縱位於中梁監視東觀之敵;太岳部隊插洪善、平遙間,監視平遙之敵,八縱一部插洪善、祁縣間堵潰打援,主力則從平遙東山北依澗正面出擊;呂梁部隊位於汾河東岸控制長壽及徐家橋,背水出擊,協同八縱主力割殲敵人;肖文玖所部(簡稱「肖集團」)在榆次以南地區積極活動,配合作戰。


敵人的兩個軍,從二十六日起,向祁縣、洪善一線猛攻,其三十三軍並儘力向南,與三十四軍靠攏。呂梁部隊渡過汾河後,擔負切斷閻敵兩軍併攏的任務,以便配合主力部隊消滅三十四軍。

但呂梁部隊二十七、二十八日遭敵三十三軍三個團及三十四軍一部攻擊,即自行撤出陣地,退往河西。這一行動,打亂了徐向前的部署。同時,八縱動作遲緩,未及時出擊,致使敵兩個軍靠到一起,築起工事與我對峙。這樣,徐向前企圖誘殲敵三十四軍的計劃,又未實現,只好另想辦法,尋機殲敵。


至此,晉中戰役的第一階段結束,我軍先後共殲敵一萬七千餘人,自身傷亡四千餘人。

正如徐向前在三賈村臨下山前給軍委報告中所設想的:「在運動中殲高匪即晉中戰局大大展開」。


徐向前對這次獲勝及時總結了經驗,通報作戰部隊並向中央軍委作了書面報告,現摘錄如下:

此次殲敵七十二師及暫編四十師主力,其主要原因:


(一)主動地調動了敵人。我以呂梁部隊在汾(陽)、孝(義)地區佯動迷惑敵人,閻錫山以其所謂五大主力(暫編第四十、四十六、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諸師)全部出動,創造了我野戰殲敵條件。


(二)我行動秘密、突然。事先敵未發覺,戰鬥發起後,敵部署全錯亂,星夜北撤,予我以殲滅戰良機。


(三)我火力高度集中。不怕敵人在村落內集中多數兵力(在村落未堅固設防條件下),愈集中,則兵力愈不易展開,愈易遭受傷亡,部隊亦愈難掌握。北營村殲滅戰中,因四十師主力被我壓縮於北營村一個村落,我乃集中炮兵轟擊兩小時,發八二迫擊炮彈一千五百發,敵傷亡極大,隊形混亂,我步兵乘勢突入,敵被迫突圍,絕大部分被殲,只逃少數。


毛澤東看到報告,作了這樣的批語:「我們很需要此種戰役總結報告。希望各兵團在每一戰役結束後,不論勝負及勝利大小均向軍委做一總結報告,以利交流和總結經驗。」)

一、在全局和局部中的作用相同
淮海戰役是全局性決戰,晉中戰役是局部戰場上的決戰。
閻軍在山西戰場採取的是固守要點戰略,自臨汾戰役結束後,第一兵團已經取得戰略上的主動,下一個目標作戰就是太原。閻錫山失掉運城和臨汾後,痛定思痛,對部下講:我們武器裝備好,好處是學會個守字,壞處是沒學會個跑。閻軍困守太原和少量縣城,長期的糧食供應堪虞,時值夏收季節,閻西山提出「一跑萬有」,部署主力出城到晉中平原搶糧,並伺機殲滅中共軍隊。

鑒於第一兵團的兵力和裝備都比對手弱得多,軍委的要求是第一兵團在晉中殲敵一、兩個師。而徐向前認為發動晉中戰役的最終目的是攻克太原,在野戰中殲敵越多,對太原戰役就越有利,因此計劃分兩次殲敵四至六個師,這一戰役思想有先見之明。


太原經過日寇和閻錫山的多年經營,成了一座碉堡城,大小碉堡星羅棋布,並且十分堅固。有的碉堡不僅碉體為鋼筋混凝土,碉體四周的平台也是鋼筋混凝土,第一次爆破時用100斤炸藥,碉堡安然無恙,依次增加炸藥量,多次爆破,最後一次的炸藥量竟高達750斤,而且是放在之前炸出的坑中引爆才摧毀碉堡。太原周圍的四大要塞是太原防禦體系的四個支柱,攻克四大要塞時第一兵團傷亡達八千五百人。


如果晉中戰役中的閻軍主力兵團沒有被消滅,退守太原,那太原戰役的難度將大得多,時間也將長得多。晉中戰役的勝利使太原成為一座危城,這與淮海戰役使長江成為一條虛設的防線是一樣的。


