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易中天品三國?

很喜歡聽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也自己看很多三國的東西。作為三國粉兒,想了解一下品三國是否有與史料不符的東西,或者說有沒有經過講解後被誤會的真實細節?


謝邀,不過你一定是隨便邀請的吧o(╯□╰)o
我是先迷上三國(看裴注三國志)才看的品三國,正好那段時間在公司實習,每天中午就去公司圖書館看一會兒《品三國》的書,不過實習的時間不長也沒有看完,後來又斷斷續續看了些視頻依然沒有看完,現在還在努力看中囧。
易中天的品三國基本上就是把裴注三國志里的東西用一種比較有趣的方式給你講出來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評價意見,間或會引用呂思勉等大師和自己意見相同的部分。正如前面幾位答主所說,其實並沒有太新穎的觀點,在大方向上少有和史料不符的地方。但是個人傾向總歸是有的,我在別的題目中也說過:一個人無法沒有好惡地活著。即便那些史學家在治史的時候也很難完全拋開個人好惡,永遠都是有一個傾向性的,只是程度不同。
易中天也逃不出這點,有些地方為曹總粉飾地略有些過了,不過歷史嘛本來很多地方記載得也不清楚,想怎麼理解都行。舉個栗子,就說張遼成名一戰里有一段「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遼粉就覺得他有情有義,自己逃掉了,為了救手下又回去了,遼黑覺得他這人背信棄義自己竟然先跑了,後來手下叫沒辦法只能回去救→_→不看原文聽人敘述的話,其實很容易被別人的看法觀點洗腦的。
關鍵還是要看你了解三國的目的,如果只是單純感興趣的話我覺得看看品三國是很不錯的選擇,如果想要有更深入的了解的話自己去看看史書和各方著作可以減少傾向性帶來的影響。
關於洗腦還想說兩句,被羅貫中洗腦了數百年後(其實我個人認為還是毛宗崗父子罪責更大),忽然跳出個易中天來「撥亂反正」,就分化出兩撮人,一派頑固抗爭到底認為易是一派胡言,蜀國才是永遠的正統;另一派人卻是被「矯枉過正」,極盡能事各種吹易所推崇之人,反而給沉寂多年的古代先賢招來罵名。
先賢們若是地下有知,大概是會笑我們的吧。


其實正如易中天先生改的攻心聯說的「能攻心,則疑慮自消,從古知書非好辯;

   不審勢,即褒貶皆誤,後來治學要深思。」

我們在這裡討論不是為了分出高下,你憑什麼認為你說的就對呢?就以為你說的都記在《三國志》裡面了嗎?呂思勉先生考證出三國志里的記載也有靠不住的時候。我們討論是為了追求真理,吸取歷史教訓,指導當下的生活。那些上來就罵的不能說明你牛,恰恰暴露了你low。

喜歡易中天的人多,罵的人也多,恰恰說明了他的高明。

何況易中天先生自己說過:自己的結論都是猜測性的結論,我們聽百家講壇不要以為主講人講的就是絕對真理,正確結論,而且這個結論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結論的過程,讓我們在過程中共同進步

一切沒看過書,沒看過節目就評價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我看過不止一遍書,節目音頻聽過至少3遍,最精彩的最後六集聽過六遍以上。

包括特別節目與易中天面對面,拷問易中天,以及易中天《我的的歷史觀》

我個人認為品三國是百家講壇迄今為止最好的節目。


易中天先生為歷史的大眾化走出了一條新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與這個貢獻比起來不足之處只是白璧微瑕。

邦國、帝國、共和國這三個不同的國家形態,帝國又根據統治階級的不同(貴族地主、士族地主、庶族地主階級)而分為三個階段,相應的有不同的選才模式(察舉、薦舉、科舉)。我覺得易中天破譯了制度的密碼,這比歷史上那些雞零狗碎重要的太多了。

