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中國是否已經有了重建圓明園的強大國力?
圓明園是清朝國力鼎盛的象徵,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建築群的頂峰。中國經過40年的經濟騰飛,是否已經有了重建圓明園的經濟基礎?
…………………………我指的不是按1:1復建,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要修建一個具有同樣象徵力的能夠稱得上"萬園之園"的建築群需要多少錢。
【浙江橫店按1:1比例復建圓明園 耗資300億元-新聞頻道-手機搜狐】
http://m.sohu.com/n/412302713/
人家早在2015年就建完開放了……
說吧,你想讓萬達還是碧桂園去建
如果市民朋友需要更多公共綠地和公園,請找北京市人民政府。
如果你想看復原版圓明園,請去橫店旅遊。
我國國力不管強弱,也不該花在破壞重要歷史遺迹上。就讓那片廢墟安靜地呆在那裡吧,世世代代警醒後人。
圓明園並非清朝強盛的表現,要不然也不會被打砸搶,焚毀一空,它倒是統治者物慾和對人民壓榨的集中體現。
真正能體現清朝強盛和自信的是木蘭圍場和外八廟。
財力肯定有,但我希望永遠不要重建。
只有那片廢墟能夠告訴我們,我們的民族曾經經歷了怎樣的黑暗。
那是一個用羅織的文字獄和凌遲的屠刀對待諫言文人的皇族。
那是一個幾億人啃著紅薯勉勉強強過日子的盛世。
那是一群恣意篡改歷史,美化自身的統治者。
那是一些視民意如無物,卻把平民亂當武功吹噓的帝王。
盛世的謊言背後,是野地里無數的枯骨,奄奄一息的饑民。漢家子民百年的恥,婦女兒童無盡的淚。
從阿房宮,到圓明園,從迷樓,到艮岳,一代又一代的封建帝王爭先恐後地用窮奢極欲為自己鑄成了華麗的墳墓。封建王朝,莫不如是。這樣的浮華,我寧願它從未有過。
當我們的後人凝望著這片廢墟時,腦中會不由得深思。
為什麼擁有如此巨量財富的王朝,卻完敗於遠道而來的,人數不多的侵略者?
為什麼擁有如此燦爛寶藏的帝國,卻遭到太平軍,捻軍,革命黨前仆後繼的反抗?
為什麼這個帝國動用了最殘忍的酷刑和最殘暴的手段來威懾反抗者,卻仍難為自己再續上哪怕五十年的命?
與其為前人的恥辱蓋上遮羞布,不如讓我們和我們的後人,去面對真實的,活生生的歷史。
歷史從未欺騙過我們,欺騙我們的,只可能是我們自己。
對於中國,建造圓明園不是能不能的問題,是需要不需要的問題。
別的不說吧,中國這幾年的超級工程,哪個不是百倍千倍與圓明園的?
說個最常見的。
青藏鐵路吧。
我就不說修一條青藏鐵路了,你讓大清每天運5000噸的東西上青藏高原試試?
