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出了一大批影響世界設計發展的藝術家、設計大師?

日本出大師級別設計師的原因?出了佐藤晃一,原研哉,深澤直人,喜多俊之等一大批影響世界設計發展的藝術家世界級設計大師?


日本設計大師眾多,與其文化環境,藝術氛圍,教育水平以及開放程度都有關。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日本人的專業主義精神

先聊整體環境
我可以武斷地說,整個東亞,沒有比日本更合適藝術設計發展的環境了。日本極端重視美術,無論是東京的繁華商業區還是四國的偏僻小島,周圍的一切標識,廣告都是精心設計過或是有歷史沉積的。哪怕是一個小攤的菜單,都會請書法家提筆揮毫,隨便打開一本雜誌,也都經過精心的排版。世界上著名的設計作品,哪怕是一個三流專門學校(類似國內專科技校),都會擺上一整牆實物讓你觀摩欣賞。各個城市的美術館玩了命的辦展覽,今天宇野亞喜良明天法國印象派畫展,看都看不完。世界上各路有名的藝術巡迴展覽,除非地區限定,否則哪個都落不下日本。

這樣的環境下,任何人只要有藝術設計這方面的天賦潛能,都能很快成長發揮出來。無論是學院正統還是半路出家,只要你努力,就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在健全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下,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勞動成果得到充分保障,可以不用考慮絕大多數我們在國內可能遇到的問題,他們只需要專註出作品,出了作品辦個展,成名了要麼進公司要麼自己獨立開事務所從廣告代理店接單。

另外就是大眾能夠讀懂設計,關心設計,為優秀的設計買單。這關係到一般設計類從業者的收入水平,從而源源不斷地吸引人材進入這個行業,出幾個大師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聊專業主義精神,不做具體分析,僅拿出個國民性的例子做個參考。
知乎上有一個答案我深表贊同,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來說,根本還輪不到拼天賦
我所在的大學不是什麼一流美術大學,但是從我身邊的日本人來說,也是深有體會。
一個進入大學才第一次摸滑鼠的女生,一邊玩命做課題一邊還打工一年之內買齊了imac和一套Adobe CS6,然後一年之內拿了Adobe的ACE資格。今年為了追求適合她作品的畫框,自己又短時間內學會了全套木匠活兒,有沒有?

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國民性,再不出幾個大師,那才需要問為什麼


我看了這麼多答案,只是部分贊同被大家共同贊同的那個答案的部分。
除了他所說到的環境、讀懂設計,關心設計,為優秀的設計買單之外,我還想談談歷史原因。
眾所周知,設計是一門需要將各種學科知識混合的綜合學科,頂級的作品比拼的是理念和文化
舉個例子。日本在戰爭中雖然也同中國一樣受盡痛苦。但戰後,作為設計文化根基的手工藝並沒有流失,在經濟騰飛那個時期,設計開始被擺上商業的檯面,以喜多俊之為首的一批設計師開始奔走於整個日本國土(日本狹小的國土也為這樣的行為提供了便利)上去搜集這些集民間智慧和文化於一體的手工藝進行現代化設計改造,把這部分智慧得到延續,可以說整個文化在過去一百年中一直得到了相對完整的保留和延續。反觀中國,這些分散於華夏大地的民間智慧本已在文革之後奄奄一息,而這引起真正的關注,又已是近年的事情了。這其中有了一代半的人,很多這些智慧已經消散了,再去追尋也很難完整。而在平日里一點一滴的積累著和一點一滴地流失的強烈反差在40年這樣一個跨度里應該已經留下了很大的距離了。
另外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也是早就如此多大師的原因,所謂專註的力量。多少人即使沒有經過正規的設計教育,但仍然有著那樣的匠人精神,一生執著在自己的領域裡,木工、漆器、壽司、乃至豆腐太多鮮活的例子,以不變應萬變,雖也受到高速的商業社會的衝擊,但還是很多人堅持著。我想這在之前的中國這種慢節奏也一定是普遍存在的。
PS:另外想到日本島國的地理特點導致它在悠長的歷史中並沒有經歷文化的改朝換代,文化、藝術、工藝上一直得以良好地延續,審美並沒有經過天翻地覆的變化也可能是個原因吧。


