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有什麼令人動容的故事?

如題


@重於鴻毛 謝邀

1,諸葛瞻在綿竹決戰鄧艾,季漢的士兵們把雙腳埋進土裡,以示不退之意(埋人腳步而戰

2,兗,豫二州大亂,夏侯淵飢餓睏乏,但為了能養活他亡弟的孤女,便拋棄了自己的幼子。多年後,這個活下來的女孩子,被張飛看中,搶回去,成了張夫人。夏侯淵在漢中不幸敗亡。張夫人向劉備請求安葬夏侯淵。(淵之初亡,飛妻請而葬之
夏侯榮,很有可能會成長為夏侯淵最優秀的一個孩子(七歲能屬文,誦書日千言,經目輒識之)。父親戰死的那天,身旁的人要帶他撤退,他說「:『君親在難,焉所逃死」,奮劍而戰,死於亂軍中。
年僅十三歲。
又多年後,夏侯淵之子夏侯霸避禍奔蜀,受到厚待,還承襲了張飛的車騎將軍,又幾年後善終。

3,張達,范疆殺張飛,並帶他的頭顱投靠了孫權。劉備正準備東征事宜,收到彙報此事的奏章後,嘆了口氣,說「飛死矣……」


4,曹節是曹操女兒,被父親以政治婚姻的方式嫁給獻帝。
曹操死後,曹丕篡位,索要玉璽。獻帝沒有說話,卻被曹節憤怒地拒絕,最後曹節迫於無奈,便將玉璽一摔,哭著說「上天不會保佑你的江山!」(魏受禪,遣使求璽綬,後怒不與……以璽抵軒下,因涕泣橫流曰:「天不祚爾!」左右皆莫能仰視)

5,陳壽在姜維傳記開頭,講他27歲時帶著同僚梁緒,尹賞,梁虔去見諸葛亮。之後傳記中再沒有他們與姜維的交集,直到姜維傳記的結尾,才提到當初入蜀的另外三個,都先姜維而去了。

6,季漢蕩寇將軍張嶷,年輕的時候是縣城裡的一個小官,碰到山賊攻打縣城,縣長帶頭跑了,丟下了自己的妻子。張嶷手無寸鐵,卻沒有跑,而是用自己的身體冒著賊人的刀,牽挽背負著縣長的妻子逃走,讓她免遭禍害。

後來,張嶷離開漢嘉郡,去成都當官,當地百姓不捨得他走,從漢嘉郡一直跟隨到蜀郡的地界。(民夷戀慕,扶轂泣涕,過旄牛邑,邑君襁負來迎,及追尋至蜀郡界

張嶷支持姜維北伐,大家以為他患病了應該不會隨軍,但他仍堅持前往,最後以身殉國。(軍前與魏將徐質交鋒,嶷臨陳隕身,然其所殺傷亦過倍),姜維部隊隨後趕到,斬殺徐質。
臨行前,張嶷給後主上書「臣當值聖明,受恩過量,加以疾病在身,常恐一朝隕沒,辜負榮遇。天不違原,得豫戎事。若涼州克定,臣為藩表守將;若有未捷,殺身以報。」史載:後主慨然為之流涕

7,劉備兵敗夷陵,能活著回來,離不開很多人的拚死掩護。其中有兩個人留下了名字。一個是傅肜,他身邊的士兵都死傷殆盡,吳軍令他投降,傅肜痛罵「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遂戰死。鍾會北伐時,他的兒子傅僉鎮守陽安關,遭到同僚背叛,力戰而死。父子忠義,他們的家人因此在國破後被司馬氏所赦免。

另一個是程畿,字季然。
巴西太守龐羲要謀反,對程季然說,你兒子在我的地盤上,如果你不支持我,你家人有難。
程季然回復說,我跟他不是沒有父子之情,但大義為重,如果你要烹了他,那我就喝下去。
龐羲知道他不會合作,只好放棄。程季然家人也免難。

夷陵兵敗的時候,部下提議棄船逃走,躲避追軍(後追已至,解船輕去,乃可以免。),被程季然拒絕,「吾在軍,未曾為敵走,況從天子而見危哉」。追兵迫近他的船,他便持戟作戰,還弄沉了對方。最後寡不敵眾戰死。

8,袁渙曾經在劉備手下任職。後來兩人因戰亂分開,袁渙輾轉到了呂布軍中。呂布跟劉備關係變差了,要他寫篇罵劉備的文章。袁渙拒絕,呂布威脅說「為之則生,不為則死!」。袁渙顏色不變,說,「我以前在劉備手下做事,就像今天輔佐將軍你,如果我一走掉,就開始罵將軍,也可以嗎?」(如一旦去此,復罵將軍,可乎?)
呂布聽了這話感到很慚愧,不再威脅他。多年後袁渙在魏國任職,聽說劉備敗亡,群臣都在慶祝,唯獨他與黃權不說話。

9,司馬芝避亂於荊州,在魯陽山遇到賊人,其他同行者的都丟掉老弱者跑了。只有司馬芝守著老母親。賊至,持刀逼近司馬芝。司馬芝朝他們磕頭,然後說,「我母親年紀大了,一切希望在於諸位」。(母老,唯在諸君),賊人便互相說「這是孝子,殺了他不符合道義」,於是母子得以免難。

