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協調印象筆記(Evernote)的「標籤」和「筆記本」整理筆記?
筆記本組和標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一樣的分組( Evernote 的標籤是可以分組的),那麼如何協調這兩個功能呢?
2013年9月我認真思索,為自己創造了一套筆記本、標籤使用系統,經過一年的實踐驗證,到現在感覺非常好用,所以拿來與大家分享。關於【筆記本】的部分,其他知乎前輩的回答已經非常充分了,我就不多說,下面主要講講【標籤】的運用部分——建立高效的標籤系統。
有一點我想提前強調:
- 每人情況不同,我分享的是思路,而不是最終結果!
- 要建立靈活的系統,任何系統都可以為服從現實而不斷改進,乃至重新建立!
一:建立自己的《標籤基本使用原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標籤系統的靈活除了帶來「方便」也很容易造成「混亂」。我想這也是令很多朋友頭疼的地方。我的做法是以實用為原則,混亂中建立秩序。
為什麼要提前建立秩序?很多人喜歡簡單粗暴的給條目加標籤,不加思索地把自己想當然的關鍵詞就作為了標籤。久而久之,標籤列表變得非常之凌亂,我們來看看會產生哪些後果:
(1)歧義標籤
- 「小米」同時標註《我與王小米出遊記》、《小米的絕妙吃法》和《小米手機簡析》幾條毫不相干的筆記
(2)標籤使用含糊
- 「服裝」標籤可能標註《優衣庫23條經營理念》,也可能標註《本年度秋季最流行搭配》
- 「電商」標籤可能標註《馬雲談如何踢足球》,也可能標註《馬雲談淘寶戰略》
(3)同義詞標籤
- 同時出現 「Uniqlo 優衣庫」 「 優衣庫 Uniqlo」
- 同時出現 「大鎚」 「王大鎚」
- 同時出現 「喬布斯」 「Jobs」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一一列舉,然後思考建立適用於自己的標籤使用原則,比如我的原則很簡單:
1.名稱類的標籤,能用中文的就不要使用英文;
2.能全稱的,就不用簡稱;
3.就文章本身內容使用標籤:絕不用「電商」標註《馬雲談如何踢足球》。
可以把給自己制定的使用原則用一條筆記記下,根據需求可以隨時修改。
有了《標籤基本使用原則》可以消除一部分混亂了,但是距離「好用」「高效」還遠遠不夠,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那個【歧義標籤】的例子還是無法解決,如何解決這類問題?有沒有一個通用而且簡單的方法?我的思路是,從幾個不同的「緯度」來標註一條筆記。
二:基本屬性緯度
之所以叫基本緯度是因為這一累標籤具有「通用性」,在使用這一類標籤的時候,我建議採取「固定格式」,為的是邏輯清晰和易於管理。這一大類標籤分為幾個小類:
1.地點:[@北京]
假如一條筆記描述了某個位置,我們用[@XX]來標註。或者僅僅是你在老家保定寫了一條日記,你也可以[@保定]。有人問,有必要使用加「@」這種固定的格式嗎?當然,當你在印象筆記手機APP上輸入一個@時,你常用的地點標籤會依此排開,再用手點就可以了,很方便——邏輯清晰、易於管理。其它的固定格式也是這個道理,不再解釋。
2.場景:[飯館][書店][酒吧]……
這類標籤一定程度上是輔助地點緯度使用,但不限於此。這類標籤的用途非常贊,比如你曾經在網上收藏了幾篇介紹上海特色餐館的文章,時間已久想不起來,這時候只要搜索[@上海][飯館],立馬呈現眼前,耳邊傳來小夥伴們的讚賞聲「你真是個百事通啊~」。
3.評分系統:[###][####][#####]
這三個標籤是用來標註一篇文章質量、有用程度、重要程度用的。我自己簡單的分為了重要、比較重要、很重要這三種級別。這三個標籤不是什麼時候都出現,僅在自己認為文章值得回顧或者不得不回顧的時候使用。建議你經常回顧標示重要性的文章,並且根據掌握情況更改他的評分標籤。
4.媒體:[book:邏輯學導論][movie:冷山][song:最後の一葉][album:シラユキ]
我用來標註讀書筆記、影評、歌詞等等,當然一篇文章引用了某書的一段話我也會用[book:xxx]標籤。有人疑惑,為什麼要用[book:xxx]這種格式,直接用書名號不就得了。原因是這類標籤特別容易出現歧義,使用固定的格式為的是邏輯清晰和易於管理。舉個例子,《北回歸線》這本小說其實跟「北回歸線」這個名詞沒有關係的,我看到[book:北回歸線] 這個標籤的時候,我知道不會檢索到相關的名詞解釋。其它的固定格式也是這個道理,不再解釋。
5.人物:[人名]或者[people:人名]
根據我的經驗發現,給筆記加入人物標籤真的非常實用,點擊標籤[people:大鎚],與他的一次出行、他空間截的照片、他說過的話立刻呈現在眼前。這樣「大鎚」這個人與「大鎚手機」就不混淆了。
6.項目:[##項目名稱][##項目名稱-子項目]
這是為補充標籤系統的不足而存在的。比如我在籌劃一家淘寶店鋪上線的時候,涉及到攝影、電腦技術、市場分析、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識點。為了知識的系統性、連續性我把這些不同領域的東西我是放在不同的筆記本里,當他們需要組合使用的時候,統統給他們打上項目緯度標籤,非常方便調用。