根本原因是,日本是一個資源稀缺,卻又多災多難的國家。

如果曾來到日本,也許能體會日本人面對的生存環境是多麼艱苦。例如,日本由於土地稀少,道路比國內的要窄一些,車輛因此也均比國內的小一號。酒店房間比國內要小很多,並且的絕大多數酒店房間里,都有連通到應急救援隊的地震報警器。東京街頭上一些曾經璀璨的霓虹燈,由於東日本震災後造成的電力短缺,不得不關掉。日本的民居外牆材料比中國民居薄,因此保暖很差,且由於能源較為緊缺,冬天大多數人家只會給一層房間供暖。像這樣的情況在日本處處可以感覺到。在日本這個能源、土地、礦產稀缺的國家,感覺我國是如此「地大物博」,並且我國又沒有如此頻繁的火山活動和地震。因此,日本人的生存條件,比起其他地區的人要苦很多。

而設計,正是在如此惡劣的生存條件下,改善生存和生活質量成本最低的手段。因此,日本人對設計的推崇也不足為怪了。


去日本輪島看到職人做漆,工作環境收拾得一絲不苟,每一道流程都一絲不苟。幾年才出一個作品。生活得很簡單樸素,收入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高。
說到底,是大環境的問題。他們做作品,那是真當成畢生的事業來做,不求回報。日日夜夜琢磨著都是怎樣可以把這個事兒做好,怎樣可以提高作品的水平。和國民性格也有關係。
而國內的設計師和藝術家大多為了名氣、金錢和XX大師的頭銜,做出來的東西根本不能和日本的放在一起比較。但同時換個角度來說,國內如果不這樣做,不去迎合政府、有錢人和企業的品味做,也就混不下去。
整一個都是惡性循環。


物造り精神。

東大教授飯塚悅功認為,這種精神是日本設計,製造業繁榮的根本。
具體有如下幾個方面

?直到完成為止,都「愚直」不斷追求品質的極限,是日本品質立國的精神根本。
?擁有面對風險直面而上的勇氣,和堅持自己的價值標準的自律性。
?對成功有一個明確的規劃,並明確的認識到什麼是保持競爭優勢地位的要因,和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去前進。
?日本有著憑藉順應時代發展的志向,去思考事物的因果和本質的賢明的組織和人才。


從土壤來說,如果中國的核心是文化,那日本的核心就是美學了。


什麼樣的土壤長什麼樣的莊稼


相比法國、義大利的那種浪漫主義, 日本人給我一種 執著、務實 的感覺,平時收日本寄來的包裹,都覺得他們包裝盒子和國內很不一樣,上面的紅色警示貼紙有很顯眼的運輸提醒方面的設計。

想想日本的詩道會、書道會都沒有中國這麼多政治氣氛,就知道中國人為何做不好很多事情了,貪大求全、雜而不精、擺排場講資歷...

總之,這是個很認真的國度,不像我們國家的社會意識形態天天教育人民不忘國恥,當局卻好不要臉的收別人的錢挖地鐵蓋房子什麼的,背後還不申明是收別人的。

撇開過去的戰爭罪行,客觀說,日本是個值得中國人多數老百姓深思的民族。


理論上,設計應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實際上,從破敝凋零的「二戰」後開始算起,靠著美國在經濟上的大力扶持,日本只花了30年就走過了恢復期、成長期和發展期,實現了設計技術和理念的騰飛,開闢了一條具有東方神秘色彩的發展之路。必須說,這和日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島國意識帶來的危機感是分不開的」。由於身處比較狹小的環境中,日本人將對於空間和實用的想像力發揮到極致,再加上注重保持地域特色、重視歷史傳承,便形成日本特殊的設計風格。曾有段時間。日本是世界各先進工業國里最好的學生,他們從一開始就奉行「拿來主義」,模仿美國、德國的產品,到後來學習工業設計的理念,吸收精華然後化為已用,


這就是中國和日本的差別了,日本比較重視教育重視文化方面的發展,中國重視經濟。。。


正如@Kira提到的,日本是一個生產資源貧乏的國家。長久以來都是依靠進口生產原料,加工後再出口的這種工業模式。避免浪費,重視質量造就了精益生產(Lean Manufacturing),這個模式背後自然而然也會造就一批追求極簡、精益的日本設計師。

以上


《曉說》第二季講過一期 日本盛產藝術家。


日本真的很優秀,但是也不能踩著中國誇日本,


日本人重視設計,也愛設計,加上比我們早發展了很多年,所以


對比中國為什麼任何一個方面都不發達就能知道人家為什麼一枝獨秀了!體質不好,是不可能出好運動員的


就像為毛美國一堆諾貝爾獎一樣 這一定是體制問題!


日本是個A型血國家,嚴謹和完美是他們的天性


以上所有答案都很片面。題主看看即可,莫要當真


這是個人種問題,從你說出日本為何的時候,就已經給出了答案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日本 K-Car 的設計?

TAG:設計 | 簡潔設計 | 設計風格 | 日本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