二、都在伐謀層面先機制敵
在淮海戰役之前,華東野戰軍已經打了兩個大仗:豫東之戰和濟南戰役,分別殲敵9萬、10萬。蔣軍高層能夠估計到華東野戰軍發動的下次戰役殲敵目標也是10萬級,應付的對策也是建立在防備這一目標之上。

蔣軍高層估計不到的是濟南戰役中蔣軍出援部隊的猶豫和彷徨使粟裕確定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淮海戰役發起兩天後,粟裕即向軍委發出「齊辰電」 ──「我們在此次戰役於殲滅黃兵團之後,不必以主力向兩淮進攻,而以主力轉向徐固線進擊,抑留敵人於徐州及其周圍,爾後分別削弱與逐漸消滅之」。此時黃百韜兵團已入華野囊中,徐州地區駐有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另有赴徐而來的黃維兵團,蔣軍五個兵團都已成為粟裕的殲滅目標,這是蔣軍高層沒有預料到的。

孟良崮戰役時,蔣軍沒想到華野會把最強的74師作為殲滅目標,出其不意、先機料敵是粟裕用兵的法寶,淮海戰役同樣如此,粟裕的胃口竟然那麼大,相中蔣軍五個兵團,出乎蔣軍高層意料。

晉中戰役之前徐向前指揮的第一兵團有6萬餘人,閻軍有部隊有13萬人,閻錫山自恃在兵力上佔有優勢,讓部隊出城去「跑」,想的是搶糧,哪裡會想到主力兵團竟然將被殲滅在野外,並且主力兵團被殲滅之日就是太原被圍困之時。晉中戰役尚未開始,閻錫山在伐謀這一層面上就已經輸給了徐向前,晉中戰役與淮海戰役一樣,誰能先機制敵誰就是勝利者。

三、都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完成戰役。


在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可以說是華野獨立支持階段,華野總兵力36萬,以15萬兵力圍殲黃百韜兵團,以21萬兵力阻擊徐州方向的援軍,兵力相當吃緊,粟裕曾回憶那是淮海戰役中壓力最大的時候。當時蔣軍在總兵力上佔有優勢,部隊尚未被殲,士氣猶存,對華野而言是萬事開頭難階段。


在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中,華野分出5個縱隊協同中野殲滅黃維兵團,剩餘的11個縱隊擔負著鉗制、阻擊南北兩線敵軍5個兵團(約40萬人)的任務,負擔之重令人驚嘆。當杜聿明集團撤出徐州時,粟裕用手上的二十幾萬部隊追擊、截擊,將杜聿明集團30萬人纏在永城縣陳官莊地區,以有限的兵力完成了淮海戰役的重要轉折。


晉中戰役之前第一兵團與閻軍兵力分別是6萬、13萬,兵力對比的懸殊比淮海戰役還大。


戰役發起前,徐向前命令呂梁軍區部隊於6月11日進入孝義、汾陽間的高陽鎮地區佯動,命令太岳軍區部隊沿同蒲鐵路北上,6月12日攻佔靈石。閻錫山以為良機出現,於13日令「閃擊兵團」(由13個團組成) 分別由汾陽、孝義、平遙、介休等地出動,企圖殲滅呂梁軍區部隊於高陽鎮地區。


徐向前指揮主力第8、第13縱隊隱蔽北進,實施迂迴,19日逼近平遙、介休間鐵路線;指揮北嶽、太行軍區部隊和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兩個旅分別破擊榆次至太谷間與太原至忻縣間的鐵路,阻止與箝制由太原方向南援之閻軍。20 日,「閃擊兵團」發覺退路受到威脅,立即自高陽鎮地區分路星夜回撤。21日,當「親訓師」、「親訓炮兵團」進至張蘭鎮以北地區時,第8縱隊和太岳軍區部隊當即發起攻擊,激戰3小時,殲其大部,其一部退入張蘭鎮,24日與駐該鎮的暫編第45師新兵團一起被太岳軍區部隊殲滅。此間第13縱隊和呂梁軍區部隊於祁縣東南地區殲第33軍第71師一部,於祁縣西南北營村殲滅第19軍軍部及暫編第40師。

閻錫山搶糧不成,反而損失了部分精銳部隊,既痛心又驚恐,急令太原「綏靖公署」副主任兼山西省保安副司令、野戰軍總司令趙承綬到太谷坐鎮指揮。閻部第34軍由平遙北移,第33軍從祁縣南下接應,日軍顧問率暫編第10總隊(由留用日軍組成)開到東觀鎮,企圖在祁縣、平遙間與人民解放軍決戰。


