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真的是讓諸葛亮氣死的嗎?


我來講個真正的三氣周瑜。

一氣周瑜:周瑜與孫策一起長大,二人是斷金之交,可後來因亂世不得不分開。你說周瑜氣不氣。
二氣周瑜:孫伯符酣斗太史慈,雖說江東小霸王孫策武力高強,但太史慈也不是省油的燈啊,周公瑾多擔憂孫策會不會受傷。你說周瑜氣不氣。
三氣周瑜:孫伯符曾對他許下承諾:制霸天下、飲馬今朝,可承諾沒多久,孫策就獨自離去,空留思念給周瑜。你說周瑜氣不氣。

愛你,所以生你氣。沒有你,我連生氣也不會了。
這就是三氣周瑜的故事。


既然題主問的是「真的」,那麼我姑且當你是問歷史了喔:-O

周瑜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我相信題主已經知道這一點,網上給公瑾正名的人也很多了。

【你不可以相信羅貫中,你可以不相信裴松之(然而我是信的),但是如果你連陳壽都不相信的話,三國真是沒法玩了。】

我們慢慢來說。

問題涉及到兩個人:周瑜、諸葛亮,涉及到兩個關鍵詞:氣、死。

先看周瑜本傳。周瑜傳中只有一個地方提到了諸葛。

「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還沒搞清楚手機如何引用怪我)


看這裡,諸葛亮 詣 權 。諸葛亮傳里有對這個會面的詳細記載,待會兒再說。

此時周瑜在何方呢?

《三國志·魯肅傳(其實和周瑜傳是一本)》:

「權然之,乃遣周瑜助備。」

「  時周瑜受使至鄱陽,肅勸追召瑜還。遂任瑜以行事,以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此處應該是「肅勸(孫權)追召,瑜還。」一個「還」字,說明周瑜此時壓根不在孫權身邊。然而諸葛亮是在孫權身邊的。

難不成,諸葛亮此時在異國他鄉,還要飛鴿傳書去罵我吳都督?不怕孫權護短,怒而斬之?

作為孫劉聯盟的支柱之一(另一個是魯肅),在大戰前夕搞針對主將的內部分裂,諸葛亮斷不是如此愚蠢之人。

再看後來赤壁,周郎以五萬人(要五萬二謀給了三萬,再加劉備的軍隊)對戰曹公名為八十萬的水步軍隊,明察秋毫,翻雲覆雨,間諜詐降玩得不亦樂乎,真當是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打響了江東縱火團的漂亮一仗,書寫了自己人生中最為壯烈的篇章,一點也不像被氣過、受過打擊的樣子啊。

周瑜傳中惟有提及葛公大名的地方,兩個人沒有交集。

周瑜和後來的蜀方的交集,應該在於劉備。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諸葛亮詣吳未還,備聞曹公軍下,恐懼,日遣邏吏於水次候望權軍。吏望見瑜船,馳往白備,備曰:「何以知【之】非青徐軍邪?」吏對曰:「以船知之。」備遣人慰勞之。瑜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儻能屈威,誠副其所望。」備謂關羽、張飛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結託於東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單舸往見瑜,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別過之。又孔明已俱來,不過三兩日到也。」備雖深愧異瑜,而心未許之能必破北軍也,故差池在後,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

江表傳也是大寫的牛。
文中深意,自行領會,蓋與周瑜之死無關,故不贅述。


——結合「氣」這一關鍵詞來分析。周瑜被「氣死」,當然少不了三氣周瑜。

——一氣,南郡。

演義是這樣的:
「     周瑜、程普收住眾軍,徑到南郡城下,見旌旗布滿,敵樓上一將叫曰:「都督少罪!吾奉軍師將令,已取城了。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亂箭射下。瑜命且回軍商議,使甘寧引數千軍馬,徑取荊州;凌統引數千軍馬,徑取襄陽;然後卻再取南郡未遲。正分撥間,忽然探馬急來報說:「諸葛亮自得了南郡,遂用兵符,星夜詐調荊州守城軍馬來救,卻教張飛襲了荊州。」又一探馬飛來報說:「夏侯惇在襄陽,被諸葛亮差人齎兵符,詐稱曹仁求救,誘惇引兵出,卻教雲長襲取了襄陽。二處城池,全不費力,皆屬劉玄德矣。」周瑜曰:「諸葛亮怎得兵符?」程普曰:「他拿住陳矯,兵符自然盡屬之矣。」周瑜大叫一聲,金瘡迸裂。正是:
      幾郡城池無我分,一場辛苦為誰忙!」

