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信息轉化成知識?

或者說怎樣學習?但是學習可能是針對某一領域的,題目問的是方法論。也可以以管窺豹。兼聽則明。

Google提供的是信息,Wikipedia提供知識。知識是結構化的信息?

Twitter和微博每天都產生大量的信息,但要轉化成知識卻需要人的勞動和時間的累積。

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計算機自己把信息轉化成知識?


以前寫過這類文章:

出處:六個步驟把資料轉換成知識

在大前研一的《低IQ時代》中提過,媒體雖然已經把資料整理歸類完成,但這些資料並不是你真正該關心或學習的。要成為具有獨立思考的人,必須經過自己的進一步分析整理後,才能提練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大前研一對資料的整理,一定經過瀏覽-歸納要點-口頭解說-與人討論,四步才能消化,一般經過10年時間就能建立起自己的觀點,具備思考力和洞察力的專家。
我建議通過六個步驟進行轉化:

1、明確你要關注的方向,控制在3-5個

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3-5個長期關注方向,為每個方向建立知識庫。每隔一、二年會增加一些短期的關注方向和目標。

人的精力有限,明確你的方向和目的,不要關注太多的方向。當你關注方面過多的時候,信息過載就出現了

2、確定關注的邊界

花些時間確定關注範圍,比如行業期刊、雜誌,行內專家名人的BLOG和微博。去看看BLOG上的歷史文章,把有用的部分進行摘錄和整理。
對我來說現在新聞、微博、論壇、QQ群之類的收益越來越小,象TED、Blog、專業雜誌、書籍、知乎的來源比較穩定。

不管是哪種渠道訂閱一段時間後一定進行評估,去除對於你幫助不大的內容,只保留少數幾個關注方向就可以了。

可以試著用思維導圖對一個方向進行發散性思維,列出相關的關鍵字,然後定期通過搜索引擎進行搜索,可以不斷更換關鍵字,經常能搜索到一些不錯的內容。

【尋找信息時可不斷縮小這個範圍,減輕自己的負擔。經過一段時間後,能累積相應的知識和經驗,才會越找越准】

3、建立知識庫,分類保留

把上面的內容進行細化,分為不同部分和相應的關鍵字。把有用部分整理後,保存在本地,我平時喜歡放在Evernote。

我喜歡用思維導圖做分類,形成一個大的系統框架,然後加鏈接和備註。

特別要注意的是這一點絕對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對某一方面的深入,經常需要改變原有的分類和結構。

4、定期整理、歸納


每隔半個月或一個月對這段時間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成要點並加個合適的Tag。這一點很重要,經過整理的資料才會對你有用。

要保留對你有用的內容而不是好的內容,學會丟棄無用的部分。

5、輸出觀點


把你知道或學到的內容分享出來,建個博客,定期把你想法和學到的東西形成文字,跟更多的人進行分享。在分享過程中,經過不斷的討論,往往能把問題看的更加深入和透徹。同時在這個過程會增加你的影響力,還慢慢結識一些跟你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知乎上回答問題也是途徑之一。


有本書中說過,必須達到研究某個方向一二年之後,把研究結果彙集成書的能力,距離這個目標還有差距,以後會找時間寫本書來總結一下。

注意:這一點在最開始的非常難做,必須要堅持幾年時間才會看到收益,拿這個Blog來說,今年是第四年。只能你能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看到收益。

你在學習上的努力,可能在當前無法看到收益,但總會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能用到的,千萬不要只考慮眼前

6、持續改進的實踐

把你學到的知識進行實踐,並把實踐中的內容都記錄下來,定期的總結、分析,然後反覆改進。
經過實踐過的資料才會轉變成知識。持續改進的實踐最有價值。

4-6步需要不斷的重複才行,不斷的實踐、記錄、總結、輸出,才能在某個行業內達到專家的程度。


首先要意識到,一味的「囤積知識」是沒有用的。今天學習這個,明天學習那個,微信里關注了數不清的公眾號,手機里存放著一長串來不及看的視頻,時間長了,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並沒有進步多少。讓你上癮的只是囤積時的安全感,這些沒能被你消化的東西並不會給你帶來改變。因此需要:

對知識庫進行整理,化身外之物為身內之物

在意識到自己為什麼從「知識庫」中收效甚微之後,現在就開始動手,把已經囤積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並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每天都會花一段時間去整理、消化、回顧,有的變成在電子版中隨時檢索查閱,有的變成在行動計劃中實際操練。