10,袁紹參謀沮授數有良策,不被袁紹所納。後兵敗,袁紹棄軍走,沮授被曹軍捕獲,他大喊「我不是投降!只是被抓而已!」,曹操跟他有舊交,想重用他,但沮授依然想逃回去輔佐兵敗的袁紹,被捕殺。

11,最後說一對朋友——虞翻和孫策。虞翻喜歡孫策,估計也是恨權不成策。
有一次君臣宴會,孫權給虞翻倒酒,虞翻裝不想喝,使詐裝醉,孫權走開,虞翻立刻若無其事地起來了,氣得孫權差點殺了他。後來孫權與張昭討論神仙的事情,虞翻又指著張昭罵孫權「都是要死的人,卻討論神仙?世界上哪裡有仙人啊?」,孫權於是把他趕到交州去了,眼不見心不煩。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且看虞翻怎麼心疼孫策的。

他見孫策喜歡遊獵,勸他注意安全。孫策說但我在家裡坐不住,總是想出去走走哇。
後來孫策去攻打越人,讓左右分軍追擊,自己一個人走。碰到了虞翻,虞翻忙問你身邊的人呢?孫策淡定地說都去追敵人了。虞翻說你知不知道你這樣很危險啊!(可是虞翻同學你自己也是一個人啊)
於是虞翻用長矛在前面探路,讓孫策牽著馬跟在自己後面。孫策也照做了。
「你挑著矛,我牽著馬,迎來了日出……」
到了平地上,虞翻又讓孫策趕緊騎馬走,孫策說我有碼,你無碼,真的沒問題?虞翻說我雖無碼但是能步行啊,一日三百里,軍中沒有人能跑得過我。別瞎比比了你快上馬,我能跟上。(好在是三國志,放在電視劇,立flag者死啊)

於是到了大路上,看到軍中的一個鼓吏,孫策拿號角自己吹,部下聽到後都聚過來,再而平定了三郡。
虞翻在孫策面前,簡直就是操碎了心的保姆——這小崽子怎麼又不聽話了?!閉嘴你個小崽子聽我的沒錯!下次再這樣我就不理你了啊!蒼天啊你怎麼又一個人跑出來了?讓我怎麼跟你媽交代!

得知孫策最後還是因為遊獵遇到刺客而死了,虞翻是難過的,但他還是留在了任上,以安定民心,其他人也照做,於是在政權交接的時候沒有出現騷亂。


  • 曹植,建安二十二年,建安七子中的五子全部去世,曹植給好友王粲寫《王仲宣誄》,慷慨激昂的建安文學就此凋零,一個時代也快要終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植給父親寫《武帝誄》。黃初四年,三哥曹彰去世,曹植寫《任城王誄》,哀嘆逝去的兄長。黃初七年,二哥曹丕去世,曹植懷著複雜的心情為兄長寫下《文帝誄》。太和四年,母親卞夫人去世,曹植做《卞皇后誄》。太和六年,曹植去世,無人為陳思王做誄。
  • 陸遜和孫權,君臣相知時,親密無間。君臣曾經一起對舞,那個謹慎、儒雅的陸遜也在酒宴上為君主起舞。最終兩人卻以悲劇收場,陸遜含恨而死。

《太平御覽?吳書》: 「陸遜破曹休。上與群僚大會,酒酣,命遜舞,解所著白鼯子裘賜之。」

《吳志》曰:陸遜破曹休,上為郡僚大會酒,與遜對舞,解所嘴疇軍子裘賜遜。

ps:會跳舞的男人實在太有愛2333,陸遜的外甥顧譚也曾在婚宴上翩翩起舞,甥舅的舞姿不知道哪個更勝一籌

  • 范粲,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一生魏臣終入晉書。齊王曹芳在被司馬師廢后前往洛陽金庸城,只有范粲身著素服前去送別,在齊王面前他泣不成聲,哀慟左右。司馬師百般拉攏,徵召他為侍中,但是范粲拒絕,范粲拒絕的方式很特別----終其一生不再說話,腳不踩地,寢在車中。是的,面對魏晉嬗代更迭的局勢,他無力抵抗也無力改變,但他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去表達對司馬氏的憤怒,三十六年不言不語不比壯烈的殉節差到哪裡去。

太康六年卒,時年八十四,不言三十六載,終於所寢之車。

  • 司馬師的妻子夏侯徽,嫁給司馬師後生了五個女兒,青龍二年,司馬師毒死夏侯徽。司馬師和夏侯徽的哥哥夏侯玄同是洛下貴遊子弟,曾經的青年好友,後來分道揚鑣。嘉平六年,司馬師借李豐謀反案誅殺夏侯玄三族。自己母族全被父親誅殺,不清楚司馬師的女兒該是怎樣的心情。夏侯玄的外甥和嶠曾經很仰慕舅舅的風度,但是最終卻成一個很庸俗的人。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


(註:引用原文前有註明出處,如未註明,皆為《三國志》原文。共四十一則。)

曹操

一.幾度遇險,眾將捨命相救

(1) 曹洪讓馬

太祖起義兵討董卓,至滎陽,為卓將徐榮所敗。太祖失馬,賊追甚急,洪下,以馬授太祖,太祖辭讓,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