再看正史。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吳錄曰:備謂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為從夏水入截仁後,仁聞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重括裡面是裴松之的注,估計羅貫中就是從這開的腦洞。然而劉備張翼德,並沒有諸葛亮卵事。私貨以為,劉備華容道追曹操(有點耳熟?)、打曹仁,是為了取得孫權的信任。更不能會有這種明目張胆內鬥搶地盤的情況。實話說,如果真有這種情況出現,諸葛亮恐怕是第一個出手阻攔的。

《三國志·先主傳》:

「【江表傳曰: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復從權借荊州數郡。】」

臉皮薄的權兒啊。

《三國志·周瑜傳》:
「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
吳主傳所述,與此類同。

綜上,一氣周瑜,偽。

——二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

先來看看這腦洞是怎麼出來的:

《三國志·周瑜傳》:

「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 」

《三國志·先主傳》:

「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

到演義里,變成了:

「權曰:「非也。此是周瑜之計,因要取荊州,故將此為名,賺劉備來拘囚在此,要他把荊州來換;若其不從,先斬劉備。此是計策,非實意也。」」

「瑜所謀之事,不想反覆如此。既已弄假成真,又當就此用計。劉備以梟雄之姿,有關、張、趙雲之將,更兼諸葛用謀,必非久屈人下者。愚意莫如軟困之於吳中:盛為築宮室,以喪其心志;多送美色玩好,以娛其耳目;使分開關、張之情,隔遠諸葛之契,各置一方,然後以兵擊之,大事可定矣。今若縱之,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願明公熟思之。」

其一,孫妹嫁與劉備,只是一次普通的政治聯姻,「固好」而已。孫夫人只是個在歷史上連名字都沒留下的女人而已,類同曹操的無數女兒。曹操女兒里還有嫁給孫權弟弟的呢,有個卵用?女孩養來就是嫁,沒什麼賠不賠的。

其二,嫁孫妹和困劉備,是兩件毫不相干的事。一個出自孫權,一個出自周瑜。周瑜就算是孫權的仲兄,也是外臣,無權過問孫家家事。真不知道此處應該算周瑜還是孫權的心理陰影面積。

其三,對比演義和正史中周瑜的上疏,除了演義用詞更直白以外,還多出了許多關於孔明的部分。對某個人的忌憚也是側面對此人的肯定。而劉備梟雄,關張虎熊,諸葛亮絲毫沒有得到此時聲威遠播、名揚天下的周太守的關注。葛公自述「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公瑾也就真實誠,真沒鳥他。

權兒不納周瑜的建議,還是臉皮薄。在曹賊那都沒掛的人,孤能給卸了嗎?不僅不能卸,還要有求必應,拱手送荊州。人家口口聲聲拿百姓說事,看孤是不是比老賊仁厚多了?呵呵仲謀你還是太年輕。

既然權兒發話不動,周瑜就什麼也做不了。宮室美女,都是浮雲。因此,談不上劉備如何出逃、周瑜如何窮追,更談不上錦囊妙計、「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了。

二氣周瑜,偽。

三氣周瑜,荊州。

首先,演義中周瑜取荊州的動機是為二氣周瑜報仇雪恥,既然二氣周瑜為偽,那麼三氣也就不復存在了。

《三國志·周瑜傳》:

「  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臣松之案,瑜欲取蜀,還江陵治嚴,所卒之處,應在今之巴陵,與前所鎮巴丘,名同處異也。】時年三十六。」

備屯公安,瑜取益州,八竿子打不著。而且公瑾正收拾著呢就死了,不管是打誰,他此生都再沒有可能做到了。

三氣周瑜,偽。

三氣皆偽,因此諸葛三氣周瑜蓋小說虛構,非史實也。

「氣」說完了,回頭再說周瑜,說說問題的本質。

諸葛亮氣周瑜是不可能了,那要是來個諸葛不亮、諸葛很亮呢?公瑾有沒有可能被氣到?

不可能。

先引一段演義吧:

「瑜笑曰:「子敬真長者也。你道我真箇去取西川與他?我只以此為名,實欲去取荊州,且教他不做準備。東吳軍馬收川,路過荊州,就問他索要錢糧,劉備必然出城勞軍。那時乘勢殺之,奪取荊州,雪吾之恨,解足下之禍。」」

「。周瑜大笑曰:「原來今番也中了吾計!」」

然後請把我的回答往前倒一倒,看看周瑜的那幅表文。

看出區別了么?