不知道還有誰把歷史講的如此透徹而生動。

我不知道還有哪個百家講壇節目如同品三國一樣貫穿了一整年,並且火了這麼久的。

我試著分析一下人們喜歡他的原因

首先易中天有正確的歷史觀,研究歷史歸根結底是為了總結古人的經驗教訓,從而讓現代人生活的更幸福。並且用這個歷史觀把他的節目一以貫之,這才是最高明的。

其次他正確認識到了電視觀眾的特點,設計了行之有效的方式吸引觀眾。

第三他非常勤奮。他說講一集品三國他要做的案頭工作是5天,他要重新讀相關史料,並把演講內容全文6000-8000字寫下來。

第四他的功底非常好。看過節目的應該都有感覺,易中天先生遣詞造句,恰如其分;引經據典,信手拈來;謀篇布局,獨具匠心!

第五,講課功夫深。能把設計好的文字非常自然地表達出來,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功夫真是獨領風騷。

後很重要的一點是易中天先生心態好。看過訪談節目的就知道他說「

有人喜歡就一定有人不喜歡,喜歡的人越多,反對的聲浪就越高。電視成全了我,但是我也隨時警惕電視毀了我」

寵辱不驚的良好心態,保證了他的正常表現。

有以上幾點,豈能不火。「興亡誰認定,勝敗豈無憑」


我再分析下一些人不喜歡他的原因

第一,本能反感過度流行的東西。

其實一開始我是拒絕的,總覺得言過其實。後來,機緣巧合聽完了先生的節目,尤其是最後幾講,醍醐灌頂一般,被先生深深地折服了。

第二,演講方式特立獨行。我們絕大多數人如果不是百家講壇,一輩子都不會遇到易中天這樣講課的老師,所以難免不適應。其實平心而論,易中天先生秒殺我見過的所有老師。

魯迅先生說過:「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於舊狀況那麼心平氣和,於較新機運,就這麼疾首蹙額;於已成之局那麼委曲求全,於初興之事就這麼求全責備。

這也能看出來創新真的好難,其實我們應該更寬容才對。

以上


內容上,褒曹貶劉,卻有一定深度。前邊主要是講曹操的一些事迹,包括專門為郭嘉說一集。後邊寫了一些從整個歷史的角度宏觀的去看待三國的觀點。畢竟是易中天的專業。

文字上,大家都懂得。什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唱卡拉ok都出來了。不過也只是以比較「調皮」的的文字去講述。

歷史性上來看,大部分是羅列了一些史書或者前人的觀點,然後他自己進行分析,指出他自己比較偏向於哪個。也有他自己的一些看法。所以算得上是一家之言,而且也對自己的觀點找了論據。


因此,我認為《易中天品三國》是以易中天的角度去解讀三國。把三國當故事的人,可以看到46講《冷暖人生》停下了。把三國當歷史的人還是好好看看最後五六講。

裡邊我很認同的是最後幾集,通過他們三個政權的建國之路以及串講整個中國古代史的演化歷程方面,在這一方面,可能是知之甚少,這是我看到的一個新的解讀方式。不敢苟同的是,對曹操褒獎的太過厲害,然而一開始就說了,是以易中天的角度,所以,無可厚非。畢竟有句話說「我雖然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

我說句實話啊,不是裝大尾巴狼……

我真沒看過品三國,抱歉題主邀錯人了……

只是這種受眾以大眾為主的東西,內容必然會比較簡略。

您可以先讀一讀黎東方的細說三國,這也算是很大眾向的讀物。

有個大概其的概念,然後讀一讀裴注三國志,再把後漢書挑著讀了。

這時候應該是個半懂不懂的狀態,可以把呂思勉先生的三國史話看一下。

然後就能讀讀陳寅恪先生和田餘慶先生等人的著述了。

剩下的大可以自己去判斷。

先唐史料缺少大量所謂細節,同樣的幾條線索拼到一起,誰都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最穩妥的辦法自然是有什麼說什麼,但這沒樂趣。適當開開腦洞,別脫離史料就行。