別說修剪圓明園了,哪怕是空白地方再造出一個故宮加圓明園出來,對於中國來說最多也就動用一個市的力量罷了。還用不了太久。
工業國和農業國是沒法比的呀……
大清兩百多年的生產總值加一起,還比不上中國現在生產一年的……
別的不說。
就拿吃來說吧。
整個大清200多年估計都沒有100億隻雞,7億頭豬……這也就是中國一年產量罷了。
看到有人又要懷疑豬的數量了……
國家數據
國家統計局網站上又不是查不到啊。
2015年5400萬噸豬肉。
我女朋友老家旁邊就是屠宰場,一頭豬也就250斤左右就宰了,產肉一百多斤就不錯了。
一噸就是十幾頭豬啊……
別做夢了。
園林的美麗不僅在於自身,更在於所依託自然環境。對於中國園林,借景極其重要,圓明園自身缺乏丘壑,就指著西山借景了,如今西面樓群不少呢,你打算拆多大一片?那裡房價你算過么……
更重要的是,當年整個海淀就是水鄉澤國,圓明園自己就曾有成片的天然泉水,如今呢?玉泉山都幹了三四十年了……就算把周邊再都全部拆平,自然環境怎麼恢復?所以就算圓明園從建築到文物都在,守著一汪臭水又有什麼意義……
歪個樓,圓明園的數字重建早就有了不少成果。學術界希望重現圓明園努力從幾十年前就開始了,如果僅想體驗圓明園的宏偉景觀這就夠了。而原址重建從技術上說並不成問題,但從遺產保護角度來看不太可取,正如很多其他回答批評的,重建的仿製品不是遺產也不是歷史。
比如清華同衡規劃院 清城睿現 - 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團隊的Re-Relic再現圓明園項目。
民間亦有自發的組織,比如EpicWork團隊的MineCraft圓明園項目【Minecraft】EpicWork史詩工坊出品——萬園之園·圓明園:
當然這些成果都離不開一個人:郭黛姮教授。
可惜我讀書那些年郭黛姮老師已經退休,沒有親自聽過她的課。僅僅是學習中國古代建築史的時候經常能見到她的名字。正是她整理完成的梁思成先生遺著《〈營造法式〉注釋》,編纂《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宋遼金夏建築史」。
郭黛姮老師1954年進入清華大學學習建築學,師從梁思成先生。是梁先生的關門弟子。她畢業以後便留校任教,在建築歷史教研組研究古代建築和園林。從此便與圓明園結下半生緣。
比如乾隆九年有絹本《圓明園四十景圖》,記載了當時圓明園的四十個景區。不過這幅畫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仍需考證,為此郭黛姮通過一個一個的線索推敲和復原歷史的真相。
因為發現濂溪樂處遺址的木樁,驗證了四十景圖上濂溪樂處曾有的一組水中建築是真實存在的;通過發現天然圖畫遺址附近湖岸的石頭,進而找到湖泊的位置,以及湖心島上的一棵松樹樹根,再與四十景圖天然圖畫景點相對照,圖上湖心島上的確也畫有一棵小松樹。這樣的例子還包括杏花春館遺址東側發現的四根石樁,也與四十景圖杏花春館景點上的小城關位置一致。
不過乾隆四十景圖並非忠實地記錄了圓明園被毀前150年的不變風景。隨著皇帝的興趣愛好不同,圓明園的景點隨時在不斷變化。例如乾隆四十景圖上,九洲清晏景點的如意橋為一座全木結構的小橋,但考古發現的橋墩卻為石結構。經過查找文獻得知,乾隆四十景圖九洲清晏景點繪製於乾隆四年,但是乾隆十一年完成的木刻版的圖中已經改繪成石橋了,木橋改建成石橋的時間當在乾隆十一年以前不久。
還出訪各國尋找圓明園的資料。比如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找到『圓明園大木作定例』的文獻:
郭黛姮從前人的記載中得知國會圖書館藏有一套名為《圓明園大木作定例》的文獻,線裝手抄本,一套四冊,上面記錄著圓明園所使用的柱子、梁、斗拱等工料的定額l與物料價價值。例如,「乾隆七年十一月初五日,安佑宮神龕用,如雕龍身長八尺至七尺,每條雕匠四十工,龍頭六工」,這則記錄顯示一個工匠要工作一個半月才能把安佑宮神龕使用的龍雕好。