當然,也可以進一步活動項目標籤,我用[##Doing]標籤標註我臨時需要的筆記,當處理完後再刪掉這個標籤。
7.願望與計劃(GTD): 事情[~to do] 地點[~to go] 物品[~to buy]
我會給我想做的事情、想去的地方、想買的東西加上這個標籤,這些事情我現在不必做,當我閑下來想找些事情的時候,這類標籤就大派用場啦!當然,你大可以用[~ToDo]這種格式去構建自己的GTD系統,因我我已經脫離了嚴格的GTD系統,這裡就不再闡述了。
8.標記系統緯度:[##需要回顧][memo]
[##需要回顧]這個標籤是從項目緯度進化來的,當我在複習曾經筆記時發現又些需要加深記憶的,我會打上這個標籤。當我認為筆記不需要特意回顧後再刪掉這個標籤。
[memo]這個標籤是我自己的小習慣,相當於給一篇筆記「加星」了,如果筆記里有我寫過的話,我會統統打上這個標籤。而且,打這個四個字母的手感非常的好~
三:細分的內容緯度
筆記的內容門類繁多,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沒有一套固定的系統,這裡我分享兩個思路。
- 為每個筆記本設計一套內容標籤系統:比如我為我的【空間與家居 】這個筆記本就設計了[卧室、書房、客廳、廚房]這些標籤;
- 網路文章使用其自有的標籤:現在很多網頁都有自己的標籤,可以作為參考。
一個好的標籤系統,是適用於未來的、可以不斷發展的,希望以上內容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
這也是我之前求索的問題,現在有了眉目並在繼續探索中,分享一下我的使用習慣,希望能帶來一些幫助
我對Evernote的定位是我的SecondBrain,基於此,我利用筆記本與標籤對我的SecondBrain進行了結構化,具體思路就是:
- 用筆記本系統建立以目標區分的類,筆記本系統能使存儲結構化,是靜的,方便主動翻閱;
- 用標籤系統標記筆記的動態屬性,標籤系統能使復用更便捷,是動的,方便被動搜索.
關於筆記本系統的使用,上一張圖勝過萬語千言:
我用筆記本體系將我的SecondBrain分成了6大塊,它們依次是:
0 - InBox 信息輸入區
1 - Idea? 靈感記憶區
2 - ToDo 任務管理區
3 - 工作狀況 工作區
4 - 自我提升 學習區
5 - 用心生活 生活區
其中前三個區域所有碎片信息經過加工處理最終都要落實到後面三個筆記本組內存儲
--------------------------------------------------------------------我是SecondBrain里的一道神奇的分割線,通過區分筆記本體系與標籤體系,SecondBrain里的時空在旋轉-------------------------------------------------------------------------
關於標籤系統,我現在主要標3類標籤,以下按重要性列舉:a.進度:這種標籤是我使用標籤體系的重中之重,先說一下怎麼打:
- 未經整理直接存儲的筆記標記為「raw」,複習編輯過一次的替換標記為「filter1」,依次替換為「filter2」…,可以定稿的筆記標記為「bingo」,這麼做的意義就是方便整理,加強復用
- 由於我每天安排了固定的時間(入睡前半個小時)整理筆記,有時候一天輸入的筆記較多,並不一定全部要整理的清清爽爽的,這樣會加重FirstBrain負荷,所以依緊要性決定是否為筆記標註「!」,標註有「!」的筆記則優先整理
- 有時候一條從網上截取下來的信息會有內容更新,比如,知乎上關注的新問題,當我需要跟進這些更新內容時,我會為進度標籤加上「++」
綜上,我的進度標籤經常是這樣的一些:
「!raw++」「!raw」「raw++」「raw」
「!filter1++」「!filter1」「filte1r++」「filter1」
……
「bingo」
當然,這三者可另排序,也可以分開使用,還可視自己的需要不標註「!」或「++」…畢竟evernote只是一個工具,根據為它的定位去使用才能體現使用它的意義,若為工具所累還不如不用;
b.主題:即關注的焦點,比如我的主題標籤里出現頻次較高的「微博運營」,「javascript」…,主題標籤主要是查找相關文檔(evernote本身搜索功能很給力,所以這個就顯得有點雞肋),明確關注點(標籤組在此處大有可為),結合筆記本系統進行分類深化——其實主題標籤的核心意義在於建立和完善知識體系;
c.感受:比如「嗤」,「贊」,「醒」,「亂」…,這種標籤能夠引起情境回憶,有助於更好地複習,和減少無意義的浪費時間,為什麼這麼說呢,在精神清醒又比較閑的時候你可以查閱一下標為「亂」的筆記,情緒低落時可以查閱標為「嗤」的筆記…;
(此外,以前我記一種來源標籤:比如「知乎」,「微博」,「愛范兒」,「百度文庫」…(「原創」可不記),但evernote能自動記憶鏈接,當我把這類標籤中具有提醒更新意義的符號「-」整合到進度標籤後,這種標籤就被我徹底廢棄了)
當然,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定義其他的屬性,不過不建議每條筆記都打3條以上的標籤,因為這樣會增加記筆記時的焦慮感,像我現在形成了記標籤時只想著「進度-主題-感受」這樣一個順序,標籤就順理成章不假思索地記下了,卻為以後的復用提供了極大地方便
拋了個磚,希望大家用這塊磚砸我,以讓我更清醒些共勉!