所以聽聽別人的講解,再自己思考思考,擇其善者而從之嘛。


易中天品三國,書看過四五遍了;視頻看了不止二十多遍。

  1,讓很多學者紅了。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的時候,引用了諸多歷史學家和學者的書籍、觀點、文章等等。比如呂思勉、陳寅恪、何茲全、陳邇冬、張作耀、田餘慶、馬植傑、尹韻公、餘明俠、嚴冷、劉嘯、王夫之、胡三省、洪邁等等等等。易中天先生對這些學者以及對這些學者的作品,起到了非常好、非常大的宣傳作用,真是功德無量啊。事實上,我身邊很多同學,就是看了易中天先生的講座,才知道呂思勉和陳寅恪的。(有人說,好可悲,堂堂呂大師,居然還得靠易中天(才火)?其實不然吶。這不可悲,本來,學者都不為人所知的啊)。


  這一方面在於,易中天先生讀了很多很多的書籍;另外一方面,他在引用的時候,會把作者名字說出來。

  2,讓讀歷史有趣了。這裡不想參與易中天的講法是通俗呢,還是低俗的討論。這裡主要有兩端,一是先生的現代語言、幽默語言帶來的效果;二是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一起講,亦文學亦歷史,非常有意思。

  這當然不是他的首創,呂思勉先生的《三國史話》和陳邇冬先生的《閑話三分》,就是這麼做的。

3,沒看過最後六集的人就別瞎逼逼了。那是最精華的部分。


前言:

最近三國癮又發作了,在知乎上翻來覆去各種三國回答不說,也在重看《易中天品三國》。前些日子,看到知乎上關於「如何評價《易中天品三國》的貢獻」一問,看完回答,心中有些話語,不吐不快,特作此文。

《易中天品三國》的貢獻是極大的。

這個貢獻,不在於他在學術上提供了一個多麼新穎的觀點,而在於他在非常不容易的前提下,成功地開始引導大家去從正史而非演義的角度來看待三國。(我本來想說「改變」的,但沒有調研過,不敢下這麼絕對的前提。)

在上面各個回答中都有提及,說他只是將史書中以及近代各個史學家(易中天先生經常引用呂思勉先生和張作耀先生的觀點)的說法和研究再重複一遍講出來,並沒有什麼新的貢獻。對於這個觀點,我並不認同。因為,我們不能就事論事,還要將其大環境也納入思考範疇。我們刷知乎,感覺人人都知道《三國演義》不足為據(況且,在知乎上也有不少人還以演義為準。),感覺個個答主都能引用這個那個史料回答。但,在普羅大眾心中呢?

普羅大眾當中,有許多人知道三國都是從父輩那裡的床前故事中得知,老一輩的看過上美的連環畫,近一輩則看過94版的三國演義。對於大眾而言,從前是「聞曹操敗則喜,聞劉備敗則悲」,到太祖寫下「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終於開始有人為曹操翻案。但是,周瑜的氣量狹小,魯肅的忠厚迂腐,諸葛亮的智計百出,劉備的哭,曹操的奸,以及魏吳兩國各種文臣武將如路人甲般領便當。這些都是數百年來深入人心的形象,不是說你列幾條史料就可以說改就改的。不信的話,各位可以和老一輩的人談談,試著說服他,其實,周瑜的氣量是多麼寬大,魯肅的戰略眼光是多麼長遠,諸葛亮其實是個善於治國的政治家而非算無遺策的軍事家,劉備乃是天下梟雄。各位試下便知,要改變這些數百年來在大眾心中根深蒂固的觀念,是有多麼地困難。