在知識庫慢慢縮小的同時,你會發現在工作的時候頭腦中會冷不丁的出現一個和所學工具相關的套路,這個時候知識才真正在發揮作用。

學習沒有捷徑,不僅要「培」還要「訓」

之前有位同事寫過一篇文章《然而培訓並沒有用》,裡面提到:

一個真正有用的培訓,我們需要培(講課),需要訓(練習),還得是大量的。

而這大量的練習大多發生在培訓、囤積知識之後,佔到了百分之八十的權重。

文/ThoughtWorks陳慶敏 原文:為什麼你參加了那麼多培訓,卻依然表現平平? - ThoughtWorks洞見


首先,說說當前網路條件下學習的途徑:

知乎平台:
關注人,搜索問題,兩個基本功能可以讓你學到很多。我就是通過搜索「營銷」看了波旬對營銷的理解,收穫頗多。

新浪微博平台:
在上面我關注了21世紀網,財經網,21世紀經濟報道,廣告門,尼爾森市場調查,虎嗅網,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拇指閱讀,新浪公開課,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農村焦點新聞,商業周刊中文版,市場部網等微博,每個小時都有最新的新聞更新。
這些大號還有很多有分量的報道和訪談、評論、分析,值得關注。

百度文庫平台:
不得不說,這也是個不錯的東西,雖然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一般某個行業的行業報告都可以在上面找到,而百度的搜索功能可以很輕鬆的定位你想要了解的問題,比如你搜尼古拉特斯拉,上面有很多篇文檔,可以讓你比較深入的了解這個人。

優秀網站平台:
我比較關注的網站有豆瓣九點,市場部網,廣告買賣網,虎嗅網,新浪科技,廣告門,21世紀經濟報道數字版,南方周末等。市場部網,廣告買賣網,廣告門幾個網站可以學習廣告的理論和案例,也可以了解廣告行業的最近動態。豆瓣九點可以看看豆瓣推薦的好文章。21世紀和南方周末可以了解國內的經濟大事,一些被深挖被還原的社會熱點。虎嗅網,新浪科技和知乎幾個網站聯合使用,基本可以知曉互聯網行業的最新動態。

書城、圖書館平台:
住處不遠有一個財經書城,有關金融、會計、證券投資、經管、營銷方面的書,裡面基本都可以找到。圖書館也是偶爾過去,裡面的書相對陳舊,不過可以找到一些歷史或藝術方面的好書,雜誌也是比較全的,最主要是看書氛圍相對很好。

這裡順便推薦幾本我認為寫的很好,也通俗易懂的書:《槍炮、病菌與鋼鐵》《動機與人格》《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文學是什麼?》《戀人絮語》《愛情筆記》《明朝那些事兒》《設計中的設計》《金融的邏輯》《失控:全人類共同的命運》《思考的技術》《定位》《科學的廣告》《八十年代訪談錄》《多餘的話》《北京法源寺》《農業與工業化》《哲學問題》
《人生智慧錄》。

朋友平台:
經常和朋友聚會,可以得到一些其他行業的信息。和財政系統的同學聊,可以得知一些政府內部的信息。和法律系統的同學聊,可以知道些法院律所方面的信息。和銀行系統的朋友聊,可以得知一些央行政策方面的信息。

以上就是我吸收信息的主要途徑和平台。

雖然我的簽名寫的每天閱讀10萬字,事實上,每天閱讀的字數應該遠不止10萬字。閱讀多了,不重要的都遺忘掉,重要的一般還會不斷出現,最後記住的就是重要的。

在這些重要的信息裡面,經常思維加工一下,抽離出基本原理,遺忘掉表面的枝葉。因為有很多信息你真沒必要記住,現在google百度都那麼強大了,很多記憶的功能都可以外包。順便說一下,現在中小學很多背誦的東西也真沒必要存在了,有這些閑心不如讓小孩子們學習學習手工,學習學習編程。

我一直信奉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在吸收了上述信息後,用自己的經歷和對現實的觀察去分析,去理解,去印證,去推導,究竟網上的信息是不是真的,究竟書里叔本華說的有沒有道理,究竟移動互聯網廣告的本質是什麼,對廣告行業而言起到多大的影響。

另一個向度,特斯拉在頭腦里演算再實驗,有時根本不需要實驗,而現實跟他頭腦里演算是十分符合的。我想,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可以達到這種程度,那真的可以稱為天才。如果我朝這個方向走,不知道多久可以走到。


