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是個外來政權嗎?蜀人土著是否不願為劉家賣命?

很多人認為劉備集團和蜀地的關係就是國民黨和台灣的關係,是個空降的政治集團,蜀人本土的蜀獨如譙周不願為這個集團賣命

外來政權指的就是蜀漢統治階層以荊樊士人和劉備舊部為重,他們不喜歡用益州本地人,(按理說益州政權不應該益州人最多嗎?曹魏謀士里多少潁川人?)而蜀獨指的就是益州本土的降曹勢力,因為他們認為反正都是被統治,被蜀漢統治還不如被曹魏統治,因為曹魏不會拉自己去前線送死


如果:「蜀漢帝國是外來政權」這個觀點成立;

那麼:曹魏帝國同樣是外來政權,曹操帶著豫州、兗州等外地人,攻入冀州,大規模將外地人口遷入冀州(如李典、臧霸家族)。另外,曹操的冀州牧府除了崔琰等少數冀州名士外,大部分官員都是豫州、兗州班底。對了,崔琰後來還被曹操幹掉了。

冀州人蘇伯、田銀還趁著曹操遠征關中時,起兵造反,這也是不願意為這個集團賣命的表現。

如此看來:還是孫吳政權好,吳人治吳,本土政權,吳人都願意為孫家賣命。。。

才怪!


外來政權什麼鬼?是不是對應的有個本地政權?那又是什麼鬼?

蜀獨又是什麼鬼?蜀人要鬧獨立把益州從大漢國土中分離出去的意思?

在這些問題說清楚前,抱歉,無法回答

2017.12.9更新

看了題主對某些名詞的解釋後,心疼題主語文老師一秒

蜀獨指的是益州投降勢力的話,請告訴我台獨又是什麼勢力?

此外關於所謂「益州政權」,請百度一下「三互法」


看著大家都在噴題主,這個問題沒什麼大錯吧,試著答一下。

劉備建立的蜀漢確實是一個(從)(地)(益州)的政權。

因為他們自己就是這麼認為的。

劉備集團入蜀之後,針對當地混亂的局面,諸葛亮採用嚴刑峻法打擊當地豪強。

法正看不下去,勸他「客主之義,宜相降下,願緩刑弛禁,以慰其望」。法正可是當年謀劃劉備入川的核心人物之一,他都這麼認為,誰是客,誰是主,大家心裡自然有數。

那麼,蜀漢是益州的第一個外來政權嗎?

不,劉焉父子才是。

劉焉,西漢魯恭王劉餘的後代。他聽說「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所以上書請為益州牧。他聚集了南陽、三輔等地的數萬流民,組建東州兵(先是,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數萬家,收以為兵,名曰東州兵)。劉焉死後,他的兒子劉璋繼續擔任益州牧。

20年後,劉備攻破雒城,兵臨成都,劉璋出降,益州從此易主。

從此,蜀地便一直活躍著三股政治力量:益州集團(本土士族),東州集團(劉焉劉璋父子舊部),荊州集團(劉備親信)。表面上,大家吃著火鍋打著麻將,在天府之國不亦樂乎,實際上卻是暗流涌動,鬥爭一刻都未曾停止過。

為了說明其關係之複雜,我這裡直接引用易中天先生的論述:

劉焉入蜀時,益州集團是主,東州集團是客。劉備入蜀後,東州集團是主,荊州集團是客。主客新舊先來後到,就造成了荊州(新客)與東州(新主)、東州(舊客)與益州(舊主),以及荊州(客人)與東州(新主舊客)和益州(主人)的三重矛盾。

回到第二個問題:益州集團是否願意為劉備賣命?