(2) 曹昂讓馬

《世語》昂不能騎,進馬於公,公故免,而昂遇害

(3) 典韋護駕

(張)綉反,襲太祖營,太祖出戰不利,輕騎引去。韋戰於門中,賊不得入。兵遂散從他門併入。時韋校尚有十餘人,皆殊死戰,無不一當十。賊前後至稍多,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左右死傷者略盡。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韋雙挾兩賊擊殺之,餘賊不敢前。韋復前突賊,殺數人,創重發,瞋目大罵而死。賊乃敢前,取其頭,傳觀之,覆軍就視其軀。

(4) 許褚護駕

(馬)超將步騎萬餘人,來奔太祖軍,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賊來多,今兵渡已盡,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賊戰急,軍爭濟,船重欲沒。褚斬攀船者,左手舉馬鞍蔽太祖船工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並溯船,僅乃得渡。是日,微褚幾危。

(5) 鮑信助戰

《魏書》太祖以賊恃勝而驕,欲設奇兵挑擊之於壽張。先與信出行戰地,後步軍未至,而卒與賊遇,遂接戰。信殊死戰,以救太祖,太祖僅得潰圍出,信遂沒,時年四十一。

遂進兵擊黃巾於壽張東。信力戰鬥死,僅而破之。購求信喪不得,眾乃刻木如信形狀,祭而哭焉

二.在其他各路人馬觀望時,曹操毅然征討董卓——「諸君北面,我自西向」,表現出其大無畏的精神

《魏書》董卓之罪,暴於四海。吾等合大眾,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曹睿

三.與其他帝王都喜於狩獵不同,魏明帝卻表現出了對射殺獵物的不忍之心

(明)帝常從文帝獵,見子母鹿。文帝射殺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從,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樹立之意定。

董卓

四.雖然董卓惡行滿滿,但最後置他於死地的那幫人手段殘忍,甚至連他那年過九旬的老母都不放過,令人唏噓。

《英雄記》(董)卓母年九十,走至塢門曰:「乞脫我死」,即斬首……暴卓屍於市。卓素肥,膏流浸地,草為之丹。守屍吏暝以為大炷,置卓臍中以為燈,光明達旦,如是積日

臧洪
五.一個能讓七八千人至死擁護的義士!

城中糧谷以盡……初尚掘鼠煮筋角,後無可復食者。主簿啟內廚米三斗,請中分稍以為糜粥,洪嘆曰:「獨食此何為!」使作薄粥,觽分歠之,殺其愛妾以食將士將士咸流涕,無能仰視者。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離叛

于禁

六.為防止七路人馬死於水淹,迫不得已向關羽投降,卻被自己國家視為叛將,刻在恥辱柱上,遣返後憂憤而死。(想來擒他的關羽也曾投降過曹操,而再次投靠劉備卻仍受重用,不得不說于禁真是時運不濟)

文帝踐阼,(孫)權稱潘,遣禁還。帝引見禁,鬚髮皓白,形容憔瘁,泣涕頓首。帝慰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為安遠將軍。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

司馬芝

七.至孝之人

於魯陽山遇賊,同行者皆棄老弱走,芝獨坐守老母。賊至,以刃臨芝,芝叩頭曰:「母老,唯在諸君!」賊曰:「此孝子也,殺之不義。」遂得免害,以鹿車推載母。居南方十餘年,躬耕守節

王祥
八.同樣是孝子,收入二十四孝:卧冰求鯉

《雜語》(王祥)性至孝,後母苛虐,每欲危害祥,祥色養無怠。盛寒之月,後母曰:「吾思食生魚。」祥脫衣,將剖冰求之,有少堅冰解,下有魚躍出,因奉以供,時人以為孝感之所致也。

荀彧

九.主公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魏氏春秋》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荀彧)於是飲葯而卒

崔琰
十.同樣是曹操以一個小借口賜死,至今冤之

時人或笑訓希世浮偽,謂琰為失所舉。琰從訓取表草視之,與訓書曰: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琰本意譏論者好譴呵而不尋情理也。有白琰此書傲世怨謗者,太祖怒曰:諺言生女耳非佳語。會當有變時,意指不遜。於是罰琰為徒隸,使人視之,辭色不撓。太祖令曰:琰雖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虯須直視,若有所瞋.」遂賜琰死。

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而琰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孔融之二子

十一.孔融被曹操所殺,時人震驚,他的兩個年僅8歲的兒子更是表現出慷慨赴死的決心——覆巢安有完卵!

《魏氏春秋》二子年八歲,時方弈棋,(孔)融被收,端坐不起。左右曰:「而父見執,不起何也?」二子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者乎!」遂俱見殺

嵇康

十二.因政治原因被殺害的名士實在是太多了,這裡提到嵇康主要是想說明藝術在政治面前的蒼白無力

《康別傳》孫登謂康曰:「君性烈而才俊,其能免乎?」稱康臨終之言曰:「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固之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華佗

十三.絕技失傳的,除了藝術,還有醫術

於是傳付許獄,考驗首服。荀彧請曰:「()佗術實工,人命所縣,宜含宥之。太祖曰: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遂考竟佗。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強,索火燒之

曹沖

十四.曹操憐愛曹沖,可惜曹沖不幸早夭,曹操藉此諷刺自己兒子們覬覦自己的王位

後愛子倉舒病困,太祖嘆曰:「吾侮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
(曹沖)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親為請命。及亡,哀甚。文帝寬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則流涕