一個筆記只能放到一個筆記本里,但是卻可以被分到多個tag項下。每個人需求不同,習慣不同,原有的資料體系不同,都會有不同的用法。比如我的用法是筆記本是按時間和大的方面分的,一個年度或者一個項目筆記本,對於筆記的動作,比如待閱讀,待補充,待確認等等,是用標籤實現的,具體可參考 用Evernote組織論文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21305/answer/12731302 。但也有一種用法是在建立行動筆記本,比如電腦玩物,在「行動」筆記本下,有「便利貼」「工作板」「寫字檯」「辦公室」「私生活」等等子筆記。
我自己不擅長使用標籤,所以完全用筆記本來管理,我會善用印象筆記的「堆疊」功能(是這個詞嘛?),把筆記本更有結構性地整理,只可惜在iOS裝備上「堆疊」功能無法使用,找起文件來比較麻煩。
雖然真正使用印象筆記的時間不算太長,但由於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頻繁,逐漸總結出了一套比較成熟和固定的使用方法。不斷地摸索使用的方法,不斷地調整和實驗,這本身就是一件意趣無窮的事情。下面開門見山,介紹一下我這段時間來自己摸索出來的使用經驗。
筆記本的使用術
我的筆記本分類原則是盡量粗放,以信息聯繫的「大塊狀」分類。我看到很多人把筆記本分得很細,分科目,科目下又分子科目,弄出一串很長的列表,有「政治」,「歷史」,「經濟」,「互聯網」等等。這種做法有諸多缺陷。
第一是分類太細並且大多數分類是相互交叉拎不清的,不利於歸類。舉個例子,我收集到一篇關於講解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演進歷程的文章,那你說我要將這個筆記分到「政治」,還是「歷史」,還是「經濟」,還是「互聯網」?一般能把筆記本分成這麼多門的人都是帶有點整理癖和強迫症的,遇到這種拿到信息又無法精確分類的時候會糾結得要死。我當初就經常為此鬱悶。
第二是不利於搜索。印象筆記的搜索功能是很強大的,搜索是一個筆記類工具最核心的功能。我看到很多人經常去分類異常明細的筆記本裡面尋找信息,卻很少利用到搜索的功能,這在我看來是買櫝還珠了。
把筆記本分類得很明細的一個壞處就是會破壞搜索的便捷性。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兩種的搜索的途徑可以使用。一種是點擊對某個明細的筆記本進行搜索,另一種是對所有的筆記進行全局搜索。要不就是「一」,要不就是「所有」,並沒有中間的選擇。
對「一」進行搜索的一個壞處是搜索範圍太過於狹隘,並且有上面說過的分類拎不清,只能將綜合的信息放在其中一個分類的問題。比如我如果將剛才那篇將互聯網商業模式演進的文章放在了「經濟」筆記本中,我就無法在「歷史」筆記本中搜索到它了。另外一個壞處是,即使你的「一」分類拎得清楚互不交叉,在這種精確範圍的搜索不利於信息間的碰撞。的確,你可能很精確地搜到你最想要的信息,但也阻礙了可能啟發你的在其它筆記本中的信息。創意和靈感往往是從側邊襲來的,比如你在「經濟」筆記本中用關鍵字「免費」找尋信息,但是默默躺在「歷史」筆記本中含有「免費」的某條講發放傳單的歷史小故事的筆記可能會給你帶來珍貴的靈感。但由於你的精細分類,你阻礙了這種信息間的相互碰撞和啟迪。
而對「所有」進行搜索的壞處是其中夾雜了很多明顯是噪音的信息。每個用戶的印象筆記里肯定都有記錄不少跟知識無關的事情,有可能是某個賬戶的賬戶名,或者是某位親戚的家庭住址之類。這類的信息一般是很獨立存在的,也基本不跟其它的筆記產生聯繫。所以如果你在「所有」進行搜索,可能會不小心把這類獨立信息也夾雜進你的搜索列表中,帶來不必要的噪音。
為了克服這些缺陷,我的筆記本分類原則就是盡量粗放,同時把尋找信息的重心放在搜索功能上。在我的印象筆記里,所有知識類的信息和所有我自己思考出來的信息都放在一個叫「Resources」的一級筆記本裡面,就這一個。之前我還會在這個「Resources」筆記本分出其它諸如「經濟」,「互聯網」等子筆記本,這樣一來我就既可以點擊「Resource」一級筆記本來搜到所有子筆記本的信息,又同時兼有分類的功能。但後來我連子筆記本都取消掉了,只剩下「Resources」單一的筆記本。這主要是源於我思維觀念的變化,我逐漸意識到所有的知識或信息都是一體的,是一個混沌和融合的存在,所有的分類都有點偽命題。
一切事情都只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我要做什麼,另一個是我需要什麼。Resources就是我的大後方,我可以用搜索信手拈來任何可能有利於我做事的信息,無論是從哪個領域哪個方向。而做什麼事情會在後面說到用標籤來解決。至於其它的比較獨立的信息,比如一些賬號名、收集的歌單、書單等我會放在另外的「Reference」筆記本裡面,因為這些信息不大可能與其它信息有補充作用,而且使用場景也比較明確。這樣一來,如果我要什麼信息,我就會點擊「Resource」筆記本進行搜索,既能全方位地獲取我想要的信息,同時又避免信息的干擾。
標籤的使用術
上面講的筆記本的分類是基於如何有效地搜索信息出發的,而標籤在我眼裡的定位更像是「要做什麼事」。標籤是跨越筆記本而存在的,不局限於筆記本的分類。如果想要讓印象筆記慢慢成為我們大腦的一個延伸,得使得我們每次打開它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知道我們接下來要幹什麼。歸根結底,我們大腦的功能無非就是處理信息。而印象筆記已經把存儲功能做得很好了,它只需要提示大腦接下來去處理什麼就行了。
所以我的標籤使用方法是這樣的,比如我現在在進行一個項目或者跟進一件事情,我就會建立一個這個項目或事情名字的標籤,然後把所有有利於做成這件事的筆記都打上這個標籤。再把這個標籤Add to Shortcut。這樣一來,每次我一打開印象筆記,我就可以在很顯要的地方點擊「我要做的事情」,瞬間看到能促進這件事情的所有信息。
所以你可以看到筆記本和標籤是兩種不同的組織方式:每條筆記都物理地歸屬於某個筆記本裡面,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但是當一旦要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它們又以標籤的形式給組織起來。這種結構就像是我們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居住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我們又為了一起完成一件事情以「公司」這個標籤給組織了起來。一旦這件事情完成了,這個標籤就被刪除掉了,這個臨時的組織就解散了,但在不久的將來,同樣的筆記可能又被另一個標籤以另外一個組合給聯繫了起來。這在我看來,這樣的組織形式才是最有效率的。
標籤小技巧
標籤的命名可以在前方加一個特殊的符號,比如「=」,後面再跟上真正的名字。這樣在打標籤的時候你就可以只打個「=」號,後面就會很快跟上索引供你選擇。
PS.