易中天先生認為益州集團從始至終都在反劉擁曹,我這裡試著給出一個不太一樣的看法。

諸葛亮入蜀後,有兩項舉措成功緩和了他們的矛盾:

厲行法治,使社會趨於穩定,雖然一定程度上也打擊了當地士族的囂張氣焰,但總體還是保障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

大量任用地方大戶,其代表人物如秦宓、杜微、張裔、杜瓊等,為益州士人提供了仕途與發聲渠道。

所以在這段時間內,益州集團還是比較支持劉備政權的。儘管期間著名公知李邈、彭羕被殺,但這並不能影響歷史的主流進程。

但是,蜀漢後期,黃皓、陳祗專權,社會動蕩不安,政府已無力保障當地大戶的利益。再加上姜維連年對魏徵戰,十年九役,窮兵黷武,這些軍費大都需要益州的士族和豪強來承擔。

權利與義務深深的不對等,使得益州集團對這個政權逐漸失去了信心。

譙周:「主公我們投降吧!」

劉禪:「好呀好呀!」

丞相:「一群敗家玩意!」

參考資料:

《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三國志 蜀書 劉二牧傳》

《英雄記》

《易中天中華史 三國紀》,易中天著

李兆成. 蜀漢政權與益州士族[J]. 四川文物, 2002(6):7-15.


這個提法提問者不覺得心虛嗎? 這不就是台灣台獨勢力的提法嘛,按這個道理,外來政權多了去了。


對對對,我季漢是「外來政權」。那那個政權不是外來的?巴蜀原來的巴蜀2國早就被秦滅了。南中是我漢歷代打下來的,到我季漢時諸葛丞相又打了一次。所謂的巴蜀本土勢力不服氣的也在先帝入蜀的時候被打爆了。不服你們這些本地勢力可以再來一次啊。


怎麼就外來的政權了,按現在就是四川換個省長。只是這個換省長的過程不太官方,那些大族就相當於之前的其他高官,只要不大規模撤職,大部分還是願意的。甚至當時還有不少人覺得劉備這個新省長能力強,更加歡迎。


幸虧題主提醒我,我們這的書記是山東的,來我們這任職,妥妥的外來政權啊~

我還正想參加這外來政權組織的遴選呢,要不是題主提醒,怕不是要當漢奸?

感謝感謝~


劉備集團確實是外來政權,包括他前面的劉焉父子。為什麼說他們是外來政權?拿劉備來說,劉備建立季漢的核心團隊是關張趙等死黨和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襄士人集團,他的創業基本盤也在荊州而不在益州,這是他的根基所在。荊襄集團是一個有著共同利益訴求的集體,到了益州,他們就是理所當然的征服者,統治者,壟斷著益州的政治權力。作為益州本土沒有參與到季漢建立過程中的士族,自然就沒有資格分享權力。劉備失去荊州等於失去了他的政治根基,政權在益州沒有能力完成本土化,成了無源之水,完蛋是早晚的事。


大漢十三州,益州也是十三個州中的一個,歷史常識要搞清楚。


你講的觀點成立,而且蜀漢一直以來內部矛盾就是本土士族和外來官吏的矛盾。這個到蜀漢滅亡都有


瀉藥
沒啥願不願意
就像題主所說,如果劉備算是外來政權成立
那麼的確益州原本的官宦階級的確算是土著
但對於他們來說
老闆是不是本地人不是最主要的
誰能把他們的利益最大化才是最重要的
不然等劉備入川的時候
他們怎麼這麼無所謂就接受了劉璋的投降
劉備能讓他們的收益更大,他們就效忠劉備
那是個君攬臣的時代
也是個臣擇君的時代
我跟著你房子更大,女人更多
那我管你是哪人,跟著你准沒錯


戰國時期秦就已經吞併了巴蜀之地 所以入華者華 入夷者夷也


外來集團?

不如說統治者主要是非蜀地以外的人吧。

但在戰亂年代,蜀地的統治者向來不是蜀地人,這在中國歷史上簡直是條鐵律,從劉邦到公孫述,再到劉焉父子,哪個是蜀地人?

要照這麼說,劉邦成功的原因,是因為蜀人願意為他賣命的嘍?