而就這一點上,《易中天品三國》做到了,至少是做到了讓大家開始重新去看待這些人物的「歷史形象」而非「文學形象」。有人說這些史料和觀點均無新意,我認為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須知道,易中天先生面對的是電視機前的廣大群眾,他們學歷不同、年齡不同、經歷不同,手中有著一個遙控器,看著不爽就換台,幾近零成本。而如易中天本人所說,人家憑什麼要將這一小時,花在聽一個長得又不帥的老學究在這裡講三國?所以光就這一點上,《易中天品三國》能夠讓普羅大眾普及這些三國的史學知識,為周瑜、魯肅、劉備翻案,還能讓大家樂於接受,願意一集一集地追下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認為,2010年的《三國》將周瑜、魯肅、劉備復原歷史形象的底氣,是直接來源於《易中天品三國》的鋪墊。

最後,也如同上面答主所指出的那樣,在最後幾集,易中天提到的士族與寒族對抗是造成魏蜀吳三國集團面貌不一的根本原因,是一個較為新穎的觀點。能夠在面對不同學歷、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還能講出一些學術研究的觀點,這就更不容易了。

有些我們以為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其實在大眾心中根本不是這樣的。至少我不認為在普及三國史知識上,有誰造成過像易中天先生這樣的影響力?(我們中山大學翻譯學院的品牌活動至今還叫「譯中天」,這可是8年之後,可見易中天先生當時的影響力。)我想,許多年過去後,我還是會像我父親一樣,在床頭前為我的子女講三國演義,講關雲長義薄雲天,講張翼德喝斷長坂,講趙子龍單騎救主。然後待其長大後,我再告訴他,可以再看看,《易中天品三國》。

感謝易中天先生和《易中天品三國》帶給我的快樂和啟發。


恰好我把易中天品三國從頭到尾都看完了,一集不漏,就來說說我的感受吧。
易中天講三國是喜歡把演義和三國志對比著來講,很大一部分是掃盲。其次是講一些三國志裡面的事迹。
易中天講事迹的時候也喜歡採用裴松之的手法,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列舉上來。關於歷史的疑點問題,他也會舉例,然後引用其他歷史學派的說法來討論。
但是讀史就是這麼一回事,不同人的人讀,肯定會有偏頗性。比方說易中天明顯是傾向曹操。
因為偏頗導致他所舉出的材料都帶有偏頗性。
比方說有一集他質疑三顧茅廬的真實性,舉出一個例子是出自裴松之的注,諸葛亮去找劉備,結果劉備只是把他當普通人處理,結果之後劉備拿草編織,被諸葛亮看到說難道將軍的志向就是編草鞋嗎。然後劉備嘆口氣說那我能怎麼辦呢。諸葛亮說:你認為你和曹操比何如?劉備便答:自然是比不上云云
大抵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易中天照搬不誤,講了出來,但是沒有講這篇材料的出處。
這篇材料並不是出自三國志,而是出自《魏略》。是裴松之把他補了進去,並且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認為這條材料不可信。
但是易中天沒有提這個故事的出處,也沒有談裴松之的「不可信」意見,卻直接拿來用,為了達到自己的觀點,絲毫不向觀眾解釋清楚。這個是有點誤導了罷?
但是反之他在處理對曹操不利的負面信息的時候,他就總能找出些不可信的依據了。
這種態度,也是帶有偏向性罷?
總得來說,易中天最讓人不爽的是,他清楚,但是他就不講透。他在講三國志的時候,有些很矛盾的問題,他只拿一邊的材料用。這些材料當然都是有根據的,但是他就有時候故意放棄那些相左的材料,來達到他的演講效應。
所以這是他可惡的地方,帶有誘導性。
不過並不是說他就黑蜀漢,他對蜀國的將領們也是尊重滴,對諸葛劉備關羽也是承認實力滴。
但是他的觀點依舊是一家之言。『
比方說他對諸葛也是很敬重,但是我很反感他把武侯單純定位成一個政治家,而不去承認他軍事上的實力。
比方說他把蜀漢後期描寫的像朝鮮一樣...
他在某一集講蜀漢的時候把姜維時期的國民政貌移植到了武侯時期。
......
當時我氣得有點想掀桌。
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易教授的口誤也是很多滴
有些材料也有引用錯滴