如果你也喜歡研究思維、效率的問題,就關注下面的公眾號吧,一起探討。
http://weixin.qq.com/r/hkjC2inEd3QIrW259x2U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問題Evernote的tag功能如何使用最有效?里回答過,也是針對筆記本和標籤如何協調使用的理解,這裡再貼一遍:
我的理解:筆記本(目錄)是筆記物理存儲的組織結構,一個筆記只能存在一個筆記本中;標籤是邏輯上的組織結構,一個筆記可以有多個標籤。標籤和筆記本同樣可以是樹狀,但evernote的設計中,標籤可以有多層嵌套,筆記本組只有2層,我覺得evernote的設計思想是引導用戶在做複雜分類時多用標籤。
我在日常使用中是這樣做的:- 用少量筆記本對筆記做唯一的歸類,比如工作中的項目跟蹤、日常生活信息記錄、網路資料收集、個人思考等,這些是互相沒有交集的領域,分不同筆記本,互不影響。
- 標籤因為上述的靈活性,我用來做主題分類。主題可以是:
- 知識結構體系:這個類似知乎的「話題」,實踐中每個人關注的重點肯定不一樣,不可能設置成知乎那樣的大而全,比如我很關心IT,我的「IT」標籤下,還可以有子標籤「社交網路」「電子商務」「mobile」等等,「社交網路」下又可以分子標籤「微博」「微信」等等;但對我不那麼關心的領域,比如體育,可能記錄了包括跑步、打羽毛球、健身等等方面,但也只記錄了十幾條筆記,也就沒必要細分子標籤了。這是可以隨著筆記的長期積累不斷調整的。
- 臨時性主題:比如要寫一篇文章,做一次活動,需要收集很多資料,這些資料同時也是上述知識結構體系里的,這時用標籤就很靈活。舉個例子,做一個去青海湖的騎行攝影計劃,涉及青海湖當地旅遊信息、收集的遊記、自行車維修保養相關知識、西部風光攝影技巧等等,這些分別都用標籤或筆記本分類記錄過、或是即將按這些分類去收集,用「2013青海湖騎行計劃」標籤對整個活動相關筆記打標記、並不影響上述相關筆記固有的分類結構。
- 時間管理:比如標註重要性,GTD相關的屬性等等。
這些是我根據自己需要做的設置,肯定還有更多可能性,就當拋磚引玉吧。
我很不贊同使用標籤和多筆記。不用標籤是因為標籤與筆記正文割裂,不能再導出所有筆記為其它格式後繼續使用;不用多筆記是因為層級難分,還有筆記達到數千以上整理的工作量已經很巨大耗時了。
我是這樣使用evernote的:
來了一項新工作,我會打開pc,新建一條"工作事項"筆記,新建筆記的操作如下:
win+r(運行的快捷鍵)+jgz(加工作的縮寫),這時會自動彈出vim的編輯界面而不是evernote新建筆記的編輯界面,在vim界面會自動加入_work_0(下劃線為了以後搜索時和其它筆記中的單詞work區分,0表示未完成的工作,)關鍵字,自動切換輸入法,這時手動輸入工作的具體內容,之後保存vim。保存的文本會自動存入evernote(利用了evernote的文件夾同步功能)。
當我這項工作完成後,win+r+gz(工作的縮寫),會自動打開evernote,並自動搜索所有帶_work_0關鍵字的筆記,找到已完成的那條筆記,把關鍵字_work_0里的0去掉,這項工作就完事了。
補充說明:
1、上述所有帶"自動"字樣的操作都是我自編的AutoHotKey腳本幫助我完成的,AHK是一款控制其它軟體的軟體。
2、用vim編輯文本解決了evernote編輯功能弱的缺陷。
3、win+r是我啟動不同ahk腳本的輸入框。
4、用類似方法我還建立了_telephone_(電話)、_data_(數據)等多個關鍵字系統來分類不同類型的筆記,避免使用標籤和多筆記本。
5、查找筆記時,比如要查張三的電話,我就鍵入win+r+dh(電話的縮寫),之後我的ahk腳本會自動打開evernote並查找_telephone_關鍵字,之後游標會自動停留在_telephone_+一個空格之後,我再鍵入"張三",他的電話就跳到眼前了。從我有找張三的電話的想法到看到張三的電話,大概2到3秒時間。
可能像我這麼使用evernote的人不多。新建筆記、查詢筆記的操作是最頻繁的,如果你能仔細體會一下我實現以上兩點所需要的操作鍵盤滑鼠(其實我全程不用滑鼠的)的次數,再和你現在正在使用的操作方式對比一下,就能體會到evernote的魅力所在了。
再次補充:用好AHK和vim需要一定的學習成本,但我認為它們值得你這麼做。有人點贊就又來看了一下之前寫的回答。
現在Evernote主要的用途有兩個:(1)開一個筆記本記錄每天的健身,(2)有些好的文章儲存下來。
其他GTD的事情,比方說有什麼任務之類的,一般用手機自帶的提醒,和Mac同步也很方便,對於不那麼忙的人來說其實已經完全夠用了。
這樣集中以後的好處是,每個app基本上集中在某一個它自己比較擅長的功能上。充分利用了app的特點。記得當年在善用佳軟上看到過一句話 ,大意是說,工具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效率了,如果單純研究工具的用法,就有點本末倒置了。深以為然,但是仍然不能改掉自己就喜歡研究工具的壞毛病:)