郭黛姮的辦公室里有一套《圓明園內工則例》,裡面記載的是從乾隆六年以後圓明園的用料記錄。而國會圖書館收藏的《圓明園大木作定例》里提到的信息最早可以追溯到雍正年間的紙價和石料價格。據此郭黛姮推斷,《圓明園內工則例》是在《圓明園大木作則例》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圓明園大木作則例》的發現為研究圓明園早期建築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郭黛姮還為國會圖書館更改了一張圓明園圖紙的錯誤信息。當時她聽說圖書館珍藏著一張圓明園早期的圖紙,打開圖紙後郭黛姮發現,九洲清晏西側的慎德堂為一座四卷殿,而圓明園被毀前,慎德堂一直為三卷殿。因此可以斷定,這張圓明園圖紙並非清代早期作品,而是繪製於同治、光緒年間的圖樣。
當然研究圓明園復原的學者不止郭黛姮一位,比如第一歷史檔案館合作編輯的『圓明園』一書收集了大量原始資料。郭黛姮所做的主要是運用「總體史」的史學研究方法,以新的視角探討了歷史園林發展的諸多影響因素。出版了幾本研究書籍。她始終堅持用全面的觀點發現圓明園,全面收集資料,對圓明園建築進行了廣泛、全面、深入的研究。還參考了大量的現場測量數據, 據檔案和考古實跡復原了部分被毀建築的形象,繪出了平、立、剖面圖 。
在這個過程中,郭黛妲常帶著建築系的學生,依照30年代由中國營造學社繪製的圓明園平面圖,沿著土路尋找假山、池塘、石橋等遺址。在她看來,這些瑣碎的勘察工作具有重大的意義。
郭黛姮老師十幾年的工作積累了大量的資料,也正是她在2009年的時候開始於清華規劃院合作,嘗試使用數字技術帶領團隊重建圓明園。用計算機三維模型重建圓明園,並用VR等技術展示,促進與公眾的交流與分享。在第一期結束的時候完成了圓明園中22個景區共55個時空單元的復原研究和三維再現[1]。
這個項目也就是後來清城睿現的Re-Relic再現圓明園項目。
實際復原工作中,參考了包括圓明園四十景圖的各種歷史文獻,包括『日下舊聞考』、 『圓明園內工則例』、樣式雷圖檔等。另外還對照現場測繪尺寸、航拍圖、現場照片進行復原。比如夾鏡鳴琴這個景點的復原研究過程有文獻詳細描述[2]。
在樣031-1、樣031-2、樣031-9、樣031-11-1等幾張樣式雷中對夾鏡鳴琴的開間、進深、柱徑、柱高、台明高、下出等尺寸有詳細的記載......未記載數據或數據不全的建築, 則跟據樣式雷圖的建築軸線、場地的尺寸關係並結合實地勘測信息進行可能性推斷復原。
對了,放一張橫店的夾鏡鳴琴,比例稍微有點捉急。非常有趣的是清華同衡規劃院副院長梁偉對當時其它圓明園虛擬場景展示的評價。
隨著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計算機三維模型和展示手段逐步成熟,用三維模型技術展示圓明園的虛擬場景成為可能,近年來也不乏此類嘗試,但遺憾的是,這類嘗試多是由掌握數字模型技術的單位所主導,缺乏專業學者的指導和參與,所形成的成果學術嚴謹性差,畫面粗糙,比例失真,往往形成對公眾的誤導,商業價值和娛樂價值大於學術價值,無法真正推動圓明園的研究工作。
可後來還是通過娛樂的方式讓重建圓明園廣泛傳播。
2016年4月,大概去年這個時候,Epicwork團隊發布了一個視頻。歷經十四個月,幾十人的共同努力,在MineCraft遊戲中還原了圓明園。視頻在各大平台上發布,最終全平台的播放量達到 200 萬。
韓嘉祺查到國家圖書館藏有圓明園專業古籍,興沖沖趕去,被拒絕,因為「沒有機構推介信」。他買回「大開本,特別厚」的《圓明園的「記憶遺產」——樣式房圖檔》、《遠逝的輝煌——圓明園建築園林研究與保護》,下班回家一研究就是好幾個小時,以至於爸媽說他「魔怔了」。他實地考察圓明園遺址公園4次,每次都是一開園就進去,卡著閉園時間出來。
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郭黛姮老師。
當然也少不了Epicwork團隊的努力,一群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讓萬園之園重現在大家眼前。最後再放幾張圖吧。
所以要說數字重建圓明園,其實已經做的很好了。但倒不一定是舉國之力,我看到的是熱愛傳統文化的幾代人自發的努力。
以上如有錯誤請指正。
參考文獻:
[1] 賀艷. 再現圓明園的實踐[C]// 數字化視野下的圓明園. 2010.
[2] 李自龍. 圓明園數字復原研究[A]. 2011年中國建築史學學術年會論文集-蘭州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C].,2011:4.