公孫述不成功,是蜀人不願意為他賣命?

因此可以看到,題主的邏輯思維就是:蜀漢是外來政權——所以蜀人土著不願意為劉家賣命——所以蜀漢滅亡,要是心中已經存在這種邏輯,幹嘛還要再來問?

還是應用諸葛亮在《後出師表》里的原話作為答案吧: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不就是蜀地狹小,人口較少,綜合國力不濟的原因嗎?

幹嘛要扯上什麼外來政權?


瀉藥。。
強答一發

其實劉備這個情況並不如蔣介石入台灣,
蔣入台灣已經王朝末路,事業低潮期了,政治訴求雖然有,但也就是喊喊而已,
劉備自有不同,入西川意味著虎視漢中,隆中對戰略實現的日子指日可待。橫跨荊,益的戰略格局已然形成,妥妥的事業上升期。
政治上對原先益州班底拉攏中立的(許靖),重用聽話的(法正,孟達),殺掉搞事情的(彭漾)再重組政府結構,到當上漢中王時,荊益兩州權力派已經整合完畢,一家人了。

至於譙周那種攪屎棍實際上只比姜維大一歲,劉備玩兒政治的時候幾時輪到他小子?


張松?法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總會有人不服但更多的是支持,否則一個政權是無法存在幾十年的


劉備統治時期分成三派,第一階級是荊州幫(諸葛亮為代表),第二階級是荊州往益州避難的那幫(李嚴為代表),第三階級是益州土著。你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還要三等人給你賣命?劉備死後名義上的政軍一二把手是諸葛亮和李嚴,沒有人為益州土著出頭的。包括在諸葛亮及以後的歷代主政大臣和重臣中,沒有一個是益州土著。所以魏國滅蜀國的時候打開城門要求統一的就是他們?


平民和地主會因為領導們和皇帝是外地人所以很不爽嗎?
你會不會?
劉焉劉璋不也是外地人?外地人又不是外族人,基本沒什麼文化衝突。
劉備也封了很多本土地主啊,像法正許靖什麼的,李嚴還是託孤重臣。

題主問這個問題是不是有什麼原因?
哪裡來的蜀獨?誰想獨?沒聽說過,求賜教。


題主的例子是錯的,國民黨對於台灣不是空降政權,二戰結束後台灣就歸還給民國政府了,後來kmt被打敗,撤退到台灣,對於台灣來說中央始終是那個中央,挪了個位置罷了。外來政權這個說法,本來就是綠營的扯淡罷了。


謝邀。
輕家國而重鄉土,勇於私鬥,怯於公戰。歷來都是中國重要的文化之一,包括現在的地域黑?
其實我覺得吧,對於季漢這個政權,他首先是仁義的大耳賊巧取豪奪從劉璋手中搶過來,那麼,對於,原來的本土的川娃兒來說,劉備和劉璋本來沒區別。
壞就壞在劉璋對本土的態度,和和劉表對荊州差不多一個德行,都是拉攏為主,後來,劉季玉意識到來著本土勢力的壓力,才請的梟雄劉大耳朵入川,劉備,乃至諸葛亮,都奉行一個政策,那就是…荊州第一,東洲第二,益州第三……
換誰誰都不開心是吧…
諸葛亮主政的那些年,盡量平衡各方勢力,所以,在他期間,能率軍攻打魏國,後方沒有大患,你要知道,凡事,都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諸葛死後,也就成了這個局面,益州人覺得,換誰當領導,我們都是被領導者。
真出力才怪


推薦閱讀:

古代軍隊出征在外時,如何解決如廁問題?
在討伐黃巾的戰鬥中誰的戰功最高?
魏武帝曹操追殺匈奴使的原因是什麼?
張遼在逍遙津一戰如何以八百人破十萬人的?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實際如何?

TAG:中國歷史 | 三國 | 諸葛亮 | 三國志書籍 | 季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