----------更新分割線2015-11-11----------
沒有人邀請,自己跳出來……
就目前來看,從【整理】的角度出發,標籤基本可以代替筆記本的功能了。
但是用筆記本有以下幾個好處:
1、筆記本可以設置一些屬性,例如公開分享、離線下載等。你不能專門設置一個離線下載的標籤或者用來分享的標籤。從這點上來看,常用的離線筆記、用來給別人看的東西放在一個筆記本裡面比較好。
2、由於一個筆記只能歸屬於一個筆記本,適合於那些互斥的屬性。比方說,已完成和未完成,可以設置為兩個筆記本。這樣整理的時候只要拉動筆記本就可以了,避免了加一個標籤/刪一個標籤的兩步操作。
自己基本上保留四個筆記本。
1、收件箱。所有微博、微信之類的存下來的都會自動進來,一打開就知道有多少東西還沒有看/整理。
2、已讀文章。收件箱上面看完的東西,可以拉進來,貼上相應的標籤標識內容。同時這個筆記本設置成公開分享,需要的時候可以給別人看。
3、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隨手一記。方便以後查找。形成其他成果以後刪除。
4、私密數據。各種密碼之類的。嚴格保密。(補充:同時設置離線筆記,方便網路不好的時候也可以查閱。)
我在「Evernote的tag功能如何使用最有效?」中回答過類似問題,細看一下,應該更符合此問題的答案,我就再貼一次吧。
(補充一句:永遠不要報有一勞永逸的想法,筆記管理與標籤管理決不可能一次(或預先)就做得完美,只有相對適用,要在使用過程中不斷調整以符合要求,重點應放在清晰使用規則上,而不是想著完美管理的最終方案。目的清晰,懂設置規則,即使需求隨時變化也能得心應手加以管理)
------------------------------------------------------------------------------------------------------------------------------------------------
文件分類是縱向結構化的思維,標籤管理是為了能做橫向聯繫。
一、文件管理
Evernote雖然是知識收集的容器,可以整理歸納,但重點應放在觸發行動上。要不然,Evernote又回到了那種「狂下資料又重來不看,到最後也用不上」的老路上。可通過縱向的文件分類,和橫向的標籤管理完成。
【文件分類】
「01行動」
00便利貼:和項目開展相關的待辦事宜(與生活瑣事的待辦,與項目無關的工作瑣事待辦區別開來,這類的todo list,用專門的doit軟體管理)
01工作板:需開展的工作項目,只存放項目大綱或行動步驟。(也可鏈接思維導圖格式)
02寫字板:工作的靈感,未來有可能開展或細化的項目(簡單的幾句話,但需定期回顧細化)
03工作室:工作項目開展需要應用的框架、流程、方法論,如項目管理的5大流程和9大知識模塊 圖,可對應每個項目所需的方法、框架、流程等
04私生活:計劃做的個人生活項目,如學習吉他、學習外語,學做義大利菜,某個國家、城市的旅遊等。
"02.專案」
與「工作板」中的每一個項目一一對應。這裡放著的都是參考資料(或每個項目分支的原始材料)
「03.練習」未來計劃要做的事,存放收集的資料等,資料收集足夠開展行動時,可將此組中的某個項目移動至「02專案」,並在「工作板」中列出詳細的項目開展大綱,繼續細化補充項目開展材料。
「04日記」可對應」01行動「的「工作板」和「私生活」,將工作或生活項目中的感悟列入進去。知識管理不光要用於「建立知識資料庫」的顯性知識,也要補充個人經驗相關的隱性知識。
「06生活」可對應」私生活「,是私生活項目開展的原始材料,例如儲備的旅遊攻略,菜式做法等。
」07封存「可對應」工作板「,是每個項目完成結案後,需儲存的項目資料。例如,一份項目結案報告,一份分析報告等。已封存的項目,可相應的刪除」工作板「中對應於的某個項目。
二、標籤管理
- 簡單的說,標籤的設置的思路,應該是:文件雖然分了類,但各類別之間(或該類別裡面)依然有橫向聯繫,故需要設置一組便簽來建立這樣的橫向聯繫。
- 另一個關鍵點是,文件分類最好是事前做,能有層次的做簡單分類即可。即先分類,再往裡面放內容。即使調整也不會有大調整,如果後期覺得整個結構化分類的思路是錯的,再想重新架構的話那會非常麻煩。而標籤的分類設置則可以事中或事後,剛好補充文件分類的弊端。如果想清晰分類,應該應用標籤來進行,而非大範圍的更改文件分類。
便簽設置分兩個類別,一是為項目開展而設定,二是為項目開展的資料收集整理所設定。
1、第一種為項目開展而設定,可結合GTD進行。這是用GTD的理念讓工作開展發生橫向聯繫,而不用太在乎文件分類,因為你一天的工作就是為了完成這些todolist的項目。(具體參考怎麼同時充分利用 Evernote 和 GTD 類的軟體?)