[3] 郭黛姮. 遠逝的輝煌:圓明園建築園林研究與保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
[4] 郭黛姮, 賀艷. 圓明園的"記憶遺產":樣式房圖檔 ,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0
[5] 梁思成關門弟子郭黛姮:已數字化復原90%圓明園-新華網
[6] 郭黛姮:我與圓明園的半生緣 - 中華建築報 - 規劃·設計
[7] 圓明園輝煌的守護者——清華教授郭黛姮
[8] 他們用一款小學生都能玩的遊戲 ,重建了圓明園
保留圓明園的舊址,就是保留了一段中國人勿忘恥辱的紀念碑,就是保留的留給子孫後代的一座警鐘,讓我們的子孫勿忘國恥,奮發圖強,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也告訴了我們的子孫,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要受欺負。
圓明園遺址的存在,更容易讓人體會到,錢是買不了強大的國防的。中國有句俗語「富不過三代」,說明了中國大部分人在取得一定成就後,就沾沾自喜,不思進取。正因為如此清朝晚期閉關鎖國,與世界主流技術完全脫軌,從而導致八國聯軍侵華的被動局面。反觀西方方國家,他們有著許多的家族企業,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左右,他們並不是比我們聰明多少,而是他們的內心深處極度渴望著擁有得更多,做得更好,變得更強。
再說了,重修的再好也沒有它應有的歷史價值。自打它被英法聯軍燒毀那天起,它已不是「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了,而是警醒後人的歷史教科書。這正是當代中國所需要的,不滿足現實所取得的成就,向最高峰發起衝刺,創造新的勝利。
乾隆有何德何能,建出一個當代中國都複製不了的園子?
還沒有,並且在幾十年內估計也不會有這種實力。
畢竟圓明園的文物都在大英博物館,盧浮宮,不列顛圖書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劍橋的費茨威廉博物館、劍橋大學博物館,牛津的亞士摩蘭博物館,愛丁堡的皇家蘇格蘭博物館,更多的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國的民間,找都很難找的到。
想要重建的話,要比現在的美國還要強很多才辦得到。
——————分割線——————
個人覺得,當初文物被搶,是因為自己弱,得認,守不住能怎麼辦?但是有朝一日我們有能力拿回來了,當然要拿回來。現在我們用愛,用錢還拿不回來的,將來我們拳頭大的時候,他們說不定會自己送回來。
——————再分割線———————
我這個算是抖了個機靈吧。我覺得題主真正問的其實也不是說非要把所有藏品全都收回來,也不是建一個徒有其表的圓明園,可能他是想問以我國如今的國力重建一個地位上和清朝圓明園相當的東西是否辦得到。藏品的話,和原圓明園一樣,網羅天下奇珍吧。這個問題我才疏學淺,得請專業人士用數據說話。
有實力建,早就有了。但建不建是一個問題。
一方面,圓明園即便建,也無非是類似頤和園的公園,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一方面,要知道,國歌是怎麼唱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居安思危,不要歌舞昇平。集中力量抓經濟建設,把蛋糕做大,
就現在這個操行,把圓明園推平蓋上住宅樓賣掉,能把大英博物館買下來。
可能還得贈送個白金漢宮。
謝邀,今天這個時代,強大的國力是指:
1裝配式建築,一個月建出一個圓明園。(除了中國沒人行)
2。3D數字電影技術,以及讓每個人都可負擔,頭不暈的VR/AR設備
(好萊塢行一半,另一半矽谷也不行)
3.在缺水的北京高效循環的水處理技術(不知道誰行)
4.一大批能夠熟練掌握歷史,美術,園林,教育的專業講解人士(咱們肯定不行)
5.吸引全世界遊客的文化包裝產業(咱們不太行)
6保證項目賺錢的運營操盤金融機構(華爾街+迪斯尼,咱們目前萬達也做不到)
看了么,這才是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國力提現。那些說把房子和文物複製出來就叫國力的,你可能不會再輸在戰場了,但是會在文化戰場,意識形態,資本市場上輸得內褲都剩不下。
和上次也基本差不多了。
玩過文明系列遊戲就知道,武力,外交,宗教,科技都能獲勝。賬面金銀,真贏不了建圓明園幹啥?招葉赫那拉老佛爺還魂么?還是找愛新覺羅氏回來綁辮子?