周瑜,根本就不是這個層次的人!

周瑜的「計」,根本就不是讓人中的!

縱觀《周瑜傳》,赤壁火計是黃蓋獻策,南郡留凌統救甘寧是呂蒙獻策,周瑜自己,從來沒有過針對一座城池的計策。

因為周瑜智商不行?呵,那是因為這不是他要乾的事。

他的計策是什麼?諫孫權不送質子,力排眾議不降曹操,西進北上二分天下。

要麼關乎大吳生死存亡,要麼,就是國策!

這樣格局的人,會拘泥於一場小對決而被活活氣死嗎?

可以搜搜,三國tag下有一個如何評價江東四都督的問題,有寫的好的(我不敢苟同的地方如上)。其中的回答有提到,公瑾是四都督中格局最大的人,心在天下,權兒亦不及。

受「既生瑜何生亮」的影響,我們總是認為周瑜是一個謀士,但是事實上,他以帥才聞名。他要著眼的是「要打哪」,至於「怎麼打」,那是他的部將的事。當然,這些大的國策還是會著眼在一些重要戰役。他會去督戰,上馬南征北戰,作為驍勇的、「身當矢石」的將軍,而不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謀士。嗯,他不是陸議,不需要「計多出遜,諸將乃服」來立威,他從孫策時代而來,攜兵將糧草助其橫掃六郡八十一州,以孫權仲兄之尊行君臣之禮,還不夠威嚴嗎?

對啊,孫策時代是多麼熱血啊,他們脫離孫策、打下江東、籌謀襲許,在年輕的亂世劍指天下,可是伯符的死亡讓這一切都化為泡影。權兒為安定江東內部就已經殫精竭慮,周瑜也只得陪著他韜光養晦。這樣大的落差都沒能把他氣死,還有什麼能讓他鬱卒呢?

歷史的傳承就是這樣,有人被神化,就有人的光環被剝奪。


其實三國演義裡面很多事迹都是子虛烏有的,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統治,羅貫中有意放大「劉皇叔」興漢除奸的正面形象而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曹操卻被抹得黑的不能再黑、丑的不能再丑。劉備麾下的文臣武將都有或多或少的「神話」化,尤其是不可一世的關羽,而且諸葛亮的智謀也被刻畫的神乎其神,具體細節樓主可以多看看三國的野史,家父也對我說想要真正的了解三國應該看三國志。
言歸正傳,歷史上的周瑜事實上是中曹仁毒箭後久治不愈(這個三國演義里講的倒是事實),身體每況愈下,在江陵督戰時病故,英年早逝可謂天妒英才。
多說點題外話,其實三國演義雖然位居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裡面很多邏輯都並非十分合理,但名著畢竟是名著我們小人物的評論也不能掩蓋他的光輝,就僅僅周瑜諸葛亮之爭來講吧,周瑜完全沒有必要嫉妒諸葛亮,原因如下:
1.當時諸葛亮初出茅廬,雖說是劉備盛情下請出隆中的,但在劉備集團里充其量也是個打工的,雖然劉備是很敬重他,基情四射到了同食同寢的地步,但是關羽張飛是十分不滿甚至瞧不起諸葛亮的,大師兄徐庶雖呆在劉備身邊不久但也受了不少窩囊氣;而周瑜當時在江東地位身份顯赫位高權重,大夥都聽他的,大都督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了吧(個人以為),所以就身份地位而言一個大官有必要和一個打工的計較啥?
2.當時周瑜應該有30出頭了(36歲病故的),怎麼說個人修養也該是有的,而且身邊還有嬌妻小喬為伴,郎才女貌實在讓人羨慕;而當時的諸葛亮估計還只是20多歲的樣子,妻子月英雖是賢妻但相貌實在不敢恭維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不過月英相貌究竟如何現今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也有說法是月英她爹為了考驗諸葛亮的真心而故意編織的謠言。所以就這樣的條件也沒必要非要和諸葛亮比個高下。
巴拉巴拉打了這麼多字,以上言辭僅僅代表個人意見,不喜勿噴。