2、第二種為項目開展的資料收集整理所設定,可按照歸納和演繹的套路設置。這類標籤設置相對複雜點,但掌握基本規則後會發現其實也很簡單。一般情況下,任何將大量資料應用於某個具體項目開展的過程,都可以按照歸納和演繹的套路進行。所以標籤設置也可按照此思路進行。
例如,我為了寫一份」社交網路的商業模式分析, 設計與創新」的報告,專門分類設置了文件「社交網站的商業模式」,用來存放相關的資料,但如果我不把資料清晰分類的話,後期的撰寫工作將會非常麻煩。而另一個問題也來了,如果我按照文件分類命名的思路,將死得非常慘,一是非常複雜,二是資料收集是隨時進行的,我可不想花太多時間在不停新建文件分類上。如何做?
1)歸納----可按共同屬性找資料間的橫向聯繫來設置標籤。歸納的過程是將事實和觀察得出一般性結論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怎樣在各種資料的特殊性之間建立橫向聯繫,以方便後期從資料中提煉出一般結論,辦法就是找不同資料的共同屬性,然後歸納整理出各種材料的特殊屬性。
具體辦法是:
- 共同屬性用【標籤組分類】完成,而特殊屬性是用【分類下的標籤】標註各種資料,即在資料上留下標籤的是辨識這個資料特殊性的關鍵詞。
- 【標籤組分類】只是結構化分類整理,可提前按共同屬性設置,類似文件名分類命名,不在資料上直接標註。而【分類下的標籤】則是隨時添加和調整,可直接標註在各種資料上。
【便簽組分類】以「社交網站的商業模式分析」資料文件為例
」社交網站的商業模式分析「立足點都在現有各網路社交應用類產品,但每個企業,每個產品,每個產品功能都各有特性,既然是做商業模式的分析,即需要圍繞某個企業的產品甚至產品功能來展開,這樣才能自成邏輯,也需要將所有網路社交類產品做橫向比較。所以辦法是依據企業、社交產品、產品功能三個維度來設置」標籤組「(有個技巧是:在」標籤組「的前面需加上數字或字母,方便錄入和查詢)
【分類下的標籤】
2)演繹--可按啟發思維(或啟發行動)的關鍵詞進行。
演繹推理是從一個或幾個一般性前提中得出具體的,符合邏輯的結論過程,換句話說,是從一般到具體的過程。一般情況下,項目開展的資料收集是為了資料劃歸到一個框架流程中,並應用某個結構化的工具開展。
具體辦法是,找到合適的工具用於開展項目,例如,項目管理的5大流程和9大知識模塊。還是以」社交網站的商業模式分析「為例,我是以商業模式畫布的9大模塊進行撰寫,所以這些資料應該都將啟發我將資料劃歸到商業模式的9大模塊里。
- 【標籤組】:設定一個框架流程(或結構分析工具),本例是用」商業模式畫布「,用於標籤分類,不標註 在資料上。
- 【分類下的標籤】:具體的細分模塊或思維啟發,標註在資料上。
哪位朋友有更好的辦法,盼交流學習
使用印象筆記這麼久,對它的功能幾乎是了如指掌,也總是很樂意跟別人分享我的知識管理方法,包括如何收集、如何分類和如何查找等。唯獨有一項功能自己始終沒能熟練掌握並應用——那就是標籤的使用。
一直不願意使用標籤功能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沒有一套完善的標籤體系,感覺標籤很亂,並沒有給筆記的管理帶來方便之處;
(2)很多微信公眾號文章會自帶一些標籤,導致標籤更加雜亂無章。
最近,看了一些相關的書籍和知乎上的文章,從中學會了一些技巧,並對自己的標籤體系進行了徹底的復盤與改造,終於體驗到了標籤所帶來的便利。
先分享一個簡單的小技巧:如何關閉/打開微信自動添加標籤?