要建也是重鑄九鼎。
東亞,南亞,中東,東南亞與澳洲,北美,南美,地中海,西北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各一個。
圓明園是一個蠻族王朝,武力攻伐,取得中國之後,嫌深宮無聊,修建的消遣之地。
而九鼎是昔日大禹治水,九州安定,天下人皆敬。是以,天下九牧貢九州之銅,鑄成九個大鍋,以示九州安定,天下歸心,大家一起吃好吃的。
所以有我大種花吃貨帝國。
以恩而不以威定天下。
這才是我華夏的標誌和夢想。
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能錯過,誰知道會長出什麼好吃的。
圓明園就像鄭和的寶船,不能深究。
本是頤和園旁一片零碎窪地,不足以聚水成湖,乾隆心又不甘,乾脆鋪張到沒譜:於是零碎的水面搭著曲拐的樓館,十全老人到處題景,遂號稱「萬園之園」。過火之後唯一的遺迹,反倒還是幾個傳教士業餘輸出的巴洛克拱門噴泉小品。再配合文青雨果那封信,不得了了。
現在小朋友問有沒有重建圓明園的國力?
當然有了,我們那有句話:腰有多粗,臉有多大。
我知道題主的意思,不是要重建一個一模一樣的園子,而是重建一個象徵著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的標誌。
然而
清朝建圓明園,那是封建主義高級階段的產物。
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呢。
噓~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玄!無關國力,實為工藝。
若論政治意義,萬事都不能和「讓人們吃飽飯」可比。論民族意義,我也實在不想在知乎上討論這方面的問題,連關注都不想關注,我這裡就事論事。
我這30多年去的地方也不多,大凡長江邊的黃鶴樓,西湖旁的靈隱寺這類寶塔古剎還是光臨過,無一例外都採用現代技術的現澆混凝土結構。從承重,抗震,防火,防腐一系列角度上看理所當然應該按照現行國家規範實施,但是門窗雕花,飛檐斗拱這種非結構構件還是採用的現在工藝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而且這些東西為了成本和工期,多半都是粗製濫造的。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現場對比一下正兒八經的古木結構的構築物和現在工業流水線下的構築物,優劣一目了然。
所以回到意義上講,按現在技術復刻圓明園我認為是毫無意義。若完全按古法樣式營造出一個園子(不一定是圓明園這種規模),從建築學的角度就非常值得,其完全可以作為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所以這事不能以政府的角度出面,也不應該由政府出錢,可以從協會或者私人玩票性質的小眾愛好的角度出發,我認為也是可行的。
你要做個幾公里外看起來像那麼回事的仿古建築,那麼縣、鄉里的隊伍都可以完成,不用動員萬達或者碧桂園之類的開發商。但是要從設計,材料,工藝、手法上完全復古的建築,顯然他們也不靠譜。要做精緻就必須是「只要效果和質量,不管成本和工期」,而這個理念是和商業開發商的宗旨相違背的,同樣他們也不會來接受這種項目。只能是行業協會、高校或者發了財且有情懷的建築師來牽頭。
早就有了
但是不能建
如果理解為重建整個圓明園,包括裡邊的珍貴文物也能找回的話,現在還沒這個國力。
圓明園的文物有部分在歐洲各博物館,如《女史箴圖》(藏於大英博物館)、《圓明園四十景圖詠》(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文源閣版《四庫全書》殘本和瓷器、佛像、佛塔(多集中於法國楓丹白露宮)等。其他文物絕大多數已無可考察。
若是在原址重建,除了無法還原傳統園林藝術的絕妙構思,更是國恥上徒增笑料。
推薦閱讀:
※中國的美術學院究竟哪一所比較好?請具體分析一下理由~
※如果我們施行計劃死亡而不是計劃生育,今天會是什麼樣子?
※中國人的欣賞水平是如何被拉低的?
※中國哪些趨勢沒有得到外國媒體的足夠關注?
※為什麼現在的人對現代詩歌都不持樂觀態度,並以為現代詩很好寫,沒有藝術美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