曹植

十五.文帝繼位,不斷打壓曹植,真真是「煮豆燃豆萁」

(曹)植每欲求別見獨談,論及時政,幸冀試用,終不能得。既還,悵然絕望。時法制,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時年四十一。遺令薄葬

諸葛誕


十六.壽春之戰是陳壽花了大篇幅寫的重大戰役,戰況慘烈、意義重大,同時也有很多令人動容的事迹,但諸葛誕與其義士的結局不得不說是最悲壯的

大將軍司馬胡奮部兵逆擊,斬(諸葛)誕,傳首,夷三族誕麾下數百人,坐不降見斬,皆曰:為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

幾百人押在一起,每殺一人就問下一人:「你招還是不招?」,最後全部慷慨赴死

《晉紀》數百人拱手為列,每斬一人,輒降之,竟不變,至盡,時人比之田橫。

鄧艾


十七. .他平民出身,年輕時看到一片山水就想著在上面排兵布陣、指揮大軍;給自己取了個滿意的名字,結果已經被族裡長輩用過了,又改了;因為口吃,影響了仕途等等,不免有些可愛。滅蜀之戰中又身先士卒,為了快速進軍從山上率先滾下。攻佔蜀都後,讓城中大抵如初,沒有掠奪、屠殺。功成後沒一會兒卻被鍾會陷害,都沒有反抗,最後被斬。

(鄧)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艾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

艾父子既囚,鍾會至成都。先送艾,然後作亂。會已死。艾本營將士追出艾檻車,迎還。瓘遣田續等討艾,遇於綿竹西,斬之子忠與艾俱死,餘子在洛陽者悉誅,緹艾妻子及孫於

今天下民人為艾悼心痛恨,亦猶是也。

劉璋

十八.之前說的臧洪、諸葛誕都是拚命守城,部下全部犧牲,的確可歌可泣。但像劉璋這樣,寧願開城投降,保百姓平安,避免一場戰爭的發生,誰又能說這不是大義呢?

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戰。
(劉)璋言: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開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劉備


十九. 有人派刺客去刺殺劉備,劉備卻盛情地招待刺客,最後刺客不但不忍下手,反而把來意告訴了劉備

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二十.感嘆白駒過隙,而自己功業未建,一代梟雄,心中苦悶有誰體會

《九州春秋》(劉)備住荊州數年,嘗於(劉)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嘗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二十一.永安遺詔,情真意切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諸葛亮


二十二. 「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

(內容有刪減)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二十三.「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到這種境界的,整個三國怕找不出第二個了——「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魏氏春秋》(諸葛)亮使至,(司馬宣王)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亮將死矣。」

二十四.諸葛丞相已經不能簡單地用幾個事迹來舉例了,只要一提到他,我相信有很多人便會熱淚盈眶,以下僅僅提供兩個不同的角度,以示其受人欽佩與尊敬


來自敵方統帥

(諸葛)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秋,魏徵西將軍鍾會征蜀,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芻牧樵採

來自蜀國民眾

(諸葛)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咸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

*》恆溫征蜀,尤見武侯時小吏,年百餘歲。溫問曰:「諸葛丞相今誰與比?」答曰:「諸葛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

關羽


二十五.有恩必報,但一生只追隨一人,關羽演繹了一個江湖上的大俠

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乃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二十六.刮骨療毒。曾經的小學課文,至今仍能背誦

(關)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七.唉,《關羽傳》最後一句話(注釋),竟然是交代了他滿門被滅,我第一次讀到的時候便覺得後背冷颼颼的。再看看第二十五條,以及龐德的遭遇,真真是江湖恩怨啊

《蜀記》龐德子會,隨鍾(會)、鄧(艾)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張飛嚴顏

二十八.張飛義釋嚴顏,既表現了張飛一貫尊重賢人的良好品質,又表現出嚴顏臨死不懼的大義凜然

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張)飛呵顏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飛怒,令左右牽去斫頭,顏色不變,曰:「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

姜維張翼

二十九.張翼與姜維常常意見相左,但在關鍵時候,張翼總是服從姜維的命令,直至最後一起被亂軍所殺。

(姜)維議復出軍,唯(張)翼廷爭以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
維不聽,將翼等行,進翼位鎮南大將軍。維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經眾死於洮水者以萬計。翼曰:「可止矣,不宜復近,進或毀此大功。」維大怒,曰:「為蛇畫足。」維竟圍經於狄道城,不能克。自冀建異論,維心與翼不善。然常牽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景耀二年,遷左車騎將軍,領冀州刺史。六年,與維咸在劍閣,共詣降鍾會於涪。明年正月,隨會至成都,為亂兵所殺

宗預

三十.看著這一幫蜀中老將,總有一種遲暮悲傷之感

(宗)預復東聘吳,孫權捉預手,涕泣而別曰:「君每銜命結二國之好。今君年長,孤亦衰老,恐不復相見!」遺預大珠一斛,乃還。
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期事,廖化過預,欲與預共詣瞻許。預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遂不往。