關閉自動標籤:發送「nt」到微信號「我的印象筆記」
打開自動標籤:發送「t」到微信號「我的印象筆記」
1、為什麼要使用標籤管理筆記
(1)標籤數量多。
一個印象筆記賬可以建立250個同步筆記本,標籤的數量則是1000個。由此可見標籤比分類更常用,且可以通過搜索快速找到。
(2)標籤可以嵌套。
印象筆記的分類僅支持兩級分類:「筆記本組-筆記本-筆記」,而標籤可以多級嵌套,沒有任何限制,想分幾層都可以。
(3)標籤可以讓筆記變得立體,便於搜索和查找。
一個筆記可以擁有多個標籤,但只能屬於一個分類,通過標籤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讓筆記變得更加豐富和立體。
2、創建標籤需要遵循的原則
在建立標籤體系前,首先要明確幾個基本原則。
(1)標籤盡量(注意是盡量)不與筆記中任何詞語重複。
比如原文中的標題或正文中有「知識管理」這樣的字眼,那就沒必要再為這條筆記添加「知識管理」這樣的標籤。
(2)添加標籤的重點不是看到了什麼,而是想到了什麼。
一條筆記,尤其是從別處轉載的文章,看過之後,如果不做任何處理,裡邊的知識很快就會被忘記,甚至無法搜索到。但是如果能加上自己解讀後的標籤,下次用到時,就會輕而易舉找到。
比如,在讀下面這篇文章時,發現文中有關於「書籍分類」和「閱讀方法」的描述,於是,我就為其添加了這兩個標籤。而這兩個標籤在原文中都是無法搜索到的。
(3)標籤應簡潔明了、易於管理,且不易混淆。
比如我看到一篇關於搜圖技巧的文章,給它添加了「搜圖方法」這樣的標籤,後來又看到一篇推薦優質圖片網站的文章,給它添加了「搜圖網站」這樣的標籤。在整理便簽時,卻發現這兩個標籤是同一類,還不如合併為「PPT圖片」,這樣反而更加簡潔明了,下次添加時就能一步到位。
3、如何建立適合自己的標籤體系
有了標籤使用原則後,就可以開始建立自己的標籤體系。
(1)對於常規的標籤,可以借鑒筆記本分類的方法,採用層層嵌套的標籤體系。
這樣的標籤體系與知識體系緊密相關,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關注點等建立。
(2)用「*重要資料」標識重要的資料。
(3)用「#我的XX」標識自己原創且重要的筆記。
(4)用「#memo」標識自己有做過批註的筆記。
在我的潛意識裡,認為加「*」代表很重要,所以看到重要資料,只要在新建標籤時,輸入「*」,就會顯示出「*重要資料」;同理,「#」代表是我自己原創或寫過內容的筆記,給這一類筆記建標籤時,輸入「#」即可顯示出「#我的書單」類的標籤。
(5)用「@人名」標識相關的名人或達人。
跟人名相關的標籤統統在名字前加「@」符號,在添加這一類標籤時,只需要輸入「@」就可以進行選擇或輸入。
(6)用「j解憂雜貨店」來標識書籍。
跟書籍相關的標籤,借鑒李參老師的方法,在書名前加首字母,便於排序和管理。
(7)用「年月」和「月日」來標識時間。
時間相關的標籤可以單獨建立一套體系,按照三種序列進行歸類:a、按照年歸類;b、按照月歸類;c、按紀念日節日歸類。
4、在實踐中不斷更新和完善
標籤體系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還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甚至當有一天發現根本性問題時,還有可能需要推倒現有的體系重新建立。
另外,使用標籤管理筆記的目的是為了更加高效、方便。每個人在具體的實踐中,都會受到個人的喜好與習慣的影響。因此,當你準備建立自己的標籤體系時,可以參考這種思路,但不要被這樣的思路局限,好好發揮你的想像力。
最後,關於標籤的使用,還可參考《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這本書,裡邊有關於標籤功能的詳細描述。
這個問題我在Evernote的tag功能如何使用最有效?里回答過.
這裡簡略說幾點,
個人覺得筆記本分類的優勢是它的有序性
比如說你第一個筆記本設置為inbox,第二個筆記本設置為在進行項目,第三個設置為歸檔.
筆記本分類的的好處是它可以引導你打開evernote後做事的順序.
而標籤分類的優勢是它的靈活性,非線性,因為你可以給一個筆記多個標籤.他對我最大的作用是和搜索功能配合,比如有個標籤叫 [free 精力充沛]還有一個叫[free 累 獎勵],在我空閑沒事幹得時候,我可以在搜索欄打 [f],然後根據自己的精力狀態,精力旺盛還是累,選擇其中一個標籤.比如在[free 精力充沛]下我有要看的ted或者公開課的鏈接,而[free 累 獎勵],有平時搜查的電影的名字.
tag還有許多更具個人需要靈活運用的功能,具體參見Evernote的tag功能如何使用最有效?本文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印象筆記給出的條件,做出最科學、最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
一、默認筆記本
默認筆記本只有一個,是你最便捷存儲信息的地方。
因此,這個筆記本只能是【草稿箱】,用於存儲各個渠道來的第一手消息,便於無腦快速收集。
這個【草稿箱】應該有一個屬性:吐故納新。
顧名思義,這個【草稿箱】所存的記錄條數是有個上限的,如果一條新的記錄添加進來,就必須把一條最老的記錄整理出去,到整理後的筆記夾。
這樣可以保證每條知識都經過消化整理才融入自己的體系之中。
二、其他筆記本
一條記錄只能存儲在一個筆記本上,卻可以有多個標籤。
這決定了,筆記本的化分應該模塊化,要滿足「低耦合,高內聚」的要求。
即:筆記本與筆記本之間的聯繫(交集)儘可能少,筆記本內部的內容儘可能關係緊密。
因此,建議是按使用場景,將外層筆記本分為:【工作】,【學習】,【生活】,內層進一步細分。
並且,對處於筆記本交集區域的知識,應設置一定的優先順序順序,讓整理的筆記在歸檔時可以有律可依。
三、標籤
每條筆記可以有多條標籤,多條筆記可以共用同一標籤。
也就是說標籤是知識與知識的連接點。
而知識與知識的連接越多、越準確,越有助於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有助於創意思維。
因此,建立標籤盡量多維度,幫助精準定位一個知識點。
為了避免標籤的冗餘、二義、和模糊,建議標籤的詞義儘可能單一、儘可能客觀、儘可能完整。
標籤的維度可以有以下選擇:
1、知識的來源。【微信】,【Kindle】,【微博】,【QQ】,【新聞】,【語錄名言】,【知乎】
2、知識的震撼。【#】,【##】,【###】,【####】
3、知識的功能。【修身】,【育兒】,【技能】,【思維】,【待消化】
4、……
四、把知識攪動起來
只有把知識攪動起來,才能最大化知識整理的意義。
【重要建議】:定期檢閱修整每個筆記本中最舊的兩條筆記,並按修改時間排序,則最舊的筆記會出現在首頁,便於溫故而知新。
這是一個活的知識管理系統,若能持之以恆,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使用習慣和使用場景使然。
筆記本是樹型結構,優點是:有清晰的所屬關係;缺點是:將事物按類別進行細分和隔離。
標籤是圖狀結構,優點是:有清晰的所屬關係;可將全部事物融匯在一起進行系統分析和使用,不會因樹型的關係而造成類別之間的隔離。缺點是:設計標籤的邏輯比筆記本更複雜些,查詢的設計也比樹形更複雜些。
標籤的優勢是建立在更好的標籤設計及查詢能力上,否則標籤比筆記本更易造成混亂。
它們的差異和關係,有些像 sql 與 nosql 的關係(筆記本是sql,標籤是nosql)。
我通過
將標籤當做分類樹,對於筆記進行整體的分類.... 重於系統性,全面性,完整性.