你這問題把周瑜給氣活過來了。


《三國演義》中為了塑造才智幾近天人的諸葛亮形象,不惜犧牲一代帥才,用三次鬥智失敗而被活活氣死來描繪周瑜,但周瑜真的是被氣死的嗎?值得考證``````
從演義中可以得出結論:周瑜心胸狹隘,嫉妒諸葛亮的才智,而又在鬥智中失敗才被氣死的。
好,先從周瑜心胸狹隘說起。周瑜出身名門,家教甚好,少年得志,能統觀全局,是難得的帥才,所以才有孫策的「外事不決用周瑜」之託。可見周瑜必定是心胸廣博之人,程普周瑜之爭更是體現了周瑜之大度。由此可見周瑜之大度絲毫不遜於司馬懿,諸葛亮寥寥數語根本不會刺激到周瑜,更何談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而且從他「氣死」時還推薦和諸葛亮較有交情的魯肅,更可看出他的心胸寬廣,決非小肚雞腸之人。那麼他到底是怎麼死的嗎?
據現代醫學觀分析:周瑜死前癥狀,只是因為情緒激動大呼幾聲就轉不過氣來昏厥而亡,可以知道是典型的心肌梗塞突發。
那麼他又是怎麼有這種病症潛伏的呢?從中醫理論分析:周瑜少年得志,一心為吳國事操勞,文武雙用,日夜操勞,操作了先天元氣,腎臟氣滯血淤,肝臟解毒功能受損,血氣受陰,還伴有吐血,最後心血動力不足,加上常年征戰臟腑有舊傷,又不注意調養,腎氣虛,肝火盛,心氣結,陰陽失調,全身機理失衡。最後心臟病突發而亡。
所以基於上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周瑜由於平日工作壓力過大,為國事軍事操勞過度,積勞成疾,而又不注意調理,心腦肝腎功能受損,心病潛伏。而最後國為一時情緒激動,血氣不行,心臟聚停致死。
生活在快節奏的都市人,對成功的迫切渴求,成功背後的辛酸忙碌,打拚才智的極度付出都讓我們的身體承受了更甚於周瑜的壓力,我們每天漠然的看待自己的心慌心悸,腰膝酸軟,神疲乏力,頭暈耳鳴``````成功是屬於一個好的身體的,或許再給周瑜20年,他未必鬥不過諸葛亮。


周瑜是病死的不是氣死的。我倒覺得魯肅是氣死的,是被劉備關羽不還荊州氣死的。諸葛亮也是氣死的,是被司馬懿氣死的,原因眾所皆知。


兩人會見時諸葛還只是創業集團的智囊之一不算首席,大都督已經是東吳半邊天了好嗎?
比身份地位什麼的算欺負人諸葛,大都督拿出媳婦照片諸葛就咯兒過去了好嗎?


首先要明確題主是針對什麼發問的,才好回答這個問題。題主沒說,我就只能猜了。
①廣告、段子。
②電視劇:94央視《三國演義》等。
③小說:120回小說《三國演義》等。
④就歷史原型和史實:是否確有其事。

段子:是。
廣告:94央視《三國演義》周瑜的扮演者洪宇宙曾在電視劇播出期間接拍速效救心丸的廣告。在廣告中,周瑜死於心臟病一類。看你怎麼定義「被氣死」的咯。

電視劇

  • 94央視《三國演義》:不是。主要是箭傷未愈,諸葛亮在干擾其養傷,催動周瑜箭創崩裂而死。負責赤壁之戰部分的編劇劉樹生也不支持周瑜被氣死的說法,其劇本該集本名《周瑜之死》,而非《三氣周瑜》,只是導演及上層覺得要忠於原著最終定稿《三氣周瑜》。見該劇的訪談錄及藝術評論集。
  • 高希希《三國》:算是吧。戲謔的說,不只是被諸葛氣的,小喬、孫權都有努力。從「氣量狹小」格局不大這個特點來看,塑造得很成功。其他方面不作評價。也不想說什麼。
  • 其他沒看過的劇:不清楚……

小說

  • 120回《三國演義》:是或不是,模稜兩可。取決於怎麼看箭傷、心情和致死的直接間接關係。

此處強調:突出其「不能容物」而屢屢陷害諸葛亮的行為及動機出自120回《三國演義》。120回《三國演義》是清初毛宗崗父子刪改本。和羅貫中原著還是有區別的。最好不要混為一談。現存最接近羅氏原著的嘉靖本,周瑜執著的想除掉諸葛亮主要是出於東吳的利益考慮:不能收為東吳所用,日後與東吳相爭,實在是很大的隱患。值得一提的是:94央視《三國演義》分為五個劇組分別拍攝,劇本五部分,由六位編劇對各自負責的部分進行改編。六人在劇本人物塑造時,有以毛本為底本改編的,有以嘉靖本為藍本改編的,塑造影視形象時演員導演也有自己的理解。就周瑜而言,編劇主要依憑嘉靖本,演員以原型為參照塑造形象,情節發展服從演義。簡單的說就是:把毛宗崗在羅貫中基礎上改過頭的地方往回拽。