李密

三十一. 「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

(內容有刪減)《華陽國志》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郭脩


三十二.有些看似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卻也可以改變歷史,郭脩刺死費禕對於蜀國而言是巨大損失。如果他成功刺死的是劉禪,或許之後很多的名將不再會登上歷史舞台了,而三國也會草草收尾。

八月,(曹芳)詔曰:「故中郎西平郭脩,砥節厲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將姜維寇鈔脩郡,為所執略。往歲偽大將軍費禕驅率群眾,陰圖窺,道經漢壽,請會眾賓,脩於廣坐之中手刃擊禕,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夫追加褒寵,所以表揚忠義……」

 《魏氏春秋》修字孝先,素有業行,著名西州。姜維劫之,修不為屈。劉禪以為左將軍,修欲刺禪而不得親近,每因慶賀,且拜且前,為禪左右所遏,事輒不克,故殺禕焉

孫策


三十二.同樣是遇到刺客,比起劉備、劉禪,孫策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關鍵時候遇刺身亡,留下了太多遺憾。

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安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密治兵,部署諸將。未發,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先是,策殺貢,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創甚……至夜卒,時年二十六。

張昭


三十三.為孫氏勸諫了一生,常常和君主意見相左、很多都沒有被採納,但張昭仍然「寧可直言死於諫,不願諂媚圖榮華」。最後一次他心冷了,閉門不出。孫權放火逼他,張昭堅持不見,最後孫權無奈地把火滅了,看見了年邁的張昭,深感自責,用馬車把他運回宮中,彷彿介子推故事。

權以公孫淵稱藩,遣張彌、許晏至遼東拜淵為燕王。昭諫曰:淵背魏懼討,遠來求援,非本志也。若淵改圖,欲自明於魏,兩使不反,不亦取笑於天下乎?權與相反覆,昭意彌切。權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嘗恐失計。昭熟視權曰:臣雖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誠以太后臨崩,呼老臣於床下,遺詔顧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橫流。權擲刀致地,與昭對泣。然卒遣彌、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稱疾不朝。權恨之,土塞其門,昭又於內以土封之。淵果殺彌,晏。權數慰謝昭,昭固不起,權因出過其門呼昭,昭辭疾篤。權燒其門,欲以恐之,昭更閉門戶。權使人滅火,住門良久,昭諸子共扶昭起,權載以還宮,深自克責。昭不得已,然後朝會

呂蒙


三十四.這若是放在現在,那真是一個學渣(字都不識幾個)僅僅利用業餘時間就成為學霸的傳奇故事

《資治通鑒》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三十五.不僅關心文化程度,更加擔心身體狀況,孫權對呂蒙可謂關愛之至

會(呂)蒙疾發,(孫)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戚,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為下赦令,群臣畢賀。後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命。年四十二,遂卒於內殿。時權哀痛甚,為之降損
蒙未死時,所得金寶諸賜盡付府藏,敕主者命絕之日皆上還,喪事務約。權聞之,益以悲感

黃蓋

三十六.古代將領率兵打仗不像遊戲中那樣有英雄光環,除了盔甲和武器精良一點,站在數萬士兵之中並沒有非常明顯之處。如黃蓋這般在大冷天身先士卒打水戰,著實讓人佩服。而他後來的遭遇讓我不禁想,會不會有很多將領也被棄於亂兵叢中,最後因為得不到救治而犧牲?不得而知。

《吳書》赤壁之役,(黃)蓋為流矢所中,時寒墮水,為吳軍人所得,不知其蓋也,置廁床中,蓋自強一聲呼韓當,當聞之,曰:「此公覆之聲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周泰

三十七.捨命護君主,身帶數十傷,「戰如熊虎,不惜軀命」!孫權說過,「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我覺得可以加上一句「孟德有典韋,孤有周幼平」

(孫)權始得上馬,而賊鋒刃已交於左右,或斫中馬鞍,眾莫能自定。惟(周)泰奮激,投身衛權,膽氣倍人,左右由泰並能就戰。賊既解散,身被十二創,良久乃蘇。是日無泰,權幾危殆,策深德之,補春谷長。
《江表傳》孫權把其臂,因流涕交連,字之曰:「幼平,卿為孤兄弟戰如熊虎,不惜軀命,被創數十,膚如刻畫,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卿吳之功臣,孤當與卿同榮辱,等休戚。幼平意快為之,勿以寒門自退也。」

陸績

三十八.陸績懷橘,收入二十四孝

(陸)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橘,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

諸葛恪

三十九.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臉長,孫權用驢來嘲笑他,而諸葛恪卻機智地添了「之驢」來巧妙化解。孫權問他:「你爸和諸葛亮誰更厲害?」諸葛恪:「我的父親知道該為什麼人做事,叔父卻不知道,所以我父親要強些。」諸葛恪不但維護了父親的尊嚴,又抬高了孫權的顏面,可謂忠孝兩不誤。

(諸葛)恪父瑾面長似驢。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績其下曰:」之驢。「舉座歡笑,乃以驢賜恪。他日復見,權問恪曰:」卿父與叔父孰賢?「對曰:」臣父為優。「權問其故。對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為優。「權又大噱。