用筆記本做專題記錄,將現今正在從事的事情,最快的整合在一起...... 重視效率,行動力
具體方案,請參見我的另一個回答:
如何構建自己的筆記系統? - 落花紛紛的回答
- isA:筆記本
- hasA:標籤
我一般是這樣用標籤和筆記本的
筆記本用來標識筆記的唯一屬性,譬如已讀和未讀。
因為筆記本與標籤的最大區別就是,一個筆記只能添加進去一個筆記本,所以如果我用標籤來標識未讀和已讀這一類屬性的話,我就感覺比較方便,例如我將某一筆記從未讀改為已讀,只需改變其筆記本位置,如果用標籤來標識的話,我在添加已讀標籤的同時還要刪掉原來未讀標籤,多麻煩啊
本來對標籤和筆記本該怎麼使用也被感壓力,因為自認邏輯性不夠好……怎麼在腦子裡建立樹狀的系統來管理知識簡直就是……直至看到某位學習大牛一句:我不擅長用標籤,所以主要用筆記本來管理,心一下就放寬很多了:D 還是要結合自己的長短板……於是我現在有4個筆記本組,每組下面大約分了有6個筆記本(是有點多了……),但比之前試圖用tag分要好了很多,tag時不時也用,但好像更多用來消除庫存:比如今天存了一篇,卻做不到第一時間讀完(經常發生的事),我標籤了「時間管理」,哪天用瑣碎的時間去挨個找這些瑣碎的標籤,去讀完那些內容,然後把標籤刪掉!「唔我果然是個太為標籤感到焦慮的人……」。總之適合自己就好。
另外,下一步想嘗試的是http://heidixie.blog.sohu.com/247551250.html 「高效工作的信息搜集及管理術」 這篇文章里提到的ABC順序:Evernote會自動按照筆記本的數字及字母順序排序,所以在數字前加字母ABC就幫助我形成了兩
級的排序。同時,字母ABC又可區分3個大的種類。像這樣:
覺得這對我這種筆記本筆記多的有好處,最重要的是幫助分出主次重點。順便解決了上面有位提到筆記本不能拖放排序的問題……
- Where I Got It From:筆記本組+筆記本 // 例如 筆記本組:剪藏 + 筆記本:知乎
- It Can Be Described As: 標籤 // 例如 evernote 分類
能從正文中被搜索引擎檢索到的信息,就不再在筆記本名和標籤中體現。
剛好在整理我的筆記本標籤結構。
一、筆記本分9個,對應9大類標籤。
二、每個打標籤下會有二級標籤,三級標籤(下面沒體現),...
1、GTD
- 收集籃子
- 行動清單
- 項目清單
- 等待清單
- 參考資料
- 備忘錄
- 將來清單
2、記錄總結
- 每日總結
- 每周總結
- 每月總結
- 隨想日記
- 生活隨拍
- 個人喜好
- 靈感記錄
3、工作狀況
- 產品描述
- 工作信息
- 客戶信息
- 市場信息
4、閱讀學習
- 讀書筆記
- 講座筆記
- 詩文背誦
- 章句摘錄
5、推薦實踐
- 溝通交流
- 書籍電影
- 思維改善
- 心靈成長
- 投資理財
- 求生自救
- 注意力管理
- DIY動手
6、信息類
- 人物
- 歷史
- 教育
- 塑形
- 衣著
- 職業規劃
- 裝修
- 性知識
- 醫藥常識
7、效率類
- 記憶技巧
- 軟體技巧
- 常用模板
- 實用網址
- 常用信息
8、生活類
- 旅遊
- 笑話
- 美食
一、筆記本
二、標籤
1. 情境標籤
@phone-電話處理
@email-郵件處理
@office-在辦公室
@home-在家
2. 進度標籤:
raw-未經加工
ing-處理中
done-處理完
3. 相關度標籤 //可參考四象限法則_百度百科
v1-重要緊急:儘快完成
v2-重要不緊急:按計劃完成
v3-不重要緊急:盡量委託
v4-不重要不緊急:盡量不做
4. 主題標籤
標註相關主題詞,如投資、java、畢加索...
三、使用規則
流程:收集-處理-組織-回顧+執行。
架構:分為GTD、工作、個人、知識四個模塊,GTD中的碎片信息會經過處理最終放到後三個模塊中。
推薦閱讀:
※如何高效地使用 OmniFocus?
※如何節省別人的時間?
TAG:GTDGettingThingsDone | 知識管理 | Evernote | 印象筆記 | Evernote使用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