整個易中天講三國最有營養的是最後幾集,他點評九品中正制的時候。他的觀點是三國就是法家寒門跟士族階級的對抗。
這個是我覺得最有意思的觀點,雖然不知道是否拾人牙慧
----
總得來說易中天是一家之人,吸取前人的智慧
演講的魅力點是讀史讀的動情,為故事中的人物命運感嘆。
沒有明顯的黑誰,但是絕對有傾向性
說害人不淺也是有的。
其實現在很多人的毛病就是這裡,總覺得自己聽了某次演講或是看了某篇知乎的解答,就覺得自己窺探到了幾千年前事件的真相。
告訴你,你就算把史書讀得再透徹,也會有不同的意見。
沒有什麼是「正史上」「其實」這樣絕對性的東西。同樣的人看到同樣的材料,得出來的感受就會不一樣。
所以我很反感把自己的意見強加在別人頭上的。歷史上的事情沒有一個準話,把自己的意見當做正確答案去給被人洗腦真是害人不淺
易中天的講座就是觀眾多,並且帶有偏頗性,所以有一部分觀眾放棄去親自看史書,得出自己的觀點,而是直接把易中天的想法當做聖經來傳教。這是我覺得討厭的地方。
但是也讓一部分人對三國更了解了,這....也算是欣慰處把。


非常優秀的說書作品。不是貶義。


扯點別的。我上初中時特喜歡易中天品三國,經常看,覺得有趣又通俗易懂。結果後來看了篇關於易中天的採訪,才發現原來他不是搞歷史的,另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說自己在寫書準備品三國時很痛苦。原本易中天上百家講壇的時候是準備講《水滸傳》的,但是電視台要求講三國,於是他硬著頭皮把品三國給搞出來了。

想想也是,隔行如隔山,讓他去講自己不熟悉的東西他如果還能欣然接受那簡直是喪心病狂。看完那篇報道後,我感覺他心裡還是愧疚的,而我對易中天從崇敬變為同情,錢真他娘的難掙。據說在廈大他的課也是他爆滿,上課的學生擠滿了教室,看來確實是個好老師。萬幸的是,他也算是全身而退,沒留下多少污名,只是如我這般喜歡三國的中二青年多了許多。


算是好又不好吧,文化詞兒叫瑕不掩瑜。你得看它面對的受眾,易老師的《品三國》,受眾是普通觀眾,目的是掃盲,普及一些正史的常識,這方面易老師做的很出色,深入淺出,活潑生動,很不容易。但您知道歷史就是坑,你得深挖,各種推理,猜測,易老師的《品三國》基本只是單純的讀史,這是略有缺陷的地方。先說這些,具體的,等我回家再更新,或許哈哈~╭(╯ε╰)╮

--------------------------------------------------------分割線--------------------------------------------------------------------------

晚上的更新:

先說清楚,關於歷史我是外行,真真切切的門外漢,若說錯了,各位手下留情,可別打臉。^_^

易老師的《品三國》,效果是極好的,影響力巨大,糾正了許多《三國演義》留給人的偏見,這是有大功勞的。
《品三國》的主要目的(無論主觀上,還是客觀上),就是痛批三國演義。看過《演義》後再看《品三國》的觀眾,可以獲得如下療效:

終於知道孔明不是個妖道,魯肅沒那麼痴呆萌,劉表絕不是個廢人,玄德也不像個婆娘,曹操很是可愛,周瑜一點都不小肚雞腸。

或許您可以說他講的都是史學界里最粗淺的常識,可是他講的有趣,觀眾愛看,而且影響深遠,如此大規模的正本清源,功德無量啊,同志們!