四十.《三國志》原文惜墨如金,卻花了大篇幅描寫諸葛恪之死,可以想見當時的驚心動魄,以及對孫吳政權的巨大影響。

 孫峻因民之多怨,眾之所嫌,構恪欲為變,與亮謀,置酒請恪。恪將見之夜,精爽擾動,通夕不寐。明將盥漱,聞水腥臭,侍者授衣,衣服亦臭。恪怪其故,易衣易水,其臭如初,意惆悵不悅。嚴畢趨出,犬銜引其衣,恪曰:「犬不欲我行乎?」還坐,頃刻乃復起,犬又銜其衣,恪令從者逐犬,遂升車。
  初,恪將征淮南,有孝子著縗衣入其閣中,從者白之,令外詰問,孝子曰:「不自覺入。」時中外守備,亦悉不見,眾皆異之。出行之後,所坐廳事屋棟中折。自新城出住東興,有白虹見其船,還拜蔣陵,白虹復繞其車。及將見,駐車宮門,峻已伏兵於帷中,恐恪不時入,事泄,自出見恪曰:「使君若尊體不安,自可須後,峻當具白主上。」
  欲以嘗知恪。恪答曰:「當自力入。」散騎常侍張約、朱恩等密書與恪曰:「今日張設非常,疑有他故。」恪省書而去。未出路門,逢太常滕胤,恪曰:「卒腹痛,不任人。」
  胤不知峻陰計,謂恪曰:「君自行旋未見,今上酒請君,君已至門,宜當力進。」恪躊躇而還,劍履上殿。謝亮,還坐。設酒,恪疑未飲,峻因曰:「使君病未善平,當有常服藥酒,自可取之。」恪意乃安,別飲所齎酒。酒數行,亮還內,峻起如廁,解長衣,著短服,出曰:「有詔收諸葛恪!」恪驚起,拔劍未得,而峻刀交下。張約從旁斫峻,裁傷左手,峻應手所約斷右臂。武衛之士皆趨上殿,峻云:「所取者恪也,今已死。」
悉令復刃,乃除地更飲
  先是,童謠曰:「諸葛恪,蘆葦單衣蔑鉤落,於何相求成子閣。」成子閣者,反語石子岡也。建業面有長陵,名曰石子岡,葬者依焉。鉤落者,校飾革帶,世謂之鉤絡帶。

我覺得,應該沒有人會看到這裡了吧,但這裡卻是我最想寫的一則。
無人問津,恰恰對應了他們的命運

百姓

四十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魏書》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葚。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蕭條

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李)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閑相啖食略盡

(袁)術嘿然不悅。用河內張朇之符命,遂僭號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余粱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閑空盡,人民相食

太祖自徐州還擊布濮陽,布東走。二年夏,太祖軍乘氏,大飢,人相食
《江表傳》糧食乏盡,
婦女或丸土而吞之。(孫權)遂屠其城……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魯迅

完。


公元239年,司馬懿星夜兼程趕回洛陽,和大將軍曹爽一起共受遺命輔佐新帝曹芳。
不過曹睿的託孤有氣無力。孫策託孤對張昭說的斬釘截鐵「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劉備託孤諸葛亮的時候同樣說得不留餘地「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曹睿託孤,則是滿眼淚水地看著八歲的曹芳,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結果,被授權可以自行其是的忠心耿耿;被當面囑託以後事的被篡權奪位。


術生年以來不知天下有備

這個是袁術給呂布寫信時提到的重點。那個時期劉備已經接替陶謙的位置了,還是被冢中枯骨的袁術無視。。。。

孔北海焉知世間有劉玄德?

黃巾賊管亥包圍北海要糧,孔融不懂軍事。派太史慈向劉備求救。劉備看了孔融的書信,對比下身價自卑的感慨。我估計太史慈因此看不上劉備而南下投奔劉繇。

丞相雖死,吾等尚在。何以一人之死而廢天下事?

五丈原諸葛喪命,魏延主戰,楊儀姜維等人主退。因此引發「魏延謀反」案件。萌萌噠魏延主戰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其他人卻為了瓜分諸葛亮的權利而鬥爭。對的起死去的劉備?

分辨事小,退敵事大。

曹操睡了鄒氏,氣的張綉反叛。曹操兵敗跑路。有青州兵沿路打砸搶。被于禁繩之於法。青州兵跑去見曹操投訴于禁殺隊友。于禁到了曹操附近先安營紮寨後才去見曹操。曹操很高興對於禁說「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婚姻人倫之始,王教之基,是以聖王重之,所以。。。。願太子尊禮教於閨房。。。