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純手機打字排版見諒)
1.學習方面:
①平時遇到不會的題目可以與學霸交流,可以去圖書館,這是個信息化時代,還可以利用谷歌搜索引擎獲取精準答案。(不推薦百度)
②為了備戰考試可以看老師的課件,學校的題庫,甚至去淘寶買課程教學視頻(為了怕掛科同學準備的)。考研的同學獲取信息的來源可以從師兄師姐以及所考學校的貼吧以及考研論壇以及百度雲搜索。
③大學不能僅僅因為應試而荒廢,可以多去圖書館,為自己的課外閱讀添加更多的色彩,當然知乎網和果殼網都是不錯的網路平台。TED還有本土各種公開課(網易新浪等)能讓你對不同領域有更多的涉獵,有利於豐富自己的眼界。
④學習一門(或者幾門)有用的技術(比如PPT,Word,PS,CAD,AI,C語言),以上教程可以從各種論壇貼吧獲取。有錢的直接淘寶或者官方購買下載。


2.生活方面
①如果是去旅遊的話,可以帶上可愛的百度導航(谷歌導航無法顯示更多細節)。當然,有一個同學導遊那就perfect了。
②想知道平時哪裡什麼好吃什麼好玩的話就要經常問本地同學以及喜歡逛街的女生吃貨們(只是比喻,無他)
③想做兼職什麼的最好找一個有經驗的同學關係比較好的那種帶帶,這社會的兼職(中介)都是坑人的多,利人的少。(大一學弟學妹萬萬不可上當,錢沒賺到反被坑的多了去了)
④各種什麼買賣二手貨的可以去學校的貼吧看看。
⑤關於找男朋友女朋友這件事幾乎是都過不去的坎(我是學霸,我不談戀愛),可以自習室偶遇,圖書館偶遇,同一個社團也不錯。絕對反感各種QQ附近的人,微信附近的人,陌陌等等。


結語:
大學很美好。
大學也很黑暗。
保持一顆初心,
戎馬倥傯,
且行且珍惜!
(跑題厲害,賠不是了)


信息太多了,腦子負擔就很重,適當的整理,歸類,提煉出結構,汲取更多的更有用的知識就更容易了。還有,實踐也很重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檢驗和加深學習。


信息轉化成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要能把信息或者知識直接運用在實踐活動中才是最重要的。信息跟知識的最根本區別是什麼?信息是各種各樣而雜亂無章的,需要你進行歸類、整理,然後與你已有的知識串起來,形成一個知識鏈,或者說是知識框架,最後記在腦子裡,這樣才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
PS:以上觀點只是personal opinion,不保證其科學性!!


speak out or寫出來,
或者想像自己當老師,將信息整理好.


題目已經改的面目全非了。。。

答:現在好像基本上沒有通用的做法。

從大量的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是大數據時代,很多人都想要做的。而題主的問題應該是指,怎樣從大量的非結構信息構建本體知識庫?或者說,從大量的信息裡面提取有價值的精練準確的信息來。

題主可以google scholar 查詢「構建本體知識庫」,可以看到很多相關的文章都是針對於特定的領域去做的。
但是,我想說的是,本體理論發展還處於原始階段。各個搜索引擎對於結構化信息的查詢很多還停留在人工提供數據的階段?(是不是?)。自動構建結構化信息的方法,目前還不成熟。

相關典型的應用有:
google的Knowledge Graph
facebook的social Graph
百度的框計算
蘋果的siri


knowledge is facts that allow for reasoning.
這是我給知識下的定義。我想這應該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知識的本質,但是和大家一般所指的知識這一概念未必完全重合。
之所以這麼定義,是因為在這定義下,我們有可能通過研究 reasoning 來:
1、從facts中發現知識
2、利用發現的知識輔助決策
利用計算機發現知識的研究方向叫做knowledge representation。。。reasoning是非常相關的一個研究方向。。。
如果題主想要一個現成的工具的話。。。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某個細分領域我會做一個。。。立此為據。。。

據說問題一直在改。。。我回答的時候問題是:

怎樣把信息轉化成知識?

或者說怎樣學習?但是學習可能是針對某一領域的,題目問的是方法論。也可以以管窺豹。兼聽則明。
Google提供的是信息,Wikipedia提供知識。知識是結構化的信息?
Twitter和微博每天都產生大量的信息,但要轉化成知識卻需要人的勞動和時間的累積。
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計算機自己把信息轉化成知識?


結構化,具體回頭來答


信息經驗智慧


針對這個問題,我寫過一篇類似的文章,歡迎參考。
即用互聯網+認知構建和升級屬於你的知識管理和學習方法論
知乎專欄


vhhh


推薦閱讀:

如果 π 是合取的,「π 包含整個世界」就成立了嗎?
如何才能沉澱下來被碎片化信息腐蝕的浮躁的心?
如何克服大量信息帶來的焦慮感?

TAG:學習 | 知識 | 信息 |