說到不足呢,其實也不確切,這是個電視節目,方方面面都有制約,所以我下面說的這些可能會有些吹毛求疵的感覺。
三國初期的主要局勢,是袁術,孫堅,陶謙和公孫瓚抱團對付袁紹,曹操,劉表集團,這個我印象中《品三國》里隻字未提。

您知道,我們現在度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已成為歷史,這世上沒有人能將歷史記的真切,全面。由於各種原因,史書也是不可盡信的,所以很多時候要靠質疑,猜測。
而易老師的《品三國》基本就是照著書說,沒有深入探究,這也是不足的地方。

嗯……我就是來給袁紹翻案的。
《品三國》里對袁紹的說法,基本就是沿用《三國志》,優柔寡斷,剛愎自用,還有很著名的評語——見事遲。總之,官渡之戰里的袁紹蠢的驚人,讓人無法相信以他的智商,做為袁家一個不怎麼受人待見的庶子,居然可以成為雄霸一方的豪傑,而且還是當時的NO.1。

這太不科學。

袁紹的主要罪過有三,比如曹操東征劉備的時候,見機不進,說是什麼為了在家照顧生病的小兒子。
咱們先上張圖,剛用手機拍的自家地圖冊,簡陋勿怪

您看,袁紹在河北,曹操去打劉備,等袁紹收到情報就不知要過多少天,然後大軍發動恐怕又得不少時日,若要偷襲許昌,還先要渡黃河,過了河還有幾百里。如此一來一回,單走路恐怕就要個把月。劉備在小沛,那是立足未穩,曹操過去一打,他就敗了,根本僵持不住,如何偷襲?若說是輕兵簡從,快速突襲,曹操此時那也算是個小暴發戶,又不缺兵缺糧,他身經百戰,這點防備必是有的。

說袁紹是「見事遲」,我看他其實是想的明白。

袁紹另一個罪狀,是不聽田豐,沮授之計,不肯慢慢消耗曹操,執意決戰。
官渡之戰里,袁紹的戰略是極其謹慎的,他與曹操相持極久,直耗到曹操糧絕,若非曹操孤注一擲,燒了烏巢,只怕最後勝的會是袁紹。戰場之上瞬息萬變,勝負本在一線之間,官渡之戰袁紹輸在戰術,絕非戰略。

第三,說是曹操偷襲烏巢,十萬火急。袁紹偏聽了郭圖的餿主意,只派輕兵去救淳于瓊,卻用主力去攻曹操的大營,以致兵敗。這裡面大大的有問題,曹操偷烏巢,乃是輕兵奇襲,只有五千馬,步軍,淳于瓊守軍一萬,袁紹得了訊息,火速派個五千,一萬的人馬過去足夠了,前後夾擊曹操必敗。可見曹操燒烏巢那是偷襲,速戰速決,等袁紹收到訊息,只怕大局早定。

袁紹派主力去攻曹操老窩,絕不是剛愎自用,我看他是心知大勢已去,抱著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心理,打一下試試罷了。

其他的,就不說了。


先說易中天,廈門大學教授,沒有什麼負面新聞,而且是個教授,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已經是很不錯了。
再說百家講壇,百家講壇作為一個純粹的時代的產物,存在有著很多的合理性。雖然我一直認為這就是個文化快餐,本質上也是這樣,因為電視這個平檯面向的群體是不確定的,上至七八十歲,下至初中小學生都會看這檔節目。總的來說,這個節目很不錯,面向的是個很龐大的群眾集體,要滿足所有人的胃口很不容易,而易中天的品三國就更不容易了,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認可,其中有著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我個人認為,雖然有很多重複,但是能分析的讓大眾接受是一個好的主講人。
當然,題主你覺得幾期節目能講出多少的深刻內涵,而且出的書也是根據電視整理的,這種文化快餐能吃,但是營養不高~有沒有講錯,不得而知,整個三國歷史都不知道有多少種版本。題主如果說真的熱愛歷史喜歡歷史,那麼多研究一些大眾觸碰不到,或者不敢觸碰的東西,就像排名第一的大神所說的那樣,而不是糾結於這種大眾都接受的東西是好還是壞~
我個人感覺就是這麼多了,希望對題主有用~