程秉字德樞,汝南大儒。官拜太子太傅。孫權為長子孫登聘周瑜女(可能是小喬的女兒)。程秉對孫登說了上面那一堆話,大意是洞房之前不要啪啪啪。。。。。。

卿母安在?對曰:在吳。權默然。

孫登的母親身份很低賤。低賤到史書上不肯著墨。是徐夫人撫養孫登長大的。孫登一直以為徐夫人是他親媽。這個徐夫人是孫堅妹妹的兒子的女兒。算是近親繁殖,性格有點妒忌。被孫權打入冷宮。會老家看祖墳。孫權想立步夫人為皇后,但是原配徐夫人沒死。群臣不答應。孫權立孫登為太子時,孫登說欲立太子,宜先立後。於是有了上面的對話。孫權竟無言以對。手動尷尬。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十歲跟父親去洛陽。河南尹李膺開私人派對。關係不到位都不讓參加。孔融想參加就告訴守門的保安我跟你家大人有py交易。李膺問孔融,孔融回答到你祖上老子是我祖上孔子的老師,所以我們有關係。眾人很驚艷。10歲小正太能有這頭腦厲害啊。太中大夫陳煒說小時聰明,長大了不一定也聰明。孔融馬上反擊到「觀君所言,將不早惠乎?」意思說你小時肯定很聰明。長大了不怎麼地啊。陳煒被10歲正太秀了智商。決定退出遊戲掛機走了。。。。。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雖然譚嗣同根三國時期不搭邊。但是詩中第一句這個典故是孔融的。黨錮之禍有個被通緝的名士張儉根孔融的大哥孔褒有點關係。想投奔孔褒。孔融開門知道張儉來投奔大哥的。就收留了。這事被鄰居舉報了。官吏來拿人。孔融說人是我收留的抓我。孔褒說張儉來投奔我的抓我。孔媽媽說我是家長抓我。因為孔融他家是孔子的後代。當地很有名望。地方不敢決定,層層上報。最後皇帝下判決孔褒窩藏罪犯死罪。孔融蹲幾年大獄。後來黨錮這事過去了。張儉回家啥事沒有2333

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官渡之戰後,曹操打下鄴城。早就聽說甄宓的美色,又是人妻。曹操很想收了。因為要處理軍政等工作。他去的時候曹丕已經上了甄宓。並且要娶了。曹操很是尷尬。孔融知道這事後給曹操發了上面那條微信。曹操翻遍身邊書卷也沒找到出自哪個典故。後來曹操問孔融。孔融告訴他「以今度之,想當然而。」藉機嘲諷曹操父子二人搶妻也為孔融之死埋下了伏筆。

卿背妻,愛諸將婦,何以為厚?

呂布在下批時經常讓部下外出征糧(或者其他命令)。然後把諸將的妻子睡了!然後把諸將的妻子睡了!然後把諸將的妻子睡了!也別怪手下反叛。這是人做的事嗎?

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曹操劉備圍下邳,關羽跟曹操說呂布手下有個將領秦宜祿的妻子他想要。這事關羽提的次數有點多。曹操生性多疑。就先看了下秦妻。感覺姿色不錯就自己受用了。關羽很不爽!

還有更多色色的典故贊多了就更。


迷了三國這麼多年,除了那些大英雄、大豪傑,老少皆知家喻戶曉的故事外。

最令區區念念不忘的,是三個小人物,其中兩個甚至沒有留下姓名,他們的故事,都記載在《三國志》卷七,臧洪傳之內,故事很簡單,第一個叫陳容:

洪邑人陳容少為書生,親慕洪,隨洪為東郡丞;城未敗,洪遣出。紹令在坐,見洪當死,起謂紹曰:「將軍舉大事,欲為天下除暴,而專先誅忠義,豈合天意!臧洪發舉為郡將,奈何殺之!」紹慚,左右使人牽出,謂曰:「汝非臧洪儔,空復爾為!」容顧曰:「夫仁義豈有常,蹈之則君子,背之則小人。今日寧與臧洪同日而死,不與將軍同日而生!」復見殺。

在陳容的故事裡,第一次看到「夫仁義豈有常,蹈之則君子,背之則小人」這句話,至今不忘。

另外兩個,熟悉臧洪故事的,也許已經知道是誰:

先是,洪遣司馬二人出,求救於呂布;比還,城已陷,皆赴敵死。

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義無反顧,非常深刻。這三個人留下的震撼,比臧洪還強烈得多...


家裡的良田可不要荒了,等我平定天下之後,我還要回來種田的哦。


裴注三國志?閻溫傳,有記載魏略勇俠四人之一鮑出。


鮑出字文才,京兆新豐人也。少遊俠。興平中,三輔亂,出與老母兄弟五人家居本縣,以飢餓,留其母守舍,相將行采蓬實,合得數升,使其二兄初、雅及其弟成持歸,為母作食,獨與小弟在後采蓬。
初等到家,而【啖人賊數十人已略其母】,以繩貫其手掌,驅去。初等怖恐,不敢追逐。須臾,出從後到,知母為賊所略,欲追賊。兄弟皆云:「賊眾,當如何?」出怒曰:「有母而使賊貫其手,將去煮啖之,用活何為?」乃攘臂結衽獨追之,行數里及賊。
賊望見出,乃共布列待之。【出到,回從一頭斫賊四五人。賊走,複合聚圍出,出跳越圍斫之,又殺十餘人。時賊分布,驅出母前去。賊連擊出,不勝,乃走與前輩合。出復追擊之】,還見其母與比舍嫗同貫相連,出遂復奮擊賊。賊問出曰:「卿欲何得?」出責數賊,指其母以示之,賊乃解還出母。比舍嫗獨不解,遙望出求哀。出復斫賊,賊謂出曰:「已還卿母,何為不止?」出又指求哀嫗:「此我嫂也。」賊復解還之。
出得母還,遂相扶侍,客南陽。建安五年,關中始開,出來北歸,而其母不能步行,兄弟欲共輿之。
【出以輿車歷山險危,不如負之安穩,乃以籠盛其母,獨自負之,到鄉里。】鄉里士大夫嘉其孝烈,欲薦州郡,郡辟召出,出曰:「田民不堪冠帶。」至青龍中,母年百餘歲乃終,出時年七十餘,行喪如禮,於今年八九十,才若五六十者。


姜維: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諸葛亮臨死時遺表後主,有一句話: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軍中用度,悉仰於官……古往今來,執國器者能做到這一點有幾人?