徐向前留下小部隊在祁縣地區與閻軍周旋,指揮主力於29日北上晉中腹地,進至太原南部的榆次、太谷、徐溝之間。徐向前對趙承綬集團採取前牽後逼策略,命令太岳軍區部隊進到太谷以北,協同北嶽、太行軍區部隊破擊鐵路,阻敵北逃;令第8縱隊攻擊祁縣,殲滅暫編第37師;令第13縱隊在東觀鎮以南阻擊第34軍向祁縣增援。


7月3日,北線部隊大舉破擊榆次、太谷間鐵路,炸毀象峪河鐵橋和太谷北面的董村鐵橋,攻克北陽、東陽車站,閻軍後撤的鐵路線被切斷。趙承綬急令第71師、暫編第46師和暫編第9、第10總隊輪番猛攻董村陣地,企圖打通北撤道路。太岳軍區部隊連續抗擊3晝夜,屹然不動。趙承綬集團沿鐵路北逃的企圖未遂,於七月六日夜被迫離開鐵路,企圖從榆次、徐溝間奪路北竄,這就進入了徐向前的預設戰場。


7月7日,第13縱隊與第8縱隊一部切斷通向徐溝的道路,北嶽、太行軍區部隊和太岳軍區部隊截斷了通向榆次的道路,第8縱隊主力殲滅祁縣守軍後北上徐溝東南地區,呂梁軍區部隊進到榆次西南永康地區。第一兵團各路部隊從四方彙集,將趙承綬集團3萬餘人包圍在大常、小常等村鎮東西約10公里、南北不足5公里的狹長地域。


第一兵團連續行軍作戰,減員很大,補充到部隊的俘虜,來不及訓練教育,開小差的不少。八縱的一個主力團,每連不足七十人,最少者僅二十七人。十三縱37旅為人數最多的部隊,每營只剩兩個連,每連兩個排,每排兩個班。


趙承綬用部分兵力分三路向北線陣地猛攻,突向徐溝方向的一路,相繼攻佔了十三縱的部分陣地,距第一兵團指揮部僅二里許;徐溝之敵又出動來援,真是千鈞一髮,危險至極。在戰略反攻階段,中共軍隊的兵團指揮部離敵軍如此之近,僅山西戰場一例,原因就是兵力不足,徐向前對兵力的運用達到了極限。兵團指揮部尚且如此,下面的各級指揮所自然是靠近前沿,在這種情況下38旅旅長陣亡。


第一兵團10日發起總攻,激戰至16日,將趙承綬集團全部殲滅。晉中地區其他各路閻軍懼怕被殲,紛紛向太原撤退。第一兵團乘勝追擊,先後殲滅暫編第9總隊、第43軍軍部、第70師和第61軍軍部,第69師、暫編第37師、第40師各一部。從忻縣南撤太原的暫編第39師,被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部隊殲滅。7月21日,解放軍各部隊直逼太原城下,達成了對太原的合圍。


晉中戰役第一兵團殲滅閻錫山一個野戰軍總司令部、5個軍部、9個師、2個總隊,共七萬正規軍,殲滅地方部隊三萬人,攻克縣城14座,僅余太原一座孤城。閻錫山的主力大部被殲後,大力抓丁整補,拼湊各色雜牌,外加胡宗南空遠援軍一部,勉強又湊足了十萬兵力,這對防守一座要塞化的大城市而言是很勉強的,未來太原城破已是定局。


閻錫山一生喜歡算計,末了被一河之隔的小同鄉在戰場上算計得折了老本。


四、點評晉中戰役:徐向前對晉中戰役的謀劃在謀局、謀兵、謀形上相當純熟。


謀局:在晉中戰役的這個「局」上,閻錫山想的是個糧字,為了搶到糧,他把總兵力的五分之四派入晉中平原。兵出來了,城也空虛了,而徐向前謀的恰恰

是「兵」和「城」,對出來的兵要悉數殲滅,最後還要把城穩穩捏在手中。


謀兵:既然敵主力放出來了,就不能讓它再回去,徐向前對破壞敵主力後方的鐵路線非常重視,這是控制敵主力運動空間和方向的關健性措施,也是調動它進入適宜殲滅它的預設戰場的前提。當敵主力未聚攏時,集中主力殲滅一路,待其集中後則實施最後的合圍。


謀形:閻錫山設想在祁縣、平遙一帶與徐向前的部隊決戰,祁縣、平遙距太原約百公里,在閻錫山的設想中決戰有前方、後方之分。徐向前恰恰打破對手的這種設想,把最後的主戰場選在深入閻軍後方、臨近太原的榆次、徐溝地區,收舉一反三之效:既適合圍殲敵主力,又能追殲其餘各路,最後還達成對太原的包圍。


山西戰場上的勝利對提高徐向前在軍中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在戰時的華北軍區,聶榮臻為司令員,徐向前為副司令員,建國後徐向前任全軍總參謀長,聶榮臻任副總參謀長。