  • 其他沒看過的小說:不清楚……

歷史原型:不是,記載:猝死。見陳壽《三國志》。
ps:多猜測與箭傷有關,也有爭議。無論如何,和氣量沒半毛錢關係。而且諸葛與周瑜幾乎沒有交集。諸葛亮活躍於後主時代。在劉備生前,主要活動就是:①提出《隆中對》;②魯肅本人是有一個三分藍圖並不想被統一的,劉備兵敗夏口,東吳與劉備達成抗曹同盟,諸葛被派到東吳走了一遭。③入川。②③確有其事,但諸葛的參與度恐怕是不高的。出山後~取西川,種種光輝事迹都是子虛烏有。真的要注意影視文藝作品、《三國演義》、野史傳聞和正史的區別及關係。

——————
ls們各種分析周瑜是否會嫉妒的……是不是應該確定「是不是」,再討論「怎麼會」、「為什麼」?
有時候看到三國話題下的問題,很多時候真的分不清問題到底是針對歷史、藝術作品的原型、某部影視作品甚至戲曲啊。


這問題真是給丞相招黑的,演義里是,正史上不是。
對某個口無遮攔的回答我也不客氣地評論一下。
諸葛亮都是武廟十哲了還用得著算計你一個等而下之的七十二賢皮皮蝦周瑜?我覺得沒有什麼可比性。
智商輸給諸葛亮也就算了,長得比諸葛亮差那麼八十多倍也就算了,什麼時候比較兩個人的高低需要靠老婆了?周瑜真是好大本事。
周瑜粉可以無視我的回答,我寫這個僅僅針對諸葛黑。


不是。
帶著私心不客氣的回答一下,公瑾已經是全國聞名的二把手了諸葛亮還在不知道什麼犄角旮旯窩裡橫我是在不覺得有什麼可比性,而且都督想來寬厚博雅,怎麼會氣你一隻皮皮豬葛亮。
周瑜:老婆比你的好看,智商比你的要高,長得比你帥那麼八十多倍吧。


注意小說與正史。野史。自編集的區別。


諸葛亮實際沒有那麼厲害,周瑜也沒有那麼容易被氣死,都是加上了神話的色彩,讓情節更加生動點,僅此而已


不是,是被孫權和劉備氣死的。


什麼三氣周瑜,小說就是小說,只是文學作品。請大家讀讀三國志記載周瑜的文字。

他本不是一個氣量小容不下別人的人,相反他為人非常瀟洒,程普說道:與周公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周瑜病死之後,諸葛亮寫的長篇祭文情真意切 ,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倘若周瑜真的是小肚雞腸算計別人的人,作為敵人的諸葛亮會把這樣的人作為知音嗎?

我今天是有感而發,歷史本就見仁見智,可諸君大概並未讀史盡憑一部文學作品即將以為風姿綽約文武雙全的人誤解至此,我實為瑜感到悲哀,也為寫史之人感到可惜。

我現在並不是否定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只想說,文學僅是文學,與正史有出入也有其原因。或許無需如此刨根問底,對我個人而言,對一個多年之前曾經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土地上的我所知道的人們,無論善惡與否,我都想讓盡我能做到的他們在我心裡留下真實的人格,而不是面目全非。


周瑜在赤壁之戰後想擴大戰果,攻打樊城,被曹操的弟弟曹仁擊敗,中箭身亡。關羽也是被曹仁阻擋,被魏吳雙方聯手擊敗


不是,周瑜是負傷後病死的。
三國演義七分假三分真,謹防受騙從我做起。


明確的告訴你,不是


…別把演義當真


去讀三國志,謝謝。


推薦閱讀:

三國時各國軍制都是怎樣的,有何區別?
蜀漢是個外來政權嗎?蜀人土著是否不願為劉家賣命?
古代軍隊出征在外時,如何解決如廁問題?
在討伐黃巾的戰鬥中誰的戰功最高?
魏武帝曹操追殺匈奴使的原因是什麼?

TAG:三國 | 諸葛亮 | 周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