這麼說吧,真正讓我對三國歷史感興趣的不是《三國演義》,而是易中天的《品三國》


如果你看完了品三國,那麼最後ktv之王已經告訴我們他為什麼要講三國。因為三國最廣為人知,但偏見與誤解也最多,易老師就是想通過講得過程教會先入為主,非黑即白的中國人如何客觀地看待歷史。形式如何,搬運觀點如何都不重要,他就是百家講壇最受歡迎的教授。感謝易老師講述精彩的三國!


他說的很好! 很客觀。 我對於他個人的分析總是聽聽當做意見。 對他對賈詡的評價一直都很深刻。


這樣說吧,品三國讓我開始對歷史感興趣。諸子百家讓我真正開始去探索國學裡邊的好東西。

謝謝易中天教授,真的。


易中天的長處其實是講故事。能把外行認為枯燥乏味敬而遠之的東西講的有趣,就算是一種很棒的能力了。因此就掃盲來說,還是有存在價值的,至少能夠提起剛剛接觸這段歷史的人興趣並對整段歷史的脈絡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詬病的地方是,《品三國》對具體人物和事件的評價受個人喜好影響太大,而且分析的並不細緻,部分觀點也實在難以接受。再加上好書其實挺多的- - ,因此並不適合已經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閱讀。


看完了,趣味性強,通俗易懂


都說易中天幫曹操說話,劉備是一個怎樣的人?不用說幾乎人人都知道差不多了,但是曹操在那個時代是否是奸詐並且稱霸一方,壞人稱霸一方我才不願意接受,易中天的觀點是儘可能的還原歷史真相,儘可能的去還原曹操在我們心裡認知的那種奸都可以稱霸一方。

好在,曹操是有點品性的,那麼這個觀點就很符合曹操為什麼能成功的稱霸一方的原因了,我就覺得吧都誤解了易中天的原意了,看歷史不就是看儘可能的真相嗎?歷史那麼久遠,要翻看各種典籍(而且幾乎都是文言文)還要思考、還要琢磨、還要推敲,沒有那種興趣愛好,不知道要死多少腦細胞,易中天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研究。

易中天要是沒這點學術研究,我看三國能講得如此繪聲繪色,又儘可能還原歷史人物性格?那麼複雜的歷史時代人物的性格心裡,易中天至少沒越講越複雜,從繁化簡這是一種深功夫的考量。

曹操在歷史為人怎樣,考究到了能不說那才對不起學術,其實三國人性現象,現今也有這種現象,有人說某某明星不好,有人說某某明星好,如何考究?(所以我不愛看娛樂,我的娛樂就是紀錄片)好在歷史人物都有歷史典籍考究。

易中天的品三國,還是精深的。


基本上來講,易中天說的沒什麼新鮮的東西…
跟所有講三國的一樣,大量引用三國志,裴注,後漢書,呂思勉的秦漢史…
噴易中天的多數是趙雲諸葛的腦殘粉…
裴注什麼的,經常能看見裴松之噠噠噠說一堆,然後來句我覺得這玩兒不可信。頗有一種我褲子都脫了你就給我看這個的感覺。(馬親王微博語)


比較適合初中生高中生入門,很多觀點基本上都是博眼球的存在。


推薦閱讀:

如何客觀評價葉蘊儀的長相?
如何評價許晴在《花兒與少年》第二季中的表現?
莫扎特的《安魂》給人帶來是一種什麼感受?所要表達給大眾的是什麼?
如何評價電影《發條橙》?
如何评价 2017 年 1 月新番《人渣的本愿》?

TAG:三國 | 如何看待評價X | 品三國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