但徐向前在回憶錄中對山西戰場的幾個戰役並沒有花太多的筆墨,只有60幾頁,看來這幾個很受稱道的戰役在徐向前看來只是幾朵晚開的小花,算不得稀奇。而他回憶紅軍時期的軍事生涯卻用了330多頁,這些文字不僅細緻,而且飽含感情,連第一次騎上繳獲的戰馬,把一個俘虜的小號兵留在身邊司號,後來小號兵犧牲了,這些都回憶到了。


在鄂豫皖時期,徐向前和戴克敏共同起草了《軍事問題決議案》,將紅軍的游擊戰爭經驗概括為七條原則:(1)集中作戰,分散游擊;(2)紅軍作戰盡量號召群眾參加;(3)敵情不明,不與作戰;(4)敵進我退,敵退我進;(5)對敵採取跑圈的形式;(6)對遠距離的敵人先動員群眾擾亂敵人,再採取突擊的方式;(7)敵人如有堅固防禦工事,不與作戰。這說明在紅軍早期,徐向前就已經摸索出了與井岡山「十六字訣」異曲同工的游擊戰軍事思想。

在後來規模逐漸擴大的諸多戰役中,徐向前的軍事指揮能力不斷充分伸展,必然形成了自己的運動戰、殲滅戰思想。山西戰場的幾個戰役雖然很精彩,但是在戰役空間和可操作性上,與徐向前已達成熟境界的軍事造詣已經不相匹配了。


粟裕指揮的車橋戰役勝利後,遠在陝北的毛澤東這樣評論:這個人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在紅軍時期就指揮過大殲滅戰的徐向前能指揮多少軍隊,毛澤東自然心裡也有數。劉鄧率主力南下後,毛澤東讓徐向前指揮晉冀魯豫軍區剩下的少量部隊和地方武裝,只有5萬多人。


第一兵團成立後,只有6萬多人,1948年建立兵團編製時,各兵團主官大多是紅軍時期的團級幹部,而徐向前在紅軍時期是方面軍總指揮。粟裕辭世後,前部下王必成不平地說:「粟總是被浪費的人才!」,粟裕是和平時期國防建設中被浪費的人才,徐向前則是戰爭年代軍事實踐中被浪費的人才。


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啊

三年時間即以幽燕邊地之兵干翻全國精銳殺入南京

在人口與經濟重心早已南移的明初

這基本是一礦打一百礦了

不是李存勖一杠子捅本來就快散架的梁國可比的

至於本朝太祖起事

其實是個1v1v1v1v1v1v1v1.。。。大混戰的局面

否則哪來的那麼多「紅軍借道」的故事


你們又來黑打war3的大帝了?
上島,上島!

這麼一說,我能想起來的大的歷史事件就是田單復齊、幾次征高句麗失敗、女真兩波南下和兩次國共戰爭了。
可是大帝的上島戰術是造好防禦拖著你上廁所,啊不,拖著你來進攻,可不是主動出擊啊。


我來歪個樓~

我新疆朋友他們家12年就開始開網吧挖礦了,清一色的a卡,15年左右因為噪音擾民被查了就沒再繼續挖;當時他還被送了幾十個比特幣…當時他也沒在意,就一直沒管…結果到今天,可想而知他有多土豪了…(在政策下來之前他就提現了)

比起最近幾個月才挖的那些,他們家那不就是「一礦打十礦」么?


以色列不知道算不算。雖然有美國大佬幫忙,但實戰而論以色列在中東確實是在對抗整個阿拉伯世界,現在的地位的確是一仗一仗打出來的。


bu yao yi wei ni ying le


朝。。朝鮮。氫彈爆炸成功,成為擁核國家,成功綁架了中、日、韓。另美、俄投鼠忌器,從目前階段來說,簡直是一礦打百礦,還能牽制對手。
不知道是戰略正確還是微操牛逼!
當然,我並不希望三胖子多呆哪怕一天在這世上,你知道李雪主有多白多嫩多俊麽?


那些高考農村狀元。


陳慶之北伐


推薦閱讀:

李定國能在短時間內「兩蹶名王,震動天下」,而後期卻逐漸敗退,最終兵敗磨盤山,僅僅是孫可望叛變這麼簡單?
情深深雨蒙蒙中的陸家原型是怎樣的??
劉秀與隕石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事?
抗日戰爭中,國軍戰鬥力如何?
面對六國正規軍戰無不勝的秦軍在陳勝,項羽劉邦起事之時為什麼幾乎消失?

TAG:歷史 | 軍事 | 戰爭 | 名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