昭又使人收王經全家下獄。王經正在廷尉廳下,忽見縛其母至。經叩頭大哭曰:「不孝子累及慈母矣!」母大笑曰:「人誰不死?正恐不得死所耳!以此棄命,何恨之有!」次日,王經全家皆押赴東市。王經母子含笑受刑。滿城士庶,無不垂淚。


北地王劉諶聞知,怒氣衝天,乃帶劍入宮。其妻崔夫人問曰:「大王今日顏色異常,何也?」諶曰:「魏兵將近,父皇已納降款,明日君巨出降,社稷從此殄滅。吾欲先死以見先帝於地下,不屈膝於他人也!」崔夫人曰:「賢哉!賢哉!得其死矣!妾請先死,王死未遲。」諶曰:「汝何死耶?」崔夫人曰: 「王死父,妾死夫:其義同也。夫亡妻死,何必問焉!」言訖,觸柱而死。諶乃自殺其三子,並割妻頭,提至昭烈廟中,伏地哭曰:「臣羞見基業棄於他人,故先殺妻子,以絕挂念,後將一命報祖!祖如有靈,知孫之心!」大哭一場,眼中流血,自刎而死。蜀人聞知,無不哀痛。後人有詩讚曰: 君臣甘屈膝,一子獨悲傷。 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 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蒼。 凜凜人如在,誰雲漢已亡? 後主聽知北地王自刎,乃令人葬之。

歆曰:「陛下若不從眾議,恐旦夕蕭牆禍起。非臣等不忠於陛下也。」帝曰:「誰敢弒朕耶?」歆厲聲曰:「天下之人,皆知陛下無人君之福,以致四方大亂!若非魏王在朝,弒陛下者,何止一人?陛下尚不知恩報德,直欲令天下人共伐陛下耶?」帝大驚,拂袖而起,王朗以目視華歆。歆縱步向前,扯住龍袍,變色而言曰:「許與不許,早發一言!」帝戰慄不能答,曹洪、曹休拔劍大呼曰:「符寶郎何在?」祖弼應聲出曰:「符寶郎在此!」曹洪索要玉璽。祖弼叱曰:「玉璽乃天子之寶,安得擅索!」洪喝令武士推出斬之。祖弼大罵不絕口而死。

又感周泰救護之功,設宴款之。權親自把盞,撫其背,淚流滿面,曰:「卿兩番相救,不惜性命,被槍數十,膚如刻畫,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卿乃孤之功臣,孤當與卿共榮辱、同休戚也。」言罷,令周泰解衣與眾將觀之:皮肉肌膚,如同刀剜,盤根遍體。孫權手指其痕,一一問之。周泰具言戰鬥被傷之狀。一處傷令吃一觥酒。是日,周泰大醉。權以青羅傘賜之,令出入 張蓋,以為顯耀。


公孫瓚把趙雲「借」給了備備。


孔雀東南飛


劉備還在徐州寄人籬下的時候,有一天回家遇到了刺客。

一般人這時候的反應都是——

「抓刺客——」

而這樣做的結果一般也只有兩個,被刺殺身亡,或者刺客未能得手被捕。

但是劉備不是一般人。

他跟刺客聊起來了。

而不知是否反派都話多,這位刺客兄弟也沒有直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居然跟這位未來的真龍天子搭了話。

你來我往寥寥數語之後,本是來改變未來大漢天命走向的刺客兄弟被劉使君說得涕泗橫流,當下再拜謝之,束手就擒。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先主之言,誠不我欺。


汝妻子吾自養之,汝勿慮也


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
語出晉·陳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有志向的人發現自己毫無作為,難免會感到惋惜,劉備只不過是其中的代表罷了。


寶鼎二年,孫皓派遣孟仁迎接父親孫和的神靈到京城,等到孟仁回來,奉旨詢問神靈起居的中使日夜相繼。聽巫覡說看見孫和穿著從前的衣服,面色如同平日,孫皓「悲喜涕淚」,於是召見公卿到宮中受賞。這一年,孫皓才26歲,即使是暴虐無道的孫皓,心中大抵也有也有一塊柔軟的地方。如果沒有「二宮之爭」,孫皓的故事應該和後來有很大的不同吧。


身在洛陽作為人質的毌丘甸,不顧自身存亡,勸說父親毌丘儉堅定意志起兵討伐司馬師,報效國家。毌丘儉起兵後,果然被殺,之後毌丘儉事敗。自此之後,魏氏忠臣勢弱,亡國之局已定。


打鐵的嵇康,很武俠,很古風,難怪魯迅喜歡。


推薦閱讀:

劉備真的是借得荊州嗎?
劉備的皇室身份是真的還是假的?為什麼?
三國時期有哪個人是和劉備、曹操、孫權三人都見過面的?
諸葛亮的武鄉侯到底是鄉侯還是縣侯?
為什麼前四史的水平遠高於後面的史書?

TAG:中國歷史 | 三國 | 三國志書籍 | 中國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