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攝影鏡頭中,相同參數不同品牌和型號對畫面到底有什麼區別?
看到很多人對鏡頭的追逐想到,在現在數字化圖像技術發達的今天,不同鏡頭除了焦段和光圈之外的對色彩的還原和解析度是否還那麼重要?不同品牌型號具體又有什麼區別呢?包括電影鏡頭。
我先答一段,坐等專業的大神。
首先要明確的是,即使技術發展到今天的程度,不變的是,要想出好的成片,原片質量一定要好,主要是細節要多,細節太多可以後期去掉,但是沒有細節想要創造細節就難了。
然後,題主既不談焦距光圈等等方面,那我就主要說下鏡片的區別吧。鏡頭的作用就是折射光線,所以用作折射光線的鏡片是影響鏡頭性能的主要部分之一。
鏡頭對成片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要是有忘了的點之後更新再補上):
一、亮度:
主要是寬容度,通俗地說,打個比方,畫面中有兩個點,一個有5分亮,一個有10分亮,本來是有區別的,若寬容度太小,最多只能達到5分亮,那麼這兩個點在片子里就都是5分亮了沒有區別了。
二、色彩:
兩個,一個是色偏,一個是紫(綠)邊
色偏,就是因為鏡片的不是真正無色透明的,自帶濾鏡效果ˊ_&>ˋ,只不過很不明顯罷了,玩過減光鏡的童鞋應該會懂,雖然減光鏡本意不是改變顏色,但最後對顏色還是會有影響。大部分情況下無害可以後期,也有可能會把兩種在一起的相近的顏色拍成幾乎一樣,給後期造成了很大麻煩。
紫邊就是:(對不起最近重刷琅琊榜感覺紫邊這個問題有時嚴重的讓我齣戲……這裡借用一下)
看見了吧
其實現在的lr可以一鍵去掉紫邊,ps也可以精調去紫邊,但對銳度還是會有影響。
三、銳度:
基本不用解釋的,無忌論壇上動輒就會談銳度,一句話概括就是畫面中各明暗、色彩的邊緣分界線的清晰程度。修圖軟體的銳化基本都是有損的修圖。自然沒有原片本身就銳度高來的好。
四、畸變:
1.不均勻折射(我自己造的詞)原因是鏡片材質不均勻,或者鏡頭表面不順滑,導致的每個部分的折射率不一樣,控制這一點對技術要求還是有點高的。做不好的後果相信大家都體驗過:就是你喝水的時候看b站笑噴了,電腦屏幕上沾了幾點晶瑩的唾沫和水之後的視覺效果。只不過鏡頭不會那麼嚴重而已。
2.單個鏡片表面不是簡單的二次函數的曲線,從中心到邊緣的變化可以很微妙很嚴謹,再加上多個鏡片的重疊,還有變焦的情況。對光線入射路線的前期計算與設計是很重要的。也是各個廠家拉開距離的地方之一。
光是鏡片就有好多點,鏡片的材料、折光率計算、設計、工藝水平、多鏡片的排列組裝的設計計算和實際組裝工藝,都是研究費啊!(當然它要是能便宜一點我也很樂意$_$)別提剩下的光圈、內壁設計,工業設計,防水防塵防抖防摔(感覺這個世界好危險)。
綜上,對於成片來說,即使後期再牛逼,鏡頭的影響還是不全能被後期消除的。而且,器材和軟體,你總有一個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有人選擇爐火純青的ps技術,有人選擇了高精尖的器材。
當然了,鏡頭越到頂尖,要做出一點點提升都需要成倍地砸錢和精力研究,這和其他技術領域一樣。非專業的普通人是不是需要追求那一點點的區別呢?量力而行吧。
還有我一直堅信的一點是,攝影這回事么,器材和後期軟體只是工具,當然首先必須要摸懂摸透。但實際創作的時候要跳脫出來,感受先行,手段輔助。畢竟攝影發展到現在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不要讓器材參數的條條框框影響了你在成品中希望看到的感動。
至於電影鏡頭,因為是用來拍攝動態畫面,和普通鏡頭的主要區別在於光圈,電影鏡頭的光圈是T制,無級的,不是一級一級地調節(比如從F1.4跳到1.8),而是能很順滑地有過渡地從大到小。反映到畫面上就是:當拍攝時需要調光圈時(不管自動還是手動),不會出現畫面突然感覺暗了一點,過了半秒又暗了一點,過了半秒又……同時畫面中虛化部分(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同樣的焦外對象就暈開的越大,這點知乎上很多回答,就不詳述了),尤其是虛化的燈光,不會出現畫面中遠處燈光虛化的一大塊色斑,突然面積變小了一個等級,突然又變小了一個等級,看起來會很生硬很突兀。
嗯,感覺自己越說越亂,越碼越多,就此打住。差別肯定有 但是想我這種的 一般是看不出來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懂一個鏡頭的光學結構(有有限的光學基礎)?
※如何看待DXO評測佳能35L2得分低於適馬35art?
※旅遊帶兩三隻鏡頭來回換是怎樣的體驗?
※鏡片上有劃痕,為什麼戴上去不覺得?
※怎樣清潔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